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莓岳 日期:砌f 年- f - b 影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华中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 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陬磊 日期:f 【年产月;j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艮 年月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童诠塞握变蜃溢卮! 旦圭生;旦= 生;旦三生筮盔! 作者签名: 陈磊 导师签名: 日期:五( 年r 月亏j 日 日期:年 月 日 f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 e s i s 捅要 晚明谢肇涮的五杂组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笔记,直到今天仍然被大量学者引 用。在取材方面来看,是书在很大程度上一反明人因袭成风和荒诞不经的通病,很 多记载和见解都来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独立思考,并不乏考据辨证之风,具有较 高的史料价值。从思想层面来看,此书可以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万象的深刻思考, 其“实学”思想可以称之为纠正当时低下学风的良方,其睿智的社会治理思想更是 拯救当时社会危机的金玉良策。由于五杂组一书中多有对满族不敬之语,故在 清代被统治者销毁,其流传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对此书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本 ,文主要采用文献学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五杂组一书进行较全面的研 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从已占有的史料入手,力求详尽的考证出谢肇涮的生平事迹及其 著作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五杂组其书,分为三个问题。首先是对此书的书名进行 解释,并通过考证判断出以往称其为“五杂俎 的谬误所在。其次,利用文献学的 知识对其版本的基本情况进行考证,并简要地比较各种版本之间的差别。最后,对 五杂组的成书时间和流传情况进行考证。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五杂组的史料价值。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t l p 卒l , 正史之 疏和纠正史之谬,并配合以相应的文本材料加以论证。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五杂组的思想价值。从谢肇涮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当时学 术思想的特点出发,结合其一身的经历以及五杂组中的文本材料,对其学术思 想给予客观的界定和评价。主要分为四个方面:首先,界定出其学术思想当归为明 代心学的蜕变期,并立足于文本,论述其“实学 思想。其次,从谢肇涮的生平事 迹和相关文本材料,论述其睿智的社会治理思想。再次,从五杂组中对明末社 会危机的认识概括出其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情怀。最后,从文本出发,结合当时西学 东渐的背景,论述西学对当时士大夫的影响。 第五部分主要论述五杂组的时代局限性。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广采旧 说,博而不精;第二,多涉神怪,议论失当。 最后是论文的余论部分,在本文对五杂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界定其特有 的学术价值,对其在明人笔记中的地位进行定性。 关键词:晚明;谢肇涮;五杂组;笔记史料 v e r yh i g hh i s t o r i c a lv a l u e f r o m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p o i n to fv i e w , t h i sb o o ks h o w st h a to f s o c i e t ya tt h a tt i m ei nv i e n t i a n eo nd e e pt h i n k i n g ,t h e ”r e a ls c i e n c e ”c a nb ec a l l e da c o r r e c tp r e s c r i p t i o nw a sl o ws o c i a ls t y l eo fs t u d y , t h ew i s et h o u g h t so fs o c i a lg o v e r n a n c e i sas o c i a lc r i s i st os a v et i m et h ej i ny u l i a n gp o l i c y a st h e ”w u z a z u , ”ab o o ko fm o r e t h a nad i s r e s p e c tt ot h em a n c h ul a n g u a g e ,i ti sd e s t r o y e di n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r u l e d ,a n d i t ss p r e a db ea f f e c t e d ,t h e r e f o r e ,s t u d yt h i sb o o ki sr e l a t i v e l yw e a k 砌sp a p e rc a nb e 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a tt h ef i r s tp a r t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f r o mt h ep o s s e s s i o n , w et r yt or e s e a r c ha d e t a i l e db i o g r a p h yx i ez h a o z h e sb a s i cs i t u a t i o na n dt h ew o r k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d e s c r i b e st h e ”f i v em i s c e l l a n e o u sg r o u p ”t h eb o o ki sd i v i d e di n t o t h r e eq u e s t i o n s 耵1 ef i r s ti st oe x p l a i nt h et i t l eo ft h i sb o o k a n dt h r o u g hr e s e a r c ht o d e t e r m i n et h ep a s tr e f e f r e dt oa st h e ”f i v em i s c e l l a n e o u sz u ”t h ef a l l a c yl i e s s e c o n d l y , t h eu s eo ft h ek n o w l e d g eo fp h i l o l o g yv e r s i o no ft h eb a s i c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 i rr e s e a r c h ,a n d b r i e f l yc o m p a r e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v e r s i o n s f i n a l l y , t h e ”f i v em i x e dg r o u p ”o f t h e t i m ea n dc i r c u l a t i o no ft h er e s e a r c h t h et h i r dp a r td i s c u s s e st h e ”f i v em i x e dg r o u p ”o fh i s t o r i c a lv a l u e m a i n l yf r o m t w oa s p e c t s ,n a m e l y , t h eh i s t o r yo fc o r r e c t i o na n dc o r r e c t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a b s u r ds p a r s e , a n di nl i n ew i t ht h ea p p r o p r i a t et e x tm a t e r i a lt ob ed e m o n s t r a t e d t h ef o u r t hp a r td i s c u s s e st h e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v a l u eo f ”w u z a z u ”x i ez h a o z h e f r o mt h e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i nw h i c h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t h ep r e v a i l i n ga c a d e m i c t h i n k i n g ,c o m b i n e dw i t hh i se x p e r i e n c ea n da ”w l l z a z u ”i nt h et e x tm a t e r i a l ,g i v e ni t s o b j e c t i v ed e f i n i t i o no f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a n de v a l u a t i o n 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a r e a s :f i r s t d e f i n et h ei d e o l o g yo fi t sa c a d e m i ca n g e l i c a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f o rt h em i n do f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ya n db a s e do nt h et e x t ,d i s c u s s e st h e ”r e a ls c i e n c e ”s e c o n d l y , x i ez h a o z h e sl i f e s t o r ya n dr e l a t e dt e x tm a t e r i a l s ,d i s c u s st h e i rt h o u g h t sw i s es o c i a lg o v e m a n c e a g a i n , f r o m ”m i x e dg r o u p ”i nt h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s o c i a lc r i s i so ft h el a t em i n ga n d g e n e r a l i z et h e i rf e e l i n g so fc o n c e r nf o rt h ef a t eo ft h el i t e r a t i f i n a l l y , f r o mt h et e x t ,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t h e nw e s t e r nl e a r n i n g d i s c u s s e st h ei m p a c to f w e s t e ml i t e r a t io ft h et i m e i i p a r tvd i s c u s s e st h e ”f i v em i s c e l l a n e o u sg r o u p ,”t h ee r ao fl i m i t a t i o n s d i v i d e d i n t of o u rp 舐s :t h ef i r s tw i d e l ya d o p t e dm eo l ds a y i n g ,b r o a db u tn o tr e f i n e d ;s e e o n d , m o r ei n v o l v e di nf a n t a s y , d i s c u s s i o nm i s c o n d u c t f i n a l l v o v e ro nt h ep a r to ft h ep a p e r , i nt h i sp a p e ro nt h e ”f i v eh y b r i dg r o u p s ” b a s e do n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t e x t ,t od e f i n ei t su n i q u ea c a d e m i cv a l u e ,i t ss t a t u s i n 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b yt h eq u a l i t a t i v e k e y w o r d s :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 ;x i ez h a o z h e ;w u z a z u ;h i s t o r i c a l n o t e s i i i ( 四)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5 一、谢肇涮生平事迹及其著作。6 二、 五杂组其书1 l ( 一) “五杂组”与“五杂俎”1 1 ( 二) 五杂组的成书时间1 4 ( 三) 五杂组的版本和流传15 三、五杂组的史料价值1 9 ( 一) 晚明生态环境变迁的缩影2 0 ( 二) 晚明社会生活的万花筒2 5 1 腐败的官场2 6 2 污浊的世风2 7 3 别样的文化2 9 四、五杂组的思想价值。3 2 ( 一) “实学”思想3 2 ( 二) 睿智的社会治理思想3 6 1 吏治思想3 7 2 御边思想3 9 3 建都思想4 1 4 治水思想4 3 ( 三) 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情怀4 5 ( 四) 中西交汇下的的科学曙光4 7 ( 一) 广采旧说,博而不精4 9 ( 二) 多涉神怪,议论失当5 0 六、务专论。5 1 参考文献。5 2 后 记5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1 明代谢肇涮的五杂组是一部非常出名的笔记。据同治长乐县志谢 肇涮传记载t “谢肇涮,字在杭,一字武林。父汝韶司教钱塘时生肇涮,故名与 字皆志所出也。生而奇颖,览辄成诵,九岁能属文。万历壬辰成进士,为杭州司理, 历职方郎,以艰归,起补北屯司管库,无私出督北河,福藩之国,青雀黄龙之 舸千二百有奇,肇涮操小艇前驱,缮浚多方,水道无阻,众以不哗。历任粤西布政 肇涮于学无所不窥,为文丰蔚轩霄,古文诗歌早年传布江左。所著有小草斋诗二十 卷,文三十卷。杂著日吴兴支乘、居东日纂、北河纪、滇略、百粤风土 记、粤藩未议,皆宦迹时所经历也。日鼓山志、支提、太姥志、方广岩 志、长溪琐语、史考、史测、史篇、礼考、诗话、尘馀、五杂组、 文海披沙,家食时所搜讨也。他有撰著,网罗类萃,尤闳博,未获整齐,藏而 未行。” 五杂组是谢肇涮晚年写成的,共十六卷,分天、地、人、物、事五部,探 讨的范围非常广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无所不包,是作者一身经历和 思考的写照。在同时期浩如烟海的明人笔记中,五杂组可谓是一棵奇葩,历来 为许多史学家所重视并大量引用。清乾隆年间在编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 因未见此书,故未能收入,终清一代,是书未能广泛流传,殊为憾事。民国以来至 今,是书得以公开刊刻并广泛面世,但对此书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对之进行研究 的依然不多,亟待进一步研究。 2 对古代笔记进行研究是当前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2 0 世纪以来的史学与传 统史学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史学研究的范围比以往更广,研究的对象比以往更加 细致入微。以人物研究为例,传统史学多关注帝王将相等社会精英人物,而普通的 民众被边缘化,政治史以压倒一切的优势占据主导地位,而如今的史学就把视角开 始下移,由关注社会精英到聚焦“草根 ,由此拉动了文化史、社会史、环境史等 新的史学领域的研究热潮。然而,无论是传统史学也好,新史学也好,历史学研究 都离不开它最重要的东西,即史料。在正史中,文化史、社会史、环境史等史料相 对欠缺,这就需要我们拓宽自己的视野,从其他典籍中寻找史料来充实我们的研究。 问治长乐县志。 。陈寅恪先生在其著作柳如是别传中大量引用此书,李约瑟博士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也多有称引。 l 在这一方面, 行史学研究, 歌能用来证史,其他文学作品能不能拿来证史呢? 答案是肯定的。在中国历史上, 许多文人和学者都有随笔记述的习惯,我们把这些作品称之为笔记,它们中的相当 一部分保留了许多当时珍贵的史料,而这些史料正是正史所稀缺的。在五杂组 一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明代的宝贵史料,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其他典籍 缺失的部分。因此,对古代笔记进行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当今史学研 究热潮中,这种意义更加重大。 3 明史研究是当前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近两年,社会上也刮起了明史热的 旋风。阎崇年、商传、郦波等明史专家在百家讲坛上的精彩讲述使得整个社会大众 对明史引起了极大的兴趣。而对我个人而言,明末清初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历史 时期。在这一时期,尽管烽烟四起,战乱频仍,但在思想文化上却有着其他时期不 可替代的地位。在这一时期,产生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伟大的思想家,这 些思想是对整个明代思想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又对清代的学术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因此,研究这一时期的一个普通士人的著作对我们了解明亡清兴的历史和学 术思想的新陈代谢起着“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 ( 二) 研究现状分析 由于五杂组在清代被列为“禁书 ,故清人很少论及。2 0 世纪以来对五 杂组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也非常少,专门论及五杂组的著作至今尚无。就对 之进行研究的著作而言,也只是在有关笔记的著作中有所提及,其中最典型的就是 刘叶秋的历代笔记概述( 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和谢国桢的明清笔记谈丛( 上 海书店出版社2 0 0 4 年版) ,在历代笔记概述中,刘叶秋先生把五杂组归为 考据辨证类笔记,并对之给予较高的评价。在明清笔记谈丛一书中,谢国桢先 生也认为此书包罗万象,其中的议论有理有据,是明代笔记中的精品。与五杂组 相关的论文也比较多,但主要是引用其中的史料来说明一些问题,对之进行专门研 究的论文相对较少,就目前而言,主要有: 1 蔡景康教授的( 五杂俎) 研究,发表在厦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6 年第2 期。此文主要就谢肇涮的生平事迹若干问题、五杂俎思想价值的初 步评估、五杂俎中关于小说的阐述及文学观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我们有很 西清代冈语涉边事,多有违逆,军机处奏请销毁,终清之世,未见镂板。见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6 年版五杂 组出版说明,第3 页。 2 项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大的启发,尤其是在第一个问题的探讨过程中,作者广泛搜集资料,考证出五杂组 的成书时间和谢肇涮的登第时间,而这些问题都是正史语焉不详或存在谬误的地 方,同时,这些问题又是我们对五杂组进行研究不可缺少的部分,意义很大。 然而限于篇幅问题,作者没有对五杂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书名为例,就没 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做相应的考证。就谢肇涮生平事迹和其著作来论,显得 过于简单,尚待进一步充实。就五杂组的思想价值来论,也只是论及了其中的 平等思想,而从五杂组全书来看,思想价值远不止这一点,如经世致用思想、 社会治理思想等。 2 廖虹虹的谢肇涮 - - 礼,自壬子冬至今半载,尚未得与公 i 谢肇涮: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9 年版,书末跋文。 1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主相见也。一可知此条写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五杂俎全书共十六卷, 上述两条见于十四、十五卷,估计最后完成于甲寅年即万历四十二年,时谢肇 涮年在四十八九岁 蔡先生的这番考证可以说还是比较准确的,经过对五杂组文本的详细阅读, 笔者发现蔡先生的这两条证据还是很有代表性的,特别是“冉都尉”这一条。在全 书中,没有出现时间晚于万历癸丑的条目,再加上此条出现在倒数第二卷,因此做 出上述结论是有道理的。此外,结合谢肇涮的生平,我们可以发现万历辛亥年至万 历甲寅年,当时谢肇涮任工部都水司郎中,故潘方凯的跋文中以都水谢公称之,从 这一点看,蔡先生的考证也是合乎史实的。 然仅仅依靠五杂组一书中出现的时间来考证成书时间是不够的,也是不够 准确的。近日,笔者在翻阅谢肇涮小草斋文集时发现了一封谢肇涮写给友人徐 兴公的书信,现节录主要内容如下:“七月半,室人至,辱手书并诗,具悉近况, 平安为慰自春徂冬,一意著述,汇成一书,大率王琅琊宛瑞、胡元瑞笔 丛之类。而考订议论不徒斗富,则窃自谓过之。但适方脱稿,未及以副本请教也 闽都记业为作一序,寄粹夫书中,可取观之。即令张祜入梓,其工以玛瑙,带还之 也。”固从“适方脱稿”和“即令张祜入梓“二语,再加上五杂组卷末跋文,可 以推断五杂组最后成书于万历癸丑年( 1 6 1 3 ) 年冬,只有这样的话,才能与卷 首的序和卷末的跋文吻合。 ( 三) 五杂组的版本和流传 五杂组自谢肇涮写完以后,在历史上多次被刊刻,故其版本情况与同时期 其他的笔记相比要复杂的多。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要想对文本进行相对较全面细 致的研究,弄清其版本情况显得尤其重要。 在五杂组的版本问题上,已经有学者 对此进行过初步的探讨。廖虹虹在 其论文中详细的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版本的异同,尤其是还介绍了日本刻本和台北刻 本,而这些都是我们很难见到的。但限于时间问题,作者对书名和谢肇涮的一些生 平著述问题没有进行较细致的考证,再加上到今天,又有新的版本出现,因此,在 这里,笔者在其基础上对五杂组的版本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为学界研究此 蔡景康:( 五杂俎) 研究,厦门大学学报( 哲社版) ,1 9 9 6 年第2 期。 。四库存目从书集部别集类小草斋文集卷二十一。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廖虹虹谢肇涮( 五杂俎) 版本述略,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6 期。 1 5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书的学者略尽绵力。 1 万历四十四年新安如韦轩刻本 五杂组万历四十四年如韦轩刻本,即如韦馆本,根据上文的考证,可知该 版本是最早的版本,9 行1 8 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共五册,前每三卷一册,后四 卷为一册。该刻本前有李维桢的序,后有潘方凯的跋文。每卷卷首有“陈留谢肇涮 著,荥阳潘膺祉校”字样,单数卷卷末题有“新安如韦馆藏板 字样,双数卷卷末 题有“东吴范迂漫翁审定,新安如韦馆藏板字样。该版本现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 和上海图书馆。 2 明刻别本 在明代,五杂组除了万历四十四年刻本以外,还有一种刻本,学术界称之 为明刻别本。该版本非常罕见,且残存不全,仅二、七、八、十二、十六卷尚存, 现藏于上海图书馆。与万历四十四年刻本不同的是,该版本卷首有序但卷末无跋文, 另外还增加了一些注释。此外,它还增加了多达十六条的内容,分别是:卷八“人 部四多一条“宋时炻妇差少 条后多“汪伯玉先生夫人 条。卷十六事部“嘉兴 徐应逵 条后多十五条,分别为“甘子布”条、“唐沧州南皮县丞郭务静 条、“裴 佶姑父”条、“北齐王元景 条、“山东人娶蒲州女条、“伯乐之子执马经画样求 马”条、“唐汝南袁师德条、“交广间游客求馆贴”条、“有睹邻人夫妇相谐和者 条、“隋末刘黑闼 条、“唐初梁宝 条、“唐封抱一千字文 条、“高敖曹杂诗 条、 “唐元宗逵”条、“以钉铰为业者”条。新增的这些条目多从当时其他著作中摘录, 且基本上都是些奇闻轶事,可知此版本并非万历四十四年刻本。结合明代中后期私 人书坊的兴盛和市民文学的繁荣状况可推知此版本恐为民间坊刻本,它的产生当在 万历四十四年以后明亡以前。 3 日本宽文元年( 1 6 6 1 年) 刻本 由于五杂组在清代被列为禁书,故终清一代,此书很少被言及。但在与中 国隔海相望的日本,此书却得以保存并得以传播。日本人在明刻别本的基础上,于 宽文元年( 1 6 6 1 年) 覆刻此书,宽政7 年( 1 7 9 5 年) 补刻,文政5 年( 18 2 2 年) 重 印,9 行1 8 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上有“j 1 - , ) 1 1 源治郎印”字样。日刻本在汉字 的右边常注有假名,分册有两种,分别是八册和十六册。日刻本现藏于北京国家图 书馆和上海图书馆。 4 民国上海中央书店排印本 1 9 3 5 年,上海中央书店出版国学珍本文库,五杂组作为第一集第十三种得 以排印出版,共两册。书面封内注有“襟霞阁主人重刊 、“中央书店总经销”、“晚 1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明笔记 等字样,并注明著者生平简介。卷首有李维桢序,每册前都有“陈留谢肇 涮著,虞山襟霞阁主校”字样,卷末没有跋文。封页注有出版年月:民国二十四年, 并有“章一萍校订,襟霞阁主校 字样。 就内容而言,与万历四十四年刻本相比,该版本缺漏甚多,少了二十二条,这 里就不再赘述,详见浙江大学廖虹虹的谢肇涮 的笔- i 已4 , 说观念,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 0 0 8 年第6 期。 1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t t e s i s 在这里,刘知畿充分指出了笔记小说有补正史之阙的作用,是补史的重要资料。 宋到明清,笔记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比唐代有了大幅度提高,尤其是明清 时期,笔记空前繁荣,其地位也越来越得到认可。在明清学者的著作中,我们不难 发现,很多学者都喜欢征引笔记中的内容,笔记的补史更能日益明显。“而笔记中 所记之故实,大多为作者所见亲历,故其史料准确性更高”。“要研究中国,尤其 是明清的历史,就要从人所不甚注意的笔记史料当中寻找滋补的材料,以科学的眼 光去审视、利用包括明清野史笔记在内的史料,经过多元地综合分析,发潜彰幽, 披沙觅金,去粗取精,历史的真相最会愈辩愈明,许多历史问题,也会得到较为客 观的解决。 从笔记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它对我们进行历史研究的作用,当然,对其中 的内容我们也要批判性的吸收,不能一味照搬,只要采摘合理,它定能发挥独特的 功效,使得史学研究更加充实而富有生气。在这一方面,著名学者黄仁字就是我们 的榜样,他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等著作中 都征引了不少明代笔记小说的内容,与其他学者征引艰深晦涩的史料相比,显得更 有生气,因此这些著作都成为学术经典。五杂组作为晚明一部著名的笔记,自 然也保存了关于当时社会状况的珍贵史料,再加上书中许多内容都来自于谢肇涮本 人的亲身经历,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当时国史和野史的许多弊端,“国史 的特点是记载国家政典和朝廷大事,比较真实可靠,但它常常因为事涉宫闱和内阁 而易以曲笔讳饰;野史的特点是因修纂者敢于直言不讳而具有批判精神,但因常常 采自民间传闻而多荒诞不经 , 再加上书中取材之广,无所不谈,所以其史料价值 也非常高。 ( 一) 晚明生态环境变迁的缩影 在构建两型社会的今天,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反 映在当今的史学研究热潮中,环境史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为众多学者所重视,但由 于传统史学的局限性,很难从正史中发掘环境史史料,这就需要我们从历代笔记小 说中寻求。对于研究明代生态环境史的学者,五杂组极具参考价值,可以称之 为明末生态环境变迁的缩影。 传统史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这样一个定式,往往把朝代兴亡等历史大 侯虎虎:明人笔记的释史价值,延安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5 期。 官展龙:“四库”馆臣论明代笔记史料,图书情报工作2 0 0 6 年第6 期。 谢贵安:明实录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3 8 3 9 页。 2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事件直接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相联系,而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重视不够,例 如生态环境的变化。因此,在当今史学研究的热潮中,环境史研究方兴未艾。如何 界定环境史,本文主要依据美国著名环境史研究专家唐纳德休斯的观点。他在什 么是环境史一书中写道:“环境史,作为对从前人类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自觉探 索,也就是说,作为一门历史学科,始于2 0 世纪晚期,是最前沿的学术活动之一。 然而,环境史家所探寻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很古老的,它们延绵数世纪直到现 代,曾引起了胜过古代其他民族的希腊与中国的作家的兴趣。”同时他认为环境史 应包括三个主题,分别是环境因素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环境的 变化及其反过来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以及人类关于自然界及其运行之思考的历史。 从环境史研究的范畴我们就可以看出,单纯依靠正史中的史料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需要我们从历代笔记小说中充分发掘资源。五杂组作为明代后期一部著名 的笔记,里面就保存了不少有关当时自然环境的珍贵史料,而这些都是正史中所稀 缺的。 五杂组中保存了不少有关明代自然现象和自然资源的记录。如卷一天 部一中就有关于陨石的记载:“万历壬子十二月二五日申时,四川顺庆府广安州, 无风无云,雷忽震动,坠石六块,其一重八斤,一重十五斤,一重十七斤,小者重 一斤或十余两,岂有三十里之径而仅一拳石之多哉? 陨石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天 文现象,这一条目对研究明代天文学的学者或许有些价值。 卷三地部一中有关于当时各地岩石的记载:“滇中大理石黑白分明,大 者七八尺,作屏风,价有值百余金者。吾闻玉华洞石似昆山而精莹过之,小者 如拳,大者二三尺许。然多止一二面,而其背蚀土者殊粗。永安溪中出石多如 悬崖倒覆之状,土人就其势稍加斫削,置之庭前亦自奇绝。岭南英石出英德县, 峰峦耸秀,岩窦分明,无斧凿痕,有金石声,置之齐斋中亦一奇品,但高大者不可 易置。金陵凤凰台上有奇石,丈许,相传李太白物,好事者又刻太白凤凰台诗 于上,盖亦宋人墨迹也。余在闽中见一石,窦穴数尺,中空,有宋时人题诗, 上半截犹可读,下半截已为外面所障。其石一片而生,非嵌就者,故知石能长,无 疑也。岭南有海石如羊肚,大者七八尺,然无色泽,不足贵。闽有浮石矣,类 羊肚而败絮其中,置之水中则浮。山东有阳起石,煅为粉,着纸上,日中暴热, 便能飞起。盖此石为阳粉,相感之理固宜尔也,其石入药能壮阳道。” 可见在明代, 人们对各种岩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够利用它们服务于生活。 。j 唐纳德休斯:什么是环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1 8 页。 口谢肇涮: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9 年版,第l l 页。 谢肇涮: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9 年版,第5 0 5 2 页。 2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8 卷四地部二中有关于石油的记载:“蜀有火井,其泉如油,热之则然。 有盐井深百余尺,以物投之,良久皆化为盐,惟人发不化。又有不灰木,烧之则然, 良久而火灭,依然木也。此皆异物,可广异闻。 油的功用可见在明代人们已经 对之有所认识,但限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并没能把它转化成一种资源为生活所 用。 卷三地部一中有关于温泉的记载:“温泉,江北惟骊山、忻州有之,江 南黄山、招州有之,至吾闽中则多矣。吾郡城内外温泉共十五处,而其一在汤门外, 最小而极热,士人呼为杀狗泉,盖盗狗者常于此治之也。大凡温泉之发源,其 下必有朱砂或硫黄、磐石,盖天地至阳之精所结也。闽中诸泉皆作硫黄气,甚者熏 人不可耐,人有疥者浴之辄愈,竹木浸一宿则终不蠹,盖硫黄能杀诸虫也。 可见 温泉的功效在明代已经为众人所熟知。 从谢肇涮的生平可以得知,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大明王朝岌岌可危的时期,当 时内忧外患,江山社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他去世后,仅仅过了二十年时间,大 明王朝便走到了尽头。很多明史专家在探讨明亡问题上,把多半因素都归因于明末 政治的腐败,而对当时的环境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探讨的相对缺乏。事实上,在 明代末期,政治腐败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明代的政治腐败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了,由来已久,而是什么原因加速了明王朝的土崩瓦解昵? 环境和气候因素加速了 明王朝的灭亡,而环境的恶化显然是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影响下的结果。“明初, 承前代山河之残破,这篇广袤的大地已显露出自然生态体系继续恶化和退化的疲 态;其后纷至沓来的又是人口爆炸式的增长和对资源掠夺性的破坏,以致全国陷入 不堪重负的窘境”。 根据著名物候学家竺可桢的研究,明代后期属于气候比较寒冷的一个时期,气 候的反常必然导致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而对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社会,这种影响是 致命的。农民的大量破产激化了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于是有了李自成、张献忠等 农民起义领袖的揭竿而起,一举摧垮了苟延残喘的大明王朝。对于明代后期气候的 变化和环境的变迁,五杂组中也有详尽的描述。 卷一天部一中记载了闽中下雪的史实:“余忆万历乙酉二月初旬,天气 陡寒,家中集诸弟妹,构火炙蛎房啖之,俄而雪花零落如絮,逾数刻,地下深几六 七寸,童儿争聚为鸟兽,置盆中戏乐,故老云:数十年未之见也。m 由此条可见 谢肇涮:五杂组,上海书店f 版社2 0 0 9 年版,第7 5 页。 鲁谢肇涮:五杂组,上海书店f ;版社2 0 0 9 年版,第5 4 页。 杨昶:明代经济活动对南方生态环境的影响,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第l 期。 谢肇i ;6 9 :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9 年版,第1 5 页。 2 2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当时气候之反常。 此外,卷四地部二中也有关于气候变冷的记载:“正德中,顺天文安县水 忽僵立,是日,天大寒,遂冻为冰柱,高五六丈,四围亦如之,中空而旁有穴,凝 结甚固。逾数日,流贼刘六、刘七等杀掠过此,民大小老弱相率入冰穴中避之,赖 以全活者甚众。此亦古今所未见之异也。 气候的反常再加上当时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明末各种自然灾害接连 不断。在五杂组中,谢肇涮也记录下了时人对生态坏境的破坏。 卷一天部一中写道:“北地之风不减于海飓,而吹扬黄沙,天地晦冥, 咫尺不相见,岁恒一二。然每月风之起,多以七八之日,无者得雨则解,闽地亦然 也。 可见在当时,北方的植被已经被大面积破坏,沙尘天气肆虐。 卷三地部一中写道:“灵谷寺乃太祖改葬宝志之所,规制甚丽,中殿无 梁,云犹是六朝所建也。有琵琶谷,拍手辙鸣,作琵琶声。寺原有松十万株,近为 僧众所盗,以刀刻其皮一周,无何则枯死,辙报官而薪之,今所存不能十之一也。 皇家寺院的树木都遭到如此毁灭性的砍伐,可见当时的植被破坏之严重。 卷十物部二中写道:“曲阜孔林有楷木,相传子贡所植者。其树十余围, 今已枯死。其遗种延生甚番,其芽香苦,可烹以代茗,亦可乾而茹之。其木可为枕 及棋枰云,敲之声甚响而不裂,故宜棋也;枕之无恶梦,故宜枕也。此木殊方不可 知,以余所经,他出未有见之者,亦圣贤之遗迹也。而守土之官,日逐采伐制器, 以充馈遗,今其所存寥寥,反不及商丘之木以不才终天年,不亦可恨之甚哉? 对 滥砍滥伐之徒,谢肇涮深恶痛绝。 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导致自然界生态链的失衡,各种自然灾害也终不可避免。 明代末期,各种各样的灾害接踵而至,层出不穷。“明代共历二百七十六年,灾害 之多,竟达一千零十一次,这是前所未有的记录当时各种灾害的发生,同时交 织,表现为极复杂的状态。” 卷四地部二中就记录了当时发生大水灾的惨状。 “万历己酉夏五月二六e l ,建安山水暴发,建溪涨数丈许,城门尽闭,叉 顷,水逾城而入,溺死数万人,两岸居民、树木荡然如洗。驿前石桥甚壮丽, 水至时人皆集桥上,无何,有大木随流而下,冲桥,桥崩,尽葬鱼腹。翌e l , 谢肇涮:五杂组,上海书店h 版社2 0 0 9 年版,第6 4 页。 4 谢肇涮: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9 年版,第1 7 页。 岛谢肇涮: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9 年版,第4 9 页。 4 谢肇涮: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9 年版,第1 9 2 1 9 3 页。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 9 3 7 年版,第3 0 页。 2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水至福州,天色晴明而水暴至,斯须没阶,又顷之,入中堂矣余家人集园中 小台避之,台仅寻丈,四周皆巨浸矣,或日:水上台,可, 捌- 7 7 然计无所 出也。少选,妹婿郑正传,泥淖中自御肩舆迎老母暨诸室人至其家,始无恙, 该郑君所居独无水也。然水迄不能逾吾台而止,越二日始退。方水至时,西南 门外白浪连天,建溪浮尸弊江而下,亦有连楼屋数间泛泛水面,其中灯火尚莹 鳖者,亦有儿女尚闻啼哭声者,其得人救援,免于鱼鳖,千万中无一二耳。水 落后,人家粟米衣物为所浸渍者,出之,皆熏黑臭腐,触手即碎,不复可用。 当时吾郡缙绅,惟邻民部世吉捐家资葬无主之尸凡以千许,而一二巨室大驵, 凡拾浮木无数以盖别业,贤不肖之相去远亦! 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五杂组这部书对这场水灾的记载是比较翔实的,并且 这场水灾还是谢肇涮本人所亲身经历的,所以可信度远高于其他文献上的记载。对 比当时的官方史学代表作明实录,我们可以充分发现其较高史料价值。在明 实录中,对这场水灾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 万历三十七年十月庚午) ,福建试 场大霖雨,移八月十二日为初试。 对于研究明代福建地区环境史的学者,在史料 选择上,无疑五杂组中的记载更加详细可靠。从史料学的角度来讲,类似五 杂组中的这些笔记史料,它们中的不少具备正史无可比拟的优点。还是以明实 录为例,它的史料来源相当大的一部分就是地方性的史料,“实录的史料储备制 度还包括从四方万里郡国之远的府县地方调集方志、墓志、行状等史实, 一级级进行,而笔记史料就包含于这种地方性的史料之中。 除了水灾之外,当时的火灾也比较频繁,卷四地部- - - ) ) 又写道:“火患独闽 中最多,而建宁及吾郡尤甚,一则民居辐辏,夜作不休;- - 贝t j 宫室之制,一片架木 所成,无复砖石,一不戒则燎原之势莫之遏也;三则官军之救援者,徒事观望,不 行扑灭,而恶少无赖利于劫掠,故民宁为煨烬,不肯拆卸耳。 在这里,谢肇涮对 当时火灾频发的原因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可见,当时的火灾更多是人祸而非天灾, 官军与强盗相勾结,唯利是图,世风低下可见一斑。 卷四地部二中保留了有关地震的记载:“闽、广地常动,浙以北则不恒 见也,说者为滨海水多则地浮也。然秦、晋高燥无水,时亦震动,动则裂开数十丈, 不幸遇之者,尽室陷入其中,及其合也,浑无缝隙,掘之至深而不可得。王太史维 谢肇涮: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9 年版,第7 l - 7 2 页。 o 明神宗实录卷4 8 4 。 谢贵安: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武汉大学f ;版社2 0 0 7 年版。 谢肇涮: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9 年版,第7 2 页。 2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桢即遭此厄。则闽、广之地动而不裂者,有得无近水滋润之故耶? 然大地本一片生 成,而有动不动之异,理尤不可解也。 这里,限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谢肇涮对 地震的认识和理解没有今天深刻,但与前人相比已经进步了许多。 除此之外,明末的蝗灾也是相当严重的。卷九物部一写道:“江南无蝗, 过江即有之,此理之不可晓者。当其盛时,飞弊天日,虽所至禾黍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