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安塞.doc_第1页
印象安塞.doc_第2页
印象安塞.doc_第3页
印象安塞.doc_第4页
印象安塞.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印 象 安 塞 提起安塞,不由得让人心血沸腾,情趣高涨,久久不能平静。歇斯底里传来一嗓子信天游听的人血脉膨胀,浑身发痒,痛快淋漓;那一副小巧别致的红窗花,格外喜庆,着实让人着迷;振聋发聩的鼓声一起,那一群冒腾腾的后生穿上羊皮褂子,生龙活虎地就地扭、打、腾、转起来,伴随着黄土地的雄风,虎虎而来,气势磅礴,犹如巨龙从天而降,或如蛟龙出海,恰似猛虎雄狮下山,那场面和那气势,看了之后,让人非常震撼;那一副长辫子,匀称身段的陕北女娃娃,再加上那俊格蛋蛋的红脸蛋和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回眸一望,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缘何让我如此,因为我生于斯,长于斯,这一方的每一寸热土,时刻魂牵梦绕地勾着我的心魄。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安塞人,亲眼见证并感同身受体味安塞的变化和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安塞大地的主基调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我作为一名退耕还林工作的亲自参与者而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诚然介绍安塞和努力建设美丽安塞是我们这代人美好的夙愿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安塞在过去九十年代外人的眼中,还是解放初期那个印象,山峁纵横连绵,地形支离破碎,山大沟深,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文化凋敝,人们依然住着土窑洞,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文化娱乐靠酒,致富基本靠养猪等等,但是进入20世纪末,安塞整个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从人们的吃、穿、住、用、行等诸方面逐一解剖,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我记得有一次去北京,同车的一位外地朋友,问我,“你们那边还在住土窑洞吗?”我回答说:“窑洞是住,但不是土筑的了,如今,大多用石头或混凝土建造的新式窑洞,窗户上安上了大玻璃,再不是过去留个鸡窝大的小格子,糊一张麻纸,如今呀,屋里亮堂堂的,冬暖夏凉,住着也舒服,赛过西洋的小别墅。”她问:“你们还坐驴拉板车吗?”我说:“哎呀,那家伙现在坐不上啦,如今都上了电影或影视城了,成了人们合影的纪念物,间或碰到一半个拉运山里的水果和大棚菜的毛驴,小孩好奇的不得了,后面跟一大群,追上看。有时我也驻足看一会,直至送出自己的视线范围才肯罢休。如今几乎家家普及小汽车,去延安,下西安,高速直达,到延安也就是一脚油门的事,去西安开车3个来小时,坐动车2.5小时,而且人又不累,舒适、便捷。”这个外地朋友听的不住地点头赞许,从他的眼神中透出异样的目光。他的好奇心更强烈了,问道:“你们那有啥特色小吃?”我说:“提到吃,那就多得去了,比如:洋芋叉叉、凉粉、果馅、火烧、枣糕、面皮、油旋、豆腐脑、羊肉、羊杂碎、荞面饴饹之类。记得小时候经常听外婆讲,民国十七年,也就是1928年,正赶上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正处在军阀割据和大混战时期,陕北尤其是安塞,饱受战乱之苦,再加上三年大旱,粮食欠收,到处饿殍遍野,人们到处挖野菜、捋榆钱,剥树皮,割沙蓬,每顿饭都是这些野菜和水再撒一把小米充饥,饿死了不少人。但如今,这些菜成为城里人的上等佳肴”;解放后,安塞的生活水平稍有提高,但安塞人对饭食要求不高,平素除了吃米饭而外,也经常吃玉米馍、洋芋擦之类。家境贫寒的,甚至熬瓜煮菜也算一顿饭,只有逢年过节或招待亲友,才吃好一点荞面饴饹、油糕、白馍、饺子一类饭食。至于菜肴,平日极其简单,多是洋芋、白菜、豆角、粉条等熬上半锅,每人一碗。吃肉虽说不多,可是一旦吃起来就得割上几斤,饱餐一顿。冬春季节,家家户户腌几缸酸白菜,以备冬春缺菜时食用,20世纪90年代,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人们不再用过去的粮票、布证之类的买东西,物资相对丰盈,那时农村每天能吃上一顿大米和白面,每天吃的菜是酸菜,有时把谷米或糜子磨成面,蒸成窝窝头,作为我上学的干粮和父母亲种地的中午饭;进入21世纪,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塞多数群众的饮食也在逐步改善。人们吃饭,细粮(白面、大米)比例已较前大大提高,城市人口早将熬菜改为炒菜,一般每餐二菜,讲究点的是四菜一汤。农村也不再以熬瓜煮菜胡乱充饥,而是顿顿有主食了。逢年过节或是喜庆宴会,从前讲究吃“八碗”,一定要有烧肉、酥肉和炖肉、丸子之类的菜肴。如今却是肥肉很少有人吃,设宴至少16道菜(8个下酒、8个就饭)和1个汤。不仅有猪、牛、羊肉,还有鸡、鱼,甚至海味。宴席上喝酒,以前只要有散装白酒就行,现在讲究瓶装白酒和葡萄酒,还有啤酒和桔汁一类的清凉饮料;现如今,人们三顿三餐大米白面,几乎天天有肉,吃的都是新鲜的大棚蔬菜。人们变着戏法地吃。都说四川人好吃,那安塞人也有过之无不及,最典型是农村过年杀头猪,杀猪当天把亲朋好友叫来一群,一顿吃掉20-30 斤,剩下的腌起来,慢慢吃。城里人隔三叉五小聚一次,一到傍晚,华灯初上的时候,城北区、二道街摆成龙蛇阵,芸芸众生吃相,也堪比回民一条街红火热闹。 人们穿戴由过去半农半牧的农耕草原文明逐步走向现代文明,有时甚至可以和北京上海及广州等大城市媲美。过去,大多数平民百姓衣着皆以当地自产土布为主。男子夏季着白衫,春秋夹袄套坎肩,冬天紧身棉袄棉裤,天气特冷时再加一件不上面料的白板老羊皮袄。一年四季,头上经常勒着一条白毛巾(俗称“羊肚子手巾”),把结挽在前额,热天可以擦汗,冷天用来防寒,腰间还喜欢系一条宽布腰带,贴身穿件红布绣花裹肚。赤脚穿布底遍纳鞋。妇女们则多穿中式带襟衣衫和中式裤,系腰裙、扎腿带、绣花鞋。男女有别,具特色,乡土打扮,朴素大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段较长时间内,安塞人的衣着几乎全部成了土布料衫裤,只是干部职工多穿中山服式样,群众仍穿中式便服罢了。如今,在很少见羊皮褂子,取而代之的是羊毛衫,皮大衣,城里的穿的更时髦,新潮,尤其女人衣服独领风骚,占领了整个城市眼球,两条街卖地全是女人服装。特别是夏天,更是安塞女人的世界,穿红的、戴绿的,风摆裙子,在微风的垂佛下,尽情展现女性曲线美,有的女人较大胆,除了不能露的地方,其他尽量展现出来。在衣着服饰不断改进更新的同时,男女发式多年来也在演变。男人从清末的辫子到民国年间的光头、平头,发展到分头、背头、圆头,今日之青年已喜留长发。妇女则从单辫、发髻逐步趋向剪发、双辫、烫发、披肩长发等多种式样。变化最大的是过去人们均不甚注重修饰打扮,而今日不仅要求衣着华丽、色彩鲜艳,不少青年女性还戴上了耳环、项链,并且涂口红,着意化妆,引人注目。人们用的都是美国产的或者日本造的,比如手机是苹果5,汽车是丰田霸道、本田雅戈,家用电器基本都是国外,有个别有钱的,浑身穿金披银,过去土豪这个字眼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变化之巨大的还是县城的变化大,不足三平方公里的县城,延河绕城而过,两条街店铺琳琅满目,政府为了增加人们休闲娱乐场所,建起了环山公园,河滨公园、盖河广场,文化大楼,党校广场,最吸引人的要数腰鼓山了,腰鼓山有号称世界第一大鼓“腰鼓的建筑物,它共有7层,里面镂空式建筑,人们可以上到腰鼓顶层,把安塞县城风光一览无余。腰鼓山已成为安塞的一张名片和地标。 安塞的印象变化给我们这代人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安塞印象在文化层面,具有代表性如腰鼓、剪纸、民歌、农民画等等;精神层面的我的感觉是安塞人热情、豪迈,直爽对困难不服输,有志气,还有安塞人思想观念的超前变化和快速模仿; 通过解刨安塞人的吃、穿、住、用、行等诸方面,细细品味安塞正在从古老而传统向现代文明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变化的同时也给我带来深深的忧虑和思考,在物欲横流、人人向钱看的今天,世俗的人们绞尽脑汁追逐利益和享乐的同时,而丧失了过去保留的艰苦风斗、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本色,普遍表现在攀比之风严重,不愿劳动,缺乏创业和吃苦精神,不尊重文化,男人天天喝酒,婆姨女子处处看到的是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