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doc_第1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doc_第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doc_第3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doc_第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7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初稿)教育系心理学教研室目录第一部分:专业必修课程1 教育学.12 教育技术学113 高等数学284 人体解剖生理学395 普通心理学506 心理统计学607 发展心理学668 生理心理学769 实验心理学8510知心理学.9211SPSS软件应用10412心理测量学11213教育心理学12514社会学原理13515人格心理学14516心理学史15717社会心理学17318管理心理学18319咨询心理学19420青少年心理学20221专业英语22心理学研究方法210第二部分:专业限选课程23健康心理学21824文献检索22625临床心理学23326学校心理学25127工业心理学26028公共关系心理学26529音乐30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7131司法心理学27932. 变态心理学 289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教育学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师范类本科专业4.课程地位:公共必修课5.总学时:54学时6.总学分:37.先修课程:心理学二、课程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最必需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三、课程内容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教育”和“教育学”等基本概念;了解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别;理解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形态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二、教育学的创立三、教育学的发展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第四 教育学的价值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二章 教育功能(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教育功能的含义及类型;教育对个体及社会的正负功能;理解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过程及原理。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一、教育功能的含义二、教育功能的类型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第三 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功能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功能第四 教育功能的实现一、教育功能的形成二、教育功能的释放第三章 教育目的(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质的规定性并了解其分类;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以及我国教育目的变化的精神实质。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教育目的及其性质的规定性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三、教育目的的功能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一、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四、教育目的的实现策略第四章 教育制度(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和含义及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5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教师的职业地位、特点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生的本质和主体性特点;掌握新时代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第一节 教 师一、教师职业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三、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第二节 学 生一、学生的本质特点二、学生的地位三、学生的发展第三 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二、师生关系的类型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第六章 课 程(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课程的本质及主要的课程流派;了解课程的类型;理解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含义二、课程理论流派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一、课程目标二、课程内容三、课程类型四、课程实施五、课程评价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三、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第七章 课堂教学(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教学的含义以及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理解教学设计的内涵及教学设计的模式与操作程序。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第二节 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概述二、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第三节 课堂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概述二、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三、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学生生活的教育学意义以及学生在生活中所受到的重要他人的影响;了解并正确认识学生的失范行为;理解从学校生活的角度去培养学生丰富个性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第一节 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第二节 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一、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态度二、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三、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第三节 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二、生活经验三、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第四节 把传授知识的学校转变为培养丰富人性的学校一、学校教育实践的重心应该转变二、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三、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第九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班级组织的概念、基本结构及功能;了解班级组织建设、制度管理、教学管理和活动管理的内容;理解班主任在班级中的角色、作用及如何组织和建设班集体。第一节 班级组织一、班级组织的概念二、班级组织的发育三、班级组织的结构四、班级组织的特点五、班级组织的功能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内容一、班级组织建设二、班级制度管理三、班级教学管理四、班级活动管理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一、班主任的角色作用二、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三、班主任的自我教育第十章 学生评价(5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学生评价的含义、功能、类型、方法及当代走向;理解学生学业评价的含义及基本内容;掌握学生评价的策略。第一节 学生评价概述一、学生评价与教育评价二、学生评价的标准三、学生评价的类型四、学生评价的功能五、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第二节 学生学业评价一、学生认知学习的评价二、学生技能学习的评价三、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第三节 学生品德评价一、学生道德认知的测评二、学生道德情感的评价三、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教师从事行动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过程。第一节 教师即研究者一、“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三、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第二节 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一、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二、行动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三、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第三节 教师经验研究的基本方法一、如何进行调查二、如何进行观察三、如何进行个案研究四、如何收集研究资料五、如何表达研究结果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教育改革的意义,把握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了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及主要的教育理念。第一节 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一、现代教育的曙光二、二战后的经验大发展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第二节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一、学前教育二、初等教育三、中等教育四、高等教育第三节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一、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二、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三、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四、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第四节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一、全民教育二、教育民主化三、教育信息化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五、教育的个性化四、教学方法专题研讨、个人专题研究、课堂讨论、社会调查、文献法、论文写作五、课程考核考试六、教材与参考书教材: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参考书: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2胡德海.教育学原理.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4.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4陈桂生.教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教育技术学教学大纲一、 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中文名称:教育技术学2、 课程类别:必修课3、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4、 课程地位:专业必修5、 总学时:36学时6、 总学分:27、 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二、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术支撑(如计算机网络技术),掌握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常规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方法。三、 课程内容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6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1、 初步理解教育技术的定义。2、 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3、了解教育技术学科的主要理论基础。4、了解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教育技术基本概念1、教育技术概念的涵义 2、教育技术定义3、 AECT94定义的研究范畴4、AECT 94 定义给我们的启示 5、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第二节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1、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2、教育技术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3、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三节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1、教育技术学的信息论基础:教育传播学2、教育技术学的学习理论基础: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3、教育技术学的教学论基础:教学理论4、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哲学基础:技术主义与人本主义5、教育技术学的视听理论基础: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6、教育技术学的认知心理学基础:多元智能理论7、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基础:文学艺术和数理知识第四节 教育技术与教师教育信息化 1、 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观念的定位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师教育的信息化进程 4、加入WTO与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第二章 教育媒体(6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1、 掌握教学媒体的含义、类型、特点、基本原理和应用;2、 了解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3、 会使用教学媒体构建教学环境;4、 熟悉电视媒体和多媒体教室;5、 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6、 本章安排4-6个教学媒体实验。第一节 教学媒体概述1、媒体与教育媒体2、教学媒体的分类3、教学媒体的特性和教学作用4、教学媒体的选择原则 5、教育媒体的使用和管理 第二节 视觉媒体1、幻灯机2、投影器3、教学银幕 4、数码相机简介 第三节 电声媒体1、传声器2、扬声器 3、收录机 4、激光唱机 (CD)5、扩音机 6、调音台 7、教育电声系统的连接 8、电声媒体的教学应用9、电声媒体的教学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四节 视听媒体1、电视机2、录像机 3、激光影碟机4、教育电视系统:5、视听媒体辅助教学的基本方法第五节 语言实验室1、语言实验室功能 2、语言实验室类型 3、语言实验室的优点和局限性 第六节 计算机媒体和多媒体网络系统1、计算机工作原理 2、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的类型 3、计算机多媒体系统的教学应用 4、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发展 5、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 第七节 多媒体教学系统1、概述: 2、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教学中的基本类型3、课堂演示型多媒体教室的基本结构和教学功能 4、多媒体教室的设计 5、多媒体教室的设备构成 6、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参数的选择 7、多媒体教室使用的操作步骤 8、多媒体教室在教学中的应用和管理 第八节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中心)1、数字图书馆起源和发展 2、数字图书馆定义 3、数字图书馆基本特征 4、数字图书馆基本结构 5、数字图书馆的主要功能 6、数字图书馆的教学应用 第九节 微 格 教 学1、什么是微格教学 2、微格教学的发展 3、微格教学的特点 4、微格教学的作用 5、微格教学的设计 6、微格教学的实施过程 7、微格教室的设计 第十节 网络技术新发展1、WAP(移动互联)技术2、Bluetooth(蓝牙)技术3、Jini(无缝连接)技术 4、Agents(智能代理)技术 5、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第三章 教学设计 (6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2、了解信息化环境教学设计基本概念;3、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4、了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改革的意义;5、了解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方针。第一节 教学设计基本概念1、教学设计的定义 2、教学设计的作用 3、教学设计的内容 4、教学设计的应用 5、教学设针过程的基本模式 6、教学设计的发展第二节 信息化环境教学设计1、信息化环境教学设计的意义 2、信息化环境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3、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定义 4、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目的 5、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步骤 6、信息化环境教学设计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 7、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 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 1、 信息、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 2、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 3、 校 校 通 工 程 简 介 4、 信 息 化 教 学 资 源 建 设 第四章 计算机多媒体的设计与开发(14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1、 叙述、的含义。2、 描述个人系统的硬件组成模块,简述各种部分的功能。3、 给课件下定义,叙述课件的结构类型和系统特性。4、 结合应用实例,描述计算机媒体的主要教学功能5、 阐述关于计算机教学应用模式的分类模型,说明该部分类模型的指导意义。6、 简述各种典型模式的功能特点。第一节 计算机多媒体的设计1、何谓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2、系统的基本构成3、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系统结构设计 4、课件的脚本的编写与制作5、课件的制作、合成、测试与维护第二节 1、概述与用户界面简介 2、创建演示文稿 3、背景装饰和图片处理 4、插入声音、视频和动画 5、动作设置与超级链接 6、幻灯片的切换、放映和打包 第三节Flash mx(中文版) 实例教程1、认识Flash MX的用户界面 2、简介3、组化和打散 4、移动渐变 5、电影剪辑 6、按钮 7、声音 8、影片发布 Publish Movie第四节 Authorware(中文版) 实例教程1、概 述 2、显示图标、删除图标、等待图标 3、动画图标 4、交互响应 5、判定、框架和导航图标 6、打包第 五 章 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4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1、 了解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2、熟悉远程教育的教育模式和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基本情况; 3、熟悉基于网络的各种教育和学习模式。 第一节 概述1、远程教育 2、现代远程教育3、开放教育4、终身教育5、终身教育第二节 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及主要形式1、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2、现代远程教育的形式第三节 远程教育的特点、作用和系统的组成 1、远程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2、远程教育的系统组成 第四节 基于网络的各种教与学模式1、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 2、基于网络的学习模式3、基于网络教育模式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第五节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 1、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 2、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 3、CSCL的交互和协作四、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课教学五、 课程考核考试六、教材及参考书教材:现代教育技术学 余武 参考书: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 张建平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现代教育技术学实验大纲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安排11个实验指导参考资料,各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教育技术学开出的课时数和理论课、实践课的教学计划执行情况从中选择相应的内容给学生进行实验。实验一 彩色负片的拍摄及冲洗实验目的1. 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功能,2. 掌握彩色照相机的拍摄技术3. 掌握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及拍摄中用光和构图技术。4. 熟悉照相机的维护和保养实验器材135照相机:一台;胶卷:一卷; 实验问题讨论1、按下照相机快门钮进行拍摄时,应注意什么问题?2、摄影时,为使胶片获得正确的感光量,应注意哪些问题?若曝光不足,对负片成像有何影响?实验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并交彩色正片一张,根据照片的效果,对自己摄影机能作出评价。实验二 手工绘制投影片实验目的1 掌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手工制作投影片的能力。2 握各种透明片的特性。3 学会设计制作线条迭错动感片的方法。4 掌握复合片或动片的装片、组装方法。实验器材玻璃纸;涤纶片;明胶片;彩色书写笔;油溶性彩色笔;白纸;线条盖片;绘图笔、圆规、直尺、胶水等;投影器。实验问题计论1 怎样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投影片?2 投影片质量的好坏对投影教学的效果有何影响?实验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并交投影片一张。教师集中进行评讲,从教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评价作品。实验三 盒式收录机的使用技术实验目的1 了解收录机的有关原理、功能。2 掌握录音机的正确使用方法。3 掌握录音教材的制作方法。实验器材双卡收录机:1台;实验问题讨论1、同样的录音电平,为什么音乐和语言在响度上给人的听觉不同?如何使响度尽量一致?2、为什么录音结束时,先按暂停键?3、在进行复制时,为什么输入信号不得取自外接扬声器或耳机的输出信号?线路的输出信号可不可以送给传声器输入端,为什么?实验作业交实验报告一份。实验四 电声系统实验实验目的1、 熟悉电声系统的基本组成2、 会连接电声系统的媒体3、 掌握电声系统的调试技术和注意事项2、掌握扩音机的正确使用方法。了解扩音机的有关原理、功能。实验器材VCD(作为音源)、调音台、扩音机、无线话筒各一,音箱一对。实验注意事项:(1) 扩音机在使用中,输出端不得空载,即接好扬声器后,才能接通电源。(2) 左右两个音箱连接时要注意相位正确,音箱的正、负要与扩音机的正、负接线端子一一对应。(3)需用扩音机收音时,必须在扩音机后的天线端子上接上一段导线作天线用。(4)在实验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应立即关机,排除故障。实验问题讨论:1、传声器进行试音时,可否对传声器吹气体或拍打,为什么?2、使用扩音机讲课时,如出现啸叫声,应怎样处理?3、调音台主要有那些功能,使用时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实验作业交实验报告一份实验五 电视节目的收、录、放实验目的1、了解电视机、录像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学会电视机和录像机的正确使用方法。2、掌握录像机与电视机相配合录像的基本方法。3、学会用录像机收、录电视节目。实验器材彩色电视机:1台;录像机1台 室内电视天线 1副 录像带 1盒 DIN-DIN同轴线2根 耳机插座 1个 耳机1付实验注意事项(1)录像机的种类很多,功能键存在不同,要仔细阅读录像机的说明书,实验前要认真阅读第四章的有关内容,重点搞清楚电视机、录像机上的各键、孔、开关和旋钮的符号和作用,并会配合使用。(2)严格按步骤操作,如有不清楚的问日及时提问,发现不正常情况即使报告教师,切勿盲目操作,以免损坏机件。(3)电视机的节目预选器从1-30是否表示接收1频道、2频道. 30频道电视节目?(4)表示课内要求训练的录像机其他功能键不要随便乱动,违者若设备出现故障追究责任。实验问题讨论1、从哪几个方面去鉴别、评判电视机的质量?2、在操作使用上,录像机与录音机有哪些异同?3、录像时,通过电视机调谐的电视频道节目,能否被录像机收录?为什么?实验作业交实验报告一份实验六 POWERPOINT基本操作及图文制作实验目的1掌握幻灯片的建立、编辑等基本操作。2 幻灯片的基本美化方法。3 掌握演示文稿的保存,打开及修改操作。实验环境及要求1、硬件CPU:P以上;内存:128M以上;硬盘1040G显示卡:32M显存;带声卡及音箱(或耳机)。2、软件操作系统:Windows98或Windows98(必须安装附伯中的多媒体应用程序);平台软件:Microsoft Office2000(须完全安装,另外须安装Clipart的扩展媒体剪辑库);工具软件:自行选用。3、实验说明及要求(1)学生实验时一人一台机器。(2)学生在制作中所用的素材(图形,图片,声音,音乐,动画等)在服务器中选取,如果要制作新的素材请与实验指导老师联系。(3)学生在制作中如要用到计算机上没有的工具软件,请与实验指导老师联系,由实验指导老师统一安装。(4)在实验过程中不得删除与自己无关的文件,应自觉维护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正确运行。(5)每次实验都要按要求保存相应的演示文稿,以便任课老师检查。实验注意事项(1)启动PowerPoint后,直接选用空白演示文稿开始建立新的幻灯片,不要选用“内容提示向导”,“模板”,“打开已有的演示文稿”等选项。(2)注意各种幻灯片版式的作用和功能。(3)注意编辑菜单下的“剪切”,“复制”,“粘贴”间的相互关系。(4)最后演示文稿一定要保存在G:盘上的指定文件夹中,以便在下次实验时继续使用。实验问题讨论1、PowerPoint中“编辑”菜单下的“剪切”,“复制”有什么不同?剪切与复制的方法能否用于图形,声音,动画等非文本对象的剪切,复制或粘贴?2、PowerPoint所提供的版式有什么作用?假如PowerPoint没有提供标题幻灯片版式 ,我们能否建立与之相同的幻灯片?3、在什么视图下可以方便地修改幻灯片中的文本?在幻灯片视中能否添加,删除或移动幻灯片?实验七 Power Point实验 (一)对象的插入与编辑实验目的1 掌握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等对象的插入方法。2 掌握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等的编辑,修改及各种效果的处理方法。3 熟练运用自选取图形制作各种几何图形。实验环境及要求见实验六。实验注意事项(1)在制作“相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同心”,“返回”,等文本框时,要保持各文本框风格的一致性。(2)各幻灯片上的两个圆的大小,颜色及标注要一致。(3)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时要注意图形,文字之间的大小,位置,颜色等相互关系。实验问题讨论1、如何一次性复制一张幻灯片上的多个对象?2、如何把一幅图片处理成背景图?3、如何为自选图形着色及在选图形上叠加文字?4、如何保持多张幻灯片上类文本,图形等对象的一致性?实验八 Power Point实验 (二)对象的插入与编辑实验目的1、掌握艺术字,影片与声音,Graph图表,组织结构图等对象的插入方法。2、能够熟练地为教学软件配音。3、能够运用艺术字美化幻灯片。4、熟练运用组织图来概括知识点及对事物进行分类。实验环境见实验六实验注意事项(1)在使用艺术字标题时,注意形式与内容的联系。(2)为教学软件配音时,要注意教学内容与音乐的和谐;背景音乐与解说音量之间的大小关系。(3)用Graph图表对数据进行比较时,注意较大和较小数据的处理。实验问题讨论1、在幻灯片插入声音对象时,如何才能不让声音对象的图标出现在播入画面上?2、艺术字除了具有的自身编辑处理方法外,能否用编辑图片处理方法对艺术字进行再次处理?实验九 Power Point 的 幻灯片放映效果设置及放映实验目的1、掌握设置幻灯片内各对象显示效果,声音及各幻灯片间切换效果,声音的方法。2、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要求选择不同的演示文稿放映方法进行放映。3、熟练运用超级技术进行幻灯片的交互式放映。4、能够从总体上从视觉,听觉,教学上美化演示文稿。实验环境及要求见实验六实验问题讨论1、能否在第一张幻灯片上不插入声音对象,而直接通过效果声来建立背景音乐?2、在进行对象复制与粘贴时,超级链接关系能否被一起复制,粘贴?注:由于本实验量较大,故实验分两次进行。实验十 Power Point 超级链接实验 和HTML文件格式一、 插入URL超级链接二、 将演示文稿制作存成HTML文件实验十一 教学设计和微格训练试验实验目的:1、 掌握系统的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2、 设计微格训练的教案3、 熟悉微格训练的基本过程4、 培养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实验环境及条件1、 微格教室和相关的仪器设备13套,评价计算机软件一套。实验注意事项1、 由于微格教学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可以先分组训练。一个班可以分成56个小组,小组自己安排时间训练,然后每一个小组选12名有代表性的,有教学技能特色的在集中上一次训练,这些有代表性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也把一些有共性的问题和缺点的教学技能放在集中训练时展示出来,能够以点带面的帮助同学们注意到一些共性的问题。2、 教师给学生的评价要求比较客观,婉转,既要表扬给学生足够的勇气,面对讲台、面对学生,同时也要中肯的指出讲课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还要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思路。3、 教育学生珍惜微格训练的机会,不要走过场。实验问题讨论1、微格训练主要训练那些教学技能?2、你认为什么形式的微格训练的效果比较好?3、谈谈教学教案的设计的具体内容和项目。实验结束后交上教案和微格教学的评价。实 验 十二 Athorware 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的入门实验目的:1、认识 Athorware 工具软件的基本特点和窗口和交互界面2、初步了解 Athorware的图标的基本作用3、能够使用 Athorware的图标做简单的动态设计4、会在 Athorware的软件环境中运行自己制作的小课件实验器材多媒体个人电脑一台、 Athorware软件。实验注意事项1、要充分的理解教材的相关章节内容,实验过程中细致的观察窗口的图标和工具的提示。不要随便的打开与本次实验无关的菜单或窗口。2、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不要求快,每做一步思考一会,稳扎稳进。渐渐就会熟悉 Athorware的课件制作思路,这个实验可以多做几次,以便达到熟练。高等数学教学大纲一、 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中文名称:高等数学2、 课程类别:必修3、 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4、 课程地位:专业必修课5、 总学时:132学时6、 总学分:47、 先修课程:二、 课程目标1、高等数学是教育学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各专业所必需的有关微积分、概率论、线性代数与线性规划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具有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从而能够正确地运用数学工具解决本专业学习中的问题,并为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基础。2、课程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上,要配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和应用题,以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在阐述系统知识的基础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让学生学到必需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把数学与自己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学以致用。3、大纲中加星号的部分,供教学中灵活掌握,内容次序也可以作适当的变动。4、本课程在第一、二学期开设,总学时数为132学时。三、 课程内容第一章 实数与函数(5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实数,区间,绝对值,函数的性质及初等函数性质等知识 ,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特别是在实数的十进位表示中使学生建立无限逼近思想,为下章所涉及的极限概念做准备。并在掌握函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第一节 实数的十进制表示第二节 函数和图象第三节 复合函数和反函数第四节 初等函数第五节 经济理论中的常用函数第二章 无穷小分析(1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极限概念是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学习微积分学不可缺少的工具。本章的重点是极限和无穷小概念,以及利用两个重要极限及与有关定理求极限等。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最小值定理和介值定理);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会利用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求极限;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会应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理解常数项级数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掌握几何级数与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掌握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和比值审敛法;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定理;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了解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关系;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第一节 无穷小量第二节 数列的极限第三节 无穷级数第四节 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法第五节 连续变量的极限第六节 连续函数*第七节 再论无穷小*第八节 差分方程举例第三章 导数与微分(15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了解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会求函数的微分;会求简单函数的n阶导数;会求分段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会求反函数的导数。第一节 增量与导数第二节 函数的可微性第三节 几个初等函数的导数第四节 导函数计算第五节 切线第六节 边际与弹性第七节 复合函数与反函数的导数第八节 隐函数及其导数第九节 高阶导数和高阶导函数第十节 函数求导举例第十一节 常用函数求导公式*第十二节 微分及其应用第四章 原函数(1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学习不定积分概念、性质与积分方法。不定积分研究的是微分法的逆运算问题,及已知函数的导数或微分时,如何求原函数。本章的重点是,原函数与不定积分概念;变量置换法和分部积分法。要求正确理解原函数和不定积分法的概念和意义;知道不定积分的性质;熟记基本积分表;掌握用第一、第二换元积分法求不定积分;掌握用分部积分法求不定积分;会求简单的三角函数有理式及无理函数的不定积分。理解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掌握变量可分离的方程及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了解微分方程及其解、阶、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了解微分方程的幂级数解法;会解齐次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全微分方程,会用简单的变量代换解某些微分方程;会用降价法解下列方程:,和了;会解某些高于二阶的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会解包含两个未知函数的一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会用微分方程(或方程组)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第一节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第二节 求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第三节 不定积分的运算性质第四节 简单换元积分法第五节 分部积分法第六节 一般换元积分法*第七节 各种积分方法的综合应用*第八节 一阶常微分方程第五章 导数的应用(1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导数应用是高等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它把前几章中学过的函数、极限、连续、导数、微分等概念综合地用来研究函数的增减性、极值、函数图形的凸凹性、拐点和解决简单的求最值等应用问题。要求掌握函数的单调性的判别法;熟练掌握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会利用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大最小值解决简单的应用题;会用导数研究函数图形的上升、下降、驻点、凸凹性和拐点;会求函数图形的斜渐进线和垂直与水平渐进线;会利用导数做函数图形;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了解柯西中值定理;会用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泰勒定理;掌握,和的麦克劳林展开式;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一些基本性质;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了解幂级数在近似计算上的简单应用;了解傅里叶级数的概念和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的狄利克雷定理。第一节 Lagrange公式第二节 局部极值点、函数的单调性第三节 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四节 函数图象的凹性第五节 渐近线第六节 函数图象第七节 经济学上的应用第八节 LHospital法则第九节 函数的Taylor展开第十节 幂级数第六章 定积分(1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定积分概念是从大量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它是客观世界中一定数量关系的反映,反过来它又成为解决科学技术与工程实际问题的一个有力工具。从数学上看,它是微积分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要搞清定积分概念,熟练掌握用定积分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求正确理解定积分概念及定义;了解定积分存在定理及基本性质;正确理解上限是变量的定积分是上限的函数,而且这个函数的导数就是被积函数;会熟练应用牛顿莱布尼兹公式计算定积分;会熟练应用变量置换法和分部积分法计算定积分;会用矩形法、梯形法和辛卜生法计算定积分的近似值;正确理解广义积分的定义,并能根据定义求广义积分;熟练地应用定积分求平面曲线所围成的面积;会求一些简单的已知平行截面面积的立体和旋转体的体积。第一节 路程、收益、面积的计算第二节 定积分及其性质第三节 Newton-Leibniz公式第四节 定积分的计算第五节 广义积分第六节 定积分的应用第七章 多元数据和多元函数(10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表示;理解曲面方程的概念;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混合积),掌握单位向量、方向数与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以及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掌握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了解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了解平面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等)解决有关问题;会求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会求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曲线的方程。第一节 n维欧几里得空间第二节 中的距离和内积第三节 中的直线和平面第四节 多元函数第五节 中的曲面第六节 矩阵与行列式简介第八章 多元函数的微分(10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理解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复合函数偏导数的求法;掌握方向导数与梯度的计算方法;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的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以及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了解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了解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了解全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了解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的概念;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全微分;会求隐函数(包括由方程组确定的隐函数)的偏导数;会求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的方程;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第一节 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第二节 偏导数的概念第三节 全微分第四节 复合函数的偏导数第五节 隐函数的求导法则*第六节 多元函数的极值第九章 重积分(10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掌握二重积分(直角坐标、极坐标)的计算方法;了解重积分的性质,了解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了解重积分的性质,了解二重积分的中值定理;会计算三重积分(直角坐标、柱面坐标、球面坐标)。第一节 二重积分的概念第二节 二重积分的计算第三节 三重积分的概念及计算。第十章 概率、期望和方差(10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掌握概率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如古典概型,几何概型、贝努里概型中的一些典型问题及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及事件独立性的计算方法;随机变量的定义及种类;掌握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形式、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描述形式和几种常见的分布,如二次分布,普阿松分布;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等;掌握期望和方差的计算方法。第一节 不确定性和样本空间第二节 随机事件第三节 随机事件的运算第四节 概率第五节 随机变量第六节 期望和方差第十一章 矩阵(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向量和矩阵的概念。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转置、共轭转置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则,了解分块矩阵的概念、性质及运算;理解阶行列式的定义,掌握行列式的性质,并能利用这些性质计算行列式;理解逆矩阵的概念,掌握矩阵可逆的主要条件,会用初等变换求逆阵,会用伴随矩阵求矩阵的逆。 第一节矩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