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明朝建国初年,秩序混乱、国力不振,朱元璋确立“乱世用重典”的治国思 路,全面加强法制建设,并采取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使社会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迅速实现了政局的稳定,为明朝延续其 276 年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的法律思想包括“法当适宜” 、 “治乱用重典” 、法贵简明稳定、刑礼并 用等多方面内容,重典治国思想只是其法律思想的核心部分,且是洪武一朝的一 大特色。 朱元璋重典治国法律思想是其在对中国历代统治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 深受我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影响,是与我国法家思想及重刑理论一脉相承的思想理 论体系。笔者将其概括为:为尽快扭转元末割据混乱、秩序崩坏的局面,实现明 初的有序治理,而制定的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以“乱世用重典”为指导 思想,以“明刑弼教”为理论基础,以重刑为手段,以治吏、治民、治富、治军 为矛头指向的治国思路。 重典治国思想确立后,朱元璋积极地将其付诸实践,既潜心于明初法律的制 定和完善,又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法律的施行;既强调“以典治国” ,又时出君意, 带头破坏亲自编纂的律典;既宣扬出于治乱刑用重典的“不得已” ,又用严刑对臣 民进行疯狂镇压明初重典治国的矛头指向重典治吏、重典治民、重典治富、 重典治军,其中又以重典治吏为主要内容,明初的重典治吏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 远。 朱元璋运用重典镇压臣民,治理国家,其程度和规模都是历史上少有的,对 当时社会产生了“弊大于利,遗患无穷”的影响,但全面衡量明初动荡的政局, 朱元璋选择重典治国之策也是情势所迫,在实施一系列措施之后,洪武一朝的经 济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纵观朱元璋一生的功过是非,我们仍旧要承认,他是我 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否则“洪武之治”也不可能与文景之治、贞观 之治、康乾之治等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盛世。所以,对朱元璋重典治国思想尽 可能予以客观、科学的评价,便是本文的写作宗旨。 关键词:朱元璋;重典治国;法律文化 朱元璋重典治国法律思想及实践探析 ii abstract in the early years of ming dynasty, the society was in disorder and repression. emperor zhu yuan-zhang at the present established the idea of using severe laws in troubled times to govern the country ,complelely strengthening the legal system. he also had taken a series of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legal and cultural measures to ensure faster socio-economic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the rapid finish of political stability ha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ming dynastys 276 years time ruling. the emperors legal thoughts include using severe laws in troubled times , enacting reasonable laws ,”enacting concise and stable laws “,”combining ceremony with punishment” and so on. the first one in fact is only the core idea of his legal thougts,which is a unique feature of the ming dynasty. zhu yuanzhangs severe law thought stems from domination history of china and has been influenced a lot by traditional laws in chinas history. its a theoretical system ,developing from ancient legalists and severe punishment thought. after this thought had been established, emperor zhu yuanzhang actively put it into practice .he not only committed himself to formulate and emend laws in early ming dynasty times ,but also took a variety of measures to ensure practice of the laws;not only emphasized the idea of ruling according to law, but also sometimes made some decisions himself; not only promoted that severe punishments are last resort ,but also repressed his people by laws crazil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g danasty severe punishments spearhead was been pointed to the officials of the country, common people, the rich and the army, in which severely punishing officials had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chinese history. emperor zhu yuanzhang repressed his people and governed the country using severe laws , and the extent of realizing his thoughts is rare in chinese history. all these had had a do more harm than good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whereas by balancing thoroughly the political turmoil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zhu yuanzhang s way of ruling its country is indeed the last resor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eries of measures, the economy had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 in history. looking at zhu yuanzhang s achivements and mistakes in his life,we still have to admit that he is a great statesman in chinese history.thats why this period is usually recalled together with “wen jin rule”, “zhenguan rule”,“hongwu rule ”and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kangqian rule” as the most prosperous time in chinese acient times. therefore crictizing zhu yuanzhang s legal thoughts as objective and scientific as possible is the true purpose of this essay. key words: zhu yuanzhang;“thoughts of heavy penalty”; legal culture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 论 重典治国政策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关注,成为许多朝代 稳定政治经济局面,实现长治久安而惯用的政治和法律方式。直到现在,重典治 国的思想并没有完全随着法律的现代化彻底消褪,反而成为隐性的法制因素,作 用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影响着现在的法治进程。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将重典治国政策发展到了极端,成为古代 重典之治中最突出的典型,只是,朱元璋重刑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对于朱元 璋重典治国思想的研究,学术界早已进行多年,一些律学家和史学家从明初重典 政策的界定、产生的必然性、实施情况和历史评价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但是, 由于现存可考的明初法律和法律文献数量极为有限, 如洪武元年律、 洪武七年律、 律令直解 、 律令宪纲 、 军法定律和诸多的榜文禁例业已失传,现存的洪 武法律典籍,除洪武三十年颁行的大明律外,版本稀见,加上明实录和 明史等史籍中有关洪武法制方面的记载,有许多的疏漏和错误,给研究工作 造成了很大困难,所以,在明初法律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专著并不多见,笔者收 集到的研究明初重典政策的主要著作有: 明初重典考 1对明初法制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明初量刑的轻重 程度、重典政策是否施及平民、重典政策与让步政策的关系、朱元璋的法律思想 等与明初重典政策密切相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就“明初实行的是不是 重典”进行了考证和界定,科学地揭示了明初重典的真相和实质。 洪武法律典籍考证 2对明初重典考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 着重对大明律 、 大诰 、律诰外榜文和峻令的内容、修订过程和实施情况进行 了深入考证,展现了洪武年间法制的全貌。 明大诰研究 3是关于大诰研究的一部力作, 大诰是集中体现明初 重典政策的一部重要法律,作者对明大诰现存的不同版本进行了考证,对明 大诰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等作了深入的论述,弥补了明初重典考 在上述方面的不足。 怀效锋在明清法制初探 4中对朱元璋的重典治国政策尤其是明初的重典治 吏情况作了详细阐述,从立法、司法和实施效果三个方面论述了朱元璋以律、诰 为武器,以严刑峻法从重惩处官吏赃罪的法律思想和实践。 此外,各版本的朱元璋传记 5和中国法律思想史6也对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法 1 杨一凡著: 明初重典考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2 杨一凡著: 洪武法律典籍考证 ,法律出版社 1992 年版。 3 杨一凡著: 明大诰研究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4 怀效锋著: 明清法制初探 ,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 5 笔者收集的朱元璋传记主要有:吴晗著: 朱元璋传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 年版。陈梧桐著: 朱元 朱元璋重典治国法律思想及实践探析 2 律思想和实践进行了概述。 本文正是在充分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明初政局和朱元璋个人的特殊 经历对朱元璋重典治国法律思想及实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考证,通过分析朱元璋 重典治国思想及实践中可取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回眸中国传统的重典之治,以 求对重典治国法律思想在中国现代法治社会发展中的双重影响予以分析。文章分 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交待了朱元璋法律思想产生的背景。本章从朱元璋个人的特殊经历 和明初的政局两方面介绍了朱元璋的法律思想产生的时代环境,揭示了朱元璋重 典治国法律思想的产生是时代的必然。 第二部分概述了在此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朱元璋的法律思想内容,即立法“当 适时宜” , “计当远患” 、明礼导民、定律以绳顽、法贵简当、重典治国等,通过概 述其法律思想,从而揭示出朱元璋重典治国思想与其法律思想的关系。 第三部分探讨了朱元璋的重典治国法律思想及法律实践。首先,文章对中国 传统重典理论的历史渊源、 “重典”的意蕴,以及重典治国与重刑主义的异同分别 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引出朱元璋重典治国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分析其产 生的理论基础后,又对重典治国法律思想的特点及发展轨迹进行了说明。最后, 笔者从朱元璋依典治国与法外用刑的举措、明初重典治国政策的矛头指向这两个 层面对明初重典治国的法律实践进行了梳理,以求更完整地展现朱元璋重典治国 法律思想及其实践的全貌。 第四部分站在历史主义的角度,对朱元璋重典治国法律思想及实践的功过是 非进行了评价。 一方面, 朱元璋重典治国法律思想及其实践成就了闻名于史的 “洪 武之治” ,另一方面,其所陷入的重典误区,制造的野蛮之极致,在一定程度上阻 碍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重典之下治国无效之结局。 第五部分主要进行了朱元璋重典治国法律思想对当今法治建设的反思和借 鉴。 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整个链结中去把握和评价朱元璋重典治国法 律思想,运用了法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 分析朱元璋的法律思想产生的社会和历史条件、理论构建,以及在明初的具体实 践,以求对朱元璋重典治国法律思想及其实践作出较为客观的分析评价,为现代 法治建设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历史参考” 。 璋传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刘小荣,沈和编著: 朱元璋传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年版。张 笑天著: 朱元璋 ,作家出版社 2005 年版。夏于全编著: 朱元璋 ,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7 年版。 6 笔者参考的 中国法律思想史 的版本主要有: 张国华著: 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刘新主编: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武树臣著: 中国法律思想史 , 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第一章 朱元璋法律思想产生的背景 任何一种思想的建立都离不开这样两个因素:其一,制度设计者个人因素, 即他所处的社会地位、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了他的法律思想及其所要建立的 制度的基本内容及价值取向;其二,当时的社会状况。因此,在研究朱元璋个人 经历及其治国之策间的必然联系时,笔者有必要对朱元璋个人生平及明初的历史 背景予以考察。 一、个人的特殊经历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堪称一位有作为的帝王,他的 人生曲折离奇,具有传奇色彩。经过详细考证之后,笔者发现,朱元璋并非部分 学者简单定义的“乞丐皇帝”、“流民皇帝”,而是一位兼具许多优秀品质的颇 具人格魅力的君主。 (一)成就帝王的曲折历程 1.出身贫苦,年少才智初显 1.出身贫苦,年少才智初显 在中国古代历朝君主中,朱元璋出身最为贫苦。朱元璋(公元 1328-1398 年) 生于濠州锤离(今安徽凤阳)一农民家庭,时值元朝末年,元朝统治阶级内部矛 盾尖锐,政治局势变化多端,与此相伴的便是各层官僚荒淫无耻,堕落腐化。官 府用人不问才力,许多衙门卖官鬻爵,明码标价。地主豪族肆意横行,杀了人论 法该杀,但只要买通帝师、国师,就可以得到皇帝特赦,毫无法纪可言。官吏们 随意压榨百姓,设置了许多名目聚敛钱财,如:下属来拜见有“拜见钱”,无事 白要叫“撤花钱”,逢节要“节钱”,过生日要“生日钱”,管事要“常例钱”, 送迎有“人情钱”,发传票拘票要“赉发钱”,打官司要“公事钱”。 7在贪官污 吏的疯狂盘剥和掠压下, 百姓的生活举步维艰。 元顺帝至正四年 (公元 1344 年) , 旱灾、蝗灾和瘟疫又先后降临到凤阳,由于无钱请郎中,抓不起药,朱元璋眼看 着父母、长兄相继死去。父母死后,他身无分文,也无地安葬其父母,便去哀求 地主刘德,不仅没有得到一些救济,反而挨了一顿臭骂。所幸得到同村刘继祖相 助,送他棺椁阴宅,才算办得葬礼。朱元璋后来在追封义惠侯刘继祖诰中坦 言:“朕昔寒微,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急无阴宅之难,吁,艰哉!尔刘继祖发 仁惠之心,以己之沃壤慨然惠朕,朕得斯地,乐葬皇考妣于是,至今难忘”。由 于这种年少时期的亲闻亲历,使他对元朝统治的昏庸腐朽、豪强地主贪婪残酷的 本性及百姓生活的艰辛有着深切的体会。 7 参见吴晗著: 朱元璋传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2,43 页。 朱元璋重典治国法律思想及实践探析 4 另一方面,出身贫苦的朱元璋从小才智不凡。他善于思考,有主见,看事情 比别人准,决定做的事一定会做到。一次,他与同伴在山上为田主看牛,忽然都 饿了,但是时候早又不能回家,猛然间,朱元璋大喊“有了”,笑着说,现成的 肉放在前面不吃是呆鸟!大家还没明白过来,他已牵过一条花白小牛娃,一群孩 子三下五除二把牛收拾干净,用柴火烤了,狼吞虎咽后,小牛只剩下一条尾巴。 这时已是日暮,小牛没了如何见田主?大家乱成一团,朱元璋心想,主意是自己 出的,也该承担责任,拍拍胸膛说:“我一个人认了,大家不要急”,于是,他 把小牛尾巴插在山上的石头缝里,谎称小牛钻进山洞去了,怎么拉也拉不出来。 当晚,朱元璋挨了田主刘德一顿毒打,虽然吃了苦头,却从此赢得伙伴们对他的 信任和赞赏 8,同龄的伙伴都佩服他,听他调度。仅此一例可见,童年时期的他已 显露出其非凡的智慧、毅力和组织才能。 2.成长历经磨难,智力体力渐成熟 2.成长历经磨难,智力体力渐成熟 历经磨难的成长对朱元璋一生的影响巨大。父母死后,朱元璋六亲俱断,无 投奔之处,便去皇觉寺做了小行童,每天做一些诸如清洁、上香、打钟、煮饭、 洗衣之类的杂事。由于皇觉寺收不到租米,做小行童不到五十日,他就被打发出 门“云游”。他穿城越村,云游四海,为大户人家敲木鱼以谋生计,软化硬讨, 山栖野宿,受尽风霜之苦,走遍了淮西一带,熟识了这一带的河流、山脉、地理、 人情、物产、风俗。游方的经历使朱元璋见识了世面,扩展了眼界,丰富了社会 知识,也锻炼了坚强的体力。 9 尤其是在淮西游方的四年间,朱元璋接受了新的宗教、新的思想,并加入了 当地的秘密组织。这样,智力和体力都已成熟了的他回到皇觉寺后,开始结交朋 友,物色有志气、有胆量、敢作敢为的好汉,并决心多认识一些字,多读一些书, 多懂一些道理,准备将来干出一番事业来。 3.军旅练就将才,成就帝王之业 3.军旅练就将才,成就帝王之业 二十五岁那年,朱元璋离开皇觉寺,投奔反元大将郭子兴门下,加入了起义 军的行列。由于体格健壮,记性强,才十几天时间,他便在军队中崭露头角,被 调回帅府当差。 从军过程中,朱元璋显示出许多超群的品质。朱元璋年少时曾读过私塾,最 终因为家困而退学,在经历了游方、南征北战后,朱元璋见多识广,加上他勤奋 好学,即使是在行军打仗中也不忘“吕蒙读书”,“自学成才”的他非常具有政 治智慧和才能:他做事小心勤谨,又敢作敢为,打仗时身先士卒,得了赏赐后, 公平地分给同去的士兵,深得将士们的喜爱;他平时说话不多,却句句有份量, 队伍上的文墨之事,如元帅的命令、文告、战友的家信等,都可以由他解说。几 8 朱元璋传 ,第 9 页 9 朱元璋传 ,第 17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个月后,朱元璋不但在士兵中有了好名声:勇敢、能干、大方、有见识、讲义气、 人缘好,更是被元帅当作心腹体己。在经历了“营救郭子兴”、“濠州解围”后, 朱元璋被提为镇抚,一年后升为总管。 朱元璋颇具胆识, 放眼长远。 他认为总是驻军在濠州是不能发展军队实力的, 于是禀准主将,带领贴身伙伴二十四人向南掠地,招兵买马。此后的成功征战也 极大地印证了他此项设想的正确性。他先后勇擒张家堡民兵主帅,招兵三千;智 取横涧山,夺兵二万。得兵之后,朱元璋立刻重新编制,强调军纪,加紧训练。 在南征北战中,朱元璋善于招募良将。一次,朱元璋问李善长“四方兵起, 什么时候才能太平?”李善长劝他学汉高祖,说:“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 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 下不足定也。”,朱元璋闻后对此人大为赞赏,令其“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 画,主馈饷,甚见亲信”。从那时起,朱元璋心中常以那个老百姓出身的汉高祖 为榜样,说话、办事、打仗,事事都刻意向他学习。李善长自跟随朱元璋后,也 一心一意当好幕僚长,在将士、幕僚和主帅之间进行沟通;建议提拔有功和有能 者,处分不称职的将吏,使众部将都能人尽其才,安心做事。 10朱元璋称帝后仍注 重招贤纳士,他诏告天下:“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天下甫定,朕愿与 诸儒讲明治道。有能辅朕济民者,有司礼遣。” 11由于善于吸纳贤才,朱元璋招得 李善长等诸多贤能之士,为他此后的建功立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洪武元年(公元 1368 年),朱元璋定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京师。 12从 此,朱元璋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之一,他用全部精力和时间管理他所 创下的皇朝,在他的遗嘱中有这样一段话:“朕膺天命三十一年,忧危积心,日 勤不怠,务有益于民。” 13,像他这样勤于政务的帝王在我国古代是不多见的,他 的励精图治换来明初的盛极一时。 从朱元璋的个人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某些性格和品质与他的治国思路 之间有着必然联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朱元璋的个人经历印证了这一点, 他天资聪颖,年少就失去父母独自谋求生存,饱尝了人间的饥寒冷暖;他勤奋好 学,在四处游历、行军打仗以至成为君王后,他始终不忘学习,以望增长知识, 提高能力;艰苦的生活使他博闻强识,练就了坚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正是凭 着这些品质,他才在数千将士中脱颖而出,成就一代帝王之业。 (二)另类心理和性格剖析 虽然兼具诸多优秀品质的朱元璋最终成为一代帝王,开创了长达 276 年统治 的大明朝,但是与历史上的其他帝王相比,朱元璋不同寻常的出身和经历决定了 10 (清)张廷玉等撰: 明史李善长传 ,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3769 至 3770 页。 11 明史太祖本纪 ,第 21 页。 12 明史太祖本纪 ,第 19 页。 13 明史太祖本纪 ,第 55 页。 朱元璋重典治国法律思想及实践探析 6 他有着另类的心理和性格,这些因素对他治国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自卑的心理。虽然苦难能够磨练人的意志,使人走向成功,但是苦难 也能在人的心灵中留下黑暗的印迹,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补偿心理” 14,起初 是指性发育不全的人有补偿其缺陷的无形要求,后来,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扩 大了这个概念的适用范围,他认为每个人总在追求自己的目标,但总的来说不外 乎在追求“优越性” ,这种追求的渴望来自人们心底的自卑。如果人感到自卑,就 会在某件事情上加倍努力,试图凌驾于他人之上,以实现其优越感。 15朱元璋对自 己寒微的出身是抱有自卑心理的,忌讳他人谈及他从僧的经历。洪武十七年后, 因上贺表、谢笺引起的文字狱多有发生: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为按察使作贺冬 至表中有“仪则天下” ,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为按二司作正旦贺表中有“途中 作则” ,因“则”音同“贼” ,朱元璋认为是指自己曾投身义军。常州府学训导蒋 镇为本府作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知” , “生”音近“僧” ,德安府训导吴宪为 本府作贺立太孙表中有“天下有道,望拜青门” ( “青门”为寺庙之意) ,朱元 璋皆认为是指自己曾出家为僧,暗含诅咒,下令对上述作者处死。16此外, “补偿 心理”也体现在朱元璋重典治富、治吏上,朱元璋在童年时期亲受豪强地主和贪 官污吏的残酷剥削和压榨,因此,他在成为皇帝后把治国政策的矛头首先指向了 二者,这一方面是出于当时复杂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朱元璋对他们刻 骨铭心的仇恨。 其次,小农性格局限。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具有其阶级局限性,其表现是:自 私、狭隘、多疑的性格。在投身革命的最初阶段,朱元璋英勇善战、足智多谋, 不失为一名优秀的起义领袖,但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他对待军中诸将充满疑忌 之心,为防备将士反叛,他广收义子充作军中耳目、监军,还规定将士出征时其 家眷必须留在后方,名曰照顾,其实是作为人质,以防止将士在前方叛变。建国 后,朱元璋担心臣下不会尽心地把事做好,更怕大权旁落,全国大大小小的政务, 他都要亲自处理,“日不暇食,夜不安寝” 17,这既是他勤政的写照,又是其患得 患失,猜忌多疑的心态流露。正是基于上述心态,才导致他常常无限制地扩大案 件的株连范围,将重刑运用到了极端。 二、明初政局考察 如果说朱元璋个人因素决定了其法律思想的价值取向,那么明朝建立初年复 杂的社会局势便是培育其法律思想的沃土。洪武元年春正月,朱元璋祀天地,即 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同所有刚刚经历了战乱的国家一样,立朝之初,民 14 奥费洛伊德著: 精神分析论新编 ,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第 9 页。 15 参见奥阿尔费雷德阿德勒著,周郎译: 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0 版,第 37 页。 16 艳齐主编: 中华五千年之正史纵览下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51-452 页。 17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明太祖实录 ,第 485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生凋敝,百废待兴。社会生产力也因为连年的战争而大大降低,各种社会矛盾十 分尖锐;不仅有“内忧” ,还有“外患” ,元朝的残余势力尚未清除,不断来犯, 威胁着明朝的统治。 严峻的社会形势使得政局不稳、 根基不深的明王朝深受困扰。 概言之,明初政局有以下特点: 1.阶级斗争形势严峻 1.阶级斗争形势严峻 明初严峻的阶级斗争形势主要表现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斗争形势严峻; 在统治集团内部,各种政治力量争权夺利的矛盾不断激化。 首先,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斗争越演越烈,在土地和赋税的问题上存在尖 锐的对立。新、老地主极力追求土地、财富的无限占有,通过隐瞒土地、丁口等 方式逃避赋税徭役,这不仅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而且侵蚀了统 治阶级的经济基础。 其次,在统治集团内部,各种政治力量争权夺利,矛盾不断激化。事实上这 种派系之争在明朝立国之前就已潜存,之所以激化是由于建国后外部制约因素的 先后消失。这些矛盾分别存在于旧地主出身的统治者之间,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 集团和以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产生对立;新旧地主之间,以朱元璋周围的农民出 身的武将和以胡惟庸为代表的地主出身的文臣之间勾心斗角;新地主集团内部, 蓝玉等农民出身的武将同朱元璋之间也存在严重的分歧 18,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与朱元璋“首正纲纪” 19的政治方针背道而驰,直接威胁着皇权的巩固。 面对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统治集团内部各种政治力量之间日益尖锐化 的矛盾形势, 朱元璋积极探寻着治国良策。 为了恢复发展被严重破坏的经济基础, 他一方面采取了软硬两种手段使农民从事生产,另一方面又通过严厉打击豪强地 主以减轻农民负担,缓和农民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在统治集团内部,朱元璋致 力于正纲纪、清吏治,调整权力的分配布局,加强中央集权,使权力之争失去其 存在的土壤。在激烈的斗争局势中,为了使上述种种政策付诸实践,朱元璋选择 了“重典”作为保障。 2.元朝的残余势力成为潜在隐患元朝的残余势力成为潜在隐患 明初统治者面临的不仅有内忧,还有外患。虽然元朝已灭亡,元顺帝北走沙 漠, 但仍然称为 “北元” , 保留着政府机构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并且存有南下复辟、 卷土重来的企图;此外,在朱元璋的统治范围内还残存着几支元朝残军成为明朝 潜在的安全隐患。虽然元朝的残余势力一时难以与明军的实力抗衡,但若无视其 存在和发展,必将对明朝的统治形成严重威胁。在这样的局势下,刚刚结束戎马 生涯的朱元璋深知,必须有一支实力强劲的军队来保障国之安全,因此,他在立 国之初便注重整肃军纪,从严治军。 18 怀效锋著: 中国法制史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98 页。 19 参见明史太祖本纪 , “谕之曰:立国之初,当先正纪纲” ,第 12 页。 朱元璋重典治国法律思想及实践探析 8 当然,朱元璋也运用了强硬手段坚决扫除国之外患。在长城以北,他在各要 害地势险要处建立军事据点,屯驻重兵,逐步推进,用强大军力压迫元军退到更 北的蒙古大沙漠,不使靠近边塞,采取以攻为守的军事策略。在东北,朱元璋更 是在长城以外设军事据点形成第一道防线的基础上,从辽河向西几千里地方,都 设卫置所,屯驻军马,建立了保卫长城的长城 20,也正是朱元璋军事上的主动性, 才换得后来明朝北方边防几十年的安定。 3.女真族问题亟待解决 3.女真族问题亟待解决 除此之外,女真族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女真族原是金人的后裔,拥有自己的 军队并时常进攻明朝边境,朱元璋采取军事和政治双管齐下的政策,对其制驭, 他从军事上控制了辽河两头,建立了三个军事中心,作为阻止元军和女真族进攻 的重镇; 政治上实行羁縻政策, 通过给予大量财富和权力对女真各部族个别招抚, 分而治之,这样,女真族的任何一个部族从此都不具备与明朝抗衡的实力了。 正是在这个紧接元末农民起义的动荡不振的社会,面对各种社会矛盾激烈交 织,面对这样的内忧外患,朱元璋感言: “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为了维护皇 权,维持社会秩序的安定,他在“乱世用重典”的思想指导下,开始推行自唐宋 以来空前严峻的重典之治。 需要指出的是,朱元璋法律思想和实践包括许多内容,重典治国只是其中之 一。为了揭示明初重典治国与朱元璋法律思想的内在联系,有必要首先对朱元璋 的法律思想进行全面考证。 20朱元璋传 ,第 160-161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第二章 朱元璋法律思想概述 朱元璋一生中从事了很多法律实践,在主持多项法令的制定工作中,他提出 了“法贵简当” 、 “当适时宜” 、 “当计远患”等一系列立法原则,他继承了封建正 统法律思想,既强调重刑的治国效用,又注意封建礼教的感化意义。概言之,其 法律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立法“当适时宜” , “当计远患” 明初,朱元璋在致力于恢复社会经济的同时,十分注重法制的重建,他将健 全法制视为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恢复和巩固社会秩序的根本。 在明初法律的制定过程中,统治阶级内部存在严重分岐,参与制定法律的大 臣意见也不一致:以李善长为代表的“是古非今”派认为“历代之律,皆以汉九 章为宗,至唐始集其成,今制宜遵唐旧。 ” 21与之相对的人则主张“惟事目前” ,认 为立法应从“治乱世”的现实需要出发“刑用重典” ,如:御史中丞陈宁提出: “法 重则人不轻犯,吏察则下无遁情。 ” 22与前两种观点皆不同的是,御史中丞刘基主 张度势立法,时轻时重。他认为,立国之初应鉴于“宋、元宽纵失天下,今宜肃 纪纲” ,用法当严, “霜雪之后,必有阳春” ,等到“国威已立”之时, “宜少济以 宽大” 23。 面对上述观点,朱元璋在立法原则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立法要贯彻 “当适时宜” , “当计远患”的指导原则,即:法律要适应形势的变化,符合统治 集团长远利益和“可贻于后”的要求,既不能“泥古” ,又不能“惟事目前” 。即 使在“治乱”时期,也应采取“猛烈之治,宽仁之诏,相辅相成,用重典以惩一 时,而酌中典以垂后世” 24的策略。为此,他既运用权宜之法,也重视常经之律。 为了“正风俗” 、 “创奸顽” ,他通过颁布一系列“特决于一时”的法令设置了严酷 的刑罚;在主张用峻法治世的同时,朱元璋又强调要按照“务合中道”的原则制 定一个“传之万世”的大明律 25,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吴元年冬十月, 他在登上王位前就“命左丞相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参知政事杨宪、傅瓛、御史 中丞刘基、翰林学士陶安等二十人为议律官” , “每御西楼,召诸臣赐坐,从容讲 论律义” ,凡是明律中的刑名条目,他都要与制律大臣面议斟酌, “务合轻重之宜” 26。其次,他坚决反对“泥古”思想,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洪武元年律在编 21 明史刑法志 ,第 2279 页。 22 清夏燮著: 明通鉴 ,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 1371 页。 23 参见明史刘基传 ,第 37803781 页。 24 明史刑法志 ,第 2320 页。 25洪武法律典籍考证 ,第 51 页。 26 参见明史刑法志 ,第 2280 页至 2281 页。 朱元璋重典治国法律思想及实践探析 10 纂体例上实现了创新,其以名例律为卷首,起总纲作用,下置六部官制,分 为吏、户、礼、兵、刑、工六律,这在中国立法史上是一大创造,尽管在立法技 术上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但明律的内容还是基本符合当时统治需要的。 二、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27 朱元璋“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主张治国要礼刑并用,礼法 结合,既要用封建礼教教化民众,又要以刑罚惩治“奸顽之徒” ,他认为“礼法, 国之纪纲。礼法立,则人志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 。 28。 朱元璋的“礼法结合”思想在明初法律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运用。首先,他规 定律文要“一准乎礼” ,按照封建礼教的精神来制定,这样的规定在当时的封建制 度下也是必然的。 大明律就是以宣扬尊尊亲亲、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封建礼 教的“八礼图”为卷首的,律文中也有“奴婢不得告主” 、 “同居亲属有罪得互相 容隐”等意在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规定。其次,朱元璋注重对“奸顽”的严厉打 击。他认为教化的作用是有限的,只可施于良善,对“奸顽”之人收效甚微,因 此对其要实施更强硬的手段,那就是设置“重刑”以示惩戒,使人不敢犯。朱元 璋期待通过礼与法双管齐下的手段,建立一个有礼可遵,有法可循的有序社会。 三、法贵简当、稳定 朱元璋是一位务实的君主,他认为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知晓而不犯, 如果律文表述繁杂,普通民众无法看懂,那法律就成为一纸空文,形同虚设。他 说“法贵简当,使人易晓。若条绪繁多,或一事两端,可轻可重,吏得因缘为奸, 非法意也。 ” 29,由此看来,朱元璋主张立法从简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防止法律繁 杂而导致内容互相矛盾,致使官吏逃避责任。为了制定出简明而又可“垂后世” 的“中典” ,朱元璋对明律进行过多次修定,并极力保持法律的稳定及相关律文规 定的一致性,经过多次修定后,洪武三十年颁行的大明律与唐律相比较, 明律的篇目由 12 篇减到 7 篇, 条文由 502 条减为 460 条, 他下诏让子孙对其严守 之,不可变乱祖制,并在大明律中明确规定: “若官吏人等,挟诈欺公,妄生 异议,擅为更改,变乱成法者,斩。 ” 30朱元璋重视法律的简当、稳定,首先是值 得肯定的,但是,他把法律的稳定性看得过于绝对化,过分夸大了大明律的 作用,要求子孙一字不可更改,就无异于刻舟求剑般不切实际了。 27 明史刑法志 ,第 2284 页。 28 明太祖实录 ,第 176 页。 29 明史刑法志 ,第 2280 页。 30 怀效锋点校: 大明律 ,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6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四、重典治国 明朝建立之初, 政治局势不稳, 经济百废待兴, 朱元璋将其所处之境定为 “乱 世” ,认为治乱的妙诀在于“慎勿姑息” ,并把“乱世用重典”作为自己的治国方 针。重典治国是朱元璋法律思想的内容之一,也是其中最为核心部分,它成为有 明一代的鲜明特色,以至于后人言“洪武”必言“重典” 。这也正是笔者将在此后 作专章阐述的原因所在。 朱元璋重典治国法律思想及实践探析 12 第三章 朱元璋重典治国法律思想及实践 朱元璋重典治国思想产生于法律实践,同时又在不断地指导实践,重典治国 的法律思想及其实践是相伴相生,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在考证朱元璋重典治 国法律思想时必须要联系其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展示其重典治国法律思 想的全貌。 在探究朱元璋重典治国法律思想及其实践前,笔者首先对传统社会的重典治 国理论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一、传统社会的重典治国理论 1.重典治国理论的历史渊源 1.重典治国理论的历史渊源 重典治国理论在我国源远流长,与发端于礼、刑的中国法文化密切相关,在 “刑起于兵” 、 “刑即是法”的年代,极端野蛮和残酷的刑罚被视为“极为奏效” 的治国手段,重典治国理论就是在重刑思想的基础上萌芽而生的。 早在夏商二代,重刑就为统治者所采用。夏代确立了墨、劓、剕、宫、大辟 的“五刑”制度,商代的刑罚名目更加多样,死刑除了斩刑外,还有醢、脯、焚、 剖心、刳、剔等方式。 “重典”一词的正式提出是在后来的西周时代, 周礼中 规定大司寇之职责是“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 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 31,意思是对新分封的诸侯国用轻刑 政策、对秩序稳定的诸侯国用中典,对发生篡权夺位和叛乱的国家用重刑治理。 此时的重典理论只是对处于不同状态下的诸侯国的不同管理方式, 是 “三国三典” 理论的雏形。 战国时期, 重刑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当时主张实施 “严 刑重罚”的代表人物首推法家的商鞅和韩非,他们对重刑治国的效用进行了具体 论证。商鞅认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 32,对轻罪施 用重刑也可以达到“轻者不至,重者不来以刑去刑,刑去事成” 33的效果。韩 非认为“无威严之势、赏罚之法,虽尧舜不能以为治。 34,这一时期对“三国三典” 理论的阐释也更为详尽。概言之,所谓“三国三典”理论即“刑新国用轻典” ,国 家刚刚建立时,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应适用较轻的刑罚; “刑平国用中典” ,治理 比较平和稳定的社会时,只需要用轻重适中的刑罚; “刑乱国用重典” ,对秩序混 乱的社会要用严刑峻法,即“治乱世用重典” ,上升到治国理论的“三国三典”论 31 周礼秋官大司寇 ,岳麓书社 2002 年版,第 323 页。 32 诸子集成商君书赏刑 ,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27 页。 33 诸子集成商君书勒令 ,第 24 页。 34 诸子集成韩非子奸劫弑臣 ,第 14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随着秦国统一六国,社会结束了长期割据混乱的局面,秦始皇在考虑以何种 理论治理这个庞大的国家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法家的学说。他反对儒家思想,推 行“专任刑罚”政策,通过“深督轻罪”使“民不敢犯” ,从而将重典政策推向 了极端。法令推行过于急骤和极端的重典政策,最终导致了秦朝二世而亡。法家 学说为秦朝的重刑之治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但其“专任法治” 、 “轻罪重 刑”的思想遭到汉初统治者的强烈反对,经过汉初黄老之学的过渡,至汉武 帝时期,确立了“礼法结合” 、 “德主刑辅”的治国原则。 唐朝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立 法原则,治国的特点为“重典治国,用刑持平” 。此时的立法技术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虽然“刑网简要” ,但却“疏而不失” ,虽然唐律明确了从重打击 的领域,例如:对“不缘公事,私自犯者”或“虽缘公事,意涉阿曲”的“私罪” 行为(如“盗窃”等罪)处刑从重,但是,唐律中死刑的条目大大减少,量刑幅 度也有所降低,表现出唐朝统治者适用刑罚的审慎态度。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制走向极端专制的时期,各朝统治者都是在天 下割据、群雄纷争中建邦立国,这些起于“乱世”的朝代一改唐以来的慎刑 政策,不遗余力地推崇严刑峻法,将重典政策重新推向了历史的巅峰。宋朝 将重典指向特定领域,例如: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时期为了以恶治恶, 均加大了打击盗窃、窝赃等犯罪的力度,颁布了“重法地法” 35、 “盗贼重法” 等。元朝按民族和地方的不同,将臣民严格区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 人、汉人、南人,四等人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极不平等,使民族矛盾异常尖锐。 明朝建立后,太祖秉承“乱世用重典”的思想,确立了重典治国策略,刑罚 更加残酷化,仅死刑的执行就有“剥皮实草” 、 “灭十族” 、戮尸等多种方式,这一 时期的重典治国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了极端。清朝与明朝相比,更加“重其所重” , 在中国近代化发展时期,面对各种新事物的冲击,清政府更加注重以严刑峻法实 行政治上的高压统治,力图挽救面临土崩瓦解的封建末世。 综观我国古代的治国之道,重典之治并非一无是处,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招聘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安徽阜阳市颍上县人民医院引进博士研究生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桦甸市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招聘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湖南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招聘11人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2025嘉兴市农业农村局所属事业单位公开选聘工作人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新)
- 小学安全全员培训总结课件
- 安全培训教学改进课件
- 山西省【中职专业高考】2025年中职高考对口升学(理论考试)真题卷【电子与信息大类】模拟练习
- 2025年中职高考对口升学(理论考试)真题卷【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模拟练习
- 2025年变速操纵软轴项目合作计划书
- 青海省校长队伍管理办法
- 青梅嫁接技术课件
- 《经济数学》高职微积分理论全套教学课件
- 美标阀门培训课件下载
- 川贝母培训课件
- 甘肃浙能武威能源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设备快速换型管理制度
- 西华师范大学2024年《信号与系统》期末试卷(A 卷)
- 江南水乡讲课件
- QGDW11059.2-2018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局部放电带电测试技术现场应用导则第2部分特高频法
- 2025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