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病虫害识别及防治ppt课件.ppt_第1页
黄瓜病虫害识别及防治ppt课件.ppt_第2页
黄瓜病虫害识别及防治ppt课件.ppt_第3页
黄瓜病虫害识别及防治ppt课件.ppt_第4页
黄瓜病虫害识别及防治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瓜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侯慧锋讲师联系电话Q 275533901 1黄瓜霜霉病 2黄瓜枯萎病 3黄瓜黑星病 4黄瓜菌核病 5黄瓜白粉病 6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9黄瓜病毒病 10黄瓜疫病 12黄瓜灰霉病 14黄瓜蔓枯病 16黄瓜炭疽病 17黄守瓜 19瓜蚜 黄瓜霜霉病 2 病原古巴假霜霉菌 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 Berk etCurt Rostov 属真菌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 为专性寄生菌 孢囊梗无色 锐角分枝 顶端尖锐 孢子囊椭圆形或卵圆形 有乳头状突起 淡褐色 3 发病规律 越冬 周年种植黄瓜的地区和北方温室内 病害周年发生 北方冬季不能种植黄瓜的地区 初侵染来源可能是南方发病较早地区孢子囊随季风吹来的 传播 孢子囊主要通过气流 雨水传播 侵染 气孔侵入 有多次再侵染 发病条件 高湿是病害发生及流行的前提 饱和相对湿度及20 24 的温度条件适于病害发生 多雨 多雾 昼夜温差大 结露时间长有利于病害流行 地势低洼 通风不良 浇水多 密植 土壤板结 露地与保护地黄瓜相距太近 发病重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 4 预测预报 1 时间 从黄瓜初花期前5d开始 2 方法 黄瓜定植后 保护地选易发病的棚室 露地选易感病的主栽品种及靠近温室的地块 每棚 室 5点取样 每点检查20株 每5d调查1次 结瓜初期后每3d调查1次 3 指标 发现中心病株后 若条件适宜 半个月即可普遍发病 发现中心病株 即应喷药保护 5 防治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一般晚熟品种 品质差的品种抗病 如中农3号 津研6号 北京碧玉 宁阳刺瓜 冀育8号 杭州青皮等品种均较抗病 2 加强栽培管理选排水良好的岗地种植黄瓜 控制浇水 保护地根据温度情况注意放风排湿 减少叶面结露 3 生态防治早晨先放风约1h使湿度降至75 上午闭棚使棚温升至25 30 棚温允许可放风排湿0 5h 下午温度降至20 25 湿度降至70 上半夜温度15 20 湿度低于80 下半夜温度10 13 缩短叶面结露的时间 夜间气温10 以上 可通风1 2h 高于12 可整夜通风 4 高温闷棚先灌小水 于晴天中午密闭大棚 使棚温 温度计与黄瓜生长点平行 升至44 45 保持2h 然后放风降温 温度不可低于42 或高于48 每次处理至少间隔10d 5 药剂熏蒸保护地在结瓜后发病前烟剂熏蒸 45 百菌清烟剂 用药量2 5 3kg hm2 密闭熏蒸一夜 6 喷药防治发病前5 6 或发病初期及时喷药 58 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7 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600 800倍液72 2 霜霉威水剂300 500倍液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800倍液 黄瓜枯萎病 2019 12 20 27 可编辑 2 病原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 FusariumoxysporumSchl f sp cucumerinumOwen 属真菌半知菌亚门镰孢属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 无色 多三隔 小型分生孢子长椭圆形 无色 一般无隔 老熟菌丝上可产生菌核 3 发病规律 越冬 主要以菌丝体 厚垣孢子和菌核在土壤 病残体 种子及粪肥中越冬 传播 通过土壤 灌溉水 肥料 昆虫 农具等传播 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5 6年 最多可达10年以上 厚垣孢子经畜禽消化道后仍可存活 侵染 从根及茎基部的伤口或根毛侵入 再侵染不起主要作用 发病条件 空气相对湿度90 以上 温度24 25 土温25 30 pH4 5 6易发病 连作 高温高湿 土质黏重 地温低 土壤过分干旱等条件发病重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4 防治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如长春密刺 西农58号 宁丰1号 津研7号等品种较抗病 2 轮作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 5年的轮作 3 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高畦和地膜栽培 勿大水漫灌 及时中耕 结瓜期适当追肥 施腐熟有机肥 及时拔除病株 并用石灰消毒土壤 4 嫁接防病用云南黑籽南瓜或南砧1号作砧木 5 种子处理用55 温水浸种15min 冷却后催芽播种 也可用25 苯来特可湿性粉剂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 洗净后催芽播种 6 苗床消毒播前用敌磺钠 多菌灵等 以1 100的药土比配成药土 进行苗床消毒 也可将药土于定植前穴施或沟施 用药量18 75kg hm2 7 蘸根 沟施 穴施或灌根定植时蘸根 沟施或穴施 或发病初期灌根 每株灌药液200 250ml 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0 多硫胶悬剂400倍液等 第五章蔬菜病虫害 黄瓜黑星病 2 病原瓜枝孢霉 CladosporiumcucumerinumEll etArthur 属真菌半知菌亚门枝孢属 分生孢子梗细长 单生或丛生 淡褐色至褐色 顶部 中部分枝或单枝 基部膨大 分生孢子卵圆形 圆柱形或梭形 单生或串生 多单胞 双胞 偶尔三胞 褐色或橄榄绿色 光滑或具微刺 3 发病规律 越冬 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架材等处越冬 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越冬 传播 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及农事操作传播 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侵染 气孔 伤口或幼嫩表皮直接侵入 有再侵染 发病条件 黑星病为低温高湿病害 温度17 左右 相对湿度90 以上 寄主表面有水膜 病害极易流行 保护地低温 寡照 田间郁闭 结露时间长 浇水过量 连作等发病重 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 黄瓜菌核病 2 病原核盘菌 Sclerotiniasclerotiorum Lib deBary 属真菌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 子囊盘盘状或杯状 有长柄 子囊无色 棍棒状 内生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椭圆形 单胞 无色 菌核鼠粪状 形状不规则 3 发病规律 1 越冬 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 菌核在土中可存活1 3年 干燥条件可存活4 11年 2 传播 通过气流传播 3 侵染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孢子 通过气流传播 侵染凋谢的花瓣 下部老叶 柱头 幼瓜 或菌核萌发产生菌丝 侵染茎基部 病部产生的子囊孢子和菌丝体进行多次再侵染引起病害流行 4 发病条件 温度15 20 相对湿度高于85 有利于菌核萌发 菌丝生长和侵入及子囊盘的产生 北方冬春季保护地发病重 连作 偏施氮肥 连雨天 浇水过多 放风不及时等发病重 4 防治措施 1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 3年轮作 2 50 温水浸种10min 10 盐水漂种2 3次 3 高畦地膜栽培 滴灌或膜下暗灌法浇水 及时摘除老叶 病叶 病瓜 病花 合理灌水 放风排湿 合理密植 收获后深翻 病田夏季灌水浸泡10 以上 4 40 五氯硝基苯粉剂15kg hm2 或40 五氯硝基苯粉剂与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各15kg hm2 兑细土250kg拌匀 制成药土撒于土表 随整地耙入土中 5 保护地用45 百菌清烟剂 10 腐霉利烟剂熏蒸 用药量3 0 3 75kg hm2 6 发病前或初期及时喷药防治 40 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 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 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 1500 倍液等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2 病原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变种 Pseudomonassyringaepv lachrymans SmithetBryan YoungDyeetWilkie 属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杆菌属 菌体短杆状 连接成链状 有荚膜 无芽孢 端生鞭毛 革兰氏染色阴性 3 发病规律 1 越冬 病菌在种子内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种子上的病菌可存活2年以上 2 传播 风 雨 水滴 昆虫 及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 3 侵染 气孔 水孔 皮孔等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 病部溢出的菌脓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4 发病条件 低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 发病适温18 26 相对湿度75 以上 温暖多雨 地势低洼 连作 密植 偏施氮肥 昼夜温差大等有利于发病 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4 防治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长春密刺 全青 宁阳刺瓜 津研6号等 2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 3 无病土育苗 露地采用高畦地膜栽培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保护地适时放风 控制浇水 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及时清除病残体并深翻 4 用72 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1 5h 或用40 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 5h后洗净凉干 5 发病初期及时喷雾防治 72 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 4000倍液50 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1000 1500倍液30 琥胶肥酸铜 DT 悬浮剂500倍液 黄瓜白粉病 2 病原 葫芦科白粉菌 Erysiphe cucurbitacearumzhengetchen 异名二孢白粉菌 ErysiphecichoracearamDC 属真菌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 瓜类单囊壳 Sphaerothecacucurbitae Jacz Z Y zhao 属子囊菌亚门单丝壳属 分生孢子梗不分枝 顶端串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椭圆形 单胞 无色 葫芦科白粉菌闭囊壳扁球形 暗褐色 附属丝菌丝状 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 子囊内多有2个子囊孢子 瓜类单囊壳闭囊壳扁球形 暗褐色 附属丝菌丝状 闭囊壳内有1个子囊 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 3 发病规律 1 越冬 北方地区以闭囊壳随病残体遗留在田间越冬 在周年种植瓜类的南方地区和北方温室内 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株上越冬 病害可周年发生 2 传播 通过气流传播 3 侵染 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引起初侵染 病部产生分生孢子 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4 病菌喜温湿 耐干燥 温度16 24 高湿有利于病害流行 保护地一般比露地发病早而重 排水不良 施肥不足 灌水过多 偏施氮肥 通风透光不良等发病重 4 防治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一般抗霜霉病的品种也抗白粉病 2 加强栽培管理加强田间通风透光 降低湿度 加强肥水管理 防止植株徒长和脱肥早衰等 3 棚室消毒保护地在定植前用硫黄粉熏蒸消毒 4 药剂熏蒸发病初期可用百菌清烟剂熏蒸 5 喷药防治发病初期喷雾防治 40 多硫悬浮剂500倍液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 3000倍液农抗120水剂200倍液2 宁南霉素水剂250 350倍液 黄瓜疫病 2 病原瓜疫霉 Phytophthora melonisKatsura 属真菌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菌丝无隔 易产生瘤状或节状突起 常集结成束状或葡萄球状 色深 菌丝间可产生淡黄色的厚垣孢子 孢囊梗细长 孢子囊近圆形 无色 有乳头状突起 游动孢子球形或卵圆形 单胞 无色 两根鞭毛 卵孢子球形 淡黄色 表面光滑 3 发病规律 1 越冬 以菌丝体 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土壤 病残体或未腐熟的肥料中越冬 2 传播 游动孢子通过气流 雨水 灌溉水及土壤耕作等传播 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3 侵染 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高湿条件下产生游动孢子表皮直接侵入 病部产生孢子囊进行多次再侵染 病害潜育期短 4 发病条件 病菌发育适温为28 30 在适温下 雨季来临早 降雨时间长 雨量大则发病重 保护地的温湿度适合发病 大水漫灌 田间高湿 连作 平畦栽培 排水不良等发病重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4 防治措施 1 较抗病的黄瓜品种有中农5号 津研7号 津杂4号 京旭2号等 甜瓜品种有香黄 红蜜脆等 2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 5年以上轮作 3 施用腐熟的有机肥 高畦栽培 适当早播 合理浇水 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 4 用25 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 800倍液浸种30min 清水中浸4h后催芽播种 或用100倍福尔马林浸种30min 洗净后播种 5 发现中心病株 摘除病叶 喷雾或灌根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 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也可用25 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与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按1 1混合灌根 每株灌药液0 25 0 5kg 黄守瓜 2 发生规律 1 生活习性 我国由北向南每年发生1 3代 以成虫群集在背风向阳的杂草根际 土缝间 落叶下越冬 成虫飞翔力强 喜温湿 耐热性强 抗寒力差 有假死性和趋黄性 喜食瓜类幼苗的叶片 嫩茎 花及幼瓜 常引起死苗 产卵量大 卵多产于潮湿的表土内 幼虫孵化后潜入土内为害侧根 主根 茎基部 还可蛀入主根 幼茎及近地表的幼瓜内为害 有转株为害习性 老熟幼虫在被害株根际附近作土室化蛹 2 发生条件 一般成虫产卵盛期 若降雨多有利于害虫当年发生 卵耐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