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彭元瑞与《天禄琳琅书目后编》.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彭元瑞与《天禄琳琅书目后编》.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彭元瑞与《天禄琳琅书目后编》.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彭元瑞与《天禄琳琅书目后编》.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彭元瑞与《天禄琳琅书目后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彭元瑞与《天禄琳琅书目后编》.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目前存世的清代官方藏书目录不少 由彭元瑞主持编纂的 天禄琳琅书目后 编 简称 后编 即是清官修目录的代表 它是承接于敏中主编的 天禄琳琅 书目 简称 前编 的一部官方的古籍善本书目 由于其成书在嘉庆初年 前 后编的合刻本到光绪十年才刊行于世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后编 靠抄本 流传 因此对 后编 的研究 乏人问津 它的学术价值和地位 也没有得到足 够的认识 有鉴于此 笔者从阅读原书入手 充分挖掘其中隐藏的价值 对 后 编 进行全面的梳理 首先 广泛查阅各种文献 对主编彭元瑞的生平作了小考 并且分析了书目成书的历史背景及过程 其次是将散见在其文字材料中的版本鉴 定方法加以概括 肯定其版本学价值 再次是从书目著录的内容中挖掘各种藏书 刻书 抄书史料 从而证明 后编 所具有的文献学价值 最后 考察了 后编 的不足 作了一点力所能及的考证 前辈学者对 前编 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 而对 后编 的研究则少之又少 笔者试图通过这次的探索 充分肯定其学术价值以及其在目录学中的地位 让这 部世人皆知的目录学著作重放光芒 关键词 彭元瑞 略有失误 过于烦琐 考证疏忽 然而瑕不掩瑜 说这部书是集前人善本书目的 大成 也许并不过甚吧 川钱先生对此书目十分推崇 然钱先生的论述还是停留 在介绍书目的特点而并未作全面深入的研究 2 0 世纪末2 1 世纪初 对 天禄琳琅书目 的研究论文逐渐增多 朱赛虹的 清宫昭仁殿 天禄琳琅 特藏聚散始末 一文 分别介绍了 天禄琳琅 的建 立 天禄琳琅 的补充及 天禄琳琅书目 之成 天禄琳琅 之毁 天禄琳 琅 的复建及书目 后编 并探讨了 天禄琳琅书目 的版本目录学意义及 后 编 之书的存佚 该文全面梳理了 天禄琳琅 藏书的聚散经过 但对书目本身 并未重点挖掘 其后魏训田的 清昭仁殿藏天禄琳琅珍籍播迁述略 一文详述 天 禄琳琅 珍籍在近代的辗转 流亡 经过及最后的归宿 价值很高 但同样未涉 及书目本身 此后 有学者开始对书目内容质疑辨误 如胡坚的 辨误补正 n 主要是对书目中 欧阳先生文粹二函十二册 一则辨证 其误 补正其缺 而董运来的 读 札记九则 则是作者阅读 前 编 的九则札记 但是 以上的研究文章多是针对 天禄琳琅书目 大多专注 于其所收书的存佚或是补正 而涉及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的研究则远远不够 2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2 0 0 7 年8 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徐德明老师标点整理的 天禄琳琅书目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从而使该书目告别了无标点的历史 考虑到阅读的便利 故本论文在原始材料的获取上主要采自标点本 清王先谦光绪十年 1 8 8 4 年 刊本是唯一的刊本 中华书局的影印本即作为底本 亦酌情采用 抄本源自王 先谦本 故偶一采纳 四库全书 本只有 前编 而无 后编 只能按需使用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其一是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的编撰与彭元瑞传略 介绍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及编撰者的基本情况 其二是展示 天禄琳琅书目后 编 的版本学成就 重点是揭示多样的版本鉴定方法 其三是揭示 天禄琳琅书 目后编 的文献学价值 分别从藏书史料价值 刻书史料价值及抄书史料价值三 个方面着手 其四是介绍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的考证及其成就 从中发现编者 严谨的考据作风 其五是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之不足 钱亚新撰 略论天禄琳琅书目 河南图书馆学刊 1 9 8 9 年1 月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彭元瑞与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一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编撰与基本情况 一 主编彭元瑞 纪昀挽彭元瑞楹联 包罗海岳之才 久矣韩文能立志 绘画乾坤之手 惜哉尧典未终篇 彭元瑞是清代为数不多的江西籍宰辅 他是清朝程朱理学的领袖人物之一 与纪昀同有 才人 之称 在理学 文学 目录学 版本学诸方面取得了令人瞩 目的成就 他是唯一一位既担任 天禄琳琅书目 又担任了 天禄琳琅书目后 编 的主要编纂者 现将其生平事迹 学术成就等作些简单概述 彭元瑞 1 7 3 1 1 8 0 3 字辑五 一字芸楣 晚号身云居士 其生父为彭廷训 出继叔父廷诰 元瑞生父廷训 弟元琉 子翼蒙 一家三代四人 皆为翰林 门 楣荣光 雍正九年 1 7 3 1 彭元瑞出生于江西南昌东坛 自幼聪慧 据 江西省南 昌县志 记载 幼慧 七读 左氏传 七十日而毕 舢其生父彭廷训通晓古籍 以文章书法见长 编写 擢赞 得到康熙帝赏识 入选南书房 其嗣父彭廷诰 于康熙五十二年 1 7 1 3 中恩科副榜贡士 官至星子县教谕 因此彭元瑞在文章 风格 治学途径等方面深受其生父和嗣父的影响 所进奉文字 皆婉丽清新 人称其才气豪迈似东坡 德量含宏似欧阳永叔 3 彭元瑞于乾隆十八年 1 7 5 3 举于乡 二十二年 1 7 5 7 中进士 改庶吉士 从此就开始了他长达四十余年的京官生涯 以后官运亨通 乾隆帝手谕嘉奖他为 异想逸材 历任礼 工 户 兵 吏五部尚书 及 续三通 馆 四库全书 馆 清会典 馆总裁 嘉庆四年 1 7 9 9 充 高宗实录 总裁 彭元瑞在朝有 智囊 之称 清乾隆年问的朝廷礼仪 规章制度多由他裁定 据 清史稿 卷3 2 6 记载 元瑞以文学被知遇 内廷著录藏书及书画 彝鼎 辑 秘殿珠林 石渠宝笈 西清古鉴 宁寿鉴古 天禄琳琅 诸书 元 瑞无役不与 和章献颂 屡荷褒嘉 一彭元瑞与纪昀同出中允董邦达之门 同被 时人目为才士 乾隆四十二年 1 7 7 7 乾隆帝南巡 赐诗彭元瑞 称其与铅山 蒋士铨为 江右两名士 从史料的记载看来 彭元瑞身为儒臣宰辅 有文 史 经 政诸方面兼通之才 堪称 儒臣典范 其博学多识 精于古代器物 书画 的鉴定 先后编成 秘殿珠林 石渠宝及 西清古鉴 宁寿鉴古 天禄 2 民国 魏 云旷纂修 中国方志从书 华中地方 江西省南昌县志 成文出版社1 9 7 0 年版 页9 4 9 同上 页9 4 9 一3 一 华东师范大学2 8 届硕士学位论文 彭元瑞与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琳琅书目 等图籍 目录 在目录学 版本学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他的诗文有 恩余堂辑稿 经进稿 宋四六话 知圣道斋读书跋 清朝孚惠全书 等 乾隆帝六十 七十 八十寿诞时 他分别献上诗词 万福 集成赞 古稀颂 和 万寿衢歌 三百首 受到皇帝嘉奖 同时他精骈散文 对骈文文论形式有独到见解 撰有 宋四六话 十二卷 另与曹振镛合编 宋四 六选 二十四卷 彭元瑞在楹联诗词方面成就很大 张南山维屏 诗人征信录 云 彭文勤 公经进稿 其中多属对工整 典重浑成者 偶录数则于后 亦可为初学开拓心胸 之助 一据 楹联丛话 乾隆五十年 1 7 8 5 彭元瑞撰宁寿宫八副灯联 俱以方 向字冠首 编织以乾隆年间政事 备受褒奖 时人目为 灯联相公 其所作联 语多有流传 今略录几则 题春联 门心皆水 物我同春 赠蒋士铨联 一代翰林风月手 六朝兰镝谢王家 乾隆五十五年 1 7 9 0 八月 乾隆八旬万寿 彭氏撰一长联云 龙飞五十 有五年 庆一时五数合天 五数合地 五事修 五福备 五世同堂 五色斑烂辉 彩服 鹤算八旬逢八月 祝万寿八千为春 八千为秋 八元进 八恺登 八音从 律 八风缥缈奏丹墀 此联中巧用两数字成文 虽为颂谀文字 然其高超 巧 妙的属对 非凡的气派 向为联家珍视 元瑞视学浙江时 因学署仪f l f 遍植桃李 而撰联云 天地自成文 湖山 有美 国家期得士 桃李无言 一又自署书房联云 何物动人 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 三更灯火五更鸡 其中将自然美景与砺志主题完美结合 洵推佳作 而 楹联丛话 更记载一则对联趣事 乾隆中 每岁巡幸热河 必于中秋后一日进哨 即木兰围场也 重阳前 后出哨 跸路所经 有所谓万松岭者 满山皆松 重九日驻跸登高之所 岁以为常 庚戌岁 上进哨时驻此 周览行宫 顾谓彭文勤公 将旧悬楹 帖悉易新语 期以出哨登高时亲阅 公连日构思 偶于行殿正中得句云 八 十君王 处处十八公 道旁介寿 谓贴 万松岭 也 而难其对 因以片 纸驰价 属纪文达公成之 文达公笑日 芸楣又来考我乎 即令来价立 待 封纸付还 文勤公启视 则已就余纸写成对语矣 句云 九重天子 年年重九节 塞上称觞 叹曰 晓岚真胜我一筹矣 回銮日 此联果大 蒙称赏 特赐文勤公以珍物八事 公跪辞日 此出句是臣所撰 而不能对 对语实纪某所撰 请移以赏纪某 上日 两边语皆好 汝自应领赏 即 另发一分赐文达公 4 清 梁章钜撰 楹联丛话 卷二 北京出版社 1 9 8 7 年版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彭元瑞与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由上可知 此联由彭元瑞出句 纪晓岚应对 时在乾隆五十五年 1 7 9 0 重 阳节前 可知彭元瑞博学多才 肩随纪昀 彭元瑞亦为清期著名的私人藏书家 藏书斋名知圣道斋 知圣道斋读书跋 是彭元瑞的读书随记 原名为 知圣道斋读书跋尾 成书于乾隆四十六年 1 7 8 1 此书虽是随笔散记 但其考证和评论要言不烦 从中可见其读书之精 涉猎之广 该书 上卷所论是经史书籍 下卷所论是子集书籍 各有五十余种 大都是重要 书籍 彭氏此书涉及各书的内容和传本情况 寥寥数语 却能切中肯綮 书虽 小 但多精粹之见 借此亦可窥见彭元瑞的版本学思想 其对版本鉴定及流传作 了诸多考证 为可贵的资料 另有诸多对经学 史学的研究考证 均可资参考 另外也随手记载了些许掌故和佚闻 也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现举例如下 梦溪笔谈 此书的系宋本 避讳字皆合 上有朱书 乃近人校琴川 毛氏刻本所注 墨书自署别号日海岳 考闽福清人郭造卿 字建初 号海 岳 为戚继光上客 著述极博 父万程 户部主食 母卢氏 所载宏治九 年举葬父母见冰花事 极合其人 从事幕府 便游九边 故与定襄侯郭登 相识 评者尚三百年以上 古香可挹也 6 彭元瑞所藏 梦溪笔谈 为宋版 他就书中的墨书 海岳 考证为清福清 人郭造卿所题 又 陶隐居集 一卷 明时旧抄本 犹在张天如未辑 汉魏百三家 以前 卷末 自文休承以下 传写叙次井井 可宝也 据跋 崇祯元年抄校 字避熹宗 讳可证也 7 此条是通过避讳来鉴定版本 又如 孙子算经 条目 是利用衔名考证版本的 按吕大防 李清臣 韩 维 吕公著 司马光五人衔名 皆元祜元年所任之官 盖刻成书后始列者 8 又如 古今类事 二十卷 从内府影宋本抄出 9 介绍了藏书来源 嘉庆八年 1 8 0 3 彭元瑞卒 享年7 3 岁 在其临终遗嘱中 不陈官阀 不言子孙 惟恋恩德 清仁宗闻之 降旨哀悼 对彭元瑞一生高度评价 学问 素优 供奉内廷岁四十年 行走勤慎 赐协办大学士 拨银一千两办理彭元瑞 丧事 谥文勤 入祀贤良祠 二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之基本情况 1 清朝前期的宫廷藏书及书籍整理 清 彭元瑞撰 窦水勇校点 知圣道斋读书跋 辽宁教育出版社 2 0 0 1 年版 本书说明 页 清 彭元瑞撰 窦水勇校点 知圣道斋读书跋 卷二 辽宁教育出版社 2 0 0 1 年版 页2 0 同上 页2 6 同上 页2 1 同上 页2 4 5 华东师范大学2 0 帽届硕士学位论文彭元瑞与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清兵入关之后 清廷在武力镇压反抗的同时也实行 怀柔 政策 笼络了一 批汉族知识分子 随着政治的逐步稳定 促进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繁荣 图书事 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壮大 清初的宫廷藏书主要是接收明朝之宫廷藏书 为了进一 步实行 文治 政策 清初统治者向各地征求遗书 而征书活动规模最大的就数 乾隆朝 乾隆即位以后组织人员校定经史 因而需要广泛地征书 据张升的 明 清宫廷藏书研究 转载 乾隆元年 1 7 3 6 年开三礼馆 为搜求三礼之书朝廷还 专门编有 屈一指的官方善本书目 此书目为提要式的古籍版本目录 彭元瑞是 前编 的 主要负责人之一 可以肯定地讲 正因为他有这样的学术经历 所以他任 后编 的主纂官后 才能在短短七个月之内 又快又好地编纂出 后编 2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之编撰背景 嘉庆二年 1 7 9 7 十月二十一日 乾清宫失慎着火 火势甚大 祸及昭仁殿 天禄琳琅 藏书不知所踪 不少学者发表文章以证其藏书均遭焚毁 如1 9 2 6 年9 月齐念衡先生发表在 图书馆学季刊 上的 嘉庆二年乾清宫失慎与天禄琳 琅 一文对此进行了专门的讨论 得出的结论是 前编 何时散失 尚难确定 1 9 3 4 年的张允亮的 故宫善本书目 中称 嘉庆二年十月 乾清宫交泰殿灾 昭仁殿以毗邻 延及宝简琅函 认为 天禄琳琅 藏书已葬身火海 随后乾清宫开始重建 并在一年内建成 过去的昭仁殿仍为藏书之处 并且 重新汇集善本庋藏其中 而 天禄琳琅 之名仍被保留下来了 同年由大学士彭元瑞等人根据新入藏之书开始编撰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 编 共二十卷 用了七个月的时间著录宋至明五朝善本图书共6 6 4 部 数量较 于敏中等编撰的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 十卷4 2 9 部丰富 3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之版本 关于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的版本情况 现介绍如下 后编 在成书后 有嘉庆年内府朱格抄本 此抄本 无序跋 扉页贴有黄签 上署校官姓名 孙尔 准 秦承恩 文宁 4 抄本现存甘肃图书馆有一部前后编俱全的道光抄本 国家图书馆存有一部前后编俱全的道光六年刘氏味经书屋抄本 故宫博物馆存有 一部嘉庆内府抄本 直至清末才有王先谦之刻本 是 前编 与 后编 的合刻本 据王先谦的 后跋中日 前编 已入 四库提要 不及 后编 以世无刊本 罕获觏者 光绪七年 于京师购得旧抄 携归长沙 从弟先泰见而惊喜 愿授之梓 以公天 下 并假湘潭周氏抄本 与湘潭胡元常 王启原 善化刘钜及从弟先豫精心雠校 刻既成 谨缀言简末 以见圣代文治之隆及儒者逢辰之幸 为前古所未有云 光 绪十年 1 8 4 4 甲申闰五月 川6 此刻本为唯一之刻本 而据萧穆 敬孚类稿 卷 九中日 近时元和江太史标督学湖南 复得两编旧抄本 刊于长沙试院 即为 江标合刻本 但未见传世 培到了1 9 9 2 年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王先谦之刻本 出版了一部前后编的影印本 1 9 9 6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 清人书目题跋丛刊 中 的 天禄琳琅书目 也据王先谦之刻本影印的 直至2 0 0 7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 朱赛虹撰 清宫昭仁殿 天禄琳琅 特藏聚散始末 载 中国古代藏书楼研究 黄建国高跃新主编 中华书局 1 9 9 7 年版 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 第二辑 之 天禄琳琅书目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徐德明标点 上海古籍出 版社 2 0 0 7 年版 页8 1 4 转引自唐桂艳撰 版的 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 之 天禄琳琅书目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为徐 德明老师标点 此为该书目的第一部标点本 从而结束了此善本书目无标点本之 遗憾 4 徐德明标点 上海古籍 出版社2 0 0 7 年版 页8 1 0 同上 凡例 1 9 钱亚新撰 略论天禄琳琅书目 河南图书馆学刊 1 9 8 9 年1 月 清 彭元瑞撰 窦水勇校点 知圣道斋读书跋 卷二 辽宁教育出版社 2 0 0 1 年版 页1 9 8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 彭元瑞与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尤其是以版本鉴定 对后来的善本书目的编撰影响是很大的 而彭元瑞的 后编 成书在嘉庆朝 书目的编撰仅用七个月的时间 加上未抄入 四库全书 当时 也仅有嘉庆年内府朱格抄本流传 所以读者数量总体上不如于敏中的 天禄琳琅 书目 多 而此书目大致上体例又是依照前者 因此总的来说 在很长一段时间 内 后编 对后世的影响不如 前编 但是 自光绪十年王先谦合刻本面世以 后 后编 则附在 前编 之后 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彭元瑞与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二 出现 尤其是一些官修书最好列衔 利用这些衔名 便可以鉴定书籍大致的版刻 年份 后编 编者在对前朝官名熟稔的前提下 自然能利用此特点来鉴定版本 如 1 卷三 宋版 经典释文 卷七末揭衔 登仕郎 前守赵州柏乡县主 簿张崇甫 登仕郎 前守丹州司法参军李守志 登仕郎 试大理评事 前守唐州 湖阳县 监察御史 赐绯鱼袋皇甫与 宣德郎 试大理评事 前守许州录事参军 兼监察御史姜融 朝请大夫 行国子监丞 柱国冯英 俱勘官 详勘官 通议大 夫 鸿胪少卿兼判国子司业事 上柱国 赐紫金鱼袋聂崇义 银青光禄大夫 检 校工部尚书 司农卿兼判国子监事卫融 乾德三年五月日 朝散大夫 太子中 舍 权判太守寺国子监事 柱国 赐紫金鱼袋陈鄂 山南西道节度使判官 中大 夫 行尚书司封郎中 上柱国姚恕 俱重详勘官 开宝二年正月日 推忠协谋佐 理功臣 金紫光禄大夫 尚书吏部侍郎 参知政事 上柱国 东平郡开国侯 食 邑一千户吕余庆 推忠协谋佐理功臣 金紫光禄大夫 尚书吏部侍郎 参知政事 上柱国 河东郡开国侯 食邑一千户薛居正 推忠协谋同德佐理功臣 起复光禄 大夫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上 柱国 天水郡开国公 食邑二千户 食实封肆伯户赵普 观此列衔 乃宋初进 本 极可宝贵 特不知何以在第七卷后也 2 卷三 宋版 群经音辨 亦列衔四处 如最后一处为 结衔 右迪功 郎 汀州宁化县东尉刘嘉猷 左迪功郎 汀州宁化县主簿胡琏 承节郎 汀州清 流宁化两县巡检邓助 忠翊郎 汀州巡捉私茶盐刘执礼 成忠郎 监潭州南岳庙 赵子序 成忠郎 监潭州南岳庙赵子坪 承事郎 添差监汀州宁化县税赵子立 敦武郎 监汀州宁化县税张球 武翼郎 汀州邵武军都巡检使林子童 左奉议郎 知汀州宁化县丞陈汝楫 左丞务郎 知汀州宁化县主管劝农公事兼兵马监押王观 国 通过这四处衔名知为宋版 且此书有三刻 3 卷九 元版 通志 印造衔名七人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所委官 将 仕佐郎 太平路当涂县主簿袁矩 承务郎 福建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都事江正 承务郎 福建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都事纪昱 福州路总管府提调官经历侯维清 福州路总管府提调官知事杨也先 福州路总官府所委提调官 福州路儒学教授李 长翁 福州路总管府所委提调官 福州路录事司判官盖从杞 7 根据字体鉴别 各朝刻书都有各自的刊刻字体 所以熟悉各朝字体亦能鉴定版本 如 1 卷三 宋版 集韵 是书椠法字体 的是宋本 2 卷七 宋版 详注东莱先生左氏博议 椠法 字体 俱极工雅 8 根据行款鉴别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 彭元瑞与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书目中用行款鉴定版本的 在于敏中主编的 天禄琳琅书目 中未见 天 禄琳琅书目后编 有 卷二 宋版 吕氏家塾读诗记 两本宋巾箱本 前本每 版十二行 每行二十二字 一而后本 此本十四行 十九字 且注中引诸家姓氏 皆用白文 确非一本 或即尤跋所云建宁刻也 卷四 宋版 东莱先生晋书详 节 尺寸较宽大 每行多二字 卷一有 建安慎独斋刊 一行 乃建阳书坊以 前本翻刻者 9 根据版心鉴别 坊刻书一般在版心刻有书坊名字 一些官刻史书则在版心刊有刻书年代 故 鉴定版本也能依据版心所反映的特征 如 1 卷五 宋版 自警篇 每页版心以八音分册 盖另一刻 2 卷十八 明版 韩文考异 每页版心标有 韩文考异 与旧诸刻不 同 又明版 河东先生集 每页版心刻有 济美堂 与 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 生集 为另本 1 0 根据刻工及校书官姓名鉴别 刻工与校书官的姓名刊刻在书籍中亦能证明刊刻年代 从而成为鉴定版本的 依据 如 1 卷四 宋版 史记 据校书官乃张文潜 知为元祜时椠 2 卷四 宋版 史记 后刻管工官王姻 梓匠张鲁 何恩 章详 张 敖 马龙 徐敖 陆仁 李渭 李安 陆望 陆司 莫徐 周永日 陆先 王良 智 1 l 根据他书著录 在书籍的著录过程中 可以根据他书的著录来证实书籍版本 也不失为鉴定 版本之法 在 后编 中有参照陈振孙的 直斋书录解题 或马端临 文献通考 等诸家著录的 如 1 卷五 宋版 孔氏六帖 据 文献通考 记载 孔氏六帖 为三十卷 而此著录本为三十卷与 通考 相符 知为书成时的初刻本 2 卷八 辽版 龙龛手鉴 考晁公武 读书志 载有此书 序题年月 及卷数 并与此同 1 2 根据纸墨鉴别 由于宋元明清各个时代刻印书籍所用纸墨有所不同 因此纸墨上的优劣差异 也被不少版本鉴定人士利用 从不同时代纸墨的不同亦能鉴定版本年代 如 1 卷一 宋版 御题佩解 此本白麻本 浓墨 极为古致 一 2 卷三 宋版经部 佩篇 亦是白麻纸最佳本 3 卷八 元版 1 3 根据职官鉴别 不同朝代的职官是不同的 后编 编者也正熟悉各朝的职官名称才能鉴定 版本 书目中虽未有详叙 但据职官也能鉴定版本真伪 如 卷十七 明版 海录碎事 为明刘风刻 据考刘风为明时人官至河南按察 司佥事 故署衔名 河南佥宪 而坊贾割补 明 字为 宋 以充宋椠而售其 赝 据考南宋时官无佥宪 故列入明版 1 4 根据地理建置沿革鉴别 与职官名称一样 地理建置的变化也是时代变迁的标志 可据以定刊刻年代 卷十三 明版 重刊改并五音集韵 第一卷后刻 浙江嘉兴府崇德县圆通庵 沙门如彩重梓 如锦助刊 考崇德 今石门县 元为州 明洪武二年改县 当 是明僧重刊元版 1 5 根据刻书者时代及事迹 后编 编者通过对刻书者生平事迹的了解或考正 从而确定版本时代 卷 十五 明版 四明尊尧集 宋陈瑾撰 书前有后至元己卯林兴祖序 乃其九世 孙文绸重刊时作 此本标 十五世孙塥萧甫 裔孙载兴校刊 九世已入元时 以世次年数计之 则在明代矣 1 6 活字本鉴定法 活字排印的书 字与字之间的疏密程度与雕版印书不尽相同 往往会出现字 与字之间排得不整齐的现象 甚至会出现单个字倒置 横置的现象 后编 编 撰者用此来鉴定版本 从而成为鉴定活字本相当可靠的方法 后编 中有此种 活字版一处 卷二 宋版经部 毛诗 宋活字本 唐风 内 自 字横置可 证 活字本的这种现象 在以上雕板印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以上为笔者总结的 后编 中的版本鉴定方法 可能不够全面 但是就这些 方法可见书目的鉴定方法的多样性 但真正在鉴定版本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依据一 种 而是需要综合多种方法的 二 版本情况梳理 关于 后编 的著录书数量 彭元瑞在 天禄琳琅续编识语 中称 后编 则六百六十三部 比实际计算少一部 是 后编 较为准确的一种统计数字 而 国朝宫史续编 统计为御题宋版书7 部 御题影宋抄书2 部 鉴藏宋版书 2 2 3 部 影宋抄书9 部 辽版书1 部 影辽抄书l 部 金版书l 部 元版书1 1 6 部 明版书2 8 9 部 明抄本书8 部 总数为6 5 7 部 这个数字比实际 后编 收 书少了7 部 确切的收书数目应为6 6 4 部 其中 宋首部御题宋版书经部5 部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彭元瑞与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子部l 部 集部3 部 共9 部 宋版书经部6 3 部 史部3 8 部 子部5 4 部 集 部6 9 部 共2 2 4 部 影宋抄本经部6 部 史部3 部 集部l 部 共l o 部 辽版 书经部l 部 影辽抄本经部l 部 金版书子部1 部 元版书经部2 7 部 史部2 6 部 子部2 5 部 集部4 2 部 共1 2 0 部 明版书经部5 3 部 史部4 5 部 子部 7 7 部 集部1 1 5 部 共2 9 0 部 明抄本书经部5 部 子部l 部 集部2 部 共8 部 其中经部总数为1 6 1 部 史部为1 1 2 部 子部为1 5 9 部 集部为2 3 2 部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中有不少同名书的著录 有不少是不同版本的著录 但多数为一版摹印的本子 即复本的著录 后编 编撰者都详加著录 现将各 种版本情况作如下梳理 l 拼版著录 1 卷二 宋版 增修东莱书说 为两种本子的合刊 宋巾箱本 第十 三卷至三十卷列 据 直斋书录解题 卷二 东莱书说 及上下文义 改 列 为 刊 本 第一卷至十二卷 第三十一卷 第三十五卷 影宋抄本 椠法固 精妙 抄者笔法墨气俱匀细入格 几不可辨 可见抄本部分与刊本部分精致似 为一体 加上毛晋父子的首尾印章 犹未改装也 2 补版著录 1 卷二 宋版 附释音尚书注疏 卷中有正德年补刊之页 盖宋镌明 印 故间有漫漶处 可知此宋本部分受损 所以明正德年间即利用原宋版补刊 足成一书 为宋刻明补本 2 卷十五 明版 通志 本为元版 但岁久漫漶 后明多刊补 即成 为 补版 为元刻明补版本 3 复本著录 后编 著录的书有不少是复本 只是在函数 册数 藏书家或著录等方面 的不同 但同为善本 故一并收入 天禄琳琅 1 卷二 宋版 仪礼 两部 前部为一函六册 后部同前部 但为二函 十二册 2 卷二 宋版 大戴礼记 三部 两个本子为一函四册 另一部为一函 六册 3 卷二 宋版 三礼图 两部 同首部 御题三礼图 均为一函四册 4 卷三 宋版 春秋经传集解 以上四部 皆一本所印 后二部稍后 出 不及前二部纸墨之精良也 一 5 卷三 宋版 春秋经传集解 同为宋麻沙本 前部为四函三十一册 后部为四函二十八册 因后部 余图表俱缺失 一 6 卷三 宋版 春秋集注 两部 为同版本 前部一函二册 并有缺补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彭元瑞与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卷 后部二函十册 7 卷三 宋版 监本附音春秋谷梁传注疏 两部 同一版本 缺补卷不 同 8 卷三 宋版 群经音辨 两部 同一版本 后部前牒后序俱缺失 9 卷三 宋版 班马字类 五部 为一版摹印 只是原藏书处不同 从 其各自的藏书印章可知 据首部 知此版为大字连行宋本 1 0 卷三 宋版 大广益会玉篇 三部 为同一版本 第二部多大中祥 符六年敕雕印颁行牒一道 第一 第三部装订册数多寡不同 1 1 卷四 宋版 史记 三部 一版摹印 第一部有 万卷楼 记 后 二部无 1 2 卷四 宋版 前后汉纪 两部 同一版本 前部为四函二十册 后 部为四函三十二册 脱王锤后序 1 3 卷四 宋版 通鉴纪事本末 三部 同一版本 各部所存函数及册 数不同 有所缺失 1 4 卷四 宋版 古史 两部 均为大字本 之前庋藏不为一家 1 5 卷四 宋版 诸儒校正两汉详节 东莱先生晋书详节 校正北 史详节 与 十七史详节 系一版摹印 前三者为单行本 后者为全书本 1 6 卷四 宋版 通鉴总类 三部 同一版本 所存册数不同 1 7 卷四 宋版 汉隽 两部 同一版本 后部杨王休序及附记工价俱 脱佚 1 8 卷五 宋版 纂图互注六子全书 为宋版全书本 老子 苟子 扬子 文中子 列子 庄子 六书分别单行 系一版摹印 也有合刻本 如 老子苟子扬子文中子 三部 冲虚至德真经 见 六子全书 内 列子 一版摹印 只是有先后印刷 三部 纂图互注南华真经 见 六子全书 内 庄 子 一版摹印 两部 纂图互注苟子 见 六子全书 为一版先后摹印 两部 纂图互注扬子法言 为一版摹印 1 9 卷五 宋版 帝学 三部 为同一版本 2 0 卷五 宋版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三部 系一版摹印 2 1 卷五 宋版 元包经传 两部 为同一版本 2 2 卷一 宋版 御题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与 卷六 宋版 朱文公 校昌黎先生集 同为宋麻沙小字本 系一版摹印 前者有乾隆御题 2 3 卷一 宋版 御题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 与 卷六 宋版 增 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 同为麻沙小字本 系一版摹印 2 4 卷六 后两部 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 为同一版本的麻沙小字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彭元瑞与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本 与前两部不同 此本尺寸微丰 字体较展 2 5 卷六 宋版 范文正公集 两部 系一版摹印 后部较前部增淳熙 丙午綦焕跋 并有 遗集 但 正集 与前部同 2 6 卷六 宋版 临川先生文集 两部 系一版摹印 2 7 卷七 宋版 后村居士集 两部 系一版摹印 2 8 卷七 宋版 六家文选 前四部系同一版摹印 后三部为广都裴氏 本 2 9 卷七 宋版 唐文粹 两部 系一版摹印 3 0 卷七 宋版 玉台新咏 两部 系一版摹印 后部之后跋脱佚 3 1 卷八 元版 礼经会元 两部为同一版本 后部脱陈基及潘元明序 3 2 卷八 元版 尔雅注疏 两部 均为元重雕宋监本 后编 著录全 同 如印章 缺补等 显系同一版本 3 3 卷八 元版 历代钟鼎彝族款识 两部 皆为殊印本 为同一版本 3 4 卷八 元版 大广益会玉篇 两部 为同一版本 3 5 卷九 元版 战国策 两部 系同一版本 3 6 卷九 元版 十七史详节 两部 为同一版本 前者为五函五十册 后部为三函二十四册 3 7 卷十 元版 晏子春秋 两部 系一版摹印 3 8 卷十 元版 冷斋夜话 两部 系一版摹印 3 9 卷十 元版 韵府群玉 三部 为一版摹印 4 0 卷十 元版 增修诗学集成押韵渊海 两部 梅轩蔡氏新刊 系 一版摹印 4 1 卷十 元版 事文类聚翰墨全书 与同卷 事文类聚翰墨全书后丙 集 皆为麻沙袖珍本 其中丙集氏族六卷为一版摹印 4 2 卷十 元版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两部 系一版摹印 4 3 卷十一 元版 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 两部 系一版摹印 后 者陆之渊序佚 4 4 卷十一 元版 唐文粹 两部 为同一版本 4 5 卷十 明版l 东坡书传 两部 系一版摹印 4 6 卷十二 明版 春秋经传集解 三部 为明翻宋本 系一版摹印 4 7 卷十三 明版 六经图 三部 为一版摹印 摹刻之工几近宋椠 诸本多为坊贾割补目下一行 以充宋本 4 8 卷十四 明版 国语解 两部 为一版摹印 4 9 卷十四 明版 贞观政要 两部 同为明成化元年官刊本 为同一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 彭元瑞与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版本 5 0 卷十四 明版 东莱先生音注唐鉴 两部系一版摹印 5 1 卷十四 明版 资治通鉴纲目 两部为明成化九年奉敕据元版重刊 故为一版摹印 即重复版本著录 5 2 卷十四 明版 宋名臣言行录 两部 系一版摹印 5 3 卷十五 明版 史记评林 书刻于万历戊子 暨丙子冬成 著录两 部 系一版摹印 5 4 卷十五 明版 汉书评林 明渡稚撰 刻于万历辛巳年 两部为一 版摹印 5 5 卷十六 明版 白孔六帖 四部 为一版摹印 5 6 卷十七 明版 群书集事渊海 三部 系一版摹印 5 7 卷十七 明版 文林绮绣 两部 为一版摹印 5 8 卷十七 明版 唐类函 三部 为一版摹印 5 9 卷十八 明版 唐王右丞集 两部 为一版摹印 6 0 卷十八 明版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五部 第一部卷一前有 大 明嘉靖丙申 明易山人校刻 字样 后四部皆为一版摹印 6 1 卷十八 明版 韦苏州集 两部 为一版摹印 6 2 卷十八 明版 昌黎先生集 四部 为一版摹印 6 3 卷十八 明版 武溪集 两部 为一版摹印 6 4 卷十八 明版 欧阳文忠公集 两部 为一版摹印 6 5 卷十八 明版 梅溪先生文集 两部 为 舨摹印 6 6 卷十九 明版 六家文选 两部 为明袁襞重雕广都裴宅本 系一 版摹印 后部脱袁裘识 6 7 卷十九 明版 唐文粹 前两部 为明晋藩刻本 系一版摹印 6 8 卷十九 明版 唐文粹 后两部 为明翻宋本 系一版摹印 6 9 卷二十 明版 宋文鉴 两部 为明晋藩刻本 一版摹印 7 0 卷二十 明版 妙绝古今 两部 明大字本 为一版摹印 以上同一版本的著录 正如书目 凡例 中说 同一书而两椠均工 同一 刻而两印各妙者 俱从并收 以重在鉴藏 不嫌博采也一 笔者将 天禄琳琅书 目后编 通篇阅读整理 得出其中 系一版摹印 或称为同一版本者多达七十条 这种整理方法不免哕嗦 但从中可见当时 天禄琳琅 藏书时收入不少相同版本 以最后一处同一版本为例 卷二十 明版 妙绝古今 两部 前者摹刻的印章 有 华竹幽窗 金券读残书 四五百竿竹二三千卷书 而后部印章有 广 运之宝一 桂芳 金众甫 太易 张桂芳 子宝父 张桂芳子子宝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彭元瑞与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张桂芳印 臣芳日o 张桂芳印 其中两个 张桂芳印 字排列顺序不 同 为两方印章 亦予以注明 从这些不同的印章可知这两部书虽版本相同 但 其流传经过是不同的 4 同朝异版著录 1 卷二 宋版 吕氏家塾读诗记 两本 都为二函十六册的宋巾箱本 前本每版十二行 每行二十二字 一而后本 此本十四行 十九字 且注中引 诸家姓氏皆用白文 确非一本 后编 编者更是推测 或即尤跋 注 前本有 尤袤后跋 云建宁刻也 2 卷二 宋版 礼记 著录三个版本 其一为余仁仲本 其二为宋中字 本 其三为宋大字本 3 卷三 宋版 春秋经传集解 包括 真宋监版 一部 四部附 音 义 皆一本所印 还有两部宋麻沙本 另 卷八 元版经部著录一部巾箱本 篇 幅狭小 乃坊间刻印者 4 卷三 宋版 班马字类 五部皆一版摹印 但与首部影宋抄李曾伯补 遗本不同 可知为两种版本 另 卷八 影宋抄本 班马字类 后多淳熙甲辰 舒光跋 并影抄极精审 不让毛 钱两家也 5 卷四 宋版 古史 著录有两部大字本及一部小字本 6 卷四 宋版 战国策 与同卷后本 鲍氏国策 前书为小字本 后 者为大字本 7 卷五 宋版 家语 两部 前部书中 祺 字缺笔 避宋度宗嫌名 似为咸淳年刻本 但据考咸淳年无甲寅年 但其椠法特精好 印记古泽 又很难 斥为近刻 所以仍归为宋版 后部篇目与前部同 但版本不同 8 卷五 宋版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四部 前三部为同一版本 第 四部每版心有 绍定重刊 四字 为南宋理宗时重雕 而版式 字数 尺寸仍照 原帙 9 卷五 宋版 自警编 两部 前部为大字本 后部为小字本 每版版 心以八分音分册 为另一刻 1 0 卷六 宋版 韦苏州集 两部 前者为巾箱本 后者为大字本 1 1 卷一 宋版 御题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与 卷六 宋版集部 朱 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同为宋麻沙小字本 卷六 另有大字本和中字本 为三种 不同版本 1 2 卷六 宋版 王状元集诸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 与 增刊校正王状 元集诸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 两部 后部王十朋与赵夔二序与前部的次第不同 二者虽版式尺寸相同 但为不同版本 故分别著录 华东师范大学2 0 惦届硕士学位论文彭元瑞与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1 3 卷七 宋版 古文苑 两部 前部所录自周迄南齐诗赋 杂文 凡 二百六十余首 为宋椠之精工者 后部与前部多处不同 末一卷则以旧载文多残 缺 有绍定壬辰樵自序 又淳熙六年韩元吉记 又嘉熙丁酉江师心序 江师心之 子淳订误二百字 又淳祜丁未如杞序 如杞为之补校此书 据此可知后部教前部 更为精准 1 4 卷八 影宋抄 孟子 两部 虽都为影宋抄本 但后部与前部为另 本 后部版式较阔大 抄校工细 显然两者为不同版本 1 5 卷八 辽版与影辽抄 龙龛手鉴 两部 前者为刊刻本 后者为抄 本 皆为少见善本 故均著录 1 6 卷八 元版 春秋胡传 两部 前部为 元延祜格用以取士 坊刻 袖珍取便携览 而纸墨工整 故为当时善本 后部 经传俱大书 传低一格 刻手亦精雅 故为不同元版 1 7 卷八 元版 历代钟鼎彝族款识 两部 与影宋抄本皆著录 版本 明显不同 1 8 卷八 元版 大广益会玉篇 两部 与 卷三 宋版三部 篇目俱 同 但版本不同 1 9 卷八 元版 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 两部 后部首卷叙次少异 故 两者非一刻 为不同版本 2 0 卷十 元版 韵府群玉 与同卷后三部非一版 后者目录首有增刻 一东 宗 风 戎四韵并 新序 首八十版十六字 当为坊间元版重修本 2 1 卷十一 元版 屏山集 两部 后者为小字另刻 系不同版本 2 2 卷十一 元版 六家文选 两部 后者 是书首刻 奉政大夫 同 知池州路总管府事张伯颜助率重刻 书末刻 监造路吏刘晋英 郡人叶城 版 式与诸本不同 2 3 卷十二 明版 书传会选 两部 前者为明朝官刻 后者为味经堂 刻 2 4 卷十三 明版 六经图 四部 后部与前三部不同版本 前三部为 同一版本 后者为 吴氏熙春堂所摹宋版 后归修吉堂 更加考正耳 一 2 5 卷十四 明版 史记 两部 前部有 索隐序 集解序 索隐 后序 并有书坊贾作伪墨印 但后部诸序俱不载 故为不同版本 2 6 卷十四 明版 资治通鉴纲目 三部 前两部与第三部版本不同 前两部为官刊颁行本 后部诸家序跋较为全备 为江西提学佥事黄仲昭与汪从仁 及黎诘 吴绮 邓杰等精校刻于南昌 故为不同版本 2 7 卷十五 明版 十七史详节 两部 后者每卷首或刻 建阳刘克庄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彭元瑞与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梓 或刻 键阳独慎斋 或刻 建阳木石山人刘宏毅 而前部未著录任何牌 记 可证不具后部一样的特征 故归为不同版本类别 2 8 卷十五 明版 通志 两部 后部为元明补版 列为明版 前部为 通志 在明时的另一刻本 故版本不同 2 9 卷十六 明版 管子 两部 前者为朱墨本刊印 后者篇末刻有多 人同刻 故为不同版本 3 0 卷十六 明版 苟子 两部 前者每页版心刻有 芸窗书院刻 五 字 后部为有注无图大字另刻本 3 1 卷十六 明版 南华真经 两部 前者据读书者家私记考证为明代 旧籍 后者每版心上刻有 世德堂刊 四字 纸墨精工 3 2 卷十六 明版 五伦书 两部 前部为官刊本 后部卷一末有 正 德元年孟冬 宗文书堂新刊 字 为同名异版 3 3 卷十六 明版 王氏农书 两部 后部为万历四十五年建武邓漠再 刊本 为不同版本 3 4 卷十七 明版 艺文类聚 两部 后者著录为明王元贞重刻大字本 前者为明翻宋本 为不同版本 3 5 卷十七 明版 事物纪原 两部 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在第十卷末谢 豹下多七事 而前部每卷标有 乡贡进士阎敬校正 据此知为不同版本 3 6 卷十八 明版 陶靖节集 四部俱为不同版本 有大字本 九江郡 刻本 另两部未著录何版本 但从著录文字知为不同版本 3 7 卷十八 明版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其中第一部卷三前刻有 玉 几山人校刊 而后五部与其不同 故为不同版本 3 8 卷十八 明版 元丰类稿 两部 其一为明南丰知县杨参所刻 其 二每卷前刻有 南丰后学邵廉校刊 故版本不同 3 9 卷十八 明版 济北晁先生鸡肋集 两部不同版本 后部末刻有 明 吴郡顾氏于崇祯乙亥春照宋刻寿梓 至中秋工始竣 4 0 卷十九 明版 圭斋文集 两部 后部前有宋濂 揭篌斯旧序 后 有彭时 吴节神道碑二跋 又有时文集志 刘纡跋 为成化辛卯刻集时作 4 1 卷十九 明版 六家文选 四部 其中有三种不同版本 有明吴郡 袁裘重雕本 明刊大字本 袁裘仿广都裴宅本 4 2 卷二十 明版 玉台新咏 两部皆为明重雕宋本 但前部著录为明 崇祯癸酉寒山赵均据宋本重刊 后部未明确标示何人重刊但亦为明重雕宋本 但 未同重复版本一样著录 系一版摹印 故为不同版本 5 历代版本著录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 彭元瑞与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1 卷八 元版 重刊许氏说文五音韵谱 与 卷三 宋版经部本系不 同朝代版本 2 卷九 元版 稽古录 与 卷四 宋版史部为同名异朝代之版 3 卷九 元版 战国策 两部 与 卷四 宋版史部为同名异朝代之版 4 卷九 元版 十七史详节 两部及一部 十七史详节 之 诸儒校正 唐书详节 与 卷四 宋版史部为同名异朝代之版 5 卷九 元版 汉隽 与 卷四 宋版史部两部为同名异朝代之版 6 卷十 元版 事类赋 与 卷五 宋版子部 事类赋 为同名异朝 代之著录 前者无校勘衔名 7 卷十一 元版 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 与 卷六 宋版篇目同异 朝 前者为元版麻沙小字本 8 卷十一 元版 淮海集 与 卷七 宋版为同名异朝版 前者无 长 短句 三卷 9 卷十一 元版 六家文选 与 卷七 宋版七部 六家文选 为同 名异朝版 1 0 卷十一 元版 玉台新咏 与 卷七 宋版篇目同 前部后跋脱 1 1 卷十一 元版 唐文粹 两部 与 卷七 两部宋版篇目同 为同 名异朝版 1 2 卷十一 元版 古文苑 与 卷七 宋版篇目同 前者韩元吉记 江师心 盛如杞二序俱佚 为同名异朝版 1 3 卷十二 明版 诗集传 与 卷 宋版篇目同 为同名异朝版 1 4 卷十二 明版 春秋胡传 与 卷八 元版经部两部篇目同 为同 名异朝版 1 5 卷十 明版 春秋经传集解 三部 同 卷三 宋版诸本篇目同 亦为同名异朝版 1 6 卷十三 明版 六经图 四部 虽有一部与他三部为不同版本 但 与 卷三 宋版经部 六经图 为同名异朝版 1 7 卷十三 明版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 篇目与 卷八 影宋抄本同 此本为殊印本 系同名异朝版 1 8 卷十四 明版 史记 两部 与 卷四 宋版篇目同 为同名异朝 版 1 9 卷十四 明版 国语解 两部 与 卷八 宋版篇目同 为同名异 朝版 2 0 卷十四 明版 前后汉纪 与 卷四 宋版篇目同 为同名异朝版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 彭元瑞与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2 1 卷十四 明版 贞观政要 两部 与 卷九 元版书为同名异朝版 2 2 卷十四 明版 资治通鉴纲目 与 卷九 元版书为同名异朝版 2 3 卷十四 明版 通鉴纪事本末 与 卷四 宋版为同名异朝版 2 4 卷十五 明版 汉隽 与 卷四 宋版 为同名异朝版版 2 5 卷十五 明版 十七史详节 两部篇目同与 卷四 宋版 为同名 异朝版 2 6 卷十五 明版 通志 与 卷九 元版篇目同 系一版摹印 因明 补刊甚多 故列为明版 笔者仍作同名异朝版 2 7 卷十五 明版 文献通考 与 卷九 元版为同名异朝版 2 8 卷十六 明版 鹤林玉露 与 卷九 元版同名异朝版 2 9 卷十七 明版 艺文类聚 与 卷五 宋版同名异朝版 3 0 卷十八 明版 韦苏州集 与 卷六 宋版集部第一本巾箱本 韦 苏州集 篇目同 为同名异朝版 3 1 卷十八 明版 欧阳文忠公集 篇目同于 卷十一 元版 为同名 异朝版 3 2 卷十八 明版 元丰类稿 为 卷十一 元版重雕本 为同名异朝 版 3 3 卷十九 明版 道园学古录 与 卷十一 元版为同名异朝版 3 4 卷十九 明版 由于序跋中时常能反映书籍版本的情况 因此书贾也时常对序跋的文字妄加 改动 以充宋椠 卷十五 明版史部 雍大记 中有吴岫跋文 其中 两段文 旬相同 字亦稚拙 坊贾所为 非其真迹也 2 挖改文字 在藏书佞宋之风的影响下 书贾为了谋利 不惜对版刻精良者大肆挖改作伪 明嘉靖苏州袁裘刻 六臣注文选 仿宋蜀大字本 往往被用来冒充宋版 而 天 禄琳琅书目后编 著录的书目中 此种挖改的现象也有多处 卷十七 明版 海 录碎事 为明刘风刻 据考刘风为明时人官至河南按察司佥事 故署衔名 河南 佥宪 而坊贾割补 明 字为 宋一 以充宋椠而售其赝 但据考南宋地无河南 官无佥宪 故为坊贾作伪 3 牌记作伪 牌记亦称为木记或书牌 一般多出现在书籍序后或书后 或者还有出现在目 录末 卷末 封面页 版心等处 牌记就相当于现代书籍的版权页 古书牌记往 往多记录书籍的出版年月 出版地点 出版者姓名 有时也会说明出版动机 宣 扬版本之优异 兼有商业广告的作用 因此牌记是判断刻书年代及地点的直接证 据 而书贾图售高价 往往会增加 撤去或删改刻书牌记 从而制造版本假象以 谋取高利 后编 编者在著录版本时能明辨是非 这在版本鉴定上是很有必要 的 而牌记作伪的方法有 1 增加牌记 卷六 宋版 孙可之文集 目录后刻 大宋天圣元年戊 辰 秘阁校理仲淹家塾 字 考宋仁宗天圣元年 岁在癸亥 戊辰乃六年也 其 字画浓重 与通部不同 盖书贾增印作伪 2 撤去牌记 卷十一 元版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目录后有空墨印一 据编者考知为 至元五年 万玉堂刊 八字 至元五年 为元惠宗朝己卯 1 3 3 9 年 盖为市贾故为漏印 以赝宋本 3 挖改牌记 卷十四 明版 史记 该书目录后有 淳祜丁未月正元 日 古嘈盛如祀谨书 墨印 但据编者考正 书中于宋讳俱不阙笔 不能以此一 页定为宋本 故为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