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海岛调查技术规程发布时间:2011-01-1010:55浏览次数:45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司二00四年八月前言“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以下简称908专项,是国家批准得重大海洋专项。开展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工作,是我国“实施海洋开发”战略的基础性工怍。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发生着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又对近海区域如海岸带、海岛等的变迁、气候、生态生物、社会人文、经济发展乃至军事设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只有准确、可靠、系统地获取海洋调查数据,才能把浩瀚、奥秘的海洋和对近海区域的影响“数字化“和“透明化”,从而对海洋环境做出科学、合理、准确地评价,为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开发利用、海洋减灾防灾、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和信息依据。因此,国家批准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908专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保证调查任务的顺利实施,获取高质量的调查资料,根据我国已有的规范和技术标准,结合专项目标、总体实施方案与海岛调查的特点,编写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海岛调查技术规程,是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技术规程的第十一个分技术规程。它在海岛调查的方案设计、外业调查、室内分析、成果管理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以使调查路线、方法、成果达到统一、易行、实用和先进的要求。要求与总则和相关分技术规程配套使用。1范围本技术规程规定了海岛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基本技术要求。本规程适用于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的海岛专题调查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GBTl59181995海洋学综合术语GBT159191995海洋学术语:海洋生物学GBTl59201995海洋学术语:物理海洋学GBTl59251995海洋学术语:海洋化学GBTl81902000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GB12763海洋调查规范GB1289819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75011998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GBTl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HT700119991:5000、1:10000、1:25000海岸带地形图测绘规范GB123191998中国海图图式GB1737821998海洋监测规范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GBl737831998海洋监测规范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GBl737851998海洋监测规范沉积物分析GBTl49141994海滨观测规范GB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GB102021988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Tl41581993l:5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GB95819891:5万区域地质图图例DZT019019971:5万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范CBTl398919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l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SL2191998水环境监测规范NYT3952000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国家环境保护局,2003,全国湿地调查技术及操作规程国家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国家气象局,全国地面基本气候资料统计方法3术语和定义3.1海岛散布于海洋中面积不小于500m2的陆地(高潮线以上),又称屿或岛屿。3.2礁海洋中隐现水面、面积小于500m2的岩石。高潮时露出水面者称明礁;高潮时不露出水面、低潮时露出水面者称为干出礁;从未露出海面者称暗礁。33陆连岛以连岛坝(包括天然的和人工的)和大陆相连的岛屿。34沙洲低潮时露出水面、高潮时被淹没(或大部分被淹没)的砂体,称为沙洲。35泻湖由沙坝、沙嘴或珊瑚礁与海洋隔开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浅海水域。36湿地滨海湿地是指沿海岸线分布的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滨海浅水区域到陆域受海洋影响的过饱和低地的一片区域。本规程系指挡潮海岸线以下滨海浅水区有植被生长的沼泽湿地。37海岸线海陆分界线,在我国系指多年平均大潮高潮位时海陆分界的痕迹线(包括自由纳潮水域,如半封闭泻湖、海湾、水道、港池等)。38挡潮海岸线能阻挡海水侵入的天然和人工界线。39自然海岸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海岸线。310人工海岸由人工构筑物构成的海岸线(潮间带发育不佳)。311河海界线海水沿河道入侵的上限(多年平均大潮时的咸淡水交界或潮流界)。312海涂(滩涂)理论深度基面至挡潮海岸线之间的区域。313潮上带平均大潮高潮位以上至挡潮海岸线之间的区域。314潮间带平均大潮高潮位到平均大潮低潮位之间的区域。315潮下带平均大潮低潮位以下向海延伸至破波带外界之间的区域。4调查范围与方式海岛调查范围为我国沿岸海岛潮间带以上区域,包括台湾岛、海南岛、香港、澳门及南海诸岛(其中,台湾与南海诸岛以遥感探测为主)。41居民海岛调查范围以我国第一次(1988年1995年)海岛调查时确认的433个有居民海岛为对象,包括陆连岛和近年来居民已迁出的岛。42一般性无居民海岛调查范围在最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资料初步解译的基础上,调访有关部门并结合历史资料、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开发保护规划,选取其中植被覆盖好、自然保护区、有重要开发或保护价值的海岛,以及远离岛群的孤岛,一般面积大于500m2(有重要意义的岛屿除外)。总数为2000个。43专项性无居民海岛调查范围国家公布的我国领海基点及相邻的岛礁,界河河口岛礁(沙洲)(鸭绿江和北仑河口),以及领海基点附近可能成陆的沙洲(如苏北外磕脚附近)。总数约l00个。44调查方式以上范围的调查工作,由现场调查与遥感调查相结合,遥感调查任务由国家海洋局另行安排,并及时将遥感数据与信息提取成果提供海岛调查使用。5海岛岸线调查51调查内容a)海岛数量、位置、类型、面积及分布;b)海岛岸线类型(海岸线类型按物质组成主要划分为:自然海岸(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人工海岸。可根据区域特点,对海岸线类型进一步细分。岸线类型见附录A)、长度及分布;岸线变迁过程等;C)海岸线特征点的高精度位置测量。52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调查方法以实地勘测(对有居民岛和重要无居民岛)和遥感调查(对所有岛屿)为主,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陆图、海图、地形图资料对比和调访手段,精确测定我国海岛数量、面积、位置、岸线类型与长度、岸线变迁过程等基础数据,进行海岸线现状及历史变迁过程的勘测填图与验证。521资料收集a)不同时相的高分辨率海岛遥感影像;b)1:5万以上不同历史时期和最新版地形图;C)1:5万海岛历史图集;d)沿海海岛岸线变迁调查资料;e)各类海岛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有关资料;f)大地测量成果资料:水准点、三角点等;g)地方志、水利志、城镇、村庄和地物变化、农垦及海塘兴建历史等。522遥感影像预判与解译对不同时相的航空、卫星影像,根据先验知识,建立解译标志,运用地学相关分析方法,对影像进行初步判读解译,给出不同时期的海岸类型分布和变迁过程,并形成初步解译图,供现场调查验证方案设计和踏勘调查参考。523调查路线与观测点布设a)调查路线沿海岸线布设,调查间距原则上平均间距2km,沿程进行观测和DGPS海岸线特征点测量;b)岸线测量点有代表性,能总体反映海岸类型分布和演变特征,并能满足遥感现场验证的需求;C)在变化复杂及有特殊现象的岸段加密控制点测量(地形上的制高点、不同岸线类型交界点、不同沉积物类型及其交界点(面)、特砖地貌类型及其转折处、岸线变化强烈区(大型河口、严重侵蚀或淤积岸段)、不同土壤和植被类型交接处、人为因素对海岸线有特殊影响处等)。524野外填图和调查记录5241观测记录a)观测点应按调查规定编号,准确记录位置并在工作底图上标明;b)观察记录详细,测量数据正确;c)观察记录须注明工作时间、工作期间的天气和海况;d)注意侵蚀与堆积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e)对典型岸段现象绘制素描图、拍摄照片、进行摄像;f)充分利用已有的调查和调访获得的资料,以及航片、卫片资料,并加以分析对比。5242野外填图及基本要求a)海岸线类型分布图;b)海岸线动态变化草图在规定使用的野外工作用图上标明观测点及海岸线类型(包括挡潮海岸线),海岸形态及动态,岸滩冲淤变化,以及实际资料的收集点,如观察点、素描点、照相点等,人工岸线要表明人工岸线的性质、修建时期等;C)野外填图技术要求野外填图的界线分别用实线和虚线代表实测和推测界线;野外填图时,采用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规定的图例符号,必要时可适当增补;在岸线类型分界处应在底图上具体标出;在冲淤变化强烈区域应用具体符号进行标绘;各测点应填入附录A。525调查仪器及技术要求a)在1:5万调查区,现场采用DGPS定位系统,静态定位精度优于5m;b)在l:1万调查区,现采用DGPS定位系统,静态定位精度优于lm;C)遥感探测:岸线特征分析,空间分辩率大于5m(1:5万调查区)和大于1m(1:1万调查区);岸线变迁过程分析,空间分辩率大于30m;d)备有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录音笔、笔记本电脑等,现场进行数字音像记录。526室内分析a)站位校核;b)整理外业记录,照片编号;c)航空、卫星数据的处理、信息提取、面积与岸线量算(见遥感调查技术规程)。5.3资料汇编a)收集的历史资料(影像和报表);b)现场岸线观测原始纪录表;c)海岛岸线特征地物定位测量登记表;d)岸线变迁观测记录表;e)各海岛特征统计表(类型、位置、面积、岸线等);f)海岛类型特征统计表(按特征、地理单元、行政区划等);g)海岛面积特征统计表(按类型、地理单元、行政区划等);h)海岛岸线特征统计表(按类型、地理单元、行政区划等);i)典型海岛岸线影像集及登记表等。54主要成果图件a)海岛岸线类型分布图;b)海岸线变迁图;c)海岸稳定性类型分布图;d)成图比例尺1:50000,图件图式见附录A;e)专题图件编绘要求见附录1;f)专题图图名及分幅要求见附录2。55调查报告海岛岸线调查报告编写大纲:1前言包括任务来源、调查实施单位、调查时间、方法、程序、工作量、主要成果等的简要说明2自然地理概况3海岛数量及分布4海岛面积及分布5海岛岸线及分布6海岛岸线变迁过程61动力条件62现代沉积与人为干预63岸线现代动态7海岛岸线动态变化评价对海岛岸线动态变化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8调查数据统计报表9其它的附图、附表、附件(含参考文献)等报告编写格式应满足附录3的要求。6海岛岸滩地形地貌与冲淤动态调查61调查内容a)典型岸滩地形剖面特征;b)岸滩地貌类型及分布特征;c)各种典型地貌类型形态、动态、成因及其相互关系;d)岸滩冲淤变化特征及其速率;e)人为活动对岸滩的影响等(地貌类型见附录B)。62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a)根据典型岸滩地形地貌剖面测量,结合海岸线沿程踏勘和多时相高分辨率地形图、航卫片资料解译进行对比分析;b)地貌观测结合动力、泥沙、沉积、构造、人为活动等资料综合分析;C)查清我国海岛岸滩地形地貌特征、冲淤变化过程与现状,预测海岛岸滩变化趋势。621资料收集a)不同时相的高分辨率海岛遥感影像;b)1:5万以上不同时期的地形图;c)沿海各岛开发利用现状图、功能区划图、规划图;d)已有调查剖面及其相关资料;e)已有岸滩动态变化观测资料;f)岸滩附近动力、泥沙、沉积、人为活动等资科;g)大地测量成果资料:水准点、三角点等;h)沿海最新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图件和资料;i)各类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有关资料;j)地方志、水利志、城镇、村庄和地物变化、农垦及海塘兴建历史等。622遥感影像预判与解译a)对不同时相的航空、卫星影像,根据先验知识,建立解译标志;b)运用地学相关分析方法,对影像进行初步判读解译,给出不同时期的岸滩地貌类型分布及演变特征,供现场观测方案设计和调查参考。623调查路线、剖面、观测点设置a)岸滩地形地貌观测剖面,平均间距10km。可根据岸段的重要性、历史资料情况分析、遥感图像验证和量算控制要求,在遥感初步解译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岸段设置观测剖面,尤其在潮间带典型发育及近几十年来岸滩变化明显的岸段加密布设;b)结合海岛岸线勘测,沿程进行岸滩地貌类型及分布变化观测,在变化复杂及有特殊现象的区域应设观测点(地形上的制高点、不同地貌类型及其交界点(面)、不同沉积物类型及其交界点(面)、特殊地貌类型及其转折处、第四纪地层的天然和人工剖面处、不同土壤和植被类型交接处、人为因素对岸滩地貌有特殊影响处等)。624调查技术要求6241岸滩剖面现场观测a)利用RTK(动态实时差分)系统进行平面位置与高程的控制和剖面测量,定位误差小于lm,高程精度cm级;b)平面坐标采用l980坐标系,高程采用l985国家高程基准;c)在测量前,要收集测区已有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资料,凡符合本规程精度要求的已有控制点成果,均可作为同等级点使用;平面控制点应在国家大地控制点上发展;d)在已有高程控制网(四等和等外)的海岛上,沿用原高程系统,并可作为测区的首级高程控制采用;当海岛上联测困难时,也可采用相对高程;e)剖面测线布设从挡潮海岸线、潮上带至潮间带全部,垂直于潮间带等高线;沿剖面测点布设按1:1000比例尺,特殊地貌测点加密。沿程对岸滩地貌进行观测描述。6242海岸线沿程踏勘a)岸线观测点有代表性,能总体反映海岸岸滩地貌类型分布和冲淤演变特征;b)DGPS定位系统,精度好于5m;c)遥感探测:岸滩地貌特征分析,空间分辩率大于5m(1:5万调查区)和大于lm(1:1万调查区):岸滩过程分析,空间分辩率大于30m;d)图件比例尺1:50000。625野外填图和调查记录6251观测记录a)剖面地形观测记录;b)剖面及附近岸滩地貌的观测与描述;c)剖面附近岸滩沉积物的观测、记录;d)剖面附近岸滩冲淤变化的观测、记录;e)观测点应按调查规定编号,准确记录位置并在工作底图上标明;f)观察记录须详细,测量数据要正确:g)观察记录必须注明工作时间,以及工作期间的天气和海况;h)注意侵蚀与堆积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i)对典型岸段现象应绘制素描图、拍摄照片、进行摄像;j)充分利用已有的调查和调访获得的资料,以及航片、卫片资料,并加以分析对比。6252野外填图及基本要求a)岸滩地貌平面分布图;b)岸滩地貌剖面图;c)岸滩冲淤动态变化草图在规定使用的野外工作用图上标明观测点及岸滩地貌类型岸滩剖面形态岸滩冲淤变化,以及实际资料的收集点,如观察点、素描点、照相点等;d)野外填图技术要求野外填图的界线分别用实线和虚线代表实测和推测界线:野外填图时,采用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规定的图例符号,必要时可适当增补;在岸线类型分界处应在底图上具体标出;在冲淤变化强烈区域应用具体符号进行标绘;各测点应填入附录B。626室内分析a)站位校核;b)整理外业记录,照片编号;c)航空、卫星数据的处理、信息提取和潮间带、滩涂面积量算(见遥感调查技术规程);d)根据地形、地貌特征,结合水文泥沙动力条件、人为活动影响进行综合分析。63资料汇编a)收集的历史资料(控制点、基面关系、影像和报表);b)岸滩剖面地形观测记录表;c)岸滩剖面地貌观测记录表;d)岸滩地貌与潮间带类型观测记录表;e)各海岛潮间带类型面积汇总表;f)海岛滩涂和潮间带面积统计表(按类型、地理单元、行政区划等);g)典型海岛岸滩地貌影像集及登记表等。64主要成果图件a)典型岸滩地形和地貌剖面图(根据已有的高程与各特征潮位之间关系,标出各特征潮位线在剖面上的位置);b)典型岸滩冲淤变化剖面图;c)典型岸滩冲淤变化平面分布图;d)岸滩地貌类型分布图(成图比例尺1:5万,图件图式见附录B);e)岸滩稳定性类型分布图(成图比例尺1:5万,图件图式见附录B);f)专题图件编绘要求见附录1;g)专题图图名及分幅要求见附录2。65调查报告海岛岸滩地形地貌与冲淤动态调查报告编写大纲:1前言包括任务来源、调查实施单位、调查时间、方法、程序、工作量、主要成果等的简要说明2自然地理概况3滩涂、潮间带类型、面积与分布4岸滩地形与地貌41地形与地貌特征42主要地貌类型及分布43岸滩地形地貌剖面特征5岸滩动态变化分析51岸滩断面监测成果52岸滩动态变化现状53岸滩冲淤变化成因分析54岸滩动态变化预测6调查数据报表7其它的附图、附表、附件(含参考文献)等报告编写格式应满足附录3的要求。7海岛湿地调查71调查内容a)湿地类型、面积、分布、利用及破坏情况。(滨海湿地分类系统见附录C);b)湿地生态环境特点湿地水体水质特征(pH值、透明度、溶解性固体总量、平均水位);河流(河网级别、河长、年平均流量(10年平均)、流域面积);海岛水文特征(潮汐、潮位、潮流、温盐变化、悬浮泥沙等)等;c)结合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进行野生动物资源调查;d)湿地周边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结合“沿海社会经济状况调查”,获取湿地周边地区的海岛市(县、区)名称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包括面积、人口、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主要产业等数据;e)以资料收集、调访和现场调查综合进行,收集对湿地产生威胁的因子、作用时间、作用方式、作用强度,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围垦、水土流失、污染、过度渔猎、水源补给不足、盐碱化、外来物种入侵、沙化等;f)查清并记录历史上(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及现在和将要采取的湿地保护行动(包括规章条例的制定与实施)的起止时间、主要目的、主要措施及主要成果。72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以遥感探测和海岸沿程勘测验证为主,结合调访收集资料和其他专业调查成果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系统调查我国海岛主要沼泽湿地类型、面积、分布、变化及原因。721资料收集a)不同时相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资料;b)沿海各省、区、县海岛土地利用现状图;c)沿海各省、区、县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开发规划;d)沿海现有不同时相植被图(综合农业区划、上一次海岸带与海岛调查等);e)沿海各县土壤志以及相关图件(类型、质地、养分等);f)沿海气象台(站)气象资料和农业气候区划资料;g)海岛湿地生态环境资料湿地水体水质特征(pH值、透明度、溶解性固体总量等);河流(河网级别、河长、年平均流量、流域面积);海岛水文特征(潮汐、潮位、潮流、温盐变化、悬浮泥沙等)。722遥感影像预判与解译a)对不同时相的航空、卫星影像,根据先验知识,建立解译标志;b)运用地学相关分析方法,对影像进行初步判读解译,给出不同湿地类型、分布及变化,并形成初步解译图,供调查方案设计和现场踏勘调查参考。723调查路线、剖面、观测点设置a)调查路线与海岸线调查一致,但在湿地类型分界、边界及变化显著处加密控制点,进行DGPS测量,以满足遥感验证的需求;b)调查剖面与地形剖面一致,沿剖面对湿地类型分界、边界及变化显著处加密控制点,进行DGPS测量,以满足遥感验证的需求。724调查技术要求a)测量点有代表性,能总体反映湿地分布和演变特征;b)DGPS定位系统,精度优于5m;c)遥感探测:湿地现状分布,空间分辩率大于5m(1:5万调查区)和大于1m(1:1万调查区);时序变化分析,空间分辩率大于30m;d)图件比例尺1:50000。725野外填图和调查记录7251观测记录a)观测点应按调查规定编号,准确记录位置并在工作底图上标明;b)观察记录须详细,测量数据要正确;c)观察记录必须注明工作时间,以及工作期间的天气和海况;d)注意湿地与其它地貌类型、人为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e)对典型岸段湿地现象应绘制素描图、拍摄照片、进行摄像;f)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调查和调访获得的资料,以及航片、卫片资料,并加以分析对比。7252野外填图及基本要求a)湿地类型分布现状草图在规定使用的野外工作用图上标明观测点及湿地类型及分布变化,以及实际资料的收集点,如观察点、素描点、照相点等;b)野外填图技术要求野外填图的界线分别用实线和虚线代表实测和推测界线;野外填图时,采用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规定的图例符号,必要时可适当增补;在类型分界处应在底图上具体标出;各测点应填入附录C。726湿地野生动物资源调查a)结合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进行;b)调查方式采用野外踏查、走访和利用近期的野生动物调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727湿地周边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结合“沿海社会经济状况调查”,获取湿地周边地区的海岛市(县、区)名称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包括面积、人口、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主要产业等数据。728湿地利用和破坏状况调查以资料收集、调访和现场调查综合进行,收集湿地植被资源利用和破坏情况,调查湿地退化的影响因子、作用时间、作用方式、作用强度,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围垦、水土流失、污染、过度渔猎、水源补给不足、盐碱化、外来物种入侵、沙化等。729湿地保护状况调查查清并记录历史上(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及现在和将要采取的湿地保护行动(包括规章条例的制定与实施)的起止时间、主要目的、主要措施及主要成果。7210室内分析与鉴定a)站位校核;b)整理外业记录,照片编号;c)湿地生物标本的鉴定;d)航空、卫星数据的处理、信息提取和湿地面积量算(见遥感调查技术规程);e)综合分析。73资料汇编a)收集的历史资料;b)海岛湿地现场观测原始纪录表;c)各海岛湿地类型分布汇总表;d)海岛湿地特征统计表(按类型、地理单元、行政区划等);e)典型海岛湿地影像集及登记表等。74主要成果图件a)海岛湿地类型分布图;b)海岛湿地资源分区图:C)比例尺1:5万,图件图式见附录C:d)专题图件编绘见附录1:e)图名及分幅见附录2:75调查报告海岛湿地调查报告编写大纲:1前言包括任务来源、调查实施单位、调查时间、方法、程序、工作量、主要成果等的简要说明2湿地自然条件21地貌22气候23水文24土壤3主要湿地类型及分布31湿地分类32各类湿地特征33湿地面积与分布4湿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健康状况41湿地生物多样性42滨海湿地开发利用现状43湿地生态健康评价5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报告编写格式应满足附录3的要求。8海岛围填海使用状况调查81调查内容a)围填海使用的类型、面积和分布,类型分为围垦种植、围海养殖、城镇建设、盐场建设等;b)围填海对海岸线的缩短、海湾面积减少、滩涂减少、湿地退化、和海岛消失等的影响。82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a)以遥感探测和海岸沿程勘测验证为主,结合调访收集资料和其他专业调查成果资料进行综合分析;b)查清l985年至2004年我国海岛沿岸围填海土地使用类型、现状、面积和分布。821资料收集a)1985年以来不同时相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b)不同历史时期的大比例尺陆图:C)沿海各省、区、县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开发规划;d)沿海各省、区、县综合农业区划;e)沿海各省、区、县地方志、水利志:f)沿海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围填海项目审批情况,包括项目的审批时间、开始时间、进展情况等;g)有关海岛、海岸区域研究成果和历史资料,包括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海岛调查资料。822遥感影像预判与解译a)对不同时相的航空、卫星影像,根据先验知识,建立解译标志;b)运用地学相关分析方法,对影像进行初步判读解译,给出不同时期的围填海类型和分布状况,及对海岸线的缩短、海湾面积减少、滩涂减少、湿地退化、和海岛消失等的影响,并形成初步解译图,供现场调查验证方案设计和踏勘调查参考:823踏勘调查路线与观测点布设调查路线与海岸线调查一致,但在围填海项目及使用类型的分界、边界布设验证控制点,进行DGPS测量。824调查技术要求a)测量点有代表性,能总体反映围填海使用类型分布特征;b)DGPS定位系统,精度优于5m;c)遥感探测:围填海使用类型现状分布,空间分辩率大于5m(1:5万调查区)和大于1m(1:1万调查区);时序变化分析,空间分辩率大于30m;d)图件比例尺1:50000。825野外填图和调查记录8251观测记录a)观测点按调查规定编号,准确记录位置并在工作底图上标明;b)观察记录详细,测量数据正确;c)观察记录须注明工作时间、工作期间的天气和海况;d)注意围填海类型与其它地貌类型、人为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e)对典型围填海使用类型应拍摄照片、进行摄像;f)充分利用已有的调查和调访获得的资料,以及航片、卫片资料,并加以分析对比。8252野外填图及基本要求a)围填海使用类型分布现状草图在规定使用的野外工作用图上标明观测点及围填海使用类型及分布变化,实际资料的收集点,如观察点、素描点、照相点等;b)野外填图技术要求野外填图的界线分别用实线和虚线代表实测和推测界线;野外填图时,采用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规定的图例符号,必要时可适当增补;在类型分界处应在底图上具体标出;各测点应填入附录D。826室内分析a)站位校核;b)整理外业记录,照片编号;c)航空、卫星数据的处理、信息提取和围填海使用类型面积、岸线量算(见遥感调查技术规程);d)综合分析。83资料汇编a)围填海项目基本情况表;b)围填海使用状况现场观测记录表;C)围填海使用状况统计表(按类型、地理单元、行政区划);d)围填海对海岸线的缩短的影响统计表(按地理单元、行政区划);e)围填海对海湾面积减少的影响统计表(按地理单元、行政区划);f)围填海对滩涂减少的影响统计表(按地理单元、行政区划);g)围填海对湿地退化的影响统计表(按地理单元、行政区划);h)围填海对海岛消失的影响统计表(按地理单元、行政区划);i)典型海岛围填海状况影像集及登记表等。84主要成果图件a)围填海使用状况分布图;b)比例尺1:5万,图件图式见附录D;c)专题图件编绘见附录1;d)图名及分幅见附录2。85调查报告海岛围填海使用状况调查报告编写大纲:1前言包括任务来源、调查实施单位、调查时间、方法、程序、工作量、主要成果等的简要说明2海岛围填海项目情况综述3海岛围填海项目类型及分布特征31围垦种植类32围海养殖类33城镇建设类34盐场建设类35其他类型4海岛围填海项目行政区域分布特征5海岛围填海项目自然地理单元分布特征6围填海项目对海岸线长度、湿地退化及海岛数量的影响7调查数据报表8其它的附图、附表、附件(含参考文献)报告编写格式应满足附录3的要求。9海岛潮间带底质调查91调查内容a)潮间带底质的类型、特征与分布;b)底质环境变化及影响因素(水文泥沙、人为活动等);c)底质的粒度、矿物(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特征;d)底质的古生物标本鉴定;e)底质的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分析项目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的进行)等。92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a)以现场调查和样品采集分析为主,遥感分析为辅,充分利用其它常规调查的基础数据;b)查清我国海岛潮间带底质沉积物类型、特征与底质环境变化,实现我国海岛潮间带底质调查资料的全面更新。921资料收集a)沿海海岛高分辨率遥感影像:b)1:5万以上最新版地形图:c)沿海各省、区、线县土地利用现状图、功能区划图、开发规划图;d)第一次海岛调查底质数据;e)沿海最新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图件和资料:f)潮间带及相邻海区水动力、泥沙、沉积、人为活动资料等;g)各类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有关资料:h)其它与海岛潮间带底质相关的现有资料:922遥感影像预判与解译a)对不同时相的航空、卫星影像,根据先验知识,建立解译标志;b)运用地学相关分析方法,对影像进行初步判读解译,给出潮间带底质类型、面积和时空分布状况,并形成初步解译图,供采样站位布设方案和现场踏勘调查参考。923底质调查测线、取样剖面与站位布设a)底质调查测线与岸线调查一致,沿程踏勘,并在主要底质类型分界处布设观测点,进行DGPS测量,并满足遥感验证的需求;b)底质取样剖面,沿海岸线平均间距约l0km布设。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解译底质类型的基础上,布设在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潮间带地貌观测剖面,以及其它潮间带类型典型分界岸段,剖面位置尽量与岸滩地形观测剖面一致(岩滩除外),以提高调查资料的统一性和可比性。分别在每个剖面的高滩、中滩和低滩采集表层底质样。站位进行DGPS测量。924调查技术要求a)取样剖面和观测点有代表性,能总体反映底质类型分布特征;b)DGPS定位系统,精度优于5m;c)遥感探测:现状分布,空间分辩率大于5m(1:5万调查区)和大于1m(1:1万调查区);时序变化分析,空间分辩率大于30m;d)图件比例尺1:50000。925野外填图和调查记录9251观测记录a)观测点按调查规定编号,准确记录位置并在工作底图上标明;b)观察记录详细,测量数据正确;c)观察记录须注明工作时间、工作期间的天气和海况;d)底质剖面要标明剖面方位,并在图上标出位置;e)注意底质类型与其它地貌类型、水动力泥沙条件、人为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f)对典型底质类型应拍摄照片、进行摄像;g)充分利用已有的调查和调访获得的资料,以及航片、卫片资料,并加以分析对比。9252野外填图及基本要求a)底质类型分布图在规定使用的野外工作用图上标明观测点及底质类型及分布变化,以及实际资料的收集点,如观察点、素描点、照相点等;b)野外填图技术要求野外填图的界线分别用实线和虚线代表实测和推测界线;野外填图时,采用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规定的图例符号,必要时可适当增补;在类型分界处应在底图上具体标出:各测点应填入附录E:926样本采集和现场描述a)表层底质采用各种可行的采样器;b)记录采样点的水深;c)采样点采样定位精度好于5米,并记录实际测定方位;d)观测记录底质的颜色、气味、层厚度、稠度、粘性、物质成分(粒度、矿物、生物等),并注意保存生物标本;对典型的、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要进行详细描述和拍摄照片;e)观测所取底质的结构和构造;f)每个表层样本采集至少1000克;g)表层样品可用土样袋、玻璃瓶、塑料袋包装;化学、孢粉微古、14C等样本需密封包装;h)样品记录表(附录E)。927室内分析9271样品、资料整理a)站位校核;b)水深订正;c)整理外业记录,照片编号;d)样品和标本整理,包括编号、造册,选定样品的分析项目并填写送样单(表)送实验室分析;e)底质样品(原样)送样品库保存。9272样品和标本分析和鉴定(附录E)a)粒度分析(可用吸管法、筛析法或激光法进行),100样品;b)矿物分析,对于进行物源区或沉积环境分析的沉积物样品,根据需要可进行矿物分析(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矿物分析方法参见本专项底质调查技术规程中的矿物分析方法。选取约30样品;c)古生物标本鉴定,包括微体古生物分析、孢粉分析、大型生物鉴定等,具体方法见底质调查技术规程中的沉积物古生物鉴定。古生物鉴定应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d)地球化学元素分析,选取部分样品,分析项目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的进行;e)航空、卫星数据的处理、底质信息提取(见遥感调查技术规程);f)综合分析。93资料汇编a)收集的历史资料(底质调查分析数据);b)现场底质采样观测纪录表;c)现场底质采样站位汇总表;d)底质样品送样分析单;e)底质样品分析鉴定表(粒度、碎屑矿物、古生物);f)底质样品分析汇总表(粒度、碎屑矿物、古生物);g)底质样品保存纪录表;h)现场底质采样影像集及登记表。94主要成果图件海岛潮间带底质类型分布图比例尺1:5万,图件图式见附录E;专题图件编绘见附录1:图名及分幅见附录2。95调查报告海岛潮间带底质调查报告编写大纲:1前言包括任务来源、调查实施单位、调查时间、方法、程序、工作量、主要成果等的简要说明2自然地理概况3海岛潮间带底质31地形与地貌概况32主要底质类型33底质类型分布特征33底质的参数特征34沉积环境分析4海岛潮间带底质类型的动态变化分析5调查数据报表6其它的附图、附表、附件(含参考文献)等报告编写格式应满足附录3的要求。10海岛潮间带沉积化学调查101调查内容a)沉积物中的总汞、铜、铅、锌、镉、油类、有机氯农药、有机质、硫化物等;b)沉积物化学环境变化特征及原因。102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以潮间带现场样品采集分析为主,结合本专项海域沉积化学调查和其它历史资料,分析潮间带沉积化学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1021资料收集a)海岛岸段及相邻水域沉积物化学调查历史资料;b)海岸工程海洋环境评价项目的沉积化学数据;C)相邻海域的本专项沉积化学调查数据;d)沿海各省、区、县土地利用现状图、功能区划图、开发规划图:e)沿海污染物排放等相关资料;f)沿海海域使用(养殖业、港航、工矿业等)情况等相关资料;g)沿海各县土壤志以及相关图件(类型、质地、养分等)。1022调查剖面与采样站位布设a)选取典型生态环境变化岸段,沿垂直潮间带等深线布设沉积化学调查剖面,布设剖面站位与底质调查剖面站位尽量一致,采样尽量与底质调查同步,以提高调查资料的统一性和可比性;b)在每个剖面的高滩、中滩和低滩采集样品进行现场处理。1023调查记录a)采样站位按调查规定编号准确记录位置并在工作底图上标明;b)观察记录详细,测量数据正确;c)观察记录须注明工作时间、工作期间的天气和海况d)取样剖面要标明剖面方位,并在图上标出位置:e)观察记录调查剖面及附近岸段的沉积地貌、水文泥沙、开发利用、人为活动等资源环境特征。1024样本采集a)样品采集与潮间带底质调查站位相同:b)样品的采集与沉积物调查相同,样品的现场处理按本专项化学调查技术规程进行;c)现场记录沉积物名称、层次、色、味等:d)现场完成样品记录表(附录F):1025调查仪器及要求a)取样剖面和观测点有代表性,能总体反映潮间带沉积化学的分布特征;b)DGPS定位系统,精度优于5m。1026室内分析a)站位校核;b)整理野外记录,照片编号;c)样品和标本整理,包括编号、造册,选定样品的分析项目,并填写送样单(表)送实验室分析(参照潮间带沉积物表格执行);d)样品沉积化学分析,项目主要有:有机污染(总有机碳,石油类),营养元素(总氮,总磷等)重金属(铜、铅、锌、铬、镉、汞、砷等),氧化还原环境(Eh,pH,硫化物)等;e)样品处理和测定按本专项化学调查技术规程要求执行;f)根据历史资料和本专项邻近海域的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沉积物化学环境变化特征及原因。103资料汇编a)收集的历史资料(沉积化学调查分析数据);b)现场潮间带沉积化学采样观测纪录表;c)潮间带沉积化学样品分析鉴定表;d)潮间带沉积化学样品分析汇总表;e)现场沉积化学采样影像集及登记表。104主要成果图件a)海岛潮间带单站环境质量评价图;b)海岛潮间带环境质量区域分布图;c)图件图式见附录F;d)专题图件编绘见附录1;e)图名及分幅见附录2。105调查报告潮间带沉积物化学调查报告编写大纲:1前言包括任务来源、调查实施单位、调查时间、方法、程序、工作量、主要成果等的简要说明2自然地理概况3潮间带沉积物化学环境特征31分析方法32主要沉积物化学特征4潮间带沉积物化学环境分析与评价5潮间带沉积物化学环境变化特征与成因6调查数据报表7其它的附图、附表、附件(含参考文献)等报告编写格式应满足附录3的要求。11海岛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111调查内容a)潮间带底栖生物剖面调查要素包括不同生境的底栖动物、底栖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栖息密度、生物量或现存量)及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群落类型、结构与特征;b)在每个剖面选择一个站位进行生物体残毒分析,项目主要为石油类,重金属(铜,铅,锌,铬,镉,汞,砷)等。112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以现场调查和样品分析为主,结合本专项海域底栖生物调查和其它历史资料,分析海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的时空变化特征。1121资料收集a)已有岸段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相关资料;b)相邻海域底栖生物调查资料;C)相邻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数据;d)沿海各省、区、县土地利用现状图、功能区划图、开发规划图;e)沿海污染物排放等相关资料;f)沿海海域使用(养殖业、港航、工矿业等)情况等相关资料;g)沿海各县土壤志以及相关图件(类型、质地、养分等)。1122调查剖面与采样站位布设a)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根据调查目的,选取生态环境变化大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代表性岸段,布设现场调查剖面;b)通常应选择在滩面底质类型相对均匀、潮带较完整、无人为破坏或人为扰动较小且相对较稳定的地点或调查断面;C)在调查海区内必须选择不同生境(如泥滩、沙滩和岩滩)的潮间带断面,断面位置应有陆上标志,走向应与等深线垂直;d)在每个剖面的高滩、中滩和低滩采集样品,与沉积化学剖面站位尽量一致(岩滩除外),以提高调查资料的统一性和可比性。1123调查技术要求11231调查时间a)潮间带生物采样必须在大潮期间进行,或在大潮期间进行低潮区取样,小潮期间再进行高、中潮区的取样;b)选择春、秋季两个季度月进行重复站位调查。11232采样面积a)岩石岸生物取样,必须用25cm*25cm的定量框取1次2次;b)在生物密集区取样,可采用10cm*10cm定量框取样;c)软相(泥滩、泥沙滩、沙滩)生物取样,必须用25cm*25cm*30cm的定量框取4-8次;d)同时进行定性取样与观察:11233采样定位采样定位用DGPS,精度好于5m。1124现场调查记录a)采样站位按调查规定编号,准确记录位置并在工作底图上标明;填写标签;b)观察记录详细,测量数据正确;c)观察记录须注明工作时间、工作期间的天气和海况;d)取样剖面要标明剖面方位,并在图上标出位置;e)观察记录调查剖面及附近岸段的沉积地貌、水文泥沙、开发利用、人为活动等资源环境基本特征;f)观测记录生物分布、生物异常等现象;各断面的生物带以及出现的生物异常、死亡、群落演替等现象,应用录像机或照相机拍录。1125现场调查11251主要设备仪器a)泥、沙等软相底质的生物取样,用滩涂定量采样框。其结构包括框架和挡板两部分,均用15mm-2Omm厚的不锈钢板弯制而成。规格:25cm25cm30cm。配套工具是平头铁锨;b)岩岸生物取样用:25cm25cm的定量框。若在生物量区取样,可考虑用:lOcmlOcm定量框。计算覆盖面积,则用相应的计数框。其框架可用镀锌铁皮或3mm厚的塑料板制成。配套工具有小铁铲(或木工凿子)、刮刀和捞网;c)当无漩涡分选装置时,或遇某些不宜用该装置淘洗的样品,可用过筛器,筛网孔目lOmm。11252样品采集生物样品采集必须获取足够量的样品数量,如从耙网网获物中抽样,必须遵循随即抽样原则。a)滩涂定量取样用定量框,样方数每站通常取4个8个(合计025m205m2);样方位置的确定可用标志绳索(每隔5m或lOm有一标志)于站位两侧水平拉直,各样方位置要求严格取在标志绳索所标位置,无论该位置上生物多寡,均不能移位;取样时,先将取样器挡板插入框架凹槽,用臂力或脚力将其插入滩涂内;继而观察记录框内表面可见的生物及数量;后用铁锨清除挡板外侧的泥沙再拔去挡板,以便铲取框内样品;铲取样品时,若发现底层仍有生物存在,应将取样器再往下压,直至采不到生物为止;若需分层取样,可视底质分层情况确定。b)岩石岸取样用25cm25cm的定量框,每站取l个或2个样方;若生物栖息密度很高,且分布较均匀,可采用lOcmlOcm的定量框;确定样方位置应在宏观观察基础上选取能代表该潮区生物分布的特点;取样时,先将框内的易碎生物(如:牡蛎、藤壶等)计数,并观察记录优势种的覆盖面积;后用小铁铲、凿子或刮刀将框内所有生物刮取净。c)对某些栖息密度很低的底栖生物,采用25m2的大面积计数(个数或洞穴数),并采集其中的部分个体,求平均个体重再换算成单位面积的数量。d)为全面反映各断面的种类组成和分布,在每站定量取样的同时,应尽可能将该站附近出现的动植物种类收集齐全,以作分析时参考,定性样品务必与定量样品分装,切勿混淆。e)取样时,测量各潮区优势种的垂直分布高度和滩面宽度,描述生物分布带的特征。11253样品的现场处理与保存a)生物样品的淘洗采用过筛器直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组每月安全培训表内容课件
- 家庭类型分类课件
- 外卖店铺运营课件
- 气修技术技能测试题及答案
- 高级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
- 工商银行2025台州市秋招群面案例总结模板
- 农业银行2025景德镇市秋招群面案例总结模板
- 2025年3D打印技术的快速成型效率
- 交通银行2025锡林郭勒盟秋招无领导模拟题角色攻略
- 2025年3D打印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
- T-ZSA 288-2024 餐饮设备智能烹饪机器人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 老龄工作培训课件
- 海姆立克急救法操作考核标准
- 档案员近3年年终工作考核情况
- 《建筑材料与构造》课件-1.建筑材料认知
- 餐饮公司股东协议合同范本
- 2025年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的离婚协议书模板标准版【12篇】
- 2024版济南厂房出租合同(含使用权转让)
- DBJ33T 1307-2023 微型钢管桩加固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