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校资料,名师设计 课内一类古文 七年级上册:童趣、论语: 讲学案:一古文:童趣(一词多义,多出自航标)1、 解释加点实词: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 )徐喷以烟( );果如鹤唳云端( )为之怡然称快( )鞭数十 ( );壑( )2、一词多义:A明察秋毫 危机存亡之秋 B见:见藐小之物 曹刿请见 见往事而 C才美不外见 胡不见我于王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3、翻译句子: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课后练习理解: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参考答案: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我昂着头看,脖子也累得发僵了。4、热爱自然和生活, 仔细的观察事物,富有联想和想象,并且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发现美、认识美.。中考链接1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 徐喷以烟 (3)鞭数十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使之冲烟而飞鸣(但是) B.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在)C.以丛草为林(把)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20.作者小时候把烟和蚊子想像成云、鹤,可见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2分) 【答案】17.(1)观察 (2)慢慢地 (3)打(鞭打)18.A19.果然像鹤在云端鸣叫,为这一景象感到非常愉快。(意思符合即可)20.富有情趣(可爱),充满想像力。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项为之强 (2)徐喷以烟 (3)兴正浓 (4)鞭数十 18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在) B、蹲其身(其中的)C、以丛草为林(把) D、驱之别院(它,代虾蟆)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0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获得“物外之趣”的。(3分) 【答案】 17、脖颈 慢慢地 兴致、兴趣 鞭打;18 B 19、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20、观察细致,想象丰富,热爱自然与生活。论语 1、解释加点实词:不亦说乎 愠 三省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 己所不欲 罔 殆 是智也 弘毅 凋 其恕乎2、一词多义:A温故而知新: 公问其故 故时有物外之趣 广故数言欲亡 : B呀然一惊: 惊觉欠伸: 波澜不惊:3、翻译句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课后练习理解:联系生活实际,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译文参考答案: 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这种原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与人之间应多些宽容和理解。中考链接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 3分) 1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次谈对你的启示。(3分) 【答案】11。(1)信:诚实。 (2)图:料想。 (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4)而:然后,表顺接。12。(1)译文: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2)译文: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13。见贤思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14。 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七年级下册:口技 孙权劝学 伤仲永 讲学案:二教学目的巩固中考要点文章重难点实词句子和理解教具试卷练习教法无答案的先做后校对;有答案的记记做做,然后订正。口技 1、解释加粗的词中间力拉 虽人有百手 名其一处 会宾客 但闻变色离席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妇抚儿乳 意少舒曳屋许许声 一端 奋袖出臂 侧目 2、下列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善:京中有善口技者择其善者而从之 、毕:众妙毕备群响毕绝、坐:满坐寂然口技人坐屏障中3、翻译句子 忽然扶尺一下,群响毕绝: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阅读:课文依次描写了表演前的(准备 )及表演即将开始时的情况,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和听众的(反应),表演结束时的情景。紧扣“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一个“”字。参考答案: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伤仲永 、解释下列句子加粗的词。未尝识书具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稍稍:渐渐 宾客:用宾客之礼相待从先人还家 (5)邑人:同县的人(6)利其然 以为利 (7)扳:通 “攀”,牵,引 书:写 (8)称:相当 环谒到处拜访 或:有人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3翻译句子: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 6、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岁到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参考答案: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4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5、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孙权劝学 1、解释加粗的字当涂掌事 蒙辞 涉猎 见往事 见事之晚乎2.释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说说吕蒙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东吴阿蒙了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要擦擦眼睛重新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3、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知道不足就立刻改正中考链接: 5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 B若 孰若孤 或以钱币乞之 若毒之乎C.过 及鲁肃过寻阳 D见 见往事耳 人恒过,然后能改 有时见日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C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7简答(不得直接摘抄原文句子)(6分)(1) 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 8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3分) 成语: 启示: 【答案】5.A 6.D 7.示例:(1)因为吕蒙现在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2)鲁肃与吕蒙交谈讨论,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8.成语:刮目相待 启示:示例:要多读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见识。链接阅读题:7文章中隐含的两个成语是:刮目相待,吴下阿蒙。(2分)8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难道是要你去阅读经书当博士吗?我只不过是叫你应当多读点书,熟悉一些历史罢了。这句话写出了孙权对读书目的的看法,揭示了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为增长见识阅历。9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2分)答: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的。八年级上册:三峡 湖心亭看雪 观潮 陋室铭 爱莲说: 讲学案:三陋室铭1、理解加点词词义 (1) 有龙则灵 ( ) (2) 斯是陋室 ( ) (3) 惟吾德馨 ( )( ) (4) 谈笑有鸿儒 ( ) (5)往来无白丁 ( ) (6)无丝竹之乱耳 ( ) (7)无案牍之劳形 ( )( )( ) 有仙则名 ( ) 可以调素琴 ( ) 2、翻译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3、 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 。参考答案:1、(1)灵异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2)这 (3)品德高尚 (4)博学的人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5、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暂无中考链接爱莲说: 1、解释下列加点词可爱者甚蕃( ) 益( )出淤泥而不染( )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 亭亭净植( ) 亵玩( )鲜( )宜乎众矣:( )2、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1、水陆草木之花 之: 助词 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有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 同上 3、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渔人甚异之。之:它,指明桃花林的奇景。3、根据诗文内容填空。1陋室铭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2、 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 韵。有 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3爱莲说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元公”是他的 。4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译: 5、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答: 参考答案:1、(1)多 更加(2)(3)沾染(污秽) 洗涤 美丽而不端庄 立 很少 应当 3、 唐代 刘禹锡 2、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周敦颐 北宋 哲学 谥号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3、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只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略、 (莲梗)中间空,外面直,不生藤蔓,不长旁枝。 5、说明: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中考链接 15解释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蕃( ) (2)亭亭净植( ) (3)出淤泥而不染( )16翻译下面句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7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18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_表达_;韩愈在马说中借_,表达_;周教颐借“莲”表达_ _。【答案】 15多立却,但是16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17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18陋室(或陋室不陋) 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千里马的遭遇 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 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中考链接(1).解释加点的字。(4分) 可爱者甚蕃 蕃 濯清涟而不妖 濯 不蔓不枝 枝 陶后鲜有闻 鲜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4).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4分) 【答案】(1)多 洗涤 长枝节 很少 (2)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 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或君子的美好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4)示例: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三峡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 ) 略无阙处( ) 重岩叠嶂( ) 沿溯阻绝(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有许多趣味;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2分) 4、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1、阳光 飞奔的马 真、实在 早晨 缺 (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溯流而上 快2、 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或“也没有这样”)快;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空旷的山谷传来元后啼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3、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4、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5、(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2)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中考链接 10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B绝/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1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隐天蔽日(隐瞒)B良多趣味(确实)C绝多巘生怪柏(山峰)D哀转久绝(消失)12加点“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陋之有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已而之细柳营 D策之不以其道13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答案】10D(“高猿”是一个偏正式的语言单位,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停顿)11A(“隐”是“遮蔽”的意思) 12B(A项是表倒装的助词,可不译;C项是动词,“去”的意思;D项是代词,“它”的意思;题干中的例句与B项都是结构助词,“的”意思) 13B(选文第二段先写水之盛,再写水之速)14(1)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2)即使骑着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迅速。中考链接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0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 ”描写水势盛大,又用“ ”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原文的语句填空)11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答案】9、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10、夏水襄陵沿溯阻绝(1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1分)11、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1解释文中画横线的词语: 方其远出海门 皆披发文身 弄旗标枪A方 B沃日 C倏尔 D随波而逝 E溯迎而上 F出没 G虽 H 溢目一舸无迹 倏尔黄烟四起(忽然) 人物略不相睹(一点点)参考答案: 发、起; 画着文采 ;树立、举 ;当时 ;冲荡太阳 ;突然去、往;逆流迎着潮水 ;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即使 ;满眼 ;船2译文:1、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2、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_3、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_4、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_5、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_6、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7、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_ 参考答案:2不久(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3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4、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5、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7、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阅读题: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如履平地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5文中写潮的描写顺序是:由远及近4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更定 湖中人鸟声俱绝 及下船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客此 2、阅读第一段,回答文后问题。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二)阅读第二段,完成下面各题:” 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怀念故国的深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1、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2.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3.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中考链接 6课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 ,_(朝代)文学家。(2分)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A余拏一小舟()B上下一白()C客此()D及下船()8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焉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而 宋无罪而攻之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C是是日,更定矣是进亦忧,退亦忧 D其 问其姓氏 其如土石何 9翻译下列句子。(5分)(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0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2分)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答案】6、张岱明末清初7、携、带,全、都,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等到8、C9、(1)(2分,“绝”0.5分,句子翻译1分,语意通顺0.5分)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等声音都消失了。(2)(3分,“惟”0.5分,句子翻译2分,语意通顺0.5分)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10、D(侧面烘托)八年级下: 五柳先生传 马说 与朱元思书 小石潭记 醉翁亭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