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强者大品牌G深度横评.doc_第1页
谁是强者大品牌G深度横评.doc_第2页
谁是强者大品牌G深度横评.doc_第3页
谁是强者大品牌G深度横评.doc_第4页
谁是强者大品牌G深度横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谁是最强者!11大品牌GTX260深度横评2009年08月31日 00:43出处:泡泡网【原创】 作者:李晓晟 编辑:李晓晟本文导航第01页:GTX260+千元市场根本没有对手第02页:合理控制成本 性价比大幅提升第03页:拒绝同质非公版产品占据市场第04页:PCB对比:公版/影驰/Inno3D第05页:PCB对比:微星/索泰/技嘉第06页:PCB对比:七彩虹/铭瑄/双敏第07页:PCB对比:耕昇/盈通/翔升第08页:显存对比:公版/影驰/Inno3D第09页:显存对比:微星/索泰/技嘉第10页:显存对比:七彩虹/铭瑄/双敏第11页:显存对比:耕昇/盈通/翔升第12页:供电对比:公版/影驰/Inno3D第13页:供电对比:微星/索泰/技嘉第14页:供电对比:七彩虹/铭瑄/双敏第15页:供电对比:耕昇/盈通/翔升第16页:散热器成本/效能及噪音测试说明第17页:显卡温度与实测噪音得分评比第18页:散热器成本评比:公版/影驰第19页:散热器成本评比:Inno3D/微星第20页:散热器成本评比:索泰/技嘉第21页:散热器成本评比:七彩虹/铭瑄第22页:散热器成本评比:双敏/耕昇第23页:散热器成本评比:盈通/翔升第24页:显卡输出接口评比标准说明第25页:GTX260显卡输出接口评比(一)第26页:GTX260显卡输出接口评比(二)第27页:显卡默认频率基准性能测试评比第28页:显卡超频后基准性能测试评比第29页:显卡售后服务打分评比(一)第30页:显卡售后服务打分评比(二)第31页:随显卡附送礼包价值评比第32页:参测显卡零售价格评估第33页:总结:特色产品各具优势延伸阅读:GTX260影驰Inno3D微星索泰技嘉七彩虹铭瑄双敏耕升盈通翔升GTX260+千元市场根本没有对手 泡泡网显卡频道8月31日要说当前千元级市场最为热门的显卡是什么?相信绝大部分用户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出GTX260+这款产品。没错,当时GTX260+发布的时候,直接将A阵营的HD4870完全拉下了水,甚至后来还直接威胁到了HD4890的地位,非常强悍。 GTX260+虽然是65nm GTX260的升级产品,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款革命性的产品,它出现的意义甚至远远要大于在性能上超越HD4870,兴许NVIDIA当初都没有料到GTX260+会如此成功,但市场证明了这一点。从硬件规格上来看,GTX260+在GTX260原有的规格上增加了24个流处理器,也就是说从GTX260的192个流处理器变成了GTX260+的216个流处理器,同时纹理单元也增加了8个,从64个纹理单元提升到了72个纹理单元,光栅单元没有变化;核心显存频率、显存规格方面均没有变化,仍然是896M/448Bit显存设计,默认核心/Shader/显存频率仍然为576/1242/1998MHz。 然而,正是由于增加了24个流处理器与8个纹理单元,导致GTX260+的性能相对于GTX260大幅度提升,在性能方面已经轻松可以打败HD4870,同时Physx硬件物理加速、3D vision立体幻境以及非常成熟的CUDA通用计算支持,使得GTX260+更是如虎添翼。后来,GTX260+降到了1299元甚至目前最低1099元的超低价格之后,在千元级市场几乎已经完全没有对手。 注:本文第一次刊发于2009年8月25日,但由于笔者的疏忽,导致文章部分内容出现了一些错误以及评分机制的不公正,受到了部分网友的质疑。文章已经进行了全面的修改,由此我们向广大网友道歉,并保证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也非常感谢网友对我们的批评,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 合理控制成本 性价比大幅提升 实际上,GTX260+降价速度如此之快,同时每次降价的幅度也如此之大,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一方面,受到AMD HD4000系列产品的层层价格打压,NVIDIA不得不一次一次的降低产品的零售价格,另一方面,为了压缩成本,GTX260+的官方公版产品也进行了多次调整,以保证在降价的同时,还能做到利润上的保障。从上至下分别是P651、P654、P897版GTX260+ 对GTX260+产品比较了解的朋友应当知道,最初的GTX260+采用和早期的65nm GTX260完全一样的P651公版PCB,14层PCB的超高配置设计;后来产品升级到55nm之后,为了降低不必要的成本开销,NVIDIA又推出了成本相对较低的P654公版PCB,但很快还是由于成本过高,再加上超频性能并不太好,NVIDIA又再次优化PCB方案,推出了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公版GTX260+所采用的P897公版PCB。P897版本GTX260+显卡PCB P897公版PCB看起来比较简洁,既可以适用于GTX260+,也可以适用于更加高端的GTX275,采用8层PCB设计。由于版型看起来比较简洁,也被沦为很多网友口中的缩水版。不过,P897公版PCB在用料和版型的优化上非常讲究,在超频性能上仍然不输给早期成本最高的P651,再加上成本较低,被一些厂商和市场广泛接受。 NVIDIA的产品经理解释说:“P897的设计相对于P654并不能算是缩水。初期P654的版本最主要是为了满足产品尽快上市的目设计的,所以整个方案可以说是不计成本的。其中一些用料是远远高过了本身产品的需求,这样做的好处是刚刚出来的产品不需要花费很多的调校时间就可以保证品质。随着产品上市后时间的推移,我们要充分的时间对用料和PCB设计进行优化,以去掉不必要的高规格料件浪费。从P897和P654的超频性上就可以看出,P897的产品设计同样维持了P654一样的水准。我们推出的产品设计一定是以保障品质和性能为第一考虑要素的。”拒绝同质非公版产品占据市场 虽然说公版的P897 GTX260+在性价比上已经具有很好的优势,但为了满足用户差异化的口味,真正出货的各大显卡厂商完全采用公版方案的并不多,绝大部分厂商都采用了其他的非公版PCB,比较有实力的厂商可以自行研发设计生产,而一些通路厂商也可以选择台湾比较大的代工厂代工生产,总之市场上出售的显卡永远是非公版的天下,这样不仅仅可以有效的避免产品同质化,同时也能满足用户的差异化胃口,显卡厂商也可以通过价格控制、成本控制等多方面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 特别是当GTX260+降价到1299甚至现在的1099之后,各大厂商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各种各样的非公版产品瞬间塞满了电脑市场的各个角落,GTX260+的销量以及好评也走向了巅峰,GT200核心产品真正意义上在中端市场上大放异彩。然而,对于很多用户来说,面对着琳琅满目的GTX260+显卡,看起来每一款产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如何做出选择成了不少用户头疼的事情。 今天,我们的横评就是要解决用户的这个难题。本次横评收录了市场上几大版型设计的GTX260+显卡,几乎涵盖了市场上80%以上的GTX260+产品,并且我们通过全方位的产品拆解、性能测试、用料做工解析等,让用户更加了解市场上的每一款GTX260+显卡。 本次参测的产品绝大部分为非公版GTX260+,为了保证更加公平的评比,本次横评和之前一样,仍然采用子项评分制,最后对产品的性价比进行点评。为了使评分有一个参考值,我们本次直接采用P897公版GTX260+作为标准参考。上图就是本次评分的各子项目总分分布。PCB对比:公版/影驰/Inno3D 显卡整体外观和PCB设计对比10分 评分标准:满分10分,主要考察PCB的层数以及整体用料水平,同时产品的卖相也会酌情影响最后的分数。 公版P897 GTX260+8分 P897公版为8层PCB设计,正面14颗显存,为GTX260+/275专用型PCB,核心供电部分在显卡右侧,显存供电则集中在显卡左侧。使用了普通陶瓷晶振,风扇接口采用了四针接口。由于是公版产品,所以在品质和用料方面完全不必担心(公版就是NVIDIA官方版本),完全值得给8分。 影驰GTX260+上将版8分 影驰GTX260+上将版采用了影驰自行研发的海蓝色非公版8层PCB,为全长设计并没有缩水,PCB为GTX260/275专用型,采用了普通陶瓷晶振。在细节部分十分到位,增加了金属加固条和NVIO2缓冲塑料保护壳,风扇接口采用3PIN+4PIN双接口设计,但是整体用料不如公版,得分8分。 Inno3D GTX260+冰龙金牛典藏版8.5分 Inno3D GTX260+冰龙金牛典藏版采用了NVIDIA 8层P897公版设计,PCB为GTX260/275专用型,这款产品是这次横评中唯一一款公版产品。使用了成本较高的贴片晶振。在细节部分,增加了NVIO2缓冲塑料保护壳,风扇接口采用了四针接口,整体用料豪华,给8.5分。PCB对比:微星/索泰/技嘉 微星N260GTX-T2D896-OC8.5分 微星N260GTX-T2D896-OC在公版P897的基础上有少量改进,PCB为GTX260/275专用型,采用了普通陶瓷晶振。在细节部分,为核心增加了可以起到缓冲作用的金属保护圈,风扇接口采用了四针接口,得分8.5分。 索泰GTX260+首发版9分 索泰GTX260+首发版采用了自行研发的黑色10层PCB,黑色PCB对于设计和售后成本的非常高。从显存部分的空焊点可以看出这款PCB为GT200系列的通用版型。使用了成本较高的贴片晶振,整个板型设计非常豪华,风扇接口采用了四针接口,得分9分。技嘉GTX260 OC8.5分 技嘉GTX260 OC采用了由P897公版改进而来的PCB,这款产品与众不同的是技嘉在PCB中引入了两倍铜技术,理论上增厚的铜层可以使热量在PCB上分布的更加均匀,相对公版散热更好。采用了普通陶瓷晶振,风扇接口采用了四针接口,完全值得8.5分的分数。PCB对比:七彩虹/铭瑄/双敏 七彩虹iGame GTX260+定制版9.5分 七彩虹iGame GTX260+定制版采用了自行研发的10层全长PCB设计,PCB颜色为设计成本比较高的黑色,非常具有卖点,GT200系列的通用版型。采用了理论上增强PCB导电性的SPT超量镀银技术并设置了双BIOS芯片,使用了普通陶瓷晶振。另外为了防止PCB变形,还加入了一整块金属背板。给9.5分完全没有问题,甚至从目前市场上GTX260+的情况来看,这款产品给10分满分都不为过,当然我们认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产品,所以给9.5分。 铭瑄GTX260+终结者II6.5分 铭瑄GTX260+终结者II采用同德的8层PCB方案,PCB长度没有缩水,不过元器件布局相对松散,同德风格比较严重,相对公版P897有不小的差距。显卡使用了普通陶瓷晶振,显卡上预留两颗显存空焊位,可以看出这款PCB为GT200系列的通用版型,风扇采用的是4Pin接口,综合来看给6.5分比较合适。 双敏GTX260+金牛版6.5分 双敏GTX260+金牛版和铭瑄GTX260+终结者II的PCB方案一模一样,采用同德的8层PCB方案为GT200系列的通用版型。使用了普通陶瓷晶振,风扇接口同样采用了四针接口,得分6.5分。PCB对比:耕昇/盈通/翔升 耕昇GTX260+司马版6.5分 耕昇GTX260+司马版使用的PCB方案和前面的双敏、铭瑄如出一辙。采用同德的8层PCB方案为GT200系列的通用版型。使用了普通陶瓷晶振,风扇接口同样采用了四针接口,得分6.5分。 盈通GTX260+游戏高手8.5分 盈通GTX260+游戏高手采用杰和的方案(杰和是AIC厂商翔升的工厂),海蓝色PCB,这款PCB使用了8层方案,为GTX260/275专用PCB,使用了普通陶瓷晶振,风扇接口采用了四针接口。显卡供电部分比较夸张,但是用料成本和前面索泰的有一定差距,且仅为8层PCB,故给8.5分。另外,这款产品有加固金属条和双BIOS,值得鼓励和提倡。 翔升金刚GTX260+8.5分 翔升金刚GTX260+的PCB除接口之外和盈通GTX260+游戏高手完全一样,同样是海蓝色的GTX260/275专用8层PCB,使用了普通陶瓷晶振,PCB上方同样加入了金属加固条,支持双BIOS得分8.5分。 显卡整体外观和PCB设计对比部分小结 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非公版的GTX260+大部分相比公版产品都有一些增强,这其中七彩虹iGame GTX260+定制版和索泰GTX260+首发版最为突出都采用了10层黑色PCB,所以在第一轮的对比中,七彩虹iGame GTX260+定制版和索泰GTX260+首发版分别取得第一第二的好成绩。显存对比:公版/影驰/Inno3D 曾有业内人士说:“做显卡就是玩显存!”这话虽然很片面但也不无道理。因为GPU全靠芯片厂商,能设计出超越公版PCB的厂商并不多,但是显存的灵活度很高,容量、速度、频率、电压、参数等等,厂商可以自由操作这些东西,这就可以让显卡变得与众不同。不过,在本次评测中显存的实际表现将会在性能测试和超频测试中得以体现,所以在显存这一部分,我们就不对其默认频率进行考究,仅仅以显存的速度来评定。 评分标准:满分10分,其中采用1.0ns的显存给6分,采用0.8ns的显存给9分。另外由于三星颗粒在成本上相对同规格的现代颗粒要贵,因此采用三星颗粒的显卡+0.5分。 公版P897 GTX260+6分 公版P897 GTX260+搭载了14颗16Mb*32Bit规格的现代1.0ns DDR3显存。默认频率为575/1242/2000MHz,得分6分 影驰GTX260+上将版9.5分 影驰GTX260+上将搭载了14颗16Mb*32Bit规格的三星0.8ns DDR3显存,显存规格896MB/448bit,默认频率625/1350/2100MHz。属于官方超频版产品。得分9.5分 Inno3D GTX260+冰龙金牛典藏版6分 Inno3D GTX260+冰龙金牛典藏版搭载了14颗16Mb*32Bit规格的现代1.0ns DDR3显存。显存规格896MB/448bit,默认频率620/1242/2100MHz,属于官方超频版产品,得分6分。显存对比:微星/索泰/技嘉 微星N260GTX-T2D896-OC6.5分 微星N260GTX-T2D896-OC搭载了14颗16Mb*32Bit规格的三星1.0ns DDR3显存。显存规格896MB/448bit,默认频率655/1408/2100MHz,属于官方超频版产品,得分6.5分。 索泰GTX260+首发版6.5分索泰GTX260+首发版搭载了14颗16Mb*32Bit规格的三星1.0ns DDR3显存,显存规格896MB/448bit,默认频率575/1242/2000MHz,属于标准版产品,得分6.5分。 技嘉GTX260 OC6.5分 技嘉GTX260 OC搭载了14颗16Mb*32Bit规格的三星1.0ns DDR3显存,显存规格896MB/448bit,默认频率650/1400/2000MHz,属于官方超频版产品,得分6.5分。显存对比:七彩虹/铭瑄/双敏 七彩虹iGame GTX260+定制版9.5分 七彩虹iGame GTX260+定制版搭载了14颗16Mb*32Bit规格的三星0.8ns DDR3显存,显存规格896MB/448bit,默认频率575/1242/2000Mhz(低频)和650/1440/2300MHz(高频),属于官方超频版产品,得分9.5分。 铭瑄GTX260+终结者II9.5分铭瑄GTX260+终结者II搭载了14颗16Mb*32Bit规格的三星0.8ns DDR3显存,显存规格896MB/448bit,默认频率625/1348/2200MHz,属于官方超频版产品,得分9.5分。 双敏GTX260+金牛版6.5分 双敏GTX260+金牛版搭载了14颗16Mb*32Bit规格的三星1.0ns DDR3显存,显存规格896MB/448bit,默认频率576/1240/2000MHz,属于标准版产品,得分6.5分。显存对比:耕昇/盈通/翔升 耕昇GTX260+司马版9.5分 耕昇GTX260+司马版搭载了14颗16Mb*32Bit规格的三星0.8ns DDR3显存,显存规格896MB/448bit,默认频率625/1348/2200MHz,属于官方超频版产品,得分9.5分。 盈通GTX260+游戏高手9.5分 盈通GTX260+游戏高手搭载了14颗16Mb*32Bit规格的三星0.8ns DDR3显存,显存规格896MB/448bit,默认频率630/1358/2200MHz,属于官方超频版产品,得分9.5分。 翔升金刚GTX260+9.5分 翔升金刚GTX260+搭载了14颗16Mb*32Bit规格的三星0.8ns DDR3显存,显存规格896MB/448bit,默认频率630/1358/2300MHz(高频)和575/1242/2000Mhz(低频),属于官方超频版产品,得分9.5分。 显存颗粒规格对比部分小结: 11款显卡中除采用公版规格的Inno3D GTX260+冰龙金牛典藏版外,剩余全部采用三星显存颗粒,其中有六款产品采用了延迟为0.8ns的显存,实际上0.8ns的颗粒成本上比1.0ns的贵不少,但如果在售价上提高100元以内用户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按照笔者的想法,市场上还应该多出一些0.8ns显存的GTX260+。供电对比:公版/影驰/Inno3D 显卡供电模块设计和用料对比15分 看一款显卡的做工,首先我们不会看频率有多高,也不会看散热器有多豪华,而是看供电部分的扎实程度。实际上,在同样的核心与显存下,衡量显卡做工的只有两点,第一点就是PCB的层数以及布线,第二点就是供电模块的用料。如果这两点都非常不错的话,那么显卡就非一般了。所以,显卡的供电模块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显卡的品质。 评分标准:满分15分,此项主要取决于供电模块的设计,主要包括核心供电相数,电容、电感以及Mosfet的用料。 公版P897 GTX260+11分 P897公版GTX260+显卡供电部分采用4相核心+1相显存供电(PCB前端),中间的两相空焊是为GTX275预留,每相回路三个Mos管(普通三脚封装),不过采用了比较高档的R22贴片电感,电容采用的日本富士通高品质纯固态聚合物电容,得分11分。 影驰GTX260+上将版11分 影驰GTX260+上将版采用了4+1相供电回路,每相回路有三个普通三脚封装的Mos管,在用料上采用了NCC的轴向聚苯乙烯全固态电容和铁素体全封闭式电感,铁素体电感在实际成本上和公版采用的贴片电感有一定差距,整体供电部分实际上不如公版。不过由于其显存供电设计在显卡尾部,电源转换效率更高,给11分。 Inno3D GTX260+冰龙金牛典藏版11分 Inno3D GTX260+冰龙金牛典藏版采用了P897公版PCB,供电部分的设计和用料也与公版P897基本一样,仅仅是尾部的电容有所变化,从日本富士通固态电容变成了NCC的LF系列固态电容,在成本和性能上均没有太大差距,得分和公版持平,11分。供电对比:微星/索泰/技嘉 微星N260GTX-T2D896-OC11分 微星这款N260GTX-T2D896-OC显卡供电部分也同样和公版P897没有什么差别,将富士通固态电容换成了NCC的固态电容,但电气性能差别不大,仍然给11分。 索泰GTX260+首发版13.5分 索泰GTX260+首发版在供电上采用了相当豪华的6相核心+3相显存供电,每相回路有三个(正面两个,背面一个)TDSON-8超薄封装的Mos管组成,在用料上采用了全固态电容和R33铁素体全封闭式电感,并且在供电部分加盖了散热片,非常豪华且不失人性化。我们给这款产品13.5分的高分! 技嘉GTX260 OC12.5分 技嘉GTX260 OC采用了类似于P897公版PCB,供电部分采用4相核心+1相显存供电,每相回路从正面看三个TDSON-8超薄封装的Mos管,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该显卡背面每相供电都还有两颗Mosfet,可以看出技嘉非常注重细节,采用高成本的贴片电容和NCC固态电容,做工非常优秀,12.5分完全没有多给。供电对比:七彩虹/铭瑄/双敏 七彩虹iGame GTX260+定制版12.5分 七彩虹iGame GTX260+定制版的做工和用料比较突出,采用6相核心+1相显存供电(PCB前端),每相回路采用三个Mos管,在用料上R12高档贴片式磁蔽电感和日本化工的PSA固态电容,另外还加入了多颗Poscab高分子聚合物电容,整体上比较豪华,也对得起12.5分这样的分数。 铭瑄GTX260+终结者II9分 铭瑄GTX260+终结者II供电部分,供电部分采用4相核心+1相显存供电(PCB前端),每相回路采用三个普通三脚封装的Mos管,在用料上采用了全封闭电感 +三洋SEPC固态电容,不过整体用料及设计都相对于公版还有一定差距,给9分。 双敏GTX260+金牛版9分 由于都是出自同德之手,双敏GTX260+金牛版和铭瑄GTX260+终结者II的供电一模一样,同样给9分。供电对比:耕昇/盈通/翔升 耕昇GTX260+司马版9分 耕昇这款GTX260+也来自同德,供电模块和前面介绍的铭瑄与双敏完全一致,故9分。 盈通GTX260+游戏高手12分 盈通GTX260+游戏高手供电方面采用了4相核心供电+2相显存供电,每相供电都搭配两个电感和4个Mosfet,双电感配置可以分摊更多的电流,有效防止电感啸叫。不过Mosfet采用的是普通TO252封装的产品,并且显存供电设计在显卡前端,在供电效率上会有所降低,给12分。 翔升金刚GTX260+12分 翔升金钢GTX260+和前面介绍的盈通GTX260+配置完全一样,同样给12分的高分。 供电模块设计和用料部分小结: 可以看出,除了索泰GTX260+首发版和七彩虹iGame GTX260+定制版采用了比较豪华的6相核心供电之外,剩下全部为4相核心供电。但值得说明的是盈通GTX260+游戏高手和翔升金刚GTX260+两款产品,在每相供电上全部采用了双电感设计,可以分摊更多的电流,有效防止电感啸叫。 供电部分的用料直接决定着显卡稳定性以及超频能力,哪一款产品的稳定性更高,哪一款显卡的超频能力更好,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当然我们会在后文中对这一个部分进行专门的测试。散热器成本/效能及噪音测试说明 随着的发展,GPU设计越来越复杂,核心内包含的晶体管数量也越来越多,显卡的散热一定不可小觑。近年来,显卡的散热成了厂商们争夺的焦点,因为给显卡配上一款好的散热器,不仅从卖相上来说更加吸引人的眼球,而且产品的实际超频能力、稳定性会更好,同时显卡损坏比率会降低。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几款显卡的散热器以及其实际散热效果。 散热器成本分析以及实际散热效果包括噪音总分为15分,该项目的分数评判主要看显卡散热器的外观、实际散热效果以及噪音的综合值。由于成本跟噪音没有准确的数值可以表达,所以这两项测试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但笔者将会尽量客观的讲述每一个产品得分的理由。 为了保证测试数据的公正,本次这几款显卡的温度测试一律在默认频率下进行测试,这样可以避免各个显卡超频幅度不一样,导致的发热量不一样引起的散热能力得分评判不准确。同时,为了尽可能公正的考察散热器成本、噪音以及散热能力,我们本次测试将这三个部分拆开进行打分,其中散热器成本分析5分,主观噪音测试5分、显卡待机/满载温度5分。 另外,笔者还要提一点,就是显卡待机/满载由于存在两个数值,为了更加科学准确,笔者在评分的时候将取待机与满载温度的平均值,但是笔者也会附带的将显卡待机和满载时的温度单独标出,让各位读者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到显卡的温度。 同时,虽然显卡的默认频率会影响到显卡的满负/待机温度,但是,后文的默认频率下性能测试也会影响到该分数,所以在显卡默认频率下待机/满负温度测试中,我们不考虑显卡的默认频率,显卡默认频率的得分直接受默认频率下的性能左右。显卡温度与实测噪音得分评比 显卡默认频率待机/满负温度测试 评分标准:该项目满分为5分,由于每个产品温度表现均不一样,没有绝对准确的评分方法,只能按照各款显卡温度之间的相对比例打分。 我们可以看到,P897公版显卡在待机和满载的平均温度为64摄氏度,从本次参测显卡的整体表现来看,公版的散热能力只能算一般。所以,我们给它3分的及格分,其余显卡均按照比例酌情打分。虽然没有证据能表示这个分数绝对准确,但是我们可以肯定该分数绝对公正,不偏袒任何一家厂商,最终得分情况如下: 上面就是参加本次横评的显卡在散热效能方面的得分情况,具体可以参考本页给出的实测温度统计柱状图。 显卡满载状态主观噪音感受 由于噪音测试我们没有专业的设备,也没有比较理想的条件,所以只能根据个人主观感受进行判断。我们仍然保证本着公平的原则,对每一款散热器的静音表现进行打分评判。得分结果如下: 也许,很多朋友直接看到上面的成绩会感觉没有力度。下面,我们将会对每一款显卡所采用的散热器进行分析,包括优势、劣势甚至成本上的分析,让每一个得分尽量更加有理有据。 注:耕昇在转速上较其他两款同德系的产品要慢,因此噪音低,但温度高。散热器成本评比:公版/影驰 评分标准:本小节我们主要通过显卡散热器的材质、结构、风扇类型、优劣以及业内人士提供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显卡散热器的成本分析。并通过对比给每款显卡所采用的散热器给出一个公正合理的分数,此项目总分5分。 但需要注意的是,成本高的产品在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拥有好的散热效果和静音效果,高成本的散热器主要在使用寿命方面有比较好的表现,所以大家在选择显卡的时候,一定不要完全被散热器的成本所左右,散热效能、静音表现以及使用寿命综合考虑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P897公版GTX260+3.5分 公版GTX260+的散热器采用的是一体式的散热结构,由国际顶级散热器大厂Cooler Master代工,散热风扇出自台湾Protechnic永立电机,是真正的涡轮散热器。散热器底座直接与GPU的接触面以及热导管都采用了纯铜的材质,做工用料都很不错,成本很高,散热器的寿命会比一般散热器好很多。不过,公版的散热器在满负载运行时噪音控制的一般,再加上由于成本高,直接采用这款散热器的厂商并不多,完全算的上上等产品。不过,由于本次参测显卡的散热器都不错,我们给这款公版参照产品3.5分的成本分。影驰GTX260+上将版2分 影驰GTX260+上将版采用的是一款自行设计的第三方散热器,拥有三根热导管,滚珠风扇。散热底座直接与GPU接触面也采用了纯铜的材质。从成本上看,这款散热器没有太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只能算是中规中矩。不过从散热效能和静音表现来看,影驰这款散热器表现还是很不错的,前面的散热效能很静音的评分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但相对于其他产品的成本较低,所以影驰这款散热器成本给2分。散热器成本评比:Inno3D/微星 Inno3D GTX260+冰龙金牛典藏版4.5分 Inno3D GTX260+金牛典藏版采用的是来自瑞士顶级散热器大厂 Arctic Cooling推出的Xtreme GTX280散热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AC散热器,散热器采用了豪华的三风扇结构,散热底座采用了纯铜热导管搭配“暖气片”散热片,一共使用了5根纯铜热导管,做工用料都非常豪华。我们给这款散热器4.5分的高分。 但是,这款散热器由于体型过于庞大,对机箱的要求比较高(显卡很容易和机箱内的硬盘位冲突),大家如果购买这款显卡,还必须要考虑机箱的宽度。 微星N260GTX-T2D896-OC3.5分 微星这款GTX260+超频版散热器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一款产品,是微星自行设计的一款散热器,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霜刃”,霜刃由5热导管散热器、显存/NVIO2一体式散热片和双6cm风扇组成,散热器热管和鳍片部分全部经过了阳极镀镍处理,可以有效防止散热片生锈,并且看起来非常豪华。散热片边缘切割整齐,毫无毛刺感,整体做工上乘。在成本上和公版散热器基本差不多,故给3.5分。散热器成本评比:索泰/技嘉 索泰GTX260+首发版4.5分 索泰这款显卡的散热器和前面介绍的Inno3D一样,采用的是来自瑞士顶级散热器大厂Arctic Cooling推出的Xtreme GTX280散热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AC散热器,散热器采用了豪华的三风扇结构,散热底座采用了纯铜热导管搭配“暖气片”散热片,一共使用了5根纯铜热导管,做工用料都非常豪华,得分4.5分。 技嘉GTX260 OC3.5分 技嘉GTX260超频版采用了的和公版完全一样的散热器,Cooler Master代工,散热风扇出自台湾Protechnic永立电机,是真正的涡轮散热器。散热器底座直接与GPU的接触面以及热导管都采用了纯铜的材质,做工用料都很不错,成本很高,散热器的寿命会比一般散热器好很多。成本得分和公版一样为3.5分。散热器成本评比:七彩虹/铭瑄 七彩虹iGame GTX260+定制版4.5分 七彩虹这款GTX260+的散热器是一款非常豪华的产品,散热器真正意义上采用了全铜的材质,搭配纯涡轮散热器,用料之豪华程度令人咂舌,成本也非常高。但遗憾的是,这款散热器的散热效能以及静音表现并不突出,特别是静音表现非常一般,所以在前面静音效果评比的时候,我们只给了两分。毋庸置疑,这款散热器的成本是本次参测显卡中散热器成本最高的,但实际效果的问题也导致了这款产品在成本/效能及噪音的综合测试中得不到高分。我们强烈建议七彩虹下次直接更换成水冷散热器,而不要用这种超高成本、但效能又不是太好的产品。 铭瑄GTX260+终结者II2.5分 铭瑄这款GTX260+终结者显卡采用了同德的方案,自然散热器也是同德的方案。显卡散热器采用的是两个双滚珠风扇搭配纯铜热管散热底座的结构,整个散热器的中规中矩,和公版有一定差距,得分2.5分。散热器成本评比:双敏/耕昇 双敏GTX260+金牛版2.5分 和前面介绍的铭瑄GTX260+一样,双敏GTX260+金牛版也是采用的同德方案,不过双敏这款散热器的热导管看起来没有采用铜材质,而笔者从表面的轻微刮痕中,可以看到疑似铜材质的金属,基本可以确定这也是纯铜热管,故仍然给2.5分。 耕昇GTX260+司马版2.5分 和前面介绍的两款一样,耕昇这款GTX260+司马版也采用同德的方案,不过这款散热器也采用的是纯铜的热导管,其他没有什么区别,得分2.5分。散热器成本评比:盈通/翔升 盈通GTX260+游戏高手3分 盈通GTX260+采用两个8cm的龙骨风扇,采用了4热管设计,每个风扇分配两根,散热器底座经过打磨,能很好的与GPU结合在一起,起到良好的导热效果。而且厂商还特意将鳍片、散热块、热导管进行了防锈处理,能延长整个散热器的使用寿命。显卡散热效能和静音表现都非常不错,不过成本上和公版散热器还有一些差距,给3分是比较合适的分数。 翔升金刚GTX260+4分 翔升这款金刚军团GTX260+产品的散热器是翔升自行设计的一款产品,刚硬的线条以及“铜扣”体现出了金刚军团的内涵。从散热器本身来说,这也是一款非常值得称道的产品,拥有四根纯铜热导管,散热器底座有很大一部分都采用了纯铜材质。并且,该散热器采用三风扇设计,实际的散热效能以及静音表现也都非常不错。故给4分! 散热器成本评比部分小结: 从结果可以看出Inno3D GTX260+冰龙金牛典藏版、索泰GTX260+首发版和七彩虹iGame GTX260+定制版都采用了成本比较高散热器,其中Inno3D和索泰的两款产品在之前的散热及噪音测试中表现比较优秀。另外翔升金刚GTX260虽然在散热器成本上不如前三款产品高,但在测试中表现也是相当不俗。显卡输出接口评比标准说明 由于目前各种各样接口的显示设备越来越多,之前单一的VGA接口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DVI、HDMI甚至DisplayPort都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所以,评判一款显卡,输出接口部分也是参考的一个标准。 同时,现在由于各大显卡厂商的风格不同,导致接口的配置组合也不太一样,比如有的GTX260+直接集成HDMI接口,有些厂商又没有集成,导致用户在选择显卡是也出现了困难。 经过综合考虑,我们按照以下方式来进行评分。 评分标准:DVI接口1分,HDMI接口1分,VGA接口0.5分,有屏蔽罩的加0.5分;附送DVI转HDMI转接头的加1分,附送DVI转VGA转接头的加0.5分,附送DVI转HDMI线的加2分,S-Video接口由于已经基本没人使用,所以不计分;不合理设计酌情加减分数。 为什么这样打分,我们是有所考虑的。在很多用户甚至是很多厂商看来,HDMI接口的分数应该高一些,但实际上这并不正确。对显卡输出比较了解的朋友就知道,HDMI接口实际上就是从一个DVI-I接口中独立出来的数字信号接口,而VGA接口实际上是从DVI-I接口中独立出来的模拟信号接口,简单的理解:HDMI+VGA=DVI-I。 相对于HDMI或者VGA接口来说,DVI接口实际上更加灵活,既可以通过转接头实现HDMI,也可以通过转接头实现VGA,所以HDMI比DVI好的说法并不正确。但是,在我们今天的评比中,为了体现出HDMI与VGA的差距,我们还是将HDMI的分数定位1分,而VGA的分数定为0.5分,不管是通过转接实现还是直接支持,都按照这样的分数标准执行。 GTX260+这样级别的显卡都需要外接供电,显卡厂商也会随卡附送电源线以及其他一些必要的线缆,比如SPDIF音频输入线、HDMI音频连接线等等,这一部分由于显卡的设计不一样,成本也太低根本无法计算,并且显卡厂商基本都提供这些附件,所以不计分。下一页,我们就来看看本次参测的11款显卡各自的输出部分得分情况。GTX260显卡输出接口评比(一) 影驰GTX260+上将版3分 影驰GTX260+采用一个DVI接口和一个HDMI接口,另外提供了一个DVI转VGA的转接头,同时在DVI接口上加装了屏蔽罩,得分3分。 Inno3D GTX260+冰龙金牛典藏版4分 Inno3D这款GTX260+金牛收藏版显卡直接集成两个DVI接口,并且随显卡赠送一个DVI转HDM接头和一个DVI转VGA接头,DVI接口虽然没有屏蔽罩,但镀金的接口可以有效防止接口氧化,故加0.5分,最终得分为4分。 微星N260GTX-T2D896-OC3.5分 微星这款GTX260+也采用的是双DVI接口,同时赠送一个DVI转VGA转接头和一个DVI转HDMI转接头,得分3.5分。 索泰GTX260+首发版3.5分 索泰GTX260+首发版也采用的是双DVI接口,随卡赠送DVI转VGA转接头和DVI转HDMI转接头各一个,得分3.5分。 技嘉GTX260 OC4分 技嘉GTX260+超频版采用的是DVI+VGA+HDMI接口,比较人性化,绝大多数显示器都不需要另外的转接头就可以实现;除此之外,技嘉还别有新意的提供了一个HDMI转DVI的转接头,也就是说这款显卡还可以实现双DVI输出。我们认为这种设计是最合理的,既可以满足接口种类和数目最大化,还可以有效避免显卡上直接集成两个DVI和一个HDMI接口,排列太紧密导致HDMI不能使用的问题。由于其设计非常合理,这款显卡我们在原有分数的基础上加上0.5分,最终输出接口部分得分为4分。GTX260显卡输出接口评比(二) 七彩虹iGame GTX260+定制版3.5分 七彩虹iGame GTX260+显卡采用双DVI+HDMI的接口设计,并且两个DVI接口都加装了屏蔽罩,配置很豪华。不过,这个HDMI接口设计的就出现了我们前文描述的问题,由于和DVI接口距离太近,HDMI线缆根本无法插入,所以这个HDMI接口不计分;另外,七彩虹还提供了一个DVI转VGA的转接头。该款显卡在在输出方面的总得分为3.5分。 铭瑄GTX260+终结者II4.5分 铭瑄GTX260+采用的是双DVI的输出方案,DVI接口没有屏蔽罩;随显卡附送一个DVI转VGA接口一个和DVI转HDMI转接线一根,DVI转HDMI转接线按照2分计算,总得分为4.5分,是本次横评中输出接口得分最高的一款。 双敏GTX260+金牛版3.5分 双敏的GTX260+和前面介绍的铭瑄一样,也采用同德的方案,拥有两个DVI接口;同时,随卡赠送DVI转HDMI和DVI转VGA转接头各一个,总得分3.5分。 耕昇GTX260+司马版3.5分 耕升的GTX260+司马版也一样采用同德方案,也是附送DVI转HDMI转接头和DVI转VGA转接头各一个,得分3.5分。 盈通GTX260+游戏高手3.5分 盈通这款GTX260+接口配置看起来非常强悍,采用了双DVI+HDMI+VGA的接口配置,笔者亲自验证这款显卡HDMI接口可以使用,得分3.5分。 翔升金刚GTX260+2.5分 翔升这款显卡和盈通的都出自一家工厂,不过翔升这款采用的是VGA+DVI+HDMI的配置,没有提供其他转接头,得分2.5分。 显卡输出接口部分小结: 可以看出,目前非公版GTX260+有一半采用了双DVI接口的配置,但大多数显卡厂商都额外给用户提供了DVI To VGA或DVI To HDMI转接头,使用户无论是使用CRT显示器还是高清电视都能完美连接。其中技嘉GTX260 OC和翔升金刚GTX260+设计的非常巧妙,同时采用DVI+VGA+HDMI接口,并且位置互不冲突。而盈通GTX260+游戏高手最为强悍,采用了双DVI+HDMI+VGA的接口配置。显卡默认频率基准性能测试评比 前面我们对每一款参测显卡在硬件上的各个项目进行了逐一评比,但是在购买显卡的时候,实际性能的表现和品质一样重要,这二者可以说是缺一不可。所以,我们在性能部分一共设置了15分的总分(默认频率性能评比10分,超频能力5分)。 在默认频率性能评比这个部分,我们完全采用显卡的原始默认频率进行性能测试。该子项目总分10分,由于性能表现并没有绝对的规律,所以我们只能根据各款显卡默认频率下的性能表现酌情打分。 测试平台: GTX260+已经算得上是中高端级别显卡,为了更好的发挥显卡的性能,我们本次测试采用了比较顶级的i7 920处理器,搭配6GB DDR3内存进行测试,测试环境Windows Vista,驱动程序采用NVIDIA ForceWare 190.38。测试项目为3DMark Vantage,模式为High。以下是测试的最终性能表现: 从上面的测试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七彩虹的在性能方面的表现非常突出,达到了8443分,而分数在8000左右的产品很多,高达6款。经过综合评定之后,我们给出了下面的评比结果: 评分没有完全绝对的规律,主要根据产品与产品之间的性能差,来决定产品的最终分数。可以看出,本次参测的所有产品在性能上都比纯公版GTX260+性能好一些,这主要是由于参测显卡的默认频率都比公版更高。显卡超频后基准性能测试评比 显卡超频能力检测5分虽然超频能力并不是我们本次横评测试的主要目的,但我们仍然加入了该测试环节,给予最高5分的评定。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给出的超频成绩是基于测试稳定、成绩有相对明显提高的频率为基础的,因为显卡并不是超频超的越高,性能会越好(部分产品超频过高后,性能会反而下降)。另外,由于显卡个体化差异和测试平台的影响,我们以下的测试成绩仅对我们收到的测试样品负责。所有显卡的超频成绩基于显卡自带的原装散热器,我们不添加任何辅助散热和做任何加电压、刷BIOS的动作。 超频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个体差异比较大,即便是同一厂商相同型号的版本超频潜力也有所不同。本次参测的所有显卡,笔者都是在经过多次尝试之后,取得的一个超频值。但笔者也无法保证所取得的超频值就是最佳状态,所以这里的测试仅作参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