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从浪漫到古典——论徐志摩的人文抉择.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从浪漫到古典——论徐志摩的人文抉择.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从浪漫到古典——论徐志摩的人文抉择.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从浪漫到古典——论徐志摩的人文抉择.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从浪漫到古典——论徐志摩的人文抉择.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徐志摩的美学思想散见于他的散文、杂论、诗译序等大大小小的文章之中。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更多的是将审视的目光投向其作为一个诗人在创作上所取得 的卓越成就,因而,对他的研究也更偏重于诗歌文本的分析与批评,相应地忽略 了他在理论上的建树,特别是他本人对美学思想的阐发。 本文从反抗物质文明,高扬人文精神的视角切入,分前后两个时期论析徐志 摩的美学追求。 前期,在罗素等人的思想影响下,徐志摩对科学的态度由推崇转而为批判, 最终放弃了在政治经济界有所作为的初衷,走上了浪漫主义的人文之路。他的自 然观和艺术观都体现了倡导人文精神这一反现代性的审美内质。“自然”,是包括 了人本能意识的精神栖息之所,是自由的象征,徐志摩在“自然”中寻找本真的 人性;艺术的本质是先验的超越精神的自然流露,感情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质素, 徐志摩追求的是艺术审美本质的纯正。 后期,徐志摩受到同样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逐渐表现 出对古典主义美学观念的认同,从而强调理性的节制精神。但在向古典主义嬗变 的过程中,徐志摩并没有完全脱离浪漫主义,而是走向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 融合,他的“内在音节”的格律观就是这种融合下最卓著的产物。 关键词:人文精神;浪漫主义;古典主义 f r o mr o m a n t i c i s mt oc l a s s i c i s mx uz h i m o se h o i c eo f t h eh u m a n i t i e s a b s t r a c t a l t h o u g ht h e r ei sn os p e c i a lc o m p o s i n go na e s t h e t i c s ,x uz h i m os t i l lt o u c h e d u p o ni tb yw a yo fe s s a y s m a y b et h eh u g ea c h i e v e m e n th eo b t a i n e di np o e t r yw r i t i n g , p e o p l et e n dt oi g n o r et h ee f f o r th eh a dm a d e ,m e a n w h i l e ,c r i t i c i s mr e s e a r c ha b o u th i m i sf o c u so nt e x to fp o e s y t h i st h e s i si st or e v e a lt h ea e s t h e t i c si d e ao fx uz h i m of r o mt h ea l l g i eo ft h e h u m a n i t i e s ,w h i c hi su p l i f tt or e s i s tm a t e r i a l i z e dc i v i l i z a t i o n t h e r ea l et w op h a s e s , o n ei st h ep e r i o do fr o m a n t i c i s m ,a n dt h eo t h e ri st h ep e r i o dt h a tt u r n i n gt 0 c l a s s i c i s m t h er o m a n t i c i s mp e r i o d i nt h i sp h a s e ,b e c a u s eo f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p h i l o s o p h e r b e r t r a n dr u s s e l l ,x uz h i m o sa t t i t u d et os c i e n c ec h a n g e df r o ma d o r a t i o nt oc r i t i c i s m a tl a s t ,h eg a v eu ph i so r i g i n a li n t e n t i o nt ob eas p e c i a l i s ti np o l i t i c a la n de c o n o m i c f i e l d ,a n dc h o s et h ec a r e e ro fw r i t e r , a c c e p t e dt h er o m a n t i c i s m h i st h o u g h ta b o u t n a t u r ea n dl i t e r a t u r er e f l e c t e dt h ev i e w p o i n to ft h eh u m a n i t i e s ,w h i c hi st h ec o r eo f m o d e r n i t y ”n a t u r e ,”i st h es y m b o lo fs p i r i tf r e e d o m ( i n c l u d i n gi n s t i n c t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o fh u m a nb e i n g 、x uz h i m oa d v i s e dt of i n do r i g i n a lh u m a n i t yi n “n a t u r e ”t h e e s s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i st h eh y p o s t a t i cs p i r i t ,s ot h ee m o t i o ni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 e l e m e n ti nl i t e r a t u r e a c t u a l l y , x uz h i m o p u r s u e d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sa e s t h e t i c i nt h el a t t e rp e r i o d ,x uz h i m oa c c e p t e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t h en e wh u m a n i s m ”, w h i c hw a sa l s oc o n s i d e r i n ga b o u tt h em o d e m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tt h er e s u l t ,x uz h i m o a g r e e dw i t ht h ec l a s s i c i s m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t h er a t i o n a la b s t e n t i o n b u tm e a n w h i l eh i s i d e aa l s oa p p e a l e dc h a r a c t e ro fr o m a n t i c i s m t h e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e f f o r th em a d ei nt h i s t i m ew a st h ep o e t r yt h e o r yo nr u l e sa n df o r m s k e yw o r d s :t h eh u m a n i t i e s , r o m a n t i c i s m ;c l a s s i c i s m 】1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 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第飞 口占年( 月;f 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作者签名:趵、髫亏 导师签名 日期:p 1 1 年f 月;扫 嗡“墼姗日 前言 前言 年仅三十五岁便遭遇空难猝逝,创作生涯也只有短暂的十年( 1 9 2 2 年 1 9 3 1 年) ,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茅盾早 就指出:“新诗人中间的志摩最可注意” 1 ,朱自清也说:“现代中国诗首推徐 志摩和郭沫若。” 2 作为新月诗派的创始人,诗歌领域上的翘楚,徐志摩最引 人瞩目的莫过于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佳绩。在他短暂的十年创作生涯中,一共 为我们留下了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另 外还有集外诗作6 0 余首,对推进新文学时期白话诗歌的创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同时,正如穆木天所说的“诗人徐志摩不止是要求仓q 作,而且更作原理的追求。” 3 3 ( p 2 7 8 ) 徐志摩在创作的同时也对人生、对艺术进行了深层的思考,虽然并没 有专门阐发文艺观念的著述,却也不乏理论上的建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观 及美学思想。他从形而上精神的高度诠释艺术与人生,认为合理的人生,也就是 “生活的本体” 4 3 ( p 3 0 ) 是有着统一精神的灌注,而艺术则是这一“生活的本 体”的表现,也就是超验精神的自然流露。基于这样的人生观以及艺术的本质观, 徐志摩在对诗歌格律的探索中,提出了“内在音节”的概念,完善了闻多的“诗 的三美”理论,使得新格律诗的理论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对于徐志摩的研究,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至今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其问除了从1 9 4 9 年到1 9 7 9 年,由于政治评判标准主宰了一切学术研究领域,研 究被迫处于停滞和中断状态外,徐志摩一直是现代文坛的一个关注的热点。1 9 2 3 年到1 9 4 9 年,随着徐志摩诗歌的发表,品评性文章的不断出现;尤其在1 9 3 1 年 诗人去世后,涌现了大量缅怀其人其事,评论其诗文创作的悼念文章,在文坛上 掀起了一个“评徐热潮”。1 9 8 0 年至今,随着思想禁锢的解除,徐志摩的作品重 新问世,在不到三十年,仅徐志摩全集就发行了三个不同的版本。徐志摩又一次 大放异彩,关于他的思想倾向、艺术风格、文学史的意义与地位等多方面的话题, 一直为人们热热闹闹的讨论着。 但在研究徐志摩的过程中,学界往往会不约而同的对其思想的驳杂表示认 可,例如卞之琳,凡尼等人都曾引用诗人朋友的话“志摩感情之浮,使他不能为 从浪漫到古典论徐志摩的人文抉择 诗人,思想之杂,使他不能为文人”,深感诗人思想之复杂。的确,就如一个 思想的杂合体,在徐志摩身上汇积着众多不同的思想观念,虽然有时各种观念之 间甚至是相互对立矛盾的:尼采的超人思想、罗素的人道主义观念、哈代的美学 理念、佛罗伊德关于“性爱”的本能说、波德莱尔的现代主义的诗歌观念等都或 多或少能在徐志摩的身上找到一丝踪迹。2 0 0 3 年,刘介民的类同研究的再发 现徐志摩在中西文化之间出版,文中作者以“x 与y ”这一比较文学的方 式,比较详尽地列述了徐志摩身上所汇聚的不同的西方思想,更清晰地展示了徐 志摩思想的这种驳杂性。 也许是没有专门而且系统的理论著述的原因,或者是由于他在诗歌创作领域 所取得耀眼的成就而吸引了人们更多的注意力的缘故,长期以来,人们更侧重于 其文本批评,对诗人在理论上的建树,尤其是他本人对美学理念的阐发不够重视。 穆木天的徐志摩论以同是诗人的内行眼光分析评价了徐志摩的思想以及诗歌 创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科学性,其观点屡屡被引用阐发,是公认的“经典” 的徐志摩分析评论之作。他在阐述徐志摩理论建树这一问题时是这样说的:“他 有称王称霸的雄心。他不只想做一个诗歌的作者,而且,他还想做一个诗歌的理 论者。虽然他一无所完成,可是他做了各种的尝试”。 3 ( p 2 7 7 ) 他独具慧眼的 看到了徐志摩在诗歌理论上所作的努力,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徐志摩在理论 建树上是无所作为的,在其文中也没有对徐志摩本人美学观念的阐发作进一步的 探讨。另外,现当代最有权威的现代文学史的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1 9 9 8 年修订版) 在徐志摩介绍中也仅仅是对他在诗歌创作的成就进行了肯定:“徐志 摩总在不拘一格的不断试验与创造中追求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以其美的 艺术珍品提高着读者的审美力:徐志摩在新诗史上的独特贡献正在于此。” 5 ( p 1 3 4 ) 因而,学界虽然感叹于徐志摩思想之驳杂,有时甚至难于理解他自相矛 盾的观点,但是长期以来,忽略了从徐志摩美学理念的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 本文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反抗物质文明,高扬人文精神的视角,审视 徐志摩的美学思想,将其划分为前期的浪漫主义和后期向古典主义嬗变两个阶 段,希望以此能找到隐藏在诗人“浮”、“杂”背后的一条不变的思想脉络。 。转引自诗人徐志摩 c ,重庆出版社1 9 8 2 年版中凡尼徐志摩简论、卞之琳徐志摩诗歌重读志感 两篇文章 2 第一章科学主义语境下的人文抉择 第一章科学主义语境下的人文抉择 第一节科学主义文化语境 1 9 世纪中期开始,随着中国的国门被西方“船坚炮利”敲开以后,西方的 科学与民主这两大思潮也随之进入中国,为那些寻找变革图强之法,思考谋国救 时的中国先进分子所瞩目。到了五四时期,启蒙主义者们正式打出了民主与科学 的大旗以救中国。作为西方近现代文明,科学自进入中国就受到高度推崇和信仰, 逐渐形成了强大的话语环境。据统计,在“五四”核心刊物新青年上,“科 学”一词出现了1 9 1 3 次,而“民主”一词只出现了3 0 5 次,加上“德先生”之 类的提法,也只有5 1 3 次。 6 科学的这种影响正如胡适在科学与人生观中 所描述的:“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 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i ! e t ;n 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那个名词就是科学。这样几乎全国一致的崇信,究竟有无价值,那是另一问 题。我们至少可以说,自从中国讲变法维新以来,没有一个人敢公然诽谤科学 的。” 7 ( p i o ) 科学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核心。人们一般多把科学定位为数理化一类的学 科,属于技术操作的领域,有其特定应用的范围。科学提供认识改造现象世界的 方法和知识,正如康德所说的,科学不能僭越伦理和信仰领域。但由于科学技术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绩效,尤其在近现代,因为科学的飞速 进展,促成了工业机械的广泛运用,创造了繁荣的物质文明,由此引发了人们对 科学、对工业文明的崇拜,科学被泛化为可以渗入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 学科的价值信念与原则导向,不但作为技术操作方法,而且作为“精神”而被顶 礼膜拜。这也就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强大的“科学主义”的话语霸权。所谓的“科 学主义”就是在以科学为主的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观念形态,“人们 更注重的是它的精神内理,科学泛化、上升为一种形而上的,可以渗入包括 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学科的价值信念与原则导向”。 8 ( p 1 5 ) 在声势浩大 的西方工业文明的全球性扩张的进程中,中国逐步形成科学主义的语境,也是历 从浪漫到古典论徐志摩的人文抉择 史的必然。 在中国,科学经由了从“器”到“道”的过程,逐渐渗透到中国现代文化思 想领域中的每一个学科,每一个层面。科学由方法领域向精神领域僭越,最显著 的例子莫过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中国适用领域的扩延。进化论原本是属于自然科 学的领域,但严复在翻译介绍天演论时,把它推广到了社会领域,演变成为 社会达尔文主义,“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成为了救亡图存、保国保种的理论依 据。进而,五四时期,胡适也将进化论引到文学领域,提出了“历史进化的文学 观”: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 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 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 胜于近人也。左氏史公之文奇矣,然施耐庵之水浒传视左传史记 何多让焉? 三都两京之赋富矣,然以视唐诗,宋词,则糟粕耳。此 可见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 9 1 ( p t ) 科学方法变成了无所不能的万应灵药,成了新的“上帝”,可以适用于任何 的领域。科学在中国已经被偶像化,神圣化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文明程度的提高,科学主义、科技理性所引发的 是机械主义、工业主义,它带来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实利主义、物质主义。由 此,人文精神受到压抑,“技术逻格斯被转化为持续下来的奴役的逻格斯。技术 的解放力量物的工具化成为解放的桎梏:这就是人的工具化。” 1 0 ( p 1 3 6 ) 在西方,科学主义语境存在的同时,思想文化领域也就存在着对科学理 性的批判,对科学主义语境压抑的反抗,而这也就构成了西方现代性的两个维度 历史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诚如李欧梵指出的欧洲产生的两种“现代”潮流, “一种是启蒙主义经过工业革命后所造成的布尔乔亚的现代性他偏重科 技的发展及对理性进步观念的继续乐观,当然它也带来了中产阶级的庸俗和市侩 气;第二种是经后期浪漫主义而逐渐演变出来的艺术的现代性,也可称之为现代 主义,它是因反对前者的庸俗而故意用艺术先锋手法来吓倒中产阶级,也是求新 厌1 日的,但他更注重艺术本身的现实的距离,进一步探究艺术世界内在的真谛” 1 1 ( p 1 4 8 ) 。西方对工业文明压抑人文精神的负面影响的警觉始于1 8 世纪的卢 第一章科学主义语境下的人文抉择 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一文中,他对科学与文化的发展持警惕乃至敌视的态度, 认为一切科学的起源都是卑鄙的:“天文学诞生于迷信:辩论术诞生于野心、仇 恨、谄媚和谎言;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一切,甚至 道德本身,都诞生于人类的骄傲。因此科学与艺术的诞生乃是出于我们的罪恶” 1 2 ( p 1 6 ) 。也就是说,文明与文化不是来自人类善的追求,而是源于恶欲的膨 胀。科技理性及其所促成的工业文明不仅不会给人类以幸福,而且只会带来罪恶 与祸患。卢梭以其偏激与尖刻蔗晾了当时的思想界,但是,他对以科学为主的工 业文明的批判在西方历史上开了先河。从十九世纪上半叶开始,这种对工业文明 的批判先后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现代主义所承续,并且得以 发挥,成为了这些思潮的真质,构成了西方社会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的维度审 美现代性,即是对历史现代性的批判。 与西方这种对理性精神、科学精神进行全面反思与批判的状况相反,在中国, 科学在“由器上升到道”的过程中,被赋予了形而上的内涵,进而排斥 和它对立的宗教与哲学。2 0 年代初,中国发生了反基督运动,五四革命先驱者 如蔡元培、吴虞、汪精卫、陈独秀、李大钊、胡汉民等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或者 支持了这场运动。这场否定宗教的运动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科学。科学对哲学的 排挤则集中体现乎“科玄论战”这场中国思想界的论争上。1 9 2 3 年,张君劢在 清华大学作了题为“人生观”的讲演。他批评五四以后流行的科学主义,即认为 科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倾向。他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因此中国文 化的重建取决于“人生观”主要指人文科学以及伦理、宗教、玄学( 哲学) 。 他的观点遭到科学主义一派的批判。丁文江即提出了科学支配人生观,科学方法 是万能的。胡适也指出:“因果大法支配着他人的一切生活”, 7 ( p 2 4 ) 并且提出了“科学的人生观”或“自然的人生观”。在科学派那里,科学具有了 人生观的形而上的性质。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陈独秀也参加了这场论战,他 支持“科学的人生观”,但他说的科学是指唯物史观,认为精神现象( “心的现象”) 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他指出:“我则以为,固然在主观上须建设科学人生观之信 仰,而更须在客观上对于一切超科学的人生观加以科学的解释,毕竟证明科学之 权威是万能的,方能使玄学鬼无路可走,无缝可钻。” 7 ( p 2 9 ) “科玄论战”的 结果是“科学神”战胜了“玄学鬼”,科学主义大获全胜,科学派将科学泛化到 从浪漫到古典论徐志摩的人文抉择 了意识形态领域和哲学的领域,也就是说科学凌驾于哲学之上,凌驾于人文精神 之上。科学主义进一步在中国的文化领域巩固了自己的霸权。 科学主义在中国取得文化霸权固然和中国当时工业文明不够发达,科学主义 还没有造成像西方那样巨大的负面影响的社会现实有关。但同时应该看到,本应 当担纲起对现实批判任务的思想文化领域,不但没有对科学主义进行反思,反而 却认同科学的“形而上”化,这不能不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用不二的性质” “未发生超验的形而上层面与经验的形而下层面的分化” 1 3 ( p 4 ) 有关。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而儒家学说是“道不离伦常日用”的“实用理 性”文化,它把天道、天理转化为人道、人伦,表现的是一种对世俗的关怀精神, 儒家的这种世俗的意识形态中也包含着宗教、哲学、美学的形而上层面的意义, 但是,儒家形而上的追求最终仍是统摄在“实用”的世俗精神中。因为这种形而 上的意义,并不象西方那样是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和形而下相分离而达到的,而 是通过形而下层面的“伦常日用”的实践完成的。从1 9 世纪晚期开始,以儒家 为主的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开始瓦解,到了五四时期,在中国的先进 分子的批判中全面崩溃,但是文化下的“实用精神”在民族心理中却积淀下来。 因此,中国知识分子在向西方文明学习文化以重构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更多的是 着眼与现实层面的启蒙、救世。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政 治腐败,国家贫弱,民族危机深重,国人一直在不断地寻找救国的道路。出于救 亡图存的需要,中国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了以科学为核心的西方工业文明,对西 方文明充满了憧憬之情。五四启蒙者以“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为中国的明天( 陈 独秀语) ;他们讴歌新的生产力,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乐观的僮憬,像郭沫若就 把工业化的产物称为“二十世纪的名花! 近代文明的严母呀”:陈独秀则更尖锐 地提出“以科学代宗教”的口号。 思想文化领域对科学的乐观祟奉的精神使中国在接受西方文化时,就有意或 无意的回避对西方的反思科学主义的观点,例如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化思潮进入中 国以后,其对科学主义批判的维度就被取消了,这对中国现当代浪漫主义思潮的 解读不无影响。 但是,在看到科学主义取得强大的话语霸权盼隋况下,在主流文化对科学主 。注:具体请参阅俞兆平先生对现代五四文学思潮的考证。 6 第一章科学主义语境下的人文抉择 义采取迎合的态度的同时,还有另一种声音发出,尽管这种声音是相对的微弱。 在中国,比较早感应到科学和人文精神之间冲突的应为王国维,他在其文集续 编自序二中,对“知识论上之实证论”发出了“知其可信而不可爱”的感慨。 鲁迅则是对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之间对立矛盾认识最关系认识深刻的一位,他在 1 9 0 7 年文化偏至论中写道: 递夫十九世纪后叶,而其弊果益昭,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 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明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 不之一省。重其外,放其肉,驭其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来蔽,社会 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荫,使】生灵之光,愈益就 于黯淡;十九世纪文明一面之通弊,盖如此矣。 1 4 3 ( p 5 3 ) 鲁迅揭示了“物质主义”的恶果:“物欲”遮蔽了“灵明”,外“质”取代了 内“神”,物质文明的高涨,精神文明的低落,人的旨趣平庸,罪恶滋生,社会 憔悴,进步停滞。 此外,对科学主义保持警醒的,还有梁启超、张君劢、郑振铎、宗白华、周 作人、沈从文以及梁实秋,闻一多、徐志摩等,他们各自从不同的方面对科学主 义提出了质疑。他们对科学主义的一次较为集中的阻击,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科 玄论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在此之后,他们仍然在文学以及美学领域中仍然 表达了对科学主义的反思与批判,正是这种批判的态度使中国的现代性的追求得 以平衡,即不但有了召唤历史现代性的维度,还有了反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的维 度。 第二节徐志摩的人文抉择从浪漫到古典 “对徐志摩而言,所有人类的生活便是自我的显现” 1 1 ( p 5 0 ) 。他所 不断追索着的是彰显自我的“人性”,认为“单有躯壳生命没有灵性生括是莫大 的悲惨” 4 ( p 8 5 ) 。在他的作品中相关的表述比比皆是,例如“自然的性灵”、 “个性人格”、“精神”、“真感情”等等。 茅盾对五四新文学的认识是:人的发现,即发展个性,即个人主义,成为五 四时期新文学运动韵主要目标。 1 5 3 ( p 2 6 ) 在五四时期,“人性”的解放是当时 的一大主流,知识分子纷纷喊出了“人性”、“个性”、“自我”等口号,高悬于文 7 从浪漫到古典论徐志摩的人文抉择 学天幕上的俨然是一个大写的“人”字。五四时期对个性以及人性的关注是对中 国传统思想中偏离人,或者说忽略人的存在,这一文学本应当关注的思想的反拨, 当时,文人知识分子正是从揭露封建禁欲主义、蒙昧主义,恢复封建礼教压制下 的个人这一点出发,提倡“人性”“个性”的。正如鲁迅后来的总结:“最初,文 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他们认为只要扫荡了旧的成法,剩下来的便是原 来的人,好的社会了”。 1 6 ( p 2 1 ) 因此“人性”“个性”更多的是作为思想武 器来批判中国传统封建礼教,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的目的。 和这种指向封建礼教的人性、个性不同的是,徐志摩“人”的观念指向现 代西方工业文明以及其核心的科学主义对人性的抑制与异化。诚如穆木天对他的 评价:“诗人徐志摩所要求的,是反抗现代的堕落与物质主义的革命运动,是心 灵解放的革命”, 3 ( p 2 1 ) 徐志摩对人文精神的提倡具有对现代性反思的内涵。 徐志摩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生命的有机的统一体,其本质是一体活泼的精 神,贯穿于万物的本质里,所有的生命个体都是这一统一精神的灌注: 、 整个的宇宙,只是不断的创造;所有的生命,只是个性的表现。真消息, 真意义,内蕴在万物的本质里,好像一条大河,网络似的支流,随地形的结 构,四方错综着,有大而小,有小而微,由微而隐,由有形至无形,由可数 至无限,但这看来极复杂的组织所表明的只是一个单纯的意义,所表现的只 是一体活泼的精神;这精神是完全的,整个的,实在的 4 1 ( p 2 9 ) 在徐志摩的观念中,人是这“一体精神”以独特的方式做出的显现,因而精 神( 即是人性) 是人的天赋本真性。对人而言,人生最大的目的就是这“一体精 神”以独特的方式实现,“不能在我生命实现人之所以为人,我对不起自己。在 为人的生活里不能实现我之所以为我,我对不起生命:这个原则我们也应该时时 放在心里。” 4 ( p 3 4 ) 。 科学技术的运用,促进了工业文明高速发展,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 质利益和生活的享受,但另一方面,也正因如此,刺激了人类物欲无限度的膨胀。 物质至上的功利主义,商品的交换逻辑,让人的尊严与价值沦落,人文精神转向 低迷。以科学为主的现代工业文明以一种客观异已的力量威胁着人的生存秩态。 在美国的留学期间,徐志摩在学习以及生活的亲身体验中,深刻地感受到了物质 文明对人文精神的压制,看穿了物质文明背后的肮脏和龌龊,因而对科学为主的 8 第一章科学主义语境下的人文抉择 工业文明深为厌恶。他认为工业文明是物质主义盛行的文明,因而是堕落的,它 湮灭了人的真的性灵:“真生命活泼的血液的循环,已经被文明的毒质瘀住了”。 4 ( p 2 3 ) 这样的文明给整个世界所带来的只是丑陋和罪恶,中国也没能幸免于 外:“我们只要想起英国的孟骞斯德,利物浦;美国的芝加哥,毕次保格,纽约: 中国的上海,天津;就知道工业主义只孕育丑恶、庸俗、龌龊,罪恶,嚣 , 高烟囱与大腹贾”。 1 7 1 ( p 1 9 6 ) 而这种文明的堕落只有用一种方法可以挽救,那 就是在继起的时代里唤起新的精神与生命的势力:“精神性的行为,它的起源与 所能发生的效果,决不是我们常识所能测量,更不是什么社会的或是科学的评价 标准所能批判的。在我们一班信仰( 你可以说迷信) 精神生命的痴人,在我们还 有寸土可守的日子,决不能让实利主义的重量完全压倒人的性灵的表现,更不能 容忍某时代迷信( 在中世是宗教,现代是科学) 的黑影完全淹没了宇宙间不变的 价值。” 4 ( p 7 2 ) 因此对于徐志摩而言,他的人的性灵的提倡是在科学主义语 境下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具有现代性的思索的内涵。 对科学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对人文精神的倡导,贯穿于徐志摩整个美学思想 的始终,成为他早期浪漫主义思想的核心,后期向古典主义转变的主要契机。 首先,前期的浪漫主义思想。这个阶段大致是从1 9 2 0 年徐志摩弃政从文, “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衔的引诱”,离开美国,横渡大西洋远赴英国开始, 到1 9 2 6 年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开辟了诗镌,开宗明义的提倡诗歌格律运 动为止。 “作为历史思潮的浪漫主义,其总的精神旨向是对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的探 求,是现代性的自我批判。” 1 8 j 浪漫主义是一个意义庞杂,内涵宽泛的概 念。它的身上垒积着前人从不同立场、不同视野赋予它的东西,叠加着历史上不 同时期、不同思潮的要求与使命。学科界域也已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的范围涉及 到了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美学。因此,对什么是浪漫主义,关键是对浪漫主 义的真质的探寻。罗索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把“浪漫主义运动之父”的桂冠 戴在了卢梭的头上。卢梭的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他对文明的解构,是其 深层的仅为康德所读懂的“异化”内质,“卢梭之出现,使人们意识到,历史趟拇 。补字:兀与逐的一半 。注:思想的形成与转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并不是短期一蹴而就的,因此对徐志摩的思想作绝 对的划界是不可能的,在此的划界主要是根据其由代表性的,标志性的活动的而定的。 9 从浪漫到古典论徐志摩的人文抉择 步是由文明的正值增长与文明的负值效应两条对抗线交织而成。前一条线导向人 类乐观的建设性行为,后一条线导向人类悲观的批判性行为甚或是破坏性行为。” 1 7 ( p 2 7 5 ) 这一解构与批判,就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即“审美现代性”的内涵, 它集中展现在卢梭的成名作论科学与艺术之中。在该文中,卢梭不无偏 激地批判了当时正在兴起地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他对科学与文化的发展持警惕及 至敌视的态度。对工业文明和科学主义的忧虑,反恩和批判成为了浪漫主义思潮 萌生地起点。浪漫主义思想史家马丁亨克尔明确地归纳道:“浪漫派那一代人实 在无法忍受不断加剧的整个世界对神的亵渎,无法忍受越来越多的机械式的说 明,无法忍受生活的诗的丧失。所以,我们可以把浪漫主义概括为现代 性( m o d e r n i t y ) 的第一次自我批判” 由此可知,浪漫主义的深层的内质是对 科学理性,工业文明的批判,是“现代性”的自我批判。 由于科学主义文化语境的关系,中国在接受西方浪漫主义时把批判科学的这 一维度有意无意地给排斥了:“早期的中国浪漫主义者对韦勒瑞已、华滋华斯、 歌德和诺瓦利斯等人认识论式追索的核心层面所知不多。早期的中国新诗人 选择以情感主义为基础的浪漫主义而排拒了由认识论出发作哲理思索的浪漫主 义。”因为“他们被新近奉若神明的科学主义之宏伟气势所慑服,而不明白,西 方浪漫主义者当时却是为了反抗科学带来的威胁,才强调想象作为有机组织体的 重要意义。” 2 0 ( p 1 9 6 ) 而到了3 0 年代,中国文学界接受了苏联高尔基所设定 的“政治学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的反现代性的这一深层文化内涵更是彻底丧 失了。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人们对徐志摩做出了浪漫主义诗人这一界定,但其主 要依据是徐志摩作品中体现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性与主情性这一浪漫主义的外 在美学特征,基本忽略了他对科学主义思索的思想内质。 当时,罗素和泰戈尔批判科学主义和工业文明的思想对徐志摩的影响甚大, 尤其是罗素,他是徐志摩毕生崇奉、追随的大思想家。徐志摩悉心研读了他的大 量社会科学著作,如战争中的公理问题、社会改造的原则、政治理想、 往自由之路、我们对外界的认识等。1 9 2 0 年9 月为“跟这位二十世纪的 福禄泰尔认真念一点书去”,以致“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衔的引诱” 4 ( p 1 0 6 ) ,离开美国,横渡大西洋到了英国。接受了罗素以及泰戈尔思想的徐志摩 。注:转引自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6 页。 1 0 第一章科学主义语境下的人文抉择 对西方工业文明进行了不懈的抨击,而这也构成了徐志摩浪漫主义思想的内质, 具体体现在:1 、自然的观点。“自然”成了徐志摩的一把批判现实之刃,徐志摩 在“自然”里寻找人文精神,寻找理想的人生,“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 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滋养。” 4 ( p 1 0 7 ) 而这滋养也正是自 然的本真人性的恢复:“规复人生原有的精神的价值”,“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 自然的单纯” 4 ( p 2 5 ) 。2 、人本主义的艺术观。艺术成为徐志摩找寻人的超 越精神,培育人文精神的另一个园地。徐志摩认为“文学是实现生命的”,“无论 文学作品的哲理怎样深,和生命总有长时间的恋爱”。 1 7 3 ( p 1 6 4 ) 在艺术中他 强调的是情感的力量,认为情感的有无,是艺术作品生命之所在:“有真感情的 表现,不论是诗是文是音乐是雕刻或是画,好比是块石子掷在平面的潮心里, 你站着就看得见他引起的变化。”徐志摩还进一步反向述之:没有情感的知识与 理论,是没有生命的,就像石块扔在沙漠里,仅发出一点千枯的声响,此外只是 一大片死一般的沉寂。从艺术的情感性出发,徐恚摩反对科学的渗透,认为“感 情是力量,不是知识。人的心是力量的府库,不是他的逻辑。” 4 3 ( p 7 - - 8 ) 其次,后期的古典主义思想。这个时间大致是从1 9 2 6 年徐志摩主办晨报 副刊的诗镌创刊开始,直至徐志摩逝世。 古典主义概念是动态的,随着历史进程呈现出多义的状况。其原初主要指继 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艺术传统的思想倾向。而作为文学艺术思潮,它有狭义与 广义之分。狭义的是以1 7 世纪法国文学为代表,其特点是:在政治上拥护和歌 颂绝对王权;在思想上提倡“自我克制”、“折衷”的理性,尊重君主专制政治所 需要的道德规范;在题材上借用古代的放事,赋予它崇高悲壮的色彩;在体裁上, 严格按照人为法则进行创作;在艺术上要求结构严谨完整。 2 1 3 ( p 1 5 9 ) 广义的 则是指超出这特定历史阶段而具有相类似的精神倾向和美学风格的文学艺术 思潮。强调的是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天才与勤奋诸多矛盾对立面的和谐、 均衡与统。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推崇、法则的规范、结构的严谨等。2 0 世纪以 来,对思想领域内出现的古典主义思潮的界定往往从广义的精神范畴出发的。 1 9 2 6 年以后,徐志摩和新月同仁梁实秋、闻一多等交往甚密。间接的从粱 实秋那里接受了白壁德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逐渐表现出了古典主义的美 学倾向。“美国的以白壁德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无法忍受现代性思潮所带来的世 从浪漫到古典论徐志摩的人文抉择 俗化、工具化、物质至上、私欲横流的病态世界,而承按西方古典主义传统,对激 进的、具有叛逆性的现代思想动向予以激烈的批判”。 2 2 面对现代文明对人文 精神的压制,新人文主义主张向传统文化寻求恒定的价值标准,追求常态的人性, 艺术的节制,理性被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且不论新人文主义回归传统的举动 保守与否,但就其反抗科学主义,对人文精神的追求而言,它所具有的是一种现 代性的品格,且也正是出于这一共同的追求,徐志摩接受了新人文主义,聚合于 理性的大旗之下。徐志摩向古典主义的嬗变是经历了从具体的美学追求到总的理 念转变这样一个渐变过程。徐志摩在闻一多的影响下,对艺术形式关注由自发地 在创作中探索,前进为自觉地在美学观念上提倡诗歌格律。1 9 2 6 年,徐志摩在 诗刊牟言上高喊:“我们的大话是: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 从而把格律诗的探讨提上日程。在其后的探讨以及创作的实践中,徐志摩提出了 在“内在音节”基础上建立诗歌格律的观念。其次,在格律诗歌探索的过程中, 徐志摩在思想上完成了“格律”与“理性”融合的自觉。1 9 2 8 年新月创刊 时,他开宗明义地表达了古典主义的美学理念,提出了文学与人生的两大原则一 一“健康与尊严”,认为不能没有“标准,纪律,规范”,接受了古典主义的理性 对感情约束的观点,“相信感情不经理性的清滤是一注恶浊的乱泉”。 1 7 ( p 5 8 4 ) 诚如英国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休姆以人的天性是有限性还是无限性来区别浪 漫主义和古典主义,徐志摩后期思想和前期浪漫主义的最大不同,就是给自由的 人性“安上理性的鞍索”,强调了理性的作用。但又如诗人自己承认:“我的笔本 来是最不受羁勒的一匹野马”, 2 3 ( p 1 8 1 ) 情感仍是他人生中不变的信仰。和新 人文主义以道德作为理性源泉的人生追求不同的是,徐志摩的理性最终指向的仍 是情感,提倡用“积极的情感”来维系“一个常态社会的天平”,e 1 7 ( p 5 8 4 ) 这和他前期浪漫主义思想一脉相承。因此,徐志摩后期在向古典主义嬗变的过程 中,并没有完全脱离浪漫主义的规囿,最终不是由浪漫主义转向古典主义,而是 走向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融合。 对于徐志摩而言,无论是早期的浪漫主义,还是后期向古典主义的嬗变,他的 “人性”,不是将目标主要集中于封建伦理传统的批判。但我们不能由此认定 徐 志摩对人性即人文精神的阐释只是仅仅停留在个人的视角,无视民族文化建构。 1 9 1 8 年秋,梁巨j i l 先生投入北京净业湖自尽,此举震动了社会各界,当时 1 2 第一章科学主义语境下的人文抉择 陈独秀、陶孟和等均撰文悼念,并对此自杀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7 年后,梁 先生的遗书由其哲嗣焕鼐、漱冥编印出版,徐志摩读后,深有感慨,予是写下了 论自杀一文。他认为巨川先生的自杀决不是单纯的“殉清”尽忠,而是尽忠 于世道,也就是说,他是“再也看不过革命以来实行的,也最流行的不要脸主义; 他活着没法子帮忙,所以决意牺牲自己的性命,给这时代一个警告,一个抗议。” 即以生命来抗衡这一堕落衰败的社会世态,来唤醒沉沦蒙昧的人心。由此引发, 徐志摩延伸至一个民族的“国民性”的问题,他激动地说:“在一个最无耻的时 代里往往挺生出一两个最知耻的个人,例如宋末有文天祥,明末有黄梨洲一流 人。”这一批以生命铸造精神的先驱者,“取得了一种永久的象征意义”,因为“他 们是为他们民族争人格,争人之所以为人,在他们性灵的不朽里呼吸着 民族更大的性灵。” 4 1 ( p 6 9 - - 7 0 ) 从而将人文精神上升到民族性、国民性,甚至 是人这一“族类特性”( “人之所以为人”) 的高度上来进行考察。呼吁用这种“民 族更大的性灵”来对抗现代的科学主义等异化的倾向。另外,徐志摩也曾在艺 术与人生中批判中国的人文精神的失落,“我们今天习惯于把实利主义的西方 看成没有心脏的文明,那另一方面,我们自己的文明则是没有灵魂的,或根本没 有意识到其灵魂的存在。”希望通过“生活觉性的艺术中介”来追求理想的人生。 应该说徐志摩体验感应到西方社会物质重压之下出现的精神堕落现象,因而 面对中国现代化转型,没有特别注重西方文化作为思想武器对中国本土落后传统 文化的摧毁作用,而更多的是对现代文明崛起中人的精神道德堕落的强烈批判, 表达了他对西方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规范,产生的深刻的忧虑:“现有的工 业主义,机械主义,竞争制度,与这些现象造成的迷信心里与习惯,都是我们理 想社会的仇敌,合理的人生的障碍。现在,就中国说,唯一的希望,就在领袖社 会的人,早早的觉悟,利用他们表率的地位,排斥外来的引诱,转变自杀的方向, 否则前途只是黑暗与陷阱。” 1 7 3 ( p 1 9 8 ) 徐志摩对民族的关切是建立在更为超 越,宏阔的现代性的视野中。 从浪漫到古典论徐志摩的人文抉择 第二章早期的浪漫主义思想 第一节批判性的思想真质 正如福斯特所说的“自我构成了浪漫宇宙的核心和中轴”。 在徐志摩的世界 中,个体自我、主观情感等质素被提到了至高的地位,他的艺术作品中“一贯着 的,是他个人的感情”, 3 ( p 2 7 4 ) 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中,处处彰显着的是主 体的自我,甚而他将艺术直接理解为自我“感情的自然流露”。 强调个体自我,强调主观性是浪漫主义最显著的美学标准。但是,与此同时 应该看到的是,浪漫主义者高扬“个体自我”的深层是对科学为主的工业文明的 反抗,对人诗意化的生存的追寻。当康德的批判哲学揭示“二律背反”的规律之后, 世界的对立性存在显露了出来,并严峻地逼近了人们的跟前,一种客观的异已的 力量威胁着人的生存状态。现代工业技术权威的树立使人文精神转向低迷,商品 交换逻辑的渗透让人的尊严与价值沦落,庸俗的“散文化”的现实摧毁人们诗意浪 漫的梦幻式向往。以科学为主的工业文明不但失去应起的效用,反而助桀为虐, 加剧了异化的裂变。因此,浪漫主义者将拯救的希望寄托到了人的自我本身,认 为现实中的个体自我虽然是感性、经验的存在,但可以通过信仰、意志、爱、想 象、灵性等途径,摆脱物质利欲的束缚,从而上升到超验的层面,趋近神性的完 美,最终取得诗意的生存,使有限的生命纳入无限之中,获得了生存的价值与意 义。 在中国新文学时期,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因在创作实践以及美学倾向上 强调自我,强调主观与情感,被学术界认定为浪漫主义。但正如夏志清后来的评 断:“中国新文学早期浪漫主义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和思想,都是极为幼稚和浅薄 的,没有华茨华斯来向我们证实无所不在的神的存在没有威廉布雷克区 测探人类心灵为善与为恶的无比能力。” 3 ( p 4 8 )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所谓的浪 漫主义缺乏摆脱物质利欲、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