(音乐学专业论文)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以昆曲《长生殿》为例.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以昆曲《长生殿》为例.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以昆曲《长生殿》为例.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以昆曲《长生殿》为例.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以昆曲《长生殿》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周晓璐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 中文摘要 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从元末明初形成以来,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 史,在我国现存的3 0 0 多个剧种中,惟有昆剧能最高度地把戏曲与文学结合起来, 因此昆剧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戏曲领域里的代表剧种。昆曲的记 谱法在明、清时代已趋于成熟,其工尺曲谱广泛使用,它保存了昆曲音乐中大量 的音乐遗产,近代又出现简谱方式的记谱,为昆曲音乐在当今的传承与发展创造 了便利。 本文以昆曲长生殿为研究对象,以昆曲发展史的角度,对纳书曲谱、 粟庐曲谱、振飞曲谱三本古今乐谱进行比较。全文共分两大部分:一是昆 曲及其历代曲谱的发展轨迹;二是长生殿在古今曲谱中的演变。通过对昆曲 发展史的梳理,从昆曲长生殿的记谱、曲牌、宫调等三方面分析,论述了昆 曲曲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曲谱的记谱格式、音高符号、调名与调高、节拍符号、 唱腔的标识以及各宫调、曲牌的选择运用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既有对前曲谱的 继承,也有时代背景下的变革。通过对曲谱的分析比较,集中体现了社会历史环 境下,昆曲乐谱记录的由简到繁、昆曲表演形式的变迁以及音乐的传承与革新。 关键词: 昆曲长生殿纳书楹曲谱粟庐曲谱振飞曲谱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周晓璐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 a b s t r a c t k u n q ui so n eo ft h eo l d e s to p e r ai nc h i n aw h i c hh a s6 0 0y e a r s h i s t o r ys i n c ei t f o r m e di nt h ee v e n i n go fy u a nd y n a s t ya n df o r e p a r to f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r ei so n l y k u n q uw h i c hc a r lc o m b i n et h ea r t s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o p e r am o s th i g h l yw i t h i nt h e e x i s t e d3 0 0l o c a lc h i n e s eo p e r a s oi tg ow i t h o u ts a y i n gt h a tk u n q ui s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c u l t u r ei nt h ea r e ao fo p e r a t h en o t a t i o no fk u n q u h a sm a t u r e di n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阮c a l lf i n dm a n yr e s e r v a t i o no fk u n q u m u s i ci ng o n g c h en o t a t i o n i nm o d e mt i m e ,t h en u m b e r e dm u s i c a ln o t a t i o nb e c a m e t h em a i nw a yt on o t a t ek u n q ua n db r i n gc o n v e n i e n c et oi n h e r i ta n dd e v e l o pi t t h i sp a p e rc o m p a r e dt h r e ee d i t i o n so fo p e r ac h a n g s h e n g d i a nw h i c hf r o mt h e s c o r e so fn a s h u y i n g ,s u l ua n dz h e n f c i t h i sa r t i c l ei sc o m p r i s e do ft w op a r t s t h e f i r s tp a r ti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k u n q ua n dk u n q u sn o t a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n o t a t i o no fc h a n g s h e n g d i a n t h ea n a l y s i sc o m e sf r o mt h en o t a t i o n , o u p a ia n dg o n g d i a o t h e nw ec a nf i n das e r i e so f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i nt h ef o r m u l ao f n o t a t i o n ,t h es i g no fn o t e ,t h en a m eo ft o n e ,t e m p o ,c h a n g q i a n g ,t h eu s i n go f t o n ea n d q u p a i a l lo ft h e s ee m b o d yt h ea f f c c t i o no fh i s t o r yt o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k u n q u s o m ea f f e c t i o ni sc o m ef r o mt h ei n h e r i t i n go ff o r m e rs c o r e s ,o t h e r si sc o m ef r o mt h e 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c h a n g e k e yw o r d s k u n q u s c o r e c h a n g s h e n g d i a mn a s h u y i n g s u l uz h e n f e i 2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以 昆曲( 长生殿) 为例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本人 严格遵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 试行) ,除文中 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含为获得武汉音乐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 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同滞日 导燧名:凌厂粳 : i j 期5 期: 阳夕年錾只oe l 伽9 年少月缈日 j 【 l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文作者完全了解武汉音乐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武汉音乐 学院有权保留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院硕士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武汉音乐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同佛日 导师签名:爱艇 口 参 2 2 月月 眨产 年年 口, 7 ,f ) 2 期期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周晓璐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 引言 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从元末明初形成以来,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 史,经过历代词曲作家、表演艺术家和优秀乐师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已成为中国 戏曲音乐曲牌联套体发展的较为完整的剧种。而在全国现存3 0 0 多个剧种中,惟 有昆剧能最高度地把戏曲与文学结合起来,因此昆剧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在戏曲领域里的代表剧种。 2 0 0 1 年5 月1 8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的昆曲列为世界首批1 9 个“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之一;2 0 0 6 年5 月2 0 日,昆曲经国务 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于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 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同时,昆曲也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受到世界各国的保护。昆曲 入选与它的发展历史和特性有关,因此对昆曲的历史价值和它所保留的特定的文 化信息、文化特征的挖掘,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刘振修编译的昆曲新导 第五章说“昆曲是元明清三朝音乐的精华,我们要整理古乐,对于昆曲,岂可不 加研究呢? 况且昆曲在近代国乐中,比较的有条理,有系统,可以说是含有科学 方法的一种音乐。那么,更容易探求了。所以,我们研究昆曲,并非是顽固的复 古;也不是国粹的保存;实在是因为昆曲是我民族之声,有整理的必要,有存在 的可能。 笔者查阅了学术期刊网2 0 0 8 年以前关于昆曲长生殿和纳书楹曲谱 等方面的文章,发现涉及到昆剧表演艺术和戏剧文学方面的文章很多,研究主要 集中在对古典文学、昆剧表演、赏析等方面,而关于音乐理论方面只有三篇论文 及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它们分别是谭雄发表在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2 期的对 与 中的 曲谱的比较研究,及陈新凤 发表在音乐研究2 0 0 6 年第2 期的 的记谱法与昆曲音乐一 文以及一篇对长生殿的弹词折中曲牌“一枝花 赏析;学位论文是河北 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郝福和的 成因及特点分析。以上 文章均未涉及昆曲曲谱在音乐传承中功用和变迁的历史性研究,笔者的硕士学位 论文试从昆曲曲谱的比较研究入手,探寻昆曲在音乐传承中发生的变革。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周晓璐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 数百年间,昆腔、昆曲和昆剧常常等同运用,不加区分,因为三者之间关系 密切。至今不论是一般民众还是梨园界,大多也没有关注对这类名词概念的辨析。 实际上“腔”、“曲”、“剧三者有根本的区别。“腔 指音乐部分;“曲”指“腔 与“词的“统一体”;“剧 指“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艺术1 。本文主要以昆 剧长生殿为研究对象,由于现行长生殿曲谱众多,以纳书楹曲谱最 具代表性,粟庐曲谱、粟庐曲谱外编和振飞曲谱为近代人所编著,笔 者由于时间关系暂以这两类颇具代表性的曲谱对该剧进行比较,探寻昆曲曲谱在 音乐传承中的改革和变迁,本文暂对该剧音乐方面进行分析,因此文章没有对昆 曲或者昆剧的称谓作严格区分。 第一章昆曲及历代曲谱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昆曲的发展 明朝嘉靖年间,文人魏良辅以“昆山腔”为主,融合了余姚、海盐和弋阳等 几种声腔进行加工提高,形成了曲调细腻婉转的“水磨腔 “昆曲”。传说 中魏良辅为把高则诚的原著南戏琵琶记拍成昆曲,十几年不下楼,把书案都 拍穿了。后来梁辰鱼写了浣纱记,第一个把魏良辅新创的昆曲谱成了剧本, 搬上了舞台表演,于是昆曲由拍案度曲发展成为“昆剧 ,至今已经4 0 0 余年。2 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形态。 昆剧伴奏以笛为主,兼用管、笙、琵琶3 等,乐器伴唱的昆山腔对于唱腔艺 术的变化和美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这种方式在魏良辅改革昆山腔时即已开始。 使得昆剧的唱腔清柔婉转、优美动听,表演艺术风格优美、载歌载舞,高雅精湛, 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昆剧的剧本创作名家辈出,富有文学价值,产生了梁辰鱼浣 纱记、汤显祖牡丹亭、李玉清忠谱、朱素臣十五贯、洪升长生殿 和孔尚任桃花扇等传奇杰作,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同时 也产生了京昆、湘昆、川昆、宁昆等支派,形成为一种声腔系统。 明代,昆曲大为盛行,“四方歌者皆宗吴门。”这是明长洲人徐树丕在识小 录里说的,徐氏认为昆腔在隆庆、万历年间精妙达到极点,影响波及到四面八 方,以至于形成:不管远近地区的戏曲爱好者都不惜花上很可观的代价到苏州来 4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周晓璐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 请歌唱专家和戏班子。这恰好反映出在明神宗万历年,是昆剧迅猛发展的时期。 3 0 年代出版的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将昆曲昌盛期分为勃兴、极盛、余 势三个时期。嘉靖至万历初年是昆曲的勃兴期,其中以著名的“四梦”作者汤显 祖和义侠记作者沈瑾为代表人物,他们的创作在昆剧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 用,中国戏剧史上记载“i t 缶) 1 1 之汤,吴江之沈,不独为明之大家,亦百世之 师也。以两派对峙之势,直至传奇末日,始终存在。然汤之才情,优于沈氏:沈 之矩蠖,则优于汤氏也。州指的是在剧作艺术思想的深度上,汤显祖比沈瑾更优, 而在声律理论上,沈瑾比汤显祖更好。因此,汤、沈二人各有专长,对当时的昆 剧有着深远的影响和贡献。除此之外,成就和影响较大的剧目,还有顾大典的青 衫记、许自昌的水浒记、徐复祚的红梨记和宵光剑、梅鼎祚的玉 合记、高濂的玉簪记以及王玉峰的焚香记等等。理论研究也比较丰富, 会稽人王骥德,字伯良,所著曲律十二卷,是声律研究专著。他的至友吕天 成,师事沈瑾,著有曲品二卷,为第一部评论明代戏曲文学的著作。另外, 新安人潘之恒,关注戏曲表演艺术,所著亘史和鸾啸小品两书,都是他 在苏州、金陵、扬州等地观摩戏曲演出后记录艺人特长,阐述他对表演艺术的体 会心得。 万历年至康熙初年是昆曲的极盛期。清初时期,社会渐趋稳定以后,昆剧仍 然向前发展,愈来愈成熟丰满,并且出现了新的局面,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王氏的曲律日:“迩年以来,燕赵之歌童舞女,咸弃其捍拨,尽效南声,而 北词几废。”指的是昆腔自明万历后,逐渐蔓延,流行于北地,使得北曲沉默下 来。清顺治间,因吴梅村之王郎曲得名的吴伶王紫稼,到京师引起文人豪客 的注意,唱的就是昆腔。后康熙年间,洪异的长生殿传奇,经过京师一流的 优伶在宫廷演出,并盛行于诸王府和士大夫之间。康熙二次南巡之际,江苏织造 集诸部优伶,以昆腔供御览,命佳者供奉内廷,教习上林法部。乾隆时昆曲隆盛, 达于极点,梨园演戏,以高宗南巡时为最盛5 。康乾盛世,昆曲已经经历了数百 年的发展,成长为当时成熟度最高的综合艺术形式。对于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精 神生活,昆曲无疑是最佳选择,所以,无论是官场应酬、身份点缀、艺术欣赏还 是生活娱乐,昆剧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从康熙中叶到乾隆末叶是昆曲的余势期。到乾隆年间,全国的戏曲舞台上已 5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周晓璐 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 经是诸腔并奏、百花齐放的局面。以京剧、秦腔、弋阳腔、梆子腔、二黄腔等为 主的“花部”集团( 俗称“乱弹”) ,日益显示了它们的活力和价值。而昆剧则多 为演出折子戏,常年是七八百出传统剧目反复搬演,新鲜血液补充少,因为社会 环境变化导致的剧本创作衰竭,不利于与其他剧种竞争。另外,昆曲因忙于适应 上层社会雅化的审美要求,不知不觉间舍弃了民间演艺市场的优势,而逐步壮大 的花部队伍则呈现出丰富多彩、新鲜热闹、生动活泼的景象。古老的昆剧显得保 守陈旧,与时代精神不相适应,逐渐走向了衰落的局面。 昆曲此时的地位主要是由政权扶持的,作为上层社会的宠儿,宫廷内外将昆 曲的形式美发挥到了极致,曲辞艰深晦涩难懂,节奏愈趋缓慢低沉,行腔转调过 于细密,题材范围日益狭小。在“花部”各声腔剧种鹊起的压力下,昆曲开始放 低姿态,走平民化的发展路线。许多昆曲艺人在地方戏班中搭班,一方面演出昆 曲,一方面以其精熟的演艺水平为其他剧种提供学习的机会。原已传唱南北的昆 曲,也借机不断融合当地的语言和迎合当地观众的欣赏习惯,随势而变,落地生 根,加速了它的地方化进程。于是昆曲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变成为独立的地方剧 种,如苏州昆曲、永嘉昆曲、郴州昆曲、高阳昆曲等;另一部分则与其他声腔结 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为当地的一个剧种,在这个剧种中保留昆曲戏,如川剧、湘 剧、赣剧、徽剧等。6 清末民初,昆曲在全国范围内已趋衰落,但在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地 还有昆班演出,苏州则有大章班、大雅班、鸿福班、全福班等延续余脉。所以, 南北各地仍有众多的观众,曲友为昆曲尽力的研究工作仍在展开。1 9 1 3 年,贵 州息峰人姚华任教北京朝阳大学时,在庸言杂志第1 卷第1 4 期和第1 5 期发 表了菜猗室曲话和曲海一勺,竭力推崇昆曲,认为它是“治世之音”,“故 选乐于今,必以昆曲为主。1 9 1 7 年,江苏如皋人冒广生在温州任职海关监督时, 曾为温州昆班营建戏台,并撰写论文戏言( 冒鹤亭词曲论文集) 说:“温州 戏十九尚仍昆腔”,文中评论昆曲老艺人“所演的别弟、观灯、势利和 十五贯全本,皆有神彩 。苏州是昆曲的大本营,继晚清四大昆班之后,1 9 2 1 年又创办了“昆剧传习所 ,培养了一批“传字辈”艺员,演出于上海和杭、嘉、 湖一带。在这种艺术传统的熏陶下,苏州曲友中涌现了两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专 家,一位是曲学大师吴梅,另一位是律谱专家王季烈。 6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周晓璐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 苏州“昆剧传习所 的学员毕业后,于1 9 2 7 年1 2 月1 3 日在上海成立了“新 乐府 昆班,主要演员有顾传玢、周传瑛、朱传茗、张传芳、华传浩、王传淞等。 1 9 3 1 年1 0 月1 日,由周传瑛、张传芳、姚传萝、沈传锟、郑传鉴等1 1 人发起, 将“新乐府”改组为“仙霓社 。他们继承了“全福班的艺术传统,上演的折 子戏多达六百余出,并新编了一批大本戏。北方昆弋班自1 9 1 7 年底“荣庆社 从河北高阳农村进京以后( 1 9 1 8 年春节在天乐园开始公演) ,由于北京大学师生和 京中观众的热情支持,得以兴旺发达。从2 0 年代到3 0 年代,韩世昌、白云生、 郝振基、王益友等名角演出于京、津等地,一度辉煌。韩世昌经吴梅和赵子敬二 位昆曲家的指点,艺事大进,竟崭露头角与梅兰芳并驾齐驱。 自日寇侵华后,南北昆班均遭厄难,在八年离乱中,艺人凋零,风流云散。 北昆的“祥庆社 和“庆生社 于1 9 4 0 年5 月和8 月相继解体,南昆的“仙霓 社”在上海孤岛时期苦苦支撑,延至1 9 4 1 年1 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终于歇晌, 至1 9 4 2 年2 月宣告散班。此后曲友的唱曲活动虽一息尚存,而剧评研究工作已 趋消沉了1 新中国的成立,使流散各地的昆剧艺人恢复了生气。1 9 5 1 年秋,周传瑛、 王传淞所在的“国风苏剧团 在嘉兴上演了昆曲剧目,因而更名为“国风苏昆剧 团 。1 9 5 2 年1 2 月,他们到杭卅i 时又改名为“昆苏剧团 。1 9 5 5 年,该团在党中 央关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的戏改方针指引下,对明末清初朱素臣原作的传 统剧目十五贯进行了整理改编。新编本重新提炼主题,通过熊友兰和苏戌娟 冤案被昭雪的全过程,歌颂了苏州知府况钟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亲民态度,鞭 挞了无锡知县过于执主观武断、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作风。此剧自1 9 5 6 年1 月 开始排练,由周传瑛扮况钟,王传淞扮娄阿鼠,先在杭州、上海试演,颇获好评, 于是决定进京公演。为此,浙江省文化局于当年4 月1 日宣布该团转为国营,正 名为“浙江昆苏剧团”,4 月6 日起在北京广和剧场上演,连续演出了4 6 场,观 众达7 万多人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出现了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毛泽 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 9 5 6 年1 1 月3 日至1 1 月2 8 日,上海市文化局趁着十五贯巡回演出的 机缘,在长江剧场举办了“南北昆会演,历时2 6 天,交流演出了南北昆曲具有 代表性的剧目9 0 多出,登台出场的北昆名家有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马祥 7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周晓璐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 麟、侯玉山、傅雪漪等,南昆名家有俞振飞、徐凌云、周传瑛、王传淞、朱传茗、 沈传芷等2 8 人及上海戏曲学校昆剧班的学生。演出期间举行了学术座谈会,专 家们撰写了研究论文和艺术总结,由上海文化出版社编辑成书,于1 9 5 7 年出版 了昆剧观摩演出纪念文集。 从1 9 5 8 年到1 9 6 5 年,是昆剧大演革命现代戏的时期,北方昆曲剧院编演了 红霞和奇袭白虎团等,江苏省苏昆剧团编演了活捉罗根元和东风 解冻等,上海青年京昆剧团编演了红松林和琼花等,浙昆编演了曙 光初照和红灯传等,湘昆编演了莲塘曲和腾龙江上等。因此,探 讨怎样以昆曲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便成了这一特定时期的研究课题。 “文革”开始后,江青把解放后十七年说成是文艺黑线专政,一笔抹杀戏改 成绩,各地昆剧团都被撤销,昆剧工作者也都遭到了厄运。粉碎“四人帮 以后, 昆剧获得了新生,各地昆团与曲社重新恢复,研究工作也就紧紧跟上。 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路线给昆剧工作带来了蓬勃的朝气,8 0 年代初,在苏州 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昆剧活动。1 9 8 1 年1 1 月举行的是“昆剧传习所成立六十周 年纪念会,1 9 8 2 年5 月举行的是“江浙沪两省一市昆剧会演 ,提出了办好昆剧 事业的“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八字方针。1 9 8 6 年1 月1 1 日至1 4 日, 文化部在上海召开保护和振兴昆剧的重要会议,成立了“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 , 公推俞振飞为主任委员;同年3 月1 5 日至2 0 日,又在北京开会,成立了“中国 昆剧研究会,公推张庚为会长。在两会精神的鼓舞下,自1 9 8 6 年至1 9 9 8 年, 各地昆团上演了大批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各报刊发表有关昆曲的剧谈剧评已达 1 6 0 0 多篇,充分显示了昆剧研究队伍的壮大和评论力度的加强。 至今我们把2 0 世纪5 0 年代的十五贯改编上演之前,称为“旧昆剧时代”, 十五贯改编上演之后称为“新昆剧时代”。7 第二节昆曲流派 明世宗嘉靖、神宗万历年问( 1 5 2 2 - - 1 6 2 0 年) ,昆曲迅速地传播到全国各地, 涌现了众多的剧作家和剧本,如高濂的玉簪记、徐後祚的红梨记、周朝俊 的红梅记等。这时,剧坛出现了几大流派,把昆曲艺术推向兴盛。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周晓璐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 ( 一) 魏氏一派 魏良辅( 约1 5 0 1 一约1 5 8 4 年) ,字尚泉,又作上泉,江西豫章( 今南昌) 人,明代著名歌唱家、戏曲音乐家、昆曲改革家。据史料记载,他最初是北曲歌 唱家,后转而钻研南曲,又“愤南曲之讹陋 ,他摒弃了海盐、四平诸腔,而只 选中了以流丽悠远见长的昆山腔作为立足点,依托其深厚的北曲修养,开始了音 乐生涯的新阶段。魏良辅的歌唱不独重视嗓音的色质,更注重字斟句酌、行腔圆 润。在南曲尚无统一规范的状态下,他把北曲歌唱中已发展成熟的润腔手法和突 出人物性格情感的艺术追求引入南曲歌唱,又得到南曲名家太仓户侯过云适的多 方指点,使得昆山腔更加委婉细腻、清远柔美,被称为“水磨调”。通过亲身实 践,他总结出一套较系统的昆山腔演唱技法,著成南词引正一书,一名曲 律。魏良辅以其出众的音乐才华和演唱天分,与邓全拙、周梦谷、朱南川、陆 九畴、陶九官等一争高下,并很快以压倒之势在苏州歌坛独领风骚,被后世尊为 昆山腔的一代宗师。魏氏当时即引来众多追随者,如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 包朗朗、周梦山、潘荆南、陈奉萱、潘少泾等竞相附和,魏氏后学还有张新、赵 瞻云、雷敷民、周似虞、李季膺、钮少雅等。魏良辅身边还聚集了一批著名琴师, 分别擅长多种南北乐器演奏,在与魏氏长期合作的过程中,他们默契配合,共同 致力于器乐伴奏的发展。 ( - - ) 梁派 梁辰鱼( 约1 5 1 旷约1 5 9 1 年) ,字伯龙,号少白,又号仇池外史,明代江 苏昆山人。他是著名传奇剧作家、音乐家。他接受了魏氏的唱曲理论和方法,经 过不断钻研,积累了自己的经验心得,进一步将新腔的特点与传奇舞台相结合, 借戏曲场面中的锣鼓之势和表演之功,弥补新腔冷唱的不足,经他变革的新腔已 稍别于魏氏的清曲,终于在昆腔革新运动中,形成了一大流派。他写作了散曲集 江东白苎,最为重要的是编制了第一个昆剧剧本浣纱记。这本戏对于昆曲 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一扫明朝前期戏曲舞台的平淡和沉闷,给 观众带来清新的享受。浣纱记使新昆山腔由清唱为主转入清曲与剧曲并重的 新阶段,开创了戏曲史上的昆曲时代。王世贞诗有云:“吴阊白面冶游儿,争唱 9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周晓璐 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 梁郎雪艳词 ,可以说是真实地描绘了群众喜爱梁氏作品的盛况。 ( 三) 吴江派 吴江派,又称格律派,是以苏州府吴江人沈瑾( 1 5 5 3 - - 1 6 1 0 年) 为代表, 万历十七年( 1 5 8 9 年) 沈瑾辞官回家,潜心研究昆曲的创作理论和声律唱法。 他作有传奇义侠记等十七种,合称属玉堂传奇;编订曲谱南九宫十三 调曲谱,讲究曲谱字句的音韵平仄,对四声阴阳和用韵的要求及其严格,为昆 曲的剧本创作规定了格律典范8 ,被后世尊为昆山腔的格律范本;另著正吴编 唱曲当知,专谈南曲歌唱的吐字发音方法。对昆曲艺术,他提出“声律论” 和“本色论 :一方面,他发扬何良俊曲论“宁声叶而辞不工,无宁辞工而声 不叶 9 的主张,大力提倡声律论,强调唱曲编剧要严守格律;另一方面在语言 上为纠正明初骈绮派之弊,主张曲词要崇尚本色,勿尚华丽,而倡导本色论。沈 瑾的主张影响了当时的一批剧作家,如叶宪祖、王骥德、吕天成、卜世臣、史桀、 汪廷讷、顾大典,以及稍晚的冯梦龙、范文若、袁于令、沈自晋等,形成了一个 曲学流派,因为沈瑾是吴江人而称之为“吴江派 。 ( 四) t 临j l l 派 临川派,又称文采派,以汤显祖( 1 5 5 卜1 6 1 6 年) 为代表。汤显祖是江西 t n ) 1 1 人,他所作有传奇五种( 其实四种,紫钗记是紫箫记的改编本) ,合 称玉茗堂传奇。其中牡丹亭一剧以其独有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高居 此时期传奇剧作的高峰。这部作品全面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崇尚才情,张扬 性情,不拘形式,突破曲律的束缚,不仅文采华美,而且内容上赋予了反传统礼 教的浪漫精神,得到众曲家的推崇,被称为临川派,与“吴江派 的主张卓然对 立。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理论,阮大铖燕子笺、吴炳疗 妒羹和画中人、李玉“苏州派”、洪异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创 作,都受到汤显祖的影响1 0 。 1 0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周晓璐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 ( 五) 梁溪派 潘荆南,梁溪人。他的成就非常高,影响也很大,开启了昆腔的梁溪流派。 后世这个地方有谚语说“无锡莫开口。”意思是说无锡地区能唱昆曲的人数多、 水平高,不要随便去向无锡人卖弄。1 1 总而言之,由于政治制度和文化理念的变动,明清两代文人沿着科举的阶梯 纷纷登上了社会政治中心,他们的文化爱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社会文化的导 向。即便是无缘功名或不屑仕途的文人,或生于文人世家,或秉承天赋而跻身于 文人雅士之林,他们都有相近的文化根基和趋同的文化趣味。更由于统治阶级的 大力扶持,在昆剧演出成为当时官场社交、文人雅士显示身份的活动时,他们制 曲度曲,打造精品,贡献学识才华,就显得理所当然了。所以,与南戏及高腔剧 种的参与者都为不知名的书会才人和民间艺人相比,与元杂剧作者大多沉郁下 僚、职位不振相比,昆剧的理论家和作者的社会地位、文化地位要高的多,社会 影响也要大很多。可以说,是明清两代文人催生了昆曲的格律化和韵律化,推动 了昆曲表演理论和表演风格的形成,也是大批文人写下了难以计数的剧作并形成 了它的文学风格。可见,昆剧与文人的关系最为密切,文人留给昆剧的文化基因 也最多。 第三节昆曲曲谱 昆曲古谱保存并流传至今的主要有以下相关的几种曲谱: ( 一) 明代的代表性曲谱 从明中叶起,戏曲创作日渐繁荣,各种曲谱应运而生。先是蒋孝根据陈白二 氏旧编南九宫目录及十三调南曲音节谱编成南九宫谱,万历年间, 沈瑾据蒋谱编订了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明末,沈瑾的族侄沈自晋又将沈瑾的 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增补为南词新谱o 明代人写北曲遵循的曲谱有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明末有徐于室初辑、李 玉编成的北词广正谱。 这一时期的南北曲谱制作有两个特点,第一,曲谱形式全为文字格律谱,并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周晓璐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 无工尺度曲谱的出现;第二,曲谱制作者都是擅名一时的曲律家或曲师。因此这 个时期又可称作曲谱史上的私家格律谱阶段。1 2 ( 二) 清代的代表性曲谱 清代康熙五十九年( 1 7 2 0 年) 编成的南词定律,作者吕世雄。此谱是昆 曲南曲宫谱,词形工尺兼备,作填词、制谱和度曲示范用。 清代乾隆十一年( 1 7 4 6 年) 编成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全书8 2 卷, 所收词曲除北套曲1 8 8 套及南北合套3 6 套外,单体曲牌有南曲1 5 1 3 曲,北曲 5 8 1 曲,共2 0 9 4 曲,再加上其它变体、套曲等共有4 4 6 6 曲之多,其中包括唐宋 大曲、金元诸宫调、宋元南曲、元杂剧、元明散曲等大量曲牌。九宫大成南北 词宫谱中,戏衄音乐资料保存的非常多。如元代的南戏有名的荆、刘、 拜、杀四大传奇,选录了不少曲牌,拜月亭记1 1 8 曲、荆钗记7 9 曲、 白兔记即( 刘智远) 4 5 曲、杀狗记6 8 曲,还有高明的琵琶记单曲 1 6 4 曲。由于编辑体例所限,凡南曲只收单体曲牌作例子,不收整出乐谱,但它 同时代的纳书楹曲谱及其后的异同集曲谱中所保留整出的乐谱,还有不 少。而九宫大成谱所收的单个曲牌,也有其它曲谱集子所不曾载录的,所以 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乾隆五十四年( 1 7 8 9 年) 编成的吟香堂曲谱,由冯起风编著的昆曲谱, 共4 册。有“吟香堂藏版”的原刻本,谱前题署“古吴冯起凤云章氏定”,冯起 风生平事迹不详。据名士石韫玉写于乾隆五十四年的序,可知该谱编纂略早于纳 书楹曲谱的问世。吟香堂曲谱收入牡丹亭、长生殿两部传奇的全本 乐谱,这是目前传世较早的单剧谱,可惜在后世影响不大,是否对叶堂订谱有影 响,亦很难说。所收各曲,不点小眼,由歌者灵活运用。 乾隆五十七年( 1 7 9 2 年) 编成的纳书楹曲谱,由苏州叶堂选辑校订。全 书共分正集4 卷、一续集4 卷、外集2 卷、补遗集4 卷;西厢记全谱2 卷;纳 书楹临川四梦8 卷;共2 4 卷。除西厢记、四梦1 0 卷专集之外,纳书 楹曲谱共收录了元明以来流传之曲3 5 3 套,其中元杂剧3 6 折、南戏6 8 出、,明 清传奇1 1 4 出、时剧( 当时流行于舞台的“弋阳腔 、“吹腔 等民间戏曲) 2 3 出、散曲1 0 套、词曲一套、诸宫调一套,其材料之丰富,在当时是罕见的,也 1 2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周晓璐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 是我国民间刻印的第一部曲谱。 遏云阁曲谱是清代后期与纳书楹曲谱齐名的昆剧工尺谱。该谱初刊 于同治九年,有扫叶山房刻本。较为常见的刊本是1 9 2 5 年上海著易堂本。全书 2 函1 2 本,清王锡纯辑,苏州曲师李秀云拍正,附有天虚我生学曲例言一 卷。卷首有同治九年( 1 8 7 0 ) 遏云阁主人序。辑录昆曲著名折子戏乐谱8 7 种: 琵琶记2 4 出、长生殿1 4 出、绣襦记1 3 出、 邯郸梦5 出、 南 柯记2 出、牡丹亭9 出、紫钗记2 出、幽闺记3 出、水浒记2 出、西厢记2 出、孽海记2 出、西楼记、玉簪记、疗妒羹、 双红记、慈悲愿、四声猿、精忠记各1 出,外加开场戏2 出。 这部曲谱的特点:念白与唱腔记载较详,工尺记谱亦较完备,增点头末眼,节 奏节拍较旧谱更为准确,并注明“豁腔 、“擞腔 等符号,有助于标明四声腔 格和唱腔修饰。多选当时戏班习唱的剧目,唱腔变冷板清唱为场上扮演的舞台 演唱。遏云阁曲谱为明清以来口传“梨园故本”的汇集校正本,是戏班演唱 和时俗流行曲谱系统的第一部刊本,至今仍为昆曲演员和昆曲爱好者所乐用。 晚清时期,昆剧创作与演出虽然己成强弩之末,但是清唱之风仍然在江浙一 带士林中流行,因此也出现了一些工尺乐谱的编辑。如:春雨楼曲谱,一函4 册,题“梁溪周调元承信 编订;承轩曲谱,4 卷抄本,不题辑者及年代等曲 谱。晚清工尺乐谱在当时流传不广,影响面不及纳书楹、遏云阁等曲谱。 2 0 世纪刊定出版的大型曲谱数量颇巨,有昆曲粹成、六也曲谱初集、 增辑六也曲谱( 又称“大六也) 、昆曲大全、集成曲谱、谷音尺谱、 昆曲集净等,这些都是工尺谱。其中数种为近人殷桂深订谱或原稿,如昆 曲粹成为昆山国乐保存会编,请殷氏“点订工商、得六百余折,凡十二集1 3 , 今存初集6 册5 0 出,蓑衣谱式,曲全白,祥板眼,附注锣鼓、吹打。六也曲谱 收昆曲剧本5 5 种计1 9 4 出折子戏,也是蓑衣工尺谱,宾全白,板眼正确,系“梨 园故本 系统,流传颇广。 集成曲谱为近人王季烈、刘富梁编订,分金、声、玉、振四集,收8 8 部传奇中4 6 1 出折子戏,是从当时流行的戏曲中选辑的。在此以前的昆曲选本和 曲谱,有醉怡情缀自裘( 新集) 、纳书楹曲谱、吟香堂曲谱等。前两 种有词、白而无谱;后两种有词、谱而无宾白。完整的演出本只有手抄本,清末 1 3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周晓璐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 民初随着印刷工业的发展,才有曲家和出版商收集一些手抄演出本辑成曲谱,例 如遏云阁曲谱。王、刘二人鉴于这种通行本内容虽比古本完整,但剧目不够 丰富,而曲词、宫谱亦多讹误,于是广事搜求,选辑成这部曲谱。入选的折子, 词、谱都经过仔细考订,既便于演出,又不失格律,对容易读错的字,都用眉批 注明合乎曲韵的读音。集成曲谱由俞宗海、吴梅、严修等作序。俞序说此书 “卷帙甚富。虽比缀白裘、纳书楹为稍减,而通行佳曲固已一律采入。 1 4 该谱尽选通行佳曲,纠讹误、别正衬、点板眼、注字音,考订严格,更非通行 本所能及,论者评价很高。 有“江南曲圣之称的俞粟庐、俞振飞父子所辑的曲谱,体现了更多的个人 风格。粟庐曲谱为工尺谱,俞振飞编印,收名剧1 8 种2 9 出,曲白俱全。俞 粟庐得到清代著名曲家叶堂弟子韩华卿亲授,继承并发展了“叶氏唱口 ,被称 为“俞派唱法”:其子俞振飞得其精髓,对俞派代表剧目的“家传旧谱 进行了 系统校订,1 9 5 3 年以“粟庐曲谱 为书名在香港影印出版,后在台湾再版,广 受欢迎。振飞曲谱为简谱,是俞振飞根据平生舞台经验和清唱经验,精选剧 目4 0 出( 曲牌俱全) 和单只唱段1 0 个曲牌,逐字逐腔加以订成。 行世曲谱中有部分以行当归类收录。如昆血集净,共收“七红八黑三僧 四白 ,2 2 位净角5 5 出曲谱,几乎揽尽昆曲中以净角为主的单折戏;梅兰芳歌 曲谱,共收旦行1 8 个戏码,其中有不少是昆剧,该书并存工尺谱和五线谱;侯 玉山昆曲谱,共收北派昆剧折子戏5 1 折,曲白俱全,以净角戏为主,兼收一些 老生戏、武生戏和武丑戏,该书为简谱。另外,围绕佳作名剧也产生了不少单本 曲谱,如西厢记曲谱、琵琶记曲谱、拜月亭全记曲谱、牡丹亭曲谱、 荆钗记曲谱、长生殿曲谱,都是工尺谱,于演出和研究都非常有益。 1 9 2 9 年下半年,著名音乐家刘天华用国际上通用的五线谱译介昆曲工尺谱, 这为昆曲乐谱打开了新的一页,也是有史以来破天荒的创举。其成果见于1 9 2 9 年1 1 月梅氏缀玉轩套色精印的梅兰芳歌曲谱中。 各种昆盐乐谱的流传下来,为昆曲音乐的原始保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也有着巨大的文献价值,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乐谱也在顺应着这些发展不断 的改革变迁,为后人对历史的疏理研究,对中国音乐历史进程的记录起到了最直 观、最真实的作用。 1 4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周晓璐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 第四节长生殿曲谱的版本 长生殿流传久远、版本繁多,笔者现根据对参考文献的学习,把长生 殿曲谱的版本问题,进行了整理( 以下曲谱有的为长生殿全本戏,有的则 是收录了长生殿部分折子戏) : 1 、清乾隆五十四年( 1 7 8 9 ) 吟香堂曲谱( 冯起凤订) ,清宫谱。 2 、清乾隆五十七年( 1 7 9 2 ) 成书,五十九年刻纳书楹曲谱( 叶堂编订,王 文治参订) ,清宫谱。 3 、清同治九年初刊遏云阁曲谱( 王锡纯辑订) ,有扫叶房山刻本,常见为 1 9 2 5 年上海著易堂本,戏宫谱。 4 、清承轩曲谱,4 卷抄本,无辑者及年代,折子戏乐谱8 6 出。 5 、异同集,抄本,抄录者听涛主人宣统己酉年( 1 9 0 9 ) ,共收录折子戏9 6 0 出。 6 、1 9 2 4 年商务印书馆刊本集成曲谱,王季烈、刘凤叔辑订,辑录昆曲传统 收录折子戏4 5 0 出。 7 、1 9 2 2 年上海朝记书庄出石印本增辑六也曲谱( 俗称“大六也”) ,收入五 十五种传奇中的折子戏2 0 4 出,署名为“曲师:殷淮深原稿本,校正兼手录: 张怡庵主人珍藏”。 8 、民国十年( 1 9 2 4 ) 上海朝记书庄出石印本长生殿曲谱,( 殷淮深传本) ,收 录折子5 2 出,分订为线装八册,署名为“曲师:殷淮深原稿;校正兼缮底者: 张余荪藏本”,戏宫谱。 9 、1 9 5 3 年香港出版粟庐曲谱,辑录了2 9 出生、旦戏工尺谱,由俞振飞校定 并手写影印。 1 5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周晓璐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 第二章:长生殿在古今曲谱中的演变 第一节长生殿及其代表性曲谱 ( 一) 昆剧长生殿 清朝康熙年间,洪异( 字防思) 于北平创作的剧本长生殿,在昆剧界和 戏剧界都有很高的评价。“一时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缠头为之增 价1 5 ,在当时即已获得绝高的称誉。 长生殿分上下两部( 各二十五出) ,上部写神仙孔升真人下凡,成为唐 明皇( 玄宗) 李隆基,在位多年后,他册封前身为仙界蓬莱王妃宫女的杨玉环为 贵妃,并赐她金钗钿盒为“定情信物 。李隆基对杨氏姐妹的“亲近 引起玉环 的醋意,玄宗怒命高力士送她回其兄杨国忠的宰相府。李杨二人后又情好逾初。 月宫嫦娥在玉环梦中传授她霓裳羽衣曲,后由唐宫梨园班首李龟年演习。在 杨贵妃诞辰寿庆的宴会上,玉环在梨园弟子齐奏霓裳羽衣曲的乐曲声中登上 翠盘起舞,明皇大喜。他原先的宠妃江采萍( 也叫“梅妃”) 受杨妃的排挤失宠 被气死。玉环则日益受宠,被赐浴温泉华清池。“七夕之夜,李杨二人在“长 生殿 密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妇永不分离。天上的织女( 星) 等遥观此举,知道 二人劫难将至,暗许如果二人不背誓言,将帮助他们实现心愿。玄宗宠臣范阳节 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攻占长安。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途中,在马嵬坡护驾士兵逼迫 下,唐明皇下令杀了杨国忠和杨贵妃。 长生殿下部的二十五出写玄宗入蜀经过剑阁栈道,夜闻山雨淋铃,思念 玉环。到成都后,绘成玉环像,时时哭祭。后肃宗即位,拜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 打败叛军收复长安,迎玄肃二宗还朝。玉环魂游长生殿后,奉玉帝之命重返蓬莱 仙境。李隆基回长安后成为“太上皇”,幽居后宫。在秋雨滴梧桐之夜思念玉环。 得道士杨通幽和牛郎织女( 星) 之助,获玉帝旨,李杨二人魂魄在月宫相会。群 仙各奏霓裳羽衣曲仙乐,送二人归居天宫。 康熙二十八年( 1 6 8 9 年) ,长生殿完成并在北京演出,剧本刊刻后许多 名士、官员为之写序、题诗、咏词。1 6 9 7 年江宁巡抚亲自主持在苏州演出长 1 6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周晓璐昆曲音乐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变迁 生殿。1 7 0 4 年曹雪芹的祖父、江南士林领袖、江宁织造兼两淮盐政曹寅迎洪异 到南京,在集江南江北名士的大会上,请他上座,观看长生殿三昼夜的演出。 传到京师也成为盛事,出现了“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盛况。直到今天, 长生殿的主要唱段定情、密誓、惊变、埋玉、闻铃、哭像、 弹词等,仍然是昆曲剧目中的经典必演曲目。长生殿获得了戏曲界专家 们的高度评价和广大昆f h l 爱好者的长期喜爱不是偶然的,其原因一方面是此剧的 题材内容本身有它的特殊性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宫廷中的非常事件,一直 受到人们的关注,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长生殿的产生做了上千年的 “准备”;另一方面是此剧的作者洪舁本人的生活经历丰富:受昆剧的故乡江南 文化的孕育,在文化政治中心京城北平的长期熏陶,他个人拥有非凡的天才和悟 性,在创作此剧时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写此剧十年间三易其稿,主题思想 一再改变和提升。有这样的说法:昆曲魏良辅创造了“水磨腔”,长生殿 洪异创造了“水磨剧”1 6 0 长生殿集古今耐唱耐做之曲于一传中,不独 生旦诸曲,出出可听,即净丑过脉各小曲,亦丝丝入扣,恰如其分r 7 。 ( 二) 纳书楹曲谱 纳书楹曲谱刊于乾隆五十七年( 1 7 9 2 年) ,为清代曲家叶堂编辑。叶堂 字广明,号怀庭。此书共二十二卷,正集四卷、续集四卷。外集二卷、补遗四卷、 纳书楹临川四梦八卷,另有北西厢全谱单行于世。今传有乾隆五十七年至六 十年纳书楹原刻本,与道光二十八年重刻本二种,重刻本较之原刻本,缺少补遗 四卷,名称也改称为纳书楹曲谱全集。另外,1 9 6 1 年台湾生斋出版社影印出 版纳书楹曲谱一书,共3 册。 纳书楹曲谱为我国第一部昆曲乐谱,共收昆曲及地方时剧、散套清曲百 余种,五百余折。自清代以来,即有人认为此本“原本( 九宫) 大成谱1 8 实际这是一种误解。虽然纳书楹曲谱成书晚于九宫大成曲谱半个世纪, 且所收曲目与谱子多有相同之处,但两者各有所本,即九宫大成曲谱本于旧 本古谱,纳书楹曲谱本于时尚流行唱法。 叶堂认为虽然有九宫大成曲谱为度曲者广泛制定了唱法规范,但民间艺 人演唱的流行剧目仍然在以讹传讹,因而他对这些剧目的曲律留心订正,随吟随 1 7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周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