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谢灵运对屈原的接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谢灵运对屈原的接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谢灵运对屈原的接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谢灵运对屈原的接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谢灵运对屈原的接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谢灵运对屈原的接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晋宋之际皇权在庶族的崛起中,不断得到加强,门阀士族则从特权阶层陷入权力缺 失的焦虑与无奈。在皇权、士族与庶族的力量争衡背景下,不同阶层的士人在价值追寻 的过程中,陷入无所依托的迷茫状态,谢灵运也因家族、性格、经历等等原因而步入人 生困境。诗人自视才高而任性当朝,得志之时,意气风发,不得志则归居山林,但“赏 心”难求的孤独,常常打破诗人短暂的心理平衡。后来谢灵运因受谗而陷入人生绝境, 在情感上更是以屈原自喻,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在作品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方式上,诗 人继承了屈原作品强烈的抒情特征和富艳的色彩描绘,并在对其语词与句式借用、化用 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从汉初起,士人们在对屈原接受的过程中,就对屈原自沉的最终选择进行了反思, 在晋宋易代这样困境重重的环境下,受玄、佛哲理的影响,谢灵运和那个时代的士人, 渐把心灵转向了山水,并在山水中发现审美,使中国文学在摆脱玄言之后,再现出清新 面貌。 关键词:谢灵运;屈原;接受;反思 ii abstract during the turbulent period of jin and song, the rise of multitudinous race had reinforced the imperial power and, in the same time, dethroned the privileged gentry class and made them fall into anxiety and helplessness. in this background of the struggling among the imperial power, gentry power and multitudinous power, scholars of different classes had fallen into the condition of aimless confusion in the process of searching life value, xie lingyun, as one of the scholars, had also stepped into his plight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 of his family ,character and experiences. speaking high of his own talent, the poet, therefore, had acted waywardly in the imperial court, high-spirited when putting into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secluded when losing the favor of the privileged class, however, the loneliness brought by the idea of “attraction” had often broken his short-term psychological balance. later, he was put into the desperate position due to the slander and in order to express his indignity of seeing his talents wasted he emotionally belong himself to qu yuan, the very famous scholar of chu. in his way of creation and expression, the poet basically inherited qu yuan s style, the strong lyric character and colorful description, and recreated on the basis of qu yuans works. from the early han dynasty, scholars had already reflected the suicide of qu yuan during the process of acceptance. in the eventful time of jin and song, xie lingyun like other scholars of the same period, influenced by the metaphysics and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had turned heart to natural landscape and found in them the aesthetic demands. with their joint effort chinese literature had been finally refreshed after shaking off the metaphysic influences. key words:key words: xie lingyun;qu yuan;acceptance;reflection 漳 州 师 范 学 院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漳 州师范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引 言 1 引 言 屈原典型的政治遭遇,及其面对挫折而产生的痛苦、挣扎和心理探寻,极大地影响 了汉以来的士子文人。尤其是求女、远游两条心理路径的探索,影响着后世文人在面对 政治挫折时的心理走向,而不同的心理选择也会相应地表现在文人们的文学创作之中。 如求女这条路径,屈原之后有宋玉的神女赋 、曹植的洛神赋 、阮籍的西北有佳 人 ,还有谢灵运的江妃赋 ,都把笔下的女子,写得妖娆仙缈,可求而不可得,因此, “美女佳人”也便成了士子文人不得志时的精神寄托。而远游路径则在后人的文学实践 中被细分为游仙和山水两条路线。游仙这条线,如,曹植借仙界的祥和缤纷,寄托自己 的孤独情怀;阮籍则借仙界的缥缈无象,突显他的“意旨遥深” ;郭璞除了象前代文人 一样着力描写仙界境况,还借游仙抒发“士不遇”的感慨,使游仙诗的表现范围有所扩 大,并使这一题材的诗歌创作走向成熟,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到了唐代的李白,则为 一向缥缈缤纷的游仙诗,注入强烈的自我意识,从而使游仙诗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山水 这条线是在晋宋之际才兴起的,当时的文人受玄学和佛学的理论引导,以庄园经济为现 实依托,于求女、游仙之外,另辟一条山水道路, “且申独往意,乘月弄潺湲” ,为失 志文人们的心灵投放, 寻得一方幽静之所。 在这条心理归宿之路上, 文人们埋心于山水, 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而有生命力的血液,创作出至今仍很绚烂的山水文学。谢 灵运作为山水文学之祖,在这条心理路径的探索中,无疑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者们对谢灵运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生平及相关考述。顾绍柏的论谢灵运 与钱志熙的谢客风容映古今 谢灵运生平与创作漫谈 对谢灵运的生平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由陈祖美先生编校 的谢灵运年谱汇编 收集了叶瑛、丁陶庵、郝立权、郝昺衡、(香港)杨勇、顾绍柏等 五位学者在年谱制定方面的成果,是目前收集最齐全、最充实的本子。 (二)谢灵运山水诗与玄学、佛学及其他文学作品的关系。玄言与山水永远都有着 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 顾绍柏.论谢灵运j.学术论坛,1986, (1) 钱志熙.谢客风容映古今谢灵运生平与创作漫谈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 陈祖美编校. 谢灵运年谱汇编m. 桂林:桂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脱不了的干系,葛晓音的山水方滋庄老告退从玄言诗的兴衰看玄风与山水诗的关 系 就以玄言诗在正始、西晋、东晋的兴衰为线索,颇为详尽地阐述了两晋玄风对山 水诗的影响。但学者们更多的是从佛学的角度,来探讨谢灵运的山水诗。如,钱志熙在 谢灵运辨宗论和山水诗一文中,就阐述了顿悟求宗的思维方式和“真知” 、 “入 照”等佛家思想,对谢氏山水诗中的哲理、诗境、乃至审美观的重大影响 ;马晓坤亦 认为,谢灵运以山水做为悟理得道的载体,是诗人受佛学自然观影响的结果 ;李炳海 先生将慧远“冥神赏心”和“顿悟” 、 “观想”的思想与谢灵运相比较,进一步阐释谢诗 中的佛学意蕴 。从文学自身发展的承继性来探讨谢诗的艺术渊源方面,学者们也作了 相当多的努力。如周勋初论谢灵运山水文学的创作经验 一文就详细论证了汉赋在 结构与句式等方面对谢灵运山水诗的影响。从楚辞入手来探讨谢诗的艺术渊源,是近期 兴起的,论述与探讨的深度还不够。如香港学者简汉乾谢灵运诗与楚辞 ,从情 感和作品两大方面,论证了谢灵运与屈原和楚辞的关系。 (三) 心态和比较、接受方面的探讨。心态方面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谢灵运与山水诗 之间的关系这一层面上,试图通过对这一关系的探索,找出一条通往诗人心灵世界的道 路,如马晓坤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永初三年出守永嘉后谢灵运心态 探讨 。关于谢灵运的比较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一是与陶渊明相比较,二是 与唐代柳宗元相比较。前者的比较是同时代诗人间的比较,因为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晋 宋诗运转关时期的重要诗人,他们两个诗风的转变往往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诗风转换。所 以学者们往往把他们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摸索出晋宋诗风如何转变的路子 来。 如, 马晓坤 趣闲而思远文化视野中的陶渊明、 谢灵运诗境研究 和白振奎 谢 灵运陶渊明诗歌比较研究 。后者的比较是跨代的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揭示出后代诗 人柳宗元等对谢灵运的继承和发展, 从而进一步揭示出我国文学发展的承递性特征和发 葛晓音.山水方滋庄老告退从玄言诗的兴衰看玄风与山水诗的关系j.学术月刊,1985(2) 钱志熙.谢灵运辨宗论和山水诗j.学术月刊,1986(11) 马晓坤.论谢灵运山水诗的佛学意蕴j.社会科学战线,2002(4) 李炳海.慧远的净土信仰与谢灵运的山水诗j.学术研究,1996(2) 周勋初.论谢灵运山水文学的创作经验j文学遗产,1989(5) 简汉乾.谢灵运诗与楚辞j.许昌学院学报,2003(6) 马晓坤.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永初三年出守永嘉后谢灵运心态j. 辽宁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白振奎.谢灵运陶渊明诗歌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引 言 3 展变化的轨迹。如李正春柳宗元与谢灵运孤独心态之比较 和袁茹谢灵运与柳宗 元山水诗之比较 。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术界对谢灵运的研究已呈多方面多角度的状态展开,其中 生平和艺术渊源方面的研究用笔最多,并且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盛的成果,但仍然存在可 以探讨的方面。而从心态和比较与接受两大方面的研究则是刚刚起步,研究的力度还不 够深入,研究的方法和角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尤其关于谢灵运与屈原的关系方面,只 有少数几篇单篇论文,主题也多围绕“士不遇”情结,以及作品之间的吸收与借鉴,研 究的角度不够全面,深度与力度也还不够。谢灵运是晋宋之际有名的诗人,他的创作倾 向极大地影响了齐、梁、陈三代的文人创作,并开辟出山水文学这条道路,因此,从屈 原接受这一角度来研究谢灵运,亦可明了屈原对后世文人与文学的影响之大。本文试从 情感、作品、心理路径的反思三大方面入手,在谢灵运对屈原的接受这一问题上作进一 步地探讨。 本文在引言及论证过程中所引谢灵运作品皆出自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 ,所引 屈原作品皆出自陈子展楚辞直解 。 李正春.柳宗元与谢灵运孤独心态之比较j.学术交流,2005(11) 袁茹.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之比较j.海口: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1) 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陈子展.楚辞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第一章 谢灵运对屈原的接受背景 第一节 晋宋之际门阀士族的衰落 从东晋末年开始,门阀士族势力开始走向衰落, “王与马”共天下的那种与皇权互 相制衡的政治局面被打破。 这种衰落首先是门阀士族内部实力的衰落。 曹魏九品中正制的确立和西晋占田荫客 制度的颁布,使世家大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在法律上得到承认。政治经济特权的有力保障 致使他们不必靠才干,就可仕进、升迁,如晋书王遐传载,王遐出身太原王氏, “少以华族,仕至光禄勋” 。 晋书刘毅传载, “尚书左仆射谢混,冯藉世资,超 蒙殊遇”。 世袭的政治经济特权,使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日益沉溺于清闲而放荡的士族生 活,对各种政治事务不予关怀,甚至拒绝担任某些事务烦杂并且辛苦的官职,因而总体 上这一群体的政治、军事才干也随之越来越薄弱。如虞啸父,出身会稽虞氏,为南土高 门,晋孝武帝时任侍中。 “尝侍饮宴,帝从容问曰: 卿在门下,初不闻有所献替邪? 啸父家近海,谓帝有所求,对曰: 今时尚温,鳖鱼虾鲊未可致,寻当有所上献。 帝大 笑。 ” “献替”指献可替否,为门下侍中最基本的职掌。而虞啸父对此却一无所知, 更不要说履行职务了。再如同时的太原王氏王恭,晋孝武帝时“以地望见礼” ,被用 为兗、青二州刺史、都督,成为北府兵最高长官。而他在对北方胡族的战争中,却没打 过一次胜仗。还有晋孝武帝信任的另一高门陈郡殷仲堪,他身为振威将军、荆州刺史、 都督,却“素无戎略” 。这些高门士族政治、军事才能的贫乏为庶族的崛起提供了可 能。 其次是庶族对门阀士族权力的冲击。在门阀士族占据清闲之职的同时,那些职位不 唐 房玄龄.晋书外戚之王遐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78:2420 唐 房玄龄.晋书刘毅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78:2210 唐 房玄龄.晋书虞潭附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78:2014 南朝梁 沈约.宋书百官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1238 南朝宋刘义庆著 南朝梁刘孝标注 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谗险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45 唐 房玄龄.晋书杨佺期传附殷仲堪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78:2200 第一章 谢灵运对屈原的接受背景 5 高、事务烦杂却握有实权的官职,就落在庶族的手中。这样掌握一定实权的庶族在势力 达到一定程度,并且时机成熟的时候,必然会对居之其上的高门发起攻击。如刘牢之出 身寒门,本为原北府兵将领王恭的部下。他在王恭谋反的过程中,凭借出色的军事才干 而使军权易主,并乘机反戈,取而代之。在庶族与士族势力的对决中,最典型的是刘裕 对桓玄的胜利。赵翼说: “宋武本丹徒京口里人,少时伐荻新洲,又尝负刁逵社钱被执, 其寒贱可知也。 ” 可见刘裕出身寒门是事实。刘裕在镇压孙恩起义时,崭露头角,继刘 牢之死后掌握北府兵。在桓玄将谋篡逆时,桓玄的从兄卫将军谦曾问刘裕: “楚王勋德 隆重,四海归怀。朝廷之情,咸谓宜有揖让,卿意以为何如?”当刘裕回答“晋室微弱, 民望久移,乘运禅代,有何不可”时,谦喜曰, “卿谓可尔,便当是真可尔” 。 桓玄意 欲称帝还要去听刘裕的口气,可见当时刘裕权势之重。而桓玄乃东晋第一流高门谯国桓 氏后代,是桓温之子。当时他的手下有两派主要势力支撑:一派以泰山羊孚为代表;另 一派以殷仲文为代表。此外还有太原王愉、琅邪王谧、陈郡谢澹、颍川庾亮等等,均为 高门士族。表面上看起来,桓玄的势力异常强大,但这些高门士族内部并不团结,他们 为了各自的家族利益,对桓玄篡晋态度不一,或为支持,或为不反对。这样面对刘裕集 团的强烈攻击, 代表门阀势力一派的桓玄集团自然是不堪一击。 而刘裕集团胜利的实质, 即是庶族力量的崛起,他们对昔日遥不可及的门阀阶层发起了强势的冲击。 第三是皇权对门阀的压制与打击。公元 420 年,刘裕逼晋恭帝司马德文逊位受禅, 建国宋,是为宋武帝。门阀士族有很强的门第观念,刘裕出身寒微,在追逐皇权的过程 中与登上皇位以后,对不合作的高门士族,采取了强烈的打击手段,甚至是杀戮。如, 义熙八年,掌握北府权重的刘裕先后诛杀谢混、郗僧施、刘藩、刘毅、诸葛长民等人, 在诸多力量争衡的斗争中, 最终掌控政局。 江左冠族尚书左仆射王愉, 因为曾轻侮刘裕, 在刘裕得势后即以谋乱罪名被杀,其子“绥,桓氏甥,亦有自疑之志。高祖悉诛之” , “子孙十余人皆伏法” ,这样的杀戮导致太原王氏在江南几乎绝迹。刘裕在掌控国家 权政以后,分别从政治、经济制度入手,从根源上逐步削弱门阀士族的势力。建国初, 刘裕既下诏 “可降始兴公封始兴县公, 庐陵公封柴桑县公, 各千户; 始安公封荔浦县侯, 清 赵翼. 廿二史劄记卷十二 江左世族无功臣条m.清广雅书局本 南朝梁 沈约.宋书武帝纪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4:4 南朝梁 沈约.宋书武帝纪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唐 房玄龄.晋书王湛附王愉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78:1970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6 长沙公封醴陵县侯,康乐公可即封县侯,各五百户” 。 降公为侯,是对晋代以来士家大 族凌忽一世地位的有力动摇, 从此, 士家大族鄙夷寒门、 以我为尊的心理优势受到重创。 对于比较敏感的军政大权,刘裕更是不敢掉以轻心。在朝中,以徐羡之、傅亮、檀道济 等人占据中央要职;在地方,尤其是荆州、南徐州等军事重镇的军政,则悉委以亲信、 宗室, “荆州居上流之重,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故高祖使诸子居之” 。 这样, 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 高门士族均被控制在权力中心之外, 而崛起于寒门的皇权, 无疑得到前所末有的加强。与此同时,刘裕还推行了“土断”法、 “修闾伍之法”等, 通过整顿户籍,剥夺士族地主所控制的部分劳动力,从而在经济上削弱他们的实力。 不管是因为自身的腐败与堕落,还是由于其它政治力量的排斥与打击,门阀士族在 政治、经济上的特权无疑受到了根本上的动摇,而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相应地也会表现 在他们的心态选择上。 第二节 晋宋之际士人价值追寻的迷茫 晋宋之际,以刘裕建宋为界,分为东晋末与刘宋初两个大的时间段,在这两个时间 段里,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了不同历史时态下,士人价值无所依托的迷茫心态。 东晋末,皇权衰落,司马道子与司马元显把持朝政,其暴虐荒政,国虚民弱,致使 各种反皇权的政治势力抬头。当时影响力最大的有,以桓玄为盟主的门阀士族集团的谋 反,和以孙恩、卢循为领导的农民起义,还有出身寒门的刘裕与刘毅两股军事力量的争 夺。乱世之中,各氏士族,甚至同一宗族的不同成员,为自保家门,为着不同的利益而 投靠不同的政治力量。典型的如谢氏家族,在有名的“乌衣之游”以后,根据不同时势 和自身的利害得失,各成员选择了不同的政治力量做为依靠。谢混、谢灵运和谢石的孙 子谢纯投靠了刘毅;谢晦及谢混的族兄谢裕、谢述等选择了刘裕;谢曜、谢弘微兄弟及 谢混的族兄谢澹在朝廷任职,对各政治力量持观望态度,没有意图倾向。这种不同力量 的分散居处,在晋末乱世之际,不失为保存其家族实力之良策。然而这一时期士人的忠 君观念则日趋淡薄,常常会因政治力量的变化而随时易主。如殷仲文,他从晋孝武帝的 信臣到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的手下,再到受桓玄宠遇,后来又弃玄而依附刘裕,再后来 南朝梁 沈约.宋书武帝纪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4:53 南朝梁 沈约.宋书宗室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476 第一章 谢灵运对屈原的接受背景 7 则因反刘裕而被杀,一生共五易其主。其如此因利之反复、忠君观念如此之淡薄,晋宋 之前,史上末有。但即使是可以如此地反复易主,那个时代的士人面对政治灾难仍然是 无可奈何,如殷仲文最终的自取灭亡,还有上文提到的王愉、王绥父子及其家族的惨遭 灭门,都是那个时代无法避免的悲剧。 门阀士族的衰落,致使曾经凌忽一世的士族,步入权力缺失的阶段。这使他们意识 到自身力量的微弱,并对自身与本家族的地位,产生前所末有的危机感。于是他们或联 合起来挑战皇权,或在诸多政治力量中选择一方作为个体价值的依托。但在做出每一种 选择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它几种生存可能的放弃,而每一种放弃对士家大族来说,都 可能是一种致命的杀伤。同时各种政治力量的争衡与交替,亦使士人的生命与价值随时 面临被剥夺的可能。谢晦有首悲人道诗,言: “悲人道兮,悲人道之实难。哀人道 之多险,伤人道之寡安。 ” 哀叹之下是昔日门阀士族再也无法左右政局的无奈。马晓坤 先生亦言, “对于门阀士族知识分子来讲,曾经有过的俯仰自得与优游容与在他们心中 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无奈、焦虑与矛盾” 。 这种“无奈、焦虑与矛盾”的心态,是晋 宋易代之际,门阀士族阶层所特有的,它必将随着皇权的进一步加强而走向另一个落脚 点。 刘宋政权建立以后,皇权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纷争的政治力量得到抑制,但皇权 的多疑与猜忌又使在朝人士,人人自危,难得安宁。如,王导之孙王谧,在刘裕尚为布 衣之时, 曾言其为一代英雄, 可谓裕最早之知己者也, 但因曾奉玺册于桓玄而心怀不安, 在王愉父子惨遭杀害以后,便“惧而出奔” 。由此可见王谧对灾难的敏感状态,也可 以看出在皇权的重压下,在朝士族人人自危的恐慌心理。再如谢晦,其对刘裕始终忠心 耿耿,危难之中曾言, “天下可无晦,不可无公,晦死何有” ,但刘裕病危之时仍对其 心怀芥蒂。这些都表明,在朝士人尤其是门阀士族在皇权的重重猜忌之下,个个如履薄 冰。 “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 应为那个时代的共声之叹。 在皇权与门阀士族势力争衡的同时,寒门士人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力量,开始走向 南朝梁 沈约.宋书谢晦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359 马晓坤.晋宋易代之际士人心态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唐 房玄龄.晋书王导附王谧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78:1759 南朝梁 沈约.宋书谢晦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347 南朝梁 沈约.宋书谢晦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361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崛起,并参与皇权政治下的势力分羹。清赵翼廿二史劄记 “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 条云: “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而其时高 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 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藉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 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膂” , “然地当清切,手持天宪,口衔诏命,则人虽寒而权自重, 权重则势利尽归之。 ” 讲述的就是寒人掌权要的背景与原因。 宋书谢方明传载: “丹阳尹刘穆之权重当时,朝野辐辏,不与穆之相识者,唯有混、方明、郗僧施、蔡廓 四人而已;穆之甚以为恨。方明、廓后往造之,大悦,白高祖曰: 谢方明可谓名家驹。 直置便自是台鼎人,无论复有才用。 顷之,转从事中郎,仍为左将军道怜长史、高祖 命府内众事,皆咨决之。随府转中军长史。寻更加晋陵太守,复为骠骑长史、南郡相, 委任如初。 ” 从谢方明、蔡廓二人对刘穆之拜访前后地位的变化可以看出,刘穆之的认 同对昔日士家大族成员的仕途明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权重之实毋庸置疑。再有徐羡 之、傅亮二人,在刘裕死后到文帝掌权之间,不管是废新帝、杀义真,还是立文帝,整 个刘宋的局势都归其摆布。由此,寒门士人在政治权力中心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一斑。 但正如唐长孺先生所说, “由于门阀贵族的腐朽,也由于寒人队伍的增强,南朝的实际 政权正在转入寒人手中。然而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寒人的力量。不论是寒门地主还是商 人(他们的发展前途也是地主)在这时期还只能处于卑微的地位” , “他们还不得不依靠皇 室和贵族官僚的保护和提拔” 。 如,文帝时掌权寒人有中书舍人秋当和周赳,史言“元 嘉初,中书舍人秋当、周赳并管要务” ,其中“中书舍人秋当为太祖所信委”。他们 虽然手掌要务,权重当时,但仍自觉卑微而希望能得到高门士族阶层的认同与接纳,史 书中多见二人为高门士族所排的事例(如为张敷、张茂度、陆子真所排,见宋书诸 人传) ,可见政治权力与社会地位的失衡,致使当权的寒门士人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也同 样陷入迷茫。 而在政治和经济上都缺乏实力的庶族士人那里, 自身价值的认同与实现更是困难重 清 赵翼. 廿二史劄记卷八m.清广雅书局本 南朝梁 沈约.宋书谢方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23 唐长孺著 朱雷 唐刚卯选编.唐长孺文存南朝寒人的兴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96-297 南朝梁 沈约.宋书张傅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63 南朝梁 沈约.宋书张茂度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11 第一章 谢灵运对屈原的接受背景 9 重。如与当时颜、谢同时的诗人鲍照,就是在皇权、高门、当权寒人等多重势力的 重压下,不得志之庶族士人的典型代表。鲍照凭借其出色的诗文才能,受到当时名士刘 义庆的赏识,并入其门下,但他入仕二十三年,仅在刘义庆手下任国侍郎就六年不变, 后来所任也不过是一系列六七品的小官吏。晚年,才被宋文帝任以中书舍人,但因文帝 “好为文章, 自谓人莫能及” , 鲍照只好 “为文章多鄙言累句” , 以致使人 “咸谓照才尽” 。 纵观鲍照一生,可谓才高气盛,潦倒坎坷。 “桐生丛石里,根孤地寒阴。上倚崩岸势, 下带洞阿深。奔泉冬激射,雾雨夏霖浮。未霜叶已肃,不风条自吟。 ” ( 山行见孤桐诗 ) 鲍照以桐自喻,而那恶劣、严峻的生存环境,正是多重势力重压下,个人价值难以实 现的庶族士人生存状态的写照。 刘宋易晋,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带有颠覆性质的历史事件,下层士人的崛起对特权 阶层造成冲击,由此引起一系列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相应地会引起不同社会阶层 中士人心态的焦灼与矛盾。于是皇族、高门、当权寒人与下层庶族等不同阶层人士,为 自身的生存而挣扎反复,但彼此的力量制衡又为他们自身的价值实现设置障碍重重,自 我预期价值的实现也就在这种制衡中消融、缺失。 第三节 谢灵运的自身困顿与挣扎 谢灵运出生于东晋末太元十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十年,经历了晋宋之际这样一个充 满了变化与不安的时段。其曾祖谢安,乃东晋名相,其祖谢玄在太元八年的淝水之战中 立有战功,谢氏家族也因这场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战争而名显当朝。谢灵运自小聪明灵 动,深得祖父喜爱, “我乃生瑍,瑍哪得生灵运” , 言语之中可以看出祖父对谢灵运的 赏识与期待。谢灵运出生之时谢家尚处于家族的鼎盛时期,而当其步入仕途,已是义熙 八年,整个门阀士族都处于衰落的总趋势之中。不管是东晋末的军事纷争,还是刘宋时 期的皇权政治,这些都和东晋以来,士族优悠无争、清雅闲谈的生活状态大不相同,士 族, 尤其是门阀士族, 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除了时代因素之外, 谢灵运还有家族、 自身性格等原因,共同造成其理想难以实现的重重困境。 唐 李延寿.南史鲍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360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1310 南朝梁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743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刘裕原为北府兵一名将领,而北府兵乃谢玄一手所创,所以刘裕及其建立起的皇权 对谢氏家族有着先天性的警惕与不安。如谢混“少有美誉,善属文” ,人美才秀被时人 誉为“禁脔” ,刘裕封禅之时犹以“后生不得见其风流”为憾。 但为了刘宋即得的天下, 又不得不杀掉谢混。再如上文提到的谢晦,他对刘宋皇权并无反意,但刘裕临死前仍坚 持认为“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 。可见刘宋皇权只是希望 借用像谢氏家族这样高级世族的社会地位和优雅的文化素养来装点门面,当这些高级士 族手中的实际权势对其构成威胁时,刘氏将会毫不留情地对其进行打击,甚至杀戮。 谢灵运“兴多才高” ,却个性孤傲,常任意褒贬人物。如晋书殷仲文传载: “仲文善瞩文,为世所重。谢灵运尝云: 若殷仲文读书半袁豹,则文才不减班固。 言 其文多而见书少也。 ” 此语可谓一针见血,成为那个时代对殷仲文的定论之谈。但此种 尖锐的挑剔之言常会对当权者造成一种威胁, 这种威胁势必对谢灵运自身的仕途之路造 成影响。除了尖锐的言辞,谢灵运在行为举止上也往往超出常格,独立特行。 宋书谢 灵运传载:其“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 ” 另, 宋书五行志记: “陈郡谢灵运有逸才,每出入,自扶接者常数人。民间谣曰 四人挈衣裙,三人捉坐席是也。 ” 沈约以为“此盖不肃之咎” ,会引来杀身之祸。 是为肯綮之断。 在这重重困境之中, 谢灵运对自身的生存方式进行了反复地思考。 从下表可以看出, 谢灵运在诗中共有 18 次写到要隐居的愿望,这种愿望的表达,即是诗人在出仕与入仕 之间反复挣扎的心迹表露。为官时期,为其才能不得施展而意欲归隐;归隐之中,头戴 曲柄笠的传说则又透露了其不能忘情轩冕的心理欲求。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诗人有临 川被收与临终两首诗存世。前者透露出诗人对当朝的反意,是积极入仕的另一种 表现;后者是对其消极归隐之愿不能实现的悲叹,是归隐之求。二者仍是反映了诗人反 复挣扎的心迹。明代张溥在题谢康乐集说: “予所惜者,涕泣非徐广,隐遁非陶潜, 而徘徊去就,自残形骸。 ” 对诗人内心徘徊不定的挣扎提出婑婉的批评。 南朝梁 沈约.宋书谢安附谢混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2079 南朝梁 沈约.宋书武帝纪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4:59 南朝梁 钟嵘著 陈延傑注.诗品注卷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9 唐 房玄龄.晋书殷仲文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78:2605 南朝梁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743 南朝梁 沈约.宋书五行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884 明张溥著 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169 第一章 谢灵运对屈原的接受背景 11 篇目 诗句 时间 答中书 刻意岂高,江海非闲。 守道顺性,乐兹丘园。 晋义熙八年秋冬之际 (公元 412 年) 赠安成 将拭旧褐,朅来虚汾。 晋义熙十一年夏(公元 415 年) 赠从弟弘元 心愧虽厚,行迷未远。 晋义熙十一年冬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 集送孔令 岂伊川途念,宿心愧将别。 彼美丘园道,喟焉伤薄劣。 晋义熙十四年(公元 418 年) 彭城宫中直感岁暮 楚艳起行戚, 吴趋绝归欢。 义熙十四年岁末(西历 当已跨入 419 年)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 日之郡初发都 将穷山海迹,永绝赏心悟。 永初三年秋(公元 422 年) 邻里相送方山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永初三年秋 富春渚 宿心渐申写,万事俱零落。 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 永初三年秋赴永嘉途 中 初往新安至桐庐口 远协尚子心,遥得许生计。 永初三年秋赴永嘉途 中 七里濑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永初三年秋赴永嘉途 中 东山望海 萱苏始无慰,寂寞终可求。 景平元年春(公元 423 年) 过白岸亭 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 景平元年春 游赤石进帆海 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夭伐。 景平元年初夏 初去郡 整首 景平元年季秋离郡时 初至都 卧疾云高心,爱闲宜静处。 寝憩托林石,巢穴顺寒暑。 元嘉三年春或夏(公元 426 年) 拟魏太子邺中集八 首之徐幹 中饮顾昔心,怅焉若有失。 元嘉三年至五年间(公 元 426-428 年) 入东道路 鲁连谢千金,延州权去朝。 元嘉五年春(公元 428 年) 酬从弟惠连 寝瘵谢人徒,灭迹入云峰。 元嘉五年春灵运离职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第二章 谢灵运对屈原的情感接受 谢灵运显赫的家族与其才能不受当权者重用的现实情况,跟屈原有很大的相似之 处。屈原在离骚中开篇即写到: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对其显赫的家 世进行追述。谢灵运在述祖德序中亦言: “太元中,王父龛定淮南,负荷世业,尊 主隆人。 ”太元八年淝水之战给谢氏家族带来无比的荣耀,也奠定了其显赫的高门地位。 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却受谗于怀王,救国安民之策不得实施, 郁而作离骚 。生活在晋宋之际的谢灵运“自谓才能宜参机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 ,其郁愤之情与屈原相似。并且二者均性格孤傲,任性当朝,不肯以柔顺谄媚之态示 之,最终一个自杀,一个被杀,仅存锦绣之文,世共悲之。相似的际遇使谢灵运在情感 上与屈原产生共鸣,相似的孤独、郁愤、绝望充斥篇中,但谢灵运的孤独因为其独特的 家族历史和社会背景而不似屈原的悲苦凄怨,却多了很多对世俗尘务的眷恋,正是这种 不能及时隐退的眷恋,才最终导致了诗人流放广州、受谗被杀的悲惨结局。 第一节 振迹鼎朝的意气风发 屈原一生事迹主要是在楚怀王时期,由“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 宾客,应对诸侯” 可知屈原最初掌握着朝廷的内政、外交大权,是甚得怀王信任的。 虽然谢灵运不会跟屈原一样曾经权重当朝, 但从他入仕以来也有两个时期处于人生的上 升阶段,在这两个阶段里诗人的心态是积极的,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 可以说,这两个阶段是诗人入仕以来度过的仅有的快乐时光。 第一个时期是谢灵运任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与追随刘毅时期 (义熙元年义熙八 年) 。诗人于义熙元年入琅邪王司马德文帐下,任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这一时期正值 东晋末年, 桓玄之乱初平, 而共同反桓玄的刘裕与刘毅两支军事力量进入权力争衡阶段, 此外还有南燕扰境,孙恩、卢循起义等等。乱世之中,常念上祖功德的谢灵运自然也希 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2481 南朝梁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753 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2481 第二章 谢灵运对屈原的情感接受 13 望能像曾祖、祖父一样建功立德,成就一番伟业,从而振兴家族、名留青史。这一时期 诗人并无诗文留世,不过从史料记载及其后来的诗文创作中,可以了解谢灵运在这段时 间的精神面貌与现实期待。 谢灵运曾“奉使慰劳高祖于彭城,作撰征赋 ” ,赋中对刘裕北伐收复部分失地 的功绩大加赞扬,钦羡之余尚有“惜图南之启运,恨鹏翼之未举”之憾。此外, “誉必 德昭,志由业栖” ( 赠从弟弘元 ) ,虽是对从弟任职的勉励,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欲 求仕进的价值观。 “憩凤于林,养龙在泉。舍潜就跃,假云翔天” ( 赠从弟弘元 ) ,两 句诗从对弘元的赞誉中,也体现了诗人潜藏待举、待时而动的仕进心态。当时,谢灵运 叔父谢混犹在。谢混是晋孝武帝的女婿,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为当时重臣。可以说 谢混是当时谢氏家族的领袖,也是谢氏子弟仕进途中一颗重要的砝码。谢灵运、谢瞻、 谢弘微同入琅琊王司马德文帐下也是其举荐的结果。 “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 “从叔 谢混特知爱之” , 有从叔谢混的知爱,谢灵运初仕的生活自然也是顺利而惬意的。 答 中书中就有对与谢瞻等同任司马参军时的生活描述, “中予备列,子赞时庸。偕直东 署,密勿游从。彼美显价,煌煌逸踪。振迹鼎朝,翰飞云龙” 。回忆中可以看出当时诗 人处在得意的人生阶段,意气风发的诗人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义熙二年,谢灵运追随刘毅,任记室参军。 宋书谢灵运本传有载: “抚军将军刘 毅镇姑孰,以为记室参军。 ” 其时, “毅既有雄才大志,厚自矜许,朝士素望者多归之” ,谢混与刘毅也十分交好,因此诗人归之旗下也应与谢混的举荐有关。 答谢咨议一 诗对这段生活有相关回忆: “感昔戎行,远暨西垠。僶俛于役,不敢告勤。尔亦同事, 契阔江濆。庶同支离,攘臂解纷。 ”可见当时的军旅生活虽然艰苦,但诗人因治世理想 有所寄托,仍克勤克俭,黾勉有加,期待奋起之日。 第二个时期是知遇庐陵王刘义真时期(永初元年永初三年秋) 。永初元年,刘 裕建宋,降先朝封爵。谢灵运也由康乐县公降为康乐县侯,任散骑常侍,月余之后转为 太子左卫率,与太子舍人颜延之共侍太子。任太子左卫率一职也可看出刘裕对诗人的一 南朝梁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743 林文月.谢灵运m.台北:国家出版社,1998:21 南朝梁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743 南朝梁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743 南朝梁 沈约.宋书武帝纪中m.北京:中华书局,1974:28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番用心,但因“太子失德” ,并不能为其振兴家族的理想增加有决定意义的力量,于 是诗人就把目光转向了刘裕的次子刘义真。 “庐陵王义真,美仪貌,神情秀彻” , “少 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 ,并“云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 都督” 。宰相在当时乃权要之职, 中国历代职官词典载: “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 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 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 可见在南北朝时宰相一职有很多名称, 但其实质仍是委以机密与政务的权要之职,足以承载谢灵运“参机要”的现实期待,于 是诗人的政治理想在义真那里暂时找到依托。 不过,义真为人太过率真, “轻动无德业” 。义真十二岁时曾代刘裕镇守关中,其间 “赐与左右不节” ,并因信部下谗言,杀死镇守重臣王修而造成关中内乱,此表现其年 少之任性;夏主赫连勃勃乘晋军内乱,进据咸阳,义真逃归途中却多辎重,延误时机, 几乎被虏,此表现其军事无谋略; “高祖始践阼,义真意色不悦,侍读博士蔡茂之问其 故,义真曰: 安不忘危,休泰何可恃。 ” 此表现其出言无戒虑; “既有国哀,义真所 乘舫单素,不及母孙修仪所乘者。义真与灵运、延之、慧琳等共视部伍,因宴舫内,使 左右剔母舫函道以施己舫,而取其胜者。及至历阳,多所求索;羡之等每裁量不尽与, 深怨执政, 表求还都。 ” 此表现其处事无城府。 对这样一个任真率性而无心机谋略的人, 徐羡之、傅亮等人认为 “义真轻訬,不任主社稷” ,而将其排除在政治权力中心之 外,面对徐、傅两位权臣的政治排挤,义真毫无反抗之力,在刘裕去世之后便很快被调 离京城,接着被废为庶人,而后被杀。在这样的政治灾难中,诗人“参机要”的政治理 想也随之破灭。 谢灵运在这三年中仅有三篇作品存世,一篇是诗三月三日侍宴西池 ,两篇是文 侍泛舟赞与武帝诔 ,都是应制之作。此外,作于元嘉年间的拟魏太子邺中集 八首也是对这一时期生活的侧面描述。按说,诗人与义真、颜延之、慧琳几人经常在 南朝梁 沈约.宋书武三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37 南朝梁 沈约.宋书武三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33 南朝梁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753 南朝梁 沈约.宋书武三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36 沈起炜 徐光烈编著.中国历代职官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02 南朝梁 沈约.宋书武三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35 南朝梁 沈约.宋书武三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36 南朝梁 沈约.宋书武三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36 第二章 谢灵运对屈原的情感接受 15 一起赏游、宴饮,定有一些酬唱之作;另,诗人受到义真器赏,个人价值得到充分肯定, 作品中也应有对得志之时的期盼与展望。 而这些作品的不存在很有可能是作品流传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