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硕士学位论文 论论 文文 题题 目目 中国竞技健美操女单和混双项目 运动技术水平探究 学科专业名学科专业名称称 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教育训练学 申申 请请 人人 姓姓 名名 周奉双周奉双 指指 导导 教教 师师 杨慧教授杨慧教授 论文提交时论文提交时间间 20201010 年年 6 6 月月 1 1 日日 单 位 代 码 10445 学 号 2008020321 分类号 g831.3 研 究 生 类 别全日制硕士全日制硕士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 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学学 校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目目 录录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i 1 前言 . 1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 1.2 文献综述 . 3 1.2.1 有关运动技术方面的研究 . 3 1.2.2 有关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方面的研究 . 4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 2.1 研究对象 . 5 2.2 研究方法 . 5 2.2.1 文献资料法 . 5 2.2.2 录像分析法 . 5 2.2.3 数理统计法 . 6 2.2.4 对比分析法 . 6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6 3.1 关于“运动技术”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6 3.2 成套动作编排的分析 . 7 3.2.1 操化动作组合的统计与分析 . 7 3.2.2 过渡与连接动作的统计与分析 . 9 3.2.3 比赛场地使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 11 3.2.4 表现力与同伴配合的比较分析 . 13 3.3 难度动作方面的分析 . 15 3.3.1 难度动作的技术特征分析 . 16 3.3.2 难度动作组别及数量的统计与分析 . 17 3.3.3 难度动作类别的统计与分析 . 19 3.3.4 难度动作分值的统计与分析 . 21 3.3.5 难度动作整体布局的统计分析 . 22 3.4 成套动作完成质量分析 . 2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3.4.1 难度动作编排价值与实际完成价值的比较分析 . 24 3.4.2 混双项目中成套动作的一致性分析 . 25 3.5 2009 版规则对中国队女单和混双项目运动技术的影响 . 27 3.5.1 对成套动作编排方面的影响 . 28 3.5.2 对难度动作方面的影响 . 30 3.5.3 对动作完成方面的影响 . 31 3.6 提高中国女单和混双项目运动技术水平的对策分析 . 31 3.6.1 突出成套编排的艺术性,强调运动员表现力 . 31 3.6.2 重视操化单元的编排,突出动力性配合与创新 . 32 3.6.3 提高过渡与连接动作的流畅性,强化音乐的运用 . 32 3.6.4 增强女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能力,选择高分值难度动作 . 32 3.6.5 强调技术动作细节,提高动作的完成质量 . 33 3.6.6 注重后备力量的培养,尤其是女运动员 . 33 3.6.7 科研与训练相结合,建立有特色的科学训练系统 . 34 4 结论与建议 . 34 4.1 结论 . 34 4.2 建议 . 35 注 释 . 36 参考文献 . 37 致 谢 . 4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中国竞技健美操女单和混双项目运动技术水平探究 中文摘要 当今国际竞技健美操技术飞速发展,中国竞技健美操的五个单项均取得很大进步, 并且在部分项目上已经站在最高领奖台。但是中国女单和混双项目相对于男单、三人和 六人项目而言整体实力比较弱,并且在第九、十届健美操世锦赛中女单和混双的女运动 员是同一选手。 在中国竞技健美操开展的十几年里, 许多科研人员对竞技健美操女单和混双项目进 行了研究探索,使我们对女单和混双项目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通过对现有的研究资料 归纳分析发现: 多数文章集中某个点对女单或混双进行研究, 例如技术水平、 难度动作、 艺术编排等,而对中国女单和混双项目整体运动技术水平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及对比分析法,对第十届世界健美 操锦标赛女单和混双项目前六名的录像资料以及 fig 2005-2008 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 和 fig2009-2012 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中国女单和混双项目与 世界强国在运动技术方面的差距,并根据 2009 版规则的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得出以 下结果: 1 在成套动作编排方面, 中国女单和混双的操化动作组合数比前六名平均数分别少 38 拍和 2.178 拍, 并且身体方向变化次数和速度变化也略逊于其他国家; 在过渡与 连接动作运用的次数上,与前六名选手基本持平,但是表现出停顿现象;场地空间的运 用和移动路线多样性与其它国家无明显差距;表现力缺乏自信;动力性配合和托举动作 缺乏创新。 2 中国女单难度动作组别选择缺乏均衡性,b 组难度动作仅选择 1 个;在难度类别 多样性方面,中国女单略逊于其它国家,而混双与其它国家持平;中国女单难度动作的 分值选择 0.5 和 0.6 分值的占多数,缺乏高分值难度动作,混双项目与其它国家差距不 明显;中国女单和混双在难度动作整体布局方面与前六名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在难度动 作组合的选择上占有优势。 3 中国女单和混双的动作完成质量与前六名平均值存在差距, 特别是较冠军队差距 甚大,分别相差 0.35 和 0.25;在难度动作完成率方面,中国女单难度动作的完成率达 到 100%,而混双的仅有 93.8%。混双项目中,中国选手在难度动作、过渡与连接及表现 力的一致性方面与其它国家存在差距。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4 2009 版规则变化对女单和混双项目运动技术的影响包括:注重运动技术的创新; 更加突出操化内容;更加注重运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难度动作技术更趋高难化;运动 技术细节对成绩的影响越来越大。 建议: 1 根据 2009 版规则的变化,在成套动作编排中,中国女单和混双要突出操化内容, 增强过渡与连接动作的流畅感,创新混双项目动力性配合的编排。突出运动员的个人特 点,加强表现力的训练。 2 根据运动员的特点选择级别高、分值大的难度动作,同时要注意人文安全。加强 女运动员力量的训练,加大 b 组难度动作的运用。 3 在训练中,进一步提高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加强混双项目中 男女运动员之间的配合,注重技术动作细节。 4 建立科学的训练系统,一般技术训练与专项技术训练相结合。增强后备力量的培 养,尤其是女性运动员,从小培养专门的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走体教结合的路子,建立 良好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女单和混双;运动技术 分类号:g831.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the analysis on the sports technical level of individual women and mixed pair in aerobic gymnastics of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technical development of inteinitional aerobic gymnastics,five projects of aerobic gymnastics of china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and the competitors in china have already stood,in the partial categories,on the highest award platform in the world.but compared to the individual men,trios and groups,individual women and mixed pair,s whole strength are relatively weak,and it is the same female athlete in individual women and mixed pair of the 9th and 10th world championships. aerobic gymnastics has been developed for 10 years in china, in the past 10 years, many scientific researchers carry on the research to individual women and mixed pair of the aerobic gymnastics, which makes us have the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to them. however, through the inductive analysis to research data available we found that most articles only concentrate on one spot of the individual women and mixed pair, for example technical level, difficulty movement, artistic arrangement and so on. but there are few research to the overall movement technical level of chinese individual women and mixed pair. the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top six individual women and mixed pair in 10th aerobic gymnastics world championships,and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igaerobic gymnastics code of points 2005-2008and figaerobic gymnastics code of points 2009-2012,by the means of documents and materials,video analytic approach,data statitics and compare the analytic approach,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individual women and mixed pair and the world leading in sport technologies,and in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2009 edition of rules to propose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in the aspect of choreography composition,the number of sequences of aerobic movement patterns of chinese individual women and mixed pair are less 3 8 and 2.17 8 shooting than the top six average,then the physical change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frequency and speed of chang is also inferior to other countries,in the number of transition and links,chinese is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e top six players,but showed a standstill phenomenon;the used of competition space and diversity of routine have small gap than other countries,presention is implicit,and lack of confidence,partnerships and lifts are lack of creative. 2 chinese individual women is lack of blance,only choose one difficulty of group b;in the variety difficulty families , individual women is inferior to other countries,and mixed pair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is blance to them; chinese individual women chooses most of 0.5and 0.6 to difficulty value,and is lack of high value difficulty, mixed pair has small gap to other countries;chinese individual women and mixed pair have a certain gap in the whole arrangment of difficulty,but in the combination of difficulty has certain advantage. 3 the quality of execution of chinese individual women and mixed pair is inferior to the top six average, especially to the champion team,the difference is 0.35 and 0.25. the completion rate of difficulty of chinese individual women achieves 100%, while the mixed pair only 93.8%. in the mixed pair , china has the disparity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the synchronization of the difficulty movement, the transitions and linking as well as the presentation. 4 2009 edition rule changes brought influences on the individual women and mixed pair projects, which include: emphasizing sport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re stick out the aerobic content;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art movement;more highly difficulty of difficult movement;sports technical details having greater impact on the results. suggestions: 1 according to 2009 edition rule changes,chinese individual women and mixed pair should pay more aerobic content,strong the fluency of transitions and linking,and creative of partnership of mixed pair. athlete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 should be prominenced and presentation training should also be enhanced. 2 high grade and more value difficulty should b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athlete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ecurity at the same time. reinforce female athletess training and the use of difficulty of group b. 3 in training, to further improve the innovative capability of coaches, athletes and researchers. reinforc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 athletes in mixed pair, and pay attention to technical details of movements. 4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training system, general technical training and specialized technical training should be combined. training of reserve forc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especially on female athletes. aerobic gymnastics athletes should get special training from childhood to establish a good back-up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raining and teaching. keywords:aerobic gymnastics; individual women and mixed pair;sports thechnology gategory: g831.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在音乐伴奏下,能够表现连续、复杂、高强度成套动作的运动项 目,该项目源于传统的有氧健身运动:成套动作必须通过连续的动作组合,展示运动员 的柔韧性和力量、七种基本步伐的多样性操化动作组合、结合难度动作完美完成成套动 作的竞技能力1。 竞技健美操,首先在 1983 年产生于美国和日本,随后在 1990 年美国和日本分别举 办了健美操世界冠军赛和健美操世界杯赛, 这意味着竞技健美操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 目,正式登上国际赛台。目前国际上主要的竞技健美操组织有国际体操联合会(fig) 、 国际健美操联合会(iaf)和国际健美操冠军联合会(anac) ,每个组织主办不同的赛事。 1998 年三大组织开始合作, 并且国际体操联合会占据健美操运动的主导地位, 三大组织 主办的赛事均采用国际体操联合会的规则,因此,国际体操联合会主办的健美操世锦赛 成为权威性最高的赛事,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技健美操水平高低的关键赛事。随着规则 的修订, 国际体操联合会决定从 2000 年起, 每两年举办一次健美操世锦赛, 到 2008 年, 共举办了十届,中国共参加了除二三届以外的八届健美操世锦赛。 表表 1 中国选手参加历届健美操世锦赛的成绩中国选手参加历届健美操世锦赛的成绩排名排名 时间 (年) 届数 地点 排 名 男单 女单 混双 三人 六人 1995 一 法国巴黎 17 25 未参加 20 - 1998 四 意大利卡塔尼亚 38 36 28 24 - 1999 五 德国汉堡 32 28 24 26 - 2000 六 德国里萨 26 34 28 25 - 2002 七 立陶宛卡拉番达 14 26 15 7 12 2004 八 保加利亚索菲亚 7 25 19 14 3 2006 九 中国南京 1 2 5 2 1 2008 十 德国乌尔姆 3 5 6 2 1 注: “-”表示此项目未设立。 中国的竞技健美操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正逐步走向成熟。从表 1 历届健 美操世锦赛的成绩排名可以看出,中国队的五个单项都取得了很大进步,特别是男单、 三人和六人项目。在 2004 年的第八届健美操世锦赛上,中国队六人操首次获得奖牌, 随后 2005 年的第七届世界运动会,中国队在六人团体操的比赛中又勇夺金牌,这是中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国竞技健美操队在世界大赛中夺得的第一枚金牌, 使中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取得历史性突 破;中国队三人操在第九、十届世锦赛上均获得银牌,从第五届的第 26 名上升到第九 届的第 2 名;男单也取得很大突破,从第四届的第 38 名进步到第九届世锦赛的第 1 名, 在第十届世锦赛中又获得铜牌。中国的女单和混双虽然也取得很大进步,女单从第四届 的第 36 名上升到第九届的第 2 名, 混双项目从 1998 年第四届的第 28 名上升到 2006 第 九届的第 5 名,但是除了女单在 2006 年的南京世锦赛上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获得银 牌外,中国女单和混双在其它几届世锦赛中均未获得过奖牌,在 2008 年第十届世锦赛 上仅获得第五和第六的成绩。因此,女单和混双项目相对于中国队的男单、三人和六人 项目而言比较弱,也正因为中国队的女单和混双成绩落后于世界强国,从而对中国代表 队的团体成绩造成一定影响。 竞技健美操规则是竞技健美操比赛的准则,随着健美操项目进入国际体操联合会, 其规则逐步趋于规范化、系统化和国际化,规则明确了竞技健美操独有的项目特点,是 运动员和教练员参加比赛的指南针,也是裁判员进行评分的基本依据。fig 先后颁布了 1994-1996、1997-2000、2001-2004、2005-2008(以下简称为 2005 版)和 2009-2012 (以下简称为 2009 版)五个周期的竞赛规则,每个周期的规则均明确陈述了裁判员评 分细则和动作的要求。2008 年在德国乌尔姆举办的第十届健美操世锦赛是 2005 版规则 使用的最后一届世锦赛, 在这届世锦赛中获得女单前六名的国家分别是巴西、 罗马尼亚、 新西兰、保加利亚、中国和意大利,获得混双前六名的国家分别是法国、罗马尼亚、罗 马尼亚、巴西、俄罗斯和中国。竞技健美操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项目, 决定比赛的因素很多,运动员在按照规则完成成套动作的同时,还受运动技术水平、心 里因素、环境因素、裁判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运动技术水平是影响最后成绩的决定性因 素,中国队女单和混双的成绩也主要是受这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第十届世锦赛中中国队 的女单和混双项目相对于第九届世锦赛上的成绩并没有取得很大进步,反而是后退。通 过录像观察,在第九和第十届世锦赛上女单和混双项目中的女运动员均为黄晋萱,并且 是从艺术体操转项到竞技健美操项目的,在第十届世锦赛前六名的国家中均无此现象, 说明中国的后备力量不足,特别是女运动员。综上所述,对中国竞技健美操女单和混双 项目运动技术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 和对比分析法对第十届健美操世 锦赛中前六名的女单和混双项目的成套动作从艺术编排、 难度动作和完成质量三方面进 行分析, 找出世界竞技健美操女单和混双项目运动技术的整体发展趋势以及中国与世界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强国之间在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中国健美操队的女单和混双项目 更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2 文献综述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查阅大量文献期刊, 分析竞技健美操女单和混双项目技术水平在 国内研究的现状,主要在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图书资料室和山东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图书资料室查阅相关资料, 发现关于竞技健美操女单和混双项目运动技术水平 方面的资料相对比较少。在清华同方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竞技健美操”为 题名查到在 1994 年到 2009 年间的论文共有 582 篇,其中硕士论文 42 篇,关于单独研 究女单和混双项目运动技术水平的文章尚未查到。这几年,中国队的女单和混双项目在 国际比赛中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是与世界强国的运动员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针 对这一现象,中国许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一些研究探讨。结合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对文献 的综述如下: 1.2.1 有关运动技术方面的研究 随着竞技健美操的发展, 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成为各个国家气的取得优异成绩的保 障。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对女单和混双项目整体运动技术水平的研究相对较少。 难度动作方面的研究: 宋波, 周丹通过对 2002 年至 2008 年四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中女单项目冠军队与中 国队难度动作的比较分析,指出创新难度动作是体现运动员个人独特能力的标准,难度 动作级别的选择必须考虑运动员的自身素质能力。 王海燕, 李耀祥通过对第九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冠军队与中国队成套动作中难度动 作的比较分析,指出中国女单运动员所选难度动作组别和冠军选手差别不大,难度动作 级别与国外选手尚有一定差距,难度动作在整套动作中的分布合理。 梁颖,董小龙通过对第九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前三名的难度动作研究,得出竞技健 美操女子单人项目难度动作发展趋势:高难度动作的掌握不够稳定,运动员专项体能有 待加强;动作根命名较为集中,针对性体能训练已成为个性化难度发展的突破口。 成套动作编排方面的研究: 郭丽娟,张秀珍通过对 2005 年 7 月在德国杜伊斯堡举行的第七届世界运动会上竞 技健美操混双前六名的套路的分析,探讨其动作的创编规律及特点,提出加强动力性配 合与托举动作的技巧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展示出成套动作编排的主题,使整套动作流畅、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连贯、自然,既有预见性又有总结性。 郭红叶,刁在箴通过对第九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冠军队与中国队参赛套路中难度动 作编排的比较, 指出中国选手对 a 类、 b 类动作的选择均少于冠军选手,在难度级别的选 择上以及难度组别在成套中出现顺序的多样性上均不及冠军选手。 整体技术水平方面的研究: 桑国强主要从竞技健美操的艺术性方面、动作的完成质量和难度动作三个方面对 2 002 年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与 2002 年全国健美操锦标赛的前三名的运动员成套动作进行 比较分析,指出当时中国竞技健美操水平与世界水平差距。 金逵, 胡娟娟从成套动作的编排设计和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两方面对第七届世界竞 技健美操锦标赛中国队国和冠军队的五个单项的成套动作各个技术指标进行分析, 指出 中国选手在成套动作完成过程中表现出的技术规范性,健美操专项技术的发力控制以及 技术魅力方面与世界高水平选手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中国队选手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方 面存在非常大的缺憾。 刘利新通过对第八、九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难度分、艺术分和完成分的比较,提出 教练员和运动员应该在技术和成套动作的训练上下功夫。 尹丽娜, 张贵福以参加第 9 届健美操世锦赛女单项目前 3 名选手的比赛套路为研究 对象,指出中国在艺术分和难度分上与巴西队差距较大,在难度动作完成率上中国与巴 西队和西班牙队相比处于弱势。 1.2.2 有关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方面的研究 蔺雪莲,李丹在通过对 2001-2004 年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2001-2004 年(2003 年 修订)fig 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 2005-2008 年 fig 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 3 个版本的研究 分析中国竞技健美操技术的发展,指出规则的改变引导着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必将带 来训练理念和训练手段的改革,开展对新规则难度表中新动作的技术分析和研究、寻求 先进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选择合理的难度配置进行成套编排,提高竞技健美操的编排水 平和训练水平。 胡海峰,汪康乐,朱文杰从竞技健美操国际竞赛规则变化的角度,对世界竞技健美 操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竞技健美操的发展对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难”和“美”是 体操难美项群制胜的关键因素,难度是品级基础,也是发展的主流之一;美是成套动作 的核心,成套动作的艺术性编排、艺术价值是取胜的关键;动作的创新是难美项群动作 发展的生命力。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吴晓红通过对 1996 年、2000 年颁布的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的比较,指出全面发展 的身体素质、良好的技术规格及表现力是一名优秀健美操运动员的必备条件。 综上所述, 众多专家和学者对竞技健美操女单和混双项目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层 次的研究。中国女单和混双项目相对于其它三个项目来说是较弱的项目,并且在第九、 十届健美操世锦赛中,中国女单和混双中的女运动员是同一选手,因此研究女单和混双 的整体运动技术水平意义较大。但是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多数文献是将女单和混双项目 作为单个项目从某个点进行分析,例如难度动作、艺术编排、技术水平、规则等方面。 不同时期的比赛,不同周期的规则,竞技健美操的技术发展就不同,以前对女单和混双 项目的研究只能作为本文的参考资料。为此,本文从成套动作编排、难度动作、动作完 成质量三方面对第十届健美操世锦赛女单和混双项目前六名的成套动作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 2005 版、2009 版规则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中国女单和混双与世界强国在运动技术 方面的差距,并根据 2009 版规则的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对进一步提高中国竞技健美 操女单和混双项目的技术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第十届健美操世锦赛女单和混双项目决赛前六名共 12 套动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收集和整理了 2008 年第十届健美操世锦赛女单和混双项目决赛前 六名的录像和成绩。数据主要来源于 fig 官方网站视频、电视转播和个人录像。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包括期刊、书籍、学位论文等,收集关 于健美操、竞技健美操、技术水平、竞技规则的文献资料,以及中国健美操协会网、中 国健美操竞赛网和国际体操联合会官方网上的有效信息,进行认真的阅读研究和探讨。 2.2.2 录像分析法 对第十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女单和混双项目前六名的12套成套动作录像反复观看, 并抽取本人部分录像分析结果与导师的分析结果比较,以减小每次观看的误差。根据 f ig2005-2008 竞技健美操规则对每套动作的成套动作编排、难度动作、完成质量的 各个技术指标进行统计和定量分析。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 excel 电子表格软件对相关数据和各项技术指标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2.2.4 对比分析法 根据录像对第十届健美操世锦赛女单和混双前六名运动队成套动作的艺术、难度、 完成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 2005 版、2009 版的竞赛规则进行比较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关于“运动技术”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 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运动技术是指符合人 体运动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身体潜在能力,有效完成动作的合理方法,是运动员竞技 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2。它只能通过运动员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人们又将运动技术称 为“技术动作” 。不论何种技术动作都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具有运动的规范性和工人的 动作规格。然而由于运动员在身体形态、运动素质等许多方面具有不同的个人特点,所 以,运动技术还具有个体差异性,对每个具体的运动员来说,最合理的技术动作都不会 完全相同,而有着鲜明的个人特点。 竞技健美操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这一类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是动作的 技术性强,以表现动作技巧,追求难与美的结合,并且动作的种类繁多,数量也多,技 术动作创新较快,因此,其技术评价特点就是技术动作有鲜明的个性,评价结构因人而 异,评价时对技术动作的合理性,完美性及可观赏性应全面考虑。运动技术的技术结构 包括动作基本结构和技术组合两层含义, 动作基本结构是由动作基本环节和环节之间的 顺序构成,而技术组合是由若干独立的技术动作联合组成的集合,例如,竞技健美操中 的联合难度 3。运动技术的动作要素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 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和动作节奏等。 在成套动作中竞技健美操的基本技术主要是指身体弹动(bounds)技术和身体姿态 控制(alignment)技术。身体弹动是指整套竞技健美操过程中始终保持明确的节奏感, 这种节奏感主要体现在动作过程中身体重心上下有节律的起伏, 这种弹动体现在动作节 奏与音乐节奏相吻合。而身体姿势控制是指整套动作过程中,无论动作多复杂多变,整 个身体要始终控制在标准位置上。 即使在长时间的复杂多样的组合动作或难度动作中或 动作完成后,整个身体的标准姿态不被破坏,具有很强的身体姿态控制的能力,这是比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赛时完成技术质量的关键。 4 竞技健美操的运动技术是通过运动员的身体动作来表现的,在技能主导类诸项群 中,根据运动技术在临场上的运用形式,可大体将其分为固定组合和变异组合两大类, 而在技能主导类项群中,固定组合的构成为“动作编排” , “编排”水平的高低,将直接 影响运动成绩 5,而提高各技术动作间的组合水平,是决定运动员整体技术水平能否继 续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为了能够更好的评价和分析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水平,本论文 通过综合竞赛规则中的评分因素,主要从成套动作编排、难度动作和完成质量三方面对 第十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女单和混双前六名运动队成套动作运动技术水平进行研究和 分析。 3.2 成套动作编排的分析 本研究中将成套动作编排水平看作是成套技术水平。 成套技术是指按照竞技健美操 规则编排的一套完整的动作技术 6。 有专家曾这样认为: 不一定难度高的套路得分就高, 发展难度只是一个方面,经过对新规则的了解学习,抓到一些规律,编排好,也有可能 获得不错的分数。因此,在国际比赛中,只有将高度的艺术性与完善的技术紧密结合,并 具有自己独特个人风格的运动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成套动作包括的内容很多, 本文从操化动作组合、过渡与连接动作、场地使用情况以及表现力与同伴配合四个方面 对第十届健美操世锦赛中女单和混双项目前六名的成套动作编排进行分析。 3.2.1 操化动作组合的统计与分析 竞技健美操是一个不同于自由体操、艺术体操和技巧运动的体育项目,根据它具有 动作类型多、复合性动作多、动作重复次数少、成套动作时间短和动作速度快的特点, 在动作设计时必须设计成套的动作组合,且在动作选择上限制动作的技巧化和舞蹈化, 即要求动作的“操化” 7。复杂多变的操化动作是表现运动员掌握竞技健美操基本技术 能力和协调水平的主要方面, 一个操化动作组合是指一个 8 拍的操化动作。 2005 版竞赛 规则规定操化动作组合必须包含大量多样的配有手臂动作的步伐动作组合; 全套动作均 能够表现出操化动作组合;操化动作必须展示高水准的身体协调能力。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操化动作组合的动作指标予以认识: 8 首先是完成动作的基本部位,上、下肢是健美操操化动作完成的基本部位。完成健 美操上肢动作时,要求充分体现出动力、韵律、连续准确的健美操风格,包括手臂的对 称和不对称两种基本形式。下肢为指定的健美操步伐部位,髋、膝、踝通过感受音乐节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奏来传递地面反作用力引起的身体重心节奏性弹动的技术是健美操项目独有的核心技 术。基本步伐和以之为动作基础逐步展开的多种基本步伐的演绎,是充分表现运动员把 握健美操项目风格和掌握健美操基本技术水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输液后血管的护理
- 一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汇编
- 缝纽扣劳动课课件
- 煤炭集中采购管理办法
- 燃气置换现场管理办法
- 物资发货数量管理办法
- 特定客户业务管理办法
- 特殊医疗过程管理办法
- 特殊物料运送管理办法
- 特色场景方案管理办法
- 硅PU(塑料面层)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 202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一学习鉴赏配套课件新人教版
- 出国留学高中成绩单最强模板
- 常用电力金具
- 职教高考《机械制图》复习备考题库大全-上(单选、多选题汇总)
- 《多彩的黄土高原》课程论文报告(4000字)
- 天麻蜜环菌、萌发菌母种生产技术
- 成都中医药大学辅导员考试真题2022
- 中铁四院syadjv423工程测量平差数据处理软件使用教程
- 校园一日安全巡查记录表【范本模板】
- 田英章楷书心经-高清米字格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