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美国+esop+的研究及对中国+esop+的启示.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美国+esop+的研究及对中国+esop+的启示.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美国+esop+的研究及对中国+esop+的启示.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美国+esop+的研究及对中国+esop+的启示.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美国+esop+的研究及对中国+esop+的启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原 创创 性性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文 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 不包含为获得长春税务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 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 人承担 本学位论文成果归长春税务学院所有 指 导 教 师 签 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长春税务学院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长春税务学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 不保密 保密期限至 年 月止 指 导 教 师 签 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i 中 文 摘 要 员工持股计划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esop 起源于美国的 20 世纪 50 年代 由于员工持股对缓解劳资纠纷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实现经济民主化具有 重大的意义 当今各国企业推行员工持股已成为一大趋势 员工持股计划及模式 在西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已日趋成熟 而中国企业只是在近二十几年 才开 始试点操作 由于受客观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制约 我国企业内部员工股制度发 展的仍不规范 处于探索阶段 美国是员工持股计划的发源地 也是实施这一制度取得巨大成功的国家 研究 员工持股制度在美国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情况 有利于该制度在我国的推行 但因中 西方政治体制 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存在的差异 所以不可能僵化照 搬 本文从美国的员工持股计划的研究入手 结合中国经济社会背景下员工持股的 理论实践研究 为中国的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提供借鉴 本论文分为五章 共四部分对这一主题进行了阐述 第 1 2 章对员工持股 计划的发展历程和员工持股在美国的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 3 章结合中国实际 和运作情况 分析在中国实施员工持股的实践特色 第 4 章将美国的员工持股计 划与中国员工持股计划研究结合起来 借鉴美国的 esop 的优势 并结合中国的国 情和目前企业 esop 发展现状 为我国的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得出启示 最后是 本文的总结 总结前文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关键词 员工持股 员工持股计划 企业改革 ii abstract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esop was originated in1950 s in usa and was rapidly introduced to the whole world esop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lleviating labor capital disagreement improving enterprise management structure and realizing economic democracy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is the achievement of stock system development in china it becomes a trend to implement the system of the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now the esop and its patterns become matu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in half a century in western countries chinese enterprises has just started the experiment unit in recent 20 years however harnessed by chinese special economic and lawful environment the eieso neither is standardized nor yields usa is the birth place of esop and the country where esop is best implemented the author thinks that study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esop in usa helps us to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this system in china a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political system economic system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other respects we couldn t just copy them the aim of this report is to introduce esop into china and give the recommendation on pension plans of chinese corporations through comparing esop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this repor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and compose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part include chapter one and tow which proves that china can use this method to advance modern corporation system and should take china s characteristics in account the second part is the third chapter the thesis summarizes and discusses the practice of esops in china the third pat is the four chapter of this report comparison was made in this chapter and concluded the advantage of esop in us and disadvantage in china at the end of this report the author proposed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corporation to develop esop and indicated that employer should set up suitable esop for their own company reference to america s experience in the last part the conclusion was made according to contents mentioned above moreover innovation and insufficiency was also pointed out in this part iii key words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 enterprise reform 1 目 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ii 引引 言言 1 第第 1 章章 美国美国 esop 的发展的发展历程及评价历程及评价 5 1 1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 esop 的发展历程 5 1 1 1 19 世纪晚期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5 1 1 2 50 年代后期到 70 年代初 6 1 1 3 1974 年至今 7 1 2 对美国 esop 的评价 8 第第 2 章章 美国美国 esop 的的内容 类型和实施内容 类型和实施 11 2 1 美国 esop 的基本内容和类型 11 2 1 1 美国 esop 的基本内容 11 2 1 2 美国 esop 的类型和特点 12 2 2 esop 的操作实施 13 2 2 1 建立员工持股计划的步骤 13 2 2 2 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 14 2 2 3 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相关的重要问题 15 2 2 4esop 的实施效果 19 第第 3 章章 中国中国 esop 发展过程和实发展过程和实践践 25 3 1 中国 esop 发展过程概述 25 3 2 中国 esop 的实践 27 3 2 1esop 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实践 27 3 2 2 esop 在股份公司中的实践 28 第第 4 章章 美国美国 esop 的研究对中国实行的研究对中国实行 esop 的启示的启示 33 4 1 中国实行 esop 的作用 33 4 2 美国 esop 的发展对我国 esop 的启示 34 2 4 2 1 必须尽快出台统一的全国性法规 34 4 2 2 国家在财政税收 信贷资金等方面应给予必要的支持 35 4 2 3 促进社会保障体系与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有机结合 36 4 2 4 针对我国 esop 运作相关问题的思考 36 结结 论论 4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41 附附 录录 43 致致 谢谢 44 1 引 言 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员工持股计划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简称 esop 起源于上世纪五 十年代的美国 它是一种使员工投资于雇主企业而获得长远受益的员工受益计划 或者说它是一种使员工成为本企业的股票所有者的员工受益机制 由于其所具有的 特殊的制度优势 使得这种员工持股模式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在全世界范 围内迅速普及开来 esop 在国外发展得较为成熟 而其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也证明 esop 有着其特殊的制度优势和许多重要的社会及经济意义 在大部分国家都取得 了较好的效果 其中尤其以美国 日本和西欧的 esop 开展得最为成功 其理论基 础和制度设计都相对比较成熟和完善 esop 的实施对提高员工积极性 改善公司 运作效率 缓解劳资关系等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当前 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 esop 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 在这种情况 下 借鉴国外的成熟做法是加速我国企业 esop 发展的必由之路 美国是员工持股 计划的发源地 也是实施这一制度取得巨大成功的国家 研究员工持股制度在美国 的实施情况 有助于该制度在我国的推行 考虑到各国 esop 制度的差异性 面对 国外纷繁芜杂的具体模式设计 我们必须从中挖掘出规律性的东西 并将之同中国 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在立足中国 esop 发展历史和现实状况的前提下 探索具有可 操作性和有效性的中国企业的 esop 鉴于上述现实需要 本文通过对美国公司 esop 的研究入手 结合中国的经济社会环境下我国企业 esop 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借鉴美国公司 esop 发展的经验启示 就发展中国企业 esop 中的模式选择 制度 发展等问题主要采用了规范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关启示 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 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 现代企业制 度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股权多元化有利于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并提 出要从整体上搞活国有企业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 重组 然而 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本身与公司的经济效益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决定公司效益的是公司治理结构背后的内在机制 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中国已 2 有的改革实践证明 在经济社会体制处于快速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 员工持股在促 进企业建立产权明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 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 并且 员工持股对完善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 制结构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有深远意义 的探索 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目前 中国经济改革己进入关键时期 改革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 可以预期 员工持股将是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的一条重要途径 同 时 随着非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原有的企业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员 工持股将在推动民私营企业改制和发展 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方面发挥 更大的作用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员工持股实践的外部环 境将进一步优化 员工持股将正式成为一项重要的企业制度 在法律上得到确立和 规范 员工持股作为完善现代公司制度 增强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企业的凝聚力的一 种手段 近来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关注 实行员工持股 使员工不仅有按劳分配获 取劳动报酬的权利 还能获得资本增值所带来的利益 对于加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留住公司骨干人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建立现代 公司制度的改革过程中 员工持股还能有效弥补投资主体缺位所带来的监督弱化 内部人控制严重问题 建立员工持股计划 承认人力资本的产权价值 将人及附加 在人身上的管理要素 技术要素参与企业分配的问题制度化 是具有深远意义的理 论及实践课题 3 国内外研究状况国内外研究状况 国外对员工的股权激励是以员工持股计划为主的 员工持股在理论上有了进半 个世纪的发展 产生了三种理论基础 双因素经济论 分享经济理论 人力资本理 论 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已越来越趋于国际化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律师路易斯 凯尔索在资本与劳动共同创造财富的理论指 导下 提出了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从诞生至今仅仅经历了 40 多年的时间 便得到了很大发展 从 1975 1984 年美国 esop 由 1000 家增长到 6000 家 年均增 长为 22 到 1998 年 在全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有 14000 多家 包括 90 以上的上市公司和排名世界 500 强的大企业 有 3000 多万员工持股 涉及的资产 总额超过了 4000 多亿美元 而最新的数据资料则进一步显示美国实施该计划的企 业数目己经超过了 20000 家 1 3 英国自 1978 年政府通过立法用税收减免的方式对员工持股予以支持开始 至 今 大约有 5000 家公司实行了员工持股计划 约有 350 万员工参加 日本在 1968 年 已有 20 的公司实行了员工持股计划 约有 6 的员工参加 1990 年全日本 2719 家上市公司中有 1943 家采用了员工持股计划 占上市公司的 71 员工参加比例 为 45 2 现在 欧洲 亚洲 拉美和非洲已有 50 多个国家推行员工持股计划 发达国 家之外的一些转型和发展中国家的员工持股发展相对比较迅速 最早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 原社会主义的罗马尼亚曾大张旗鼓地试验员工持 股的改革 他们规定在国有企业中持股的比重 不得超过总资产的 30 而且规定 所有员工 包括机关干部都得购买企业股票 以调动大家关心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 把企业办好 但又不改变企业的性质 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为了加快私有化进程 把大量国有企业存量资产分配给 每个公民 特别是每个企业员工 或者用及其廉价而几乎赠送的价格 把企业存量 资产卖给内部员工 至 1996 年 俄罗斯 每个企业员工平均拥有 58 的股份 外 部投资人拥有 32 国家拥有 9 韩国己有 100 万上市公司的员工参加了员工持股 占有资格参加员工持股人数 的 76 每位员工平均占有 1 8 的股份 每个国家实施 esop 的背景都各有不同 尽管各国组建 esop 的原因各异 但 一个基本结论是 西方的 esop 是兼具激励与福利双重机制的养老金计划 因此就 使雇员退休时的财富与公司股票业绩联系起来 从而为员工提供了一种长期激励机 制 我国内部员工持股的雏形 90 年代初期 一些国有企业在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 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过程中 开始设立员工内部股 使员工持有本公司的一部分股份 大批国有和集体小企业还通过将企业资产全部或大部分出售给员工 建立了劳动联 合和资本联合一体化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企业为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增强凝聚力 也设立一部分 劳力股 从目前国有企业和多家上市公司情况来看 深圳和上海 企业员工持股起步较早 分别有 100 多家企业实行 比较集中 其它如北京 江苏 广西 吉林等地也己先后出台了有关文件 但实行员工持股的企业仍为数不多 中 国上市公司中的绝大多数都发行过员工内部股 没有发行的只是极少数 员工持股计划引入中国已经二十余年 对于 esop 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的争论也 一直在持续 国内已知的较大规模系统研究 esop 与企业绩效相实证研究有两项 4 一项是由我国学者王斌在 2000 年所做的 研究结果显示 esop 与公司绩效成正相 关性 而且研究结果显示 员工持股比例越高 正相关性也越明显 另一项是我国 学者宁向东和高文瑾对 1993 2001 年之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 只发行 a 股的 871 家上市公司进行的实证研究和计量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在员工持股期间 有员工股 的公司在财务业绩上显著优于没有员工股的公司 并且员工股的持股比例与公司财 务业绩显著正相关 而且该项研究也发现 在员工股上市流通之后 曾经发行过员工 股的公司在财务业绩和市场业绩上均显著低于从未发行过员工股的公司 这在一定 程度上证明了 mauldin 在 1999 年关于 出于不同目的的员工持股对企业生产率的 影响有所不同 的发现 虽然上述两项研究结果显示 esop 与公司绩效成正相关性 但对于指导实践 来说仍然缺乏普遍性 实证研究的重难点在于研究数据的收集和研究模型的建立 这实际上也是困扰中外学者共同难题 但相关实证研究的重要性却不言而喻 由于 实证研究过少 不仅使得理论界对于员工持股是否能促进企业绩效提高仍存在争 论 在实践中也直接影响到了实施员工持股在国家政策上认同和企业实行的积极 性 由于 esop 会因为相关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实施目的等方面的不同 而显示出不 同的实施效果 因此 通过更多的实证研究来验证我国现有 esop 的实践效果 寻 找和发现问题 不断完善和充实相关理论 建立健全一套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员工 持股制度 是摆在当前理论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5 第 1 章 美国 esop 的发展历程及评价 美国员工股权中心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mployee ownership nceo 下的 定义则是 esop 是一种合格的 缴费确定型员工福利计划 它主要投资于雇主公 司股票 为了保护计划参加者的利益 要求 esop 的设计必须满足一定的规则 才 能算 合格 如税收合格 esop 的发起人才能获得各种税收优惠 esops 是 缴 费确定型计划 雇主按年缴费 以便累积形成一种预先不确定的福利 作为一种 股权福利 esop 与其他股票相关福利计划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 esop 仅仅只 是按法律要求主要投资于作为发起人 雇主的证券 第二 esop 在所有合格员 工福利计划中是唯一可以获得贷款的养老金计划 1 1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 esop 的发展历程 现代意义上的 esop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兴起与美国 后推广到其他西方国家如 英国 日本和欧洲大陆国家 成为一种重要的企业制度 但 esop 的历史可以追溯 到 19 世纪末叶 从实践上看 esop 的建立和发展是美国股份制经济和证券市场 逐渐发展的产物 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 1 11 1 1 1919 世纪晚期到世纪晚期到 2020 世纪世纪 5050 年代中期年代中期 1880 1920 年间 是美国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一系列新兴的工业部门 如电 力 石油 化学和汽车制造等 在美国陆续发展起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股份 制的得到全面推广 许多公司的所有者迅速聚集财富 但是普通的员工得到的工资 和福利并没有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大幅提高 相反 他们却在贫困的边缘徘徊 当 时美国社会的主要问题就是贫富差距逐渐增大 工人罢工日益频繁 社会矛盾也开 始激化 这些都使得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 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 企业的所有者开始意识到贫富差距悬殊所造成的社会问 题 必然会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 因此 一些公司开始尝试运用参股制 利润分享 等政策来缓解劳资冲突 而员工购买股票计划成为当时较为常见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被称之为 新资本主义 当时的做法是先由公司宣布一个计划 然后从每个员工的 6 工资中 两周或一个月 扣除一小部分 用于购买本公司股票 一般公司会折价向员工 出售股票 而每个员工都有属于自己的股票账户 随着时间增长 个人拥有的股票会逐 渐增加 2 在提高员工福利方面 上述福利计划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起到了分享所有权和激 励员工的作用 但是 1929 年爆发的经济大萧条 导致美国华尔街股市全面大幅下 挫 令许多员工投资在公司股票上资产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于是 刚刚发展起来的 股票购买计划遭到了许多员工的质疑 股票的风险使员工开始在财务上的参与重心 转移到寻求合理的工资和其他利益上 1 1 21 1 2 5050 年代后期到年代后期到 7070 年代初年代初 二战后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战后重建展开 美国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 经济在 资本扩张中进一步发展壮大 50 年代初期 美国不仅顺利地完成了中期工业化 而 且还引领美国证券市场步入了一个快速成长的周期 随着股市的升温 在证券资产 的大幅升值的财富效应作用下 许多公司纷纷制定了 股票奖励计划 这些计划当 时主要是针对公司的高管人员而建立的 它将股票作为激励公司管理层的特殊福 利 而这些股票由公司或其他部门的信托部门掌管 利益归员工 同时 国家在税 收上给予支持 即 一个公司给员工 高级管理人员和白领员工 收益信托的任何 捐助可在税前利润中扣除 这种股票奖励计划或储蓄计划人们称之为 金色的握 手 受到公司和员工们的欢迎 当时许多公司规定只有那些在公司工作了一定时间的员工才有资格享受这种 计划 随着国家越来越城市化 人的寿命延长 人们退休以后 是否有足够的储蓄 来提供养老保障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 当时政府没有为左右工作 过的 65 岁以上的市民提供社会保障 因此 蓝领和普通工人及他们的工会开始注 意到 股票奖励计划 在他们的要求下 一些公司开始在蓝领和普通工人中推行 这种 股票奖励计划 但是直到 60 年代 普通工人在美国公司股票中只有极少部 分 而公司高级经理和白领员工的持有量可能占全国所有公司股票的 30 在贫富悬殊加大 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的背景下 路易斯 凯 尔索 louis kelso 提出的资本劳动两要素理论 凯尔索是一名美国律师兼投资银 行家 他提出了 两要素论 并认为 生产要素只有两种 即资本和劳动 财富是 由劳动和资本这两个基本因素共同创造的 而在资本主义国家 自工业革命以来资 本在生产和分配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贫富差距日趋扩大 资本主义已陷入了贫困和危机的泥潭 他认为如果所有工人 而不仅仅是少数股东 7 可以分享生产资本的所有权 使劳动工人同时成为资本工人 资本主义制度就会更加 牢固 3 1956 年 kelso 首次提出 esop 的概念 强调把劳动者的劳动收益和资本 收益结合在一起 以此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缓和 1961 年 kelso 联合公司成立了 员工持股计划开发中心 并创办了一家投资 银行 专门支持员工持股计划发展 但是在 1970 年以前只有极少数公司接受他的 观点 因为员工持股计划的管理机构只能按照 美国财政部 的国内税收署的规定借 钱为员工持股计划参与者购买股票 而没有明确的法律许可 所以推行的范围很小 只限于较少的少数小企业 1968 1971 年间 由于 kelso 著作 双要素经济 的发 表 人们对于 esop 越发关注 到了 1971 1974 年间 美国每年都有大约 50 个公 司建立 esop 1 1 3 1 1 3 19741974 年至今年至今 这一阶段是 esop 正式纳入法律范畴并不断规范和完善的时期 美国经济进入 60 70 年代后 经济出现滞涨局面 由于科技的发展带来财富急剧集中 社会分配 不公的矛盾使美国社会潜伏巨大的危机 1973 年 当时任参议院财经委员会主席 的参议员拉塞尔 朗了解并接受了凯尔索的思想 认为应该从税法上制定允许和鼓励 员工利益的法律 在制定 1974 年的 员工退休收入保障法 的过程中 朗等人促 使这部联邦法律成为实施员工持股最重要的法律依据之一 1974 年颁布的 员工退 休收入保障法 ersia 将 esop 定义为一种 合格的员工福利计划 首次形成 了 esop 的法律框架 并给予了 esop 计划一些其他福利计划所不能享受的特殊条 款 此后 国会也修订了许多法律来规范和鼓励员工持股计划 到上世纪 80 年代 末 美国已颁布了 25 个联邦法来鼓励员工持股计划 一半以上的州也颁布了鼓励 员工持股法律 最主要的包括 1984 年和 1986 年的 税制改革法 1996 年的 小 企业就业保护法 和 1997 年的 赋税人信任法 一系列法律的颁布对 esop 的进 一步完善和规范 极大地推动了员工持股计划在美国公司的推行 这一阶段是美国持股计划发展最迅速 形式趋于完善和多样化的一个时期 截 止到 2000 年底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拥有的总资产已达 5000 亿美元 目前大约有 10000 个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 参与员工人数达 800 多万 占私人部门劳动力的 8 参加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总退休金的 3 以上来自员工持股计划的收入 员工 持股计划的发展受联邦政府立法的影响很大 在 80 年代中期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 公司增长迅速 而在 1989 年取消了某些税收优惠后则出现过一定程度的下降 同 时 美国有关员工持股制度的立法也在不断完善 1996 年制定了 小企业就业保护 8 法 1997 年制定了 纳税人减赋法 2001 年又制定了 经济增长与减税调节法 等鼓励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 而美国各州中有一半以上的州制定了促进员工持股计 划的法律 员工持股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 4 美国员工退休收入法 颁布以来 esop 和相类似的计划一直呈现着发展的 趋势 计划数量稳步增长 参与者也逐渐增多 nceo 根据美国劳动部公布的数据 统计表明 从 1975 年开始 计划的参与者也从最初的 25 万人增加到 l 000 多万人 参与者人数的逐渐增多 esop 中的资产也在逐步增加 1990 年到 2005 年期间 计划的总资产从 13 300 亿美元 增加到 60 000 亿美元 增加了 46 700 亿美元 15 年期间 计划的总资产增加了 4 5 倍 esop 经过 30 年的发展 规模在不断的扩大 当然这种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1999 年 美国股票市场的动荡 使得 esop 本身 也收到了重创 在 1993 年到 1999 年期间 计划逐步减少 据统计直到 2005 年 才基本和 1993 年的计划数量持平 员工持股计划的基本趋势是逐步增长的 但是 由于计划资产主要投资于股票市场 因此 计划的健康与否 最终能否实现保值增 值 还是与整个股票市场的健康状况和股票市场的走势有相当大的关系 1 2 对美国 esop 的评价 esop 发展的历史还不长 但发展较快 这也表明 esop 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 活力 第一 esop 所特有的股权分配机制 一方面它使员工变股东 有利于提高 公司凝聚力 调动员工积极性 进而重新整合劳资关系 另一方面 esop 使私人 公司变成公众公司 让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 从而分散股权 使产权所有者多 元化 大众化 这将有利于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 按资分配 扩大员工 参与资本收益分配的机会 有利于社会公平 削减贫富悬殊 第二 esop 不单纯 是激励员工的一种手段 使受益者共享企业成长的利润 还是保障员工退休收入的 计划 5 作为一种 合格 的员工福利 它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节约企业养老 金成本开支 美国许多企业运用 esop 来解决员工激励和养老金成本过高的问题 从 esop 的发展轨迹看 以下几个因素促进了 esop 在美国的快速发展与壮大 其一 私人退休金制度在美国的蓬勃发展是 esop 产生与发展的推动力量 美 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养老 遗嘱与残障保险 oasdi 这是美 国的最基本养老保险 第二部分是私人养老金计划 employer sponsored retirement plan 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美国的企业年金 这一支柱体系中 包括各种各样的企 业年金的计划 例如 401 k 计划 利润分享计划 403 b 计划以及现金购买计划等 9 等 第三部分是个人储蓄 其中第二部分雇主发起的私人养老金计划 是支柱中最 重要的一部分 私人养老金计划的建立和发展 不仅能够解决退休员工的养老问题 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强调个人 企业和国家三方各司其职 最大限度保障退休员 工获得足以维持生活的福利 特别是 1974 年 员工退休收入保障法 颁布之后 私人养老金计划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众多的美国私人养老金计划中 员工持股计 划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年金计划 它限定员工只能 投资于雇主企业 在实施中涉及到计划企业的股权分布问题 并且在所有员工福利 计划中是唯一可以获得贷款的养老金计划 6 因而 杠杆型 esop 可能被用作公司 理财的一种技术 作为一种全新的企业年金形式 蓬勃发展的美国私人退休金制度 为其发展提供助力 其二 esop 在美国的可持续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 还归功于法制建设的规范 与完善 如为鼓励企业推行 esop 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 为实行员工持股 计划的企业及有关各方提供税收优惠 首先 向员工持股计划提供贷款的银行或其 它金融机构 因发放员工持股计划贷款而获得的利息收益的 50 可免收联邦所得税 根据最新的法律规定 对 1996 年以后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不再享受这条政策 其 次 员工持股计划基金会分得的用于归还贷款的股份收入可以减免税收 再次 参 加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 在离开公司或退休时得到的股份收益时 可享受税收优惠 最后 非公开公司的股东把股份卖给员工持股计划 并使员工持股计划拥有 30 以 上的股份 且将其因出售这部分股份而获得的收益用于国内再投资 政府缓征其在 出售股份时的资产收益税 可以说 美国 esop 的每一个进步 都是通过联邦立法 的形式来予以支持和规范的 其三 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充分发达的国家 实行员工持股的外部环境比较充 分 为了支持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 从政府部门来说 内部收入服务局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劳动部 department of labor 和证券交易委员会 the securities 在股东权益收益率方面 实施 esop 的公 众持股公司的平均值是 14 3 而未实施 esop 的公司的平均值仅为 7 2 从上述 数据可以看出 实施 esop 的公众持股公司的资产利用率比未实施 esop 要好 而 实施 esop 的公众持股公司的股东权益收益率比没有实施 esop 的公司高出了近一 半 也就是说 实施 esop 的公司股东投资获得的收益比没有实施 esop 的公司更 高 美国西北大学的学者 hamid mehran 的研究也表明 公众持股公司是否建立 esop 对公司的资产收益率有影响 1999 年 他将 382 个公众持股公司建立 esop 前 4 年和建立 esop 之后的 4 年的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 实施 esop 后的公众 持股公司的资产收益率比公司预期的资产收益率高2 7 建立esop之后的4年中 其资产收益率比建立 esop 之前高出 6 9 个百分点 同时 mehran 发现 303 个实 施 esop 的公众持股公司都在被调查的 4 年期间存活下来 也就是说 建立 esop 的公司的更容易保持运作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margaret blair douglas kruse 和 joseph blasi 也证实了建立 esop 的公司更容易 生存这一事实 他们在 1998 年的研究中就指出 公众持股公司中 esop 持有 20 或者20 以上资产的公司比不建立esop的公司运营更加稳定 1983年到19 年间 74 1 的实施 esop 的公司仍然能够独立运营 而只有 37 8 的未实施 esop 的公司 能够保持运营的独立性 这些实施 esop 的公司没有任何一家破产 相比之下 有 25 的未实施 esop 的公司破产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 esop 对公众持股公司确实有效果 有些学者 如 olubunmi faleye vikas mehrotra 和 randall morck 对 225 个公众持股公司进行研究得出了不同 的结论 这 225 个公司中 100 个为采用 esop 的公司 另外 115 个是采用其他计划 的公司 他们对这 225 个公司从 1995 年到 2001 年这一时间段的表现进行跟踪研究 得出的结论是 实施 esop 的公司的劳动生产率 长期投资回报 运营风险以及公 23 司的利润增长都比那些不采用 esop 的公众持股公司差 专家们对公众持股公司 esop 的研究会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很多 也很复杂 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 公众持股公司与封闭持股公司不同 封闭持股公司不 仅认为 esop 是一种福利计划 还是一种重要的利润分享机制 而公众持股公司却 只认为 esop 是一种福利计划 其次 公众持股公司实施 esop 时 通常只有少部 分公司股票通过缴费的方式进入 esop 中 而封闭持股公司却将大量的公司股票投 入到计划之中 因此 esop 在公众持股公司中的有效性表现不明显 再次 在很多 情况下 公众持股公司只是将 esop 作为补充 401 k 计划的一种退休金计划 公司 使用 esop 是为了完成 401 k 计划的匹配缴费 所以 esop 对公众持股公司是否 真的有效果 还有待研究 有研究表明 esop 确实能促进股东权益收益率的增长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两者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并不是建立 esop 一定会导致股东 权益回报率上升 2 2 4 3 小结 封闭持股公司广泛采用 esop 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由于公司股票不能进行转 让和交易 对股票公众持有的公司而言 可以通过直接发行股票在股票市场上进行 筹资 但对于封闭持股公司而言 并不能如此便捷地获得资金 雇主建立 esop 一方面可以将自己股票买给员工 获得运营的资金 另一方面 也为员工建立了一 种退休计划 其次 esop 作为一种养老金计划 享受税收优惠 因此 养老资金 筹集的成本比较低 这也是封闭持股公司愿意建立 esop 的重要原因 最后 esop 可以通过所有权的分享 让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 在封闭持股公司中 股票的所有 权从一小部分人手中 通过 esop 转移到参与计划的员工手中 参与者变为公司的 所有者 而参与者为了自己的福利 会更加积极地为公司工作 从而能够达到激励 员工的目的 公众持股公司实施 esop 时 401 k 计划是美国私营部门中比较流行的一种养 老金计划 它是一种缴费确定型计划 参与计划的员工也可以通过计划延迟支付所 得税 区别于 esop 计划中完全由雇主缴费 员工要在税前向 401 k 计划的缴费 再由雇主进行匹配缴费 401 k 计划的匹配缴费方式可以采取现金的形式 也可以 采取公司股票的形式 esop 与 401 k 计划相结合时 公司根据 esop 具有的特点 通过杠杆型 esop 贷款购买本公司的股票 然后将公司股票以缴费的方式纳入 401 k 计划中 这样为 401 k 计划提供了一种效率更高的缴费方法 若 esop 持有的公 司股票价值上升 那么相对于现金缴费这种形式来说 公司交了更少的钱来保证参 24 与者获得同等水平的福利 即公司在养老金成本降低的税收优惠的同时又增加了企 业的现金流量 而对员工来说 也能够享受到个人所得税上的优惠 因此 公众持 股公司更愿意将 esop 作为一种工具 与 401 k 计划一起 为参与计划的员工提供 养老保障 25 第 3 章 中国 esop 发展过程和实践 3 1 中国 esop 发展过程概述 我国的员工持股计划发展的时间不长 自 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中 国进入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 这个根本性的转 变从许多方面改变了中国经济结构和企业运行的环境 也对企业内部机制产生了巨 大冲击 这是员工持股得以在中国产生和确立地位的最根本的原因 首先 在所有 制理论上的突破为中国股份经济和员工持股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 其次 在收入 分配制度上的突破 为个人拥有资本收益提供了依据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 为充分 动员各种经济资源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在收入分配上改变了单一按劳分配的原 则 强调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允许和鼓励资本 技术等生产要素参 与收益分配 这是传统理论上的又一大突破 并成为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 收入分配制度 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重要依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些企业为筹措资金 进行 股份制试点 但一开始法人不愿出资 向社会募集又不允许 而且那时公众对此也 不认同 所以只能向本企业员工筹资 入股者是改制企业初期的员工 后来演变为 企业的股东 拥有企业股权 享受着股权利益的分配 最初 员工持股是为了适应 股份制改造筹集资金的要求而产生的 企业实施员工持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筹集资 金 此时 员工持股对企业的影响要比对社会的影响大得多 也没有得到理论界和 政府部门的重视 80 年代后期 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快 企业股份制改革迅速发 展 特别是 1992 年 中国掀起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浪潮 企业股份制改造成为企 业改革的主流模式 极大地促进内部员工持股的发展 6 目前 我国很多地方已经 超越试点范围在企业中普遍实行员工持股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 各地员工持 股发展迅速 从中国经济改革的实际过程看 员工持股在非国有经济中主要是伴随股份合作 制企业的发展而产生的 在国有经济中是从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改造开始 的 这种产生和改造的过程 是在缺乏建立股份制企业的法律法规的情况下 由企 业员工和经营者自发选择 由本企业员工购买或以其他形式持有本企业股票开始 26 并逐渐走向规范的 在企业改革的初期 国内学者借鉴国外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的经验 初步提出了 中国建立员工持股计划的设想 当时的出发点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 和现实 通过员工个人持股可以实现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直接结 合 从而真正体制劳动者的所有权 80 年代中期 一些企业开始进行员工持股的试 点 到 90 年代 随股份合作制的兴起 员工持股逐渐试行于国有中小企业和许多 非国有企业 其中 非国有企业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绩效 这又反过来促进和激励了 国有企业的员工持股实践 1992 年 1993 年分别出台的 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 和 公司法 对员工持股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1993 年 鉴于员工持股试点中出现 的许多不规范的做法和产生的不良影响 政府暂时冻结了企业内部员工股票 同时 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规范 7 概括起来 与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相适应 员工持股在 中国的实践是循着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两条线索发展起来的 我国员工持股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随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调 整而产生的经济现象 并与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相伴而生 根据近 20 多年来 员工持股的探索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 1992 年底到 1995 年底 该阶段以存量折股 增量入股的方式将 小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存量资产折价入股 同时吸收员工现金投资入股 将原 企业改造成股份合作制企业 在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 吸收内部参股 建立由国家股 法人股 内部股组成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 本阶段的产 权结构 是以国有股为主 员工持股为辅为特征 第二阶段 从1995年到1998年 该阶段主要做法以先售后股的形式推进股份制 即由员工出资买断公有小企业的存量净资产 然后改制为股份公司或股份合作企 业 或由员工集资组成持股会 买断大中型国有企业的部分净资产 组成由国有企 业法人股和员工持股会 经由工会 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 第三阶段 从 1998 年以后至今 该阶段明显的倾向是重在鼓励 支持经营者持 股 持大股和经营者群体控股 在经营者和不同层次的员工中 持股的数量差距扩 大 我国在员工持股计划改革探索中表现了以上的阶段性 同时显示了这样的倾 向 在这类企业的股本结构中 员工的持股比例逐步扩大 由参股转向控股 在员 工持股结构中 经营者的持股比例逐步扩大并有控股倾向 27 3 2 中国 esop 的实践 3 3 2 1esop 2 1esop 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实践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实践 股份合作制是介于股份制和合作制之间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是实行员工持股 的企业制度 在中国 股份合作制企业不仅已成为集体企业改制的目标模式 而且 成为许多中小型国有企业转制的重要企业形态之一 8 股份合作制在中国是在 80 年代初伴随农村经济改革初步取得成就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而兴起的 其原因一 是集资和扩大企业规模 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 特别是 1989 年在治理整顿时期 许多乡镇企业遇到空前的资金困难 私营企业也面临着规模扩大的要求 招募股份 成为企业集资的有效手段 二是乡镇企业由于产权关系的不明晰而出现机制退化 存在着明晰产权关系的客观要求 三是在当时的经济政策环境下 一些私营 个体 企业实行股份合作 除了筹资扩大规模外 还希望由此取得集体经济的身份以减小 政治风险 进入 90 年代 尤其是 1992 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 小型国有 集体企业 的股份合作制改制在一些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并逐渐成为城市中小企业改革的重要 模式 1993 1994 年是乡镇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高潮 据统计 1994 年全国 乡镇企业中有20 41万个股份合作制企业 比1993年增长了53 1 吸收资本金1077 亿元 企业员工 804 万人 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的统计 1995 年全国乡镇的股份合 作制企业己达 300 万家 在江苏 浙江 山东等省 乡镇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的 占乡镇集体企业的 50 左右 8 员工持股模式在国有中小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和推行股份合 作制过程中 员工持股出现了多种模式 1 诸城模式 诸城模式股权结构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