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 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哂兰塾 导师签名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李金发是中国象征诗派的开拓者,他在法国用汉语创作象征主义诗 歌,将从异域得到的 其文化构成的多种变 言形式等皆承师波德 的潜意识中有通过遗 “调和中西”成为他 成了他独特的诗风。 意象用一种半白话半文言的语言表达出来,显示了 奏和多元整合。李金发从表现主题、审美方式到语 莱尔、魏尔伦,但李金发毕竟是一个中国人,在他 传而代代相延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的积淀, 的自觉追求,李金发在对象征主义选择的过程中形 吴思敬曾说:“诗的写作,从本质上说,无非要写出 不同,写出差异,要以独特的眼光,从独特的角度,用独特的语言,抒 写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1 李金发试图将中国古代传统与西方象征 派的诗相结合,不被人造的格律所左右,写充分的自由诗。 本文第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引论,概述象征主义传入中国后,通过 周作人对象征主义的界说引出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始作俑者李金发。 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李金发在法国留学时期,与法国的象征主义诗 歌一拍即合,并开始了象征主义诗歌的创作。其作品很明显的受到了波 德莱尔恶之花的影响,在诗歌审美对象的选择上,多数的诗都是面 向生活中的丑恶面,大量营造死尸、枯骨、血污、寒夜、泥泞、荒漠、 死叶等丑恶的意象,带有明显的“以丑为美”、“从恶中发掘美”的美学 倾向。另外在艺术方法上受法国象征派重象征、暗示的影响,喜欢通过 “客观对应物”来象征、暗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给李金发的诗带来 了一种朦胧晦涩的美学特征。接着,笔者通过李金发的诗问答和是 个人灵感的记录表及一些回忆文章中的言论总结了几条他对诗歌的主 张和看法。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李金发的美学思想在其作品中的体现以及他独特 的诗歌表现手法。他的美学思想中有王尔德的维美主义幻象,也有波德 莱尔的新奇与颓废。李金发诗歌中的艨胧与暗示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当 时中国新诗的表现方法,虽然给作品带来了朦胧艰涩的毛病,给读者增 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加了理解和鉴赏的困难,但同时也促进了人们提高理解和鉴赏多种风格 作品的艺术能力。这一部分还介绍了李金发对新诗现代性的创构。 最后是结语部分,充分肯定了李金发为中国新诗所做出的贡献及在 中国象征诗派中的地位。 关键词:李金发;象征主义;现代性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l ij i n 。f ai st h ep i o n e e ro fc h i n e s e s y m b o l i s m ,h i sp o e m sw e r ec r e a t e d i nf r a n c ei na 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c u l t u r a lc o n t e x t l ij i n f ar e c e i v e db a u d e l a i r e a n dv e r l a i n ei nt h ea s p e c to ft h e m a t i ce x p r e s s i o n ,a e s t h e t i cm o d ea n df o r m o f l a n g u a g e b e c a u s eh ei sd e e p l y r o o t e di n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 n a t i o n a l p s y c h o l o g yd e p o s i t i o n ,h ec o n s c i o u s l ys o u g h tt ob l e n dc h i n e s e a n d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i n p o e t i c c r e a t i o na n df o r m e dh i s u n i q u es t y l e o f s y m b o l i s mi nh i sp o e m si nt h ep r o c e s so fh i sc h o i c eo fs y m b o l i s m w u s i - j i n ge v e rs a i d :“e s s e n t i a l l y ,p o e t si no r d e rt oe x p r e s st h e i ro w nf e e l i n g si n p o e m s ,s h o u l du s eu n i q u ei n s i g h t ,s t a n di np a r t i c u l a ra n g l e s ,a n dd i s p e n d o n b l u e - c h i pl a n g u a g e s ” 1 】l ij i n f aa t t e m p t e dt o r e c o n c i l e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p o e m s w i t hw e s t e r n s y m b o l i s mp o e m s ,a n d a l s ot oa v o i d s y n t h e t i cr u l e sa n df o r m so fc l a s s i c a lp o e m s ,s ot h a th ec o u l dw r i t ef r e e l y t h ef i r s tp a r to ft h ea r t i c l ei s i n t r o d u c t o r yl e c t u r ew h i c hs u m m a r i z e st h e p r o c e s so fs y m b o l i s mi nc h i n a a n df r o mz h o uz u o r e n sd e f i n i t i o no f s y m b o l i s mt of e t c ho u tt h ec h i n e s es y m b o l i s mp i o n e e r - l ij i n f a t h es e c o n d p a r to ft h ea r t i c l ei ss t r a i g h tm a t t e rw h i c hf i r s t l yi n t r o d u c e d l i j i n f a c h i m ei n e a s i l y w i t h s y m b o l i s mp o e m s a n dh i s s y m b o l i s m p r o d u c t i o n sw h e nh e s t u d i e di n f r a n c e o b v i o u s l y ,h ew a sa f f e c t e db y b a u d e l a i r e sf e r o c i t yf l o w e r s i nt h ec h o i c eo fp o e mt a s t e s ,m o s to fh i s w r i t i n g sa r ef a c i n gt ot h ef r i g h t f u ls i d eo fl i f e a n dh ec r e a t e dm a n ye v i l i m a g o e s ,s u c ha sc a d a v e r s 、d u l lb o n e s 、b l o o d i n e s s ,m u d d i n e s s 、h u n g r i n e s s a n dd e a dl e a v e s a l lo ft h o s ea r e a p t t oak i n do fa e s t h e t i c s “r e g a r d i n g f r i g h t f u l n e s sa sb e a u t y ”、“d i s i n t e r r i n gb e a u t yf r o me v i l ”a n o t h e r ,h ea l s o a f f e c t e d b yt h es y m b o l i s mi n a r t e x p r e s s i n gm e t h o dw h i c he m p h a s i z e s s y m b o la n di n s i n u a t i o n ,a n dl i k e st os y m b o l i z ei n n e r m o s tb e i n gb yu s i n g “i m p e r s o n a l i t yc o u n t e r p o i n t ”a n ds o ,l ij i n f a sp o e m sh a v eak i n do f a e s t h e t i c sc h a r a c t e ro fd i ma n da s t r i n g e n c y i ns u c c e s s i o n ,is u m m a r i z e s s e v e r a lm a i np o i n t so fl ij i n f a s o p i n i o n so np o e t r yf r o mh i sw r i t i n go f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q u e s t i o n i n g a n d a n s w e r i n g o np o e t r ya n dm yo w ni n s p i r a t i o n a l l i s t t h et h i r dp a r tm a i n l yi n t r o d u c e sl ij i n f a s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sa n ds p e c i a l e x p r e s s i n g m e t h o d si nh i s p o e t r y h i s 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se m b o d i e dt h e a e s t h e t i ci d o l u mo f0 s c a rw i l d ea n dt h ed e c a d e n c ec h a r a c t e ro fb a u d e l a i r e a l t h o u g hl ij i n f a sp o e t r yi s d i ma n do b s c u r i t yf o rr e a d e r s ,i ti m p r o v e d c h i n e s en e wp o e t r y s e x p r e s s i n gm e t h o d st o ag r e a te x t e n t m e a n w h i l e ,i t a l s o i m p e l s r e a d e r st o i m p r o v et h e i r a r ta b i l i t i e st o a p p r e c i a t e d i f f e r e n t s t y l e sl i t e r a t u r ew o r k s t h i sp a r te i t h e ri n t r o d u c e sl ij i n - f a sc o n s t r u c t i n g f o rc h i n e s en e w p o e t r ym o d e r n i t y t h el a s tp a r ti se p i l o g u e ,i tc o n f i r m e d f u l l y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f o rc h i n e s e n e w p o e t r ym a d eb yl ij i n f aa n dh i sp o s i t i o ni nc h i n e s es y m b o l i s m k e yw o r d s :l ij i n f a ;s y m b o l i s m ;m o d e r n i t y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象征主义作为现代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流派,是从西方传入的。波德 莱尔是象征主义的开山之祖,他的一首题名为感应的十四行诗,把 世界看作是“象征的森林”,被誉为“象征派宪章”。在这首诗中,嗅觉 与触觉通感,与听觉通感,与视觉通感。声音可以使人看到颜色,颜色 可以使人闻到香味,芳香可以使人听到声音:或者说,声音可以诉诸视 觉,颜色可以诉诸嗅觉,芳香可以诉诸听觉。至于个人与外界、精神与 物质的相通、相感、相容、相交错,更是常事。它是波德莱尔美学思想 的表现,也表现了象征主义的真义。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象征做出比较明确的理论界说的是周作人。 周作人本人并不属于象征诗派。但他“平常主张对于无论什么流派都可 受影响,虽然不可模仿”。 2 而且如前所述,他早在新诗运动之初就介 绍过布来克的思想,对象征主义诗歌有过研究。因而他早期的长诗小 河也带上了某些象征的色彩;周作人认为,诗应该有“一点儿朦胧”。 “正当的道路恐怕还是浪漫主义一一凡诗差不多无不是浪漫主义的,而 象征实在是其精义”。 3 广义上的象征,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无论就它的概念来说,还是就 它在历史上出现的次第来说,都是艺术的开始。”它“主要起源于东方”。 4 而象征的特殊意义以至于形成一种文学流派,则是到近代,即法国文 学史上的象征主义运动时才形成的。周作人认为象征作为浪漫主义运动 以后兴起的一种“新潮流”,又认为象征是“外国的新潮流,同时也是中 国的旧手法”。 5 可见周作人所说的象征是既包括广义的内涵,又包含 了它的特殊意义。黑格尔将“象征”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 象征是一种符号。例如,狮子象征刚强,狐狸象征狡猾等等。这里,狮 子、狐狸之所以用来作为象征刚强、狡猾的符号,一方面是因为狮子、 狐狸在外表形状上具备可暗示刚强、狡猾的那种思想内容的符号;同时, 象征使人意识到的却不仅仅是狮子、狐狸本身那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 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 2 ) 狮子、狐狸之所以用来作为象征刚 强、狡猾的符号,是因为它们本身在某一特点上可以与他们所象征的刚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强、狡猾等内容意义相协调;但是,狮子、狐狸除了这些特点之外,它 们还具备完全与所象征的刚强、狡猾等等普遍意义毫不相干的其他一些 特征。另外,象刚强、狡猾这类内容的抽象意义可以用无穷无尽的其他 事物来表达。例如刚强用狮子来象征固然很好,但若用牛或牛角来象征 也未尝不可。因此,象征符号的不规定性和任意性,决定了象征在本质 上是双关的和模棱两可的。( 3 ) 象征不像比喻,后者在意义和意象之间 是明确的。比喻通过“似”、“如”一类词将意义与意象架起了明显的桥 梁;隐喻虽然没有这类词、但是通过意象本身也很容易看出隐蔽在它后 面的意义。而意义与意象之间的界限在象征里,却是混而为一的。 6 可见作为象征型艺术的象征诗,它的意义与意象之间的协调与暖昧,决 定了它的诗歌形象所赋予的内容意义的清晰与混沌的两种可能性,从而 决定了“朦胧”的含蓄与晦涩的程度比例。恰如其分地调动象征手段, 可以加强诗歌意象的想象力与表现力;否则也可能出现诗歌形象的暖昧 性。周作人是新诗最初的热心倡导者之一,又是最早注意向民歌学习的 人之一,因此新诗的现实主义倡导和民族形式的传统影响不能不对他的 有关诗歌见解产生积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周作人提出了“象征即兴 说”的诗歌主张。 周作人认为,“写法则觉得所谓兴最有意思,用新名词来讲可以 说是象征。让我说一句陈腐话,象征是诗的最新的写法,但也是最旧, 在中国也古已有之,我们上观国风,下查民谣,便可以知道中国的诗 多用兴体,较赋与比更普遍而成就亦更好”。 7 有关兴的较普遍定义大 体有如下几种说法:( 一) 郑玄:“兴者,托事于物”。 8 ( 二) 刘勰: “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义”。e 9 ( 三) 朱熹:“兴者,先言他 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 0 所谓“托事于物”,是指诗人心中要表达的 本事和意思,并不直接说出,而通过某一客观事物来暗示。这一特点正 和象征相似。周作人举诗经中桃天一诗为例,认为其中用来起 兴的句子如“桃之天天”、“灼灼其华”、“有赘其实”、“其叶蓁蓁”,“既 未必是将桃子去比新娘子,也不是指定桃花开时或是种桃子的家里有女 儿出嫁;实在只因桃花的浓艳的气氛与婚姻有点共通的地方,所以用来 起兴,但起兴云者并不是陪衬,乃是也在发表正意,不过用别一说法罢 了”。 1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m l l l l 不过,兴体诗与象征诗仍然有很大区别。一个主要区别是,象征诗 的意义与意象的混而为一用于诗的整体,而兴体诗则往往用于局部。例 如周作人所举的桃天,在每一节中,紧接在起兴之后,就依次出现“宜 其室家”、“宣其家室”、“宜其家人”等较为明确的表达意义的句子。这 样,有了点明内容意义的“所咏之词”,“先言”的“他物”就可避免出 现意义的混沌与晦涩。这是因为,用来“托事”的某物虽然与诗人的本 意有共通之处,不过它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性质,这些性质又可暗示其他 种种意义。周作人提出的“象征即兴一说,主张诗要有“一点儿艨胧”, 重视发挥象征诗的某些技巧长处,尽管与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歌有很大差 异,但这些见解对新诗发展的影响较为积极。 中国文学史上的象征主义诗歌,是从李金发开始的。不管是从写作 象征派诗歌的时间来说,还是从成就和影响说,李金发都是中国象征诗 歌的第一人。他为中国诗坛带来了新的气息,为新诗增加了新的东西。 由于周作人对新诗象征特征的注意,使他很自然地成为国内最早对李金 发的诗歌表示兴趣与赞同的人之一。他在给李金发的信中称“这种诗是 国内所无,别开生面的作品”,【1 2 】并由他亲自将李金发的诗集微雨、 食客与凶年编入新潮社丛书,交新潮社出版。这两本诗集的出版, “果然在中国文坛引起一种微动,好事之徒,多以不可解讥之, 但一般青年读了都甚感兴趣,面发生效果,象征派诗从此也在中国风 行了”f 1 3 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李金发的诗歌创作与理论 第一节李金发留法期间对象征主义的接受与创作 李金发早年留学于法国,在巴黎美学院学习时期,他来回逡巡于艺 术王国和诗歌王国之间,读了不少法国象征派特别是波德莱尔和魏尔仑 的诗,而正是波德菜尔和魏尔仑把他引入了象征诗歌的殿堂,使他成了 中国象征派诗歌的开创者。 李金发作为一个来自中国客家山区的留学生,之所以会走到象征派 的门下,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的:他自幼形成了与象征派诗人类似的 孤独忧郁的性格,他有着象征派相近的对于世事的不满、绝望和悲观, 他在少年时期形成的欣赏鸳鸯蝴蝶派哀情小说那种多愁善感情调的审美 趣味,与以忧郁为重要美学特征的象征派诗歌之间,也有着某种曲折、 奇特的沟通和契合。虽然到法国后他接触了一些人道主义及左倾读物, 但由于与留学界主流的隔膜与疏远( 当时由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等 领导的勤工俭学界针对北洋政府和法国当局的好几场大的斗争他都没有 参加) ,所以他对现实的不满并没有将他推上积极抗争的道路,反而使他 的悲观、消极情绪更加浓重,成为他迅速接近象征派的一个重要诱因。 正如他自己所说:“那时因多看人道主义及左倾的读物,渐渐感到人类社 会罪恶太多,不免有愤世嫉俗的气味,渐渐的喜欢颓废派的作品,鲍德 莱( 按:即波德莱尔) 的恶之花,以及v e r l a i n e ( 魏尔仑) 的诗集, 于是逐渐醉心象征派的作风。” 1 4 由于上述原因,李金发和法国象征派一旦接近,就一拍即合。他奉 魏尔仑为自己的“名誉老师”,对波德莱尔也十分倾倒,多次谈到他是同 时“受鲍特莱与魏尔仑的影响而做诗”。【1 5 】此外,他还读了萨曼、雷尼 埃、保尔福尔等不少其他象征派诗人的作品。他就是在这些法国象征 派诗人的熏陶下进入诗歌王国的。 李金发1 9 2 0 年在布鲁耶尔即已开始写诗( 微雨中有一首下午 即写与该地) ,但那时只是偶为之。1 9 2 1 年秋到巴黎后,丑恶的现实、 孤独的心境和悲观颓废的思想情绪,都把他推向象征派诗歌。这些用神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秘艨胧的意象来寄托自己痛苦、绝望情绪的诗,不仅引起了李金发内心 的深深共鸣,而且还同时唤醒了他创作诗的灵感。于是,他在拉丁区小 旅馆那间“仅堪容膝”的房间里,在做那些未腐之先的雕塑的同时, 也开始操起波德莱尔和魏尔仑的声调,来唱出他对于生命欲揶揄的神秘, 及悲哀的美丽。他的第一本诗集微雨就主要写于这一时期。微雨 就其内容来说,无关时代和国家民族的宏大主题,而只是李金发自己灵 感的纪录表,个人陶醉后的引吭高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总的来说是悲 观颓废的,他就像人生道路上孤独的过客,拄着一支与自己形影相吊的 手杖,在“冷风细雨”和“死神般之疾视”下,走过荒凉的“广漠之野” ( 手杖) 。他虽然也曾希望自己的生命之“琴”能奏出“人生的美满”。 但那阴暗连绵的“微雨”不但溅湿了窗上的帘幕,而且“溅湿了”诗人 的心( 琴的哀) 。在他眼中,人生如弃妇,最终只能被命运所抛弃,“徜 徉在丘墓之侧”,无人同情与理解,只有“衰老的裙裾”为她“发出哀吟” ( 弃妇) 。 微雨从两个方面显示了它的象征主义的特质:一是受波德莱尔 恶之花的影响,在诗歌审美对象的选择上,多数的诗都是面向生活 中的丑恶面,大量营造死尸、枯骨、血污、寒夜、泥泞、荒漠、死叶等 丑恶的意象,带有明显的“以丑为美”、“从恶中发掘美”的美学倾向。 二是在艺术方法上受法国象征派重象征、暗示的影响,喜欢通过“客观 对应物”来象征、暗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而那“客观对应物”又常是闪 烁不定的意象,与被暗示的内容之间是一种捉摸不定的“远取譬”。的关 系,需要读者一点一点地去“猜”。这就给李金发的诗带来了一种朦胧晦 涩的美学特征。 李金发的这些表现了丑怪美而又朦胧晦涩的诗歌,相对于中国古代 “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和“五四”时期写实派、浪漫派的诗歌风格来 说,完全是一种陌生古怪的东西,所以微雨出版后不久,他即被人 冠以“诗怪”的称号。 1 9 2 2 年,李金发在艺术和诗歌两个领域的成绩都是相当可观的。但 同时学校里的气氛让他感到幻灭,年末又从家乡传来妻子朱亚风服毒自 杀的消息,使他陷入极大的苦闷之中。为了改变一下环境,是年冬他更 与林风眠、黄士奇、林文静( 后来蔡元培的女婿) 结伴而行,一起到柏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林游学。德国作为战”的战败国,当时正处于经济濒于崩溃、马克暴 跌的“凶年”,而他们是一群去“享受低价马克之福”的“食客”。李金发第 二本诗集食客与凶年的题名即由此而来。 在柏林,李金发一面在寓所自己练习雕刻和油画,一面仍将主要精力 放在诗歌创作上。他很快就积下了不少诗歌新作,并着手整理从巴黎带 来的诗稿。1 9 2 3 年2 月,他编定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微雨,其中除1 9 2 0 年和1 9 2 1 年的几首诗外,主要收入了1 9 2 2 年下半年和1 9 2 3 年初的作品。 三个月后,即同年5 月,他又完成了第二本诗集食客与凶年的创作。 从总的倾向上看,写于柏林的食客与凶年基本上是巴黎时期微 雨的余绪,也基本上保持着象征派诗的统一风格。但此时他对文学革 命后中国古代诗歌“无人过问”而只“一意向外采辑”的现象有所警觉 和不满,并开始在创作中对中西诗歌“试为沟通,或即调和之意”【1 6 】 可惜他当时没有找到这种沟通的具体途径,所以他在这方面的初步尝试 没有取得明显的成功。 微雨和食客与凶年编定后不久,李金发即将这两部诗稿寄给 当时在国内声望正盛的周作人,希望“一经品题声价十倍”。果然不负他 对周作人的期望,这两本诗集得到了周作人的赞赏,并将之推荐给北新 书局出版( 微雨于1 9 2 5 年1 1 月出版,食客与凶年于1 9 2 7 年5 月出版) 到柏林以后,李金发认识了一位叫格塔塑伊尔曼( g e r t a s c h e u e r m a n n ) 的德国少女( 后来李金发将她的名字g e r t a 翻译成“履妲”) 履妲是一个画家的女儿,在画家的熏陶下亦颇擅长绘画。李金发很快由 一见倾心发展为一场热恋。这使李金发享有一段他一生中最具浪漫色彩 和幸福感的时光,并触发了他诗歌仓q 作的新的灵感,使他写下了不少感 情细腻温柔的爱情诗。 1 9 2 3 年冬,李金发携履妲起离开柏林重返巴黎。1 9 2 4 年初,两人 在巴黎南郊一小镇结婚,婚后,李金发仍在巴黎美术学院从布谢教授继 续学习雕塑。同年夏,李金发与履妲一起到法国北部的圣凡拉利海滨避 暑,给他们婚后的生活又增添了一些甜蜜浪漫的色彩。 1 9 2 4 年初冬,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李金发决定应上海美专校长刘海 粟之聘,回国任雕刻教授。返国之前,他编定了他的第三本诗集为幸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福而歌。这些诗歌都写于李金发与履妲从恋爱到结婚的这段甜蜜幸福的 时期,是“为幸福而歌”的作品,所以这本诗集一扫李金发过去诗歌中那 种颓废绝望、阴骘低沉的面目,虽然表明其对人生深刻悲观的作品仍时 有时现,但其主调则是爱的絮语和对幸福的憧憬,从艺术方面又明显向 拉马丁、缪塞等浪漫派诗人的作风接近,所以为幸福而歌大体上可 视为象征主义与浪漫主义相交织的作品。这本诗集后来由商务印书馆于 1 9 2 6 年1 1 月出版,编入文学研究丛书。 至此,李金发在留欧其闯已创下了奠定他在中国现代诗坛上的地位的 三本诗集。这三本诗集,特别是微雨的问世,在2 0 一3 0 年代的中国 引起了褒贬不一的强烈反响。褒之者称赞他为“国中诗界的晨星”、“东方 之鲍特莱”,贬者则指责他的诗为“笨谜”,“模仿一部份堕落的外国文学”。 但褒贬双方都不否认李诗“别开生面”这样一个事实。朱自清指出李金发 是中国新诗坛的一支异军。是将法国象征诗人的手法介绍到中国诗里来 的“第一个人”,就是对李诗的缺点颇多指摘的苏雪林也承认“近代中国象 征派的诗至李氏而始有”,她晚年批评李诗的一篇文章还以“新诗坛象征 派创始者李金发”作为标题。 1 7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国内对于李金发的历史地位的评价已渐趋 一致,那就是:李金发是中国象征派诗的开创者。他的诗集微雨的 出版。是我国新诗中的象征主义由萌芽走向真正诞生的标志。他的诗不 仅开创了中国新诗中象征派,而且也是整个2 0 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潮 流的一个源头。 第二节李金发独特的诗歌理论 在写诗的当时,李金发不曾说过他读的是什么书,受过什么人影响, 他要写什么样的诗。在微雨导言中,他倒是说过,他“大可不必” “作序去说明自己作诗用什么主义,什么手法”。直到三十年代,他才在 诗问答和是个人灵感的记录表及一些回忆文章中,多多少少透 露了一点信息。这是在回国工作近十年,已了解了一些国内诗坛、文坛 的情况,听到了读者、评论界对自己诗作的反映以后所说的话。当然, 它未必能反映三十年代在留学期间写诗时的真实情形。过去对他的生平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经历,对他的言论主张,所知的不多,因此对他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可能 是全面的。因此先听听他关于诗,关于自己,都说了写什么。综合他的 言论,以下几点颇可重视: ( 一) 关于什么是诗,诗人是怎样的人。 李金发在诗问答 1 8 一文中说: 诗是一种观感灵敏的将所感到的所想象用美丽或雄壮之子旬将刹那间的 意象抓住,使人人可传观的东西;它能言人所不能言,或言人所言而未言的 事物。诗人是富于哲学意识,自以为了解宇宙人生的人:任何人类的动向, 大自然的行囊,都使他发生感叹,不像一般人之徒和养生送死而毫无所感。 有时,诗人之所想象超人一等,而为普通人所不能追踪,于是诗人遂为人所 不了解,以为他是故弄玄虚。 这一段话除第一句有点绕口而外,其余的意思是明明白白的。按李金发 的意思,诗是“抓住刹那间的意象”,以“美丽或雄壮之子旬”写成的“人 人可传观的东西”。而诗人则“富于哲学意识”,对外部世界相当敏感, 具有超人的想象力,能言人所不能言。 ( 二) 关于创作态度、目的、动机。 李金发在诗问答中还说: 世界之任何美丑善恶都是诗的对象。诗人能歌人咏人,但所言不一定是 真理,也许是偏执与歪曲。我平日作诗,不曾存在寻求或表现真理的观念, 只当它是一种抒情的推敲,子句的玩艺儿。 他又在是个人的灵感的记录 1 9 中说 我作诗的时候,从没有预备伯人家难懂,只求发泄尽胸中的诗意就 是。我绝对不能跟人家一样,以诗来写革命思想,来煽动罢工流血,我 的诗是个人灵感的记录表,是个人陶醉后引吭的高歌,我不能希望人人能了 解。 我作小说虽然比较少,但我有我的态度,我认为任何人生瑟欢离合,极 1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人所忽略的人生断片,皆为小说之好材料,皆可暗示人生。为什么中国的 批评家。一定口口声声说要有“时代意识”、。暗示光明”、“革命人生”等等 空洞名词呢? 这两段话,把他的艺术观和盘托出了。在他看来,诗仅仅是“个人灵感 的记录”,是“一种抒情的推敲,子句的玩艺儿”,是一种个人情绪的“发 泄”;虽说任何人生悲欢离合皆为创作的“好材料”,“皆可暗示人生”, “任何美丑善恶皆是诗的对象”,但他所取却偏重个人感受方面,而不“以 诗来写革命思想,来煽动罢工流血”,尤其反感那些“时代意识”、“暗示 光明”、“革命人生”之类的空洞说教;他写诗不“怕人家难懂”,不“希 望人人能了解”,只要能把个人的情绪、个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就行了: 创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四平八稳,什么都考虑周全,只要能“歌人咏 人”就行,即或产生“偏执与扭曲”也在所不惜。 ( 三)关于他喜爱的诗人,他所受的影响。 李金发在诗问答中还说: 藐虽然是受鲍特莱和魏尔伦的影响面作诗,但我还是喜欢拉马丁、墨塞、 沙庞( a l b e r ts a m a i n ) 等的诗,这也许因为与我的性格合适些。我不喜欢 读魏尔伦的诗咧。 我能看的诗,只有法文的;英文德文只能讲话,看小说。我又是不太花 钱买书的人,所以要博览世界名作家是个难事。 以前受鲍特莱的影响,很有这趋向,但还不能用美碾的笔调。以后写诗, 如为幸福而歌* 等,去此已远。 他又在魏尔伦的诗巴黎之夜景的译者注 2 0 中说: 有极多的朋友和读者说,我的诗之美中不足,是太多难解之处。这事 我不同意。我的名誉老师是魏尔伦,好,现在就请他出来。这将是其集中 最易读者之一,看诸君作何感想。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法国留学期间,他参观画院,浏览博物馆,揣摩世界名画,拼命 读小说。“日看小说,夜看小说,不知不觉地把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的 小说,看了几十本,甚至神经衰弱还不知。”【2 1 】 从这些自述得知:他所喜欢的作家和作品多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但他写诗却是受了波德莱尔和魏尔伦等象征派的影响。他当然弗没有明 确的思潮流派的意识。但他又说过,他写诗是模仿魏尔伦。他写道:“另 一方面是象征派的诗蓬勃了,如李金发仿魏尔伦( y e r l a i n e ) 穆木天的 学拉佛格( l a f a r g u e ) ,戴望舒的宗耶麦( j a m m e s ) ,梁宗岱的师哇莱荔 ( p a u l v a l r y ) ,石民的爱波特莱尔( b a u d e l a i r e ) 等均为这一面的代表。” 2 2 他多方面摄取知识,广泛吸收;创作时,不曾师承谁,随自己的兴 趣、爱好和情感、心态,任意涂抹,写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至于 诗应该怎么写呀,为什么服务呀,读者懂与不懂呀,他似乎较少考虑。 他的诗不是理性化的产物。 ( 四) 关于音韵。 诗问答一文对于音韵是这样说的: 我做诗全不注意音韵;全看在章法、造句、意象的内容。人家尝评我 的诗有自然的音韵,这点,我自己还投有深切知道,或许是自然流露出来。 我不反对自由诗押韵;因为在不过于牵制自由发挥诗意状态之下,他还有 点技巧上的兴趣,所以我有时喜欢看步韵的诗,不过自己不常在诗上 押韵罢了。 就是说,他写的都是无韵自由诗。他写诗时的注意力全在章法、句法和 意象的内容。他认为过分去追求押韵,会限制诗人“自由发挥诗意”。这 种观点与郭沫若等浪漫主义者相近,与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月派倡导的 新格律诗相去甚远。 ( 五) 追求真善美的结合。 他说:“我相信任何派别,都不能离开真善美” 2 3 这真善美各有各 的标准。谁都可以以此为标的,但每个人的价值评判又都不一样。李金 发不能以“政治经济的事件作为他的诗的题材”, 2 4 他的“真”,就只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能局限在“工愁善病的骚人”的个人情绪方面,而不能有远大的眼光和 宽阔的胸怀,其诗就必然缺乏时代的风云雷雨那样的气魄。由此也就决 定了他的“善”只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远离家乡的呻吟,抒发的 是主观的思绪,他的“美”,甚至也带着病态。因为他是学美术的,他对 于美有聪明的发现。浏览卢浮宫美术院,在一尊石雕美女像前,他能在 一簇发卷上,在自皙和丰满的前额上,在端正的鼻子和耳朵上,在盛开 的花瓣般的弓形的鲜红嘴唇上,看出美来。“其时幼稚无邪的天真心灵, 不知受了怎样的一种美丽的感动” 2 5 ( 六) 对于中国诗坛的看法和自己的选择。 李金发在微雨导言中说“中国自文学革新后,诗界成为无治 状态,对于全诗的体裁,或使多少人不满意,但这不要紧,苟能表现一 切。”这里的“诗界无治状态”,也许说的是自文学革命以来,思潮流派 迭起,形式多样,并无占统治地位的权威。新诗从文言桎梏下解放出来, 应该走什么道路,应该写成什么样子,尚无定说,大家都在试验,都在 探索,各显神通,在他看来,“苟能表现一切”也就够了,不必要求有统 一的意志和创作的规范。从整体上,他看到了“无治状态”,就个体说, 他满足于无拘无柬的自然表现。 到了1 9 3 4 年,他对诗坛的现状依然不满意。诗问答说:“中国诗 坛人少马乏,不得读者真正的拥戴,很难有出头2 _ - 日,因为任何人多以 怀疑和不见得好吧的眼光去读新诗。” 2 6 一是人手少,缺乏名家大 将,没有充裕的对间去精雕细刻。二是说,诗歌创作繁荣、诗坛的活跃, 与读书界有关,与读者的选择有关。任何思潮流派,任何形式风格,要 没有“读者的真正拥戴”,就“很难有出头之日”,就得不到发展,就没 有前途。能从读者出发来考虑问题,这与他创作的出发点似有很大的矛 盾。 对于新诗人,他所喜爱的不多:“我不大看本国人做的诗,因为怕无 形中受他们不好的影响。觉得过去可读的有郭沫若徐志摩丛芜的诗,现 在可读的是林庚戴望舒候汝华等的诗。” 2 7 总的说来他对中国新诗评 价不高。被他看中的诗人本来就少,而郭沫若等人的诗仅“可读”而已。 所以不大读他们的诗,还因为怕受“不好的影响”。中国新诗会给人“不 好的影响”,自然就不会供人效法。当前无可效法的,只得取法乎外,追 1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踪其古。食客与凶年自跋说: 余每怪异何以数年来关于中国古代诗人之作品,既无人过问,一意向 外采辑,一唱百和,以为文学革命后他们是荒唐援了的,但从无人着实批 评过,其实东西作家随处有同一之思想,气息,眼光和取材,稍微留意, 便不敢否认,余于他们的根本处,都不敢有所轻重,惟每欲把两家所有, 试为沟通,或即调和之意。 应当说这是相当高明、相当辨正的观点。中国新诗一概抛弃传统,盲目 崇拜外国,走过长时间的弯路。李金发身在异国,那么早就看出问题, 显示了他的敏锐与聪慧。他认为,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好东西, 关键是看你识不识货,敢不敢正视,并一视同仁,“不敢有所轻重”。他 的做法是,提取中外文学之长,加以“沟通”,使之“调和”,独创出一 种新来。这是他的理想和追求,至于有没有达到这种境界,那是功力的 问题。这样看来,说李金发不懂传统,连“中国话都不大会说,不大会 表达”。 2 8 是有点冤枉他了。 ( 七) 由为幸福而歌的内容说道对情诗的看法。 他在为幸福而歌的弁言中说: 这囊多半是情歌及个人牢骚之言情诗的。薅孵我我”。或许有许多阅读 者看得不耐烦,但这种公开的谈心。或能补救中国人两性闻的冷淡;至于 个人的牢骚,谅阅者必许我以权利的。 他认为,情歌是作者和读者的一种“公开的谈心”,它的好处是能借以 “补救中国两性间的冷淡”。这里包含了反传统、反禁锢、反压抑,争取 自由、人道和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至于借诗歌以发“个人的牢骚”,那 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或者竟是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 的普遍现象。当社会光明太少、黑暗太重,青年对前途悲观失望,或竞 看不见前途,而社会又钳制言论、太缺乏自由的情况下,不发牢骚,又 能作甚? 有牢骚、能发牢骚者表明还有生气,还有希望和挣扎,它比无 怨无艾、不恩不欲,浑浑噩噩地活着,要进步得多。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八) 欣赏诗歌的“朦胧之美”。 2 9 李金发说: 夜间的无尽之美,是在其能仅显露一般,贝多芬及全德国人所歌咏之 月夜,是在万物都变了原形,即最平淡之蓝径,亦充满着诗意。所有看不 清的万物之轮廓,恰造成一种柔弱之美,因为暗影是万物的服装。月的光 辉。好像特用来把万物摇蔷于透明的轻云中,这个轻云,就是诗人眠中所 常有,他并从此云去观察大自然,解散之,你便使其好梦逃遁,任之。则 完成其神怪之梦及美也。 他把月夜的“无尽之美”、“柔弱之美”描写得诗意葱茏。若明若暗,似 有若无,轻轻飘飘,影影绰绰,有精灵在跳舞,有月魂在情歌,梦一样 的温柔,鲛绡一样的美。 从文学艺术的本体说,从创作主体说,从中国新诗的走向说,李金 发的言论不能说是毫无道理。诗,应该是诗人感情的产物。诗人捕捉意 象,记录灵感,任意涂抹,不受外物的羁绊,不受意识的约束。他将古 代传统和西方象征派的诗相结合( 但他在实际上没有结合好) ,不被人造 的格律所左右,写充分的自由诗。这种探索精神,独辟蹊径,自成一格 的努力,是可贵的。 1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以及其对新诗现代性的创构 第一节李金发的美学思想在诗歌中的体现 唯美主义是李金发所奉行的一个重要的艺术原则。他有改变中国“丑 恶之环境”以使中华民族跻入“文明民族之列”,过上“人的生活”这一 良好愿望,【3 0 提出了一个医治中国当时混乱局面的一剂药方。“艺术是 不顾道德,与社会不是共同的世界。艺术上唯一的目的,就是创造美, 艺术家唯一工作,就是忠实表现自己的世界。所以他的美的世界,是创 造在艺术上,不是建设在社会上。”【3 1 是他艺术创作的宗旨。脱离社会 制度与社会生活的变革,去侈谈建设美的世界中的美的生活,这是纯正 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的幻想。李金发这种唯美主义的追求,是他的诗歌 创作同西方象征派诗人精神上相联系的基石,但同时也制约了他的作品 同现实生活之问存在遥远的距离。( 虽然这是任何个艺术家都无法避免 的事实。) 他用他全部的心血去创造他的“美的世界”。在自挽这酋 诗中,其中一节明确地表白道: 人若谈及我的名字, 只说这是一秘密,一一 爱秋梦与美女之诗人 倨傲里带点m e c h a n t 。( 法文:狡黠) 这段自自多少概括了李金发诗歌内容追求的主要倾向和特征。他歌唱人 生和命运的悲裒,歌唱死亡和梦幻的境界,歌唱爱情的欢乐和失恋的痛 苦,歌唱自然景色和自己的感受。人民的呼吸,时代的脉搏,在他的诗 里几乎是听不见的。他的诗是纯属于他自己的。他用象征主义的怪丽的 歌声建造梦幻中的“美的世界”的艺术殿堂。如他的弃妇,表面看是 写一个被遗弃的妇女的痛苦与悲哀,实际上是在悲剧性的象征形象里, 诗人代她向社会的歧视与压力倾吐自己凄苦与幽怨的感情。在诗人笔下, 弃妇这个意象不过是一种人生命运的象征。这人生充满悲苦,充满孤寂, 1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也充满不平和愤慨。在作者眼里,人生不过是彷徨于死亡者墓边等待死 亡的弃妇,她的悲伤和她的痛苦都是无法被人了解的,也是无法被改变 的。诗人在这个悲剧性的象征形象里抒写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和不平。 他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来表现自己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的感情,记 录对社会和自然现象敏锐的印象和感受。他渴望着“人生的美满”,心里 却充满着“一切的忧愁”和“无端的恐怖”。( 琴的哀) 他是那么希望 “饥渴地剪碎一切忧戚”,但又自叹“长林中满贮着我心灵失路之叫喊”。 ( 死者给x ) 他感叹人生道路的悲苦,却又抚摸舐吮着伤口渴望 挣扎奋斗: 中伤的野鹤, 从未计算自己的命运, 折翼死于道途, 还念着:多么可惜的翱翔。 一一r 诗人凝视 这个中伤野鹤的形象和心境,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在美的追求中不倦挣扎 与眷念的诗人自己的象征。由于追求美,诗人便憎恶丑。波德莱尔对诗 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丑恶、死亡、梦幻、甚至腐烂和恐怖的主题,都 进入了他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他吸取了西方象征派题材的新奇性和情 感的颓废性,却淡化了他们对社会观察思想的深刻性和否定批判的尖锐 性。如夜之歌、死者、生活、英雄之死、有感等,既不能 激起人们深切的憎恨,也不能给人太多愉悦的美感。最多是在新奇的意 象里感到作者那颗颓唐的心。那首有名的有感就是这样: 如残叶溅 血在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