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规划.pdf_第1页
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规划.pdf_第2页
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规划.pdf_第3页
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规划.pdf_第4页
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规划.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规划.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第一章 项目概况第一章 项目概况 1 1 宁波市鄞州区概况 宁波市鄞州区概况 1 1 区位区位 鄞州区位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 浙江省东部沿海 疆域在东径 121 08 121 54 北 纬 29 37 29 57 之间 版图轮廓呈蝴蝶状 从东 西 南三面紧围宁波老市区 西北与西部与余姚接壤 南 部紧邻奉化 东南临象山港与象山隔水相望 东西向最大长度 74 公里 南北最大宽度 32 3 公里 区界周长 269 公里 其中有海岸线 25 66 公里 全区总面积 1380 54 平方公里 其中陆地面积 1327 04 平方公里 象山 港水域面积 53 5 平方公里 1 2 自然概况自然概况 鄞州区境内的大地构造属闽浙地盾的东北部 地层分布以中生代的火山岩居多 境内地貌东南部与西部 为丘陵与山地 中部为宽广的平原 总形势呈马鞍形 东南部丘陵山地面积为 375 48 平方公里 有太白 福 泉 金峨诸山 以太白山最高 主峰高程海拔 656 9 米 西部丘陵山地面积 353 98 平方公里 属于括苍山系 天台山脉的四明山 绵亘数县 从西向东插入本区西部 层峦迭嶂 诸峰雄峙 最高峰奶部山海拔高程 915 米 中部位为奉化江两岸 总面积 532 60 平方公里 并以奉化江为界分为鄞东南平原和鄞西平原两部分 这 里平畴无垠 绿原广袤 河渠如网 鄞州区海域分布于区域的最东端 属象山港海湾的一部分 其东北为北 仑区海域 西南为奉化市海域 东南为象山县海域 鄞州区地处低纬度带 属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区域的季风气候区 因濒临东海又带有海洋性气候特 征 本地四季分明 夏无酷热 冬无严寒 热量较充足 雨量丰沛 冬夏季风交替显著 全年无霜期 238 天 年平均气温 16 2 年平均降水量 1386 2 毫米 总蒸发量 1303 4 毫米 相对湿度 82 本区主要灾害性天气 有台风 暴雨 久雨 伏旱 寒潮和霜冻等 1 3 资源概况资源概况 鄞州区土壤大体可分三类 东南部沿海地区多盐碱土 宜种棉花 中部平原地区属水稻土 适合种水稻 席草等 西部山区多黄壤 缺少有机质 宜种茶叶 竹木 果树 杂粮 鄞州区矿产资源较为贫乏 已发现的矿藏有泥炭 铁 锰 铜 铅 锌 萤石 明矾石 粘土 石材 砂石 海盐等 20 余种 近百处产地 其中金属矿大多是矿 化 点 目前尚无开发利用的价值 鄞州区水资源丰富 全区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11 07 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 10 28 亿立方米 地下水 0 79 亿立方米 由于江河贯穿境内 年出入境水量甚为可观 多年平均年入境总水量为 20 76 亿立方米 出境总水 量 含过境水量 达 27 73 亿立方米 鄞州区的植物区系地理成份复杂 热带成分占优势 泛热带成分 热带美洲和热带亚洲成分 旧大陆热 带成分 热带亚洲 热带澳洲成分在鄞州区森林植物区系成分中占有主要比重 鄞州区植被在长期开发中已 逐步人工化 大部分丘陵山地多为次生的针叶林所覆盖 鄞州区海域分布于最东端 海岸线总长 25 66 公里 面积为 53 5 平方公里 区境内有浅海水面 14097 亩 内陆水面 93571 亩 内陆水域水体水质肥沃 浅海海水水体交换及时 各种指标适于水生动植物繁殖生长 目前 发现的淡水鱼类 83 种 海洋水产品 338 种 鄞州区共有 86 个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 占全部资源单体总数的 22 6 资源的区域优势十分显著 其中 包括 6 个推荐极品级旅游资源单体 它山堰 东钱湖 梁祝文化 阿育王舍利塔 天童寺 南宋墓道石刻群 和 11 个推荐四级旅游资源单体 雅戈尔服饰 中国进士第一村 天童寺佛殿 庙沟后石牌坊 沙孟海书学院 横省石牌坊 天童森林公园 福泉山茶海 阿育王寺 天童十八罗汉画像碑 五龙潭瀑布群 1 4 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概况 鄞州区具有源远流长的商贸传统 鄞州是中 国最早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之一 沟通欧亚的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陶瓷之路 均以此为起 点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0 00 2 00 4 00 6 00 8 00 10 00 12 00 14 00 16 00 18 00 鄞州区 亿元 宁波市 亿元 占全市比重 图 1 1 宁波市 鄞州区 gdp 变化 1995 2004 2 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 鄞州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全区现有工业企业 15000 多家 已形成以轻纺 服装 机械 电子 汽配 食品为主的工业体系 有国内知名企业中国雅戈尔集团 杉杉集团 奥克斯集团 欣达集团等 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2004 年实现生产总值达到 277 9 亿元 财政收入 46 5 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 4603 美元 鄞州社会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全国百强县 市 区 第十一 浙江省第三 宁波市第一 一 二 三次 产业结构的比重为 5 8 69 7 25 5 工业特征明显 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近 10 年随着宁波其他区的快速发 展 鄞州区国民生产总值在宁波市的比重由 1995 年的 15 92 下降到目前的 12 88 鄞州区国民生产总值年 均增速为 12 4 低于宁波市的年均增速 15 1 2004 年末 全区总人口 114 万人 其中非农人口 58 6 万人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 826 人 城镇化水平 达到 55 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1 5 行政建制与历史沿革行政建制与历史沿革 鄞州区历史悠久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居住 秦代开始建县 是我 国最早的建制县之一 宁波市区过去一直为鄞县县治 原称明州 明朝时为避讳 改名为宁波 解放后宁波 析出置市 鄞县先后为宁波专区 地区 及宁波市辖 改革开放以来 依托 宁波中心城市 鄞县大力 发展农村经济与乡镇工 业 逐渐成为浙江省乃至 全国的经济强县 1995 年 鄞县开始在原石碶 钟公 庙二镇基础上建设县中心 区 2002 年 经国务院批 准 鄞县撤县设区 改名 宁波市鄞州区 2004 年 全区辖 4 个街道 17 个镇 1 个乡 有社区居民委员会 54 个 村民委员会 470 个 其中东钱湖镇目前由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负 责管理 2 2 项目特点 项目特点 2 1 新兴工业化 城镇化地区的规划新兴工业化 城镇化地区的规划 一方面随着宁波和鄞州新城区功能的日益完善 集聚辐射作用的不断增强 对地区工业化 城镇化的拉 动作用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鄞州乡镇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自上与自下 两种动力推动了鄞州区的快速发展 因此 对于在此背景下形成的新型工业化 城镇化地区的规划 我们不仅要关注于城市集聚功能的提升 还 要关注于乡镇发展水平的提升 但由于编制背景的关系 原来的总体规划更多的强调对城市地区的指导 而对乡镇发展的指导性不够 总体规划对郊区的空间整合力度大 与乡镇发展现状冲突较大 因此该规划应该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 根据 鄞州区工业化 城镇化的发展特征 利用好 自上与自下 两种动力 统筹考虑区域与城乡发展 2 2 生态敏感地区的规划生态敏感地区的规划 根据宁波市总体规划 2004 2020 确定的 以宁波中心城为中心 二区 t 轴为主体的面向杭州湾的开 放式 的宁波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鄞州区东西两侧山区以及滨海地区属于生态发展区 重点发展风景旅游 图 1 2 鄞州区行政区划变革示意图 图 1 3 鄞州区现状空间与宁波市总体规划比较分析图 3 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水产养殖加工和机械电子等与生态环境 风景旅游无矛盾产业 同时根据宁波市总体规划 2004 2020 鄞 州东南部属于生态开敞区 要适度控制开发建设强度 并保持周围自然生态环境 而鄞东地区位于宁波市总 体规划 2004 2020 确定的东钱湖 江南东侧山体 滨海的 1 5 公里 10 公里宽的生态走廊内 同时 鄞西 鄞南是鄞州区基本农田主要集中的地区 根据鄞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宁波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可以发现规划范围中的大部分地区被基本农 田 生态发展区 生态走廊等生态要素所覆盖 因此在规划中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加强生态安全网 络与区域的衔接 2 3 城市快速发展地区边缘地带的规划城市快速发展地区边缘地带的规划 鄞州区从三面环绕宁波市中心城 规划地域属于城市边缘地区 经验表明城市边缘地区由于受到城市的 辐射力 有便利的基础设施条件 可以就近分享城市的相关资源 同时又处于成本洼地地区 所以其发展最 快 变化最大 与此同时 由于发展的时段性特征 导致了该地区的管理最为混乱 往往会出现管理真空地 域或者管理地域叠合的情形 会造成不同利益主体对敏感的区域和利益的争夺 使得规划编制以及作用的发 挥缺少应有的科学合理性 因此 该地区的发展具有过渡性 混杂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宁波城市处于快速扩张时期 且整个宁波市域的空间网络化 一体化进程正在不断深入 鄞州区作为宁 波市中心城的边缘地区 是中心城功能疏解 空间扩展 大型基础设施布局的重要地区 因此 鄞州区的城 乡空间规划必须从宁波市中心城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 加强与上一层次规划的衔接 要统筹城乡发展 处理 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协调不同等级行政主体之间的资源分配 确保宁波市中心城和鄞州区的健康协调发展 4 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第二章 规划的依据 范围 期限 指导思想 原则与技术路线第二章 规划的依据 范围 期限 指导思想 原则与技术路线 1 1 规划依据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90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建设部 200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 国发 2000 25 号 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的通知 建设部建规 2005 2 号 建设部关于印发 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的通知 建规 2002 218 号 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浙江省建设厅 2004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4 2020 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鄞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参考资料 宁波市市域总体规划 2006 2020 纲要 宁波市区城乡一体化规划 初稿 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与利用规划 宁波市鄞州区城镇体系规划 2004 2020 2 2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宁波市鄞州区行政区域范围内除去东钱湖镇与邱隘镇东部新城部分 总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 3 3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 近期 2006 2010 远期 2011 2020 年 4 4 规划指导思想 规划指导思想 本次规划针对鄞州发展的背景与基础 确定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 想的伟大旗帜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 协调 可 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落实五个统筹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推 进健康城镇化和建设节约性社会的要求 引导城市科学合理地发展 5 5 规划原则 规划原则 5 1 加强区域协调 城乡统筹 理顺上下位规划之间的关系加强区域协调 城乡统筹 理顺上下位规划之间的关系 加强上下级规划的衔接 体现宁波市总体发展的要求 促进鄞州区的提升 引导乡镇的建设 加强空间 发展与宁波中心城区的协调 打破行政界限 对片区地区进行统一安排 合理安排城乡发展空间 统筹安排 区域内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5 2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以资源生态环境为前提 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在优化生态空间结构的基础上 调整城镇空间布局 坚持集约发展的原则 加强对空间的整合 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 5 3 加强部门协作 提高规划的综合性加强部门协作 提高规划的综合性 以空间为纽带 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交通规划等其他部门规 划的协调 使主体功能区划 用地总量指标 用地功能布局 基础设施布局之间相互衔接 提高规划的综合 5 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协调能力 5 4 坚持公共利益优先 和谐发展的原则坚持公共利益优先 和谐发展的原则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提高建设水平 有效配置公共资源 关注 中低收入人群 扶助弱势群体 体现社会公平 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 5 5 立足实际 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立足实际 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立足实际 针对鄞州区发展的现状和发展建设面临的具体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 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 决方案 6 6 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 图 2 1 技术路线框架 6 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第三章 城市发展的背景与特征第三章 城市发展的背景与特征 1 1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1 1 传统产业出口环境的波动要求地区经济加快升级步伐传统产业出口环境的波动要求地区经济加快升级步伐 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不断发展 国外对我国商品特别是纺织和普通机电产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采取 以反倾销为主的贸易救济措施越来越多 贸易摩擦加剧 预计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 中国传统产业出口环境 不容乐观 相关产业将受到较大的冲击 这就要求依赖传统产业发展的地区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改善单一的产业结构 提升产业的非价格竞争能力 1 2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对规模化产业基地提出要求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对规模化产业基地提出要求 在经历了一般加工业的转移之后 跨国公司瞄准了我国在基础设施 产业配套和国内市场等方面的优势 开始把部分资本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部门向中国转移 并呈现产业链整体转移的特征 设施完善 管理 成熟 具备一定配套能力的大型开发区是承接此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 1 3 地方企业集群在吸引外资的竞争中表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地方企业集群在吸引外资的竞争中表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 联合国经济与贸易发展大会去年发布的 2001 年世界投资报告 指出地方企业集群在当前区域之间吸引 外资的竞争中表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 并能超越低成本竞争的陷阱 该报告认为第三世界国家投资政策的发 展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代投资促进政策是以开放外资管理体制 引入市场化机制为特点 第二代投资 促进政策中 政府在积极吸引外资和 推销 自己国家中更进了一步 建立起专门的国家投资促进机构 加 大外资吸引力度 而第三代投资促进政策则强调运用和强化企业集群 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的作用 从特 定生产活动对区位的特殊需求出发 在地方企业集群的层次上 根据社会优先发展目标 确立产业促进政策 地方产业群结构升级的关键是通过建立跨国生产的联系纽带 促进本地技术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鄞州区的企业集群已经成为吸引招商引资的重要因素 外资企业将依托这一平台 参与到民企改造和发 展中 是一种既能为投资者降低生产成本 又能促进本地产业持续发展的双赢互动 2 2 区域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 2 1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2 1 1 长三角地区的崛起 为鄞州区的发展 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长三角地区的崛起 为鄞州区的发展 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以上海为龙头 浙江 江苏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 经济圈正在加速形成 并将成为 21 世纪中国经济的主 要增长极 宁波凭借优越的港口条件和既有经济基础 确立了建设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现代化港口城市的 战略目标 鄞州区紧依宁波中心城市 是宁波市建设 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疑也面临良 好的发展机遇 杭州湾跨海大桥从根本上改善宁波北 接上海的条件 依托大桥便捷通道 宁波将与苏南地 区处于同一竞争平台 更好地承接上海在经济 科技 信息 文化等方面的辐射和相关产业的转移 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入驻鄞州的机会 2 1 2 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培育 为鄞州区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培育 为鄞州区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长江经济带正在向杭州湾经济带即长三角南翼转移 杭州湾一带形成了新一轮城市发展的热点区域 2003 年 浙江省政府组织并编制了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 提出了产业连动发展 园区连动开发 基础设施连 动建设的要求 在环杭州湾产业规划的指导下 产业发展有望突破行政区划 以产业集群的主要聚集地为核 心来组织专业化分工 促进环杭州湾区域快速 健康 协调发展 图 3 1 鄞州区区域环境分析图 7 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2 1 3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要求鄞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要求鄞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全球化的竞争是区域的竞争 区域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正促使长三角城市群由传统的严格等级中心型向网络型演化 各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在网络中形成多方位的 动态交叉等级关系 其在网络中的节点地位取决于城市与全球其他城市的相互作用强度和协同作用程度以及 在特定的更新方式中依靠专业优势来获得的发展活力 鄞州前期的成功经验在于采取了与区域内城市合理分工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在强化区域竞争优势的同时 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面对加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鄞州区更应从区域的角度进行定位 以市场为导向 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2 2 宁波市区内的区域一体化宁波市区内的区域一体化 宁波城市处于快速扩张时期 市域的空间网络化 一体化进程正在不断深入 随着市域综合交通体系的 进一步完善 特别是杭州湾大桥 甬金 甬台温 象山湾通道 沿海高速复线 中横线等的相继建成 一体 化的都市区空间结构逐渐形成 促进了中心城区功能区外扩 产业转移以及基础设施延伸 这就要求把鄞州 区的发展放在宁波市的整体框架之内 加强在生态环境保护 空间发展 功能布局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区 域协调 加强城乡统筹 加强职能分工 使鄞州区与宁波中心城区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3 3 资源生态环境特征 资源生态环境特征 3 1 资源特征资源特征 3 1 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 1 土地利用的比例高 2005 年 鄞州区土地总面积 1345 8 平方公里 201 8 万亩 未利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 1 85 土地利用 的比例高达 98 15 以上 表 3 1 2005 年鄞州区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构成 土地利用类型 面积 亩 比例 农用地 1529727 0 75 79 耕地 549526 3 27 23 园地 90664 5 4 49 林地 809474 2 40 10 牧草地 0 0 其他农用地 80062 3 97 建设用地 302891 9 15 01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246106 9 12 19 交通运输用地 33182 8 1 64 水利设施用地 23602 2 1 17 未利用地 185834 6 9 21 未利用地 37435 2 1 85 其他土地 148399 4 7 35 合计 2018453 5 100 数据来源 宁波市鄞州区国土局 2 土地资源消耗快 2002 2005 年建设用 地增长 20 6 每年新增 建设用地约1133公顷 1 7 万亩 农用地减少约 2 未利用地减少约 11 2002 2005 年建设用 地中交通运输用地增幅最 高为 35 其次为居民点 图 3 2 鄞州区卫星影像图 0 50 100 150 200 万亩 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农用地 155 9154 6153 5153 建设用地 25 126 529 530 3 未利用地 20 820 718 818 5 2002200320042005 图 3 3 鄞州区土地资源变化 8 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及工矿用地约 20 水利设施用地增幅为 1 6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中城市用地和建制镇用地规模基本翻一番 独立工矿用地增加 13 9 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 10 9 根据 2005 年末土地利用情况 可调整地类和未利用地共约 6 8 万亩 即根据现状土地利用情况 最多共 有 6 8 万亩用地可调整为建设用地 而根据土地部门的用地指标 2006 2020 年共有 9 6 万亩用地可供开发建设 此外 通过村庄整理 填海或者占用耕地 林地等方式可解决部分用地指标 预计到 2020 年新增用地在 10 万亩左右 3 1 2 水资源水资源 鄞州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550 毫米左右 年径流深 730 毫米 水资源总量为 11 07 亿立方米 地表径流 量 10 28 亿立方米 地下水 0 79 亿立方米 2004 年全区总人口 113 万人 人均水资源量为 980 立方米 考虑 到过境径流 鄞州区人均水资源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鄞州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 但由于污水系统建设落后 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同时农业面源污染 也比较严重 从而造成部分地区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同时 鄞州部分水源由宁波市统一调度 鄞州不能自 行支配 使鄞州可利用水资源十分有限 此外 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也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水资源问题 也将成为鄞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3 1 3 能源能源 宁波市鄞州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 目前 在宁波市鄞州区的一次能源消耗中 煤 汽油 柴油及液化 石油气主要靠外部输入 居民燃料以液化石油气为主 主要靠槽车由上海 宁波等地购进 用钢瓶灌装后供 应给居民 鄞州区能源比较缺乏 能源结构不合理 煤炭占 80 以上 大量能源的运入加剧了交通运输的压力 而 且能源热效率低下 造成能源的浪费 并导致宁波市鄞州区生态环境污染 2003 年鄞州区规模以上企业能源消费量为 104 86 万吨标煤 其中煤仍是主要能源 消耗量为 57 05 万吨 标煤 占 54 41 2004 年能源消费量呈现增长趋势 与全国相应工业行业能耗比较发现 鄞州区大多数行业 能耗较低 表 3 2 鄞州区各行业万元产值能耗比较 行业类型 鄞州区 2004 年 吨标煤 全国 2002 年 吨标煤 机械制造业 0 19 0 40 电气 电子仪表制造业 0 13 0 07 纺织服装业 0 1 0 89 塑料制造业 0 22 0 57 黑色 有色金属加工业 0 54 1 98 印刷和复印业 0 04 1 94 注 全国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 统计范围为耗能 1 万 tec 及以上工业企业 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鄞州对能源的需求呈加速增长的趋势 而鄞州本地 能源资源贫乏 所需能源大多靠区外输入 由于能源输入 尤其是电力 依赖于配额 一旦经济发展速度加 快 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便凸现出来 以电力为例 鄞州区的电力主要依赖于宁波市电网的统一供给 由于 宁波市电力供给本来就很紧张 再加上体制等原因 使得停电现象经常发生 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和居 民生活 3 1 4 海洋资源海洋资源 1 港口码头资源 鄞州区象山港现有横山轮渡码头 横山老码头 大嵩江大闸码头 红卫盐场码头和联胜盐场码头等 5 座 其中后 4 座年吞吐量位 3 25 万吨 泊位数为 18 横山轮渡码头为 1 千吨级 横山老码头和红卫盐场码头分别 为 150 吨和 100 吨级 梅墟工业区现有码头 9 座 年吞吐量 22 万吨 泊位数为 10 2 渔业资源 本区沿海为象山港 是浙江省重要的海水增养殖基地 鄞州区有海域面积 53 5 平方公里 其中适合浅海 养殖的面积为 9 4 平方公里 2002 年开展浅海养殖 0 48 平方公里 720 亩 占用海区 2 88 平方公里 4320 亩 占浅海面积的 30 6 3 滩涂资源 全区滩涂面积共 27 45 平方公里 41175 亩 其中用于渔业生产 12 2 平方公里 18298 亩 按海域分 瞻岐海区 9 51 平方公里 14270 亩 咸祥海区 2 69 平方公里 4028 亩 9 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4 盐业资源 鄞州区盐区面积 5 43 平方公里 建成盐田 4 365 平方公里 产盐量 29963 吨 建有四个盐场 红卫盐场 大嵩盐场 合兴盐场和联胜盐场 属于宁波市最大的盐场群之一 3 1 5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 1 鄞州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鄞州区旅游资源总量丰富 鄞州区共有 86 个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 占全部资源单体总数的 22 6 列宁 波市之首 占全市优良级单体的 22 旅游资源类型多样 自然资源以湖海溪山相互交融为特征 人文资源 以佛国 民俗 历史遗存为主体 2 旅游资源区域优势显著 鄞州区与宁波市水乳交融的关系 带来便利的交通条件和高质量的服务设施条件 不仅使鄞州区成为宁 波市民假日休闲 娱乐 度假的首选地 而且其旅游资源可与宁波市旅游资源共同打造旅游线路 鄞州区距 上海约 3 小时 距杭州 2 小时的便捷的交通条件成为鄞州区旅游资源吸引上海 杭州等长三角城市的客源市 场的极大优势 赴长三角地区游客的客源分流也是其客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文化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宁波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独具影响的佛教文化 梁祝文化等吸引了众多海外客源市场 港澳台 欧美 日韩等国的游客均慕名前来 这些旅游资源尚需深入挖掘 扩大其市场影响力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 墓碑 石刻 小桥 民房等 遍布鄞州区 通过组织开发也可以发挥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3 2 生态特征生态特征 3 2 1 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生态服务功能降低 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型增加和质量型下降并存的局面 森林生态功能衰减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比 较低 耕地总量逐年减少 土壤污染逐年显现 栖息地环境改变 生态环境破碎化 导致不少野生物种濒临 灭绝状态 生物多样性降低 3 2 2 生态危机凸显生态危机凸显 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 利用率低 资源性缺水 水质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 水源涵养和调节能力 下降 难以保证河道的生态需水量 水生态严重失衡 3 2 3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生活污染和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呈加重趋势 生活 污水和生活垃圾直接影响着河网水体质量 水域污染严重 农产品中化肥 农药的残留物质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畜禽 养殖产生的粪便和蔺草 水稻等大量农作物产生的秸秆也成 为农村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土壤污染问题逐步显现 3 3 环境特征环境特征 鄞州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较好 但内河水质较差 其中鄞东河网总体为重度污染 v 类和劣 v 类水质断面 达到 80 水质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要污染类型 主要是由于鄞州区尚未有污水处理厂 生活污水未经处理 直接排入地表水体 农业面源污染也比较严重 从而造成鄞州区水污染问题严重 大气环境质量和声环境质量较好 酸雨现象严重 鄞州区为重酸雨区 ph 均值为 4 45 酸雨率达到 95 废水和废物的处理率和达标率较高 其中废水处理率达到 100 排放达标率为 92 33 废物的利用率 为 94 17 但垃圾处理远未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 生活垃圾造成 二次污染 的问题比较严重 未建立工 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的配套设施 危险废物处理率低 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图 3 4 被破坏的山林 10 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4 4 经济发展特征 经济发展特征 4 1 经济发展动力体现出 上下结合 内外结合 的特征与趋势经济发展动力体现出 上下结合 内外结合 的特征与趋势 4 1 1 乡镇工业发达 城区和园区的作用日益突出乡镇工业发达 城区和园区的作用日益突出 鄞州区的工业化进程源于农民 自发形成的 自下而上的乡村工业化 动力 乡镇工业发达 是推动全区经 济高速增长的主体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深 入 鄞州区发展更多地受到宁波市中 心城区的扩张及多元化的城市功能 外迁的影响 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城市 作用力影响下 中心区和规模化工业园区从无到有 作用日益突出 近年来 全区中心街道的经济地位有较 大幅度的提升 三大园区吸引的外商投资占全区的 40 以上 4 1 2 民营经济面临转型 外资增长迅速民营经济面临转型 外资增长迅速 民营经济是鄞州区发展的主要 依托力量 在短缺经济时代 低廉的 成本是民营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主 要武器 这就决定了民营经济的主要 领域只能是门槛较低的传统轻工业 同时也决定了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的缺失 随着初级产品生产能力的大 幅度过剩 传统产业进入了优化调整 时期 产业的扩张速度明显放慢 因此 要保持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积极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实 现主要由依靠传统轻工业发展向主要依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转变 外资经济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发展迅猛 1999 2004 年五年中鄞州区吸引外资总额达 33 亿美元 外资 经济所创造的工业产值接近 40 外资经济的企业规模偏大 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在产业切入点 与民营经济形成互补 正成为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 4 2 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差异大 受单中心城市结构的影响 鄞州各 镇经济发展差异呈现两大特点 一是经 济发展水平随着与宁波中心城区距离的 递增而下降 距中心城 10 公里 10 20 公里之间以及 20 公里以上的区域分别 构成了全区经济的三大圈层 二是受自 然环境 交通条件影响 中部平原区和 沿主要交通干道 319 国道 同三高速 等 的乡镇经济较为发达 山区和海滨 城镇的经济潜力有待挖掘 4 3 工业占主导地位 体现出与中心城职能分工特点工业占主导地位 体现出与中心城职能分工特点 4 3 1 工业占主导 二 三 一 结构突出工业占主导 二 三 一 结构突出 鄞州区工业的主导地位突出 1995 2004 年 全区二产比重始均保持在 65 以上 三产比重略有增加 从鄞州区所处的工业化加速时期这一历史背景来看 鄞州区在宁波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将长期保持 其生产制 造职能与中心城区日益成熟的服务业功能相互补充 4 3 2 第一产业发展特征与趋势判断第一产业发展特征与趋势判断 1 传统农业规模大幅度下降 都市型农业成为发展的主导趋势 粮 棉 油等传统农业作物的生产规模大幅度下降 果 蔬 渔 牧等都市型农产品规模较快增长 规 模化 专业化 集约化的现代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在鄞州区日趋明显 图 3 5 鄞州区工业总产值和不同企业类型所占比例分布示意图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 140000 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 0 50 100 150 200 250 外资总投资额 万美元 外商资企业数量 个 图 3 6 外资企业情况分析图 图 3 7 鄞州区国内生产总值分布示意图 2003 11 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2 鄞南和鄞西农业相对发达 乡镇农业各有特色 各镇基于自身条件形成了一定 的特色 如姜山 高桥 古林 集士 港等镇的粮食 钟公庙 瞻岐 五乡 姜山等镇的油菜籽 章水 横溪 瞻 岐 横街等镇的茶叶 邱隘 石矸 东吴等镇的生猪 瞻歧 咸祥等镇的 海产品 其中 鄞南和鄞西片区平原 地区是基本农田的集中区域 也是全 区农业规模最大的地区 3 与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 形成 了 平原密集 山区分散 的农村居 民点分布特征 全区居民点的分布与农业生产 方式密切相关 处于鄞州区中部以及 东南部平原地带以粮食 油菜籽 生 猪 禽类生产为主的居民点分布较为 密集 密度在 500 1000 人 平方公里 以上 而处于鄞州区东西两翼丘陵地 带以林业 果业 茶叶种植为主居民 点经济相对落后 规模较小 分布稀 疏 因此 在村庄整合时 要充分考 虑不同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 在生产 方式和生产条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 况下 山区居民点不适宜整体向一个 或少数居民点集中 4 土地资源减少趋势明显 农业生产基地由中心向周边转移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工业发展对工业用地扩张的需求 新增建设用地 大量增加 占用耕地特别是平原地区农业用地的问题日益突出 中心区近郊的农业生产规模将大幅下降 4 3 3 第二产业发展特征与趋势 第二产业发展特征与趋势 1 传统工业比重大 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增长势头加快 在各工业门类中 传统轻工业的地 位突出 比重达到 61 5 近年来 在外资经济的推动下 鄞州区重工业 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轻工业 表现出 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 技术密集 型产业的转化趋势 重型制造业企业 及其较长的产业链条对于良好的基础 设施和规模化的用地组织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 表 3 3 鄞州区与宁波市轻重工业构成比较 单位 鄞州区 宁波市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99 年 71 9 28 1 51 4 48 6 2000 年 71 5 28 5 46 6 53 4 2001 年 69 6 30 4 46 9 53 1 2002 年 66 5 33 5 2003 年 61 5 38 5 37 5 62 5 注 本表数据采用规模以上企业数据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50000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 粮食作物 油料 棉花 甘蔗 药材类 蔬菜 茶叶 水果 林草 林业 牧业 渔业 图 3 8 鄞州区农业生产规模变化 2000 2003 图 3 9 鄞州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布示意图 2003 9 13 9 26 28 15 中心街道 鄞东南 鄞东 鄞南 鄞西 鄞西南 图 3 10 宁波市鄞州区各镇乡基本农田变化情况分析 0 5 10 15 20 25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塑料制品 金属制品 运输设备制造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2000年 2004年 图 3 11 鄞州区主要工业门类产值比重变动 12 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2 外资经济比重增大 企业集群化 规模化趋势明显 外资经济比重增大 1999 年至 2003 年 鄞州区年引进 外商投资数量从 300 万美元增长到 12 亿美元 1999 年至今 外商累积投资 额达到 33 亿美元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 业中 外资企业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 40 超过了宁波市外资企业的平均水 平 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了带动全区 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 表 3 4 鄞州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所有制分产值结构 单位 所有制类型 2000 年 2003 年 2004 年 宁波市 2004 年 内资企业 78 7 76 8 61 7 69 7 国有 0 9 0 7 0 3 13 0 集体 12 9 5 7 2 3 2 0 私营 24 2 30 2 35 7 29 4 股份 40 6 40 2 23 5 24 7 外商 含港澳台 投资企业 21 3 23 2 38 3 30 9 总计 100 100 100 100 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条件下 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的外资项目向园区集中的趋势越来 越明显 2003 年 鄞州区外资进入园区的比例已经接近 40 凸显了对规模化工业园区发展的需求 表 3 5 鄞州区外商投资指标统计 外资平均规模 万美元 乡镇吸引 外资比例 乡镇引资项 目个数 乡镇引资 平均规模 万美元 园区引资比 例 园区外资项目 个数 园区外资 平均规模 万美元 1999 年 114 74 59 38 33 78 45 40 62 5 354 2 2000 年 133 96 85 63 91 124 79 14 37 8 238 25 2001 年 167 31 49 81 143 103 15 27 29 18 448 94 2002 年 291 91 56 24 123 206 89 30 80 20 696 85 2003 年 486 82 50 73 166 352 63 37 62 54 803 74 企业集群化 规模化趋势明显 鄞州的民营企业已经或正在由 家庭式 作坊式 向 规模化 集团化 的转型 许多民营企业走 上了向多元化 复合型发展道路 目前 民营企业存在三方面的用地需求 一是乡镇起家的民营企业的扩建 需求 这部分民营企业倾向于在原来的乡镇购置土地进行扩建 少数扩张速度较快的企业向较大规模的园区 搬迁 二是随着中心区的扩展和功能调整 中心区企业的制造业环节面临搬迁 大型企业将向市级园区搬迁 小型企业倾向于迁往乡镇工业园区 三是少数企业向第三产业扩张 对中心区及其周边服务业用地提出了要 求 例如雅格尔向房地产业和教育业的渗透 增加了教育和办公用地需求 各乡镇基于自身优势出现了一定的分工 趋势 如以中心区石碶街道为中心的服装制造 业特色板块 环东钱湖的普通机械制造板块 以下应街道为中心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板块 以龙观乡为中心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业板块 以高桥镇为中心金属制品业板块 以 姜山镇为中心的纺织业板块 以鄞江镇为中心 的食品加工业板块 以横街为中心的水表板 块 以姜山为中心的灶具板块已经形成 这些 以中小企业集群为主的乡镇块状经济仍需降低孵化成本 加强扶持 从长期来看 引导以集体土地入股的方 式建设的标准厂房集中是满足中小企业用地需求 同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较好办法 3 工业布局需要整合 乡镇工业园区的孵化作用和区级园区吸引大规模企业的作用并存 鄞州区各镇第二产业的空间发展是经济力与政策力相结合的产物 当经济力大于政策力时 工业企业的 布点呈现分散化的趋势 这种分布模式是一种粗放式的布局模式 不利于用地的集约化 环境的整洁化以及 市政设施的有效利用 如 图 2 14 所示 这也导致土地 利用的效益和集约化程度 普遍偏低 如果按照 2003 年每亩工业用地产值 82 69 万元的标准计算 要达到十 一五规划的 3500 亿元工业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 140000 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 0 50 100 150 200 250 外资总投资额 万美元 外商资企业数量 个 图 3 12 鄞州区外资投资额 外商企业数量变化 1999 2004 图 3 13 鄞州区块状经济分析 0 00 2 00 4 00 6 00 8 00 10 00 12 00 14 00 宝同村 五乡镇工业园区 联合村 蟠龙村 天童庄村 石山弄村 龙兴村 涵玉村 四安村 汇矸村 永乐村 钟家沙村 皎矸何村 李家洋村 明伦村 项隘村 沙堰村 明堂岙村 渔业村 仁久村 新诚村 图 3 14 五乡镇工业产值分布示意图 单位 13 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总产值的目标 需要新增工业用地 2 82 万公顷 显然是难以承受的 对于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 市 区级园区门槛过高 选择离原址较近的地方进行扩建能降低搬迁 和土地购置成本 因此向园区集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大型外商投资企业向园区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但各园区引资产业类别雷同度高 而且园区开发时机重叠 竞争激烈 4 小结 鄞州区进入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企业规模化趋势明显 地区增长由主要依靠民营经济向民营 外资共同推动转变 非农用地转化和规模化用地需求更加突出 这就要求统筹安排中心区与乡镇 乡镇与园 区 各乡镇之间以及乡镇与居民点之间的合理分工 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挖掘增量土地潜能 推动产业用地 的适度集中和集约利用 提升产业用地的整体利用效率 4 3 4 第三产业发展特征与趋势第三产业发展特征与趋势 1 第三产业有向鄞州新城区集聚的趋势 鄞州新城区与宁波市中心错位发展的态势正在形成 中心镇第 三产业发展不突出 随着网络化基础设施 的形成 鄞州区城镇的职 能结构趋于扁平化 中心 镇作用弱化 除洞桥 东 吴 东钱湖和横街等城镇 旅游业有一定发展外 服 务业进一步向鄞州新城区 集聚 依托在地区商务 物流 教育和郊区休闲等 方面的资源和优势 鄞州区与宁波市中心和东部新城错位发展的态势正在形成 鄞州新城区临近宁波市中心区 与宁波市中心区以及未来的东部新城形成了未来宁波市服务业发展的三 极 从发展资源而言 鄞州新城区相较其他两区 现状拥有一些知名企业的进驻 更易于发展生产服务职能 从发展成本而言 东部新城由于受到明湖等的影响 会导致开发成本高于鄞州新城区 从发展进程而言 鄞 州新城区发展进程早于东部新城 但是晚于宁波市中心区 从发展状态而言 宁波市中心区发展已趋饱和 必然会产生部分服务业的外溢 因此 鄞州新城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一是接纳部分服务于整个宁波市的服 务职能 二是在于由工业企业衍生的生产性服务业 服务于鄞州区 三是继续繁荣生活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 业 服务于鄞州区以及周边乡镇的居民 宁波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镇第三产业的规模和地位并没有得到提高 除了洞桥 东吴 东钱湖和横街 以外 其余各镇的三产在全区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根据调研 各镇之间联系甚微 随着交通 通信 条件的改善 区域一体化的加快 城镇的职能结构趋于扁平化 城镇职能将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表 3 6 鄞州区街道和乡镇第三产业分布变化统计 1999 年 2003 年 增减情况 下应街道 6 32 6 44 0 12 钟公庙街道 6 67 6 87 0 21 石矸街道 8 37 14 05 5 68 梅墟街道 1 36 1 74 0 38 瞻岐镇 2 84 1 31 1 53 咸祥镇 3 98 3 11 0 87 塘溪镇 2 38 1 99 0 39 东钱湖镇 5 36 5 73 0 37 东吴镇 1 62 1 80 0 18 五乡镇 6 42 6 42 0 00 邱隘镇 8 22 7 05 1 18 云龙镇 2 47 1 98 0 49 横溪镇 2 60 2 40 0 20 姜山镇 9 65 8 25 1 40 高桥镇 6 96 6 71 0 25 横街镇 3 55 4 69 1 14 集仕港镇 5 26 4 87 0 38 古林镇 8 50 7 86 0 65 洞桥镇 1 51 1 72 0 21 鄞江镇 3 06 2 54 0 53 章水镇 2 00 1 60 0 39 龙观乡 0 92 0 87 0 05 图 3 15 宁波市主要的中心区辐射范围影响分析 14 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2 主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雄厚的工业基础是生产型服务业得以大力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明州 望春工业园区和鄞州 滨海投资创 业中心的开发加上各乡镇工业园区的建设构筑了鄞州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平台 在工业制造业带动下 物流 贸易 信息服务 金融保险 会议会展 中介服务 技术服务 外包服务 等服务业有望较快发展 对办公设施 招待设施 贸易展示 技术服务等设施用地提出要求 物流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宁波地处浙东沿海地区 经济腹地有限 集群工业 专业市场 高效流通是宁波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 因此 宁波在巩固制造业地位的同时 把自己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现代物流中心枢纽 浙江省现代物流中 心城市 凭借宁波港的重要地位 宁波的港口物流已形成较大规模 而航空物流和陆路物流的发展偏弱 鄞州区 是宁波栎社机场所在地 杭甬高速公路 北仑铁路和国家沿海大通道 同三线 交叉经过本区 而且是全市二个 主要仓储基地之一 其物流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 全区公路货运占全部货运量的比重接近 90 根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的预测 到 2010 年公路成货运量达到 1756 万吨 估计全年货运量在 2000 万吨左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