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编号:1009-6000(2013)08-0104-05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b基金项目:江苏省2012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lx12_0869);苏州科技学院2012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skcx12s_00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2jdgc016);苏州科技学院科研基金项目(xkq201201);2012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项目。作者简介:丁金华(1973-),女 ,江苏吴江人,硕士,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城乡环境生态规划设计;杨晓辉(1986-),男,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基于生态理念的水网城市绿道网络构建策略探析以苏州为例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greenway network in water city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conception: a case study of suzhou丁金华 杨晓辉ding jinhua yang xiaohui摘要:随着绿道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绿道网络实践的广泛应用,基于生态保护理念下的绿道网络对于改善和优化城市生态格局方面的重要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所关注。本文以苏州为例, 从构成水网城市的生态基底、自然骨架和生境斑块不同方面对水网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进 行分析,并从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的宜居性三方面总结了绿道网 络对于水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的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不同层 面系统地提出构建苏州绿道网络所面对的挑战和问题,并针对不同层面的规划目标提出应对策 略和建设重点,为绿道网络在水网城市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关键词:绿道网络 ; 水网城市 ; 苏州 ; 城市生态格局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way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g re e nway net work s, more a nd more cou nt r ie s a nd cit ie s pay g re at e r at t e nt ion on t he i mp or t a nt f unctions in improving and optimizing cities ecological patter ns of greenway network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the paper centered on suzhou, analyz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ities with abundant water systems on the basic composition of the ecology, the natural structure and the natural habitats, summarizing the significant meanings of greenway networks for those cit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ecosystem, the optimiza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advancement of city livability. afterwards,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for suzhou greenway networks construc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different systems on macro-level, meso-level and micro-level. countermeasures and key points in constructions will be proposed in allusion to these different level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e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greenway networks in cities with abundant water systems.key words: greenways network; water network city; suzhou; ecological pattern of urban0 引言绿 道 是 沿着 诸 如森林、 河岸、 湖 泊、 溪流等自然存在或人工走廊的绿色线性开敞空间,并形成与自然环境密切结合的带状景观走廊,承担着信息、能量和物质的 流动作用,促进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效基于生态理念的水网城市绿道网络构建策略探析以苏州为例丁金华 杨晓辉循环 1。 绿 道 网络由不同层次 的 绿 道 相互叠加串联,其在体现绿道功能的基础上 更注重系统的稳定性,在改善城市自然生 态环境、优化城市绿色生态骨架等方面的 功能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所关注 2, 结合绿道理论的城市规划建设也代表了未 来城市规划发展的一种新趋向。从国外绿道理论发展来看,绿道从最 初为人们提供户外出行的开放空间 2、具 有游憩和通勤功能的公园道或风景道 2 3, 发展到同时满足生物保护、环境保护、历 史保护、游憩及教育等多目标的综合型绿道 4,强调其线性要素、连接功能、保护 与发展并重、网络结构、多功能以及较强 的自然属性 5。在绿道的具体实践中,其 关注层面呈现“区域 - 城市 - 场所”三个 层次并重发展态势,并在生态保护功能的 基础上体现其人文价值和社会效益 5。我 国目前关于绿道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主要 集中于对国外绿道的理论和典型案例的介 绍 6 7 8、绿道各景观要素的结构功能分 析 9 10、绿道效应评价体系建构 11、绿 道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等 12 13,而面向 具有不同自然生态条件城市的绿道网络建 设尚缺乏有针对性的地域化研究。水网城 市水 域 环境丰富, 河流 纵横 交错,独特的水网格局使其生态环境更具 一定特 殊 性和 敏感 性, 城 市中绿 道 网络 的构建需要因地制宜,进行有针对性地研 究。本文以传统水网城市苏州为研究对象, 从生态层面出发,将绿道规划理论与水网 城市自然环境地域性特征相互结合,在城 市自然地域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优化城 市格局、河流廊道恢复、环境质量提升等 不同层面提出水网城市绿道网络构建策略, 使城市建设空间与景观生态环境相互耦合,以促进城乡生态系统的稳定循环。生态环境背景,准确把握和分析水网城市的自然生态特征,是绿道网络在水网城市 最大化发挥生态效能的前提和切入点。苏 州位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是我国典型 的江南水网城市,并拥有 2500 年的建城史,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境内河网密布, 大型湖泊湿地星罗密布,京杭运河穿城而 过,形成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主要 集中于以下几点:1.1 传统江南水乡空间的城市基底水网密集、 水陆共 生的 城 市生 态基 底是城市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也决定了 当地的景观结构及人口空间分布模式。水 网密集是苏州的自然特征,所形成的水陆 相互交融的双棋盘格局及小巧宜人的城市 空间构成了城市的肌理,在苏州的古城区 这种特征表现尤为强烈。古城区的布局与 河道密切相关,曲折的街巷、众多的桥梁、 以及丰富的滨水空间创造了多样性的城市 开放空间,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 的水乡城市特色。相互交错、平行或叠加 的水陆景观构成了苏州城市区域生态体系 的核心要素,对城市空间格局、城市景观 和人居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1.2 河流水系构成城市的自然骨架在古代,城市中的河流水系通常承担 了水运、防洪排涝、生活用水、灌溉、防 卫等诸多功能,苏州城市空间在发展的过 程中,充分扬水之长,形成以“井田”型 河道布局构成了城市的自然骨架。城市内 水系带有明显的人工化痕迹,以便于城市 功能的需要,与自然河流廊道相比,渠化 后的城市河流廊道丧失了与周边滩地、湿 地、湖泊、植被、生物等诸多自然要素水 平自然演进过程。因此,在苏州传统的城 市营建过程中,不同规模的河流水系被最 大 程 度地 网络 化 连 通, 以加 快水势的 流 通,促进水循环作用,并在河岸的渠化过 程中利用透水性石材和水陆植物使河流与 沿岸形成相互交流的生态平衡状态。另外,城市内大量的河塘、河沟、湿地等自然生境对河流水体进行了自然过滤和能量交换, 形成了天然的城市生态水循环系统。1.3 湖泊、湿地等构成城市主要生境斑块苏州地 貌 特 征以平 缓 平原为主, 低 平 的 地势和 丰富的 过境客水资 源使当地 拥 有大 量 湿 地 和 湖 泊。 据 统计, 苏州共 有湿 地 面 积 49.2 万 h m2, 占到 市 域 面 积的 57.8% 14,主要的湖泊有太湖、阳澄湖、 独 墅 湖、 金鸡湖 等, 这 些 湿 地、 湖 泊 及 其周边丰富的天然地带性植被,不仅提高 了该区域容纳洪涝水患的能力,更是当地 鱼类、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赖以生存的主 要栖息空间。戚仁海在对苏州生物多样性 的调查统计中显示,苏州市内高等植物有778 种,鸟类 203 种,分布的鱼类多达 48 种 15,并大部分栖息于人类干扰程度相对 较弱的湖泊、湿地等自然生境斑块。综 上 所 述, 苏州拥有特色的 水网空 间形态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其水网密集、 水陆共生的城市生态基底促进了水网城市 格局的形成。然而,在城市发展速度不断 加快的过程中,由于城市蔓延、人口超载、 粗放式土地开发、外延式经济增长等因素 导致当地自然生境呈破碎化趋势,生态斑 块的通达性下降,地域性自然景观特征正逐渐消失。2 绿道网络对于水网城市生态建设的意义绿道(greenway)理论的发展源于绿 带(greenbelt)和公园道(parkway)理论, 但与绿 带和 公园 道 具有不同的 特 征。 绿 带是一种更加人工化的概念,它是指城市 中呈带状相连的需要保护的绿色开放空间, 主要起到缓冲和隔离的作用 16。公园道 是一种城市区域的系统,以增加附近居民 进入公园的机会,注重人类活动的交通功能 17。而绿 道更加注 重自然的 过程,利 用生态保护原理和方法对于重要的斑块进行连通和保护,注重绿色廊道的空间功能。1 水网城市的自然生态特征绿 道网络 的 构建要基于当地特 殊的105生态与环境 ecology and environment埃亨(ahern)认为绿道是具有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的由线性要素组成 的土地网络,并把生态保护与自然恢复作 为绿道网络的基础功能 18。绿道网络的 构建是解决水网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逐渐暴露出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切实有效 的途径。2.1 改善日益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建 立在自然生态系 统上、经过人为意愿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 改造所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由于城市生 态系统的稳 定性依赖于外部能 量和物质 的输入,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具有强烈的 脆弱性。水网城市拥有丰富的河流、湖泊、 湿地、植被等自然资源,这些自然生境支 撑 着城 市自身和 外部的 物质能 量流 动与 持续循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 质生产功能,并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但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自然 生境与城市建设空间的界限模糊,加之在 土地开发过程中空间利益的驱动,这些重 要的自然生态廊道被不同程度地开发建设, 导致水系、湖荡、湿地等自然生境的边际 生态效能降低,城市中的物种栖息地不断 破碎化。生 态 学 家 弗 曼 ( f o r m a n ) 和 高 顿 (godron) 在对景观生态的研究中认为,廊 道不仅对景观起到重要的结构作用,并且 还对生物、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产生剧 烈影响 19。绿色网络作为城市生态系统 重要的调节器,自身所处的生态基底具有 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通过连 接城市各类型的自然斑块(包括湖泊、湿 地、公园、绿地等)形成自然、近自然的 绿色空间连续体,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多 样性和稳定性,有效地降低城市中自然生 境的孤岛化、生物多样性的消失、河网水 质的下降以及土壤流失等。在 1970 年代的美国内布拉斯加州(n e b r a s k a)的普拉特河(platte river)绿色通道建设项目中,规 划了 8 英 尺宽 的 小径 沿着 河流、 运 渠、 小溪等穿过城市,当地政府和绿色组织通 过绿道空间来构建城市的开放体系,并从 生态整 体角度对水 域 生态系统进行恢复, 这一项目促成了当地 20 多个生态公园和自 然保护区的建立。2.2 优化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从国外发 达国家和地区的 绿 道建设 实践来看,通过不同层次的绿道网络构建 形成的 城 市绿色骨架可以限制城 市的无 序蔓延,并优化城市内部发展的空间布局。 水网城市由于河流水系的密布,其空间结 构呈现出特有的水陆相依特征。绿道网络 作为线性的 绿色开敞 空间体系构成城市 的绿色骨架,并通过绿道网络的建设对现 有河流水系进行生态修复,使绿色开敞空 间与水系廊道空间相互融合,形成具有地 域性的水系绿廊网状生态格局,使城市建 设空间与景观生态环境形成相互耦合的关 系。随着城 市发 展的 转型, 土地 盘 活与 新开发土地的集约利用成为城市可持续发 展的必 要途径。 大规模的 城 市二 次开发 有可能再次使各区域相互孤立,缺乏有机 的联系,而绿道网络可以反作用于城市规 划与建设,尤其是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区 域来说,将绿道网络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互 结合,营建一个包括土地利用、绿色空间、 公园、林阴道、滨水空间等多目标综合的 复合式绿道网络,把城市开发建设控制在 生态廊道的非渗透区域,无疑将在优化城 市空间格局上发挥更大的作用。2.3 提高城市的宜居性1996 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 城 市应当适 宜 人类居住, 宜 居城 市成为21 世纪新的城市观。绿道网络的构建是 基于生态保护理论基础上,对城市内及周边的湖泊、园林、公园、绿地等进行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通过增加滨水两岸的绿色开放空间,为人们提供更多亲近自然的 机会和游憩休闲场所,并在部分区域设置 非机动车通道,为市民的安全出行提供了 新型低碳出行方式,以缓解机动车对城市 交通系统的压力,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自 然归属,减轻城市化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上 的紧张感。奥姆斯特德(o l m s t e d)认为 绿色廊道可以使“城市的任何一个地方都 毗邻公园道路,走在通道内能获得一种持 续的消遣娱乐”7。水网城市拥有良好的 自然禀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绿道网络的 构建将进一步促进江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 观相互协调。3 水网城市苏州的绿道网络构建策略苏州的绿道网络建设应结合当地的 特色水网环境,从城市的宏观、中观、微 观不同层次 形成 城 市的 网络状绿 道体系, 构建以水系绿廊为骨架、不同生境斑块相 互连通的城市网络生态格局。3.1 城市宏观尺 度 连接区域生态斑 块,形成网络状城市生态基底绿 道网络 在城 市宏观尺度水平上的 景观 结 构元素包括残存的廊道、 破 碎 化 的大型生境斑块,以及以城市为背景的水 系廊道基底。构成苏州地区宏观尺度生态 格局是由京杭运河、太湖、阳澄湖、石湖、 金鸡湖等几大水系湖泊和光福自然保护区、 穹窿山自然保护区、太湖湿地保护区等所 构成,这些关键性的景观元素和空间所形 成的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维护和控制整个城 市区域内生态过程和其他水平过程具有重 要意义。城市宏观尺度的 绿 道网络 建设,首 先应通过平衡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之间的 合理 结构以及规划区域 绿 道网络来优化 现有的景观结构 , 并基于城市区域范围内有形的水网格局,将城市的绿色廊道空间106现代城市研究2013.08基于生态理念的水网城市绿道网络构建策略探析以苏州为例丁金华 杨晓辉与广阔乡野地域相互渗透,促进城乡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图 1);其次,对于绿 道周围的的开发内容和建设容量进行有效 控制,以保证绿道内部的绿廊宽度。根据 巴德(budd)等人对美国的埃文斯(evans) 河的研究,绿道的廊道宽度依赖于边缘效 应的影响范围,并发现 30m 宽的河岸植被 对河流周边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是最低阈值, 并提供足够木屑以增加河流中鱼类的食物 供应 20。因此,从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建议在构成水网城市生态格局的重要河流、湖泊、湿地等的绿道建设时,应把绿道的 缓冲廊道宽度控制在 30m 以上。最后,绿 道网络生态保护功能主要体现在自身对生 境斑块的连接性上,而网状结构是确保绿 道生态效益发挥的最优连通结构 21,使 绿道融入城市水网生态基底,形成城市生 态系统有机的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及周边 大型的湿地、湖泊和森林等重要的自然斑 块通过绿道连接时,应避免对原有生态基底的大规模开发,注重保护和利用地方文化遗产。3. 2 城市中观 尺 度注重河流整治和 规划,提高绿道的缓冲作用中观尺度的 绿 道 网建 设 需 要与河流 的整治规划相结合,逐步恢复河流的综合 功能,发挥绿色廊道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 值。目前,苏州的许多河道或湖泊岸线往 往被人工渠化或被截弯,甚至有些地段河 流变成“断头河”或暗渠,降低了河流对 洪水的调节能力,沿线自然景观也呈现硬 质化,加之河流水质的下降等因素,使得 绿道的生态效能难以发挥。胥江河流 廊道 是苏州最 重要的 生态 廊道之一,西起太湖,东至京杭运河,承 载了交通运输、防洪、蓄水、排水等多种 城市功能(图 2)。绿道的建设首先应将现 有受损河段沿线进行生态性恢复,保护河 道的友好基质与绿廊建设相互交融,结合 绿 道 网建 设 划定河流沿岸的 绿 道 缓冲区 用以隔离建设区域,并利用绿道缓冲区连 接周边的太湖湿地、石湖、东吴国家森林 公园、上方山森林公园等自然生境,根据 胥江沿线建设容量和周边自然生境的不同, 确定不同层级的绿道生态恢复目标,依据 生 态 廊道 的 相关 理 论 22 23 24 25 , 将胥 江 绿道缓冲划分确定为 6 段不同的廊道宽度 标准( 表 1), 以 达 到 绿 道 预 期 的 生 态 效 能 ;其次,重要的河流廊道也是野生动物 迁徙的集中通道,绿道的建设标准设计应 考虑针对不同类型野生动物的迁徙方式设 置不同的影响因子,如鸟类的运动一般以 汀步的方式进行。因此,绿道的宽度、乔 木为主的复合式的植物配置以及隔离人为 干扰就成为绿道为鸟类的活动提供栖息空 间的主要因素 ;另外,苏州地区的雨水量 大,由于雨水携带大量污染物等排入河道 降低了河流水质,绿道内部的慢行道或自 行车道要设置必要的边坡防护和截排水系统,将雨水引入到城市的排污管道统一集图1苏州城市区域生态格局分析图2胥江绿道构建分析图10生态与环境 ecology and environment中净化后排入河道,提高河流水质。3.3 城市微观层面结合城市慢行系 统,改善城市微气候环境城市微观层面的绿道网建设主要解 决城市的微气候环境,并结合城市慢行系 统和市 政等公共设 施 的建 设, 对 社区公 园、街头绿地、城市游园、广场等进行连 接,并突出绿道景观的空间地域性。因此从城 市 微观 层面上, 绿 道 在具 体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绿道建 设的材料要选择当地的植被树种,构成以 乔灌草的复合结构近自然的景观配置,在 绿廊宽度有限的条件下增加绿道植物的多 样性,通过植物蒸腾作用降低周边环境的 温度,形成水陆风道,增加周围空气的含 氧量,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图 3);其次, 要结合城市的慢行系统进行统一规划,为 居民提供更健康低碳的出行,铺地材料应 选用当地的透水性石材或木料碎石等可循 环利用材料,如具有江南地域性的武康石、 青石、拉毛方石等,这些孔隙率高的材料 可以使雨水渗入地下增强绿道的缓冲作用, 也起到地面防滑的效果,利用碎石废木料 等铺地用以减慢骑车的速度,可以起到一 定的安全保障。此外,设置必要的景观小 品和服务设施,为市民游憩、出行等提供 一定的生态服务。将江南园林常用的“借 景”、“对景”、“分景”、“隔景”、“移步换景” 等手法用在这些局部的景观设计上,利用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传统江南造园元素引入到绿廊景观设计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中,体现出江 南水乡“吴文化”的特色。最后,对市民 进行绿道网络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认识到 绿道网络对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促进 居民低碳生活的积极意义,使公众自发地 参与到绿道网络建设中,共同促进绿色健 康的城市人居环境。处于初级阶段,绿道网络的多目标达成必须基于其生态功能的稳定发挥,如何在城 市快 速发 展的过程中深刻理 解绿 道网络 的生态功能,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li t tl e c . g r e e n w ay s f o r a m e r i c a n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press,1990 :7-20.2 far o s j. g r e e n w ay pl an nin g in t h e united states: 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 68(2-3):321-342.3 to c c olini a , fu m a g alli n , s e n e s g . greenways planning in italy: the lambro river valley greenways systerm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76(1-4):98-111.4 haar en c , reic h m. the g erman way t o g r e e n w a y s a n d h a b i t a t n e t w o r k s4 结语江南水网城 市拥有特色的水网空间 形态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绿道网络的构建 能进一步 促进城市绿色基础设 施的建设, 形成水系绿廊的城市生态空间,为城市的 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安全格局。绿 道网络 建设是一项复杂和长期 性的系统 工程,不仅需要城乡规划学、生态学、经 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理论支持,还需 要政府多部门的通力协作、企业和公众的 广泛参与。我国的绿道网络理论和实践还j .l a n d s c a p ea n du r b a n p l a n n i n g ,( 下转 115 页 )图3 滨水绿道剖面示意图表1河段恢复生态目标及廊道宽度绿道缓冲区段123456重点恢复目标鸟类、两栖动物栖息鸟类、小型生物迁移控制氮、磷和养分的流失、 水土保持鸟类迁徙为鱼类提供有机碎屑, 创造多样化 的生境维持最低植物多样性周边重要生境斑块太湖湿地保护区东吴国家森林公园灵岩山公园上方山森林公园京杭运河,石湖桐泾公园周边建设容量低中高中中高宽度建议/m1006020303012108现代城市研究2013.08础。单纯以空间政策引导乡村居民环境行为,难以获得良好的成效,有时还会 激发社会矛盾。只有遵从当地村民的意 愿,量体裁衣确定社会治理的措施,并 且让村民在生产经营中得到实惠,才能 在城乡空间的治理方面获得实效。所以 说,城乡统筹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建立城 乡社会各阶层共同的规划愿景,通过城 乡统筹规划,推行村民认可的科学合理 的社会治理措施。建立在城乡居民环境行为心理的研究之上,规划师至少应知道规划的参与方的 主要诉求是什么。“统筹”对于城乡规划 来说是重要的思维方式,但是通过统筹, 能否形成良好的城乡居民环境行为模式, 则需要经过大量的分析、调研和访谈之 后才能进行判断。借助环境行为学的理论,分析在城 乡统筹发展中积极环境行为和消极环境 行为的成因,探求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群 体的心理转变和身份变迁;通过空间维 度的视角研究城乡形态,通过社会维度 的视角关注社会各阶层的发展状况。这 样才能使规划参与者充分理解城乡统筹 规划,认可社会治理措施并且接受空间发展政策。j. 建筑学报,2008(2): 30-33.2 彭远春 . 我国环境行为研究评述 j . 社 会科学研究 ,2011(1): 104-109.3 周 志 家 . 环 境 意 识 研 究 : 现 状、 困 境 与 出 路 j . 厦 门 大 学 学 报 : 哲 社 版 ,2008(4) :19-26.4 吴发启 , 张玉斌 , 宋娟丽 . 水平梯田环境 效应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j . 水土保持 学报 , 2003(10): 28-31.5 梁锦梅 . 客家文化形成、传播与地理环境 关系刍议 j. 岭南文史 ,2003(2): 3-6.6 韩振飞 . 从文物遗存看赣县在客家历史 上的地位 c . 赣县文史资料选辑 ,2006(13) :25-39.7 李映辉 . 略论中国古代寺院与环境保护 j. 长沙大学学报 , 2003(3):42-46.8 李黛岚 , 柳云 . 客家风水民俗刍议 j. 江 西社会科学,2004(11):149-153.9 陈晖 , 龙瑞全 . 客家风水文化之心理分析 j. 成都大学学报 ,2008(7): 106-108.6 结论实 证 研 究 的 目 的 在 于, 以 赣 州 市 储潭统筹城乡发展实验区为切入点,从 乡村环境行为研究着手,分析城乡统筹 发展中规划利益相关方的环境行为,寻 求城乡统筹规划最基本的出发点,即城 乡居民利益诉求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平 衡点。城乡统筹规划的具体出发点,应参考文献:1 李斌 .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理论及其拓展( 上接 108 页 )2006,76(1-4):7-22.5 tan k. a greenway network for singapore j . l a n d s c a p e a n d u r b a n p l a n n i n g ,2006,76(1-4):45-66.6 张云彬 , 吴人韦 . 欧洲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实 践 j. 中国园林 ,2007,23(8):33-39.7 刘滨谊 , 余畅 . 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 启示 j. 中国园林 ,2001,17(6):77-83. 周年兴 , 俞孔坚 , 黄震方 . 绿道及其研究 进展 j. 生态学报 ,2006,26(9):3108-3116. 张文 , 范闻捷 . 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 能 j. 国外城市规划 ,2000(3):40-42.10 李开然 . 绿道网络的生态廊道功能及其规 划原则 j. 中国园林 ,2010,26(3):24-28.11 吴隽宇 . 广东增城 绿 道 系统使用后 评价 (poe) 研究 j. 中国园林 ,2011,27(4):39-44.12 蔡 瀛 , 何 昉 , 李 颖 怡 , 康 凯 珊 . 融 入 城 乡 的 绿 道 网 选 线 思 路与 规 划 方 法 j . 规 划 师 ,2011,27(9):32-39.13 高长征 , 王成晖 . 珠三角区域绿道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 j. 规划师 ,2011,27(z1):153-159.14 苏州统计局 . 苏州统计年鉴 2010z. 北京 :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115-116.15 戚仁海 . 生境破碎化对城市化地区生物多 样性影响的研究 : 以苏州为例 d . 上海 : 华东 师范大学 ,2008.16 杨 小 鹏 . 英 国 的 绿 带 政 策 及 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演出经纪人之《演出经纪实务》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ab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强化训练高能附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2025内蒙古呼伦贝尔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5人考试备考及答案详解(必刷)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通关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能力检测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训练试卷【夺分金卷】附答案详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研优卷)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试题一附参考答案详解(研优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能力提升试题打印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详解【夺分金卷】
- 网络文明培训课件
- 2025年党史党建知识测试题库100题(含标准答案)
- 【MOOC】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航天禁(限)用工艺目录(2021版)-发文稿(公开)
- 《水工监测工》习题集最新测试题含答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1课《学习伴我成长》课件
- 组合式塔吊基础施工专项方案(117页)
-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标准解析
- 现场临电方案改
- 生活百科常识试题及答案1
- 《建筑材料》 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