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稹及其古体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稹及其古体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稹及其古体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稹及其古体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稹及其古体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稹及其古体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元稹是中唐时期著名诗人 与自居易并称的文学家 是有作为的政治家 在 仕途上一度位至宰相 本论文主要将重点放在元稹的古体诗研究上 对其主题以及艺术特色 做了 剖析 知人论世 在继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元稹的生平作了辨析 从子 嗣问题出发 提出这是一个影响其心理 制约其心态的重要因子 从而探讨了元 稹的心路历程 同时 对于元稹的创作与理论相悖的问题 以及渊源 也作了探 讨 在研究元稹古体诗的基础上 对元稹诗歌个别系年失误的问题 作了考证 作为附录 关键词元稹 古体诗 主题 艺术理论 离与合 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y u a n z h e nw a sag r e a tp o e ta sf a m o u sa sb a ij u y ii nm i d d l e t a n g d y n a s t y a n dh ea l s os u c c e e d e di nh i so f f i c i a lc a r e e r h ee v e ra c t e da s p r i m em i n i s t e r t h et h e s i sf o c u s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ny u a nz h e n sa n c i e n ts t y l e c h i n e s ep o e t r y d i s c u s st h em a i ni d e a sa n d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 o nt h e o t h e r sr e s e a r c h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y u a nz h c n sa n d h i sp o e t r y w e d r a wa no u t l i n eo fy u a nz h e n sl i f e t i m e f r o mt h eb i r t ha n dd e a t ho fh i s s o n s p o i n t i n gt h a ti so n e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a f f e c t i n gh i sm o o d w ec a n f i n dh i sc h a n g i n gm o o d t h ea r t i c l ea l a od i s c u s st h eh a r m o n i e sa n d p e r v e r s eo fy u a n z h e n st h e o r i e sa n dh isw o r k s t h ea p p e n d i xi s s o m ep o e m sa r em i s c h r o c i l e e d a f t e rs t u d y i n gt h e p o e m sc a r e f u l l y p o i n t i n gt h em i s t a k e s a n dp r o v e dt h er i g h tc h r o n o l o g y k e yw o r d y u a nz h e n a n c i e n ts t y l ec h i n e s ep o e t r y m a i n i d e a s p o e t r yt h e o r i e s h a r m o n i e sa n dp e r v e r s e 广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 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 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 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髀芫浮啄日期 擗6 月7 日 f 广州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授权广州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广州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 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币彩每魄日期 矽7 年匆月7 日 导师签名 景屠日期 弘刁年多 月7 e t 第一章元稹及其诗文概说 第一章元稹及其诗文概说 1 1 元稹的家世 元稹 字微之 卞孝萱先生考订其别字威明 1 1 依据就是王象之 舆地记胜 的记载 该书卷十原文为 禹穴碑 元稹铭 宝历景午 禹穴碑阴 元稹并僚 十一人 元威明 阳明洞天诗 大和三年立石 龙瑞宫 自居易 阳明洞 天诗 大和三年 2 该书是由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刊刻 刊刻颇为粗陋 即 以上面引用的一句话为例 最明显的漏洞是年份讹误 宝历有丙午年 而景午却 非天干地支纪年 所以 景午当为丙午之误 考察全书 讹误处颇多 所以 所 谓的元稹字威明疑为刊刻之误 理由有二 其一 这一称谓不见于任何典籍记载 却突兀地出现在南宋王象之的书中 可疑也 其二 在 舆地纪胜 一书中 多 次提到元稹 称谓往往是他的原名 或者元微之 或者元相 所谓的元威明仅此 一例 又可疑也 其三 古人的字与名都有联系 比如自居易字乐天 乐天才能 居易 稹的引申义是敏密 孙炎注 尔雅 物丛生日苞 齐人名日稹 又 易 系辞下 君子知微知彰 知柔上诉知刚 微幽深以也 微之与稹一也 而 威明与稹毫无瓜葛 所以此考之 威明当为微之的讹误 再者 且不说南宋王象 之 舆地纪胜 晚出 记载可信与否 只凭这一条材料 显系孤证 所以元稹别 字威明一说 如果没有新材料发现 可以排除 元稹系南北朝时期南迁之拓拔氏的后代 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 云 始祖有魏昭成皇帝 后嗣失国 今称河南洛阳人焉 新唐书 元稹传 云 元稹字微之 河南河内人 卞孝萱考订唐河南府无河内县 所以纠谬 但据 元和郡县图志 卷五 河南道 记载 魏文帝受禅 亦都洛阳 陈留王 以司隶校尉所掌 置司州 领河南 河东 河内 弘农 平阳五郡 例河南河 内人显是依据其祖上之籍贯 非谬也 元稹六代祖元岩 仕北周 累迁内史中大夫 昌国县伯 入隋 拜兵部尚书 进爵平昌郡公 终益州总管长史 赐第在万年县靖安里地 子孙居之 元稹就于 贞元九年 出生在长安的老宅 周相录博士考证 又据元稹 二月十九日酬王 十八全素 云 君念世上川 嗟予老瘴天 那堪十日内 又长白头年 其生 当在二月 4 元稹在 诲侄等书 云 吾生长京城 所以可以断定 元稹 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贞元九年二月出生在长安 据 资治通鉴 第二百二十五卷十四年 公元7 7 9 载 五月 癸卯 上始有疾 辛酉 制皇太子监国 是夕 上崩于紫宸之内殿 遗诏以郭子仪摄冢宰 癸亥 德宗即位 5 又据 元稹志 稹卒于大和五 年七月 所以 元稹当历经代 德 顺 宪 穆 敬 文七代皇帝 而非冀勤 先生 元稹集 与杨军 元稹集编年笺注 二书序言中所认为的 元稹一生经 历经德 顺 宪 穆 敬 文六代皇帝 旧唐书元稹传 父宽 比部郎中 舒王府长史 元稹的父亲亦为饱 学之士 曾撰成 百叶书抄 传给子孙 元稹的母亲是荥阳郑氏家族的郑济之 女 虽然出身名门 但在元宽去世之后 元母独自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元稹在 告 赠皇考皇妣文 中云 惟积洎稹 幼遭闵凶 积未成童 稹生八岁 蒙髌孩稚 味然无识 遗有清白 业无樵苏 先夫人备极劳苦 躬亲养育 截长补败 以御 寒冻 质价市米 以给脯旦 依倚舅族 分张外姻 奉祀免丧 礼无遗者 始亡 兄集 得尉兴平 然后衣服 饮食之具 粗有准而犹卑薄俭贫 给不假足 所 以说 元稹的成长是典型的孟母教子型 幼年的坎坷遭际 造就了元稹后来的奋 发有为 据卞孝萱先生考证 元稹的长兄元沂和次兄元柜 实为元宽的前妻所生 他们的年龄与稹母相差无几 从元稹的诗文中 看不出与元沂有什么交往 倒是 与比自己大二十七岁的元租交往颇多 岑伸勉先生认为 元稹生大历十四年 七七九年 柜生大历八年 h 七 三 据元氏集五七柜志 比稹只长六年 如谓元三为元柜 则四十 六十之比例 相差太大也 6 岑伸勉先生单单凭借1 兄以白角巾寄遗 发不胜冠 因有感 叹 中 我身四十犹如此 何况吾兄六十身 就断然认定元柜为元三 6 未免武 断 唐人的行第往往是按照家族兄弟来排队的 比如 元稹就是元九 而他在自 家的兄弟中应该是元四 如果岑先生的逻辑正确 那么元租为什么就不能是元八 元七昵 其二 认为元柜生于大历八年 误也 元柜志 元和十四年以疾 去职 又说 君之生六十七年矣 可以考订 元租生于天宝十二年 公元 七五三年 岑先生失考 三兄究竟是否元讵 台湾的范淑芬认为 惟元稹三兄 积之年龄 则似有误 盖元稹于告赠皇考皇妣文言其父弃世之时 积未成童 稹 生八岁 又据自居易 郑氏墓志铭 云 府君既殁 积与稹方龆龀 可知二 人年龄不至相差二十岁 此恐系后来传写之误 日范氏已经怀疑到这个问题 2 第一章元稹及其诗文概说 但未作深入考辩 综上考辩 诗歌中的三兄当为二兄之误 如果是三兄 就应该 是让比元稹大一岁的元积 卞孝萱先生认为 所谓的元三就是元稹的二兄元柜 与元稹一母同胞的是元积 据卞孝萱先生考证 他只比元稹大一岁 范淑芬 先生认为元稹在通州时候 元积曾经寄自角巾给元稹 但从上面考证来看 寄白 角巾应该是元柜 元稹还有两个姐姐 一个嫁陆翰为妻 然早早就去世了 夏阳县令陆翰妻 河南元氏墓志铭 陆氏姊事父母以孝闻 事姑如事母 善伯仲以悌达 事夫 如事兄 睦族以惠和 煦下以慈爱 四者谓之吉德 然而不寿也 呜呼 享年三 十有五 殁世於夏阳县之私第 是唐之贞元二十五年十 f l 之初五也 二姊名 真 出家作了尼姑 1 2 元稹的婚恋 元稹是个风流才子 在他的一生中有名字可数的女人四个 一个就是聚讼纷 纭的崔莺莺 关于崔莺莺其人 不见于史乘 所有的依据来自于作者的诗歌 以 及传奇 会真记 其中主人公张生是否作者元稹 是后世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宋人王性之 辨传奇莺莺事 是最早考定元稹托名张生作 莺莺传 王氏 日 尝读苏翰林赠张子野诗 有云 诗人老去莺莺在 注言所谓张生乃张 籍也 仆按元微之所作传奇 莺莺事在贞元十六年春 又言明年生文战不利 乃 在十七年 而唐登科记 张籍以贞元十五年商郢下登科 既先二年 决非张籍明 矣 每观其文 抚卷叹息 未知张生果为何人 意其非微之一等人 不可当也 会清源庄季裕为仆言 友人杨阜公尝得微之所作姨母郑氏墓志云 其既丧夫遭 军乱 微之为保护其家备至 则所谓传奇者 盖微之自叙 特假他姓以自避耳a 嗍王氏还从其诗歌以及与友人交往中 引出张生即是元稹自寓 材料翔实 论证 严谨 可以信从 此后 鲁迅先生以为 元稹以张生自寓 述其亲历之境 虽 文章尚非上乘 而时有情知 固亦可观 9 陈寅恪说 莺莺传 为微之自 叙之作 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 此固无可疑 1 0 在宋人王性之考辩的基 础上 陈寅恪先生结合唐代传奇与社会之关系 阐幽发微 一再证实 莺莺 传 乃自叙之文 有真情实事 1 0 p l l 5 近人林语堂与孙望及卞孝萱均认为张生 为元稹自寓 然而 近年来 以吴伟斌为代表的学者均认为元稹自寓说站不住脚 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通行的文学史也采取了这种说法 这种看法是不妥的 因为传中既已托名张生 便有虚构成分 而且传中诸多精湛的心理 细节描写都早已具有高于现实的艺术 美 莺莺则被刻画得 飘飘然仿佛出于人目前 赵令畴 侯鲭录 所以只 有把它作为真正的文学创作来理解 才不至于损害它的审美价值 缩小它的思想 意义 州1 1 我们认为 假如单单以 莺莺传 具有高度的文学性而否定前贤近人 所作出的结论 是十分不妥的 春秋左氏传 史记 等历史书籍都是有着 成熟艺术成就的史学著作 尽管二书均有荒诞不经的记载 但没有人怀疑其史学 价值 就像陈寅恪先生所说 然则此传亦是贞元朝之良史料 不仅为唐代小说 之杰作已也 1 0 j p l l 6 而且编写者依照五四以来的观念 将莺莺说成是反对封建 礼教的先锋 这种说法亦值得商榷 因此说 莺莺实有其人 按照一般的观点 是元稹为了另攀高门 所以抛弃 了莺莺 正如鲁迅所言 惟篇末文过饰非 遂堕恶趣 而后人对元稹评价不 高 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元稹抛弃了莺莺 据卞孝营先生考证 元稹于贞元十九年三月到十月间 娶京兆尹韦夏卿的 季女为妻 介绍人或者是稹的宗侄元义方 h p 6 7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 故士 大夫之仕宦不得为清望官 婚姻苟不结高门第 则其政治地位 社会阶级 即因 之而低降沦落 1 0 w 3 所以 元稹在仕途上参加制科考试 在婚姻上娶高门女 是从俗之为 韦丛出自高f j 夫人讳丛 字茂之 姓韦氏 其上七世祖父封龙 门公 龙门之后 世率相继为显官 夫人曾祖父讳伯阳 自万年令为太原少尹副 留守北都 卒赠秘书监 其大王父迢 以都官郎为岭南军司马 卒赠同州刺史 王考夏卿以太子少保 卒赠左仆射 仆射娶裴氏皋女 皋为给事中 皋父宰相耀 卿 夫人于仆射为季女 爱之 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 1 1 2 1 韦丛虽然出自高 门 但才艺平庸 检得旧书三四纸 高低阔狭粗成行 但她耐得住穷困 与 元稹琴瑟相和 可惜韦丛在二十七岁就早早去世了 为此 元稹写下了大量的悼 亡诗歌 情真意切 成为继潘岳之后悼亡诗歌创作成就最大的诗人 也是元稹诗 歌中艺术成就最高的 韦丛贤惠 况夫人之生也 选甘而味 借光而衣 顺耳 而声 便心而使 亲戚骄其意 父兄可其求 将二十年矣 非女子之幸耶 逮归 於我 始知贱贫 食亦不饱 衣亦不温 然而不悔于色 不戚於言 他人以我为 拙 夫人以我为尊 置生涯於漫落 夫人以我为适道 捐昼夜於朋宴 夫人以我 4 第一章元稹及其诗文概说 为狎贤 隐於幸中之言 呜呼 成我者朋友 恕我者夫人 有夫如此其感也 非 夫人之仁耶 祭亡妻韦氏文 许总在 元稹与崔莺莺 一书中 多次指 出 元稹与妻子更多的是一般夫妻的人伦之情 这种说法未免皮相 韦丛给元稹 的除了符合传统文化的伦理之情 对于出生于没落家庭的元稹 能够娶韦丛这样 出身高门的女子 一方面可以成为将来晋身的阶梯 其次在心理上 无疑也给了 元稹极大的满足感 荣誉感 苟令香消潘簟空 悼亡诗满旧屏风 扶床小女君 先识 应为些些似外翁 答友封见赠 元稹是将岳丈比作汉代的贤相苟 残 还说自己的女儿保子有岳丈的风采 在诗歌中 元稹一再把岳父喻作名相谢 安 积善坊中前度饮 谢家诸婢笑扶行 醉醒 谢傅堂前音乐和 狗儿吹笛胆娘歌 追昔游 但令长有酒 何必谢家庄 谕子蒙 谢公最小偏怜女 自嫁黔娄百事乖 遣悲怀三首 之一 可以说 出身 高门的韦丛给诗人带来的是尊严 所以在源于人伦之爱的夫妻之情中 还有一种 隐含的感激之情 元和四年七月韦丛逝世 时年仅2 7 岁 元稹于元和五年贬江 陵府士曹参军 次年春在好友李景俭的撮合下 纳安仙嫔为妾 而陈寅恪据此认 为 是韦氏亡后不过二年 微之已纳妾矣 夫唐世士大夫之不可一日无妾媵之 侍 乃关于时代之习俗 自不可以今日之标准为苛刻之评论 但微之本人与韦氏 情感之关系 决不似其自言之永笃挚 则可以推知 1 0 p 8 8 仅仅以元稹娶妾而 贬低他的人品 未免有点苛求古人 安仙嫔于元和九年秋去世 与元稹生活了三 年多 生育了儿子荆 女儿降真和樊 因为是妾 地位不高 但她的朴实与不爱 慕虚荣 还是令诗人遗憾万分 况予贫 性复事外 不甚知其家之无 苟视其 头面无蓬垢 语言不以饥寒告 斯已矣 今视其箧笥 无盈丈之帛 无成袭之衣 无帛里之衾 予虽贫 不使其若是可也 彼不言而予不察耳 以至於其生也不足 如此 而其死也大哀哉 葬安氏志 元和十一年 元稹娶裴淑为妻 据卞孝萱先生考证 裴淑可能就是涪州刺史 裴陨的女儿 裴淑性情温和 今夫人河东裴氏 贤明知礼 有辅佐君子之劳 封河东郡君 元稹志 裴夫人多才艺 善于鼓琴 胡笳夜奏塞声寒 是我乡音听渐难 料得小来辛苦学 又因知向峡中弹 别鹤凄清觉露寒 离声渐 咽命雏难 怜君伴我涪州宿 犹有心情彻夜弹 黄草峡听柔之琴二首 别鹤 声声怨夜弦 闻君此奏欲潸然 商瞿五十知无子 更付琴书与仲宣 5 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听妻弹别鹤操 而且能作诗 侯门初拥节 御苑柳丝新 不是悲殊命 唯愁别近亲 黄莺迁古木 朱履从清尘 想到千山外 沧江正暮春 答微 之 见 全唐诗 卷7 9 9 裴淑是陪伴元稹时间最长的一位夫人 1 3 元稹的仕宦 微之为极热衷巧宦之人 b o l e l l 3 固无可疑 学而优则仕 这也是历代知 识分子普遍的人生追求 但元稹的仕途可以说是毁誉参半 出现这样的问题 恐 怕与元稹为仕途而与宦官勾结有关系 据 日唐书 元稹传记载 稹九岁能属文 十五 两经擢第 二十四 调 判入第四等 授秘书省校书郎 二十八 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登第者十 八人 稹为第一 元和元年四月也 制下 除右拾遗 不久因为得罪当道 被 贬为河南尉 丁母忧 服除 拜懿察御史 在御史任上 奉使东蜀 弹劾剑南东 川节度使严砺以及其他七州刺史 得罪权要 使还 令分务东台 在东台 元稹 一如既往 弹劾高官 因擅令河南尹停务 被召还京 在敷水驿因为与宦官刘士 元争厅 执政以稹年少后辈 务作威福 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 元和六年六月元 稹到达江陵 元和十年三月元稹又量移通州 直到十二年 移虢州长史 据 唐 会要 记载 其年 笔者案 宪宗元和十二年 七月敕 自今以后 左降官及责 授正员官等 并从到任后 经五考满 许量移 今日以前左降官等 及量移未复资官 亦宜准此处分 1 元稹当系朝廷所出的这个敕命 由炎瘴之地量移到京城附 近为官 对元稹 这是一个人生的转折 而对于历史的书写者 则是对其评价的一个 转折 如翁元圻就认为 韩柳方驾 而其行殊 元白齐名 而其操异 元圻 案 唐之文人 韩刘齐名 而所操异心 元白方驾 而所制殊行 世称元白 而 元之所为视白为甚惭 世称韩柳 而韩之所守非柳之所及 仆尝求之 元白韩刘 始未尝不同 所以异者 中道而变耳 元稹为监察御史 动皆守正 及其召还 次敷水驿 与中使抗略 不少 贬 由是获罪 当是之时 李绛崔群之徒 皆言 其狂 笔者案 疑是枉字 是其所以与乐天同也 使稹自此确然不变 终始一节 亦何愧于乐天哉 奈何不能自守 反附其徒 平生志节 于是扫地 b 4 关于元稹被人訾议的记载不少 一条就是 武儒衡以谏议大夫知制诰 膳 6 第一章元稹及其诗文概说 部郎中元稹 继掌命书 稹常通结内官魏宏简 约车仆 自诣其家 不由宰臣而 得掌诰 时人皆鄙之 莫敢言者 独儒衡一日会食公堂 有青蝇入瓜上 忽发怒 命掣去之 日 适从何所来 而遽集于此 一座皆愕然 儒衡神气自若 i 州6 以后历代对元稹的政治品格评价大多如此 元稹贬谪时间多久 周建军博士以为 在他 三千里外巴南恨 二十年前 城里狂 的二十馀年的漫长贬谪生涯中 江陵之贬对他的打击最为沉重 云云 实际上 元稹的贬谪时间当不应该如此计算 那是周博士对 二十年前城里狂 这句诗的误读 城里狂 指得是其幼年在舅舅家度过得时光 与贬谪实无关系 元稹于元和六年三月由长安谪贬江陵 任江陵府士曹参军 职务低 地方凄苦 到元和十一年 应诏返京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 云 驿骑来千里 天书 下九衢 因教罢飞檄 便许到皇都 元稹当是应朝廷得诏令归京 据 唐会要 元和十二年 其年七月敕 自今以后 左降官及责授正员官等 并从到任后 经五考满 许量移 今日以前左降官等 及量移未复资官 亦宣准此处分 考满 后 委本任处州府具元贬事例 及到州县月日 申刑部勘责 俾吏部量资望位量 移官 仍每季具名闻奏 并申中书门下 1 3 p 7 3 6 由此可见 五年一量移的标准 其实早一年就执行了 其后 元稹又出任有职位无实权的通州司马 所以仍在贬 官之列 又 十二年四月敕 应左降官流人 不得补职 及留连宴会 如擅离州 县 具名闻奏 其年十月敕 自今以后 流人不得因事差使离本处 同 上 唐会要 可以说 贬谪官员的最大的屈辱是没有人身自由 元稹的贬谪何时结束 论者往往忽视或者混淆了贬谪与任外官的区别 以 为 一旦到偏僻地区任职 那就是贬谪 其实 考察是否为贬谪 当看两个依据 其一 从客观上讲 是否为朝廷对于官吏的惩处 即任命的出发点为何 其二 即是官员自身职务的变迁 境遇的好坏 即使是到偏荒之地就任 也不能认定是 贬谪 如元稹诗歌中的赵昌 君看赵工部 八十支体轻 交州二十载 一到长 安城 长安不须臾 复作交州行 交州又累岁 移镇广与荆 归朝新天子 济济 为上卿 思归乐 赵昌年老之时 一度虽在交州 岭南以及荆南任职 但他的职务却是节度使 是一方诸侯 所以在元稹的诗歌中充满了艳羡之情 因 为 历来文人的最高追求 不外是出将入相 这是人生宦途的最高境界 愚以为 元稹贬谪生涯的结束当以元和十三年底 元稹出为虢州长史 境遇好了 职务也 7 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升迁了 要之 元稹的贬谪生涯起于元和五年 终于元和十三年 只是九年 其 后无论在朝廷作宰相 还是死于职所的武昌军节度使 那是很显赫的职务 元稹 贬官二十年 误也 再考元稹自述 在其 上令狐相公诗启 道 稹自御史府谪官 于今十馀 年矣 在 通州刺史谢上表 废弃十年 分死沟渎 取其约数 其贬谪时 间当为十年 旧唐书 元稹传 在郡二年 改授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 浙东观察使 会稽山水奇秀 稹所辟幕职 皆当时文士 而镜湖 秦望之游 月三四焉 而讽 咏诗什 动盈卷帙 副使窦巩 海内诗名 与稹酬唱最多 至今称 兰亭绝唱 稹既放意娱游 稍不修边幅 以渎货闻于时 凡在越八年 大和初 就加检校礼 部尚书 三年九月 入为尚书左丞 振举纪纲 出郎官颇乖公议者七人 然以稹 素无检操 人情不厌服 会宰相王播仓卒而卒 稹大为路歧 经营相位 四年正 月 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 御史大夫 武昌军节度使 五年七月二十二日暴 疾 一日而卒于镇 时年五十叁 赠尚书右仆射 自居易 思l i e d 微之炼秋石 未老身溘然 证之以元稹之诗歌 服 药备江瘴 四年方一疠 岂是药无功 伊予久留滞 遣病十首 可以推 断 元稹是死于服食丹药 当无疑也 1 4 元稹非党论 元稹生活在党争剧烈的中唐 作为政治家的元稹 属于什么党派分野 其实 关于朋党之争的研究 从宋代以来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 但到2 0 世纪以来 很多学者对牛李党争研究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如唐史研究专 家岑仲勉认为 有牛党而无李党 理由是 德裕两度执政 初次自大和七年二 月至八年十月 二次自开成五年九月至会昌六年四月 末次尤得武宗专信 如果 树党 正是其时 然而宣宗贬德裕 被波及之官位较著者 仅有工部尚书薛元 赏 征著史实 德裕无党 事甚了然 再征诸德裕本人之言论 则文宗 尝与之论朋党事 德裕对日 方今朝士三分之一为朋党 通鉴 二四四 言 外见得德裕不结私党 然此犹可诿日德裕自誉也 今又进而求诸唐末中立派之言 论 德裕无党 僧孺一派有死党 记载甚分明 奈史家弗察 妄称 牛 李 8 第一章元稹及其诗文概说 各分朋党 互相倾轧 垂四十年 0 6 1 岑仲勉先生的观点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 反对 本文一仍旧说 但在对元稹党籍分野的研究中 一些研究者犯了脸谱化简单化的错误 一种 意见就是把他归入李党 于元元在硕士论文 自居易与牛李党争 中 认为元稹 即是李党 之后 在发表的文章中 再次确认了自己的观点 其依据就是 旧唐 书 卷一百七十四之 李德裕传 载 时德裕与元稹 李绅俱在翰林 以学 识才名相类 情颇款密 而逢吉之党深恶之 从而得出结论 李党以李德 裕为首 核心人物有李绅 元稹 郑亚等 0 7 论者将元稹划入李党的理由很简单 就是元稹与李党的头子李德裕关系密 切 除 旧唐书 外 还见之于 唐会要 卷五十七 穆宗在东宫 素闻李吉 甫之名 及即位 既见德裕 尤重之 禁中书诏大手笔 多令德裕草之 常与李 绅元稹 俱在翰林 以学识才名 深相款密 0 3 p 9 舭 以私交好恶来划分牛李两党 就会得出可笑的结论 如上诉论者都认为自居 易与牛党成员来往密切 就将其列为牛党 元白之友谊为千古佳话 如二人各为 对立之一方 这样的演绎就必然造成逻辑的混乱 苏伸翔教授在元稹的诗歌 雉媒 下注 元稹于当时政党中属于牛党 不知道是什么依据 其实 就唐代的党争来看 情况很是复杂 有时候党派分野搀合了人际关系 诸多因素 如周建国认为 与封建时代的其他党争相比较 牛李党争具有它自 己的特点 首先 牛李党争与北宋的被称为 君子与君子争 的元祜党争有某种 相似 他们与汉末清流同宦官 晚明东林同阉党的那种生死搏斗有根本区别 其 次 牛李党争前后数十年 某种政见的分歧 并不能割断两派成员间的交往和友 谊 再次 牛李党争较之元佑党争更为复杂 元祜党争 所争者国事 政见 之争比较明显 而牛李党争虽涉及许多政治问题 但两党内部的政见却不完全一 致 党魁的个人因素往往起重要的作用 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川1 8 1 况且 中国的士人历来就有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 所以把元稹简单地划入李 党谬也 比照1 1 种关于牛李党争的研究成果 李浩博士对此作了统计 1 1 种文献中 只有2 种认为元稹是李党 1 9 1 9 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出现这样的情况 固然和中唐的政治情形复杂有关 但正如 剑桥中国隋唐 史 所言 按道理说 一个人与其师长和僚友的关系 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忠顺 情况应该是朋党赖以组成的基础 但是除了极粗浅的一般概况外 我们不能详细 论及这两个朋党的结构问题 因为文献不足 t 2 0 l 对牛李党争的研究抵牾如此 之多 一个主要的因素是因为材料的缺少 对元稹的党争划分来说 亦当如是 1 5 元稹的文集 与自居易文集较为完善的留存相比较 元稹的作品散佚情况颇为严重 在 上令狐相公诗启 中 元稹自述日 稹自御史府谪官 于今十馀年矣 闲诞无事 遂专力于诗章 日益月滋 有诗向千馀首 在 文藁自叙 中 元稹称 然而造次颠沛之中 前後列上兵赋边防之状 可得而存者 一百一十五 苟而削之 是伤先帝之器使也 至於陈畅辨谤之章 去之则无以自明於朋友矣 其馀郡县之奏请贺庆之礼 因亦附於件目 始 教本 书 至於为人杂奏二十有七轴 凡二百二十有七奏 终殁吾世 贻之子孙 式 所以明经制之难行 而销毁之易至也 2 l 白居易在 元稹志 称 公著文一百卷 题为 元氏长庆集 又集古今 刑政之书三百卷 号 类集 并行于代 1 日唐书 元稹传 所著诗赋 昭册 铭诔 论议等杂文一百卷 号日 元 氏长庆集 又著古今刑政书三百卷 号 类集 并行于代 新唐书 卷六十六艺文四 元氏长庆集 一百卷 又 小集十卷 元稹 宋史 艺文志七 元稹集四十八卷 元相逸诗二卷 元史 无艺文志 无得考察官府收藏情况 正如柴德赓 史籍举要 所言 明史 艺文志 重要 其体例与 前史不同在于专记明一代之书目 故无从考证 清史稿 艺文志 一百二十三 自香山诗集四十卷 附年谱一卷 但 无元稹文集之记载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载 自十六时至元和七年 有诗八百馀首 成二十 卷 又称昨巴南道中有诗五十首 又书中得七年以後所为向二百篇 然则稹三十 七岁之时已有诗千馀首 唐书 本传称 稹卒时年五十三 其後十六年中 又 i o 第一章元稹及其诗文概说 不知所作凡几矣 自居易作稹墓志 称 著文一百卷 题日 元氏长庆集 唐书 艺文志 又载有小集十卷 然原本已阙佚不传 丑j 可以看出 自宋代以来 元稹文集在官方的所藏书目中就失去大半 在以后 官修史书的艺文志中 已经不见记载 元稹所辑录的书 又著古今刑政书三百 卷 号 类集 也早己佚失 叙诗寄乐天书 其中有旨意可观 而词近古往者 为古讽 意亦可观 而流在乐府者 为乐讽 词虽近古 而止於吟写性情者 为古体 词实乐流 而 止於模象物色者 为新题乐府 声势沿顺属对稳切者 为律诗 仍以七言 五言 为两体 其中有稍存寄兴 与讽为流者为律讽 不幸少有伉俪之悲 抚存感往 成数十诗 取潘子 悼亡 为题 又有以干教化者 近世妇人晕淡眉目 绾约头 鬓 衣服修广之度 及匹配色泽 尤剧怪艳 因为艳诗百馀首 词有今古 又两 体 与如今文集中的诗歌分类相较 悬殊很大 所以 今日所能见到的诗歌分 类 也非昨日的诗歌分类 诗歌的散失 就带来了研究上的不便 而一些研究中 的纷争往往就是因此而造成 注释 1 卞孝萱 元稹年谱 m 济南 齐鲁书社 1 9 8 0 1 2 王象之 舆地纪胜 m 扬州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 9 9 1 1 6 2 3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 m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3 1 2 9 4 周相录 元稹年谱新编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4 1 2 5 司马光 资治通鉴第1 5 册 m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 6 7 2 5 6 6 岑仲勉 唐人行第录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2 3 7 范淑芬 元稹及其乐府诗研究 m 台湾 文津出版社 中华民国7 3 年 8 8 赵令畴 侯鲭录 m 北京 中华书局 2 0 0 2 1 2 6 9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8 1 8 2 1 0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 m 上海 古典文学出版社 1 9 5 8 1 0 8 1 1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第二卷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 9 9 9 3 2 4 1 2 元稹 元稹集 m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2 8 0 2 1 3 王溥 唐会要 m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 5 7 3 6 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4 王应麟 困学纪闻 m 四部备要e z 上海 中华书局 1 9 3 6 4 4 1 1 5 周建军 唐代荆楚本土诗歌与流寓诗歌研究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2 0 0 6 2 1 3 1 6 岑仲勉 隋唐史 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0 3 9 3 1 7 于元元 试析自居易与牛李党争两党主要成员的关系 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 学学报 2 0 0 5 年第9 期 4 6 4 8 1 8 周建国 关于唐代牛李党争的几个问题 j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8 3 年第6 期 1 0 3 1 9 李浩 唐代关中世族与文学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3 1 5 0 2 0 崔瑞德 剑桥中国隋唐史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9 0 6 5 4 2 1 董诰等 全唐文 m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3 卷6 5 3 6 6 4 4 2 2 永珞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m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6 5 1 2 9 5 第二章从元稹子嗣之存亡继绝探索其心历路程 第二章从元稹子嗣之存亡继绝探索其心路历程 陈寅恪先生在 元白诗笺证稿 之 艳诗及悼亡诗 中论道 人生时间约 可分为两节 一为中岁以前 一为中岁以后 人生本体之施受于外物者 亦可别 为情感及事功之二部 若古代之士大夫阶级 关于社会政治者言之 则中岁以前 情感之部为婚姻 中岁以后 事功之部为仕宦 1 陈先生之论述独到而精辟 但似乎忽略了一点 那就是子嗣传承问题对个人 甚至对家庭的重要性 问题虽 小 但其对人之情感乃至人生态度之转变影响甚巨 盂子日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赵氏日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 谓阿意曲 从 陷亲不义 一也 家贫亲老 不为禄仕 二也 不娶无子 绝先祖祀 三也 三者之中 无后为大 闭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士人 浸淫着儒家的伦理观念 子嗣的存亡继绝 困扰着元稹大半生的心境 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 直到生命的 最后一刻 2 1 壮年的淡淡愁思 陪伴元稹一生的女人有三位 一位是结发妻子韦丛 与元稹最为情投意合 但不幸很早就去世了 韦丛去世后 元稹的好友韩愈为其作墓志铭 铭云 实 生五子 一女之存 3 l 第二位夫人就是裴淑 元稹志 云 前夫人京兆韦氏 懿淑有闻 无禄早逝 生一女 日保子 适校书郎韦绚 今夫人河东裴氏 贤明 知礼 有辅佐君子之劳 封河东郡君 生三女 日小迎 未笄 道卫 道扶 龆 1 盔l 一子 日道护 三岁 4 1 所以依志之所载 元稹在去世之时 当有四女一 子在世 最后一位就是元稹在江陵所纳的妾安仙嫔 安氏为元稹生育了两个女儿 樊 降真 以及儿子荆 但为何 元稹志 中没有提及呢 考元稹所撰 唐左千牛韦佩母段氏墓志铭 铭云 唐少保赠仆射韦公幼子 左千牛瑕 母日武威段氏 故衢州司天参军岌之第二女也 其四代祖褒国公 扬 州都督 赠辅国大将军 生曾祖宣州长史 讳弘琏 生大父郎州长史 讳怀本 段氏乃元稹妻子韦丛的继母 其岳父韦夏卿的妾 同样的身份 但安氏与段氏的 待遇迥然不同 缘由何在 一日地位 段氏出身于显赫的官宦家庭 安氏出身贫 贱 e l 母因子贵 如墓志铭所言 母以子贵 贵必因人 就是因子及母 与 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段氏相比 安氏虽然有个儿子荆 但其后也夭折了 对照元稹安仙嫔死后所撰写 的 葬安氏志 稚子荆方四岁 望其能念母亦何时 幸而立 则不能使不知其 卒葬 故为志且铭 在志文中除了怀念安仙嫔 内疚于 予虽贫 不使其若是 可也 彼不言而予不察耳 更多的是给有待成人的儿子留下的纪念 职乎此 就会知道 自居易 这位元稹的挚友 为什么在 元稹志 中略去 了安仙嫔 这是因为安氏出身卑贱 而且子膈无存 故不书也 元稹最早关于子嗣为主题的诗歌 见于韦丛去世不久所作的悼亡诗中 抚 稚君休感 无儿我不伤 片云离岫远 双燕念巢忙 谕子蒙 邓攸无子寻 知命 潘岳悼亡犹费词 遣悲怀三首 嘱云唯此女 自叹总无儿 江陵 三梦 按照卞孝萱先生之 元稹年谱 上述诗歌作于元和四年至元和五年间 由上面的诗歌看 元稹的悲痛更多的是由妻子而及子嗣 总得基调是遗憾多于痛 苦 这大概源于两个方面的缘由 一方面 是孩子均出生不久就夭折 难谈什么 感情 另一面 那时的元稹 正当壮年 考韦丛去世 元稹恰好3 1 岁 正好处 于而立之年 事业与人生都在上升阶段 正所谓 留得青山在 何愁没柴烧 所以发而为诗 执着的成分少 落寞的因子多 2 2 中年的悲痛欲绝 但是 随着年纪的逐渐增大 元稹对子嗣的问题逐步变得敏感 感伤逐渐代 替落寞 四十岁是一个转折 元和十四年 元稹与安氏的女儿降真和樊先后夭折 以伤悼女儿为主题的诗 歌第一次在元稹的笔下流淌 雨点轻沤风复惊 偶来何事去何情 浮生未到无 生地 暂到人间又一生 哭小女降真 祸不单行 降真去后的这年秋天 他 与安仙嫔所生的女儿樊又夭折了 元稹写下了 哭女樊四十韵 四年巴养育 万里硖回萦 四岁的年龄 正是顽皮可爱之时 骑竹痴犹子 牵车小外甥 等 长迷过影 遥戏误啼声 沈纸伤馀画 扶床念试行 独留呵面镜 谁弄倚墙筝 四岁的樊 天真可爱 聪明伶俐 宿恶诸荤味 悬知众物名 作者自注日 生 而不食荤血 虎豹狨猿等皮毛 尽恶斥之 巴南所无之物 及北而默识其名者数 辈 樊懂事理 最怜贪粟妹 频救懒书兄 和父亲感情至深 别常回面泣 归定出门迎 解怪还家晚 长将远信呈 说人偷罪过 要我抱纵横 腾蹋游江 1 4 第二章从元稹子嗣之存亡继绝探索其心历路程 舫 攀缘看乐棚 和蛮歌字拗 学妓舞腰轻 学歌妓唱歌 模仿人家歌舞 这 正是一个四岁小女孩的天真烂漫 父女情深 元稹伤痛至极 此中临老泪 仍 自哭孩婴l 从 最怜贪栗妹 一句 可知道樊是姐姐 降真是妹妹 降真还处 在 贪粟 的年龄 与诗人的情感 还不能和可爱且懂得撒娇的姐姐樊相比 所 以 对降真的夭折如果是泣血的话 那么对樊的死去 就是锥心了 韦丛所生的四个孩子先后夭折 没有什么诗歌留下 即使是涉及到子嗣问题 的悼亡诗 那种痛苦的情感是淡淡的 为何 固然 与以往的不同点在于 女儿们已经是童年 伶俐可爱 与作者有着深 厚的感情 更有一层 年龄使然 古人的生命意识以及体验是迥异于现代人的 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来看 四十多岁的年纪算不得老 但在古人的意识里 叹老嗟 卑仿佛是一种共同的生命体验 这主要是因为古人医学的不发达 生活条件艰苦 所以衰老快 寿命短 如元稹同时代的韩愈 在 祭十 2 1 文 中道 吾年未 四十 而视茫茫 而发苍苍 而齿牙动摇 这篇作品作于贞元二十年 考韩愈 生于7 6 8 年 那么这年他应该3 7 岁 在今天看还是青年 而那个时代仿佛已是进 入了暮年 所以 元稹的心态 随着年龄的与时俱进 对人生的恐惧感 或日隐 患意识 与臼俱增 发而为诗歌 就是由寂寞逐渐走向悲痛 长庆元年 8 2 1 年 元稹四十三岁 在仕途上 如日中天 是年二月 任中 书舍人 充翰林学士 次年 便任宰相 自此以后 在情感上困惑元稹的已经不 是少年时代的恋情 青年时代对仕途的忧虑 而是多了对现实子嗣问题的考量 对元稹的打击最大的奠过于十四岁的儿子荆的夭折 他的悲痛见于 哭子十首 其第九首云 乌生八子今无七 猿叫三声月正孤 寂寞空堂天欲曙 拂篪双燕 引新雏 杨军先生注日 元稹有子女八人 保子 荆 樊 降真 小迎 道卫 道扶 道护 唯保子成人 嫁韦绚为妻 其余皆先后夭亡 今无七 者 道其 实情 5 1 此说误 据上引 元稹志 可知 在元稹去世之时 小迎 道卫 道 扶以及道护均在世 元稹怎能未h 先知 其实 此诗所言八子 当是与韦丛所生 的五个儿女 以及与安仙嫔所生的的三个儿女 一共八个 除保予存世外 其馀 的先后夭折 这正是元稹的悲伤所在 所以 这个问题杨先生失考 从 哭子十首 之所述时间来看 儿子荆夭折后 元稹一晚无眠 从黄昏到 次日的凌晨 与妻独守 全诗也是按照时间来先后铺排的 独在中庭倚闲树 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乱蝉嘶噪欲黄昏 诗人的悲绪从此展开 尔母溺情连夜哭 我身因事有时悲 钟声欲绝东方动 便是寻常上学时 悲痛从夜晚到黎明 深嗟尔更无兄弟 自 叹予应绝子孙 寂寞讲堂基址在 何人车马入高门 早晨儿童上学 由人及子 也 寂寞空堂天欲曙 拂帘双燕引新雏 黎明到来也 诗歌的脉络是很清晰的 那就是以时间为经 以事件的先后为纬 反复铺垫 由于是痛在心底 所以发于 言 惰真意切 那种凄楚 简直是一种绝望后的哀鸣 宛如啼血的杜鹃 这种痛苦 已经不能单单用父子情长所能解释 其中更有诗人愈来愈重的一 种对绝嗣的恐慌感 一种对子嗣问题存忘继绝的危机感 哭子十首 之六 深 嗟尔更无兄弟 自叹予应绝子孙 其七 往年鬓已同潘岳 垂老年教作邓攸 烦恼数中除一事 自兹无复子孙忧 痛到极点 便是失意人作达观语 不孝有 三 无后为大 儿子荆的天折使诗人失却了传宗接代的符号 这种隐痛更超过了 几个女儿夭折所带来的感受 但这亦是诗人悲愤情感的转捩点 物极必反 元稹要从悲愤与痛苦中挣扎出 来 在情感上 也逐渐由呼天喊地转向闲适中的无奈 2 3 暮年的悲喜交加 考查元稹暮年的心态 不能不回归到古人的人生哲学 传统士人的理想追求 不外三者 大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 立德是古人的最高人生境界 但就儒家熏陶的知识分子来说 那是高山仰止 的事情 所以 最可能的追求就是后二者 就立功来说 宦海虽然时有风波 元稹与当时的名臣裴度一度彼此竞争 而 且因为与宦官交往 倍受当时舆论疵议 但总的看来 元稹的恩宠日隆 一直从 宰相到浙东观察使 武昌军节度使 出将入相 暂出已遭千骑拥 故交求见一 人无 重酬乐天 地位之高 可见一斑 就立言来说 元稹对自己的成就无疑是满足的 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 多以诗章相赠答 会予谴掾江陵 乐天犹在翰林 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 前后数 十章 是后 各佐江 通 复相酬寄 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 递相仿效 竞 作新词 自谓为元和体 予于平水市中 见村校诸童竞习诗 召而问之 皆对 日 先生教我乐天 微之诗 固亦不知予之为微之也 又鸡林贾人求市颇切 第二章从元稹子嗣之存亡继绝探索其心历路程 自云 一本国宰相每以百金换一篇 其甚伪者 宰相动辄能辨别之 自篇章以来 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元稹 白氏长庆集序 虽然不无夸大之处 但很显然 在当时 元稹和自居易就已经是名声大振 不但自谓能立言 时人也莫不如此认 为 对于暮年的元稹来说 子嗣问题不但关乎血脉的传承 而且关乎自己作品 的传承 近来章奏小年诗 一种成空尽可悲 书得眼昏朱似碧 用来心破发如 丝 催身易老缘多事 报主深恩在几时 天遣两家无嗣子 欲将文集与它谁 郡务稍简因得整比旧诗并连缀焚削封章繁委箧笥仅逾百轴偶成自叹因寄乐 天 同样的无奈也存在于白居易的诗歌中 各有文姬才稚齿 俱无通子继馀尘 琴书何必求王粲 与女犹胜与外人 馀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元稹唱和 之作 酬乐天馀思不尽加为六韵之作 云 蔡女图书虽在口 于公门户岂生尘 商瞿未老犹希冀 莫把簸金便付人 这里用了三个典故 蔡女图书虽在口 下 面自注日 蔡琰口诵家书四百馀篇 据 后汉书 记载 董祀 蔡琰之夫 为 屯田都尉 犯法当死 文姬诣曹操请赦 操见之 因问 夫人家先多故籍 犹能 记识之否 文姬即就所诵忆者缮送四百馀篇 文无遗误 于公门户岂生尘 是用 汉书 中于定国的典故 来表明自己积善必有馀德 子嗣必会通达 莫 把篱金便付人 取谚语 遗子黄金满氯 不如一经 说将来要把自己的文集留 给子孙 由诗歌推测 必定是裴夫人怀孕或者生子 作者才有一种欣喜万分 所 以才会 莫把簏金便付人 在对无子嗣而伤悲的情怀上 元白二人是相通的 自居易与元稹老年的诗歌 创作均趋于平淡 心态趋于闲适 但子嗣问题却仿佛是受伤后痊愈的病体 每逢 阴雨天就会隐隐作痛 在白居易另一首诗中 这种情思尤为显豁 吟玩独当明 月夜 伤嗟同是白头时 由来才命相磨折 天遣无儿欲怨谁 自居易 酬微之 在自居易的诗歌中 这样的诗歌是很多的 如 醉封诗筒寄微之 一生休戚与 穷通 处处相随事事同 未死又怜沧海郡 无儿俱作白头翁 不夸张地说 子 嗣的缺失 成了两人的梦魇 长庆四年 元稹4 6 岁 已渐入暮年 子嗣的有无更为迫切 如果说 自惊 身上添年纪 休系心中小是非 是一种闲适 去日渐加馀日少 贺人虽闹故人 稀 表现的就是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无奈 那么 羞看稚子先拈酒 怅望平生 1 7 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旧采薇 表现的就是一种惊喜 一种失而复得的惊喜感 酬复言长庆四年元日 郡斋感怀见寄 然而 运命不济 孩子转眼又夭折了 别鹤声声怨夜弦 闻 君此奏欲潸然 商瞿五十知无子 更付琴书与仲宣 听妻弹别鹤操 元稹的悲痛之情随着时光的流失愈加沉重 头白夫妻分无子 谁令兰梦感衰 翁 三声啼妇卧床上 一寸断肠埋土中 蜩甲暗枯秋叶坠 燕雏新去夜巢空 情 知此恨人皆有 应与暮年心不同 感逝 十月辛勤一月悲 今朝相见泪淋 漓 狂风落尽莫惆怅 犹胜因花压折枝 妻满月日相唁 之后 裴夫人又有生育 但由于元稹诗集的散佚 从大和三年底到大和五年 七月 元稹卒于鄂州处所 留下的诗作很少 但正如 瀛奎律髓录评 卷四纪昀 评说 大抵元白为人皆浅 小小悲喜必见于诗 全集皆然 不但此也 嗍虽然 此论不无偏见 但元稹在此后得子 其诗作竞一无记述 怪也 故必有所佚 然而 借助自居易的唱和诗 还可以推测端倪 和微之道保生三日 相看 鬓似丝 始作弄璋诗 且有承家望 谁论得力时 莫兴三日叹 犹胜七年迟 我 未能忘喜 君应不合悲 嘉名称道保 乞姓号崔儿 但恐持相并 蒹葭琼树枝 可知 元稹当有诗作 道保生三日 可惜现在的集中已不能见到 居易后有诗 作 予与微之老而无子 发为咏叹 著在诗篇 今年冬 各有一子 戏作二什 一以相贺 一以自嘲 其一云 常忧到老都无子 何况新生又是儿 阴德自然 宣有庆 皇天可得道无知 一园水竹今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