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孔子“恕道”思想及其今世价值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孔子“恕道”思想及其今世价值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孔子“恕道”思想及其今世价值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孔子“恕道”思想及其今世价值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孔子“恕道”思想及其今世价值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伦理学专业论文)孔子“恕道”思想及其今世价值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 如没 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 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 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 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 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目目 录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导言 1 一 选题意义 1 二 学术界研究现状 2 三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4 一 孔子 恕道 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5 一 恕道 思想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 5 二 恕道 思想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 6 三 恕道 思想产生的社会思想条件 7 二 孔子 恕道 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 9 一 孔子 恕道 思想的基本内容 9 1 何谓恕道 9 2 恕道 和 忠道 的关系 13 二 孔子 恕道 思想的理论依据 16 孔子关于 人 的发现 16 孔子的 贵和 思想 18 三 孔子 恕道 思想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 20 恕道 思想是孔子 仁道 思想的底线标准 20 恕道 思想是孔子 仁道 思想的践行方法 21 三 孔子 恕道 思想的今世价值 22 一 孔子 恕道 思想是处理国际事务的道德金规则 23 恕道 思想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背景下和平发展的需要 23 恕道 思想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良性竞争的需要 25 恕道 思想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和谐共处的需要 27 二 孔子 恕道 思想是当前我国社会个体道德的底线 29 恕道 思想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底线伦理 29 恕道 思想是社会转型期道德重建的切入点 31 结语 34 注释 35 参考文献 37 致谢 4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4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i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恕道 思想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独 具特色的精华 它一直贯穿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 作为仁道之方 成为了为人处 世之道 恕 字虽然不是孔子首次提出和使用的 却是由孔子在继承前人思想 的基础上 将其地位提高并使其体系化的 孔子把 恕 誉为 一以贯之 之 道 终身行之 之道 所谓 恕 就是指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这就实现了己 与人的统一 这是对人的关注 也是对人格尊严的关注 标志着人类道德生活的 某种自觉 孔子的 恕 作为仁道最基本的践行方法 其内在旨趣就是使人的由 己及人达到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 成为道德人 以实现 和 的盛况 孔子的 恕 不仅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闪耀着光辉 在当代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 特别是作 为社会转型期道德重建的切入点来讲 更是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本文系统研究了孔子 恕道 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了 恕道 思想的基本内容 理论依据及其它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 进而探讨了 恕 道 在国际国内的今世价值 本文共分了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 分析了 恕道 思想的历史背景 立足于春秋末年的社会现状 从经济 政治 文化三个方面考察了 恕道 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二部分 着重分析了孔子 恕 的内涵 并且对恕道与忠道的关系做了比 较分析 探究了 恕道 思想的理论依据 是孔子对人的发现 是孔子的 贵和 思想 阐述了 恕道 思想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 第三部分 从国际国内两个维度分析了 恕道 思想的今世价值 从国际上 看 孔子的 恕道 思想是处理国际事务的道德金规则 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背景 下和平与发展的需要 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良性竞争的需要 是多元文化背景下 和谐共处的需要 从国内上看 孔子的 恕道 思想是当前我国社会个体道德的 底线 是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底线伦理 是社会转型期道德重建的切入点 从国内上看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我国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 前所未有的发展 并且国际地位逐渐提高 伴随着着加入 wto 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化的国际大舞台 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 在转型期间 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但是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特别是因道德不适引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ii 发的市场经济秩序失调的问题 道德沦丧的问题 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人 们逐渐对道德文化建设提出了质疑 如何使道德内化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就成 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键词 关键词 恕道 孔子 道德重建 分类号 分类号 b8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iii abstract forgiveness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confucianism and also a distinctiv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roughout history it has been exist as benevolence the basic philosophy to guide our choices in life and will be reflected in the way we conduct ourselves although it is not confucius to bring up and use the word forgiveness it is confucius who inherited the thoughts from predecessors and made these thoughts highlighted and systematic confucius concept of forgiveness is probably best expressed in the confucian version of the ethic of reciprocity do no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have them do unto you and by this way the integration of oneself and others can be realized this shows respect for people humaneness and dignity symbolizes that people are conscious of their morals and ethics and formed the encompassing principle as the basic practice method of confucius forgiveness the essential thoughts are guide people to be self other oriented and meet the ideal state of moral personality be a moral man and achieve harmony forgiveness concept does not only light on the past but also has value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ce to being as an entry point of moral reconstruction for the current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confucius forgiveness generation then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tents and the importance in confucianism and furthermore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value of forgiveness in current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nvironments the discussions are present in three parts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forgiveness based on the social realistic circumstance in the later stag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vestigates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generation of forgiveness from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prosperity second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arious implications and confucius promotion of forgiveness and then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loyalty and forgiveness based on the presentation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forgiveness which is harmonious the discovery of humanity by confucius and then the importance of forgiveness in confucianism thirdly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alistic value of forgiveness from international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iv perspective it is the moral gold rule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especially essential for peace and development in current multiplicity world healthy competition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in multi cultural background from domestic perspective it is the baseline of morality of individuals particularly for now as an entry point of moral reconstruction for the current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keyword forgiveness confucius moral reconstruction category nunber b8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1 导言导言 一 一 选题意义选题意义 伴随着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入 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在各个 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是一些不能否认的社会现实证明 中国人 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也正在变化 变化是一种本然的事实 问题在于如何看待 这种变化 于是 今日中国学术界或在呼唤人文精神的复苏 或以为人心不古 世风日下 主张重建国人的道德体系和价值标准 重建道德体系和价值标准确实 应该 因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 在社会生活条件已经发生改变的条件下 如果教 条般地应用旧有的道德体系和价值标准 其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但是当传统社会 历久不变的价值体系面对新的生存空间而逐渐受到质疑和抛弃的时候 我们在价 值重建问题上就走向了两极 一种主张全盘西化 使中国尽快走上世界一体化的 道路上 一种主张向西方学习 但这种学习仅仅限定在科学技术层面上 在道德 理想上则要以中国旧有的价值观念为依归 中国可以而且应该学习西方的科学技 术 经济体系 社会管理系统等一切符合中国国情的有益的东西 但同时由于作 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民族共同体 中国人不可能也不应该向西方的道德标准和价值 体系看齐 因为现代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的发展已经证明了现代道德体系存在着 相当多的弊病 在这方面 中国旧有的道德不仅没有过时 而且经过适当的现代 化的转换 依然可以成为中国人新道德的智慧源泉 孔子的 恕道 思想属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通过对 恕道 思想的分析和把握 对其价值进行现代重估 在国际上 恕道 思想已经被世 界各国所认可 并且作为道德金规则 在处理国际事务 化解地区冲突矛盾 建 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国内 恕道 思想作 为当前我国社会个体道德的底线伦理 从而为道德重建提供借鉴 因为要想重建 道德标准 就必须根植于其所赖以生存的本民族的文化土壤 站在一个真正内在 的视角上去理解它所植根于其中的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把道德重建落实到实处 所以我们需要对形成文化土壤的传统文化进行理论继承 挖掘和创新 使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融合 以适应新时期道德建设的需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2 要 二二 学术界研究现状学术界研究现状 恕道 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儒家学说的基本精神之一 但 是专门研究 恕道 思想的伦理学专著是少见的 只散见于关于儒家思想或是某 一位学者的研究论著中 影响较大的如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冯友兰撰写的 中国哲 学史新编 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先秦伦理思想家的道德理念 还有关于孔子 对古代精神生活的反思 在 中国伦理学说史 沈善洪 望风贤著 浙江人民出 版社 1985 一书中 编者对孔子以 仁 学为核心的伦理学说作了系统论述 其中包括孔子的 忠恕之道 认为 忠恕之道 是一种推己之心以爱人的精神 在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朱贻庭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9 一书中 编 者也主要对中国传统 古代 伦理思想的突出代表作了基本论述 其中包括对孔 子恕道的伦理思想 在 中国伦理思想史 陈瑛 温克勤 唐凯麟 徐少锦 刘启林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5 一书中 将孔子思想概况为以 仁 为核心的道 德规范体系 认为孔子 仁 学的基本内容就是爱人 忠恕之道和克己复礼 关 于道德重建的问题 目前的研究现状还存在着分歧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 部分人产生了唯利是图的非道德行为 存在着宣扬道德无用论的口号 认为搞市 场经济必须以牺牲道德为代价 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 道德水平 必定大降 道德建设已经过时 而另一种是发展论 认为随着经济的腾飞 全球化的普遍 道德风尚会出现与发展相违背的现象但是道德自己不会与时俱进 所以需要我们 重建自己的道德修养 在 当代中国伦理精神 市场经济与伦理精神 吴灿新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一书中 编者主要从 20 世纪 70 年代市场经济以来 特 别受全球化的影响谈及中国伦理精神的演化 在 社会变革中的伦理秩序 当代 中国伦理剖视 高兆明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4 编者将当代社会系统和伦 理秩序也做了分析 在 当前道德理论上的困惑与探索 周原冰 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 1991 周原冰主要论述了当前道德理论上的三大困惑 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当怎样看待共产主义道德 在发展商品经济条件下 当怎样看待道德和道德 的作用 在发挥主体能动性要求下 当怎样看待集体主义原则 在 道德与人的 幸福 高恒天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一书中 编者主要解决了道德行为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3 与人的幸福的不一致问题即德福冲突问题 对道德活动环境做了最基本的界定分 类 国外关于孔子 恕道 思想的研究比较少 在对 恕道 思想认同上 学术 界目前把孔子 恕道 思想列为道德金规则 具有普世伦理的价值 这为我们研 究 恕道 思想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近几年来世界各地进行了 全球伦理 的讨论 全球各地代表把 恕道 思想视为人类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 并写进了 全球伦理宣言 杜维明在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 台湾联经出版事业 公司 1989 一书中 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做了三次分期 从世界主义的情怀出发 对儒学作了发展 并且说明对儒家思想的现代命运及其未来走向的论断必定基于 历史上儒学家的思想特质及其真髓的理解和把握 在 杜维明 文明的冲突与对 话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0 指出 儒学在当代的复兴和发展是以全球文明多元 化为背景的 这是我们谈论传统儒学的现代意义问题的基本前提 在当代任何一 种文明体系都不能单独在全球文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 关于孔子 恕道 思想研究分析还有大量的期刊文章例如 孔子的 忠恕之道 与现代社会的道德精神 黄小娟 前沿 2009 6 忠恕之道不可作积极表述论 李景林 清华大学学报 2003 3 孔子的 忠恕 之道与世界和平 刘兆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5 1 儒家 忠恕之道 与当代社会调节 吴长庚 江西社会科学 2004 8 儒家忠恕之道的语义分析与现代阐释 左亚文 长沙理工大学学 2008 3 浅谈忠恕之道的伦理内涵 王名扬 南京师范大学 西安社会科学 2010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而上重建 兼论孔子的 忠恕之道 王志国 专题 研究 2008 2 儒家恕道的现代价值探微 陈桂蓉 福建大学学报 1999 3 儒家 忠恕之道 与当代社会调节 吴长庚 江西社会科学 2004 8 论儒家的忠恕之道 兼对普遍伦理的历史反思 唐凯麟 求索 2000 1 忠恕之道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 杨清荣 伦理学研究 2005 年 6 仁爱思想中的人本主义与忠恕之道 赵春霞 李坤英 河北建筑科 技学院学报 2000 1 儒家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伦理价值 张渝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7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4 综上所述 在研究 恕道 思想的著作中 孔子 恕道 只是作为仁学体系 发展的一个部分作简要概述 并没用作深刻全面细致的分析 而在研究孔子的著 作中 忠恕之道 研究的还是比较多的 但是单独把 恕道 思想拿出来做研 究的比较少 所以对孔子 恕道 思想的研究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新视角 有助于 我们更好的把握儒家思想的伦理意蕴 更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探究其在当代的价 值 三三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通过探究孔子 恕道 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分析了 恕道 思想的基 本内容及其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 进而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探讨了 恕道 思 想的今世价值 对其价值进行现代重估 从而为道德重建提供借鉴 创新之处在于植根于孔子 恕道 思想产生的政治 经济 文化背景 进一 步挖掘孔子 恕道 思想的内涵和真精神 使 恕道 与新时代社会的发展观念 相融合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把道德重建落到实处 将孔子的 恕道 看成 每个社会个体的底线伦理 将孔子的 恕道 作为社会转型期道德重建的切入点 从而进一步探索 恕道 思想的当代价值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5 一 一 孔子 恕道 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孔子 恕道 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 是指从周平王东迁的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67年 孔子的 恕道 思想产生于春秋末年 这是一个新旧交替 方生未死的时代 这 一时代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转型期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新兴的 地主阶级同奴隶制残余势力不断的斗争 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实现全国统一的斗 争 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 原有的社会制度 礼仪规范 伦理纲常 道德 原则被打破 社会秩序失调 人们的道德生活紊乱 一 一 恕道 思想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 恕道 思想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 春秋时期由于 冶铁 技术的发展 铁器工具应运而生 并逐步被广泛应用 到农业生产中 人们开始有条件地大规模地开发荒野和森林 特别是以牛曳犁耕 田 使得深耕得以实现 农业生产效率获得了很大提高 这使得社会生产力迅速 得到了发展 手工业也因铁制工具的运用 开始迅猛发展 有了专业的分工 就 在农业和手工业获得如此发展的同时 水陆交通也日益便利起来 这就不断促进 了商业的繁荣 这些发展 提高了生产效率 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 提高了人民 的生活水平 也为封建制的生产提供了客观基础 为思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稳定 的物质经济基础 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又促使当时的生产关系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大量私田被开垦出来 租佃 制和征税制被推行 具体来说 在奴隶社会 土地是国有制的 也就是说土地归 奴隶主国家的国君掌握 土地都是所谓的 公田 公田 的收入 按照旧有的 宗法等级制自然也就归各级奴隶主占有 至于耕种土地的奴隶 他们是没有人身 自由的 并且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 他们在奴隶主的监督下劳作 但由于农耕和 铁器工具的出现 一批中下层的奴隶主贵族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 开垦了大量的 私田 并且以租佃制的方式来经营 从此 在 私田 上耕种的奴隶就成了 中国最早一批的佃农 私田 的所有者也就演变成了最早的地主 由于佃农和 地主的出现 我国封建生产关系就产生了 这样一来 新兴地主的心思全都用在 了自己 私田 上 国君逐渐失去了财源 逼迫他们就不得不打破公田和私田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6 限制 所有土地一律征税 据史料记载 管仲向齐桓公建议 相地而衰征 1 按土地等差 案亩而税 2 鲁国实行 初税亩 3 后来各诸侯国都不同程度 地实行了 履亩而税 4 至此可以说 私田 代替了 公田 旧有的社会生 产关系变得支离破碎 新的封建制生产关系逐步确立 二 二 恕道 思想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 恕道 思想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 经济基础的变革 自然也引起了整个社会结构和上层建筑的大变革 西周奴 隶社会 可以说是我国宗法奴隶制的一个相当成熟和高度完备的时期 那个时期 周天子是权力的中心 他 制礼作乐 并有一整套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来维护 自己的统治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但到了春秋时期 由于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 不均衡 再加上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 有一些诸侯国就逐渐强盛起来 各个诸侯 国之间互相兼并 争雄 出现了 狭天子以令诸侯 和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的 局面 宗法等级被彻底打乱了 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 春秋 之中 弑 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 皆失其 本已 5 春秋时期三十六个国君被杀害 五十二个国家灭亡 没能保护好他的 国家 在乱世中悲凉奔走的诸侯数不胜数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 就是因为 统治者 失其本 没有抓住治国的根本 那这个根本是什么呢 在孔子看来 就是没有以 三王之道 以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的纲常伦理教育人 并身体力行之 所以才出现了 夫不通礼义之旨 至于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6 因为 君不君则犯 臣不臣则诛 父不父则无道 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 天下之大过也 7 可见 失其本 才导致周王室的衰微 才致使诸 侯的争霸称雄 使宗法政治制度和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严重破坏 阶级和社会矛 盾冲突加剧 各地硝烟四起 民不聊生 旧的道德准则被破坏 就必然需要新的 道德准则 因此各国才都讲求变法革新 致使 养士之风 也逐渐盛行起来 从政治背景上看 春秋时期 虽然在生产力方面比以前有了质的飞跃 人们 的生活水平相对提高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政治上的祸乱使人们仍然生活在战火 连连 兵荒马乱的年代 人们枕戈寝甲的生活在战争的时代背景之下 安静安定 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问题 所以很难让人们去做道德君子 孔子就是在这种背景 下提出了其 恕道 思想 企图在乱世中寻求一种基本的人际交往底线 因为在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7 孔子看来 法律只能惩治已经构成犯罪的人 而礼的作用或者说道德的作用是巨 大的 它能教导人 使犯罪避免发生 即礼能从源头上制止犯罪的发生 故 春 秋 者 礼义之大宗也 夫礼禁未然之前 法施已然之后 法之所为用者易见 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8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礼对防止人犯罪有效用 但不易 被人重视 但是假如人人都能以礼为内心准绳 那么就会防止犯罪的发生 如果 人们都能以 恕道 作为基本的为人之礼 那么就会有效地减少伤害的发生 三 三 恕道 思想产生的社会思想条件 恕道 思想产生的社会思想条件 在变法革新和兼并战争中 思想界也随之产生了深刻的变革 因为社会制度 发生变化 必然导致在意识形态方面与之适应 整体来说就是百家争鸣 出现了 在权力下移的同时 文化也下移的现象 文化下移现象的一个典型依据就是春秋时期 学在官府 的局面被打破 原 本 在文化知识领域 两个阶层的人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其一是祝宗卜史 即维 护传统宗教的神职人员 其二则是秦大夫 即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掌权者 而这 两类人恰恰都是由世袭产生 他们不仅占有了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而且控制并垄 断着精神生产 然而随着社会大变革的兴起 一些国家在变革中渐趋消亡 而另 一些国家却在变革中愈发强大 正因如此 原有的 文化官 已经失去了其固有 地位 在这其中 某些诸侯国虽然并未灭亡 但也没有那么多的官职空缺留给 文 化官 的子子孙孙 所以这两类没落的阶层 带着知识文化纷纷走向了民间 为 私田的所有者即新贵族们服务 在这一服务中 他们不断改造着旧文化 与此同 时 也萌生了新的思想 并因此重新分化出一批 士 阶层 他们专门从事学术 文化的研究工作 反映的是新兴贵族的意志和意愿 一批独具思想体系的学派便 应运而生 至此 奴隶主贵族对文化的垄断地位被彻底摧毁 有一些地主阶级新 贵族也竞相加入 养士 的行列中来 有些贵族家中养士者多达数千人 这些学 士们四处奔走 养士之风盛行 私学 日渐兴盛 后来随着私学逐渐成熟 社 会各阶层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诉求有了分歧 新的 不同的观念不断涌现 出现了 后来我们所熟知的 百家争鸣 的局面 到了春秋末 战国初 出现了孔 墨显学及其伦理思想 接着就是百家争鸣 诸子蜂起 先秦的伦理思想发展进入诸子伦理思想时期 其中 主要的代表有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8 儒家的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家的墨子 后期墨家 道家的老子 杨朱 庄子 以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他们各有各的主张和思想体系 例如在治国之道上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 墨家主张兼爱 非攻 尚贤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法家则主张加强立法 以法治国 譬如在人道和天道的关系上 儒家的孟子说 诚者 天之道也 思诚者 人之道也 9 还有一定的天人相通的因素 认为 天性即在人性之中 天道是人道的源泉 人道是天道的再现 提出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 则知天矣 10 将人道和天道合一 这时还明显带有神秘色 彩 而老子却明确提出了人道和天道的区别 他说 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 11 这里的人道已经脱离了天道的束缚和羁绊 拥有了同天道同样并列的地位 特别是他还提出了道法自然 就是意味着个人不 应该将自己的意识强加于自然界 人道是人道 天道是天道 人和自然界各有着 自己的运行规律和属性 这不仅否认了天人感应思想 更是确立了人道的独立地 位 庄子也对人道作了一些探讨 认为天道无为 人道也是无为的 人也是一种 自然物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12 他说 不以心损道 不以人助天 13 这也将天道和人道分离 所以荀子说他 蔽于天而不知人 14 其实庄子对 人道也是有过些探究的 他专门写了 养生主 并且庄子的养生和杨朱有关 杨朱 拔一毛而利天下 不为也 15 后来道家中有人专门继承了杨朱庄周的养 生之术 总之 先秦的思想家已经跳出天人合一局限 增强了对人的关注 对人 的重视 加强了对人道的研究 在人事方面 对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也做 了深入探讨 例如荀子已提出 形具而神生 16 的唯物主义观点 并且诸子思想 在伦理道德规范方面对人性的探讨也是不同的 如孟子的性善说 告子的无善无 不善说 荀子的性恶说 把人性的地位提高了 这对于加深人对自己的研究是很 有启发作用的 诸子百家各有各的主张 各有各的观点 他们各执己见 以至于 争论不休 难以达成共识 这也就难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共同的行为准则 人们也 无所适从 孔子看到了这种社会现实 整个社会战乱不断 人们的道德缺失严重 但是又缺少一个普遍的文化共识 没有人们普遍承认和接受的价值观 所以才更 需要一个人们可以普遍接受的具有基础性 操作性和执行力的基本道德准则以规 范人们的行为 孔子正是基于这种特殊的时代要求 提出了做人的 终身行之 之道 恕道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9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7 二 二 孔子 恕道 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孔子 恕道 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 一 一 孔子 恕道 思想的基本内容孔子 恕道 思想的基本内容 1 何谓恕道何谓恕道 恕 字其实并不是孔子首次提出和使用的 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很频繁地 应用 恕 了 只是人们对 恕 的理解是不同的 多层次的 战国策 的名篇 触龙说赵太后 有这么一段话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 至而自谢 曰 老臣病足 曾不能疾走 不得见 久矣 窃自恕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故愿望见太后 18 讲的是 左师触 龙希望去见太后 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 触龙缓慢地小步快跑 到了太后面前 跟太后道歉说 我的脚有毛病 连快跑都不能 很久没来看您了 私下里自己 原谅自己 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 所以想来看望您 恕 在这里 的意思是原谅 左传 记载 晋国阴饴甥会见秦伯时提出 君子恕 以为必归 19 阴饴 甥对秦伯主要讲述的是晋惠公丧师辱国被俘 惠公之臣阴饴甥作为战败国的代表 和秦穆公谈判的过程 在谈判过程中 秦伯曰 国谓君何 对曰 小人戚 谓之不免 君子恕 以为必归 20 意思就是秦穆公问 你们对国君的命运有 什么看法 阴饴甥说 小人发愁 认为国君不免灾祸 君子宽心 以为国君 必定回来 可见 恕 在这里当心宽讲 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 说 夫令名 德之舆也 德 国家之基也 有基 无坏 无亦是务乎 有德则乐 乐则能久 诗 云 乐只君子 邦家之基 有令德也夫 上帝临女 无贰尔心 有令名也夫 恕思以明德 则令名载而行 之 是以远至迩安 21 意思是说 好名声 是装载德行的车子 德行 是国家 和家室的基础 国家有了基础 就不会毁坏 您不也是应该致力于这个吗 有了 德行就快乐 快乐就能长久 诗经 小雅 南山有台 里说 君子很快乐 是国家和家族的基础 说的是有美德啊 上帝在你上面监视你 不要三心二意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10 说的是有美名啊 用体谅来发扬德行 就会使美名远扬 因此远方便来归附 近 邻便会安心 这里的 恕 就有体谅之意 而且 恕 还被看作为德行的践行方 法 在 左传 隐公三年 左传作者评述周郑交质时提出了 明恕而行 要之 以礼 22 周郑交质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周平王不敢得罪郑庄公 就把王子狐 作为人质让他住到郑国去 而郑国公子忽也作为人质住到都城洛邑 由此 周郑 交恶 周朝和郑国就结下了仇恨 君子曰 信不由中 质无益也 明恕而行 要之以礼 虽无有质 谁能间之 23 就是说 诚意若不是来自内心 交换人质 也没有用 能懂得将心比心而后行事 并用礼来约束 即使没有人质 又有谁能 离间他们呢 在这里 恕 是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 恕 字虽不是孔子的独创和发明 但却是由他在前人的基础上 提高地位 并将其体系化的 恕 作为一种道德理念 孔子把它提升到 一以贯之 的地 位 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 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孔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24 何谓 一以贯之 王夫之的解释是 忠 尽己也 恕 推己也 尽己之理而忠 则以贯天下之理 推己之情而恕 则以贯天下之情 推其所尽之己而忠恕 则天下之情理无不贯也 斯 一以贯之 25 可见 孔子将 恕 与 忠 一起提高到 一以贯之 的地位 不仅如此 恕 还被孔子提高到 终身行之 的地位 论语 卫灵公 记载 子贡问曰 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26 在重视古典文献收集和整理的孔子那里 作为一个人一生都应该秉承的价值 观 恕 其内涵也自然是对历史上多层含义的进一步挖掘和提炼 何为恕 首先 孔子的 恕 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从字 面构成上 孔颖达将 恕 理解为 如心为恕 谓之其己心也 周礼 大司徒 将忠恕理解为 中心为忠 如心为恕 27 许慎在 说文解字 中将忠恕解释为 忠 敬也 从中中生 恕 仁也 从心如声 28 忠与恕是与人心密切相关的 两个概念 忠 指为人做事竭尽全力 它既可指上下级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 系 又可指人际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恕 就是指 己心如人心 以己之心 度 人之心 以己量人 其实质就是推己及人 恕 字面上讲是如下心 意思是指 如其己心 就是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如心 就是如自己的心 每个人通过对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11 自己的内心的观察 就清楚自己喜欢什么 讨厌什么 进而以此推断他人 会喜欢什么 讨厌什么 因为自己喜欢什么 而成全别人的喜欢 这就叫 忠 为其一部分含义 也就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因为自己讨厌什么 而知道别人也讨厌什么 因而不愿意将这些别人讨厌 的事情强加到他人之上 这就是 恕 总而言之 恕 就是己之心来推断 量度 忖度他人之心 即己之所欲 揣度他人之欲 己之所恶 推测他人大概也 有此恶 以己之内的道德意识 体验和诉求 来揣度他人拥有着同自己一样的意 识 体验和诉求 也就是推己及人 所以朱熹对 忠恕 的解释是 尽己谓之 忠 推己之谓恕 29 推己就是以己之心推断 揣度他人之心 不论己欲 己恶 凡是 推己 的心思和行为都从属 恕 的范围 其次 孔子的 恕 是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行 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30 施 就是强加的意思 论语 公冶长 曰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吾亦欲无加诸人 31 意思是说 自己都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他人 其实质上就是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 大学 表达的更清楚 所恶于上 毋以使下 所恶于下 毋事上 所恶于前 毋以先后 所恶于后 毋以从前 所恶于右 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 毋以交于 右 此之谓絜矩之道 32 这里 絜 是指用绳子来衡量 度量 推度物体的形 状 粗细 此处指衡量事物的准则 规则和法度 恕道 就是这样的絜矩之道 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为之着想 将心比心 换位思考 以 己 之所感所欲作为标准和依据 来衡量 判断 体察他人的感受 然后再做 出行动的判断 一旦有了这样的原则 标准 那么在行动前就会从他人的立场出 发 想到是否也希望别人这么待我 我 想要获得尊重 我 想要获得幸福 那么他人也会有这样的要求和愿望 我 所不欲的 所恶的 是不是也是他人 所不欲的 所恶的 所以 我 不想受到伤害和痛苦 那么就应当将心比心 在 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 不伤害别人 从对方的立场出发 思人所愿 度人之意 孔子 恕道 思想蕴含的真正精神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 它要求人们把 己 与 人 统一起来 喜善厌恶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 而孔子的 恕道 思想也 正是从这样的观点出发 强调自己不乐意的事情 就不要施加于别人 按子贡的 理解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吾亦欲无加诸人 33 这就要求一个重要的思想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12 基础和前提即人我同欲或人同我心 才能由我之不欲 推知人亦不欲 才能推己 及人 将心比心 能近取譬 正是因为 恕道 思想是建立在同情 同心的人 性根基之上的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一种人已统一的同类感 将 己 和 人 视作同类 视作统一体 因为只有在同类 统一体内部 才会有相同的情感体验 和道德诉求 才会使 推 及 的过程得以展开 才会将他人视为是同自已一样 的人 和自己拥有同样人格尊严和权力的人 正是有了己与人的统一 我心所不 欲者 才能做到不强施于他人 这是对人性和人心的深刻洞察 第二 它要求人们把 勿行恶 与 要行善 统一起来 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就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有相同的意识 体验或诉求 这就要求人们勿行恶 勿施恶 于人 春秋末期 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居上不宽 为礼不敬 临丧不哀 吾何 以观之哉 34 孔子基于当时礼崩乐坏 统治者居上不宽 在位不仁的社会现实 提出其 恕道 思想时首先是针对统治权力而言的 强调统治者不得强迫他人做 不利之事 子曰 出门如临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在邦 无怨 在家无怨 35 当然 孔子的 恕道 不仅是对统治阶级的要求 也是对 一般人的要求 将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视为最一般的道德准则 在与他人相 处时 要有一种责任感 以 恕 自励 考虑到他人之所欲和之所不欲 并尽力 达成其欲或免其不欲 有了这种道德责任感 才能真正有一种同类感 这是一种 人我一体的本然状态 有了这种状态 在与他人交往时 才会有无私和奉献的出 现 才能阻止恶的发生 恕道 才能真正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恕 是 人际交往通道 是联系自己与他人心理的桥梁 从勿行恶方面讲 它善于体察自 己的内心情感和需要 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去理解他人之感 之情 这就是它阻恶 方面的意义 恕道 思想要求人们要行善 也就是应理解 包容 宽容他人 这是它的 容人之方 也是它行善方面的意义 也正因这方面的意义 恕道 思想才有 宽 恕 容人 之意 这也是孔子为什么提出要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36 不 念旧恶 怨是用希 37 的品德 要求人们要行善 有宽厚 容忍之心 能做到真 正的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38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 严于律己 宽于待人 在 推己及人 的过程中 在情感上给予他人理解 包容与关怀 在物质上 给 予他人无私的扶持和帮助 通过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去理解他人 帮助他人 感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13 化他人 这是一种崇高的宽容 尊重和平等精神 如果以 恕道 作为内心准则 推己及人 既可以消除彼此的隔阂 融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 理解 同时又有助于用自己的道德表率去影响和感染甚至感化他人 从而提升个 人修养 2 2 恕道 和 忠道 的关系 恕道 和 忠道 的关系 儒家将 忠恕之道 视为人的行为之道 即人道 通过 上文也可以看出 恕道 思想一直和 忠道 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那么 恕道 和 忠 道 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杨伯峻的 论语译注 丁祯彦 臧宏的 中国哲学史教程 以及 辞海 中均将 忠 恕 作为两个并列且独立的概念 将 恕道 理解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而 忠道 讲求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将忠 恕作为行 仁的方法 忠 是从积极的方面讲爱人的 而 恕 是从消极的方面讲爱人的 这样 忠 和 恕 就从正反两个方面比较清晰地阐明了行仁的途径 这也是 二者明显的不同之处 首先 恕道 表达的是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正如程颐所言属于推己及 人的层面 强调自己所不愿意的不希望的 也不应强加于他人 这就明显与 己 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是不同的 从字面上看 虽然二者的出发点都是 己 但是这两个 己 所表达的意蕴是有区别的 恕 是不欺人之 己 是以诚信 诚意待人之己 以爱己之心爱人 以待己之心待人 是在不自欺的前提下不欺人 而 忠 之 己 是不自欺之 己 是以人道 仁道 去践履天道之己 是一 个 自立 自达 的过程 所以说 恕 主要表现出宽容 理解 尊重和仁慈 而 忠 主要表现出一种进取 刚强 虔诚的精神和态度 其次 正如朱熹在解释 忠恕 时说 尽己之谓忠 推己之谓恕 39 或者 中心之谓忠 如心为恕 40 二者虽然都是实现仁的方式 但具体来说 忠 是自己对仁道的自觉 在这种自觉意识之后的正己 勉己 成己 自励的精神与 态度 所以才是一种极高尚 极负责 极自觉 极虔诚 极守信用的精神态度与 方法 这就体现了它积极的一面 即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 推想他人也有同 样的要求需要满足 或者说不只要求别人要想到自己 而且要求积极主动想到别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14 人 包括父子 兄弟 朋友 君主以及社会 国家 这种由己及人 由父子推 及君王以至于整个社会 国家的 多层级的 完整的道德范畴是一种有助于别人 的 有助于社会 有助于国家的生活态度 精神境界和行人方式 是一种以他人 为重 以社会为重的人生观 一种积极进取 无私无畏 与人为善的献身精神 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所以笔者才认为 忠 是一种高尚的积极的理想的做人标准 是从积极方面讲行仁之道的诚恳为人之心 是对一个人的较高要求 而作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的恕 即我不愿意别人这么对我 我也就不 要这样对待别人 具体来说 恕 是在已与人统一 平等的前提下 体悟到人 欲是相通的 己之不欲亦是他人之不欲 如果自己还不能做到高尚的助人行为 至少可以不伤害同我一样的 有着同样尊严和人格的他人 从这个层面上讲 恕 就和积极助人的 忠 有了本质上的差别 它是被动的 消极的不作为 它的起 码要求就是不要有害于人 是一种丝毫无害人之意 恕 不同于 忠 它不奢 求做对别人有利之事 至少不要做害人之事 因此说 恕 是对一个人的较低要 求 是从消极方面讲行仁之道的无害人之意 再次 从修辞上分析 忠道 思想的表述 用的是肯定性的措辞 提倡性 的意见 是立人 达人的过程 而 恕道 思想劝人不要做那些连自己都厌恶的 事 即如果我不愿意别人这么对我 那么我也不应该那样对别人 用的是否定的 措辞 我们知道 通常否定性的措辞比肯定性的措辞更具有基础性和执行力 正 如法律和道德一般 法律更具基础性 是道德的底线 法律也更具有执行力 法 律一般用的都是否定性的措辞 禁止人们做的某些活动 而道德多为提倡性的措 辞 提倡人们的某些行为 由此推知 使用否定措辞的 恕道 也就比使用肯定 措辞的 忠道 更具基础地位 因为它就是从否定意义讲求为人之道的 忠道 是用肯定性的措辞去提倡人们积极助人 是对一个人的较高的道德要求 是崇高 的做人目标 而 恕道 是对一个人的较低要求 或者说是起码的要求 因为它 用否定的语气禁止人们去做危害他人之事 是消极的防护 是基础性的底线规则 最后 恕 和 忠 的明显不同 还在于 恕 包括有宽恕容人 推己之 心 宽以待人 这也就是孔子提倡的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 可见 恕 也是一 种美德 只不过是具有消极的 起码的美德 而 忠 除了立人达人之意外 往往是和 信 恭 敬 等概念并用或者连用 作为 信 的道德修养 曾子曰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15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41 子张问 政 子曰 居之无倦 行之以忠 42 樊迟问仁 子曰 居处恭 执事敬 与 人忠 虽之夷狄 不可弃也 4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