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何其芳的唯美追求.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兴祥:论何其芳的唯羡追求 中文摘要 在中国现代新诗“为艺术而艺术 的唯美追求之路上,何其芳信守着涛歌本身 的艺术规律,将细腻的感兴出之以精致工巧的语言和绝妙的诗歌模式,构建出一种 诗歌的幻境,并以之自我确定,自我塑造。这其中,既可见诗人对我国占典诗歌传 统有意接通的努力,又有在五四现代文化气氛的熏染下对域外现代诗歌元素的借鉴 与养分的汲取。以他奔赴延安为界,此后迅疾演进的时代情势使他无法再以他所稔 熟的创作路径进入现实,混乱话语场中的艺术求索由此愈加艰难。在前现代色彩的 政治认知与政治操作之下,文学的审美理想总是因不断遭逢政治强势话语的沉重压 迫而变得步履艰难,而这种理想的捍卫者与守持者也因此有了近乎宿命的精神悲 剧,只可在无奈的适应中隐曲固守一己的唯美之思,完成自己遍布艰辛的艺术求索。 关键词:何其芳唯美追求 三扬州入学硕十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d u r i n gt h ep u r s u i to f “a r tf o ra r t o fc h i n a sm o d e mn e wp o e t r y , h eq i f a n g ,i n 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t h en a t u r eo fa r t ,b u i l d su paf a i r y l a n do fp o e t r yb yc o m b i n i n gt h e b e a u t i f u ll a n g u a g ea n dp a t t e r no fp o e t r y , w h i c hn o to n l ys h o w sh eq i f a n g se f f o r t st o c o m b i n i n gt h em o d e mp o e t r yw i t ht h ec l a s s i c a lp o e t r yt r a d i t i o n ,b u ta l s or e v e a l sh i s l e a r n i n gf r o mt h ee x o t i cm o d e mp o e t r y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n e wc u l t u r e a f t e r e n t e r i n gy a n a n ,h eh a st os t e po naf u l l o f - f r u s t r a t i o n sr o a da n dc a n n o tr e f l e c tt h er e a l s i t u a t i o nb yu s i n gt h ep a t t e r nh ei sq u i t ef a m i l i a rw i t h t h ep u r s u i tf o ra r ti sa l w a y sf u l l o fs u f f e r i n g sb e c a u s eo fd i f f i c u l tp o l i t i c a li d e a sa n do p e r a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t h ea d v o c a t o r a n dp u r s u e ro fs u c h i d e a l i t ys u f f e raf a t a lt r a g e d ys p i r i t u a l l y w h a tt h e yc a l ld oi sj u s tt o a d a p tt h e m s e l v e st ot h e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w h i l ea d h e r i n gt ot h e i rp e r f e c ts p i r i tp u r s u i t f i r m l yt oc o n t i n u e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f o ra r t k e yw o r d s :h eq i f a n g ;a e s t h e t i c ;p u r s u i t 张兴祥:论何其芳的唯美追求 扬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旱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 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的研 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 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扬州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 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 众提供信息服务。 学位论文储虢 i 艮及科 签字f 1 期:卅夕年( 月巧r f 导师签名: 签字f 1 期: ( 本页为学位论文末页。如论文为密什可不授权,但论文原创必须声明。) 以寸日爻琴良月 了,3 : 年 名 9 签吖一冲 作 : 文 期 一沦 同 l 丝 位 字 学 签 吕力 零彳矽 张兴祥:论何其芳的唯美追求 3 引言 1 9 世纪以来,进化论的引入对中国近现代知谚 分子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进化论线性发展的时问观念演进至五四时期,在文学上的表现就是创作者的责 任感和使命感。包括郁达夫、田汉、何其芳等人在内的诸多具有唯美倾向的作家陷 入了唯美追求与现实人生的冲突之苦,其作品也因此既有审美感性的生命诉求,又 具现实人生的求变与渴望。 以芬芳诗情扬名文坛的何其芳在抗战爆发后毅然奔赴延安,担任鲁艺文学系主 任,其后,又两赴重庆倾力文艺统战工作。建国后,更是参与了几乎所有的文艺政 治运动。从章话般封闭的世界,到纷繁复杂的现实介入,何其芳所经历的精神嬗变 可说是2 0 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求索心路的典型案例。 何其芳研究专著主要有尹在勤的何其芳评传、易明善等人编的何其芳研 究专集、贺仲明的暗哑的夜莺何其芳评传、卓如的青春何其芳为少男 少女歌唱等。这些著作各具特色,其中尹在勤的何其芳评传较早地将何其芳 一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析,但时代局限也是比较明显的。贺仲明的暗 哑的夜莺何其芳评传作为后起之作,就较好地避免了一些这方面的问题。卓如 的青春何其芳为少男少女歌唱以比较抒情的笔调勾画了何其芳早期生活和 创作的历程,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一定的资料性。从学术的角度来讲,不得不说这 几部著作中还是易明善等人编的何其芳研究专集成就较高,毕竟是众多学人研 究的集体结晶,所辑文章从各个角度对何其芳的创作进行了很好的解析和评价,翔 实而中肯。 对于诗人的研究论文和回忆性文章,不仪量多( 尤其是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 来) ,而且研究角度日益多元化,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刘再复1 9 8 8 年发表的赤诚 的诗人,严谨的学者一文充分肯定了何其芳的艺术成就和学术地位,并指出“在 他的天性中,有一种比理念还要顽强千百倍的东西,这就是他对于文学艺术的真诚 和热爱。”同年发表的冯牧先生的文章何其芳的为文和为人从“为文 和“为 ! 扬州人学硕十! 学位论文 人”两个方面呲匕和评价了何其芳。应雄的二元理论、双重遗产:何其芳现象 较为深刻地指出:“作为理论家,何其芳给我们留下了双重遗产:他的深重的时代 局限和他一定程度上超越时代局限的人格力量:真减、良知、勇气。” 关于何其芳的创作研究,在文体特征、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等方面的研究都有 了很大的开拓和深入。昌迸、翟大炳的何其芳的 在交待了预- f i - ) ) 诗集 的诞生背景之后,对其中的卷一进行了解析,肯定了何其芳包括“境界的创造”、“意 象的营造”、“情调和气氛的创造”等方面的“诗艺独创”。画梦录曾被认为是诗 化散文的代表之作,在2 0 0 2 年第二届何其芳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代表提出了“独 语体”的概念。对于何其芳与古代作家的承继关系,董乃斌将何其芳与唐代诗人李 商隐的创作因缘进行了研究,认为二者有若超越时空的心灵契合。杨义、郝庆军在 纪念何其芳逝1h = 三十周年时合写的何其芳论高屋建瓴,较为令面地总结了何其 芳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卜的杰出贡献和无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分析了他的诗和散文 写作由“厕梦”到“旧i 人间”的文体丌拓和奔放的文风转变,从全面动态的联系上 重新考察了“何其芳现象 。其他诸如蓝棣之的略论何其芳的文学理论遗产、吴 晓东的梦中的国土析 、辽远的图土的怀念者等文章亦分析透辟, 各其精彩。 本文即以何其芳的求索心路为切口,感受其内隐于心的唯美之思,透视其艺术 创作和价值选择的艰难与困惑。文中所谓的“唯美”,是指无论置于何种境遇下都 能体现出文学的魅力和尊严的文本因素和追求向度,而不是西方诗学中关于“唯美 主义 的那种狭义界定。 本文分为上篇和下篇两个部分。 上篇主要解析何其芳创作中的唯美表现,分别从他对中国传统诗歌元素的承袭 和外来诗歌养分的汲取上予以阐释,并剖析了诗人将此二者无1 1 1 j 融合的深层精神内 核。 下篇探究何其芳在抗战背景下的涛学选择及其后的艺术探索,尤着意于解析其 内隐于心的唯美创作基凶与文艺思想上的“变态性适应”,并对“何其芳现象”做 出思想意义上的考量。 张兴祥:论何其芳的唯美追求 上篇唯美追求的诗性表达 一、融合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唯美 启蒙时期的教育养分的汲取固难免随机与偶然,但这对受教者同后发展的影响 却往往会是巨大和深远的。j 下如批评家王晓明先生所况:“无论我在欧洲和中国古 典文学的世界里走得多远,也无论这路上的景致多么长久地使我迷醉,那最初的语 言起点,那由此赋予我的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最初体会,仍然像空气一样包裹着 我,就像戴上了一副眼镜,它永远都会隔在我和我所看到的一切之间。”应该说, 这并不是仅属于他个人的特殊经验,每个有过创作体会的人概都如此;“戴什么样 的眼镜 是一回事,但总都是要戴的。佩戴了什么样的“眼镜”也就铸造了其基本 的文学趣味。诗人北岛一语中的:“一个人首先要看他是怎么起步的,这几乎决定 了他的一生。”名具体到历经了“营养不良”、发育不健全的奄年和“阴暗”、“湫隘”、 “荒凉 的少年的何其芳,我们可以说,是他自身的个性和气质为这些艺术养分的 吸取创造了可能性;任何一位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所特有的一种禀赋的资质,以及 他自己所特有的一科,表现方式。以禀赋资质来讲,何其芳似乎天生就具有= 种纤细 敏锐的感觉和感情,而且尤其耽溺于美感与幻想。何其芳的表现方式也是以感性之 感受为主,而不注重理性的说明,因此他的诗作多会浸染上瑰奇神秘的色彩。 中国民族诗歌文化的原型并非隐秘地存在,相反,回忆、呼唤古典诗歌理想是 人们现实需要的一部分,而认同、维护古典诗歌的表现模式也是诗人的自觉追求, 即在风起云涌、大兴变革的五四时期亦难能例外。周作人就曾说过:“我不是传统 主义( t r a d it i o n a l i s m ) 的信徒,但相信传统之力是不可轻侮的;坏的传统思想自 然很多,我们应当想法除去它,超越善恶而又无可排除的传统却也未必少,如因了 汉字而生的种种修词方法,在我们用了汉字写东西的时候总摆脱不掉的。” 这可说 国:卜晓明思想j 义学之间第7 4 页,人民文学j | :版礼,2 0 0 4 年2 月第1 版。 圆北岛听风楼i c 怀念冯办代们们。北岛青灯第9 页,凤肭j i l 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 ;i ;版社2 0 0 8 年 1 月第l 版。 刷作人扬鞭集序,语丝第8 2 期。 一6 扬灿1 1 人。颈十学位论文 是现代中幽人的基本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同时存在于诗人和读者那早,创造者和接 受者共同怀有实现古典诗歌理想的“期待”。二者之间的影响是:创造者的此种心 态决定了诗歌创作的潜在趋向,而接受者的“期待”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和巩固着 这种趋向。 1 、巧妙起兴 兴,作为一种中国古典诗歌思维方式,是最早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起兴模式”, 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他物+ 抒情”。在中国现代新诗中,这一模式仍然获得了足够 的重视和广泛地运用。兴所代表的那种以物起情、随物宛转的表现模式也成为了中 国现代新诗创作的基本特征之一。 在何其芳的诗歌创作中,“兴味”之浓兄值天照。 兴,最紧要的就是新鲜生动,不落俗套。在脚步中,作者形容心爱的人的 脚步用了如下的字句:“你的脚步常低响在我的记忆中,在我深思的心上踏起甜蜜 的凄动,有如虚阁悬琴,久失去了亲切的手指,黄昏风过,弦弦犹颤着昔r 的声 息,又如白杨的落叶飘在无占的荒郊,片片互递的叹息犹似树上的萧萧。”“我” 常常思念你轻盈的脚步,那样甜蜜的脚步时时踏在“我”的心弦上,好似闲置已久 的一把琴,可以足竖琴清爽的声音也或者是小提琴悠扬婀音调,当黄昏的风吹过, 琴弦微动,流泻下往日的曲调,温婉凄迷:一个比喻刚结束,作者又跟上一个,你 的脚步轻巧地走来,宛如白杨树飘忽的叶子,缓缓落在荒郊的屋檐上,片片擦肩而 过的叶子在萧萧的秋j x l 中低语,静谧深沉而美好,读来意犹未尽,把“情人的脚步” 写得如梦如画,令人神往。 再如他的欢乐一诗: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 像白鸽的羽翅? 鹦鹉的红嘴? 欢乐是什么声音? 像一声芦笛? 还是从簌簌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张兴祥:论何其芳的唯美追求 7 一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 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 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 或者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 从什么地方? 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 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 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 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 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在这首诗中,本属于情的“欢乐”被当作物象,表现为飘散的花香,清脆的铃 声,飞动的萤火。在对物的直观呈现中暗示情的流动,起情之物与所起之情浑然一 体,不分彼此,所谓“随物宛转”是也。在欢乐中,起情意义的兴可说是隐匿 的,淡化的。诗歌表现模式由显而隐,由人工而自然,这从诗学精神的发展来看, 确亦可谓一种历史的进步。 兴的诗学意义在于“生成”,比的诗学意义在于“修辞”。我们也可以这么说, 兴是诗歌物态化追求的准备,比则是物态化艺术的自我完善。 从文学接受学的角度来讲,“兴”的作用就是利用“意象 在作品文本和读者 之问建立起一座无需“言传”即可“意会”的桥梁。诗人驱遣的每一个词语都要创 造诗歌基本的幻想并以此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都要展开现实的意象,使其超出词语 本身所暗示的情感而另具情感内容。 2 、温润含蓄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芳草传统滥觞于屈骚,之后绵延不绝,待至唐宋时期演为大 观。温庭筠、李商隐可谓此一脉的代表。值得一说的是,屈子时代的佳人芳草是有 着强烈的愤懑之气的,张扬着抗争的力量,而温、李式的佳人芳草则更多了温情的 墨 扬州人。7 :硕十学位论文 调子和缠绵的柔情,风格上转为玲珑剔透,香艳袭人了。即有沉痛,也不复是当年 屈子那般的“哀民生”、“为美政”了。 何其芳的个性和气质让他亲和于温、李一类的温和与美丽,他“自己读完大型 六家选本唐宋诗醇。他能背熟许多古诗词,多半足唐诗”,w 尤其足以温、李为 代表的晚唐五代诗词。他不足那种气吞山河、叱咤风云的豪杰,而是沉醉于美阿盯的 梦境中,自我确定,自我塑造,以自慰与自赏对抗着孤独和忧伤。“艺术就是对生 活的最好慰藉。 罾 诗人一部分拟物或者描写风物来寄托闲愁的作品,含蓄蕴藉,令人回昧悠长。 例如罗衫,穿过一个夏季的衣衫因为秋冬的到来而搁置了,一如幽怨的人被爱 情所遗忘,被相思所忽视。罗衫在深切地呼唤t 人,柔情地诉说:“眉眉,当秋天 暖暖的阳光照进你房晕,你刁i 打丌衣箱,检点你昔同的衣裳吗? 我想再听你的音 声。再向我说:同子又快要渐渐地暖和。我将:岳记快来的是冰与雪的冬天,永 远不信你甜蜜的声音是欺骗”。 昔年对庭院的描绘,勾勒出童年的点点滴滴,所有的语词都为首句“黄色 的佛手柑从伸屈的指间放出古旧的淡味的香气”所笼罩,此后每两句诗行,每一 种景致都或明或暗地突出了“静”的特色,红海棠“象静静滴下的秋天的眼泪”,“假 山”,“小圈椅”在何其芳经典的散体诗句罩也充满了“古旧的淡味的香气”,甚至 时光都变得沉寂了,“寂寥的同子也容易从石阑畔,从踯躅着家雀的瓦檐、f i j 轻轻去 了,不闻一点笑声,一丝叹息。”对幼年安身的庭院的诗意呈现,营造出一种沉闷 的氛围,含蓄地道出了诗人的孤寂与落寞。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了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国方敬、何频伽何】芳散记第2 7 页,v qj i l 教育j l ;版 l :1 9 9 0 年版, 鸟( 法) 戈带耶 序苦黄晋凯泽,见赵澧、徐京安主编:唯荚主义,中周人民人学版礼1 9 8 8 年8 月第一版,第1 7 页。 张兴祥:论何其芳的唯美追求 9 一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 溪水因枯涸更见石更清浏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这首秋天( 二) 首先呈示于人的就是其丰富的感官意象:震落的晶莹露珠, 伐木的丁丁声响,稻谷的宜人清香,背篓负载的肥硕瓜果。它们有机地构成了一幅 秋丰图。 该诗第一节与第二节的色调对比是相当鲜明的:橙黄与灰白。色调的转变也预 示了诗歌基凋的趋沉。第三节即表现的是自然世界的衰退:夏同充盈的生意被隐于 江面的秋雾,“满载着白霜”的山峰沉默而空寂在这个渐进的变化中,我们不 难看出一个季候推移的隐喻,寒冬将至的冷峻已经分明可感。精微的体物与细腻的 n i m i 完美结合,让我们无须去追索所谓诗行背后的意义,因为在这首诗罩,诗的意 义就在于诗本身。诗人的创作意图亦无非是营造一种幻梦般的情境与氛围,作为读 者的我们在面对作品时,只需亦步亦趋地沉浸其中足矣。 3 、意象承续 在何其芳诗歌意象的森林罩,我们不仅能听到爱情的“脚步声”,看到昔年的 “佛手柑”,闻到秋天镰刀上的“稻香”,而且在其意象流淌的长河单可以照见古典 诗歌的诸多意象。何其芳深厚的古代文学修养使他诗歌意象的创设上有意无意地化 卫 扬:j i 1 1 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用了许多诗歌意象,更辅以现代词藻和语法的扮饰,现出一利,别其韵致的古香占色。 罗衫中“襟袖留着你嬉戏时双桨打起的倚香”,让人轻易地想起李清照的 “有暗香盈袖”;岁暮怀人( 二) 中“当水冷鱼隐,塘中飘着你寂寞的钓丝; 当冬季的白雾封了你的窗子”分明有着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火。孤舟 蓑等翁,独钓寒江雪”的冷寂与孤清;预言中,“我”与“年青的神”心理上距 离的飘忽朦胧,情感上爱恋又难舍难分,那种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与蒹葭中“所 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情调也是惊人的 一致。 在秋天( 二) 罩,“露珠”、“幽谷 、“芦篷”、“船桨”、“笛声”等占典诗歌 巾常见的意象通过诗人的巧妙搭配,完成了有生命力的重组,使其古中见新,旧中 蕴奇。全诗清朗辽远、生动可感的秋之韵致让人品味出陶潜笔下的那种悠然与自得。 我们不妨翱来比较一下这两首同题诗作: 休洗红, 洗多红色浅。 卿卿聘少年, 昨日殷桥见。 封侯早归丧, 莫作弦上箭。 寂寞的砧声散满寒塘, 澄清的古波如被捣而轻颤。 我慵慵的手臂欲垂下了, 能从金碧里拾起甚么呢? 也李贺休洗红,0 i 白拿k 古歌i 寺(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 ,页1 6 3 - 1 6 4 。 张兴祥:论何其芳的唯美追求 春的踪迹,欢笑的影 在罗衣的变色里无声地偷逝。 频浣洗于日光与风雨, 粉红的梦不一样浅褪吗? 我杵我石,冷的秋光来了, 它的足濯在冰样的水里, 而又践履着板桥上的白霜: 我的影子照得打寒噤了( 何其芳,休洗红) 中唐诗人李贺的这首作品不是直线型的平铺和叙述,相反,具有很高的戏剧性, 直接面对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说话:“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在诗罩,我们呵 以很容易地发现两个意象:“反复浣沈的红衫”和“弦上之箭”。红衫沈多色褪,暗 喻自年轻而至哀老的生命的流逝。“弦上之箭 的意象则是通过对时光流逝的速度 的夸大,给读者以清醒的时间意识和足够的警醒,诗作也由此拥有了一种张力,暗 示骑马飞驰的青年男子可能同时光一样,一去不返。 何其芳的同题现代诗罩,“浣沈红衣”的中心意象和“时光稍纵即逝”的主题 都得到了保留,两首诗作同读,确实让人感到菊芳兰秀,各擅胜场。但何作确也与 李贺的作品有了一些显见的差别。比如,诗作所采取的何其芳所惯常的独白的形式 使作品具备了高度的内在化特色。还比如诗作焦点由外而内的逐渐转移,自普遍到 个人的转移。另色调的变换亦值留意:诗作伊始描述的是夕阳的“金碧”,待至收 束时己转为寒冷的“板桥上的白霜”了。抒情主人公的“粉红色的梦”就这样渐次 黯淡下去了。这首现代版的休沈红通过诗人极其细腻的独到个人感受,强调了 “粉红色的梦”与秋光似寒彻的现实、个人理想与无情时光之间的可悲对立。读者 由此感到的是_ 种浓重的失落感和挥之不去的怀旧感,而这样的主题我们应该并不 陌生,在整个1 9 3 0 年代的诗歌作品中它就曾被一再书写。诗人借鉴、传承也好, 读者阅读、解析也罢,同样的诗歌主题让人不断接近又不断离开,在诗行之问,在 旦 扬州人学硕十! 学位论文 诗歌以外,读者和作者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体会同时被i 吸引和放逐的经验。具体到创 作者自身,j 下如叶公超所言:“虽然新诗与i f i 诗有显然的差别,但是我们最后的希 望还是要在以往整个中国诗之外加上一点我们这个时代的声音,使以往一切义非从 新配合一次不可。”何其芳的这首“旧题重写”办可作如是观。 这首作品还能让我们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对于传统的承袭并不会埘现代性的 生发产生阻碍,相反,若加以得宜的处理,传统冈子的存在很可能有助于现代性的 表现。换言之,在高明的诗人那晕,现代性是完全可以吸收传统并予以拓展的,二 者并非相隔而不能相合。在整个新诗的发展历程中,匿f 然有难逃古典诗巨大阴影进 而在自己的艺术探索中遭遇挫败的先行者比如最终放弃新诗而重归旧诗写作 的周作人、俞甲伯、宗白华等( 现代作家中的郁达大更足决绝的一例,他索性一直 从事旧诗创作而并不染指新涛) ,但更有许多诗人以其鲜明的艺术抱负和创新之勇, 孜孜不倦地在古典传统中寻求创作灵感,以期构建新的诗学模式。用诗人废名的话 讲:“各时代各有其特色,我们今r 的新诗如果可以成立,它足中幽诗的一种 而我们做新诗的人l rc 1 ”h - t f 】 - 匕e 够懂得旧诗的变迁,以及汉字埘j f 中国涛的一个必然性”。_ 我 们在何其芳的诗作中就可以看到诗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有机整合的努力。 二、接受西方现代诗歌影响的唯美 在五四现代文化气氛的熏染下,我们的诗人自然很难以唐风宋韵的曲调弹唱古 老的幽情了。何其芳也难能例外,他那颗早早绽开的诗心也终将在现代文化的语境 中寻求新的表达丫。 若以时问为界的话,何其芳1 5 岁之前的诗学修养呵说足纯粹古典式的。此前 他甚至“还不知道l l l j q 运动;还不知道新文化,新文学,连白话文也还被视为异端” 他第一次领受新文学的风采得拜诗人祝世德所赐。1 9 2 7 年,深受新月派影响的祝灶 德任教万县中学,也i l l l h :把何其芳带入了新月诗歌的境界之中了。在1 9 2 9 至1 9 3 0 叶公超谈新婚,1 9 3 7 年5 月文学杂:占。 圆废名刷作人敬义钞序,0 i 白中围新文学史,3 卷,司马长风著,香港i p f l i j j i i i 版十l :,1 9 7 5 年版,第1 卷, 页1 8 5 。 哆方敬、何频伽何】e 芳散记第2 2 、3 2 页,l ! q ) i l 教育 i ;版社1 9 9 0 年版。 张兴祥:论何其芳的唯美追求 旦 年何其芳就读上海中国公学预科的几年问,他在新月派的艺术氛围单沉浸r 深。因 为“校长是新月派的主帅,教授当中当然不乏新月人物。新月杂志在学校单流 行,爱好新诗的青年学生读徐志摩、闻一多的诗几乎成风。新诗迷住了其芳,他对 新诗入了迷。”“一时他最爱读的是闻一多和徐志摩的诗,他们的几个诗集常不离手。 其中的好涛他能背诵”m 众所周知,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新月派是架在古典 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一座桥梁,“为艺术而艺术”的热情与赤诚同中国古典 的“哀而不伤”传统有机汇合,更加了法国巴那斯派的克制和理性,这让何其芳产 生了很大的亲切感和强烈的认同感,可以说新月派诗歌对既眷恋传统又取法西方的 何其芳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他朦胧的艺术趋向在那些诗行里找到了一种合乎其 天性杓现代诗歌范式。 在此,我们不能不说五四中西方文化交流时期致力于译介域外文化成果的先行 者为中国新涛走近世界唯美艺术的前沿提供了一个比较宽广的平台。法国象征主义 诗歌凭借其自身的艺术魅力和其时风靡欧美的巨大影响吸引到这些译介者的注意 是很自然的。我们不妨来看一首周作人早在1 9 1 9 年就译出的法国后期象征主义诗 人果尔蒙的死叶: 西蒙尼,我们往树林被去吧;叶正落下了; 他们遮盖了青苔,石头和小路了 西蒙尼,你爱死叶上的脚步声么? 他们有这样柔和的色彩,这样暗淡的渲染, 他们是这样孱弱的地上的游子。 西蒙尼,你爱死叶上的脚步声么? 他们对着曙光这样悲哀的看; 他们这样凄恻的哭,在风来撤散他们的时候。 西蒙尼,你爱死叶上的脚步声么? 他们被踏碎在脚下的时候,他们鬼魂一般的哀哭, 方敬、何频伽何j e 芳散记第2 2 、2 3 页,四川教育 i 版孛l :1 9 9 0 年版。 1 4 _ 一 扬州1 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4 也t r :i l g x 出翅子的声音,或是女人衣服的声音。 西蒙尼,你爱死叶上的脚步声么? 来呵:有时我们也将成了可怜的死叶。 来呵:夜已经落下来了,风吹我们去了。 西蒙尼,你爱死叶上的脚步声么? 这首诗很可与何其芳的名作预言比对来读。死r f l l 中以凹环的旋律表达 出的个人刹那州奇异的内心感受意蕴复杂:诗人对柔弱生命所给予的关爱与怜惜, 挥之不去的忧郁之情,以及意欲规范已然混乱的世界秩序的使命感,都展示得异常 鲜明。周作人的译作可称是一种可资效法的新诗样板。 预占在构思和结构上极具巧思。诗歌丌头,诗人在落叶纷飞的秋天回忆自 己与初恋情人在“这一个心跳的同子”的相遇相恋:“年轻的神”米临了。恋爱中 的双力是那么深地沉迷于爱情的温馨和幸福之中:“你一定来自温郁的南方,告诉 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r 光,告诉我春j x l 是怎样吹了i :百花,燕子是怎样瘸i 恋着绿 杨。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那温馨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在这种 陶醉中,诗人向恋人倾诉起自己之前的不幸来:“听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那歌 声将火光一样沉郁义高扬,火光一样将落叶的一生诉说。 f 是基于此前历经的不 幸,诗人才会在此刻爱情的极度幸福中产生了一利,幸福的不真实感和对未来的不祥 预感:他疑心当下的一切只是自己的幻象,只是爱神对他的暂时垂青。于是他发出 了急切的请求:“不要前行! 前面足无边的森林”,诗歌情绪至此也由明快欢欣转入 忧虑阴郁。他的劝阻m 之以一些阴暗甚至丑陋的意象:“古老的树现着野兽身上的 斑纹,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着,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星”,而这幅画面也预 示了爱神的终将离去。尽管如此,诗人仍不愿放弃最后的努力,他追问对方:“一 定要走吗? ”他恳求着:“等我和你同行! ”。但当他的吁请被弃置“不听”,先前充 盈于心的幸福就转为极度的哀怨了。一切的努力最终证明只是徒然:。呵,你终 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至此,诗人惟余 。果尔蒙:死叶( 川 f 4 - a 译) ,载新青年1 9 1 9 第6 卷第2 垮。转0 i 臼高蔚“纯诗”的中固化研究第 7 9 贝,中i - 4 j t l 会科学f f ;版社,2 0 0 8 年8 月第l 版。 张兴祥:论何其芳的唯火追求堕 失恋的无尽怅惘和悲哀了。而这与先前的喜悦、兴奋和沉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诗 人情绪的起伏、笔下色调的明暗变化都赋予了诗歌一种丰厚的韵味。 小说月报第二十一卷一号上粱宗岱所作的保罗哇莱荔评传( p a u l v a l e r y l 8 7 2 1 9 4 5 ) 以及他译作的该诗人的诗作水仙辞也引起了何其芳的兴趣, 粱宗岱在文中写到: 有一派诗人,他底生命是极端内顷的,他的活动是隐潜的。他一往凝神默想,象 古代先知一样,置身灵魂的深渊作无底的探求,人生悲喜,虽也在他底灵台上演奏; 宇宙万象,虽也在他底心境上轮流映照,可是这只是足以助他参悟生之奥秘,而不足 以迷惑他对于真之追寻。他的痛楚,是在烟波浩渺中摸索时的恐惧与仿徨,他底欢悦, 是忽然发现佳木葱笼,奇兽繁殖的灵屿时恬静的微笑。 纵观预言中卷一、卷二中的诗歌,画梦录中的那些内心“独语”的散 文以及在刻意集中的戏剧和小说,那种对内心的求索,那种对哲理的追寻,对 声光世界的描摹,都与上述描述有相仿之处。 在预言建构起的象征空间早,那“年轻的神”是其核心意象,诗人以之喻 示他所追求的爱情的甜蜜。在色彩斑斓的意象群里,她的“无语而来”复又“无语 而去”,j 下象征了诗人由爱情的渴望到失恋的怅惘的心路历程。热烈爱情表象下的 隐隐感伤是诗人情感历程中的深刻体验,也融合了他的人生思索,诗歌也由此映射 出一种智性的光辉,我们甚至可称其为一个不无冷峻色彩的哲思命题。 1 、诗与思的冲突与融合 李健吾在论及何其芳的画梦录时,一方面反复称他为“诗人”、“自觉的艺 术家”,一方面又说他是“哲学士”。娜。虽则何其芳申说自己对哲学的兴趣不大: 我在大学里读着哲学,又是一个偶然的错误,因为我当初只想到作为了解欧洲文 化的基础必须明了西方哲学思想的来源和演变,不曾顾及我自己的兴趣。诗歌和故事 和美妙的文章使我的肠胃变得娇责,我再也不愿吞咽粗粝的食物,那些干燥的紊乱的 o 李健吾批评义集第1 3 1 页,珠海版社1 9 9 8 年版。 1 6 _ 一 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理论书籍。函 但可以想见的是,j 下规的哲学科班训练毕竟还是会对他的思维方式产生不小的 影响。他在诗的想象中总是伴着哲思。诗与思的冲突与融合,是成就其创作风格的 重要因素。 何其芳的很多作品不是表达对已知事物的感受和经验,而是对未知事物的探 寻;不是向读者传达经验,凹答问题,而是在倾听和提问。于此即可见出他之受不 可知论的影响。他不用哲学的理念解释世界,而是以丰富而神秘的现象反观思想和 哲学,甚至于令思想和哲学在生动的现象面前陷入枯窘的境地。在丽梦录的序 言扇上的烟云罩,他就以不连贯的意象和跳跃的思维表达了对于现象与本质关 系的诗意思考。譬如颜色,在色盲者的眼里,红的会被视为蓝的,叫我们掘此就知 道作常人眼中的颜色就是一定是事物的本色吗? 譬如人生,旅途q - 的人们知道要奔 向何方? 何其芳认为这世界允满了不确定性,他的创作即足埘事物小质的质疑。李 健吾先生说他“用一种魔术士的手法让我们感到那永在的真理,那赤裸裸的人生和 本质。”旮何其芳也许就在对本质的质疑中触到了事物的本质。 一那篇凄美的墓泛也是对于生与死,有与无的诗意想象与哲学思考。单以现象 论,“墓”的指向足人生的虚无,十六岁的农家女孩铃铃已置身其中,化为虚无, 但作者却写她的实有;铃铃己死,作者却写他的生,描画那些池塘的流水、三月的 阳光、夜晚的星星、山草和井水,等等,铃铃曾经活过的见证。至于多情男子与墓 中铃铃的散步密语,这更是一个无,作者也写其有。这些无一不在体现他的哲学相 对论。透过包括岩、伐木等寓言似的故事表层,我们都可以感受n j j f f 份美丽 和感伤背后的哲学深意。但这种感受仿佛又不宜被我们作真正纯然哲学式的分析和 探究,它只是在作者所酿造的浓浓诗意中被我们感知就足够了。 画梦录否认交流的可能性。作者认为“每一个灵魂都是一个世界,没有窗 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但是,作品无意于交流并不等于拒绝交流: 相反,越是寂寞的内心越渴望交流。黄昏是作者的默想,也是与情人的对话, 何j 芳我和散文,i i i 梦录还乡杂i , d 第8 2 页。河北教育 j 版社1 9 9 4 年版。 。拿健子手批计文集第1 3 9 页,珠海 l j 版利:1 9 9 8 年版。 张兴祥:论何其芳的唯荚追求旦 忧郁与惆怅弥漫全篇。独语中“人在孤寂时常发出奇异的语言,这里既有爱恋, 有离别:“这早是你的帽子”,“这罩是你的纱巾,我们出去走走吧。 音犹在耳,人 已作别,甚或被忘记,徒惹无望的牵系。 画梦录中的交流还表现为言与意的错位。我们传统语言学中所谓的“言不 尽意”、“意在言外”其实就反映的是言与意的矛盾问题。何其芳尽情展示着对于“言” 的操控和驾驭,充分表现着“言”的丰富性并以之捕捉瞬息力变的动态世界,同时, 他又规避着“意”,隐藏着“意”。读者凭借其打造的美丽精致的“言”之小舟却无 法抵达“意”的彼岸。对此,何其芳曾有这样的辩解:“难以索解的原因不在作品, 而在我们自己不能追迹作者的想象。高贵的作者常常省略那些从意象到意象之问的 连锁,有如他越过了河流,并不指点给我们一座桥,假如没有心灵的翅膀便无从追 迹。”换言之,他认为阅溃需要心灵的想象。其涛意浓郁的散文作品中飞扬的想象 和跳跃的结构就是考验读者此一能力的典型范本。在那些文字罩,作者的笔墨不重 叙述,而是感味。静静的同午晕就全然没有对事情原委的叙述和介绍,而只活 跃着一位老太太思念孩子的思绪。老人与小女孩有一搭没一搭的话语,在不连贯中 透露出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牵挂。这种需悉心体味才得的朦胧美感造就了画梦录 恒久的艺术魅力: 2 、荒原色彩的唯美表现 在写于1 9 2 2 年的荒原早,艾略特以象征的手法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资本 主义社会的现实人生、人的命运和生存方式、精神世界的空虚与无聊进行了批判性 的描绘和深刻的嘲讽。它以圣经中关于蝗虫过后是一片荒原的传说中心的象征 意象,对于客观世界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作了冷峻严酷的剖析,所表现出的对于西方 社会的深刻绝望与强烈的否定精神深深地影响了2 0 世纪3 0 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人 的文化心态。在这种批判意识的浸润下,他们也开始了对于中国社会现实的诗性思 考。艾略特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冷漠化同样影响了很多诗人的创作。当何其芳逃离故 乡,抵达北京,他如此描述自己感情由热切到冷漠的转变:“当我从一次出游回到 这北方的大城,天空在我眼里变了颜色,它不再能引起我想象一些辽远的温柔的东 西。我垂下了翅膀。我发出一些绝望的姿势,绝望的叫喊。我读着t s 艾略特, 旦 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这古城也便是一片荒原。我听着啄木鸟的声音,听着更柝,而当我徘徊在重门锁闭 的废宫外,我更仿佛听见了低l l 冈的哭泣,我不知发自那些被禁钢的幽灵还是发自我 自己的心犀。”何其芳内心的孤独感和现实的荒凉人生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中荒原 意识达成了心灵上的契合,酿成了内心难遣的悲哀,形诸于笔端,便给他的占城、 山j i i 、沙漠都披l 了荒原的外衣,其诗歌意象也因了这种荒原的色彩而愈显迷离而 美丽。 何其芳的古城一诗就分明见出艾略特荒原的影响。全诗深沉而晦涩, 以冷峻的笔调在现实与梦境的交织中构筑了一个象征的世界。诗人就是想暗示这样 一个事实:当时整个中国的社会现实就是一座荒凉寒彻的“古城”。诗由现实的场 景,l :头,以极人的时空跨度把想象与沉思从眼前导向了遥远的过去。诗人假借一位 自塞外归米的客人之口况:古老的“长城像一大队奔马正当举颈怒号时变成石头 了”。这个动态的意象其实暗示了一个伟大民族生命的蜕变。往昔的勃发,而今固 化为了沉默的石头,凝成了永恒的悲哀。由此,诗人发出了痛苦的感喟:这是“受 了准的魔法,谁的诅咒! ”沉痛的追问罩满蕴着愤怒和悲哀。诗人游离于梦早梦外, 发现的是“地壳早已僵死了! ”他唯一能做的抗争就是逃离,然而逃到的却是一座 “更荒凉的古城”,天地依然局促而狭小;“望不见落r 罩黄河的船帆! 望不见海 上的三神山”希望再度转为绝望。美好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向往,都只成了绝望 的姿态和声音。诗尾最末一句“又有人围着桌子喝茶”中,这个“又”字大可玩味: 暗示着这古城的荒凉和人们的麻木是这样一年又一年地延续的,传达出“荒原意识” 蕴含的批判精神。诗中变成石头举颈怒号的奔马,冷夜中早已僵死的地壳,这都是 很具硬度的特异的意象,诗人以此表达出一种冷峻和深沉。 3 、死亡意识的唯美诗情 死亡意谚 是孤独感的发展与深化,现代颓废者不但对孤独,对死亡也有近乎偏 执的迷恋: 初秋的薄暮。翠岩的横屏环拥出旷大的草地,有常绿的柏树作天幕,曲曲的清溪 4 何j 芳伞集第l 卷第1 9 0 负,河北人民j | :版社1 9 9 8 年版。 张兴罐:论何其芳的唯关追求 旦 流泻着幽冷。以外是碎瓷上的图案似的田亩,阡陌高下的毗连着,黄金的稻穗起伏 着丰实的波浪,微风传送出成熟的香味。黄昏如晚汐一样淹没了草虫的呜声,野蜂 的翅,快下山的夕阳如柔和的目光,如爱抚的手指从平畴伸过来,从林叶探进来, 落在溪边一个小墓碑上,摩着那白色的碑石,仿佛读出上面镌着的朱字:柳氏小女 铃铃之墓。 唯美的想象与死亡的意识相互交融,让画梦录中这段文字呈现出一种诗意 的死亡的气息。 同一个故事,出之以诗歌,就是那首著名的花环: 开在幽谷里的花最香i 无人记忆的朝露最有光。 我说你是幸福的,小玲玲, 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最清亮。 你梦过绿藤缘进你窗里, 金色的小花坠落到发上。 你为檐雨说出的故事感动, 你爱寂寞,寂寞的星光 你有珍珠似的少女的泪, 常流着没有名字的悲伤。 你有美丽得使你忧愁的日子, 你有更美丽的夭亡。 此诗是何其芳呈给一个不幸夭逝的小女孩亡灵的小小花环,庞尼麦克道高尔 认为它“不容否认地荡漾着格雷的墓畔哀歌的回声。”诗人甫一落笔就是几个 回( 澳人利眶) 庞尼麦克道高尔何) e 芳的文学成就英译本何e 芳诗文选集 后记,何) e 芳 研究专集第4 1 3 页,p n q 川义艺j | ;版社1 9 8 6 年第l 版。 垫 扬州人学硕十学何论文 富有哲理的思辨性的诗句:“了i :在幽谷罩的花最香。无人记忆的朝露最宵光。 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最清亮。”避丌情思的裸露直抒,而换之以可视、可闻、可感 的客观物象,暗示抽象的智性思考和感伤情绪。诗人别出心裁地把一个纯沽的少女 比作一条没有被人照过影子的小溪。诗中抒情主人公流露的是一种孤芳自赏和遗| l = 独立的情怀,赞赏的足那种自丌、自落、自赏、自叹的隐逸者的遁世之思。小玲玲 未曾为尘世所污的至纯与至美,正投合于诗人洁身自好、甘于寂寞的生活态度。在 诗的第二节中,那坠落发际的“金色的小花”其实是生命和欢乐的一种缘征,可这 只是一个恍惚而又美1 9 面的梦而已。诗人以如泣如诉的歌哭,展示了沉入孤独而产生 的既热忱又忧愁的复杂内心。最后一节晕,这种悲哀被推向了顶峰。如花的少女凶 难解的孤独和莫名的忧愁而“夭亡”,苞死枝头。诗人痛感活存恶浊的现实足种 无期的苦刑,于是他讴歌“美丽的夭亡”,而这也讵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强烈台定。 写作该涛的此一时期,何其芳在西方象征派诗风的影响下,凸湿出强烈的j 三体意识。 在这首诗作中,他几乎是从哲理角度来追求和礼赞孤独意识和死亡意识并把它牧歌 化、诗意化,甚至接近于存在主义的那个命题:“他人即我的地狱。”。可以说,花 环既足伤悼小玲玲的安魂曲,也是诗人幽怨的自伤调。 何其芳诗歌中常常出现诸如”朝露”、“罗衫、“古城堞”等一系列具有鲜明的 东方情调的意象,这些意象的巧妙运用让诗歌呈现出幻美的特点。这种幻美有时候 还涂有一层东方神秘主义的色彩。黑格尔在谈及东方神秘主义时说:“它( 指东方 神秘主义笔者注) 更强调的足在一切现象里关照太一实体和抛舍主体自我。主 体通过抛舍自我,意识就伸展得最广阔。通过摆脱尘世有限事物,就获得完全的自 我,结果就达到自己消融在一切高尚优美事物中的福慧境界。” 黑格尔的这段言论, 借以说明何其芳花环等诗的美学精神大体上还是确当的。诗人笔下,美的天亡 不管是一种美的“自然”的消失还是“人为”的毁灭,都体现为一种美的悲剧。而 这种悲剧,无论属于命运悲剧还是社会悲剧,都是可见出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内在 否定与批判意向的。马尔库塞说:“政治维度总是附属于另一个审美维度,这个维 度反过来又具有政治价值。”这正是指“审美理想中所天然包含的抗议现实不合 。黑格尔:美学第2 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 9 7 9 年1 月版,第9 0 贞。 张兴祥:论何其芳的唯美追求型 理秩序的内在思维。诗人眼罩的现实世界是以美的对立面和“异己”力量而出现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何其芳对于美的天亡所持的哀悼与伤感实质上就是为着寻求一种 “审美力量”并寄希望于以此来获得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安宁。因为“审美之 维实际上就是被历史地遗忘和抛弃的人的感性的另一维,它是人的自由、幸福、激 情,理性和谐统一的真实存在的保证,这一维历史地保护着感性的爱欲、灵性、激 情、想象等本质力量。当它们被历史遗忘和抛弃时,艺术便行使自己的肯定功能。”而 诗人笔下的死亡,我们可以作此解读:一方面足在象征着诗人疏离于世的寂寞而短 暂的生命,而另一方面则意欲彰显诗歌的持久与诗人的不朽,诗人绝望的背后却有 着一份清醒的自知在:高贵的理想可能实现,也可能永不能达成,但这个对立终将 在艺术中得到化解:生命尽砰短暂,个体尽可与世界疏离,但遭逢的不幸必将因诗 歌为其赢得的不朽而获得补偿。因为“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与世界才显得 合情合理。” 东西方唯美的契合 1 、对传统的理解与异质的吸收 我们再把眼光置于一个更宏阔的背景下来关照:中国现代新诗“为艺术而艺术” 的自觉主要出现在二十世纪- - z 十年代,从新月派、象征派到现代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7课 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1)教学说课稿 岳麓版必修2
- 2025年岗位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
- 吉林八大员考试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网警职称考试题及答案
- 技术转让合同经典版
- 重庆法检面试题库及答案
- 中职播音面试题库及答案
- 中石油分部考试题库及答案
- 管理学试题及答案文库
- 中考政治考试题目及答案
- 教学教学(以往培训课件)农村集体经济审计问题
- 医疗建筑施工要点
- 对新员工保密基本培训
- 石油化工建设工程总承包招标文件示范文本
- 低压电工培训课件-电工常用工具、仪表的使用
- 口耳目手足课件
- 4.2 以礼待人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造口并发症护理
- GB/T 6553-2024严酷环境条件下使用的电气绝缘材料评定耐电痕化和蚀损的试验方法
- 加油站物业承包协议模板
- 汽修维修外包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