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注参考文献格式要求.doc_第1页
引注参考文献格式要求.doc_第2页
引注参考文献格式要求.doc_第3页
引注参考文献格式要求.doc_第4页
引注参考文献格式要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壹、 正文引注 一、说明(一)附注之类型1. 一般附注的类型,可依功能或编排型式划分。如依功能划分,有内容型附注、参考型附注与混合型附注三类。内容型附注旨在补充本文内容说明不足处;参考型附注旨在注明文中引用资料的出处;混合型附注则兼含上述两种附注功能。2. 以编排型式划分的附注,则依其所放置的位置而有不同的名称:放于本文页底者称为脚注(footnotes);放于本文之末者称为尾注(endnotes)。除了脚注与尾注,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以下简称APA)多采用括弧注(parenthetical reference)代替脚注与尾注,括弧注必须与参考书目配合使用,凡论文中括弧注里所引注的资料一定要列入参考书目中,以注明资料的出处。3. 在撰写附注时,无论是脚注或尾注均需编号,通常是在本文中需要加注处(往往是句末)写上所编的号码。然采用括弧注时,则不需标示号码,但需在本文中所要注解的词句后加括弧,在括弧中写明资料的作者与出版年代。4. 本论文撰写格式一律以括弧注方式注明参考资料出处,唯正文中如有语意需加以补充说明,可采脚注或尾注,以全文为单位,依序编码。(二)括弧注之格式1. 正文引注时之基本格式为:(作者,西元出版年份)。中文引注,其间以中文全形逗号“,”区隔之;西文引注,其间以英文半形逗号“,”区隔之。2. 在直接引用与可辨识来源的间接引用资料,需详细注明页码,页码前应加上冒号,例如:(作者,西元出版年份:页码)。若同一次引注中,同一笔资料之引注页码超过两页以上,且页码是连续的,则起迄页码间以破折号“-”相连,例如:(作者,西元出版年份:11-15)。若同一次引注中,同一笔资料之引注页码超过两页以上,但页码是分散的,则仅需将页码与页码间以逗号(,)区隔,无须再重写一次作者与出版年份,而仅需于第一笔资料之页码数字前加冒号(:),其余页码数字前则可省略冒号。例如:(作者,西元出版年份:11-15,38,47,65-67)。3. 出版年份与参考书目的写法相同,以西元表示。若同一作者同一年之多笔资料,需于年代后加小写a、b、c以资区别,也可便于与参考书目对照(见范例30-32)。4. 建议在中文引注里使用全型标点符号,西文引注里使用半型标点符号。例如:(作者,西元出版年份:页码);(Author, Publish Year: page)。 全形 半型 二、一般着作之引注(一)一位作者1. 格式格式一:(作者,西元出版年份)格式二:作者(西元出版年份)2. 范例范例1:最近的研究(林玉体,2002)显示范例2:传统心理学的观点(Rogers, 1969)是范例3:苏锦丽(2000)曾言:。范例4:Maslow(1970)的论点3. 说明(1)假使作者的名字是文章叙述之一部分,则在作者后面的括弧内写出其西元出版年份(见范例3、4)。除此之外,皆在括号内写出作者和西元出版年份,且用逗号加以分开(见范例1、2)。若是正在出版中的着作,中文出版年份写付梓中,西文出版年份写“in press”(见范例28、29)。(2)中文作者之引注方式以全名呈现;西文作者则以姓氏呈现即可。(3)若引用着作为编着的书,其正文引注方式与一般着作相同(参考文献部份,请参见参考文献格式里书籍引注的说明,第23-27页)。(二)两位作者1. 格式格式一:作者A与作者B(西元出版年份)格式二:AuthorA and AuthorB(PY)格式三:(作者A、作者B,西元出版年份)格式四:(AuthorA AuthorB, PY)2. 范例范例5:黄昆辉与谢文全(1994)发现范例6:Rogers和Maslow(1970)表示(第一次引用)Rogers和Maslow主张(同一段落,第二次引用,可省略年份)范例7:教师彰权益能(teacher empowerment)的观点所强调的是学校中权力的共享(power with)与教师权力的内发(power from within)(王丽云、潘慧玲,2000),范例8:最近心理学的趋势(Rogers & Maslow, 1992)呈现3. 说明(1)在中文引注部分,如果作者为两人时,两人的姓名及出版年份均须附上,并且在正文引用时,用与、及、和等字连接两位作者,在括弧引注中则用顿号、连接。(2)在西文引注部分,如果作者为两人时,两人的姓氏及出版年份均须附上,并且在文中引用时,用“and”连接两位作者,在括弧中引注则用“”连接。(3)第二次及以后之引用,皆需同时列出两位作者,不可省略其中一位。若于同一段落中再次引用,则可省略出版年份(见范例6)。 (三)三位至五位作者1. 格式格式一:作者A、作者B及作者C(西元出版年份)提出(第一次引用) 作者A等人(西元出版年份)提出(不同段落,第二次引用) 格式二:根据研究发现(作者A、作者B、作者C,西元出版年份) (第一次引用) 研究显示(作者A等人,西元出版年份) (第二次引用) 格式三:AuthorA、AuthorB and AuthorC (PY) found (第一次引用)AuthorA et al. (PY) found (第二次引用) AuthorA et al. found (同一段落,第二次引用,可省略年代)格式四:(AuthorA、AuthorB AuthorC,PY) (第一次引用) (AuthorA et al., PY) (第二次引用)2. 范例范例9:谢文全、林新发、张德锐、张明辉(1985)提出(第一次引用) 谢文全等人(1985)提出 (第二次引用)谢文全等人提出 (同一段落,第二次引用)范例10:(谢文全、林新发、张德锐、张明辉,1985)提出(第一次引用) (谢文全等,1985) (第二次引用)范例11:Robbins, Rogers and Maslow (1960) found (第一次引用)Robbins et al. (1960) found (第二次引用) Robbins et al. found (同一段落,第二次引用)范例12:(Robbins, Rogers, Maslow, 1960) (第一次引用) (Robbins et al., 1960) (第二次引用)3. 说明(1)当作者为三至五位,第一次出现时需列出所有作者之名字,中文以、区隔作者;英文则用逗号“,”,最后一位作者则用“&”连接。(2)第二次引用时,只需写出第一位作者。中文方面在姓名后面加上等和出版年份,英文人名则在姓的后面加上“et al.”和出版年份。此外,当第二次引用出现在正文中同一段落时,则可省去出版年份(见范例9、11)。(3)若正文中引注了同一作者超过两笔以上与他人合着之资料,则于第二次引注时,仍应列出两位乃至三位以上的合着者以资区别,其余格式同上(请参见范例17)。(四)作者为六人或六人以上1. 格式格式一:作者A等人(西元出版年份)格式二:(作者A等,西元出版年份)格式三:(AuthorA et al., PY)2. 范例范例13:Robbins等人(1960)范例14:吴武典等人(1972)范例15:国内已有许多学者长期致力于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成因(许春金等,1997)范例16:最近心理学的趋势(Robbins et al., 1982)范例17:Kosslyn、Koening及Barrett等人(1996)和Kosslyn、Koeing及Gabrieli等人(1996)认为3. 说明(1)当作者为六人以上时,不论是否为第一次引用,均仅列出第一位作者即可,英文文献在其后写上“et al.”和出版年份,而中文文献则在其后写上等。(2)在参考文献中,作者为六人者,列出所有作者的姓名;作者超过七人者,则列出前六位作者姓名,英文文献其后写上“et al.”,中文文献则在其后写上等(参考文献部份,请参见范例82、94)。(3)若有两笔资料前几位作者相同时,则列出其他合着作者到可以辨识两笔资料的异同(见范例17)。三、作者为组织、团体或行政单位之引注1. 格式格式一:(组织全名,西元出版年份) (第一次引用) 格式二:(组织简称或缩写,西元出版年份) (第二次引用)2. 范例范例18:(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1995) (第一次引用)范例19:(行政院教改会,1995) (第二次引用)范例20:(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AERA, 1996) (第一次引用)范例21:(AERA, 1996) (第二次引用)3. 说明(1)无简称或易生混淆之单位,每次提及均使用全名。(2)中文简称已经广为人知的单位,第一次写出全名、出版年份,于行文时提及简称(简称尽量不出现于内文引注的括弧中),之后即可使用简称(见范例18、19)。(3)英文部分请参照APA格式,第一次引用列出全名与出版年份,将缩写字列于其后的内,第二次以后出现可用缩写(见范例20、21)。(4)单位名称在参考文献中一律要写全名。四、无作者或作者匿名之引注1. 中文(1)格式格式一:(篇名简称或章名简称,西元出版年份) 格式二:(书名或期刊名,西元出版年份) 格式三:(佚名,西元出版年份)(2)范例 范例22:(教学效能,1993)范例23:(教育优先区,1992) 范例24:(佚名,1996)2. 英文(1)格式格式一:(“Article or Chapter title”, PY) 格式二:(Book title or Title of periodical, PY) 格式三:(Anonymous, PY)(2)范例范例25:(“Multiple Intelligence”, 1990)范例26:(Classroom Management, 1995) 范例27:(Anonymous, 1996)3. 说明(1)无作者A. 引用无作者的文章、期刊、书籍、手册、报告等时,若篇名或文章名过长时则以开头数字简称之(见范例22-23、25-26)。B. 引用无作者的文章,以其文章篇名或章节名称代替作者,中文文献将其置于内;西文文献则置于双引号“ ” 内(见范例22、25)。C. 未标明作者的期刊、书籍、手册和报告等,中文文献把期刊名、书名、手册和报告名称当作作者,置于内;西文文献则于其下方画底线(见范例23、26)。(2)作者匿名作者匿名时,中文格式为(佚名,西元出版年份),西文格式则为(Anonymous, PY),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以“A”或佚字作为排序之基准。五、同一括号内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的着作之引注1. 同一作者不同着作(1)格式 格式一:(作者,西元出版年份,西元出版年份,西元出版年份,付梓中)格式二:(Author, PY, PY, PY, in press)格式三:(作者,西元出版年份,西元出版年份a,西元出版年份b)(2)范例范例28:(黄炳煌,1991,1992,1995,付梓中)范例29:(Gardner, 1984, 1990, in press)范例30:(余民宁,1996,1997a,1997b)范例31:(Rogers, 1976, 1979a, 1979b)范例32:(Monitor, 1998, in press-a, in press-b)2. 不同作者(1)格式格式:(作者A,西元出版年份;作者B,西元出版年份;作者C,西元出版年份)(2)范例范例33:(秦梦群,1998;张钿富,1999)范例34:(Bourdieu, 1965; Holmesm, 1967)范例35:(林清江,1994;Bourdieu, 1965)3. 说明(1)同一次引注中,有两笔或两笔以上资料,若为同一作者之不同着作,仅需列一次作者名字,其次依出版年份为其排列顺序,不同年代之资料间以逗号“,”加以区隔,将付梓中(in press)的着作排在最后(见范例28-29)。(2)当同一作者有数笔出版年份相同之着作时,以其着作之先后次序分别加上a, b, c;付梓中a,付梓中b等(见范例30-32)。(3)同一次引注中,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由不同作者所写的着作时,引用时必须在相同的括弧内,依作者姓氏笔划顺序或字母排列顺序进行排序;如括弧内同时含有中西文作者,则先列中文作者,再列西文作者;不同引注资料以分号“;”加以区分(见范例33-35)。六、古籍之引注1. 格式格式一:(作者,年份不详)格式二:(Author, n. d.)格式三:(Author, trans. 译本年份)格式四:(作者,使用版本年份版本)格式五:(Author, 使用版本年份version)格式六:作者(原版本西元出版年份/现用版本的西元出版年份)2. 范例范例36:(庄子,年份不详)范例37:(Plato, n. d.)范例38:(Plato, trans. 1934)范例39:(Aristotle, trans. 1968)范例40:(Plato, 1934 version)范例41:(许慎,1934版本)范例42:Moore(1945/1983)3. 说明(1)知道作者姓氏,不知原始出版年份,中文部分则用年代不详取代之,西文以n. d. (“no date”的缩写)代替出版年份(见范例37)。(2)知道作者姓氏而不知原始出版年份时,若是古今语体不同者,可引用译版年代,西文着作则加上“trans.”(见范例38、39);另亦可引用使用版本年代,中文着作于年代后加上版本二字,西文着作则加上“version”(见范例40、41)。(3)知道原始出版年代时,将其置于译版年代之前,例如Moore(1945/1983)(见范例42)。(4)古典文献不需列入参考书目中,在文中仅需说明引用之章节。七、资料中特定部分之引注1. 格式格式一:(作者,西元出版年份:页码)格式二:(Author, PY: page)2. 范例范例43:(贾馥茗,1997:73)范例44:(Rogers, 1979: 338)3. 说明(1)引用文献资料中特定的页、章、图表、公式,或是其中的论点与概念,均需一一标明出处与页码。(2)引用文(quotations)一定要标明页码。在引用整段资料时:A. 所引文字数在四十字以内者,于文中直接引用,所引文字需加单引号,(如引用文本身有引号,则将所引文字中的引号改为双引号)。范例如下:范例45:在个体自主性的尊重方面:尼尔强调让孩子回归其原来的面目,绝不能刻意塑造他们或给他们太过与不及的期望(陈伯璋,1987:17)。B. 所引文字数超过四十字以上者,需另段编排并缩小字体,中文引用文往内缩排三个字元,前后各空一行,英文则应先译为中文后再引用。范例如下:范例46:以皮特斯(R. S. Peters)对教育目标评价的三个规准中的合自愿性而言,欧阳教(1985:17)即提出:尼尔在夏山学校的的各种活动,就是要达到合自愿性的学习目标,充分让学生能为自己而为,而不是为考试也不是为父母。范例47:教师于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扮演关键的角色,因此如何促使教师成长、改变,使教师成为积极、稳健的教育革新者,乃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针对教师成长,陈嘉弥认为师徒式专业成长是值得推荐的学习方式:师徒式专业成长(mentoring professional growth)是利用现代师徒学习的构想与策略,在学校本位与分权化的概念下,透过师徒配对的互动学习方式,在自然状态中促使师徒双方改变,激励出自导性学习的动机,进而达成某种程度的专业成长。(陈嘉弥,2002:404-405)陈嘉弥(2002)并强调,师徒式专业成长是协助教师改变的专业成长方式之一。C. 引用文文长不宜超过五百字,如超过应先征得原作者同意。D. 在引注时,如果欲省略之文字出现在句子中间,应以全型三点呈现();如果欲省略之文字出现在句与句之间,则以全型三点出现()。范例48:韦伯在基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结束前的一番话,值得我们在面对虚拟入侵之际,细细思索的(Weber, 1958/1974: 85):清教徒曾渴求为职业人。我们现在却被迫为职业人。制欲精神因从僧房迁入职业生活并开始统御俗世道德。八、个人通讯之引注1. 格式 格式一:(作者,个人通讯,西元年月日) 格式二:(Author, personal communication, date)2. 范例范例48:(贾馥茗,个人通讯,1999年5月1日)。范例49:(Piaget, personal communication, June 24, 1969)3. 说明(1)个人通讯包括信件、备忘录、电子邮件(E-mail)、电话交谈等,因此类通讯无法提供可回复的资料,故不放入参考文献中(参考文献部份,请参见参考文献格式里网路引注的说明,第42-50页)。(2)引用时要写出通讯者名字及通讯的详细日期(请特别注意英文年代的撰写法,范例50)。九、在括号内的引注资料说明当引注资料出现在括号内时,使用逗号来划开年代。范例51:(详细资料请参阅:杨深坑,1995,表1)。十、报纸之引注1. 格式(1)有作者之报导、专栏或读者投书格式一:(作者,西元出版年份)作者(西元出版年份)(Author, PY)Author(PY)(2)社论或无作者之文格式二:(篇名,西元出版年份)(“Title of Article,”PY)2. 范例范例52:张庆勋(1999)认为有效的领导范例53: (Johnson, 1989 )范例54:教改权力体制的弊病,在于当初立法时(重建教改,2002)。范例55:(“New Drug,”1993)3. 说明(1)报纸之引注包括报导、专栏、读者投书和社论。(2)有作者的报纸引注方式必须呈现作者名称、出版年份;无作者之报导则仅需呈现篇名与出版年份;若篇名过长可精简为篇名开头数字。例如:(重建教改的权力体制是第一要务,2002)可改为(重建教改,2002),但在参考文献里则需列出完整篇名(参考文献部份,请参见参考文献格式里报纸引注的说明,第39-42页)。十一、网路资料之引注1. 格式 格式一:作者(西元出版年份) 格式二:(作者,西元出版年份)2. 范例范例56:林生传(2002)认为范例57:相关研究显示(如:伍振鷟,1999)3. 说明(1) 引用网路资料时,其写作方式与其他正文引注的写法一致(参考文献部份,请参见参考文献里有关网路引注的内容,第49页)。十二、翻译资料之引注1. 格式 格式一:(中文译者姓名,中文译着之西元出版年份)格式二:(原着作者,原着作西元出版年份/英文译本之西元出版年份)2. 范例范例58:(林逢祺译,2002)范例59:(Beck, 1981/1999)3. 说明(1)当参考文献为中文译着时,引注之作者系指译者,在年代部分系指译本之出版年份(见范例58)。(2)当参考文献为英文译着时,引注之作者系指原着者而非译者,在年代部分以斜线“/”区分出原着与译本之出版年份,在斜线“/”之前列原着之出版年份,斜线“/”之后列译本出版之年份(参考文献部分,请参见参考文献格式里翻译引注的说明,第27-28页)。(3)译者姓名、译本书名与出版社则在参考文献部分明白列出(见范例93-95)。十三、间接引注1. 格式 格式一:原作者在某年提出(引自直接引注作者,西元出版年份) 格式二:(原作者,西元出版年份;引自直接引注作者,西元出版年份)2. 范例范例60:一九五二林本提出(引自陈伯璋,1987)范例61:1945年Williams提出(引自Rogers, 1983)范例62:(林本,1952;引自陈伯璋,1987)范例63:(Williams, 1954; 引自Rogers, 1983)3. 说明(1)间接引注系指未直接阅读原文而间接引用他人引注之资料。(2)间接引注可有两种型式的书写例如:当撰文者未直接阅读1952年林本先生所着之原文而引注了陈伯璋先生在1987年时曾经引注过的林本先生的论述时,可择下列两种方式引注:A. 先写出原作者提出的论点,论点提出的时间并不一定需要列出,然后在括号“()”中写明直接引注之作者及其西元出版年份,写法如下:一九五二年林本提出(引自陈伯璋,1987),或:林本曾提出(引自陈伯璋,1987),B. 在括弧中先写出原引用的作者及其西元出版年份,再以分号“;”区隔引自直接引注之作者及其西元出版年份,但此写法较不推荐使用。(林本,1952;引自陈伯璋,1987),(3)间接引注时,参考书目中所列为所阅读之第二手资料。以上例而言,参考书目中所列应是陈伯璋1987年之作品,而非林本1952年之作品。十四、书名、篇名之引注1. 格式 格式一:书名格式二:篇名2. 范例范例64:在马信行(1998)的教育科学研究法一书中提到范例65:李子建(2002)在其求异存同:学校环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策略一文中提到3. 说明(1)在文章中引注书名时以呈现;篇名或论文名则以呈现。唯正文中,古籍书名与篇名运用时,可省略篇名符号,如论语子路篇。十五、脚注或尾注1. 格式 格式一(脚注):1. 格式二(尾注):注1:2. 范例 _ 范例66(脚注):1 Weiler(1989)曾对中小学以女性占大多数的现象进行历史分析,她提出十九世纪因应着工业社会的来临,学校大量扩充,形成教师需求量的激增。当时女性受教程度提高,加上教师工作较之女工有较佳的薪资待遇,而当女性被阻于其他专业门前不得而入,雇方只需支付男性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薪资给女性时,便有愈来愈多的女性进入中小学。范例67(尾注):注1:Weiler(1989)曾对中小学以女性占大多数的现象进行历史分析,她提出十九世纪因应着工业社会的来临,学校大量扩充,形成教师需求量的激增。当时女性受教程度提高,加上教师工作较之女工有较佳的薪资待遇,而当女性被阻于其他专业门前不得而入,雇方只需支付男性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薪资给女性时,便有愈来愈多的女性进入中小学。3. 说明 (1)本论文格式一律以括弧注表明参考资料出处,脚注或尾注仅作正文的补充说明用。十六、网页之引用1. 格式 格式一:(http:/网址/)2. 范例范例68:从台湾教育资源网的网页中,可以查询许多教育相关资讯(.tw/)。范例69:有关九年一贯课程相关资讯,请至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相关文献资料库网页查询(.tw/cgref/)。3. 说明(1)如果在文章中没有直接引用网路资料,但欲建议读者自行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可以写出网页名称,并注明网址,此种引用方式仅在文中注明即可,不需列入参考文献中。贰、 参考文献格式一、说明本手册引注格式采用括弧注。括弧注将正文引注与参考文献互相配合使用,所以参考文献里必须清晰、方便,既能交待资料出处又能让读者容易找到资料来源。为方便读者识别第一手资料来源,中文第一手资料来源(如文章名、书名、期刊名等)以粗体字识别之;西文第一手资料来源以斜体字识别之。兹将文献编排格式之原则性说明如下:(一) 参考文献中所列书目,需与正文中引注文献一致。凡文中未引注者,不能 列于参考书目中。(二)中西参考文献,需分别编排,中文在前,西文在后。(三)参考文献中每笔资料需独立编排。(四)中文资料之排列,依作者姓氏笔画排序;如同姓,则依名排序。(五)西文资料之排列,依作者姓氏字母排序;如同姓,则依名第一个字母排序。(六)同一作者有多篇论着,则依年代远近排序,远在先、近在后。(七)同一作者在同一年内有数篇论着时,则在年代后用英文小写a, b, c等符 号标明。(八)合作或编辑的着作,列于单独或个人的着作之后。(九)出版年份为求国际流通之便,一律以西元表示,并且注明出处。(十)参考文献的写法是第一行靠左,超过一行时,从第二行起均缩排两个全形字距,英文文献缩排四个半形字距(请参见第伍部份参考书目排序,第66-71页)。(十一)若对资料来源必须更进一步说明的(如录音带、CD、电脑软体、动画、小册子、摘要、段落等),应在篇名后说明,不需加逗号,但需加上括弧“ ”。(十二)有关英文缩写型式,请参阅美国心理与教育学会论文手册。二、期刊(含学报、期刊、杂志、通讯)(一)中文1. 格式作者(西元出版年份)。文章名称。期刊名称,卷数(期数),页码。2. 范例范例70:李衣云(译)(1998)。M. Cranston着。法国的自由主义。当代,127,55-61。范例71:林生传(1995)。我国公立高中升学率分配之成因与预测。教育研究资讯,3(2),57-84。(二)英文1. 格式Authors Last Name, First Name initial. Middle Name. initial. (Published Year). Article or chapter title. Journal Title, Vol. (No.), Page.(以下格式以“Author, I. I.”代替“Authors Last Name, First Name initial. Middle Name initial.”;“PY”代替“Published Year”)2. 范例范例72:White, J. (1994). The dishwashers child: Education and the end of egalitarianism.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28(2), 173-182.范例73:Wilson, K. C., & Boldizar, J. P. (1990). Gender segreg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Effects of aspirations,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incom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3, 62-74.范例74:Piaget, J., & Inhelder, B. (1951). La gense de lde de hazard chez lnfant The origin of the idea of chance in the child.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ries de France.(三)说明1. 中文刊名及卷数以粗黑体字表示;英文刊名及卷数以斜体字表示。2. 若单一笔参考书目之列举超过一行,则于第二行后,自中文字元之第三字元的位置(英文的第五字元的位置)再开始列举。英文书籍参考书目若超过一行,次行缩排四个字母(即hanging-indent)。3. 西文文章、书籍篇名除首字第一个字母需大写外,其余均小写;而副标题首字第一个字母需大写(见范例72-73、84-85)。4. 西文参考文献拼出作者姓氏,名以缩写表示。姓氏与名之间以逗号“,”分隔,名的缩写以第一个字母表示,之后接句点“.”,姓氏之后的逗号与名之间,要空一格。例:Kim, L. S. (1991).5. 若期刊没有使用期、卷数者,则在出版日期上加上出版月份或季节;若使用出版月份或季节来编号者亦然。6. 在篇名后可加上足供辨识文章性质的注记,如访问稿、摘要等。7. 若文章为期刊上连载之专题论文,则在卷数后加上括弧标示(连载)字样。8. 在西文参考文献里面,若是非英文资料(包括期刋文章、书籍等),则将期刊文章、书籍名称的第一字翻译成英文,并在后面加上括弧,注明其文章或书籍的翻译名称(见范例74)9. 期刊中译文章属投稿性质,其版权归属期刊出版商,视其为中文参考文献排序。(一般翻译书籍的参考文献请参见第28页)三、书籍(一)中文1. 格式作者(出版年份)。书名。出版地点:出版者。2. 范例(1)单一作者范例75:欧阳教(1992)。教育哲学导论。台北:文景。(2)两位作者 范例76:郭为藩、高强华(1988)。教育学新论。台北:正中。(3)单一编者 范例77:叶学志(主编)(1994)。教育概论。台北:正中。(4)两位编者 范例78:黄光雄、简茂发(主编)(1990)。教育概论。台北:师大书苑。 (5)三位至六位作(编)者 范例79:杨国枢、吴英璋、余德慧(1986)。台北市青少年犯罪之心理倾向及其防制。台北:台北市政府警察局。 (6)团体作者(如法人、协会、政府机关) 范例80: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1995)。第一期谘议报告书。台北:作者。 (7)作者不知姓名(中文参考文献中,无作者或不知作者真实姓名,以书名或篇名代替)范例81:佚名(出版年份)。书名。出版地:出版者。(8)七人以上作者范例82:贾馥茗、王文科、谢水南、裘友善、黄坤生、张玉成等(1981)。教育与人格发展。台北:复文。(8)出版中的书籍范例83:潘慧玲(主编)(付梓中)。性别议题导论。台北:高等教育。(二)英文1. 格式Author, I. I. (PY). Book title. City, State: Publisher.2. 范例(1)单一作者范例84:Biklen, S. K. (1995). School work: Gender an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两位作者 范例85:Connelly, F. M., & Clandinin, D. J. (1988). Teachers as curriculum planners: Narratives of experiences. Toronto, Canada: OISE press.(3)单一编者范例86:Acker, S. (Ed.). (1989). Teachers, gender and careers.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4)两位编者 范例87:Ball, S. J., & Goodson, I. F. (Eds.). (1985). Teachers lives and careers. London: The Falmer Press.(5)三位至六位作(编)者范例88:Kahaney, P., Perry, L., & Janangelo, J. (Eds.). (1993). Theoretical and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teacher change. Norwood, NJ: Ablex.(6)团体作者(如法人、协会、政府机关)范例89:PDK National Study Committee on Evaluation. (1971). Educational evaluation decision making. Itasca, IL: F. E. Peacock.(7)无作(编)者 范例90:Merriam- 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10th ed.). (1993). Springfield, MA: Merriam- Webster. (8)作者不知姓名范例91:Anonymous (PY). Book title. City, State: Publisher.(9)出版时间持续一年以上之多册着作范例92:Koch, S. (Ed.). (1959-1963). Psychology: A study of science (Vols. 1-6). New York: McGraw-Hill.(三)说明1. 中文书名以粗体字表示;英文书名以斜体字表示。2. 多位作者之排列,应依着作上的版权页所示之顺序,而非依作者姓氏笔划排列。3. 英文书名方面,除英文书名首字的第一个字母需大写外,其余均用小写。若有子标题,子标题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4. 中文书籍的作者若是一个以上,则作者间以顿号表示,最后两位作者间毋须以“&”或和、与表示,以避免混淆;英文书籍则用“,”来区分作者,两位或两位以上作者时,在最后两位作者间加上“&”。5. 未标明作者的文章、期刊、书籍、手册和报告等,其后参考书目则将文章名、书名、期刊名、手册名称、或报告名称当成作者并加粗(中文)或斜体(英文)(见范例90)。6. 在文章、期刊、书籍等参考文献中,作者为六人者,列出所有作者的姓名;作者多于六人者,则列出前六位作者姓名,中文文献在其后写上等,英文文献在其后写上“et al.”(正文引注部分请参见第5-6页)。7. 中文文献的出版地点顺序由国家至区碱,英文文献的出版地点顺序由地区至国家,两者皆以冒号区隔出版地点与出版者。8. 出版地点除大城市,如台北、高雄、北京、上海等,其余一律须加地区名,如台湾南投。英文参考文献出版地点写法请参照APA格式。四、翻译书籍(一)中文1. 格式译者(译)(中译本出版年份)。西文作者着。书名。出版地:出版者。2. 范例范例93:王志弘、刘亚兰、郭贞伶(译)(1999)。J. Lechte着。当代五十大师。台北:巨流。范例94:谢文全、张明辉、王丽云、张德锐、苏锦丽、林明地等(译)(1999)。K. A. Strike, E. J. Haller & J. F. Soltis着。学校行政伦理。台北:学富。(二)英文1. 格式Author, I. I. (PY). Book title (I. Translator, Trans.). City, State: Publisher.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PY). 2. 范例范例95:Rousseau, J. J. (1948). Emile (F. Barbara, Trans.). London: Dutton.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62).(三)说明1. 中文译着书名为粗体字,英文译着书名为斜体字。2. 中文译着出版年份以西元表示,需写出西文作者姓名,但不需列出原文书名。3. 参考文献排序时,中文译着置于中文参考文献,以译者姓名做为排序依据。4. 文集中论文的翻译书籍请参见范例97-100。5. 译着在正文中的引注方式请参见第15页。五、文集中论文与书籍(一)中文1. 格式作者(西元出版年份)。篇名。载于编者(主编),书名(页 -)。出版地:出版者。译者(译)(西元出版年份)。作者着。篇名。载于编者(主编),书名(页 -)。出版地:出版者。2. 范例范例96:吴清山(2002)。国民小学行政组织再造之研究。载于潘慧玲(主编),教育改革的未来(页35-79)。台北:高等教育。范例97:温明丽(译)(1992)。R. Cowen着。由比较教育观点论英国师资养成教育。载于中华民国比较教育学会、中华民国师范教育学会(主编),国际比较师范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427-435)。台北:师大书苑。(二)英文1. 格式Author, I. I. (PY). Article or chapter title. In I. Editor & I. Editor (Eds.), Book title (pp. -). City, State: Publisher.Author, I. I. (PY). Article or chapter title(I. Translator, Trans.). In I. Editor & I. Editor (Eds.), Book title (pp. -). City, State: Publisher. (Reprinted from article source)2. 范例范例98:Acker, J. (1992). Gendering organizational theory. In A. J. Mills & P. Tancred (Eds.), Gendering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pp. 248-260). London: Sage.范例99:Freud, S. (1961). The ego and the id. In J. Strachey (Ed. & Trans.),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19, pp. 3-66). London: Hogarth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23).范例100:Piaget, J. (1988). Extracts from Piagets theory (G. Gellerier & J. Langer, Trans.). In K. Richardson & S. Sheldon (Eds.), Cognitive development to adolescenece: A reader (pp. 3-18). Hillsdale, NJ: Erlbaum. (Reprinted from M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 pp. 703-732, by P. H. Mussen, ED., 1970, New York: Wiley)范例101:Maccob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