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仪礼·士丧礼》、《既夕礼》所反映的丧葬制度研究.pdf_第1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仪礼·士丧礼》、《既夕礼》所反映的丧葬制度研究.pdf_第2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仪礼·士丧礼》、《既夕礼》所反映的丧葬制度研究.pdf_第3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仪礼·士丧礼》、《既夕礼》所反映的丧葬制度研究.pdf_第4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仪礼·士丧礼》、《既夕礼》所反映的丧葬制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仪礼·士丧礼》、《既夕礼》所反映的丧葬制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仪礼士丧礼、既夕礼是“三礼”中记载先秦两汉丧葬制度最详细 的传世文献,自流传以来,学人从传统经学和文献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的研究成果 可谓汗牛充栋,名作不断。由于其所记载的丧葬制度的特殊性实用性及时代 性,为我们提供了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出土实物相结合,对其所反映的先秦两汉丧 葬制度进行研究的角度。 本文在广泛吸收前人丰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学术界相关研究的薄弱环 节,重新谨慎细致地释读了士丧礼、既夕礼文本,结合先秦两汉考古工 作的丰硕成果,尤其是新近的出土资料,以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 对士丧礼、既夕礼所反映的先秦两汉丧葬制度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具体 章节设置如下: 绪论:综述先秦两汉丧葬制度以及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指出已有研究成果 的缺陷与不足,并规划出本文写作目的、思路框架以及采用史料范围。 第一章棺椁制度:在追溯棺椁及其制度起源、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新近出 土资料,择取棺饰中悬鱼等具体名物加以探讨。 第二章尸体装殓:在追溯尸体装殓起源、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江陵马山一 号楚墓、马王堆一号汉墓等保存较好的墓葬实例对文献所记载的螟目、握手等具 体名物加以探讨。 第三章随葬器物:择取若干学术界研究较少的丧葬竹器、木桁等具体名物 加以探讨,对若干器物命名进行商榷。 余论:在上述三章论述的基础上,根据文献记载与出土实物对比结果,对士 丧礼、既夕礼的作者、成篇时代等相关问题略作探讨。 关键词:士丧礼;既夕礼;丧葬 o nt h ef u n e r a ls y s t e mr e f l e c t e di ns h i s a n g l ia n dj x i ny a b s t r a c t s h i s a n g l ia n dj i x i l ii ny i l i a r el i t e r a t u r ew i t ht h em o s td e t a i l e dr e c o r d so ft h e f u n e r a ls y s t e mo ft h ep r e - q i np e r i o da n dh a nd y n a s t y a n dt h e r eh a v eb e e nal a r g e n u m b e ro ff a m o u sa n de x c e l l e n tr e s e a r c h e so nt h e ms i n c et h es p r e a do ft h e m b e c a u s e o ft h ep a r t i c u l a r i t yo np r a c t i c a b i l i t y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n e i t yo ft h ef u n e r a ls y s t e mt h e y r e c o r d ,t h e ya l s op r o v i d eu s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t or e s e a r c ht h ef u n e r a ls y s t e mf r o mt h e a n g e lo fc o m b i n i n g 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t sw i t hu n e a r t ho b j e c t s o nt h eb a s i so fw i d e l ya b s o r b i n gt h er e s u l t so fp r e v i o u sr e s e a r c h e sa n da i m i n ga t t h ew e a k n e s so ft h e m ,t h i sp a p e rs e r i o u s l yr e a d ss h i s a n g l ia n dj i x i l ia n dr i c h 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t h ep r e - q i np e r i o da n dh a nd y n a s t yi na r c h e o l o g y ,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 l a t e s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e ni td o e sa ni n d e p t hs t u d yo nt h ef u n e r a ls y s t e m ,c o m b i n i n g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h a n d e dd o w nf r o ma n c i e n tt i m ea n dt h em a t e r i a l so fa r c h e o l o g y t h i s p a p e rf a l l si n t of i v ep a r t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s u m m i n gu pt h e f u n e r a ls y s t e mo ft h ep r e - q i np e r i o da n dh a n d y n a s t ya sw e l la st h ea c a d e m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b o u ti t ,p o i n t i n go u tt h el i m i t a t i o na n d s h o r t a g ei nt h ep r e s e n ta c a d e m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s ,a n dt h e np o i n t i n go u tt h ew r i t i n g p u r p o s e a n do u t l i n eo ft h i sp a p e r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s y s t e mo fc o f f i n :o nt h eb a s i so fr e t r o s p e c t i o nt ot h eo r i g i n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f f ma sw e l la si t ss y s t e m , d i s c u s s i n gs o m eo ft h eo r n a m e n t so f c o f f i n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l a t e s tm a t e r i a l so fa r c h e o l o g y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e n c o f f i n i n g :o l lt h eb a s i so fr e t r o s p e c t i o nt ot h eo r i g i na n d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e n c o f f i n i n g ,d i s c u s s i n gm i n g m ua n do t h e rt h i n g sa c c o r d i n gt o n o 1c h ut o m ba tm a s h a no fj i a n g l i n ga n dn o 1h a nt o m ba tm a w a n g d u i t h em i r dc h a p t e r , f u n e r a r yo b j e c t s :d i s c u s s i n gt h eb a m b o ow o r k sa n dt h e c a r p e n t r yu s e di nt h ef u n e r a l ,a n dd e l i b e r a t i n gt h e i rn a m e s e p i l o g u e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so ft h ec h a p t e r sa b o v e ,d i s c u s s i n gt h e w r i t e ra n dt h ew r i t i n gt i m eo f s h i s a n g l ia n dj i x i l i k e yw o r d s :s h i s a n g l i ;j i x i l i ;f u n e r a l 1 1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 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卑莳 川譬年6 月7 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卑爵 书劫 e e 7,夕 月 月 c u , 年 年 聪 形 芦 矿 期 期 丌1 j 绪论 绪论 第一节先秦两汉丧葬制度概述 丧葬礼俗是人类为自身而进行的一项古老而永恒的仪式,是特定历史时期内 社会组织、人际关系及精神世界最集中、生动的反映,其民族性、地域性、稳定 性与传承性自不待言。在近代考古学兴起以前,有关丧葬礼俗的起源只能依据口 耳相传及推测,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言:“盖上世尝不葬其亲者,其亲死, 则举而委之于壑。”根据我国现有考古发现,丧葬礼俗的起源至少可追溯至旧石 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遗址,其下室发现有3 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人 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粉末及一些随葬品。对死者有意识地加以埋葬,反映了山顶 洞人对死亡的幻想与精神寄托,从而成为我国丧葬文化的滥觞。新石器时代出现 的大规模氏族公共墓地,如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一般流行的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土坑墓,且因地区和部族的不同,各地墓葬中 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颇有差异。尤其是大汶口文化后期同一墓地中墓葬规模、随 葬品数量的强烈对比,充分说明了现实社会中逐渐兴起的等级观念在死后茔域中 的延续。 夏商时代,中国古代丧葬礼仪即已向系统化、程序化方向发展,饭含、棺椁、 明器制度皆已出现且初具规模。在商代,自椁室宏大、随葬品丰富的“亚字形” 和“中字形”商王陵墓,至规模稍逊的“甲字形”贵族坟墓,继而大量一席裹身 的平民墓葬,已充分显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严格的阶级和等级差别。西周以降, 根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所谓“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及“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的丧葬制度曾在局部地区 被严格执行过,这充分表明以多层套棺、鼎彝礼器为特征的丧葬等级制度的日臻 完善。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及周边地区的丧葬体制基本承袭周制即普遍流行 长方形竖穴木棺、木椁墓,但在具体丧葬礼制等级上往往出现僭越的现象。值得 一提的是,这一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礼制文献的总结与整理,不仅保 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第4 1 页。 罗开玉:中国丧葬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第1 3 7 页。 l 仪礼士丧礼、既夕礼所反映的丧葬制度研究 留了丧葬制度的完整记录,更将其主张的“孝悌”等伦理思想融入至丧葬礼仪体 系中。囝 秦和西汉前期,贵族、地主阶级仍沿用长方形竖穴式木椁墓。在长江流域及 南方和北方的边远地区,竖穴式木椁墓一直延续到西汉后期,甚至东汉前期。在 秦和西汉的竖穴式木椁墓中,棺椁制度仍沿袭周代严格的等级礼制,有些汉墓还 使用了“黄肠题凑”。但从西汉中期开始,墓室在建筑材料上逐渐以砖、石为主, 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这种现象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继而普及到各 地。这无疑是中国古代墓制一次划时代的变革,至此,以多层套棺、鼎彝礼器为 特征的先秦丧葬制度在延用几千年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节学术史研究回顾 仪礼士丧礼、既夕礼二篇是“三礼”中最为系统全面记载先秦两汉 丧葬制度的传世文献。作为仪礼一书的重要篇目,历代对其进行的研究成果 可谓汗牛充栋,名作不断。据统计,历代研究仪礼的文献约有5 0 0 种之多, 尤其仅清代的研究著作就超过2 0 0 部。 而从文献学角度有关版本、校勘方面的研 究成果亦复不少,如沈文倬先生的略沦礼典的实行与( 仪礼) 书本的撰作 等 文,鞭辟入里,发宏阐微。 在众多有关士丧礼、既夕礼的研究文章中,陈公柔先生独辟蹊径,于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利用当时已有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相印证,撰写出了士丧礼、 既夕礼中所记载的丧葬制度 一文,成为利用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结合研究仪 礼的典范。该文在棺椁制度、名物制度以及士丧礼、既夕礼成篇时间断 定等方面多有建树。不过也正如沈文倬先生在对“士丧礼、既夕礼中所记载的 丧葬制度”几点意见 一文中所言,该文在部分具体问题的考证上存在着牵强 附会的地方。 继陈公柔先生一文后,学界利用出土资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研究士丧礼、 王计生:事死如生殡葬伦理与中国文化,百家出版社2 0 0 2 年,第7 页 王仲殊:中国古代墓葬概说 ,考古1 9 8 1 年第5 期,第4 4 9 - 4 5 8 页 邓声国:清代( 仪礼) 文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第l 、2 页。 沈文倬:略论礼典的实行与 书本的撰作,文史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 9 7 9 年,第2 7 - 4 1 页。 陈公柔:士丧礼、既夕礼中所记载的丧葬制度。考古学报1 9 5 6 年第4 期,第6 7 8 4 页。 沈文倬:对“士丧礼、既夕礼中所记载的丧葬制度”几点意见 ,考古学报1 9 5 8 年第2 期,第2 9 - 3 8 页 2 绪论 既夕礼者不乏其人,其成果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根据现有墓葬发掘资 料对文献所反映的墓葬制度进行讨论与研究,尤其在棺饰方面颇有建树,如论文 墙柳与荒帷1 9 8 3 1 9 8 6 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五、战国时期楚国丧礼中的 棺束与棺饰、 凤凰山一六七号墓所见汉初地主阶级丧葬礼俗,专著仪礼 士丧礼墓葬研究、仪礼士丧礼器物研究 等;二为对士丧礼、既夕礼 所记载丧葬仪节的总结与探讨,清代对丧葬仪节的研究集中于宫室方面,而现有 研究成果已不仅仅局限于此,如论文再论“葬日遣奠的奠器是否送于圹内”, 专著仪礼士丧礼既夕礼仪节研究。除此之外,其它一些通论性论文、著作如 试论先秦两汉丧葬习俗的演变、 先秦丧葬制度研究、 汉代丧葬制度 等亦有涉及。以上均是根据最新出土材料对陈公柔先生士丧礼、既夕礼中所记 载的丧葬制度一文极好的补充。 学界在仪礼士丧礼、既夕礼研究上欣欣向荣的局面令人欣慰,但存 在的问题亦不可忽视,总的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陈公柔先生一文成文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间较早,因当时出土资 料以及发掘、认识水平的限制,今日看来该文有不少可商榷之处。 其次,学界虽然已根据近来考古发掘资料对该文加以补充且不乏富有新意之 作,但从整体来看,士丧礼、既夕礼所反映的丧葬制度这一课题仍缺乏系 统、深入的研究,尤其大陆方面的学术研究更为欠缺。 再次,迄今为止所出版的考古发掘报告中存在一些器物命名上的错误,究其 原因,乃是与文献记载考证不足。 张长寿:墒柳与荒帷- - 1 9 8 3 1 9 8 6 年沣两发掘资料之五,文物1 9 9 2 年第4 期,第4 9 - 5 2 页。 江奇艳:战固时期楚国丧礼中的棺柬与棺饰,考古2 0 0 4 年第6 期,第7 9 8 7 页。 吉林大学考古专业七三级t 农兵学员纪烈敏等:凤凰山一六七号墓所见汉初地主阶级丧葬礼俗,文 物1 9 7 6 年第l o 期,第4 7 5 0 页。 郑良树:仪礼士丧礼墓葬研究,台湾中华书局1 9 7 1 年。 沈其丽:仪礼士丧礼器物研究,台湾中华书局1 9 7 1 年。 江奇艳:再论“葬日遣奠的奠器是否送于圹内”,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 0 0 6 年第2 6 卷第8 期, 第5 2 5 5 页。 徐福全:仪礼士丧礼既夕礼仪节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圉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 9 8 0 年 高崇文:试论先秦两汉丧葬习俗的演变,考古学报2 0 0 6 年第4 期,第4 4 7 - 4 7 2 页 李玉沽:先秦丧葬制度研究,中州古籍 i 版社1 9 9 1 年。 李如森:汉代丧葬制度,沈阳f f 版社2 0 0 3 年。 仪礼士丧礼、既夕礼所反映的丧葬制度研究 第三节本研究的方法、思路、史料及内容结构 鉴于学术界在仪礼士丧礼、既夕礼研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将 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学术界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重新谨慎 细致释读士丧礼、既夕礼文本,结合先秦两汉考古工作的丰硕成果,尤其 是新近的出土资料,以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相印证的方法,对士丧礼、既夕 礼所反映的先秦两汉丧葬制度作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文研究范围主要是仪礼士丧礼、既夕礼所反映的先秦两汉丧葬制 度,因此在文献方面,主要以仪礼士丧礼、既夕礼及“三礼有关丧葬 制度的文本为主,旁及部分先秦两汉及后世研究文献,凡下文所引用的周礼、 仪礼、礼记“三礼”文献均为中华书局版本,仪礼注疏、礼记正义圆 均据北京大学出版社版本;而所引用的考古资料,主要以2 0 世纪7 0 年代至2 0 0 7 年1 2 月见诸报道的中原地区先秦两汉考古发掘资料为主,同时部分采用西北等 边缘地区考古发掘资料。 本文在具体章节的设置上除绪论外将细分为棺椁制度、尸体装殓、随葬器物 以及余论共四大部分。棺椁制度、尸体装殓两章将在分别叙述其起源、发展的基 础上,择取棺饰、握手等具体名物加以探讨分析;随葬器物一章将选取诸如“木 桁 等若干学术界研究较少或仍有探讨余地的丧葬器物作专题研究。总的说来, 上述三大部分将采取详略有别的叙述方式,首先建立准确无误的文本释读基础, 其次通过传世文献与出土实物的对比、辨析,以印证传世文献的记载或订正 错误,或补其不足;同时亦根据传世文献的记载对若干出土名物的定名进行商榷。 全文通过考察传世文献与出土实物的是否吻合,在余论部分中将利用上述三个章 节的结论对士丧礼、既夕礼的成篇背景、成篇时代、作者等学术界历来颇 有争议的论题作综合的分析。 周礼 ,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 9 8 5 年。仪礼 ,丛书集成 初编,中华书局1 9 8 5 年。札记, 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 9 8 5 年。 ( 汉) 郑玄、( 唐) 贾公彦: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 汉) 郑玄、( 唐) 孔颖达:礼 记正义,北京大学i l j 版社2 0 0 0 年 4 第一章棺椁制度 第一章棺椁制度 葬具指装裹死者尸体的殓具,是丧葬制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随 丧葬习俗的产生而逐渐形成,传承过程中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地域又呈现出多 种多样的形态。说文木部“棺,关也,所以掩尸”,“椁,葬有木椁也 ,段 注:“木椁者,以木为之,周于棺,如城之有郭也。圆许慎对“棺 、“椁”的定 义属狭义上的木质葬具,广义上的葬具在材质上应有石、木、陶之分。石质与陶 质葬具产生较早,在我国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中,最早的石质葬具可追溯至距今 七、八千年前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类型墓地中的3 座石板墓。 陶质葬具一般被 称为“瓮棺”,最早出现于老官台文化的墓地中。不过纵观当时华夏大地上与兴 隆洼文化、老官台文化并存的裴李岗文化、后李文化、 大地湾文化、北辛文 化、彭头山文化、顶蛳山文化圆等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墓葬,可以发现葬具 ( 汉)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 9 6 3 年,第1 2 5 页。 ( 清) 段禾裁:说文解字汴,上海古籍i l 版社1 9 8 1 年,第2 7 0 页。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跃 f o 新 i 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 i j 版社2 0 0 4 年,第2 8 页。 开封地区文管会、新郑县文管会:河南新郑裴李岗前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 9 7 8 年第2 期,第7 3 7 9 页;开封地区文管会等:裴李岗遗址一九七八年发掘简报,考古1 9 7 9 年第3 期,第1 9 7 2 0 5 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1 9 7 9 年裴李岗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 9 8 2 年第4 期,第3 3 7 3 4 0 页;临汝县博物馆:河南临汝中山寨遗址调盘简报,考古1 9 8 6 年第6 期,第4 8 l - 4 8 4 页:中图社 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 | i 南临汝中山寨遗址试掘,考古1 9 8 6 年第7 期,第5 7 7 5 8 5 页: 郏县文化馆:河南郏县水泉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 9 7 9 年第6 期,第5 6 2 5 6 3 页;中国社 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郏县水泉裴李岗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 9 9 5 年第1 期,第3 9 - 7 7 页;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贸湖,科学i i ;版社1 9 9 9 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登封千城岗与 阳城,文物i 版社1 9 9 2 年。 济青公路考古队: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简报,考古1 9 9 4 年第2 期,第9 7 1 1 2 页;王 守功、宁荫堂:小荆山遗址第_ 二次发掘的收获,中国义物报1 9 9 4 - 0 3 2 7 。 什肃省博物馆:t i - 肃秦安人地湾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文物1 9 8 1 年第4 期,第1 8 页;甘肃省博 物馆等:一九八零年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 9 8 2 年第2 期,第l _ 4 页; 甘肃省博物馆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第九区发掘简报,文物1 9 8 3 年第l l 期,第1 1 4 页;什肃 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人地湾遗址1 9 7 8 举1 9 8 2 年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 9 8 3 年第1 1 期,第2 1 3 0 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 9 8 3 年;北京人学考古教 研室华县报告编写组:华县、渭南古代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学报1 9 8 0 年第3 期,第2 9 7 3 2 8 页; 西安半坡博物馆等:渭南北刘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调金与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 9 8 2 年第4 期, 第1 9 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临潼白家村,巴蜀书社1 9 9 4 年;商县图书馆等:陕两商县 紫荆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 9 8 1 年第3 期,第3 3 - 4 7 页;陕话省考古研究所:龙岗寺新 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 9 9 0 年;陕两省考古研究所:陕南考古报告集,三秦出版社 1 9 9 4 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 9 8 4 年第2 期,第 1 5 9 1 9 1 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 ,文物出版社2 0 0 3 年,第1 1 0 - 1 2 7 页 管了 ,商务印书馆1 9 3 5 年第1 5 页 6 第一章棺椁制度 大夫一重,士不重。” 作为竖穴土坑墓最常见的葬具,棺椁在传世文献中的记载最早只能见于战国 时期的著作中,但在考古发现中原始棺椁此类葬具的出现却早得多。 二、考古发现的棺椁 由于年代久远及保存条件的限制,新石器时代诸文化中暂无木质葬具的出 现,虽然在舞阳贾湖遗址墓地中m 3 7 6 存在生土二层台,但此墓浅仅0 5 米,应 不可能有木质葬具的遗留;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中m 1 5 2 亦发现清楚的葬具痕 迹,是用长短宽窄不同的木板插在人骨周围,略作长方形,并在木板外部自然形 成“二层台 ,虽然报告编写者将之称为“棺 ,但此墓在整个墓地中乃是孤例。 比较明确的木质葬具出现于大汶口、野店、呈子三处大汶口文化的遗址中。以大 汶口遗址1 9 5 9 、1 9 7 4 、1 9 7 8 年3 次发掘为例,共清理出1 7 9 座墓葬,可分为早、 中、晚三期,大致勾勒出木制葬具的发展历程。早期的墓葬,以大墓m 2 0 0 5 为例, 该墓为长方形土坑墓,坑内四周有熟土二层台,台壁虽未见板灰,却有一层黄色 胶泥,墓室底部又挖有盛卧人体的长方形葬坑并涂抹胶泥,报告编写者认为这是 棺的雏形。至大汶口文化中期,这种形式的墓葬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m 5 3 为例, 该墓有0 3 米高的二层台,葬具木灰即盖在二层台所构成的坑口上,正中一根南 北方向横置的原木把它分为两段,上各有东话向并排放置的四根原木,揭去木灰, 其下为容人架的长方形坑。如果说这种仅在坑口搭放原木然后覆土掩埋的形式还 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葬具,那么m 9 4 就已出现后世木棺的祖型,该墓顶、底、四壁 均铺有原木木灰,人架即置放其中。而至大汶口文化晚期,“井”字型木椁亦已出 现,这类墓有顶和四壁,有的底部有排列稀疏的枕木,四壁由原木卧叠而成,四 角交叉,俯视作“井”字型,推测其四角的处理可能是将原木刻上凹口,上下互 相咬住,或用绳子扎固,项部亦用原木搭铺,此类墓葬以m 1 2 6 保存最为完整。 大汶口文化中期,即距今5 5 0 0 - - 5 0 0 0 年间我国出现原始木质葬具的使用, 这种现象在当时华夏大地上并非孤例,如太湖流域南河浜遗址崧泽文化晚期许多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 ,科学 h 版社0 9 9 年,第1 7 1 页。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考古学报2 0 0 0 年第2 期,第2 5 7 - 2 8 4 页。 1 5 仪礼士丧礼、既夕礼所反映的丧葬制度研究 湖北鄂城西南 一棺一椁墓,棺盖板上有竹条三十根,上端并有 战国晚期郊鄂城钢铁厂中小贵族 布带相串的锡环,共1 4 0 件,原用布带相串,出 土时布带已朽,除个别锡圈环仍保留在棺盖上外, 钢m 5 3 其余大部分掉落在棺木的两侧 秦代湖北省江陵县一椁二棺墓,外棺盖上贴满麻布,麻布之上平铺 秦代荆州镇扬家山中小贵族竹帘,竹帘系用厚0 2 、宽1 厘米左右的篾片编织 墓地m 1 3 5 成网格状 西汉保存基本完好的棺饰,有里外两层细绢棺罩和中 湖北江陵风凰 间一床编竹组成,紧贴棺身的为绣花棺罩,分罩 西汉初期山一六七号汉中小贵族 顶和四面垂边两部分并紧裹于棺上,形似“蚊帐”。 其外为一方孔竹帘罩于棺项,略大于棺盖,四边 墓 自然下折。最外为黄绢棺罩,形状与内层棺罩相 似,唯罩顶四角为弧形四 湖北江陵风凰山一椁二棺,外棺盖上覆罩竹帘一床,竹帘长方形, 西汉前期五大夫 六八号汉墓下垂棺盖四周各1 3 厘米 一椁一棺墓,在椁的顶板的背面以及椁室内壁都 江苏连云港海可见到零星较为精细的朱绘图案形花纹,推测原 西汉中晚期中小贵族 州侍其繇墓来其表面可能贴附有帷幔之类的有花纹的丝织 品,腐烂后留r 卜此花纹 棺饰相关问题的讨论 1 广义与狭义上的棺饰 以上诸多棺饰实物的出土,展示了广义上的棺饰这一丧葬礼俗的悠久历史一 一以龙山时代为其发端,经商周时期的发展及同臻完善,东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直至西汉时期最终消失殆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商代墓葬中的棺饰彩绘遗迹, 一般发现于墓葬的二层台上,而非棺盖之上,即棺饰是覆盖于椁盖上。从这个角 度考虑,商代棺饰的布置似乎更是为了阻止沙土等杂质进入墓室,而非“以华道 路及圹中”,这一功用倒是同既夕礼所载下葬最后加“折 、“抗木 、“抗席” 以御尘土的用意相似。 另外,我们根据已有出土资料可以发现,见诸士丧礼的棺饰记载狭 湖北省鄂城县博物馆: 鄂城楚墓,考古学报1 9 8 3 年第2 期,第2 2 3 2 5 4 页。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 1 9 7 5 年第3 期,第1 6 8 1 7 7 页 1 6 第一章棺椁制度 义上的棺饰制度,其真正开始实施的时间、范围应是西周早期丰镐地区以及附近 诸侯国中较为低等的贵族墓葬。这在井叔家族墓地中西周武王至共和时期、比井 叔等级略低的一椁二棺及一椁一棺墓中体现得尤其明显,根据发掘所见其墓 中棺的四角位置上各有一堆蛤壳、蚌鱼或贝,可以推测其所使用的棺饰乃是于荒 帷的四角缝缀蛤壳、蚌鱼或贝等饰物。而发展至西周中、后期,在井叔等墓中, 棺饰则以棺椁之间连续、整齐的串贝、铜鱼此种形制出现。这两种形制的棺饰虽 稍有不同,但“以华道路及圹中 的功用却殊途同归,且西周中后期的棺饰制度 正是在西周早期低等贵族墓葬中不太完善的棺饰制度基础上得以形成并r 益发 展,因此可以说士丧礼、既夕礼所记载的狭义上的棺饰制度自西周早期便 已开始实施,且在西周中后期得到了极大的完善,这同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棺饰 制度起源于西周晚期 的观点稍有区别。 同时我们根据上列“棺饰出土一览表可以看出,狭义上的棺饰制度西周早 期便已初步形成,在经历西周中晚期的完善及短暂执行后,虽然“荒帷”此种布 质棺罩在东周至西汉、甚至明代的墓葬中仍继续存留,但用以体现身份等级的“悬 鱼”在春秋、战国时期却逐渐遭到摈弃,这从迄今为止发掘的数以于计的楚墓中 仅见三例“悬鱼”以及陕强、河南等中原地区“悬鱼 墓葬的零星发现中便可见 一斑。这一礼制东周时仅在齐鲁之地保留较好,但也出现僭越现象。在经历了春 秋、战国时期的破坏、摒弃后,狭义上的棺饰制度在西汉时期便完全退出历史舞 厶 口o 2 “柳”的形制 虽然棺饰遗迹已多发现,但在“柳”的形制上,尽管曾在墓葬中发现其小木 结构的痕迹,不过由于保存状况不佳,至今其形制尚无法得到复原,对此我们只 能求诸文献记载。 周礼缝人:“衣娶,柳之材”郑注:“孝子即启见棺,犹见亲 之身,既载柩而以行,遂以葬,若存时居于帷幕而加文绣必先缠衣 其木,乃以张饰也柳之言聚,诸饰之所聚。竹 镁仪礼既夕礼:“商祝饰枢,一池,纽前趣后缁,齐三采,无贝膏 孙华:晋侯橇断组墓的几个问题 文物1 9 9 7 年第8 期,第2 7 - 3 6 页 1 7 仪礼i :丧礼) 、既步礼所反映的崔葬制度研究 郑注:“饰框为设墙柳也,巾奠乃墙,谓此也。”贾疏:“云饰柩为设墙 柳也者,即加帷荒是也则帷为墙,象宫室有墙壁,荒为柳。” 释名释丧制:“舆棺之车日鞴其盖曰柳,柳,聚也,众饰 所聚,亦言其形偻也,亦日鳖甲,似鳖甲然也。”。 新定三礼图:“荒,柳车上覆,谓鳖甲也。棚 仪礼正义:“柳是缚木为格,覆于棺上,帷荒皆缝合于柳,但荒 在柳上,帷则垂于四旁”。 张长寿先生根据前两条文献以及满城西汉刘胜墓出士的四阿顶式长方形帐 架、山东长清岗辛战国墓中铜帐构,推定“墙柳的木构框架大致与之相似”。这 种“生时所届帷幕而加文绣”类型的荒帷已经得到出士实物的印证河南密县 打虎亭汉墓中所绘的宴乐主题壁画。表明上层贵族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使用四坡 顶式帏帐的事实。 但在这晕笔者根据文献记载从另一角度提出时“柳”形制的考察,作为有益 补充。 礼记杂记:“诸侯行而死于馆其辅有裱,鲻布裳帷,素锦以为屋而 行,至于庙门,不毁墙遂八,适所殡,唯鞲为说,于庙门外大夫,士死于道 大夫以布为藉而行,至于家而说鞲士辖,苇席以为屋,蒲席以为裳帷” 害 i ;霎i 鬟;:! 釜i :絮窖煌盎盖型裂攀盏置虬 零滞;! 荔;嚣:;耋;嚣:麓勰犍繁哿? 嚣盏第5 3 2 4 第一章棺椁制度 这是记载古代诸侯出行时恰巧死亡的礼仪,其中提到了“鞲”、“祓 二词, 郑玄注日:“鞲,载柩将殡之车饰也,褛,谓鳖甲边缘,缁布裳帷,围棺者也。 孔颖达疏:“云褛,谓鳖甲边缘者,覆说鞲象鳖甲,覆于棺上,中央隆高, 四面渐下,祓象边缘,垂于精之四边,与鞲连体,则亦赤也。 据上,“鞲 为“载柩将殡之车饰也”。而“将葬,载柩之车饰日柳 ,可见 “靖”与“柳”是柩车去宗庙之前与之后对棺饰的不同称呼而已。而由上述荒帷 相关文献记载可知,荒帷覆盖于木框架“柳”上,上部为“荒”,四周为“帷。 布质“荒 既覆于柳上,则覆盖荒帷后柩车的顶部外形即“柳”的形制当是无疑。 综上,则“蜻 、“柳 、“荒 三者其形制当相同,即如鳖甲般“中央隆高,四面 渐下”。 如此形制的“荒”正与山东微山县微山岛沟南村发现的一幅定名为“丧葬图 的画像石所绘相合。该画像石共分三格,其中左格为“孔子见老子 图像,中格 中间刻画四轮车( 一面见二轮) ,车身甚长,上施高蓬,蓬纹呈斜方格式编织纹 样。车前无辕,车制特殊车篷几乎占满全车,但其前部仍设有舆,中竖一柱, 中部穿一璧形物,上设华盖。华盖之下站立二人( 此二人或行走于车之左侧) , 在车棚的前后部又各竖立一柱,上有建鼓形,其上穿一璧形,再上似羽葆状物。 车前共十三人,分三层:下层五人,双臂前伸,姿态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