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文艺学专业论文)苏轼密州时期文艺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 容外, 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 校保留 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 中文摘要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他在密州的两年,无论是从文学创作成就 来看,还是就文艺思想发展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两年。这两年是苏轼创作的丰 收期,也是他文艺思想发展的成熟期。 苏轼知密州时期流传至今的诗词文作品有 2 0 0余篇,且佳作迭出。文学作品 是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苏轼的创作实践是体现自己创作主张的。本文从分析他 密州时期的诗词文作品入手,梳理、概括并总结他此一时期文艺思想的表现和特 点,更进一步以密州特有的人文环境为切入点,探讨其与苏轼文艺思想形成发展 的密切关系。、 苏轼的文艺思想受其哲学观、人生观的影响,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这一 时期的文艺思想经过不断充实发展,在密州最终形成了他文艺思想的飞跃,这便 是超然文艺思想的形成,从而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并对他之后的创作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全文共分四章,近四万字。 第一章探寻苏轼治理密州的活动和文学创作成就; 第二章探讨苏轼密州时期创作风格和创作题材的转变,分析他的创作主张及其文 艺思想在作品中的折射;第三章追述苏轼密州时期文艺思想的渊源;第四章论述 苏轼密州时期文艺思想的飞跃一一超然文艺思想的形成。其中,第二、第四章是 论文的重点。 关键词:苏轼密州文艺思想超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 tract s u s h i i s a p e a k i n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 . h i s t w o - y e a r e x p e r i e n c e i n mi z h o u ( t h e a n c i e n t n a m e o f z h u c h e n g ) p l a y e d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h i s l i t e r a r y c a r e e r , b e c a u s e i t w a s n o t o n l y a h a r v e s t i n g p e r i o d i n h i s w r it i n g b u t a l s o a m a t u r e o n e i n h i s l i t e r a r y i d e a s . d u r i n g h i s y e a r s i n mi z h o u , s u s h i c r e a t e d m o r e t h a n 2 0 0 p o e m s a n d s o m e o f t h e m a r e t h e b e s t o n e s i n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 . j u s t a s p o e m i s w h a t e v e r t h e p o e t i s , s u s h i s p o e m s c l e a r l y r e fl e c t h i s l i t e r a r y i d e a s . t h i s p r e s e n t t h e s i s a tt e m p t s t o f i n d h o w t h e c u l t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o f mi z h o u i n fl u e n c e d t h e p o e t h i m s e l f , h i s w r i t in g s a n d h i s l i t e r a r y i d e a s t h e w h o l e t h e s i s c o n s i s t s o f f o u r c h a p t e r s a n d i s a b o u t 4 0 ,0 0 0 w o r d s . a m o n g w h i c h c h a p t e r t w o ,a n d c h a p t e r f o u r a r e t h e m a j o r c h a p t e r s . c h a p t e r o n e a n a ly z e s w h a t s u s h i d i d i n mi z h o u a n d w h a t h e a c h i e v e d i n l it e r a r y w r i t i n g s ; c h a p t e r t w o a n a l y z e s o f a n d c o m m e n t s o n s u s h i s w o r k s a n d t h e l i t e r a r y i d e a s i m p l i e d i n t h e m ; c h a p t e r t h r e e t r a c e s t h e o r ig i n o f s u s h i s l i t e r a ry i d e a s i n mi z h o u ; c h a p f e r f o u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f o r m a t i o n o f t h e p o e t s d e t a c h i n g i d e a s . k e y w o r d s : s u s h i , mi z h o u , l i t e r a ry i d e a s , d e t a c h m e n t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导言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 ( 公元1 0 7 4 )十二月至九年 ( 公元1 0 7 6 )十二月,苏轼任 密州知州,在密州住了大约两年时间。这时,苏轼正值三十九至四十一岁 “ 不惑” 之年,是其文艺创作的丰收期,也是文艺思想日 趋成熟的时期。 苏轼在密州的两年政治上颇为失意、生活上空前困苦,但却玉成了其文学上 的成就。他从美丽的苏杭,来到偏远的密州,生活环境的改变,促使他创作视角 转向 现实生活,密州诗作的相当一部分反映了当地下层人民的生活, 特别是反映 蝗早自 然灾害,事关民生疾苦尤多。在密州两年的时间里,苏轼在文学创作实践 上取得了不凡的艺术成就。 诗文承袭前一时期又有所发展, 雪后书北台 壁 、 铁 沟行 、 后祀菊赋 、 超然台记 、 醉白堂记留于后世, 传诵千古。 词作的开 拓与创新,密州时期主要有两点,一是扩大了 词作的题材范围,二是变革传统词 风,开豪放一派。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江 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号为 “ 密州三曲” ,以其新题材、新意境、新风格卓立 于当时词坛, 标志着苏词特有风格的形成。 苏轼诗文、词赋、书画都很擅长,创作宏富,并热中于和诗酬唱、谈艺论文, 因而他的文艺思想是充实的、有特色的,不少是自己创作实践的经验之谈,是触 及到了 文艺特质的真知灼见。 对文学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 如“ 道” 与“ 艺” 、 “ 形” 与“ 神”的关系, 谐律与用典等等,苏轼都是深知创作甘苦, 有自己 独到的体察。 密州所作 尧绎先生文集叙提出了 “ 有为而作” 、 “ 言必中当世之过”的创作主 张。 在文学风格上,苏轼崇尚自 然奔放, 所谓“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 以 超然台记为代表的 “ 密州八记”正“ 如万户泉源, 不择地而出, 。 z 密州诗 作, 特别是描写密州山水景致、风物人情的篇章,如 西宅 , 老笔直写,读来决 类陶诗,蕴蓄冲淡之美。 文艺创作是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从其密州诗词文诸类作品及创作主张中, 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强调文艺的社会政治性,但同时又十分看重其艺术性。苏轼 的文艺思想有明显的师承渊源,承受了 韩愈、欧阳修、苏沟的文论思想,而又有 所发展。它吸取了前人的艺术经验, 更融入了个人的创作体会。苏轼的创作实践, 是体现了自己的主张的。通过研究他的创作成就,分析、概括、总结他的文艺思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想,了 解他的文艺观,是我们借鉴古代优秀文艺批评遗产的需要。 这也是本文努 力的方向。 苏 轼文艺思想的形成有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密州时期的文艺思想也是在充 实发展的。 密州时期苏轼大量优秀作品的出现标志着其文艺思想进入了成熟阶段, 而在治理密州的过程中,在自 身文艺创作实践的推进下,苏轼文艺思想达到了一 个新的 境界, 这便是 超然文艺思 想的形 成。 “ 多 情好事予习 气, 惜花未忍都无言” , 3 作为一个以情感为本体特征的哲人和诗人,苏轼的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不仅是相 通的,而且互为表里。哲学思想是文艺思想的基础,文艺思想是哲学思想的重要 实践形式。同时,我们认为,苏轼在密州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内之所以写出了 二 百多篇传世的好作品,文艺思想趋向成熟并有了新的飞跃,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七年 ( 1 0 7 4 年) 十二月往知密州任以后, 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深切感受感知了密州百姓、下层士绅的甘苦酸辛,又因为苏轼那坦荡的胸怀,谦 逊真诚,惜民爱民忧国忧民的品格, 对其寄寓一片深厚情意:密州有着悠久的历 史和灿烂的文化, “ 带山负海,号为持节之邦” ,受其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环境的 濡染熏陶,以及密州那苍凉悲壮的北国风光对他的陶冶砒砺,使他对治下密州的 马耳山、常山、九仙山、铁沟河、潍水、超然台、穆陵关长城对大自 然,对 山脉、河流、花草、树木产生了由衷的热爱情怀。密州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 深深印记在心中,于是苏轼那艺术的心灵受到触动,文学情操得到陶冶,诗人的 坦荡胸怀和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从而提高了自己精神素养,培植孕育了自己的文 艺思想。本文试图从特定的地理环境, 特定地域的人文风俗角度去重新审视梳理 苏轼在密州的文学创作活动和文艺思想发展,从中找出苏轼文学创作活动和文艺 思想发展与苏轼当时的人生际遇和人杰地灵的密州息息相关之处。基于这样的考 虑,本文主要从苏轼在密州的政治活动及创作实践入手,分析其创作主张及文艺 思想发展如何受密州山水景致和人文环境熏陶而更加成熟,形成达观超然的文艺 思想,并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苏轼知密州时期的治绩及其文学成就 苏 轼到任密州后,面对 “ 蝗早相仍、盗贼渐炽”的严峻现实,勤于吏职,不 计劳逸,率领民众抗御天灾,抵制人祸,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得了不凡的治绩, 受到密州百 姓的爱戴和拥护,表现出 独挡一面的才能 和措置裕如的政治家风范。 同时, 文学创作实践也取得了极为突出的成就,诗、词、文承前一时期继续发展, 并表现出 积极的创新精神和新的风貌, 且佳作迭出, 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彩的篇章。 一苏轼知密州的缘由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十二月三日 , 一 代文豪苏轼以 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军州 事 抵 达 任 所。 礴 苏 轼弟 苏 辙在 超 然台 赋 序 中 指出了 苏 轼 调 知 密 州的 缘由 和 经 过: “ 子瞻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求为东州守。既请得高密,五月 乃有移知密州之命。 ” 这说明苏轼是主动请求调任密州的。在 密州谢上表中, 苏轼自己说: “ 携擎上国,预忧桂玉之不充, 请郡东方,实欲昆弟之相近。 ”这就 是说, 携带家小在京城,担心京城里米珠薪桂,生活不够充裕。请调到东方,是 想和兄弟接近。 其实,苏轼的 “ 请郡东方, ,主要的并不在思恋其弟贪享天伦之乐。他由南向 北赴密州任,经过其弟所在的齐州,却过其门而不入,已能说明问 题。实际上, 他在 任密州两年,与其弟相隔不远却未相见,也印证了 他上书请调密州冠冕的缘 由不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他离开美丽富饶的杭州通判任所主动请调密州,是 为避 祸, 并非怕京城米珠薪桂。实情是,当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 他与王政见不 合,不能留在朝廷。这是苏轼不得己而为之的以退为进的政治策略。 通判杭州,苏轼是想暂离朝廷,脱离政治漩涡,逃避政治迫害。原指望待朝 廷斗 争 平息时再回到皇帝身边重展政治抱负,可是, 通判杭州三年已过,新党和 旧 党两 派之间的斗争和互相攻击却愈演愈烈,丝毫没有止息的迹象,政局变化对 苏轼十 分不利,以致苏轼在杭州三年没有得到调任和升迁。 在这种升迁无望、回 京不能的情况下,苏轼只好取此下策,请求远调密州。 苏 轼从出仕不久就卷进了激烈的政治斗争。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封建社会中央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苏轼知密州时期的治绩及其文学成就 苏 轼到任密州后,面对 “ 蝗早相仍、盗贼渐炽”的严峻现实,勤于吏职,不 计劳逸,率领民众抗御天灾,抵制人祸,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得了不凡的治绩, 受到密州百 姓的爱戴和拥护,表现出 独挡一面的才能 和措置裕如的政治家风范。 同时, 文学创作实践也取得了极为突出的成就,诗、词、文承前一时期继续发展, 并表现出 积极的创新精神和新的风貌, 且佳作迭出, 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彩的篇章。 一苏轼知密州的缘由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十二月三日 , 一 代文豪苏轼以 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军州 事 抵 达 任 所。 礴 苏 轼弟 苏 辙在 超 然台 赋 序 中 指出了 苏 轼 调 知 密 州的 缘由 和 经 过: “ 子瞻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求为东州守。既请得高密,五月 乃有移知密州之命。 ” 这说明苏轼是主动请求调任密州的。在 密州谢上表中, 苏轼自己说: “ 携擎上国,预忧桂玉之不充, 请郡东方,实欲昆弟之相近。 ”这就 是说, 携带家小在京城,担心京城里米珠薪桂,生活不够充裕。请调到东方,是 想和兄弟接近。 其实,苏轼的 “ 请郡东方, ,主要的并不在思恋其弟贪享天伦之乐。他由南向 北赴密州任,经过其弟所在的齐州,却过其门而不入,已能说明问 题。实际上, 他在 任密州两年,与其弟相隔不远却未相见,也印证了 他上书请调密州冠冕的缘 由不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他离开美丽富饶的杭州通判任所主动请调密州,是 为避 祸, 并非怕京城米珠薪桂。实情是,当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 他与王政见不 合,不能留在朝廷。这是苏轼不得己而为之的以退为进的政治策略。 通判杭州,苏轼是想暂离朝廷,脱离政治漩涡,逃避政治迫害。原指望待朝 廷斗 争 平息时再回到皇帝身边重展政治抱负,可是, 通判杭州三年已过,新党和 旧 党两 派之间的斗争和互相攻击却愈演愈烈,丝毫没有止息的迹象,政局变化对 苏轼十 分不利,以致苏轼在杭州三年没有得到调任和升迁。 在这种升迁无望、回 京不能的情况下,苏轼只好取此下策,请求远调密州。 苏 轼从出仕不久就卷进了激烈的政治斗争。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封建社会中央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朝的弱势时期,社会危机潜伏,朝廷党争不断。自 范仲淹倡导 “ 庆历新政”失 败以来,士大夫阶层中呼吁革新之声不绝。一些改良举措也渐次展开。宋仁宗嘉 佑二年 ( 1 0 5 7年)年轻的苏轼与弟苏辙同中进士,受主盟文坛的欧阳修赏识和推 举, 一时 名满京 城。 “ 笔头千 字, 胸中 万卷, 致君尧 舜” , 希望展现自 己 的 才能 和 抱负,是苏轼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在二十六岁参加 “ 制科”考试的试卷 进策 和二十八岁时写的 思治论中, 他分析了当时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危机四 伏的局势,从儒家政治思想出发,提出了 革新弊政的要求。但他提出的一些改良 举措, 与王安石的激进改革主张, 有很大不同。 正如他说: “ 天下之所以不大治者, 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失也! ” 这些主张清晰地表现出他最初的保守主张和后来的 王安石新法的对立。 治平三年 ( 1 0 6 6 年) , 一代文学巨匠苏淘刚完成礼书, 在汁京病逝, 苏轼扶枢 回川守 孝。 三年守制期 满, 苏 轼回 到 京都, 政治 形 势已 发生了 变化。 6 此时王安石 任参知政事,设置机构,经略变法,在宋神宗支持下,不长的时间内,以很大的 魄力推行新政,希图进一步增强国势。这场变法,虽然兼含了以前包括苏轼在内 的一些改革主张,但有更加激进的特点。新法直接限制打击了享有封建特权的豪 族地主阶层的某些利益,其雷厉风行的政治声势,猛烈地撼动了北宋王朝暮气沉 沉的官僚机构。韩琦、欧阳修等元老勋臣从庆历嘉枯年间的高唱改革派变成了反 对王安石变法的中坚人物。一批守旧的封建士大夫也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了以司 马光为首的强大的变法反对派。苏轼从考取进士以 后政治地位的逐步提高,都是 他的恩师欧阳修等一路选拔、举荐的结果,所以他和故相旧臣元老们有着密切的 关系,自 然也是新法的反对派。 他在 商秧论中借古喻今, 含沙射影, 又在 拟 进士廷试策中借题发挥,旁敲侧击,而在 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及 再论时政 书中则是公开全面攻击王安石的新法。 他向 宋神宗皇帝提出“ 臣之所欲言者三, 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的纲领,实则是要求皇帝维持豪族地主阶层的 政治和经济特权。他还用 “ 今日 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行而不已, 则乱亡随之”耸人听闻之语,企图 动摇神宗对新法支持的决心。 苏轼对新法的大肆攻击,丝毫没有动摇神宗对王安石的支持。他感到再留沛 京已 有危险,或可能危及身家性命,于是在熙宁四年一退杭州, 在熙宁七年二退 密州,在政治上采取节节退守的策略。 苏轼正是在心犹不甘而又无可奈何的失意中,鞍马劳顿,风餐露宿,古道西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风瘦马踏上密州之途的。途中,他写下了有名的 沁园春一一赴密州,早行, 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搞锦,朝露 团团。世路无穷,劳生有限。 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 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他对仕途的灰冷感慨和政治失意的心境,以及在这种环境 中采取的态度。词中抒写了他进士及第时的无比欢欣和效忠帝王报效国家的雄心, 也倾吐出他对世事艰难,世路凶险难涉的心态。这种心情下,使苏轼想起了孔子 的致世之道: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教训。不过此时,苏轼觉得他自己 是由于 时势所致,不能报效国家,只好袖手观望,等待时机。 苏轼到达密州任后写的 密州到任谢执政启有这样一句: “ 虽无望于功名, 庶少逃于罪决。 ” 从中多少能看出苏轼远遁密州的苦衷和无奈。 二.苏轼的悯世情怀和治理密州的活动 苏轼自 幼熟读儒家经典和史籍,儒家积极的入世思想是苏轼出仕的主导思想。 他从小就立有凌云之志,抱有高怀之远。入仕以来,苏轼总是深深感激宋仁宗对 他在变法初期的信任,而时时想报君恩、酬知遇。因此,即使是政治上失意之时, 他也未真的心灰意冷,而是将人生的视点投注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自谓 “ 某未尝 求事, 但事入手, 即不以 大小为之” 7 , “ 凡可以 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 至于不可奈 何 而后已” 8 。 他入世, 入时,以 天 下为己 任, 置身社 会, 热爱生活, 关心国 计民 生。 苏轼任知密州后,面对 “ 蝗旱相仍,盗贼渐炽”的严重灾荒, “ 公私iff 乏,民 不 堪 命” 9 的 凄惨景象,以 及朝 廷的 疑忌, 新党的排挤, 其 心情是 沉重的, 但他并 不消极,而是超乎常人想像,以 积极的态度勤于吏职,究其根源,是他儒家辅君 治国、 经世济民的思想基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坚持儒家的 “ 民本”思想,恤 民爱民。甚至在君与民的问题上产生矛盾时,他仍旧站在民众一边,为民请命, 为民谋福。 他把安民提到报国的高度去对待,在 密州谢上表中说: “ 臣 敢不仰 初至恩,益坚素守。推广中和之政,抚绥疲擦之民。要使民 之安臣,则为臣之报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风瘦马踏上密州之途的。途中,他写下了有名的 沁园春一一赴密州,早行, 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搞锦,朝露 团团。世路无穷,劳生有限。 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 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他对仕途的灰冷感慨和政治失意的心境,以及在这种环境 中采取的态度。词中抒写了他进士及第时的无比欢欣和效忠帝王报效国家的雄心, 也倾吐出他对世事艰难,世路凶险难涉的心态。这种心情下,使苏轼想起了孔子 的致世之道: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教训。不过此时,苏轼觉得他自己 是由于 时势所致,不能报效国家,只好袖手观望,等待时机。 苏轼到达密州任后写的 密州到任谢执政启有这样一句: “ 虽无望于功名, 庶少逃于罪决。 ” 从中多少能看出苏轼远遁密州的苦衷和无奈。 二.苏轼的悯世情怀和治理密州的活动 苏轼自 幼熟读儒家经典和史籍,儒家积极的入世思想是苏轼出仕的主导思想。 他从小就立有凌云之志,抱有高怀之远。入仕以来,苏轼总是深深感激宋仁宗对 他在变法初期的信任,而时时想报君恩、酬知遇。因此,即使是政治上失意之时, 他也未真的心灰意冷,而是将人生的视点投注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自谓 “ 某未尝 求事, 但事入手, 即不以 大小为之” 7 , “ 凡可以 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 至于不可奈 何 而后已” 8 。 他入世, 入时,以 天 下为己 任, 置身社 会, 热爱生活, 关心国 计民 生。 苏轼任知密州后,面对 “ 蝗旱相仍,盗贼渐炽”的严重灾荒, “ 公私iff 乏,民 不 堪 命” 9 的 凄惨景象,以 及朝 廷的 疑忌, 新党的排挤, 其 心情是 沉重的, 但他并 不消极,而是超乎常人想像,以 积极的态度勤于吏职,究其根源,是他儒家辅君 治国、 经世济民的思想基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坚持儒家的 “ 民本”思想,恤 民爱民。甚至在君与民的问题上产生矛盾时,他仍旧站在民众一边,为民请命, 为民谋福。 他把安民提到报国的高度去对待,在 密州谢上表中说: “ 臣 敢不仰 初至恩,益坚素守。推广中和之政,抚绥疲擦之民。要使民 之安臣,则为臣之报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 ” 可见他对民众是多么看重,多么负责。因此,百姓的疾苦,他感同身受。当 他看到密州人民 在天灾人祸的相继摧残下,在死亡线上拼命挣扎时,慨叹 “ 民病 何时 休, 吏 职不可 越, 。 。 这绝不只是像一般诗人那 样对人民的 疾苦空泛 泛地发 发 慨 叹, 而 是4 欲把 疮 m 手 摩 抚” , 是 一 个爱民 如子 的 地方官 心 迹的 表 述, 是 他 悯 世情怀的真实体现。因为他更注重实际行动, 果断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治理措施,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受到密州百姓们的普遍欢迎和颂扬。 灭蝗。苏轼知密州时,自 然灾害十分严重,连年蝗虫泛滥,肆虐无情。面对 民不聊生的局面,苏轼一面上书朝廷,请求减免密州一带百姓的税赋,一面组织 僚属,亲身下到田间,率领民众,积极参与灭蝗斗争。 采取田禾焚烧、掘土深埋 的方法消灭蝗虫。并且采取奖励政策,以工代贩, 使平民百姓在灭蝗过程中也得 到救济补偿。苏轼的诗文也转向灭蝗内 容: “ 我仆既脐服, 我马亦款吃。飞腾渐云 少, 筋力亦已 竭。 ” 2 苏 轼 废寝忘食地参与灭蝗斗争,以 至手足上茧子一 层盖 过一 层, 连马匹也累得精疲力竭了。为了抗早灭蝗,苏轼甚至常时间不吃肉、 不饮酒, 和老百姓一样,过着艰苦朴素的清斋素菜的日子。经过官民一齐奋斗,蝗虫终于 灭下去了。苏轼在他的灭蝗诗文里发出了欣慰的哨叹: “ 县前已窖八千解,更看蚕 妇 过 初眠” , 工 3 根据当 地百 姓经验,苏 轼自 注: “ 蚕一 眠, 则蝗不复生矣。 ” 祈雨抗早。灭完蝗虫,苏轼又投入到紧张的抗旱中去。为解除早灾,苏轼可 谓耗尽心血。他按照当地 “ 遇早祈雨”的迷信习俗,多次率领官吏百姓去远离州 衙的常山祈雨。为了祈雨灵验,他可以斋戒累月,不吃鸡鱼肉蛋,不赏花,不游 玩。他在 雨中花慢词前小序中说: “ 初至密州,以累年蝗早,斋素累月,方喜 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 ” “ 不获一赏夕 ,并非苏轼不爱花,实在是抗旱救灾,斋戒 祈雨而没有时间和闲情逸致去欣赏那国艳天香。为了祈雨要准备祭祀常山神爷的 礼物供品, 更重要的是要亲自 撰写祭文。苏轼五次参加祈雨,写下了五篇祭文, 表现了为民祈雨的虔诚之心,而不惜秉烛费墨耗尽文思。当他祈雨祭常山回城之 后, 忽然夜降大雨,解除了早灾, 他高兴地写下了 次韵章传道喜雨诗, “ 山中 归时风色变,中路已 觉商羊舞,夜窗骚骚闹松竹,朝畦济济流膏乳。从来蝗旱必 相资,此事吾闻老农语。庶将积润扫遗孽,收拾丰岁还明主。 ”兴奋喜悦之情,跃 然纸上。 收养弃孩。当苏轼在密州看到老百 姓连自己的亲生婴儿都养活不起, 不得不 弃之道旁时, 便“ 洒涕循城拾弃孩” , 1 4 收养弃婴。 苏轼在 与朱鄂州书 中 说“ 轼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向 在密州,遇饥年,民多弃子,因盘量劝诱米,得出剩数百石别储之,专以收养 弃儿, 月给六斗。 ” 苏轼捡回弃婴后分别安排到各户抚养, 按月支给口 粮,两年内 养活数十人之多。恤民之心,救生之举,不是一个普通地方长官所能做到的。 修建零泉亭。苏轼任地方官时一向重视水利建设。在杭州时改造西湖,为民 兴修水利,至今西湖上的苏堤犹在。在密州亦然。苏轼在考察常山时,发现常山 北侧山坳中有汪泉水,即苏轼在 零泉记中所言:“ 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 汪折旋如车轮, ”泉水 “ 清凉滑甘,冬夏若一,余流溢去,达于山下, ”是一处长 流不竭的水源,可以饮用,可以 灌溉。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难得的水源,苏轼遂 派人加以保护,“ 乃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 ”并请工匠 “ 做亭于其上, 而名之曰零泉。北曰龙窟,东曰衍沃,西曰作霖。 ”由于苏轼对零泉的保护,至今 亭虽被毁而泉犹存,而且附近村民仍饮此泉。 筑堤引水。苏轼知密州的第二年夏秋之间,密州大涝,阴雨连绵,竟月不开 晴,扶淇河水暴涨,淹没田园菜蔬庄稼,灌进城里,淹没百姓房屋、店铺,民众 深受其害。苏轼当即下令发动百姓筑堤堵水,到第二年三月三日 堤坝筑成, 堵住 了 扶淇河的水患,消除了百姓恐惧, 保证了全城百姓的安全,并且在堤坝上栽花, 种菜, 植树, 美化了堤坝。苏轼当即邀集诗朋好友宴饮于环曲 水滨,并赋 满江 红词一首以示庆贺: 东武南城, 新堤就,扶淇初溢。 微雨过,长林翠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 尽也, 与君试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 风雨外,无多日。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 楔事,当时座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抵制扰民新法。苏轼知密州的这一年七月,王安石任用吕惠卿等人推行手实 法,主观上是保护农民积极性,内容基本上是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但实施 过程中操之过急,执法偏颇,出现了许多纸漏,给饱受自 然灾害煎熬的平民百姓 带来了 更深的灾难和困苦,使距离百姓最近的基层州官苏轼亲眼看到人民所受新 法之苦。手实法规定,人民自 报财产,自 定户等,为防止有人少报,奖励告密。 苏 轼认为不可行,便连续上书朝廷, 诉说新法诸多弊端,为民 请命。又因为手实 法是司 农寺制定的,未经皇帝钦定御示,苏轼在密州公开拒绝执行。他称: “ 违制 之坐, 若自 朝廷, 谁敢不从? 今出 于司 农,是 擅造律也。 ” ” 后朝廷予以 取消。 对 利于民生的新法,则根据密州实情,变通执行。如朝廷颁布的免役法,苏轼主张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按户分五等,收取免役钱,下等户不出钱,依此变通,来减轻贫民负担。 反对官榷食盐。当时新党章悖主张河北、京东的食盐实行官榷。苏轼到任密 州不久就给神宗皇帝上书: “ 旧时孤贫无业,惟务贩盐, 所以五六年前,盗贼稀 少今盐课浩大,偷税则罚众,纳税则利轻,欲为农夫,又值凶岁。若不为盗, 惟有忍 饥。 ” 6 他主张稍开 盐禁, 让百 姓小额经营 私盐买 卖, 三百 斤以 下的 一律不 收税。这说明苏轼一心在为贫民谋生计,也在替国家谋治安。苏轼的上奏意见虽 然未被采纳,但他积极为民请命的精神却值得称颂。 镇压盗贼,为民除害。对待这个问题,历来有两种看法:有人认为这是为民 除害,也有人认为这是镇压人民反抗。本人认为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辩证 地看待这个问题,苏轼是宋王朝任命的封建官吏,自然听命于朝廷旨意,这是毫 无异议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苏轼在密州镇压的是骚扰人民、掠夺人民财富、伤 害人民性命的强盗。苏轼首先主张防患于未然,开贩济,开盐禁,减税赋,使贫 民有衣食之路,灾民无盗贼之忧。对残害人民的少数 “ 凶残之党”坚决镇压,达 到 “ 诛一敬百”的目的。苏辙在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说: “ 郡尝有盗窃发而 未获,安抚、转运司忧之。 遣一三班使领悍卒数千人入境捕之。卒凶暴态行,以 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至杀人,畏罪惊散,欲为乱。民诉之,公投其书,不视, 曰: 必不至此, 。 溃卒闻之少安。徐使人召出, 戮之。 ” 对镇压残害百姓的官兵捕快 也坚决镇压。从而保障抗早灭蝗的顺利进行,保障了人民的利益. 推进州学教育发展,倡导诗文之风,培养密州人才。密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 灿烂的文化, “ 带山负海,号为持节之邦” ,人文渊蔽,风雅靡境。苏轼在密州期 间,更进一步推动州学教育,倡导诗文蔚成风气。他在给密州州学教授章传道的 次韵章传道喜雨中写道: “ 中和 、 东职几时休?试向诸生选何武。 ” 宋时, 每个州都设有州学, “ 诸生”是指州里的学生。苏轼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象何武那样 少年聪敏能习 中和 、 东职 ,歌颂 “ 吾君”盛德的学生。当时密州州学里的几 位教授章传道、陈开、赵果卿等,都是饱学之士,苏轼与他们交情深笃,经常在 一 起吟诗唱和。 这不仅是感情的交流,也是对州学教育的支持和鼓励。 “ 密州儒风 之盛自 公始。 ”1 7 在苏轼和教授们的倡导下,密州民间重视教育,崇尚学业, 蔚然 成风,相沿传承。不能不说,苏轼的文风泽被后人。 扩北台而建超然台。下文第四章专门论述,此处从略。 修建盖公堂。熙宁九年,苏轼在州衙中 “ 治新寝于黄堂之北,易其弊陋,达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奎蔽,重门洞开,尽城之南北,相望于引绳。 ” 名之曰: “ 盖公堂” 。并亲自 撰写 了 盖公堂记 。彰显盖公“ 治道贵清净而民自 定”的思想。 这是一篇突现苏轼政 治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献。盖公堂内的照壁上还悬挂着一幅苏轼自涌州甘露寺摹写 南朝宋国名画家陆挥微所画的狮子。苏轼极为赞赏,并在 胶西盖公堂壁画赞 中称赞画中狮子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如同活狮。苏轼深知治乱用典的作用,他 在盖公堂中挂狮画, 蕴含着自己宽猛相济的思想。这里盖公堂的神位是宽的象征, 奋臂吐舌的雄狮就是猛的象征,一宽一猛,刚柔相济,而生变化。这是苏轼知密 州时重要的施政思想之一。 筑山堂。熙宁九年六月,大雨暴涨,密州城内排水不畅,许多地段被洪水冲 毁, 裸露出许多怪石,苏轼闻说,急率同僚前往察看,只见那些石头奇形怪状, 神态多异;石质坚硕,表面光滑纹理清晰。苏轼喜之不尽,赶快命人把这些石头 运回州衙中,请匠人把这些石头垒叠成高低不平的五座小山于北城墙,山上栽植 松柏花草,桃杏果木。在州衙内筑新堂,成为一景。开北门坐在堂中即可见五座 山峰。建成之后,苏轼专为此写下有名的 山 堂铭并叙记载这件事情。 整修园圃。密州比杭州,无论从自 然景观,人文环境,都显的质朴有余,繁 丽不足。 这种环境对诗人的居住和创作来说有欠雅致.因而,苏轼在州衙西北侧, “ 治 其园圃, , 园曰: 西园。 i s 园中 有一组建 筑, 苏轼称之为西斋。内 植青竹、 石 榴、 桑、枣等花草树木。 他在这里曾写下著名的 西斋诗:西斋深且明,中有 六尺床。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昏昏既非醉,龋龋亦非狂。寨衣竹风下,穆 然中微凉。起行西园中,草木含幽香。榴花开一枝,桑枣沃以光。鸣鸡得美荫, 困立忘飞翔。黄鸟亦自 喜,新音变圆吭。杖葵观物化,亦以观我生。万物各得时, 我生日皇皇。 宅旁还有一石,上刻草书 别东武流杯 。 此诗为苏轼离任时作, 抒写对密州 的留恋之情: “ 莫笑官舍如传舍,故应人世等浮云。百年文志知谁在?唯有双楹识 传君。 ” 州衙东边是栏, 名曰:东栏。 栏中栽着梨花,苏轼有 东栏梨花诗 。园 圃建成后,苏轼在政余休闲之时,就这里饮酒赋诗,书画作曲,会朋送友,歌舞 其中。 上文谈及的苏轼治理密州的活动,在他的作品中多有反映。不能不说,苏轼 的创作己 从过去的置身事外,描摹自 然,抒发不平,转化到置身事里。在从政的 过程中,参与活动与斗争,与百 姓同甘共苦。在治理密州的一桩桩、一件件大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写自己的诗篇,题写铭记,将自己的文 学创作与自己在密州的活动和山水景物融为了一体。 三. 苏轼知密州时期的文学创作 苏轼知密州时期正是他人生睿智,年富力强的时期,也是他文采流溢,精品 迭出, 文学创作的成熟期。 苏轼知密州期间正值中年 ( 3 9 -4 1 岁) , 文学大家林语 堂先生在 苏东坡传中对苏轼在密州的诗作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 按照中国的标 准说,到了这一时期,他的诗才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 。 苏轼密州时期的作品,宋代元丰年间即有钱塘人陈师仲辑为 超然集 ,流传 于世。 9 据孔凡礼 苏轼密州系年 考, 苏轼在密州两年有余的时间里共创作诗歌 1 2 7 首,词2 2 首,文章6 4 篇。另有离密途中或紧紧关涉密州的诗文作品2 4 篇, 共 2 3 0余篇。大概算来,平均每三天便有一篇诗文问世,而这期间名篇累累,佳 作不断。不能不说,此时的苏轼思想成熟,文笔奇妙,才思喷涌。由于苍凉肃峻、 贫脊古老的密州所特有的人文环境影响,苏轼在密州的创作更加贴近自 然,贴近 下层百姓,贴近现实生活。 密州诗作 苏轼知密州时期传于后世的诗作有一百二十多首,内容丰富多彩,以富有个 性的形式,广泛反映了自己的时代。 其中,写密州灾情、反映民生疾苦的约占总 数的一半,描摹密州山 水景致、风土人情的二十 多首,其余会猎诗、祝寿诗、病 中吟、挽诗数首。以上内容的诗作,以 诗友唱和的形式出现的占了大多数,而描 摹美人的诗作仅有两首。 这和他在杭州通判任上写作大量的山水诗、男女爱情诗, 己经形成鲜明对比。由此表明,苏轼这一时期创作内容和题材己经逐渐走出了空 泛抒发胸襟抱负和个人情怀的天地,逐渐进入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空间。 苏轼出身于寒门地主,对下层社会状况较为了解,又深受儒家 “ 尊主泽民” 思想影响,在知密州的两年中,积极组织捕蝗、抗早、救灾,救民于水火之中。 范祖禹 谢子瞻尚书惠墨端溪砚( 四库全书 范太史集卷三) 称他 “ 穷年篙目 忧黔黎” ,并非溢美之辞。苏轼在任地方官的所为所见所闻所思,都变成了丝丝缕 缕的诗情画意,时不时地涌入心中吐于笔下,跃然纸上,酿成一篇篇壮丽的诗篇。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写自己的诗篇,题写铭记,将自己的文 学创作与自己在密州的活动和山水景物融为了一体。 三. 苏轼知密州时期的文学创作 苏轼知密州时期正是他人生睿智,年富力强的时期,也是他文采流溢,精品 迭出, 文学创作的成熟期。 苏轼知密州期间正值中年 ( 3 9 -4 1 岁) , 文学大家林语 堂先生在 苏东坡传中对苏轼在密州的诗作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 按照中国的标 准说,到了这一时期,他的诗才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 。 苏轼密州时期的作品,宋代元丰年间即有钱塘人陈师仲辑为 超然集 ,流传 于世。 9 据孔凡礼 苏轼密州系年 考, 苏轼在密州两年有余的时间里共创作诗歌 1 2 7 首,词2 2 首,文章6 4 篇。另有离密途中或紧紧关涉密州的诗文作品2 4 篇, 共 2 3 0余篇。大概算来,平均每三天便有一篇诗文问世,而这期间名篇累累,佳 作不断。不能不说,此时的苏轼思想成熟,文笔奇妙,才思喷涌。由于苍凉肃峻、 贫脊古老的密州所特有的人文环境影响,苏轼在密州的创作更加贴近自 然,贴近 下层百姓,贴近现实生活。 密州诗作 苏轼知密州时期传于后世的诗作有一百二十多首,内容丰富多彩,以富有个 性的形式,广泛反映了自己的时代。 其中,写密州灾情、反映民生疾苦的约占总 数的一半,描摹密州山 水景致、风土人情的二十 多首,其余会猎诗、祝寿诗、病 中吟、挽诗数首。以上内容的诗作,以 诗友唱和的形式出现的占了大多数,而描 摹美人的诗作仅有两首。 这和他在杭州通判任上写作大量的山水诗、男女爱情诗, 己经形成鲜明对比。由此表明,苏轼这一时期创作内容和题材己经逐渐走出了空 泛抒发胸襟抱负和个人情怀的天地,逐渐进入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空间。 苏轼出身于寒门地主,对下层社会状况较为了解,又深受儒家 “ 尊主泽民” 思想影响,在知密州的两年中,积极组织捕蝗、抗早、救灾,救民于水火之中。 范祖禹 谢子瞻尚书惠墨端溪砚( 四库全书 范太史集卷三) 称他 “ 穷年篙目 忧黔黎” ,并非溢美之辞。苏轼在任地方官的所为所见所闻所思,都变成了丝丝缕 缕的诗情画意,时不时地涌入心中吐于笔下,跃然纸上,酿成一篇篇壮丽的诗篇。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因而,密州时期关于国计民生,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占了相当的数量。最突出的 当推长篇古风 寄刘孝叔 。 全诗共四十四句,前八句讥讽朝廷为 “ 首开边隙”而开矿、伐木、取矍;九 至十二句集中针贬 “ 保甲” 、 “ 方田” 、 “ 手实”等新法之弊。在苏轼看来,开边也 罢,变法也罢,深受其害的总是百姓,被折腾得鸡犬不宁。如果把此诗中的“ 况 复连年苦饥懂,剥啮草木峡泥土,今年雨雪颇应时,又报蝗虫生翅股,忧来洗盏 欲强醉, 寂寞虚斋卧空厥,公厨十日不生烟,更望红裙踏筵舞”与 后祀菊赋 对读,不难了 解,太守被逼得吃草木、吹泥土,平民百姓处境之惨可想而知。苏 轼不象司马光那样竭力反对变法和新政, 也没有不分青红皂白 地扼杀新法,而主 要是抵制新法中极端扰民的部分。此诗的价值不在于它是一篇全面讨伐王安石变 法的檄文,而主要在于苏轼关注国事民生的一片至诚。 另一首 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 , 由 蝗灾的突发和捕蝗的辛劳写起, 后四句: “ 民病何时休,吏职不可越, 慎毋及世事,向空书咄咄” , 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 苦的深切同 情,对僚友的婉转告诫,也流露出对新法害民的不满。 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还京路过潍州时,写下了 ( 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 早晴 遂行 ,其中有: “ 三年东方早,逃户连敲栋。老农释末叹,泪入饥肠痛。 ”描写大 早后农民的艰辛处境。 苏轼有为百姓缓解苦难的心愿, 在他离开密州时,对于自己身为一州长官而 不能解除民困十分悲痛和不安,为此, 把希望寄托于新任的太守,在 和孔郎中 荆林马上见寄中说: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 稀. 永愧此邦人,芒利在肤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方将怨无孺,忽复歌 绷衣). 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 朱轮未及郊,清光已 先驰. 何以累 君子, 十万贫与赢。 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 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 亲眼看见平民百姓灾情深重,而感叹 “ 平生五千卷 ,一字不救饥” , “ 永愧此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邦人” , “ 芒刺在肤肌” 。从中可见苏轼关注民生的真挚感情。 在这些近乎写实,近乎白描的诗篇里,无不闪耀着苏轼为民生疾苦而呼,为 百姓利益而奔走呐喊的光辉形象,折射出他勤政爱民,遇事敢言的性格,体现了 苏轼 “ 有为而作。 “ 言必中当世之过”的写作思想。 苏轼热爱生活,阅历广泛, “ 身行万里半天下” ,每到一地,尤喜登山临水, 探奇访胜。密州有琅哪台、卢敖洞、韩信坝等文化古迹,马耳山、卢山、常山、 九仙山、潍水、铁沟河等山水名胜,两年密州生活,身至其中,苏轼留下了 登 常山绝顶广丽亭 、 卢山五咏等不少写景佳作。 密州词作 苏轼密州词作二十余首,从数量上讲不及杭州词作的一半,但从苏轼词的创 作历程和成就而言,杭州词尚处发韧期,开拓创新犹在萌动之中,而密州词作以 其新题材,新意境, 新风格卓立于当时词坛。 苏轼开始作词较晚,通判杭州时的词作多是风花雪月、绮筵唱和的 “ 伶工之 词” ,还没有走出传统词作的樊篱。熙宁七年 ( 1 0 7 4 )三月,苏轼还在杭州通判任 上,在赴常州贩饥期间,写了 跋李后主词 ,对李煌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 一词,发表了独到深刻的见解。王国维称苏轼是继承和发扬李后主 “ 眼界始大, 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的第一人。正是苏轼研读了后主词之 后约半年左右的时间, 也就是从他赴密州的路上便开始, 并接连不断地写出了“ 感 慨遂深”的 “ 士大夫之词” ,至 “ 密州三曲”可谓达到高潮和臻于成熟。 熙宁七年十 一月赴密州途中,苏轼作 沁园春( 孤馆灯青) ,在羁旅行役的 抒写中, 蕴含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 世路无穷, 老生有限” , “ 笔头千字, 胸中万卷, 致君尧舜”等名句为后人传诵。词中铺张排比,提掇勾勒,融写景、抒情、议论 于一体,初步显示出与传统词风所不同的风格。 这年冬十二月苏轼抵达密州。次年正月十五日,正值元宵佳节,面对密州山 城的冷落凄清, 想起在杭州元宵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康复医学康复评估与干预方案论述题答案及解析
- 养殖业疫病防控规定
- 快递物流派送时效管理方案
- 供应链质量管理审核表(中英文)
- 2025年耳鼻喉科鼻咽癌化疗副反应管理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秋季园艺养护要点为植物度过严寒
- 代码审查流程及规范制定
- 2025年内分泌学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策略考试答案及解析
- 小学数学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练习题
- 农学领域生态养殖示范基地考察总结反思报告
- ISO 22000-2018食品质量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2023-雷泽佳译)
- 卡巴斯基应急响应指南
- 理财规划大赛优秀作品范例(一)
- 2023年四川能投筠连电力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护理管理组织结构与设计
- 静配中心清洁消毒考核试题
- 一级烟草专卖管理师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50道应用题包含答案
-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课件
- 化工试生产总结报告
- 复句与单句的辨析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