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 位 代 码 10445 学号 2007020082 分类号 g41 研 究 生 类 别 全日制硕士 硕士学位论文 论 文 题 目 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 学科专业名称 思想政治教育 申 请 人 姓 名 索军明 导 师 姓 名 马永庆 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10 年 4 月 28 日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 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 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1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10 年 月 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目 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 iiiiii abstractabstract . v v 前前 言言 . 1 1 (一) 选题由因和选题意义 . 1 (二) 研究现状 . 3 (三)研究方法 . 6 一、道德教育与人性一、道德教育与人性 . 7 7 (一)道德教育的性质 . 7 (二)人性的基本内涵 . 9 1人性内涵界定的科学理论基础 . 9 2人性的界定 . 12 (三)道德教育与人性的内在联系 . 14 1人性固有的内在矛盾是道德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 14 2人性的可塑性是道德教育存在的可能性 . 15 3人性的可变性决定道德教育的长期性 . 16 二、道德教育人性基础理论的历史探源二、道德教育人性基础理论的历史探源 . 1616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对道德教育和人性关系理论的论述 . 17 (二)西方思想家对道德教育和人性关系理论的论述 . 19 1从感性欲望出发强调物质利益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 20 2强调人的理性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 21 3神学人性论否定人性,把道德教育神圣化 . 23 4人性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 23 三、道德教育人性基础的实现路径三、道德教育人性基础的实现路径 . 2424 (一)正视当前道德教育人性基础方面存在的问题 . 25 1重道德教育的工具意义,轻道德教育的本体价值 . 25 2道德教育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根基 . 26 3道德教育重灌输,轻疏导 . 26 (二)道德教育人性基础的现实确立方式 . 27 1坚持道德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原则 . 2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2确立道德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地位 . 30 3加强道德教育的人文关怀 . 33 4道德教育要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完善人性 . 36 5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 . 38 注释注释 . 41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 4343 致致 谢谢 . 1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74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 中文摘要 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实现方式,它更关心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就是人在 社会生活中,在个人与社会、他人、甚至与自身之间,应该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德性问题。 道德教育,古已有之。但是以往的道德教育只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其统治的工具。由于社 会历史原因,使得道德教育没能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前进。反思以往的道德教育,我们会发 现它既不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在实施中背离了人性的形成过程和规律。 正因为如此, 本来应该是充满了人性魅力的道德教育,变成毫无主体能动令人厌烦的道德灌输和说教。 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阐释道德教育和人性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该 文对道德教育的定义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用科学的和合乎 人性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使受教育者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和自主判断道德行为的能力,同时内心产生共鸣和信念,并在生 活中切身践行。对人性的概念界定是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思想的指导之下提出的。广义的 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各种属性的总和,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狭义的 人性可以理解为人的本质。道德教育与人性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人性固有的 内在矛盾是道德教育存在的必要性、人性的可塑性是道德教育存在的可能性、人性的可变 性和生成性决定道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终其一生的道德修养过程。 第二部分是对道德教育人性基础理论的历史探源。首先分析了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和人 性关系的理论。中国古代思想家大都把人性看作人生而固有的资质,在人性与道德教育的 关系上,也提出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思想。其次分析了西方各思想家对道德教育与人性关系 的论述,分别从感性欲望出发强调物质利益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人的理性在道 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神学人性论否定人性,把道德教育神圣化,人性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这四个方面分析了西方思想家的论述。中国传统人性思想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人 性思想都是唯心主义人性论。这样只能导致对人性的抽象认识,脱离了一定社会的生产关 系孤立的看待人,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造成道德教育中的无人现象。 第三部分,道德教育人性基础的实现路径,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侧重于从实践 的角度去重新认识道德教育。对道德教育人性基础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首先,道德教育 的对象是人,因此对人的正确理解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前提;其次,道德教育是人与人之间 内在情感和智慧的交流,所以必须以一种人性化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第三,道德教育从根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本上说是培养人的教育,目的是使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更高的思 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督促个体在现实世界寻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去 生存,以达到自己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因此,道德教育首先要正视当前道德教育人性基 础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二道德教育人性基础的现实确立方式主要包括:坚持道德教育中的 以人为本原则;确立道德教育的人的主体性地位;要加强道德教育的人文关怀;道德教育 要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完善人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 关键词:道德教育; 人性; 人的需要; 人的主体性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 the human nature foundation that the morals educates research abstract a nation and state of education lies in education, which relates to the whole nation and state and honor. moral education as a kind of special education, it means more concerned about peoples moral quality, namely people in social life, personal and social, of others, even with their own, should show a kind of moral problems. moral education, it. but the former moral education is the ruling class in order to maintain its rule tool. because of the social history reason, make moral education cant in a correct manner. the moral education reflections, we find that it is not respect educateess main body status, in human form from the process and the rule. because of this, ought to be full of glamour, moral education of human body to move into no annoying moral infusion and preach.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and moral n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based on moral education is defined according to certain social class or educator and regulating the moral principle, with scientific and humanity, with targts, plans and organization of people to exert the effect of moral system, make pedagogue to form the correct moral cognition and moral behavior ability to judge the ability to resonate inside and beliefs, and life in their practice. the definition of humanity is in marxist ideological theo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oposed. the generalized humanity is the attribute of the sum of the people, including the nature and social attribute and mental attributes. special human nature can understand. moral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i education and the inner link mainly displays in the following: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inherent human moral education is the necessity of the existence of human morality is the plasticity, the possibility of the existence of human education and variability of moral education and generative decision may not overnight, but a lifetime of moral cultivation proces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basic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 of human history extricated. firstly analyzes the moral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human relations. chinese ancient thinkers are mostly humanity as life and inherent in human nature and moral qualifications,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many ideas can reference. secondly analyses of moral education in western thinkers and each human relations. the ancient thinkers were discussed, and the medieval theological thinkers of western modern thinkers, thu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xt.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arxist human thought before humanity is human idealism. this can lead to human nature from the abstract knowledge, certain soc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the isolated ignored at the pedagogue, moral education subject position of unmanned phenomenon. marxist theory of human thought and the distinction that having essence. the third part, the moral education foundation of humans route, the core part, mainly focused on the view from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to reevaluate. mor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human meaning can understand so: first, moral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object i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basic premise is the moral education, secondly, the moral education is between the inner emotions and wisdom, so must communicate with a humane way and method, third, the moral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ii education is fundamentally cultivate peoples education, the purpose is to form a correct world outlook, the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higher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and humane quality, urged the individual in the real world, seeking a more meaningful and more valuable way of life to survive, to a mo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freedom. therefore, moral education must face the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humanity, the moral education must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the moral educa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subjectivity, to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of the fourth humanistic care, the fifth to 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as the moral education of the supreme goal. key word: moral education;humanity;the need of the people; peoples subjectivity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前 言 (一) 选题由因和选题意义 1选题由因 人类文明传承至今并将继续发展下去,组成其社会整体的各个要素必然有其内在的发 展规律:经济走向自由、平等、开放的市场经济、政治由专制逐步走向民主、文化由封闭 走向开放和相互融合。而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应该如何发展,是继续束缚在传统道德教 育的藩篱,还是积极寻求自身的突破,力争与社会主旨发展的步调一致?当然,传统道德 教育的弊端已经被我们所深恶痛绝,但我们似乎仍然找不到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 进入 21 世纪,我国的改革仍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由其所致的社会结构的转型加之 我国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以及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外在遭遇,使我国当前的社会问题异常 繁多复杂而不易解决。 教育虽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决定因素, 但却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国历来虽然很重视道德教育,但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却是:在学校中日益显现的各种道 德观念的冲突与道德问题行为的普遍,学生不再是具有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良好品质的 传统形象;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扭曲和精神信 仰空虚。经济上的迅速发展似乎并没有带来道德上应有的进步,反而出现了一种“道德滑 坡”的假象。是什么原因导致诸种关于道德问题的出现?除了社会发展的外在原因,道德 教育本身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为什么道德教育的成效如此之低呢?这个问题一直 困扰着我,成为我写这篇论文的最初动机。虽然我可能找不到答案,可能找不到解决问题 的方法,但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致力于道德教育研究的其中一份子,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往前 推动一小步。 带着问题我开始整体构思我的论文。在翻查了大量的书籍和材料之后我发现,道德教 育的发展其实一直以来都是畸形发展,包括它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等。而最 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违背了道德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本质。虽然它在表面上强调要做人 的文章, 但事实上却夸大了道德教育的外在工具性价值。 它割裂了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片面的强调人的工具性价值,即道德教育不是为了人而培养人,而是为了人本身以外的价 值。鉴于道德教育和人的关系如此密切,我又想到了本文的第二个核心概念人性。 人性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思想家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每一个时代的思想家都力图从 各自的角度去揭示人的本性,形成反映时代精神的人性论。中国古代各思想流派主要围绕 着性善还是性恶的问题而争论,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恶论、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董子的性有善有恶与性三品说等。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尽管他们围绕着人性善恶问题而 争论,但是人性首先是指什么,他们却没有告知。其实,诸家学派的人性论思想都有很大 的局限性,他们只从人性的一方面或一种表现形式去论述,却把它们看做人性的全部。西 方各思想家主要是围绕着性是利己还是利他的问题而争论,但他们对人的理解却是脱离社 会生活的孤立的、抽象的人,把人的自然属性误认为是人性的全部。因此他们所理解的人 性是抽象的人性论。 在现实生活中, 我认为凡是影响巨大的文学名著或电影, 无不是在表现和反映人性的, 表现人性的善与恶,卑劣与崇高,人性的扭曲等等。文学或电影都是对现实生活真实的反 映,以现实为依托进行创造的。由此我想到,在现实世界也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问 题,而这些问题都和人有关,表现着人性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以来,人们追逐私利的 合理性被证明以后,各种各样的价值观被人们所接受,社会上充斥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和极端个人利己主义的污垢,人性应有的光辉被外在之物所遮蔽。 那么人性究竟是什么 呢?如果如孟子所说人性是善的,那么为何人又会变恶?如荀子所说人性是恶的,那么思 想道德教育又如何使之成善呢?如果是西方思想家所说人是自私的,那么人又能在多大程 度上摆脱自私心,使自己变得高尚呢?个人进行道德修养,能不能形成君子、圣人般的品 格?这些疑问构成了我写这篇论文的第二个出发点。两个概念被偶然的联系在了一起,于 是又催生了我的第三个问题:既然道德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那么它和人性之间有什 么样的内在联系呢?道德教育应该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由于传统道德教育是 社会本位的,可不可以将人性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加以研究,从而实现道德教育为人的本 质? 带着这些疑问和困惑, 我开始了论文的写作, 希望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可以得到解答。 2选题意义 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实现方式,不同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其目的不但在于 培养人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更重要的是它指向了人的生活,追求德性的生活就是完美的 生活、有意义的生活。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新形势下下, 面对出现的新问题,人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个 重要而急需解决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本文试图通过对古今中外人性论的思想进行综和分析的基础 上,重新解读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的内容、结构、方法和目标立足于人性,在充分认识 人性的各种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的目标定义为最终培养、完善并解放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人性。 因为脱离了人性内涵的空洞的道德教育的灌输, 背离了人的主体性的道德教育过程、 方法,违背了发展人性、完善人性的目的,这种传统的道德教育违背了它的最初本质,只 能培养出畸形发展的人。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可以从以下几点去认识:道德教育的出发点 不是传统道德教育中单个的、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性,有着丰富情感、多 种需要、在实践中真正生活的人;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在具有统治性和至上性,不是要求每 个人都要成贤成圣的道德乌托邦,而是培养具有良好德性的公民,道德教育因此回归到了 生活;道德教育在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它要求以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为前 提,不能把人当做物一样看待;道德教育的方式要合乎人性的要求,体现人性的关爱,以 提高道德教育的成效。充分认识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确立人性基础在道德教育中的应有 地位,是道德教育理念上的一大进步,是对人性基础的功能与价值的重新定位,也是促进 道德教育人性化的基本前提。 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本文重在挖掘和扩展其现实价值,目的在于通过思想道德教育 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现阶段人的建设和人的更好的发展以及道德教育的有效 实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导向。道德教育是培养人们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要想实现 人的科学发展,道德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我们要想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现实的 个人的人性基础的重要作用,提高现代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改变由于长期以来我 党单纯从政治角度进行道德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活动,相对忽视现实中个人的生存、发 展需要所造成的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局面,增强现代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进行现 代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准确地把握这些人性基础。 作为新世纪的高学历研究者,面对日益显现的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自身应该有 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时代所赋予我们的,我们不能推脱。近二十年的学校生活和学 习,我非常留恋这片能给予人以智慧和精神生命的热土。本文的研究是我讲所学的理论应 用于实践的一次有益尝试,同时也会坚定我对从事教育事业的美好憧憬和信心。 (二) 研究现状 我们现在的研究都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基础上的一定发展和创新。因此,在进行每 一项研究之前,对当前学术界的已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探索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的研究现 状大致有以下几点: 1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思想来指导道德教育,从而在道德教育中坚持人性 原则。陈炳水在道德教育应坚持人性原则一文中指出:从人性的角度来探讨道德教育, 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性原则,不但符合道德教育的最终出发点,而且也符合道德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教育本身的客观规律。在道德教育中坚持人性原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思想的。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思想和以往人性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优 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坚持从现实的人出发研究人的问题所形 成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它使人学变成了科学,在人学理论上实现了伟大的变革。因此,这 一思想是我们今天提出道德教育应坚持人性原则的理论根据。王天民、郭彦雯在从马克 思主义人性观看道德教育超越本质的实现指出: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以历史唯物主义思维 揭示了人性的生成性、创造性,为当代中国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那就是道德教 育必须以超越性为本质,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到人的本质的生成创造性,激励受教育者把人 性的应然转化为实然,促进受教育者个人品德的提升和完善。 2人性理论是道德教育的学科理论基础,并且对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刘海鸥在思 想道德修养的人性论基础中写道:思想道德修养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一种人性的修炼, 就是通过对人性的扬善抑恶,使人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造就和培养完美的人性和人格。 在古今中外思想史上,有什么样的人性论,就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论。所以,人性 理论是思想道德修养以及该门课程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学科前提;张哲在论人性假设对思 想道德教育的意义中指出: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引入人性假设理论,不仅有助于充实思想 的的教育的基础理论,还有助于纠正我们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偏差,使我们的思想道德 教育更富有成效。人性假设从探讨人的情感世界出发,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理论,将 其引入思想道德教育领域,可以弥补传统道德教育领内容体系过分偏重社会本位的不足; 郑咏梅、张承安在道德教育中人性关怀的缺失与回归一文中看到了传统道德教育的弊 端,指出由于传统道德教育中人性关怀的缺失,现代人的精神失落呼唤人性关怀,当代人 类社会发展观的转变呼唤人性的发展,人性关怀已成为道德教育的时代课题,人性关怀不 是空话,道德教育呼唤人性关怀的回归。面对这种现状,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解放个人,培 植具有充分活力的个人主体。人文学科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性。重视人性的培育和完善, 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人性关怀已成了当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面旗帜、一 个纲领和一个口号。教育要面向未来,就必须把握时代精神;王卫红在德育中的道德教 育与人性中指出:在德育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研究的就是人的本性,并且以此作为伦 理,道德的基本原理,因为道德是人类社会中的人的一种行为规范,那么在研究道德形成 的同时势必要研究人的行为动机的产生及其影响。探讨人性与道德的问题也有助于我们解 决一些在德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3侧重于人性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研究。肖群忠在人性与道德关系新探中指出人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性是道德的主体基础。人的本性即他们的需要(利益:物质的和精神的)是道德发生和实践 的最初动力,不断的人化自己与动物相同的自然本能,丰富人的社会性,弘扬人的主体性, 不断使德性超越天性,理性指导约束本能,社会性超越一己偏私、丰富个性,这正是人不 断走向完善的必由之路。理想人性的造就成为道德的最终目的,人性论构成各种伦理学说 的逻辑出发点和理论前提;黄明理在从人性看人的道德需要中指出:人性是人区别于 动物的特性总和,它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两个方面,前者使人的道德需要成 为必要,后者使其成为可能。人的道德化是人性的客观要求,人的道德需要是人性的证明, 它使人表现出更富有人性的状态;吴沁芳在人性化:道德实现的根本性归依道德实 现的本源性探析中,通过考察我国道德实现中的困境,提出道德实现的内在依据和根本 归宿是人性。指出从道德起源至道德发挥其特定作用的进程中,人性的影响至关重要。忽 视道德生活中人性的地位与意义,将会扭曲道德的形象,并直接影响道德价值的实现。三 种基本属性在道德实现中的地位和意义,自然属性是道德实现的根源性动因,社会属性是 道德实现的调控性动因,以及精神属性是道德实现的支配性动因。欧阳旭曦在人性的内 在矛盾是道德的基础中提到,道德根源于人性,道德的最终基础在于人性的内在矛质, 道德的力童来源于道德的人性基础, 人性化的生活即道德生活, 是人类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4侧重于从中西单领域或在两者的对比中,探讨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以及对道德教 育的启示意义。刘亮红, 简论儒家道德修养的人性论基础指出:人性论是道德修养的 基础,有什么样的人性论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修养论。古今中外, 历代思想家都从人性 的善恶出发来论证道德修养中的各种问题。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家们在孔子“性相近, 习 相远”的人性命题基础上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 性善论、性恶论、性三品论及人性结构二 重论,这几种人性论构成了儒家道德修养论的人性论基础;陈兴安, 先秦儒家德性论及 其德育意蕴指出: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 理论基石。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 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 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从孔子发展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基本上 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延展;杨仕奎,葛桦中国传统人性学说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 示人们总是基于一定的人性假设,性善或性恶、利他或利己,然后再依据这一假设去寻 找进行教育,特别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路径与方法。由此观之,人性善恶与道德教育、道德 修养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他通过对传统人性理论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的简要分析,进 而探寻中国古代人性学说、道德教育与修养学说对当代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启迪。此外还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有陈媛的中西方传统德育的人性论基础比较 。 综合上述研究,学者们对于人性基础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并在各个研究层次上 都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上述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表现为研究尚处于开始阶段,稍 显片面,没能形成系统的研究;再就是对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思考不是很多,即当前面对如 此复杂的问题,道德教育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人性、立足人性,以期达到更理想的培养 人的目的。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文献检索在每一项研究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检索到相关的文献,首 先有利于我们在写作之前充分认识和把握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背景,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 可以进行必要的继承和创新;其次,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行必要的借鉴,这 样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加具有说服力。 2多学科整合研究方法。现代各学科的发展在呈现出愈来愈专业化、精细化的同时, 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渗透液越来越广泛。道德教育绝不是孤立的存在于其它学科之外的,它 总是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人性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其次它还属于 伦理学、教育学范畴。本文就将道德教育与心理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诸多学科联系在一 起,多方位阐述和解释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使得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大大提高。 3比较研究法。本文是在反思中国传统人性思想和西方人性思想的基础上,去解释 传统道德教育人性基础的缺点与不足。然后在马克思主义人性思想的指导之下,在中国与 西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去揭示现代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是在马克思主义人性思想的指导之下,坚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解决现实问 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道德教育人性基础 的现实问题为立足点,侧重于具体问题的解决即道德教育人性基础的实现路径,做到理论 与实践的统一结合。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一、道德教育与人性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根本就在于教育,教育关系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荣辱。20 世纪 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是, “教育:培养人性的哲学” 。教育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 形成的一种精神活动,旨在传播真理、塑造人性并且担负着延续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历史 使命。可见,教育和人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实现方 式,它更关心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在个人与社会、他人、甚至 与自身之间,应该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德性问题。道德教育,古已有之。但是以往的道德 教育只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其统治的工具,他们宣扬统治阶级的思想,以实现愚弄人民、 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由于中国的社会结构是脱胎于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而且在新中国 成立之后又遭受过严重的挫折,致使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没能以一种正确的方式 前进。反思以往的道德教育,我们会发现它既不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它所传授的又 是剥离了人性内涵的空洞的道德规范,在实施中背离了人性的形成过程和规律。正因为如 此,本来应该是充满了人性魅力的道德教育,变成毫无主体能动、没有道德意义,甚至是 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道德灌输和说教。道德从而由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变成对人的某种束 缚和约束,人们通常是在迫于某种外在压力之下才不得不去做。而且在人们做完一件本该 是有道德意义的事情之后,感觉不到任何的荣耀和幸福。诸如此类的众多的道德异化现象 都是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传统道德教育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它是以唯 心主义世界观为指这只能导致对人性的抽象认识,脱离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孤立的看待 人,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造成道德教育中的无人现象。随着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 提出,人的发展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再加之教育和人性之间的种种关系,本文就从 从人性的视角去思索道德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企求探求一种人性化的道德教育,从而在 某种程度上改变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以达到提高全民族道德素 质的目的。 (一)道德教育的性质 首先,从道德教育的起源来看,它既不是上帝和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是人的理性、 情感的产物,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所 以恩格斯说: “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 1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经济基础决定的并 且反作用经济基础。所以,对道德起源问题的考察,同样不能离开社会的历史发展,离开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人的社会实践而抽象的去研究。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中,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人类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物 质生产活动是生活生活的基础,劳动最终使人从动物界中脱离出来。由于生产力落后,个 体力量单薄,个体只有结成群体并在群体中共同劳动、共同抵身御野兽的侵袭才能获得生 存和发展,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人们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于是这样 就促成了人类社会的形成。人作为个体存在物,为了维持自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追求自己 的个人利益;但人又作为整个群体中的一员,又有维护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这就表现为社会的共同利益。社会共同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证,没有社会共同利益 的实现,个人利益也得不到保障。但两者又是对立的。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总是 会同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甚至与他人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这时候,道德做为处理 两者关系的需要就产生了。起初它是以习惯、风俗和禁忌的形式出现的。为了维持整个种 族的延续和发展,当人们发现许多行为的发生不利于整个共同体的发展时,这种行为便在 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被禁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当人 们对道德的认识变成自觉之后,风俗、禁忌便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客观的精神力量, 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因此,道德教育是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而形成的,调节人的需要或利益相互 关系的道德就成为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之一。人需要道德,就像人的各种其他需要一样。但 人的这种需要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根植于人的存在及其利益的两重性的本质之中。道 德使人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保持合理的关系,以此维持和发展正常的物质生产和生活。 如果没有道德的调节作用或者是人们放弃道德化的生存方式,那么人类社会将不能得到有 序发展。 其次,道德教育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为了不断改造自身和完善 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个体自身的完善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致的,主要是指思想道德 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在这其中更具有核心意义的应当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 程度,它是人之为人存在的本质。因为一个知识渊博、学术超群的科学家如果不是用他的 知识去造福人类,而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相悖,那么他也不会得到人们的敬仰,相反他得到 的只是历史的骂名。而自身道德品质很高的人,其所达到的人生境界也很高。人的自我完 善无论是在个人内在方面或个人活动方面,还是个人外在的社会关系方面,都离不开道德 教育功能的发挥,也就是说道德教育对个人自我完善具有重要的价值。人的行为又必然同 他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