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知识经济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先导与核心的新型经济 正以前所未有速度和 能量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思维习惯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处在一个社 会经济持续而深刻地变迁的时代里公共行政组织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重新 设计和构建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行政组织体系因而成为人类现在共同关注的头等课 题 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组织的内涵正在改变同时管理方式也在改变知识管理 正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是迎接新时代的重要战略 本文正是在知识管理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有机的 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 环境的公共行政组织变革与创新的基本框架 本文可分为五大部分 引言部分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对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知识理论进行了论述 和评估分析研究了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把知识管理理论运 用到公共行政组织中的研究在学术界里很少有涉及本文因而对公共行政组织实行 知识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简要的论证和说明从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知 识管理并非企业所独有 公共行政组织的知识管理运用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在 21 世纪 里的首要任务 第一章对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理论的涵义和特征作了系统详尽的介绍探讨 了知识管理理论给公共行政组织带来的启示即主要从组织设计和人力资源两个方 面进行改造从而奠定了本文第四章的轮廓和框架 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公共行政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意义 指出了知识管理给公共行 政组织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章论述了我国公共行政组织的结构范式 并对该范式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 的原因作了详尽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公共行政组织变革与创新的方向与价值 取向并进一步论证了该范式与知识管理的互动作用 第四章论述了现代公共行政组织强化行政效能 提高行政能力的组织变革与创新 的具体途径与方式以增强创新与服务为核心的政府流程再造以增强主动性和充 分发挥人力资源潜在能量为核心的学习型政府组织以充分发挥组织灵活性减少 降低运行成本为核心的扁平化网络化公共行政组织结构取向等方式成为公共行 政组织变革与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理论与操作层次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 详尽的讨论和说明 知识管理对公共行政组织的变革与创新是一个新的课题 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创 新活动它即不能到中国的民族传统中去寻求它的积累也不能到西方国家的政府 公共行政改革中去寻求它的范式同时它也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取决于中国 公共行政中的政治与技术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 知识管理 公共行政 组织变革与创新 abstract knowledge economy a new type economy taken digital it as its coreis changing people s valueways of thinking and living at a unprecedented speed public organization is inevitably influenced by an age of social economy are changing continuously and profoundly it has become a top issue for people to concern the scheme and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organization system in knowledge economy age in knowledge economy society the meaning of organization is changing and the way of management as well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the right type management mode and an important tactic in new era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present a frame of public organization innovationthat fits the rapid changing social economy environment this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introduction demonstrate and value the knowledge theory that generated since 20 50th on the basis of raising the question of economy analyze the current study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comes to a conclusion by comparison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results on km to public organization thus we here to make a brief illustration of the practicality and necessarily to carry out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ublic organization in this way i put forward my 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not exclusively owned by enterprises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for our government to enforc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ublic organization 1 a systematical introduction of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ory explores the revelation that knowledge management brings to public organization that is to innovate it by organization design and human resource thus offer a basic frame for the forth part 2 the meaning of public organization to implem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points out the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that km brings to public organization 3 discourse the public organization structure paradigms and makes a close description to the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for it points out the ways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public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further depicts the interact influence between paradigm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4 depict the approaches for modern public organization to strengthen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enhance administrative ability there are several schemes bpr of government that takes innovation and service as its core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at takes activity and giving a full play of human s potential ability as its core a horizontal and internetal orientation public organization that takes flexibility and low operating cost as its core all this constitute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public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the paper makes a close demonstration to these problem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public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is a new issue a issue full of challenge and innovation it can not seek its result from chinese people s tradition neither can it seek its paradigm from the western administration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 developing process which depends on the politics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 s public org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hina s knowledge economy as well key 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 public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1 引 言 1问题的提出 在 1929 1933 年大萧条的年代中许多专家学者开始思考经济危机产 生的原因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出 现快速增长但是各国政府为如何避免经典经济理论预言的周期性经济危 机忧心忡忡然而预言中的周期性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发生相反以西 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经济出现出人预料的持续增长在东南亚金融危 机频频发生欧洲经济增长缓慢日本经济困难重重的时候美国的经济 却一直健康和持续地发展 1997 年 5 月 美国经济学家艾里克 普利在 时 代周刊发表的文章好得令人难以置信too good to believe一文中认 为美国经济和社会状况达到了近年来的最好水平经济持续 7 年增长 失业率低于 5 通货膨胀率稳定在 3 左右消费者的信心恢复到 8 年来 的最高水平人们普遍担心的经济衰退和萧条不仅没有出现反而出现了 神奇的持续增长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经过经济学家的研究和 分析结论是那些额外的增长来自技术和教育 早在 2 0 世纪 80 年代 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任教的保罗罗莫教 授就提出了经济增长的四要素即1 人力资本以受教育年限衡量2 新思想用专利衡量3 资本4 非技术劳动力这四个要素构成了新的 经济增长的内核其中知识最为重要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将知识作 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要素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组织的内涵和竞争优势将随之改变知识将代替 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人力和资本成为关键性的资源和组织发展的 驱动力在今天由高科技主导的信息时代组织的价值除了拥有固定的资 产和产品之外更大地体现在知识资源上每个组织都拥有知识资源但 是只有极少部分组织能够完全开发出知识资源的全部在很多时候知识都 是闲置资本类似于组织中的价值链同样组织中存在一条知识链价值 链的畅通可以使组织的资本增值而知识链的畅通可以使组织持续地 发展实际上价值链的畅通完全取决于知识链的畅通有许多组织本末倒 置或者舍本求末把组织的核心工作定位与如何使价值链增值而知识资 源的开发和使用仅是一种陪衬 如果不以知识领先组织可以获得局部和暂时的增长但在信息化大 发展的浪潮的冲击下组织最终将会被淘汰出局日本公布的 2001 年 4 月 1 日2002 年 3 月 31 日的大公司财务决算报告显示 创造了日本神话的 日本 7 大电子企业除了索尼公司之外 其余的 6 家公司全部陷入巨额亏损 这些曾在世界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大企业当时领先于世界依靠的就是其技 术上的先进性创造性而今天的亏损除了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之 外他们的官僚体制缓慢的创新决策机制员工中僵化严格的等级制度 都是直接导致亏损的原因由于他们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没有跟上时 2 代因而被抛出现在以知识和创新为主流的经济圈就不足为奇了以知识 领先的运作已经关系到今天组织的生死存亡 尽管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都认识到在高速运转竞争激烈的世界里 知识及其学习代表着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认识到仅仅把重要知识消极地 储存在个体的大脑里 已是远远不够的了 但是 cin cambridge information network 思想库的调查研究结论却是非常令人吃惊的调查结果显示认 识并明确地把知识作为一种资本运用到组织中的不足 10 在这种背景下 要建立起理论体系当然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实践也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 并与理论结合起来共同走向成熟 知识经济在改变组织内涵的同时也将改变其管理方式知识管理是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重要战略 组织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和模式实施适应新时期要求的管理模式 创新和服务将成为新的生产点 网络型组织的引入将加快信息的反馈速度 柔性管理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组织将更注重人的因素更强调发挥人的 智慧和潜能发挥人在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2知识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其适用于公共行政组织研究的分析 知识作为一种资本 是近年来经济学和管理学界逐渐接受的一种观点 它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李斯特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事实上知识理论的研究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的 事情首先新古典经济学家索罗证明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随 后的舒尔茨阿罗等经济学家均试图将创新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体系之中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人们把视野集中在创新机制的研究上 涌现 出一批研究成果来施穆克勒论证了技术创新的起源在于需求拉动兰格 里希论证了技术创新是某种需要和技术可能性综合纳尔孙和温特用进化 论的理论论证了创新是一个学习搜索和选择的过程进入 80 年代希伯 尔研究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企业间的作用罗森伯格着重考察了技术的基 础作用指出创新产生于干中学和用中学费力曼 1987 年首次提 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我国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者对我国的国家创 新系统作了有创建性的研究和论证 纵观学术界对知识管理的研究 较多的局限在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知识创新机制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上 而忽略了知识管理对我国公共行政组织的管理研究 我们必须看到在我国公共行政组织的管理研究中很少有涉及知识管 理理论的运用这并不是说知识管理理论并不适用于行政组织的设计相 反从其在知识方面的特性来看是非常适宜采用知识管理理论的 首先从知识的复杂性看我国公共行政组织的设计是一个多方面的 综合的艺术它要综合运用到管理学政治学等数十种的学科是一门复 杂的技术需要无数的要素机理的研究掌握以及学习过程如果没有 一套很好的管理体制是很难有突出的效果的我们也可以从许多政府机 3 构常年不断地有类似的问题重复出现而未能根治以及行业内流传着不少 的错误知识和观念等实例上看到其实施知识管理复杂性其次从知识共 享的需求性来看我们很多时候无法彻底解决临时突发出现的问题或者做 出失误的决策往往是因为单个组织和个人的知识存量以及所掌握的信息 不够或信息扭曲而造成的因为单个组织和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存量往往有 限如果不进行知识共享就不可能从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从而无 法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后从知识的价值来看知识必须在组织中具有很 高的价值推行知识管理才能有所值从以上的三方面来看公共行政组 织在其知识方面的特性上是十分适合采用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理论是当前最前沿的管理理论它的出现对当代管理理论 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共行政组织工作人员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拥有 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作为社会中的先进阶层理应首先掌握和运用这 一先进的理论成果在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发挥表率 作用将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各自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加 以利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保持党的先进性 从而最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 peter drucker 所说的向现有的公共服务机构注入企业家式的管理可能是这一 代人的首要任务 因此本文提出知识管理决非企业所独有公共行政组织的知识管 理运用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在 21 世纪里的首要任务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公 共行政组织的知识管理研究就成了本文研究的主题 3本文结构 本文的中心意旨是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对公共行政组织进行设计通过 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来充足公共管理通过改革迅速消 除政府行政组织的内在矛盾提高行政效率使政府的作用更有效力建 立一个有较高公共服务质量和以反映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政府从而为公众 提供更广泛边界的信息和服务 本文主体结构分为五大部分引言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知识经济与知 识管理理论第二章论述了政府公共行政组织知识管理的意义指出知识 管理理论对政府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第三章通过对现有公共行政组织结 构范式及其存在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指明了公共行政组织再设计的方向和 价值取向第四章通过借鉴国内外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经验提出了用知 识管理理论进行组织设计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思路组织结构趋向 扁平化网络化的政府组织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化政府流程再造知识 主管主持下的多向交流的学习型组织 等等 4 第一章 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理论 一知识与知识经济 1知识的解释与分类 美国学者达文波特thomas h davenport和普鲁萨克 laurence prusak 认为知识是一种有组织的经验价值观相关信息及洞察力的动 态组合它所构成的框架可以不断地评价和吸收新的经验和信息它起源 于并且作用于有知识的人们的大脑在组织结构中它不但存在于文件或 档案中还存在并且作用于有知识的人们的大脑中在组织结构中它不 但存于与文件或档案中还存在于组织机构的程序过程实践及惯例之 中 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专家把知识划分为四类 1事实知识know what指的是人类对某些事物的基本认识和所 掌握的基本情况这里知识类似于通常称为信息的东西并可分解为信 息单位 2原理和规律认识konw why即产生某些事情和发生的时间的 原因和规律性的认识比如宇宙的起源生物进化和价值规律等 3技能知识 know how 这类知识创造着人类的现代文明 4经验知识know who指谁知道和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 它包含了特定社会关系的形成即有可能接触的有关专家并有效地利用 他们的知识 这种知识的划分不仅使人类对于知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 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影响了人类对知识生产加工创新的新认识 2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 它的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是知识 作为生产要素地位的空前提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经济时代 知识都 以不同的程度影响着生产要素 使它们先后发挥着不同作用尤其是在知 识经济时代 知识的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 成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知 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 而是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要素 2 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 p m romer 和 r e lucas 等人提出的内生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不是由外生技术变化人口增长等这样的外部 力量推动的 而是经济体系内部力量 诸如内生技术变化 推动的产物 p m romer 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内生增长模型 这个新的内生增长模型中知 识 或技术 被赋予了一个完全内生化的解释 同时它是经济主体利润 最大化的投资决策行为的产物 p m romer 构建的模型在均衡状态下求解 得到的增长率的大小与劳动力规模以及生产中间产品的工艺无关 而人力 资本 在此假定人力资本为 1 2 其中1 为用于进行生产 的人力资本2 为用于研究的人力资本 在生产部门和研究开发部门的 配置是决定均衡增长率大小的关键如果的水准很高 那么意味着用于 知识积累的量和水准很高 与此相匹配的经济也就比较强大 如果的 1 美 applehans globe laugero 等著 王者译营运知识工商企业的知识管理p10南昌江 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5 水准很低 可能会导致2 0 其含义为所有的都用来进行产品生产 在这个极端的情况下 经济增长率为 0 p m romer 构建的模型揭示了最佳状态时用于研究的人力资本的比例 应该高于均衡状态的比例 最佳增长率应该高于均衡增长率 基于上述的 分析 p m romer 认为知识资源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资源 知识能提高 收益 知识需要投资 知识与投资存在良性循环关系 投资促进知识 知识促进投资结合经济现实 知识的重要作用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与理 论研究的成果是互相吻合的 二知识经济催生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引起一场巨大的管理思想变革管理思想的巨 变导致了企业政府等组织的管理方法和过程的一系列变化从而导致管 理的又一次革命组织要做到以知识领先带动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必须 对知识加以管理 1知识管理的定义 上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 entovation 国际咨询公司提出了知识管理 的概念但至今仍未有一个定义明确并取得共识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出 发对知识管理强调的侧面各有不同概念内涵也自然有所差异归纳起 来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学派技术学派行为学派 和综合学派 技术学派强调对知识资源的管理认为知识管理是指组织面对日益增 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 力等重要方面所采取的迎合措施本质上它涵盖了组织的发展进程并 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运用于组织的运作中 来他们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 与发展 斯特凡 洛特曼指出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知识的有意识的利用 使之变成一种可以管理的企业资源王兴成教授在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的 实施及其思考 一文概括性地指出 知识管理的涵义大致可以阐述如下充 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相应不断重塑企业组 织结构培育有利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全部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 识对企业知识活动的各个环节知识创新存储交流共享使用 和增值实施科学运作和有效管理迅速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经济效益 把企业管理推进到计算机网络化和知识管理网络化管理的崭新阶段对他 们来说知识等于对象并可以在信息系统中被标识和处理技术学派过 分强调整个组织内现有知识的共享强调技术的重要性似乎认为技术能 解决所有问题而忽略了知识管理中人性化的内容将知识管理看作是一 个技术问题其缺陷在于缺乏战略性和未能把知识管理融入组织的日常事 务中来 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知识等于过程是一个对 不断改变着的技能等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安排知识管理的任务就是 要管理和开发好人力资源释放人脑的智能进行知识创新建立国家的 知识创新体系促进民族的进步与国家的兴旺该视角的知识管理定义很 多在国外的研究者中有巴斯 bass 的知识管理是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 6 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 1 丹尼尔奥利里 daniel eolearv 的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 人联系起来的过程 2 以及马斯 masie 的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发现 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 3等 而在国内该视角的定义有诸如 知识管理是一种创造选择组织提炼知识并最终将之呈现于使用者 面前的系统过程 4 简单的说知识管理是系统的能动的发觉优化 控制公司所积累的知识并使之增值的活动与过程 5等等 综合学派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 人结合起来进行管理寻求将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 创新能力这两者的有机结合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 相互结合以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综合学派能用系统整体 的观点实施知识管理所以本文也将采用此观点来定义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把知识包括信息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 识活动作为核心资源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 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以及组织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 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组织成员的集体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 展知识管理不仅要重视现有知识在整个组织内部的共享更重要的是 要加强组织的学习加速知识的产生它既是一种知识型的管理又 是一种知识性的管理前者指其在管理方式上必须依靠知识 先进的信息通讯手段来保证知识资源的全球共享后者则指其在管理内 容上以知识为核心研究如何运作集体的智慧 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 来提高组织的应变及创新能力 2知识管理的内容 第一 知识管理的静态对象是知识而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 codified knowledge 和隐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 两种类型 1显性知识指的是组织中已存在的系统知识 是有关客观的理 性的和技能性的知识 如数据政策程序软件文件等 具有可记 载性和可查阅性两种特征 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并可由计算机存储形成了 能为我们决策和生产提供支持的重要数据库资源 它具有科学性和精确性 便于量化的优点 2隐性知识通常处于主观的认识的和经验的学习范围 它具有 高度个人化和隐秘性两种特征隐性知识相对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人 的脑海里是人所取得的经验的体会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知识相比较而言更具有艺术性它与知识的承载者紧密结合很难 使之量化 因此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对显性知识的管理 体现为对知识本身 的管理 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体现为对人的管理 以及对显性知识和隐性 知识之间变化过程的管理 体现为知识变换模式的建立 等三方面 1 武秋和 对知识管理的各种理解信息科技动态1999 年第 8 期 2 同上 3 同上 4 彭伟等 论知识管理的背景观念和实践图书情报工作2000 年第 8 期 5 张浩良 卢泰宏以知识管理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图书馆论坛2000 年第 8 期 7 第二知识管理的动态对象是人知识是组织的核心资源而人是知 识的载体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知识和人共同构成知识管理对象的 两个方面 在知识管理实践中 两者不可偏废正如著名的知识学教授 ikujro nonaka 所说 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 在 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 是一种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知识可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管 理一方面要将显性知识编码化和数据化以便于整理备用另一方面要将 其隐性化以实现知识的应用用知识指导实践而对隐性知识要将其 显性化以便于传播共享知识显性化的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交流共享 而隐性知识往往固化与人脑之中这就会使知识无法通过大范围共享来充 分发挥其效用知识隐性化的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应用使知识真正转化 为生产力然而作为个体的人存在诸多差异性使得知识隐性化成了知识 管理的另一个难题只有解决好人这一关键因素难题才能得以迎刃 而解知识也才能得以交流共享和应用 因此从本质上说知识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其主要任务就是要 管理和开发好人力资源释放人脑的智能共享信息知识运用集体的 力量激发组织的创新能力从而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 的最佳结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以便达到将最 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够做出最恰当的 决策从而达成知识管理的目标 第三知识管理的任务是管理好知识资本而管理好知识的目的是知 识创新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生命是组织发展的原动力 知识创新是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过目的 是追求新发展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积累新知识并且应用到实际 运作当中去以获得成功从而使国家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社会取得进步 知识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具体如图 1 1 所示 产品创新 技术创新 工艺创新 柔性管理 危机管理 知识创新 管理创新 项目管理 理念管理 市场管理 产权制度 制度创新 经营制度 管理制度 图表 1 1 技术创新侧重于技术的商品化它的概念要比知识创新小但相对而 8 言要具体得多它是知识创新的核心内容和具体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产品 创新和工艺创新 管理创新是实施知识创新的重要保障其他任何形式的创新都要经 过管理职能逐步实施都需要经过管理的各个层次具体执行因此管理 创新在整个过程中处于综合统筹指导协调的地位 制度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具有完善的制度创新机制才能保证技 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有效进行 知识创新的重点就是强化能够自然产生创新和创造力的环境帮助组 织更快地创造新知识也就是说提高创新率高性能的学习是知识管理 和组织学习的融合知识创新的实施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建立知识主管 创建动态团体树立团队精神 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 建立知识网络促进知识交流 3知识管理区别于传统管理的特征 1 知识管理不再象传统管理那样依赖于员工在传统模式下所接受的 教育组织和商务等方面的培训人们需要跳出以往的思维框框改变管 理理念处理未来不可预测的问题实际上知识管理就是以某种方式发 现挖掘组织提炼并利用所有组织相关信息帮助组织从以往的经验 中获得对问题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管理通过挖掘存储并运 用知识资源开展组织学习制定战略规划并作出最后决策通过知识共享 增强集体的智慧来提高组织的应变力和创造力 2知识管理的出现它与传统管理思想的本质区别就在于 它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有着根本的不同 1传统管理方式潜力有限 知识不 像有形资源那样较易识别并可以计价知识类资源很难发现而即使发现 后也较难有效地利用知识管理则可以保护组织知识资本避免其流失充 分利用知识资源从而达到增加组织敏捷性的目的知识管理实质上就是对 组织宝贵的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开发和优化配置它涉及知 识的创造收集组织扩散利用及知识资源的创新 3知识管理区别于信息管理 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变革与超越信息管理仅仅注重对显性知识的 管理而知识管理更注重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信息管理仅仅侧重对现有信 息的收集整理而知识管理更侧重于对新知识的生产创造信息管理 仅仅重视对信息本身和信息技术的管理而知识管理更重视信息知识活 动的过程和人员的管理 信息管理仅仅关注将信息简单地视为免费的资源 未能对知识进行资本化运作以实现知识增值而知识管理将知识视为一种 重要的战略资源追求知识的增值 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可以视作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或管理理论 4知识管理理论给公共行政组织带来的启示 当我们将知识管理的具体内容归结到对公共行政组织的管理上可以 1 褚 峻 知识管理的资源性分析图书情报知识2000 年第 2 期 9 得出对组织设计管理和人力资本管理两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组织所拥有的显性知识存量的配置是通过具体的组织形式来进 行的而且知识创新过程所需的显性隐性知识的结合也是在一定的 组织形式下完成的因此组织设计便决定了知识存量之间知识存量与 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 第二人力资本管理则集中体现了组织对隐性知识资本的管理其主 旨是对主体能动性的激发因此其管理的核心是对人力资本在收益分配 中的地位及相对地位的处理本文在第四部分知识管理理论对传统行政 组织的具体设计便分别对这两个内容的主要方面进行阐述 第二章 公共行政组织知识管理的意义 一知识管理对公共行政组织提出的挑战 1政府行政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政府是维持型的政府将自己束缚在高高的金字塔上政 府部门程序繁琐工作人员例行办事给公众以办事拖沓反映迟缓 的形象从而陷入消极被动地应付日常事务的圈子里知识管理的一个重 要目标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组织的竞争力而且在公民的政治民主意 识和主体意识的不断提高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 下需要在政府行为上确立优质服务和追求高效率的行政理念要求政府 必须以公众为本改进官僚作风提高办事效率积极为社会提供优质服 务 2人才流动加速导致知识资源的流失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人才的重视和知识对于一个组织发展所起的 关键作用使得高素质的人才拥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人才的流动也随之加 快由于大量的知识资本是以隐性方式存在组织不能直接管理知识仅 能管理组织中的人员而被管理的信息可能是不完整的因为个人知识的 边界是模糊的而且当缺乏交流或扩展知识时个人知识的边界总在不断 改变的在知识管理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仅在于管理模式 更还有深刻的传统文化影响 西方比较重视 为什么而中国人重视结果 对于隐性知识我们不习惯把它用言语描述出来而隐性知识显性化成果是 组织的吸纳能力根本所在如果不能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集体所拥有 的显性知识即实现知识共享随着个体的流动必将导致知识资源的流失 3信息传输方式的挑战 从政府组织内部信息传输的角度看 政府组织中中 下层人员凭借其掌 握的私有信息对上层的决策及其对下级绩效的评价产生影响并且通过单 边合约形成共谋共同操纵传递给上层管理者的信息从而产生严重的 阻碍效应从某种意义上看层级组织具有信息独占特权而且层级越高 其拥有的独占信息量就越大形成人为的高度信息不对称状态这就造成 9 得出对组织设计管理和人力资本管理两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组织所拥有的显性知识存量的配置是通过具体的组织形式来进 行的而且知识创新过程所需的显性隐性知识的结合也是在一定的 组织形式下完成的因此组织设计便决定了知识存量之间知识存量与 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 第二人力资本管理则集中体现了组织对隐性知识资本的管理其主 旨是对主体能动性的激发因此其管理的核心是对人力资本在收益分配 中的地位及相对地位的处理本文在第四部分知识管理理论对传统行政 组织的具体设计便分别对这两个内容的主要方面进行阐述 第二章 公共行政组织知识管理的意义 一知识管理对公共行政组织提出的挑战 1政府行政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政府是维持型的政府将自己束缚在高高的金字塔上政 府部门程序繁琐工作人员例行办事给公众以办事拖沓反映迟缓 的形象从而陷入消极被动地应付日常事务的圈子里知识管理的一个重 要目标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组织的竞争力而且在公民的政治民主意 识和主体意识的不断提高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 下需要在政府行为上确立优质服务和追求高效率的行政理念要求政府 必须以公众为本改进官僚作风提高办事效率积极为社会提供优质服 务 2人才流动加速导致知识资源的流失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人才的重视和知识对于一个组织发展所起的 关键作用使得高素质的人才拥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人才的流动也随之加 快由于大量的知识资本是以隐性方式存在组织不能直接管理知识仅 能管理组织中的人员而被管理的信息可能是不完整的因为个人知识的 边界是模糊的而且当缺乏交流或扩展知识时个人知识的边界总在不断 改变的在知识管理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仅在于管理模式 更还有深刻的传统文化影响 西方比较重视 为什么而中国人重视结果 对于隐性知识我们不习惯把它用言语描述出来而隐性知识显性化成果是 组织的吸纳能力根本所在如果不能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集体所拥有 的显性知识即实现知识共享随着个体的流动必将导致知识资源的流失 3信息传输方式的挑战 从政府组织内部信息传输的角度看 政府组织中中 下层人员凭借其掌 握的私有信息对上层的决策及其对下级绩效的评价产生影响并且通过单 边合约形成共谋共同操纵传递给上层管理者的信息从而产生严重的 阻碍效应从某种意义上看层级组织具有信息独占特权而且层级越高 其拥有的独占信息量就越大形成人为的高度信息不对称状态这就造成 10 组织内部各层级之间组织外部组织与组织之间难以协调的相互冲突也 就是说人为信息不对称的强化恶化不断产生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的组织恶性循环结果 从公众的角度看 全球化的信息网络 使得人们很大程度上拥有摆脱政 府控制的能力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广泛地收集信息而摆脱政府对相关信 息的封锁做出自己的抉择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过扩大规模将其触 角延伸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来加强自己的控制能力保障经济社会 有序健康发展的企图只可能极大增加社会成本却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 4决策者权力的转移 知识与权力的对应联结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将知识转移给具有决策权 的人二是将决策权转移给具有知识的人1由于转移知识和转移决策权都 是有成本的因而在决策权与知识的结合过程中选择哪条途径就取决于两 类转移成本的比较当转移知识的成本小于转移权力的成本时人们倾向 于集中决策权而转移知识当转移知识的成本大于转移权力的时候分散决 策权显然随着知识的复杂性和数量的与日俱增决策者不能再单纯依 靠其个人的权威而要实行将决策权向知识转移的权力配置模式才能最有 效的做出正确的决策 5对知识管理的认知与应用的程度不够 在政府管理层面上人们从主观上对知识管理的需求还不迫切这种 管理体制的缺陷管理观念的落后使得人们对于选择先进的管理方式和 管理手段去提高政府效率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不强从而使得知识管理的推 行受到阻碍影响了政府的创新能力 二知识管理给公共行政组织带来的发展机遇 1丰富的知识资源不断提升组织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组织而言最重要的资产是知识为了获取知识 组织对管理信息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强知识本身的收益递增性导致知识可 以低成本共享并且共享程度越高收益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逐渐增加 类似于马太效应的情形能更多地展现知识的网络效应从而为公共 行政组织保持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2网络的普及促使公共行政组织运行以低成本进行 网络的普及使得行政组织能够从 it 网络的发展中全面收益这是因为 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可以使行政办公的效率得到提高同时网络化为公民 了解行政组织的工作提供了经济而快捷的渠道因而政府在网络时代所受 到的监督的范围和力度超过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这也迫使政府必须在提 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 三公共行政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 科斯等 契约经济学p312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11 知识经济的兴起急剧地加速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把全球经济一 体化水平不断推向更高的新台阶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大 众主体化意识的觉醒导致政府生存环境的变迁表现为 1全球性政府效能竞争的危机1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突破政府对 信息的封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不同社会下的公民可 以通过横向比较全球性的政府效能政府绩效与政府合法性的单一的纵 向参考的时代已经结束公民特别是具有高知识存量的人像选择职业 与工作单位那样选择政府的时代已经悄悄降下帷幕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的竞争犹如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一样已经在更大程度和规模上快速展 开全球性政府效能和政府合法性竞争的结果必然使那些对社 会的要求与愿望反应迟钝或不愿作出反应的政府面临权威危机信任危机 和合法性危机 正如埃尔夫斯特罗姆gerard elfstrom所言日益兴起的全球经济强 烈冲击着政府的合法性和与此相关的结构功能与过程使政府效能 成为前所未有的检验政府合法性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2这是因为任何 一个社会的政府的命运都由其在全球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竞争能力所决 定都由其处理具有全球性特征的问题的能力所决定全球已不再由数个 相对独立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的经济区域构成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共振网 络任何一个政府都必须在这个网络内发挥作用而只有那些具有竞争力 的政府才能在竞争中繁荣兴盛政府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并有能力做到 在国际互振系统中不遗余力地寻求到保护和促进本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利益 的方略与战术并有效地促进本国福利的实际提高才能获得本国人民的 认同与支持由于政府效能与合法性已不再能从本国历史的纵向比较中获 得令人信服的认同历史原因已不再成为人们认可的社会福利不及他国的 托词衡量政府成功与竞争力政府效能与合法性的唯一标准是现实的在 国际横向比较的基准上政府增进国民福利的能力是政府作为社会政治 经济运行的梳理者管制者和经济绩效持续改善的促进者的能力 2大众主体化意识的觉醒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降临大众主体化意识的觉醒和对有关政府本质 属性的追问的逐渐强化个人组织自主性能动性在扩展的同时不受 特定组织个人支配的社会力量也在膨胀着即马克思所说的扩大了的 生产力与个人自主性能动性的极大提高形成了两极相撞的效应而 且社会变化越迅速前所未有的问题越多人们就越在更大程度上依赖 政府的力量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多期望也越来越高然而现实社会 中政府行为的迟缓对社会反映的冷漠对社会问题的处理能力处理和 解决社会问题时所显示的偏好惯性歧视等种种表现与社会或公众的 期望和信任程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显得格外地不协调随着全球经济 一体化的发展与国际间人员流动壁垒的日益被撤出 人们对政府效能低下 1 杨冠琼 政府治理体系创新p27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年版 2 gerard elfstrom new challenges for philosophy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1997 p6 12 不满对政府合法性的反抗等反应在非政治活跃期已由传统的游行示威 改革请愿等转变为成本相对较低但收益相对较高的以足投票如果说 在以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为社会主要的财富生成源泉的工业经济时代以 足投票无足轻重的话那么在以知识创新和人力资本为社会主要 的财富生成源泉的知识经济时代以足投票 已成为真正的 流血 与 输 血在知识经济时代血尽人亡的效应同样适合一个社会国家更 为重要的是以足投票是一种后验物品其正负外部性的价值及 其溢出效应可以说怎样估计都不过分在这种以劣币驱逐良币为 特征的以足投票若是基于政府效能与政治合法性则是民族的耻辱与 灾难 1 知识经济的兴起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政府合法性面临 新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一挑战世界上一些明智的政府进行了结构性调整 与重塑早在 1990 年 oecd 就宣布现在所有成员国的政府都认识到并 且认同在急剧变迁的全球情势下改善公共管理是为取得更好的政府绩效 所必须进行结构调整的须臾不可分离的部分 2 依此理念各成员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政府体系进行了创新性的调 整与重构美国政府以极大的热情接受了政府重构这种思路开始了政府 绩效运动克林顿和戈尔于 1992 年开始了再造运动并于 1996 年底完成 了结构性调整与重塑从而使其在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结构 性转变中有效地预防和抵制了经济危机在其国内的爆发 从中我国公共管理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能不受到启发因为在我 国也不能说政府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已经达到了它所应该达到的高度因而 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结构性调整和重构以达到更加完善的地步 第三章 我国公共行政组织结构范式 自从人类摆脱懵懂状态跨入文明的门槛以来政府组织就一直是人类 社会组织的核心支架 政府组织形式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业综合体物业公司员工劳动纪律与职业素养协议
- 网络主播签约经纪公司服务协议模板
- 离婚协议书中财产分割与子女监护权具体规定
- 节能减排物业公司员工劳务合同及环保指标达成协议
- 玫瑰精油神经酸胶囊产品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合同
-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文化水平模拟测试道德与法治试卷
- 《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 第四版 练习与答案 朱崇娴 - 第1-5章
- 网络强国思想课件
- 朗读者比赛课件
- 抗菌技术测试题及答案大全
- 2025年河南省(安阳市)事业单位招聘联考内黄县(综合类)岗位考察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中组部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面试模拟题集
- 研发中心资产管理办法
- 2025年教师时事政治热点题库及完整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电子束晶圆检查系统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贵州省榕江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第2课《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课件
- 22S803 圆形钢筋混凝土蓄水池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电子版
- 天文地理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行业标准:TSG T7007-2016 电梯型式试验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