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冈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黄冈市农业局 2010年7月26日“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为加强这一时期对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我们将抢抓全省“两圈一带”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不懈地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健康发展之路,实现黄冈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腾飞。 一、“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更加广泛,板块建设带动了结构调整,促进了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农产品供应充裕,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有保障,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步明显,依法治农更加规范,农村能源清洁工程全面推进,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日益改善,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全面提高,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幅增长。“十一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农业和农村经济实力增强 “十一五”是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五年,农业增加值将达到235亿元,比“十五”末增加119亿元;农业总产值(可比价)达到329.46亿元,比“十五”末增加152.74亿元,增幅达86.43%,其中,种植业产值174亿元,比“十五”末增加75亿元。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种植结构由单一的粮食型结构向粮、经、饲多元效益型农业结构转变,多种经营作物种植面积由240万亩扩大到300万亩。农业内部结构由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农业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发生倾斜,非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农产品优质率不断提高,优质稻的种植面积达到了85;油菜双低化率达到了95;其他经济作物的优质化率均在65以上,比“十五”时期分别提高了15左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快速发展,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共申报各类标示品牌500个。 农业板块经济初具规模 全市通过大力实施“五带十区”工程建设,基本形成了沿江县市区以速生丰产林和水产产业为主,中部县市以粮食和油菜产业为主,北部山区县市以板栗、茶叶、桑蚕为主的“三带三块”产业板块布局。同时,每个县市都基本形成了一县一特,一乡一品的产业格局,黄州的蔬菜、蕲春的药材、英山的茶叶、罗田的板栗、红安的花生、麻城的黄牛、浠水的牲猪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地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 到“十一五”末,全市多种经营基地种植面积将达到690万亩,其中万亩以上连片基地50个,65万亩,千亩以上连片基地420个,130万亩。全市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300家,产值过500万元的200多家,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产值约100亿元。其中,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2家(国家级1家,省级l2家,市级l9家),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和引进的国内知名企业为核心,以省级、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以民间小型加工企业群为支撑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格局。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步明显 以市农科院为依托,选育了优质农作物新品种7个,农作物新组合13个,共争取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及课题618项,经费2000多万元,该院培育的金优28开创了全省优质稻米质达国标一级的先河。全市基本实现了农作物品种三年更换一次的目标。水稻棉花轻型简化栽培、小麦花生免耕栽培、双低油菜保优栽培、蔬菜无公害栽培、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标准化种养、高产高效模式等实用先进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知识电子信息平台进村入户,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大幅提升。 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进一步加大对我市的投资力度,实施了优质粮油产业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种子工程、沃土工程、农村能源清洁工程、高产农田、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基本建设项目,全市种子繁育加工,动植物保护、农产品服务检测手段进一步改善,农村能源的综合利用有了较快发展。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农民增收门路不断拓展,农民来自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回乡创业,带动致富一方,成为继打工收入增收的新亮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0元,较2005年底增加1493元,增幅达56,结束了全市农民收入长期低速徘徊的局面。“十一五”以来,全市农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脆弱,抗灾救灾能力不强。全市农田基础设施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多半已基本老化,根本不能达到涝能排、旱能灌的要求。农业生产常年受灾复种面积近100万亩,成灾面积近50万亩,救灾储备功能基本不具备。二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不够,科技储备不足,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信息网络残缺不全,技术服务滞后,导致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农业实用技术创新转化没有大的突破,农民吸纳新技术的能力仍然较弱。三是农业整体质效不高,农民增收形势依然严峻。增收主要是靠政策的推动取得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未形成,影响农民增收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四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持续、生态、安全农业面临严禁挑战。全市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均仅0.69亩耕地,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农业生态环境堪忧,农业面源污染、养殖业有害添加剂未得到有效遏制,工业“三废”对农业侵害呈不断加重之势。土壤肥力下降,缺素面积扩大,投肥结构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五是争取项目难度加大,投入严重不足。随着国家和省对农业投入政策的调整及改变,尤其是实行省直管县后,国家的大型农业建设项目和科研项目直接安排给市这一级的可能性已越来越小,大多只安排一些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小项目,而且资金额度也相对较小。六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随着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留在一产业的劳动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年龄普遍较大,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慢,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二、“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保稳定、保发展、保民生为首要任务,以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建设大板块大基地大龙头为抓手,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破解制约农业发展难题为突破口,以完善农业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紧紧围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中心,完善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为服务农民提供支撑;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指导原则 1、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农村与城市、山区与平原、经济与生态,农业与非农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2、坚持科教兴农的原则。牢固树立依靠科技和教育振兴农业的思路,立足全市科教资源优势,加强良种良法研究,构建新型农技服务网络,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强化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强化市场观念,转换政府职能和服务手段,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市场网络,依靠市场对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4、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严格保护耕地,有效利用水资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发展目标 农业经济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不变价)达到440亿元,比“十一五” 末增加110亿元。粮食种植面积由现在的770万亩发展到790万亩,粮食总产量由2009年的63亿斤发展到66亿斤;油料种植面积由现在的345万亩发展到360万亩,油料总产由2009年的9.4亿斤发展到10亿斤;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75万亩,总产发展到150万担。生猪出栏500万头,牛出栏35万头,羊出栏50万只,家禽出笼4000万只,奶牛存栏2万头,分别比2010年增加115万头、l5万头、24万只、500万只、1.7万头;蚕桑种植面积达到33万亩,蚕茧产量1.5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产量达到6万吨;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4万亩,产量达到324万吨;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9万亩,产值过31亿元;花生种植面积发展到8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推广到70万亩,增加粮食产量20亿斤。 农业调整开发目标 实现“六个提高。即减少低效作物,减少撂荒面积,提高耕地复种指数5个百分点;提高现有耕地、林地、精养水面的产出率;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大宗农产品基本实现优质化,水稻优质率达到95,油菜优质率达到100,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提高加工转化率,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比提高到1:1.5;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组织申报“三品”600个(有机食品125个、绿色食品175个、无公害食品300个),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0个以上,扩大无公害种养殖面积300万亩以上;发展集约化经营,确保农业科技贡献力达60%以上。 农村社会生活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7000元,比2010年增加2850元,年均递增11.2左右;解决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返贫率控制在5以内;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农村初步实现小康。 三、“十二五”时期建设重点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着重抓市区,重点抓市直”的发展思路,全市农业确立的“十二五”市区建设重点为八大项目六大工程五大体系。农业项目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招商引资。二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三是吸纳民营资本参与。(一)建设“八大项目”1、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续建工程的建设,加强优质水稻板块基地的建设。重点建立优质稻成片种植区,统一品种,培植加工业,加强产品和品牌的宣传;通过基地的建设和示范效应,带动全市推广种植500万亩优质稻;积极促进优质稻生产基地与加工企业的对接,大力开展粮食深加工,重点在市直建设日产200吨的大米加工厂,并通过资源整合向米业集团方向发展,打响黄冈的优质稻米品牌。2、优质油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继续向国家争取“双低”油菜建设项目,重点建设市直“双低”油菜育种开发生产基地,扶持2-3个龙头企业建成加工油菜籽、优质色拉油、饼粕系列开发生产线,在沿江7县市区建设100万亩标准化无公害优质商品油生产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把“双低”油菜产业发展成全市的支柱产业。 3、奶制品加工项目。“十二五”期间,继续重点建设黄州、团风、浠水、蕲春4个奶源基地县,大力开展优质奶牛引进和改良,使存栏奶牛达到5万头。建设市农科院优质良种奶牛繁育基地,配套建设奶牛冻配改良站点和优质牧草生产基地。通过奶业工程建设为伊利、太子奶、友芝友等龙头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充足的奶源,使奶制品年产量达到40万吨。 4、牲猪养殖及肉类深加工项目。到2015年,全市优质牲猪出栏500万头,肉类总产50万吨。大力扶持养殖大户,重点建设黄州区和市种畜场牲猪良种繁育小区,突破我市肉类深加工项目空白,积极引进肉类深加工项目、冷藏保鲜项目,力争各类肉食制品加工生产规模达到30万吨,保证广大市民日常生活的需要。5、蔬菜板块基地建设及脱水蔬菜加工项目。在黄州城郊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12万亩,新增5-10个特色蔬菜板块基地,3-5个反季节蔬菜板块基地,依托黄州市区的脱水蔬菜加工龙头企业。继续扩大黄州、团风、浠水、麻城四个蔬菜板块基地规模,使其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形成蔬菜生产、加工、储藏销售一体化经营。重点扶持蔬菜加工龙头企业,配套新建储藏保鲜库,总投资2000万元,年加工、储藏能力达到3000万吨。6、饲料产业化建设项目。稳步发展饲料加工工业,大力发展饲料原料和添加剂工业。进一步优化饲料产品结构,坚持积极发展配合饲料,加快发展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重点实施“饲料入户工程”建设项目,建立完整的饲料安全监测体系;到2015年,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着重扶持广济药业、麻城华益、浠水四望、湖北伟望、通威、裕泰、懿仲梅、东方希望等生物饲料产业化龙头企业。7、农业科技平台建设项目。以市农科院科和市农技中心技术力量为依托,重点争取建设国家水稻区域试验站、国家良种奶牛繁殖场、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国家科研育种创新基地、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生物育种示范工程、农作物区域创新中心等项目。8、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在市区城郊建设1000亩多功能的现代农业示范园,集科研、新品种展示、科技示范、科普教育、农业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黄冈市农业科技示范园。总投资1亿元,争取中央和省资金各3000万元,招商引资4000万元。(二)实施“六大工程”1、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在全市建设完善的耕地质量预警预测和测土配方施肥体系、耕地培肥示范基地,有机肥开发与利用基地、土肥测试与信息平台。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紧抓控释肥料的试验示范工作,扎实推进土壤有机质提升工作,使土肥科技入户率达到90%以上,覆盖耕地300万亩。重点建设规范化的市土壤肥料质量监测检验中心。2、农村能源清洁工程。继续大力实施“一池三改”工程,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建设农村现代能源生态模式。重点建设大型沼气工程52处,大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和固化燃料工程15处,推广沼气用户达20万户;新建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970处,乡村沼气服务网点510处;推广生物炉32000台、省柴节煤灶22000台、太阳能热水器44000台。3、优质良种工程。良种良育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到2015年,在市直建立从种质资源保护、种子种苗培育与引进、扩繁、生产、推广应用全过程的良种繁育及其管理体系。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完善良种繁育、选育、引育系统,开发良种繁育、推广应用系统,推进良种工程建设的市场化。重点建设市农作物新品种展示中心和救灾备荒种子贮备库。4、特色农产品产业工程。按照大力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产业化经营的思路,重点扶持发展茶叶、中药材、蚕茧、食用菌、花生、油茶等特色产业,重点建设大别山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科技示范园、大别山100万亩桑茶药板块经济区,培植壮大一批经济作物深加工企业。5、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重点建设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场所和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培训农民500万人次,力争平均每15户农户有1户技术示范户,每个村民小组有1人接受大专教育;培训基层党员干部及农民技术人员8000人,其中大专学历3000人,中专学历5000人;通过全市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培训基地、网点每年培训农民工35万人,每年确保接受大专教育的农民工达3000人。6、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重点建设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外来入侵生物监控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治理、农区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网络等项目。大力实施生态拦截工程、农业标准化工程、“两减两洁”工程、畜禽养殖无公害化处理工程、农业生产资料废弃物收集工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到2015年,全市有机肥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化肥农药少施1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主要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清除率达70%,无公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三)完善“五大体系”1、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监测体系。重点建设农产品环境监测,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落实及农产品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整合现有监测检验资源,健全认证认可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好市农业综合监测检验中心和部分县市监测检验站,加快质量标准制定,全面推进主要农产品标准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确保全市农产品质量晋档升级。2、农业信息与农产品市场体系。全面实施“三大”工程,突出农业信息采集传输,储存开发,发布服务三个环节,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工程,农业遥感监测工程,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到2015年,全市基本建成以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农业信息体系和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总投资3700万元,争取中央投资1800万元,地方配套900万元,自筹1850万元。3、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科技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支撑和保障。“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实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电子信息传播、农民科技培训五大工程,建立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动农业实用技术向产品聚集,提升全市农业科技基础实力、科研创造能力和成果转化效力。4、植物保护与病虫害防治体系。建立完善的病虫灾害预警控制系统、病虫害预测预报及信息传递网络,构建灾害应急处理、植物保护、专业化防治三大体系。重点建设1个市直重大病虫害监测与控制中心4个县市监控站点,建立12支灾害应急防治机防队,在全市基本实现“基础设施完备、扑控快速高效、监管规范有力”的植保体系。5、农业执法与服务体系。以强化农业综合执法和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突破口,实施农业执法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业执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多形式、多层次和公开、规范、高效的农业执法与服务体系。四、“十二五”全市农业农村工作重点 (一)做大做强板块经济,为农民增收提供产业支撑“十二五”期间,在全面推进“五带十区”工程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全市重点抓好四大农产品的基地建设。一是抓好蔬菜基地建设。重点是加强黄州和团风郊区、麻城宋埠、浠水散花、黄梅小池等五大蔬菜基地建设,规划种植总面积50万亩,无公害特色蔬菜和反季节蔬菜比重达到40,使这五大基地成为武汉、黄石、鄂州等周边城市居民蔬菜的重要供应地。二是抓好中药材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规划抓好蕲春、罗田、麻城、英山四个县市20个重点乡镇的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推广GAP种植技术,重点发展茯苓、丹参、桔梗、苍术、菊花、射干、紫苏、杜仲、银杏、厚朴等名贵中药材的万亩连片种植,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思源工程”的银杏种植,使全市药材种植规模达到100万亩,形成北部山区木本药材种植带,中部丘陵平原地区草本药材种植带。三是抓好优质花生板块基地建设。在红安、麻城、团风大力推广种植花生,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加快种子的更新换代,大幅度提高单产,种植面积由现在的50万亩发展到80万亩。同时,大力发展花生加工业,延长花生的产业链条。四是抓好马铃薯板块基地的建设。马铃薯是五大粮食作物之一,产业链长,可比效益高。我市常年有冬闲田和江滩空地100万亩以上,只要稍加改造,种上马铃薯,可增产粮食4亿斤。(二)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特色工业为主导,以特色龙头为骨干,以特色市场为依托,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加工能力,开发精品名牌,打造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壮大特色经济。一是坚持为龙头企业建立大规模的板块基地,为发展加工提供可靠稳定的无公害原料。在优势农产品板块核心基地,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实现基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二是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创造环境优势,吸引外地资本、外商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私营经济参与农业开发,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储藏、保鲜等配套服务业。三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订单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四是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建立农业要素市场,形成完整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完善农业社会化体系。坚持“自主、自愿、自治”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抓好农村各种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更多的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增收。五是按照优势互补、自愿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引导企业改制、重组,实现强强联合,打造一批有规模、有品牌、带动力大、竞争力强的大龙头。 (三)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关于保护耕地的方针政策,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监管,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争取资金投入,加快改造低产农田、建设高产农田,重点扶持市直、麻城、浠水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续建工程、6个全省产粮大县和4个高产农田区的建设;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建设,加大塘堰扩挖、清淤和堤坝加固工作力度,增加恢复蓄水能力,努力提高农业排涝抗旱能力,防灾减灾能力。 (四)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持“政府引导、部门监管、市场运作、企业和农民参与”的方针,建立完善的四大体系(标准体系、监测检验体系、质量认证体系、科技推广体系),实现五大突破(农业投入管理、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加工和包装、标识申报和使用),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源头抓起,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的轨道,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加大“三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开发力度,力争组织认证“三品”600个,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200个以上,扩大无公害种植面积300万亩以上。加强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形成全市农产品监测检验网络。(五)构建三大服务体系,增强农业服务功能一是完善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好先进实用技术到田、到户难的问题。二是大力发展互助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合作经济组织网络,使他们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三是积极支持经营性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六) 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增强农业持继发展能力 一是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联合市内现有农业科研力量,加强协作攻关,增加农业科研经费,促使农业科技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入户。以实施国家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为契机,扩大项目实施范围。重点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应用、高产高效模式、轻型简化栽培、稻鸭共育、稻虾连作、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畜牧高产优质配套养殖、动植物疫病防治等十大技术,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机制。三是培训农民。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培植一批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新型农民和农民企业家。(七) 加快生态家园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继续实施好以沼气为主的“一池三改”能源建设项目。“十二五”期间,确保全市有40万户农户用上沼气,基本实现改厨、改厕、改圈的目标,率先完成退耕还林地区,血吸虫病疫区村的改建任务。同时,重点在大中型养殖场建设沼气工程,解决畜禽粪便污染环境的问题,将气能转换成电能,增加农村有机能源供应量。二是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集中回收处理乡村生产生活垃圾,治理工业废水和有害化学物、污染水体的有机物,实现水源清洁、村容田园清洁,全面净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三是推行废弃物的利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稻草加牛粪培育食用菌,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树枝、稻壳等碳化技术,示范推广气化技术,变废为宝,开辟农村新能源,按生态、环保、低碳的理念建设新农村。(八)围绕“两圈一带”和两型社会建设,构建经济发展产业链 “十二五”期间,要抢抓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契机,瞄准武汉市场,紧盯武汉餐桌,进军武汉企业,使我市成为“8+1城市圈”中重点的农产品生产区、绿色农产品加工区、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区和技能型农村劳动力输送区。全市重点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六大农业产业链:一是“菜篮子”产业链。主要是加强黄州和团风郊区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的瓜菜食品、绿色食品,提高蔬菜的品质。大力开发保健型、有药用价值山野菜的生产、加工和储藏、保鲜。大力发展以沿江经济带7个县市区为骨干的滨江滨湖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加强畜禽养殖和畜禽加工,使黄冈市成为武汉、黄石、鄂州等周边城市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二是粮食油料产业链。重点以湖北中汇、银兴、兴隆、团香米业,中禾粮油、黄梅奎舟粮油、龙感湖翔达油脂、武穴福康油脂等粮油加工企业为龙头,发展粮食油料种植和深加工,并带动红安花生、蕲春紫苏种植和深加工,形成多品种格局的粮食油料种植及加工体系,努力使我们生产的精米、色拉油在城市圈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组织实施好国家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黄州和浠水“双低”油菜籽产业化项目、蕲春紫苏油保健品系列项目。三是食品饮料产业链。借助市场驰名品牌,挖掘优势资源潜力,加快发展伊利、太子奶、娃哈哈为龙头的饮料工业,大力提高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圈内各市的市场占有率,争取到2015年左右,把我市建成武汉城市圈乃至全省、全国最大的饮料生产基地。重点实施伊利公司30万吨奶制品饮品项目、太子奶公司l5万吨乳酸菌饮料及果蔬汁饮料项目、娃哈哈公司4万吨娃哈哈饮料项目。同时,建设红安花生酱厂花生深加工项目,年产花生酱达到2500吨、花生红衣口服液500万支、花生蛋白粉2 0万袋。四是茶叶产业链。充分发挥英山茶叶的资源、品牌和市场优势,以英山绿屏茶叶有限公司、英山绿羽茶业有限公司、蕲春驹龙园茶叶有限公司、浠水董河茶叶有限公司等为龙头,建造14座名优茶制作中心,开发有机茶制作新工艺,形成年加工茶叶50万斤的能力,同时开发茶多酚茶饮料等产品。建设茶叶生产基地39万亩,茶叶良种母本园300亩,繁苗基地200亩。五是蚕桑产业链。蚕桑生产与加工是我市传统特色产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抢抓国家“东桑西移”和“大别山100万亩桑茶药板块经济区”项目建设机遇,恢复发展蚕桑产业,在我市北部山区麻城、罗田、英山一市现两县建设优质蚕茧板块基地,引进建设果桑示范区,开发建设蚕桑旅游休闲区。通过与企业的对接大力开发蚕桑产品的深加工。六是中药材产业链。主要建设“一港两带两区五园十基地”,即蕲州李时珍中药港;北部山区木本药材种植带,中部丘陵平原地区草本药材种植带;市区现代中药工业区,蕲春中药和保健品工业区。茯苓、丹参、桔梗、苍术、菊花、射干、紫苏、杜仲、银杏、厚朴万亩连片中药材种植基地。同时,注重引进圈内各地特别是武汉的知名品牌、企业与我市企业嫁接,依托李时珍医药集团公司、湖北金地药业公司、罗田津罗制药厂、武汉惠涛药业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免煎中药、中药提取物等中成药产品,配套开发中药文化、中药旅游产业。五、保障措施 完成上述重点建设任务,实现上述经济发展目标,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方针,坚持走科技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真心实意地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一)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农”工作始终是党的工作极其重要的内容,它直接关系党的事业的全局,决定党的事业的发展,必须切实抓紧抓好。“十二五”期间,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更加自觉地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出发,把农村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在思想认识上,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真正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文件上和一般号召上。在领导力量上,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抓“三农”工作上,要更多地投入到“三农”工作的落实上。在资金投入上,要多向农业倾斜,要从制订规划、安排投入、研究政策等方面统筹考虑,真正实行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工作一起抓。 (二)改善对农业的投资环境,切实增加农业投入 一是抓住国家加大城乡统筹和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机遇,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和保护力度,确保农业基建投入的比例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二是国民收入分配要向农业倾斜,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采取切实的措施,对农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用法律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脑洞英语语法系列之条件状语从句课件
- 2026届重庆市垫江五中学数学九上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辽宁省盘锦市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七中学2026届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徐州市重点中学2026届数学八上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企业外包服务的市场定位与经营策略探讨
-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6届九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工商银行鞍山市铁东区2025秋招半英文面试题库及高分答案
- 邮储银行廊坊市香河县2025秋招笔试经济学专练及答案
- GB/T 45845.1-2025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整合运营框架第1部分:全生命周期业务协同管理指南
- 2025至2030中国智能卡行业市场深度调研报告
- 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情境教学实践探索
- 儿童超重或肥胖的规范化诊断与评估(2024)解读课件
- GB/T 45333-2025类金刚石薄膜球盘法测试类金刚石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
- 农产品检测技术实习心得范文
- 种植业可研报告范文
- 《复活(节选)》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水墨风格动画》课件
- 销售合同协议书模板集
- 南通市启秀初中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