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理念型是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的核心之一,理念型的建构为韦伯从理论角度 想象现实、开展类型比较创造了基本条件。依照理念型方法论,韦伯建立起三种 支配类型:理性化支配、传统型支配和卡理斯玛支配,但这三种支配类型的意义 又超过了政治社会学的范围而具有某种全局性。本文把卡理斯玛作为理性化的反 命题建构起两者之间的张力关系,以及论述卡理斯玛在韦伯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韦伯文本中,卡理斯玛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一是“个人的品质(能力) ” , 用以回答支配者何以可能的问题,二是“社会革命的力量” ,用以解答社会变革何 以可能的问题,三是“法理的根源” ,用以回答社会如何建构的难题;具有三大特 征:神圣性、超越性和自反性。它和理性化一起构成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同形态的 宗教、支配和法律。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反动共同构成人类发展的动力,也形塑 了韦伯的困境。 韦伯这一份极具魅力的遗产激起后人的兴趣,从帕森斯、卢曼到布迪厄和沃 斯理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企图解构卡理斯玛和理性化之间的悖论, 走出韦伯的困境,作了大量有意义和价值的探索,但是最终都没有成功。卡理斯 玛和理性化之间的悖论是结构性的、无法消除的因而是永恒的悖论。这也就决定 了人类的发展始终处于两者之间,无法摆脱其中任何一方。因此,卡理斯玛和理 性化将成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韦伯;卡理斯玛;理性化;悖论 ii abstract in order to avoid historicism and positivism respective one-sided malpractice, weber had surmounted them together, and had a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in the method and the theory. as the inverse proposition of the rationalization, charisma, with the rationalization together, is the clue of webers thought, and holds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webers theory.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charisma mainly displays in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is “individual quality (ability)”, which to reply how possible someone become a controller; the second is “the power that drive the society forward”, which to explain how possible the society transform; the third is “the legal principle theory of law root”, which to answer how to construct a socie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isma theoretically, and summarizes its three characteristics: holiness, transcendence and reflexivity. the charisma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constitute, in the progress of human being, the different kind of religion, the control and the law. they depend on and react against each other; they drive the human forward and also shape the models of webers difficult position. the charming inheritance of webers theory aroused posterior interest extremely, from parsons, luman to bourdieu, all of them conduct the thorough research to this question. they have a lot of significant and worthy research, and attempt to resolve the paradox existed between charisma and rationalization, to get out webers difficult position, but fail at last. the paradox between charisma and rationalization is constitutive and unable to eliminate, but is a eternal one. for this reas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lways tangles with charisma and rationalization, and cannot get rid of any side throughout. therefore, the discussion of charisma and rationalization will become the eternal subject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key words: weber; charisma; rationalization; paradox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第一章 引言 马克斯韦伯,“欧洲文明之子” ,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其短暂的一生 中创造了丰富的学术遗产,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索空间。 在韦伯死后最初的三十多年里,除了少数学者外,在一般人心中,他还是一 个默默无闻的人物,虽然他作品中某些重要的课题,如“理性化” 、 “责任伦理” 受到相当的重视,但这些诠释还十分零碎,研究也缺少系统。韦伯的出名首先在 美国,这应归功于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他早年就读于德国海德堡大学,并以宋 巴特和韦伯论述资本主义问题为题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回到美国后不久就把新 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译成英文出版。1937 年,在他的成名作社会行动的结 构中,系统地阐述了韦伯在广泛领域中对社会理论作出的贡献,此后,韦伯的 思想才开始在英语世界传播开来。韦伯大量的著作被译成英文出版,并且阐释研 究韦伯思想的著述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形成一股“韦伯热” ,也形成了美国学 界占主流地位的“韦伯的思想肖像” ,即通过“实证社会学化” 、 “去历史化”和“单 面化” ,将韦伯充满张力的复杂著述简化、改造为与主流社会相容的教条学说,并 且运用这种教条化的韦伯形象(一种以规范秩序为核心问题的社会理论)来为主 流社会学界的诸多实践意识形态提供依据。 随着研究的深入,美国学界生产的“韦伯的思想肖像”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社会学界形成一股“去帕森斯化”的思潮。1975 年,德国学者腾布鲁克提出:韦 伯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他认为,现有的韦伯形象存在严重的问题,而要重新 理解韦伯,就要清楚韦伯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必须抛弃将韦伯的著述神圣化、或 教科书化的做法。他研究得出韦伯毕生的论题是何为理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 问题,韦伯着手研究了西方社会的理性化过程,在韦伯的笔下,这一历史过程的 核心就是“除魅” 。而德国另一学者亨尼斯认为韦伯的核心问题是“现代命运下人 的发展”问题,也就是“解除魔咒的世界”中,如何拯救人最后的尊严、自由等 特质。无论是腾布鲁克还是亨尼斯都重视了卡理斯玛理在韦伯理论中的作用,但 令人遗憾的是都认为理性化是韦伯理论中内在的逻辑,始终没有把卡理斯玛理与 理性化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构成一对对立的范畴来透视韦伯理论。 本文之所以用这种方法对韦伯的卡理斯玛理论进行了梳理、解读,原因有三: 第一,卡理斯玛是理性化的反命题,同理性化一样,构成贯穿韦伯全部理论的线 索,在他的整个理论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一般人所忽视的而恰恰是韦伯 在方法论和实质理论中一贯坚持的。在方法论中,他研究方法是“非此即彼”的 2 不同理念型之间的对比,是一种极端的二元对立。在这二元对立中,对立的双方 都始终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失去其中的任何一方,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 据、条件。在他的实质理论研究中,从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文,一直 到他对中国、印度及古代犹太教所做的宗教社会学研究(总标题世界诸宗教之 经济伦理 ) ,始终处在卡理斯玛和理性化这对范畴之观照中,西方社会的形态, 无论是宗教、政治和经济,还是法律和科学,无一不是从理念型的卡理斯玛向理 念型的理性化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卡理斯玛和理性化都是相互依存、相 互对立、彼消此长和不可分离的,也只有借助这对范畴,我们才能清楚地看到宗 教、政治经济、法律和科学等从理念型的卡理斯玛向理念型的理性化转化,凸现 人类社会逐步进化的过程。第二,卡理斯玛本身也是极具魅力的领域,它具有丰 富的内涵和多变的特征,能激起人们不尽的思考兴趣。第三,尤其重要的是,国 内外对此的研究没有足够的重视,远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现阶段的研究还停留 在简单的叙述上,没有把它放到和理性化同样高的地位,构构成人类发展的二律 背反。 正是在此基础上,文章首先对韦伯的方法论作了分析,接着用韦伯自己的方 法论反身过来建构卡理斯玛理论,将卡理斯玛和理性化建构为一对对立的范畴并 以此透视韦伯理论。在这对范畴中,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反动共同推动人 类的发展,也构成发展的困境。后来许多人企图消解悖论走出困境,但都没有成 功。笔者认为此悖论是结构性的,是无法消解的,我们只有在两者之间合适的地 方寻找安身立命之处。 3 第二章 韦伯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及卡理斯玛的建构 2.1 韦伯方法论体系 韦伯这种独特的方法论体系,从他给予社会学的定义,我们可知: “社会学, 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对社会行动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 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 ” 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人文”和科学的基本目标,因而也就包 涵了其方法论。“理解”是人文科学的根本方法,其目的在于提示主观世界的意义和 价值,一方面理解具有一种“自觉”的特征,也就是对嵌入在社会现象中的经验 的复制;另一方面,理解成为不可分析、不可证实的内省的“移情” 。发生学因果 分析则是“科学认识方式” ,其目的在于发现客观世界的规律。他把两者结合起来, 不但克服了两者各自的弊端、造就方法论上革命性变革,也给他的理论带来了巨 大的成功。 2.2 韦伯方法中的独特概念 韦伯的方法论中有几组独特的概念,不但使韦伯与前人相区别开来,而且使 他与其同时代的或后来的社会学家区别开来,成为韦伯社会学的标志特征。这些 独特的概念包括: “理念型” 、 “有选择的亲和” 、 “价值关联”和“价值中立” 、 “理 解”等等。 2.2.1 理念型 我们“一说到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会叫人想起理念型,一听到理念型 这个词语,就会联想到韦伯,韦伯与理念型是相互关联而被理解。 ” 因此,理念 型(ideal type)在韦伯方法论中是一个标志性的概念,也是他建构社会理论的一 个基本工具。其具体运用经过是:首先根据经验的经过,提出自己所要解决的问 题,然后,则根据问题的结构设计涵盖这些经验信息的理念型,再用它解决更大 的社会现象。因此,理念型是一个概念工具,它形成的是思维图像,这种思维图 像带来某些思想的秩序,也就是说帮助我们把现实中的非理性现象安顿成一个理 性的秩序。它是从一个特定的观点出发,借以片面地强调很具体现象的成分,然 后则把它提升到一个纯粹的概念。因为在思想中,我们既夸大现实世界的某些部 分,又省略了其他一些成分,使得这个东西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它只是我们思 维中建构出来的图像。是“将历史生活中特定的某些关系和过程统合到一个不自 德马克斯韦伯著.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日金子荣一.韦伯比较社会学m.李永炽译.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23. 4 相矛盾的思维的关联中,此一建构在内容方面颇有乌托邦的性质。因其纯粹透过 对现实某些特征的要素思维性地强调升华的结果。 ” 是一种乌托邦(utopia) ,即 运用理念方法建构概念或事物间的意义关联,并没有取代现实世界真正的、发生 过的与存在的事实。它的功能是“在提供观察现实的认识手段,且将现实的经验 内涵与之比较。衡量二者之间的相似性与分歧性,才能针对现阶段以尽可能清晰 可理解之概念加以描述及因果式地去了悟和理解。 ” 克斯勒将理念型总结为五个 要点,即:理念型一个“创生的概念” ;它不是假设,但是为假设的形成提供技术 的指导;理念型是经验研究的启发式工具;理念型可用于经验-历史的真实的系统 化,是一种于现实存在的结构;理念型的建构可以用来解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结 果产生一种无休止的“再诠释的过程。 ” 这说明理念型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 是概念构造的方式,另一方面指的是理论的假说的性质,即认识现实的一种理性 的理想结构的意义。这体现了韦伯的认识论立场,即关于经验的现实的知识不能 也不应当是“客观”事实“无预设”的翻版。因此,理念型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它与现实 的关系。就其来源而说,一是历史-经验现象的总结,二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观 念的反映,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是,韦伯反复强调,理论和现实之间有一道 不可越过的鸿沟,概念不可能是现实真实再现,它是思想的创造物,只有通过个 别具体形式的研究,将其特点系统化,在脱离经验后,才成为研究现实工具。如 果将二者混淆起来,不但失掉它在方法论上的意义,而且造成理论的失败和对现 实的误解。因此,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声称自己完全符合人们的现实行为,并用 它的逻辑推论指导现实问题。 理念型可分两类:其一是横向结构型,即呈现共时性的社会结构;其二则是 纵向的变迁类型,用以展示时间跨度内的历史过程。但在具体的运用中,两种类 型是交替出现的,有时又相互融合、难分彼此的。于是韦伯得以在他的研究中注 入两种维度共时性的空间维度和历时性的时间维度,并发展出一种复杂的卡 理斯玛理论,但正如韦伯自己一再强调的,他所有的研究都是通过理念型的方法 来展开的,也就是说,他并没有认为自己的研究是对真实世界的如实描写。因此, “理念型在方法论的特色,即在于透过可能性认识现实性。 ”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使用的“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传 统主义”、“神秘主义”等等都是理念型,它们所指的都只是 “历史的个体”,因而与 自然科学的“因果性”、“空间性”、“时间性”的概念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主要阐明 产生于特殊时间与地点条件下的不同现象的历史特征;后者则又是与普遍性相关 的概念,目的是为了表达规律。 转引顾忠华.韦伯学说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2. 转引顾忠华.韦伯学说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3. 迪尔克克斯勒.马克斯韦伯的生平,著述及影响m.郭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21. 日金金子荣一.韦伯比较社会学m.李永炽译.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28. 5 2.2.2 有选择的亲和 “有选择的亲和” (elective affinity)是韦伯方法中一个重要但又时常被人忽视 的一个概念,它指涉的范围很广,包括理念和理念之间,理念和社会现象之间, 社会现象与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承携者和社会现象之间密切关系。它来源于韦伯 1910 年与拉克夫论战时,在对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反批评一文指出,“一个历史 既存的资本主义形式,可以由不同的精神来填满,但也可以而且通常如此 与特定的历史类型有关不同程度的选择性亲和关系,亦可精神对于形式有或多或 少配合” 也就是理论与实际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联系,但不是一种决定关系, 更不是一个层面决定另一层面。 2.3 韦伯方法论的两个维度 发生因果学方法与类型比较学方法 2.3.1 发生因果学方法分析 十六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的 认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牛顿的古典力学原则已被作为一种世界观,宏观世界中 的因果性原则被认为普遍适用说明一切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一切现象都可以 被分解为发生在时间之先的原因和随之继起的结果,原因作用于结果是一种能量 传递的过程,它们之间呈线性对应的关系。这种观念十八世纪因物理学和天文学 取得巨大的进步而深入人心,也深深影响了韦伯。他长期亲自到易北河农村及工 厂做经验研究,就说明了他对实证方法的倾向。但是,作为新康德主义的社会学 家,韦伯也受西南学派的哲学家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的影响,没有完全局限于实 证主义的窠臼。韦伯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具有不可重复的独一无二性的 “历史个体” ,因此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具体的因果问题而非普遍的规律问 题。他将这种具体的因果关系称之为“客观的可能性” ,而规律则称必然性。韦伯 认为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规律,社会科学研究的是“客观可能性” 。 “人类的行为都 具有目的和手段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人类在行为结果上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 当然,这样的关系同线性的因果关系不一样,在社会科学上他提倡因果多元论。 他认为:企图对一具体现象在因果关系上作详尽的回溯,不仅在实际上做不到, 而且就这些原因而言,我们有理由相信推断在某个个体上,这些原因只是某一事 件的本质性因素,因此,在说明行动或社会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也不 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也不是一个必要条件。对社会现实的说明只需做到充分 性即可(subjective adequate) ,如将结果和原因做无穷的追溯,最终将陷入恶性循 转引自顾忠华.韦伯学说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3. 顾忠华.韦伯学说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0. 6 环。这些原因,他称之为“适合原因” ,而将单一的因果关系则称为“关于后果的 知识” “规则学知识” 。 “客观可能性”是一个尽可能妥当地估量出某一原因在随机 事件发生的几率上所具有重要性的范畴,按照韦伯的说法,这个推断过程可分为: (1) 将给定的事件分解为诸因素, 直接资料则看作是 “可能性和因果关系的符合” ; (2)各因素可看作是“经验规则的特例”因而具有普遍性的行为过程均可被纳入 其中加以思考; (3)借助想象,在一连串互为因果的事件系列中把所要考虑的因 果排除; (4)其他的因素作为条件存在,按照经验规则,可以期待它们有怎样的 可能结果; (5)把韦伯事件想象中的发展和现实的发展相比较,如后果相同,被 排除的因素则可能只是偶然的或次要的意义,如后果不同,那么这个因素则可能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韦伯通过对“历史解释中的客观性与适用的因果性”论证,说明了两个问题。 首先,在人的行动中,原因与结果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个结果一旦获得实现, 同时也就成为新的目标的原因,原因只是造成特定后果的手段,由于其具有相同 的有效性,可以在成全某一事(物)件之后,又立即成为一个原先未预见的新的 行动的原因;其次,从实在意义上讲,构成宇宙的事物无论在范围或内容上都是 无穷尽的。在社会学中,没有和难以寻求到严格的或单一的因果,因此,社会现 象需要从多种原因加以说明,至于这些原因被赋予何种地位,则全由个人的价值 取向而定。只有在这种思想下,我们才能尽可能地不误解他的成名作新教伦理 与资本主义精神 。 2.3.2 类型比较学方法研究 韦伯的类型比较方法,是在可能性历史的场所中比较历史生成的人类行为, 具有几乎在时间上与空间上都隔离的意义。 “比较异质的东西,就是区别自他或引 开自他,另一方面也不否定接近自他” 类型比较方法与因果发生学方法一样,在 实际理论中很少单独地使用,准确地说,几乎都是结合在一起的。 韦伯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历史,但不把历史作为一种已经死亡的过去,而 是视为一种仍然具有现实效应的力量,这样过去死的与我们无关的事实,就活生 生地与我们现实密切相关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从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而这种鲜 活性不是来自客观的历史规律,而仅仅来自作者的价值观念给予的“意义” 。如:古 罗马奴隶主存在的资本主义经营通过和近代资本主义经营相比较时,犹太预言者 被看作是政治煽动家与清教徒的职业观相比较时,古罗马、古犹太等都鲜明在近 代欧洲中心的历史视野中浮现出来。将历史的世界牵引到现在,又使当前的现实 问题,透过与过去的比较,它们各自的特征在世界的关联中明显地凸现出来,如 基督新教代表了“支配现实的理性主义” ,鼓舞着信徒承受上帝的旨意来改变现在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65. 日金金子荣一.韦伯比较社会学m.李永炽译.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57. 7 的秩序,相对地,儒家教义代表了“适应现实的理性主义”一,以接受现状的安 排为满足,未曾自发地突破传统主义的桎梏。 韦伯的比较方法是一种双重比较:类型内的比较和类型间的比较,类型内的 比较主要涉及西方何以成为现代的西方(发展史问题) ,类型间的比较分析,主要 涉及“西方”与“非西方”的对比分析问题。因此,这些比较结果可以透过下列 两种区别差异的方法加以简化,一方面是西方过去与近代理性化的区别,另外一 方面则是东方与西方的理性化的差异。 这种类型比较的方法,在他的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就开始自觉地 使用,通过将资本主义精神和任何时代、任何国度的“物欲” 、 “营利欲”的根本 差异的对比,凸显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个性” 。这其中隐藏着这样的一个认识韦伯 的类型比较学方法,是在可能性历史的场所中比较历史生成的人类行为,具有几 乎在时间上与空间上都隔离的意义。 “比较异质的东西, 就是区别自他或引开自他, 另外一方面也不否定接近自他。 ” 类型比较学方法与因果发生学方法一近代的资 本主义和支撑它的理性化,都是近代欧洲的产物。这样把这种认识放入“世界史” 的关联中把握它,从而在世界关联中确定了资本主义独特的地位。 2.4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与卡理斯玛的建构 在韦伯的理论中, “资本主义精神” 、 “新教伦理” 、 “传统主义” 、 “神秘主义” 、 “卡理斯玛”和“理性化”等等都是理念型,所有的理念型都是通过理念型的方 法建构的。理念型的方法建构理论分三个阶段:分离、抽象和适用。 首先,根据要研究的问题,广泛收集素材,从中分离出一些规律性因素或本 质特征,为我们提供一幅关于各种经验材料的理想图景。其次,按照一定的理论 逻辑把这些规律或本质特征集合成一个具有内在一致的复合体中,使这些规律或 本质特征变成清晰的和可理解的,从而建构出一个基本的理念型,因此, “理念型 是通过片面突出一个或更多的观点,通过许多弥散的、无联系的、或多或少存在 和偶尔又不存在的个别现象而形成的” 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最后,借助这些理 念型去分析相关的具体事件。韦伯认为, “历史研究所面临的任务是,在每一个别 的实例中,确定这种理想结构接近或脱离现实的程度。 ” 例如,在什么程度上, 某个城市的经济结构可以被归类于“城市经济” 。 卡理斯玛就是韦伯用理念型的方法建构一个理念型,作为一个概念,卡理斯 玛很早就有人在宗教里使用,其本义是“天赐恩宠” ,但韦伯用它来指涉某种人格 特质、人格魅力,把那些像北欧神话中的“熊皮武士”身上体现的那种勇武意志 和战斗力、 “萨满教”女巫身上体现出的那种“通灵” 、 “摩门教”的创始人史密斯 日金子荣一.韦伯比较社会学m.李永炽译.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57. 德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杨富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86. 德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杨富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86. 8 那种能得到天使的宣谕的能力以及像“文人”或“知识分子”他们身上表现出用 生花之笔或如簧之舌来煽动和引导群众的能力等等综合起来,提纯出一些共同的 特质:超常的品质或能力,然后把这些组合成内部不相矛盾的卡理斯玛理念型。 这些理念型不应当是、也不可能是现实“无预设”的翻版,因为现实中的现象都 是彼此矛盾的,它只是用来对照现实的。比如,中国清末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 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等人,是不是具有卡理斯玛特质、是不是卡理斯玛担纲者, 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接近或偏离卡理斯玛理念型。韦伯把卡理斯玛与其他社会形 态结合,就形成卡理斯玛宗教、卡理斯玛支配及卡理斯玛共同体等,他就用这些 理念型分析了中国宗教、印度教和古犹太教,把它和这些历史、现实对照,看是 否一样,如果有差距的话,为什么? 建构了卡理斯玛理念型,对于具有此特质的现象,我们能够较为深刻地了解, 但对于没有此特质的现象,就无能为力了。而现实中的事物是矛盾的,许多现象 与卡理斯玛的理念型有较大的差距或者没有此特质,因此建构其对立的理性化的 理念型就显得十分必要。 理念型的理性化是韦伯用同样的方法建构起来的,他从西方社会上或历史上 种种复杂的情况里,特别挑选出某种与卡理斯玛相对的趋势或变化,如像确定性、 可计算性和可预测性等,用理性化的理念型把这些特征统统收拢起来,然后又借 助思维逻辑,使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当韦伯建构出卡理斯玛与理性化这对范畴的时候,他研究的范围立刻就扩大 了、视野也扩宽了,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社会现象,从宗教、支配到法律,从个人、 组织到国家,从日常行为到革命行动,无一不是这两种理念型之间的现象,无一 不是可以与这两种理念型对照中,慢慢地凸现出各自的特征。 9 第三章 韦伯的卡理斯玛理论研究 3.1 卡理斯玛悖论的发生学分析 卡理斯玛(charisma)是研究韦伯理论的一个不可跨过的界碑,一道绕不过的门 槛。它总是令人讨厌地同其他的理论纠缠在一起,时隐时现;它总是不断地改变 其依附的对象, “内在于事物与人类无论其为有生命的、活的,或无生命的、 死的并且赋予它们力量去为善或者作恶” ;既是一种“个人品质(能力)” ,解 答“支配者何以可能”的问题,也是一种“社会革命力量” ,解决“社会变革何以 可能”的问题,同时还是“法理的根源”之一,用以回答“社会是如何建构的”难 题。卡理斯玛如此活跃,一方面说明它在韦伯理论中的核心的地位,这恰如孟森 所说, “卡理斯玛在韦伯那里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变化的,或者正是由于卡理斯玛 概念的发展变化,导致了韦伯的第二突破。 ” 另外一方面又决定了它在韦伯的不 同文本中会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某些歧义性甚至混乱性。我们知道,韦伯在使用卡 理斯玛时曾提到该术语的宗教起源。由此我们可知,该术语与宗教学说有着一种 内在的关联。因此,从这里出发,以发生学的方法对韦伯理论中卡理斯玛的发展 历程做一厘定,并对不同阶段上卡理斯玛的具体指涉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系统 分析。 3.1.1 个人品质 支配者何以可能的一种依据 卡理斯玛这个概念出自哥林多后书 ,其原意是指“天赐恩宠” 。韦伯用它 来表示“某种人格特质,某些人因具有这个特质而被认为是超凡的,禀赋着超自 然以及超人的,或至少是特殊的力量或品质。 ” 作为一种非凡的人格特质,卡理斯玛具有一种超日常的、超自然的、神圣的 性质。它“既非奠基于制定秩序或传统的秩序,也非奠基于既得权力,而是以个 人的英雄性或个人的启示之正当性为其根基” , “除了那种源自于个人、经常不 断重新被确证的力量之外,不知有其他任何的正当性存在” ;它所遵循的不是 来自外界的规则,而是其自身, “惟其自身之内在确实与限度” ,没有其他之物可 以作为其依据;它是神所恩赐的,但神以何种方式、在什么时候、赋予哪些人, 这完全是在“黑幕”之下过程,没有人知道,也不可能有人知道,所以,对它作理论 的规定是不可能的,不是过多,就是过少。 德 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 (韦伯作品集)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305 李猛.除魔世界与禁欲者的守护神c.韦伯:法律与价值.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30. 德 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 (韦伯作品集)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353 德 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 (韦伯作品集)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329. 德 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 (韦伯作品集)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305 10 然而,颇为悖谬的是,正是这些超验的特点和来源使卡理斯玛能在经验世界 中发挥其作用。具体言之,卡理斯玛通过强化自身的神秘性及多样性,通过宣称 自身的力量来自神的赋予,宣称拥有卡理斯玛特质的个体是神的使者,是神与人 联系的桥梁、通道,从而确定了该个体在尘世的主宰和支配地位。因此,一个人, 无论是谁,只要拥有卡理斯玛,他就是天然的先知、英雄及支配者;反之,如果 一个支配者丧失了卡理斯玛,也就是“人民停止他们的承认,支配者不过是一个 匹夫。如果他还想要更多的,他就是个该受罚的篡夺者。 ” “君主不拥有卡理 斯玛的美德,因此不是一个正当的天子” 。因此,卡理斯玛既是支配者何以可 能的一种依据,成为统治的合理性的重要来源。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卡理斯玛引 起了社会的分层,又决定了社会的不同阶层。拥有卡理斯玛的人,他就是先知、 英雄及不言而喻的支配者,拥有对一切事物作出终极价值判断的权力,可以按照 其意志来设计和安排社会秩序,既可打破推翻原有的一切规则、秩序,也可以随 心所欲地建立新的规则、秩序;相反,他就只是一个匹夫,一个被支配者,处于 被统治地位,其使命就是听从、信仰支配者并按照后者的意志行事。 3.1.2 社会革命的力量 改变人亦改变社会秩序 作为原始宗教的一种基本信念,卡理斯玛的出现必然改变人的情感、信念等 因素的动力和标准。拥有“卡理玛斯”的人,被看作是神意志的体现,同信仰、 价值观相联系,他们的言行更多的被认为具有意义而被信仰、模仿。这样,与其 它的阶层之间就存在了一定的距离。连结它们、重构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卡 理玛斯”的使命。 “卡理玛斯”也就变成了一种社会力量以控制、调节和规范它们 之间的关系。 “这种力量表明,统治与被统治之间保持一种个人性和情感性的关 系” 。 这种情感关系是同终极价值观不可分割地联系着,它激发了对统治者的忠 诚,是人们行动的原点和最终动力;这种情感关系也是一种强大、持久的凝聚力 量,能够在统治者周围形成一个信徒共同体。正是“奠基对启示与英雄信仰” 的 力量,对人的革命是从人的“内部” ,在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不断冲击下, “于 是导致人在基本问题及行为方向的激烈变动” , “对周围世界的种种难题有了全 新的心理取向” ,因而引起被支配者意识中的心理变化。这样就完成了对被支配 者的全新塑造,被支配者也终成了其忠实的信徒。 改变人与改变社会秩序是同一个过程,在改变人的同时,作为“历史的特殊的 创造性革命力量” 的 “卡理玛斯也根据其革命的意愿来形塑外在的事物和秩序”我 德 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 (韦伯作品集)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269. 德 马克斯韦伯.支配的类型(韦伯作品集)m.康乐,吴乃德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356.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05. 德 马克斯韦伯.支配的类型(韦伯作品集)m.康乐,吴乃德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363. 德 马克斯韦伯.支配的类型(韦伯作品集)m.康乐,吴乃德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363. 德 马克斯韦伯.支配的类型(韦伯作品集)m.康乐,吴乃德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361. 德 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韦伯作品集)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272. 11 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卡理斯玛的社会改造作用:首先,如前文所述,它 引起了社会的分层;第二,同样如上文所指出的,它改变了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 的个体的心理和情感结构;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变动的、 革命性的力量,是靠奇迹和不断革命才能得以维持的力量,如果“支配者在很长 时间无法创造奇迹它的卡理玛斯很可能因此丧失。 ” 这样,世界的一切都成 为其革命的对象,它“粉碎一切规则与传统,并且以此倒转所有的神圣的概念” , 而且,在“卡理玛斯”担纲者看来,现存的一切规则、秩序都不会是永久不变的,它 是可以也必须按照他们的意愿或被打破和超越,或被保留却根据其自身的需要而 被给予新的内涵;第四,卡理斯玛对社会的建构实际上就是其担纲者把自己的思 想、观念不断地渗入到社会中的过程,而且为了维持卡理斯玛,即为了维持该担 纲者的神圣和权威,这些思想和观念往往是“前所未有的,绝对独一无二的” , 具 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因此也就埋下了社会动荡的种子。 3.1.3 法理的根源 卡理斯玛的必然结果 纯粹的卡理斯玛,就其本质而言,是种极为不稳定的、过渡的状态,是无法 持久维持的。如果卡理斯玛要维持一种持久的关系,也就是“从一种个例的、昙 花一现的、随机在非常时刻降临于非凡个人身上的恩宠,转变成一种日常的持久 性拥有。 ” 这必然将导致其例行化,进入到日常的、稳定的社会结构中。这是“卡 理斯玛本质及其运作方式最为深刻的转化。 ” 它也“从一种独特的个人天生禀赋, 有可能被转化为某种资格,此种资格或为(1)可让渡的,或为(2)可追求的,或为(3) 不是附着在个人身上,而是连结在官职的拥有者或制度性的组织上,而不论所涉 者何人。 ”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转变呢?一方面,追随者的精神和物质利益、共同 体的再生和长久维持,决定了它必然要朝这持久、稳定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则 是强化人们之间的关系所需要的,更强的精神力量及物质力量必然将其从先前的 反经济取向扭转到与经济相适应的方向上来。因而,卡理斯玛的转变成为一种必 然。当它“开始步入从天赋资质可以被认验与确证,却又能无法传递与追求 的资质转化为原则可以学习获得之资质的道路” ,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时候, 卡理斯玛也就从超验世界降落到经验世界中,神圣的、不确定的卡理斯玛也就可 以用理性的方式来规范、约束了,其神秘的资质就变成了可以通过教育培养获得 的知识。这样,卡理斯玛就可以按照某种确定的方式传递给其继承者,并确保其 德 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韦伯作品集)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273. 德 马克斯韦伯.支配的类型(韦伯作品集)m.康乐,吴乃德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356. 德 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韦伯作品集)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273. 德 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韦伯作品集)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273. 德 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韦伯作品集)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280. 德 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韦伯作品集)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308. 德 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韦伯作品集)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308. 德 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韦伯作品集)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323. 12 能长久地维持。 但是,卡理斯玛的悖论就在这里出现了!具体地说,当卡理斯玛成为一种可 以言说和传承的知识时,它实质上也就在经历一个“丧失了其个人性的基础,丧 失它足以与日常的传统约束性区分开来的急遽感情性的信仰之性格” 的过程,并 被无可避免地引入“法理与规则的轨道” , “变成了既得权利的法理根源”,与日 常秩序相融合,为现存秩序正当性作论证,成为僵化停滞的传统主义的特殊支持 者。而当卡理斯玛走到这一步时,就“无可避免地成为纯粹个人的卡理斯玛 亦即附于个人身上,宣扬、教化自己独特的向神之道或为先知的,或为神秘、忘 我的卡理斯玛最不共戴天的仇敌。 ” 换言之,卡理斯玛变成了自身的敌人!到 此为止,卡理斯玛完成了它的一个发展周期。此外,卡理斯玛的这个转变历程也 说明了一个非常悖论的道理:理性的制度、规则和秩序根源于卡理斯玛!实际上, 只要追究起法理的本源,总要回到一个卡理斯玛成分上来,没有卡理斯玛,就没 有合法的秩序, “卡理斯玛与合法性直接连在一起,它实际上就是韦伯理论体系中 一般合法性来源的名字。 ” 3.1.4 卡理斯玛悖论及其知识社会学分析 至此,我们从发生学的角度厘清了卡理斯玛在社会历史中的三个发展阶段: “个人品质(能力) ” 、 “社会革命力量” 、 “法理的根源” 。卡理斯玛的这个发展过 程,实际上就是“卡理斯玛悖论”不断凸现的过程。 具体地说, “卡理斯玛悖论”指的是作为社会目标实现手段的卡理斯玛与作为 自身目的的卡理斯玛之间的悖理。从作为手段的卡理斯玛角度看,它的目的是按 照自身要求和设想来改造社会,一旦改造成功,就应该采取措施来维持这种新的 社会局面和结构,因此就要放弃社会革命时所采用的神秘的、变动不居的、不断 创造奇迹的方式,而采用更为理性的、常规的手段。但是,从作为目的的卡理斯 玛角度看,神秘性、革命性、变动性正好是卡理斯玛的内在特征,是卡理斯玛之 为卡理斯玛的根本标志;而且,从上文分析可以发现,卡理斯玛是自我指涉的, 即作为目的的卡理斯玛的维持必须通过卡理斯玛本身来实现,只有不断革命,不 断创造奇迹,不断进行神秘的教化,卡理斯玛才是存在的。由此可见,两种卡理 斯玛之间始终是紧张的和此消彼长的,落实卡理斯玛的社会变革成果的过程恰恰 是消解卡理斯玛的过程。用韦伯自己的话说,卡理斯玛始终都被迫走在这样一条 路上: “从狂热的、感情性的、无经济关怀的生活,走向在物质关注的重压下慢慢 窒息而死的道路上。 ” 德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韦伯作品集)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283. 德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韦伯作品集)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282. 德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韦伯作品集)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363 德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韦伯作品集)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282. 美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张明德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743. 德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韦伯作品集)m.康乐、简惠美译. 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279. 13 “卡理斯玛悖论”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韦伯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 以及他对这种环境的认识和解读。如果我们考虑到其理论的分析实际上是对现实 的反映,即通过理论研究来解释我们何以成为我们现在这个样子,而不是另外的 样子,那么,现实的了解对于理解其理论就具有重大的意义。当时,德国处于专 制国家向民族国家过渡,各种思潮泛滥,众多矛盾交错。国家正面临艰难选择, 既需要强力的个人采取非常的措施使国家迅速强大,也需要法律、规则保障人民 的自由。这样,现实中的不可调和的信念反映到他的理论上,就形成了“卡理斯 玛悖论”这种独特的形式。 3.2 卡理斯玛类型比较学研究 上一节中,我们对卡理斯玛作了发生学分析。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类型比较 研究。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卡理斯玛担纲者与其跟从者的对立和差异,也看到 不同阶段的卡理斯玛的不同性质,从而构成卡理斯玛发展的一个周期。实际上, 这两者是结合在一起,在“具有比较问题意义,并探明因果关联时,才有韦伯社 会学的特色。 ” 接下来,我们将对其类型作深入比较研究,主要考察卡理斯玛作 为一个理念型与其相对立的理性化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甘肃省定西市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度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公开招聘1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电控厂招聘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招聘模拟试卷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广东粤电大埔发电有限公司招聘1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2025湖南株洲市图书馆见习岗位公开招聘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届广西投资集团春季招聘校园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年“才聚齐鲁成就未来”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378人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江苏徐州市中心医院(东南大学附属医院)医疗集团招聘非在编医务人员(临床、医技、管理岗)19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年湖南永州市零陵区人民法院招聘7名编外聘用制审判辅助人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新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六讲“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2025年版
- 六堡茶课件教学课件
- 材料作文“交流登山成功的经验”(2024年河南省中考满分作文9篇附审题指导)
- 2025年镇江市中考英语试题卷(含答案)
- 航海船舶因应气象预报方案
- 《一、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教学设计(部级优课)-数学教案
- 书写板卫生安全要求
- 装配钳工高级试题与答案
- GB/T 27809-2011热固性粉末涂料用双酚A型环氧树脂
-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课件《力与运动》
- 井冈山井冈山-完整版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