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劳动力需求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李广平l 第一章重点提示l 劳动力和劳动力需求企业进行物质产品的生产、提供各种服务,必须有生产要素的投入,这其中既包括土地、资本,也包括劳动力。因此,我们需要首先明确一下劳动力这个概念。l 劳动力的概念l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的定义人的资本是一个1带若干个0,失去了健康这个1,后面的0再多也会失去意义,这都说明劳动力所必须依赖健康的身体为基础属性。l 复旦大学陆铭的定义l 伊兰伯格的定义这个定义给我们的感觉是非常具体。为什么说16岁以上,因为我们知道美国规定的劳动年龄下限是16岁,因此,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理解为只要是达到了年龄的下限要求,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劳动力,而不用管你是否正在工作。l 我们的定义关于劳动力的定义肯定不止这么几个,就我个人通过对这些定义的解读、思考和总结,我们可以这样给出一个劳动力的定义: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l 人口和劳动力的关系在了解了关于劳动力这样一个概念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劳动力和人口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刚才我们讲了,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就这个定义我们就不难看出,劳动力和人口之间并不能划等号。首先,我们应该清楚人口是什么样一个概念,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的人的总和。从本质上来说,人口是全部社会行为的主体,是一切社会生活的起点和基础。人口既包括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同时也包括所有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就是说劳动力只是总人口中的一部分,当然,劳动力的来源就是人口,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年龄人口又可以称为劳动适龄人口,指的是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划分呢,因为按照前面的定义,我们知道,并不是任何人都是劳动的承担者,只有在一定的成熟程度的范围内的人才是劳动力的承担者,这种成熟程度的基本标准就是年龄。就是说人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到了具备劳动能力的年龄,是劳动年龄的下限(我国是16周岁)。而当人逐渐衰老,从而到了开始丧失劳动能力的年龄,就达到了劳动年龄的上限(我国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处于劳动年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人口即是劳动适龄人口。劳动适龄人口进一步细分又可以分为劳动力人口和不在劳动力人口(不在劳动力人口:军人、在校学生、家务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人员、服刑犯人、不愿工作的人,这些人要么是不具有劳动能力,要么是没有就业的要求)。当然,劳动力人口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l 劳动力资源刚才我们讲了,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它主要是从数量的特征上来进行表示。而劳动力资源这个概念则和劳动力的概念有所区别,它不仅有量的意思,还有质的意思。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它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体,可以用数量和平均素质的乘积来表示。劳动力资源可以分为潜在的劳动力资源和现实的劳动力资源,所谓现实的劳动力资源是指可以动用的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的劳动力资源,所谓潜在的劳动力资源是指虽然具有劳动能力,但是暂时还没有劳动要求的劳动力资源,比如说在校学生,在自家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劳动力资源和我们学人力资源管理所谈到的人力资源的区别。我们知道,从广义的层面上来讲,只要具有工作能力或者将会具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可以视为人力资源,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劳动力资源只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以上是关于劳动力的一些基本概念,当然这些概念我们只要理解就可以了,不需要去死记硬背。l 劳动力需求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和个体对物质产品的需求相比,雇主需要多少劳动力并不是由其主观意愿所完全决定的,而是由市场对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引起的。它具有以下特点: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派生需求。见教材Page 4.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关于这一点我们等下要简单介绍一下。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联系HRP的内容)劳动力需求与消费品的需求一样都是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我们都知道劳斯莱斯、法拉利的车好,都知道LV、爱马仕的包好,都知道劳力士、江诗丹顿的表好,对于他们,我们也都不缺少强烈的购买意愿,但关键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缺少足够的支付能力,所以形不成有效的需求。劳动力的需求也是如此,。,但是,和消费品需求的直接目的是获得某种满足不同的是,劳动力的需求通常来讲,是为了获得生产剩余。l 劳动力需求的分类1、按层次分: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市场需求2、按功能分:短期需求、长期需求;所谓短期需求是指资本存量不变,惟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长期需求则是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可变的情况下对劳动力的需求。比如说,一家企业从单一化步入多元化,这种调整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完成,这种情况对劳动力的需求是长期需求,而另一家企业仅仅是从手工操作转换成电脑系统操作,调整的时间可能很短,但也归入长期劳动力需求,也就是说,短期与长期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功能性的概念。见教材Page6l 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在研究劳动力需求时,对于企业组织的目标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假设组织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我们会将其作为基本的假设固定下来,并以此为基础来考察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行为。1、生产技术的假设:假设技术条件不变在设计劳动力需求模型时是不可缺少的,否则问题会复杂化;2、组织目标的假设: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只是以此为基本假设,但事实情况并非完全如此。正如教材page10所指出的那样,。不过,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就我个人认为,书中这段话所描述的目标是一个短期目标的概念,就是说在企业的某个发展阶段,或者是某种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短期目标可能并非是利润最大化,比如说为了要打压竞争对手,从而采取低价格低利润甚至是亏损的竞争策略。但是,从长期来看,企业的基本目标我认为还是如何获取利润的最大化。3、市场环境的假设:在进行劳动力需求分析时在市场环境方面的假设最常见的是假定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这里面我们需要再简单回顾一下关于市场结构方面的话题。l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市场集中度(卖者和买者的数目和规模分布,比如说cpu目前来讲只有Intel和AMD,集中度相对就比较高)、产品差别化程度(产品的差异程度,同样一个市场里,一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和另外一家企业生产产品的差异程度,如果是无差异,那么你的产品定价高,别人可能就不买;但是如果你的产品被认为有独特之处,就很有可能卖个好价,比如说,同样是汽车,劳斯莱斯一辆可能卖近1000万人民币,但是富康也就是不到10万块钱)和市场进退障碍(比如说芯片行业进入障碍是不是就比较大,因为需要大量的资金、人才及核心技术)是影响市场结构或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三个主要因素。(1)完全竞争市场 perfect competition不存在垄断,竞争程度最高的市场特征:市场上有大量互相独立的买方和卖方,企业规模小,以致不能影响市场价格;所有企业都提供同质的标准化产品,产品无差异;企业能自由进入退出市场,没有任何限制资源流动和价格变化的障碍;所有买方和卖方都能获得完备信息,不存在由信息产生的交易成本。 农业或农产品市场(2)完全垄断市场perfect monopoly指只有唯一一个供给者的市场类型,不存在任何竞争。有三个假设条件或者特征:产业内只有一个企业,企业就是产业,即只有一个供给者,而消费者众多;完全垄断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没有任何接近的替代品;其它企业难以进入完全垄断产业与垄断企业竞争。电力、自来水完全垄断的原因有:独家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或部分资源的供给;独家厂商拥有了生产某种商品的专利权,使得独家厂商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垄断该产品的生产;政府的特许。政府在某些行业实行垄断政策如邮政、铁路运输等;自然垄断。有些行业的生产具有这样的特点,即生产的规模效益需要在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内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于只有在整个行业的产量都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才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多家生产反而造成资源浪费。当然这种理论有了变化。(3)垄断竞争市场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是垄断和竞争并存的市场。特征:(1)市场上企业数量多。他们对市场可以施加有限影响,但不能控制价格;(2).产品有差异但差别不大。产业内各企业的产品在质量、商标、外观、广告及销售服务等方面存在差别,产品是相似而不相同,有差别但差别又不是大得不能互相替代;(3)市场进退障碍比较小。企业能自由进入退出市场。比如,图书市场、电影市场等。(4)寡头垄断市场oligopoly指少数几家企业或销售者占支配地位的市场类型。特征:(1)产业内只有少数企业,企业间既依赖又竞争。(2)各企业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能对价格产生一定影响。(3)市场进退障碍相当大,新企业进入市场和老企业退出市场都相当困难。是一种比较接近现实的市场类型。寡头垄断企业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汽车等产业中普遍存在,还有像中国的电信行业。4、劳动力是否同质假设:通常在研究劳动力需求和供给问题时,我们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也就是说劳动力具有相同的质量。但是,实际上劳动力的异质性是劳动力市场最主要的特征。尽管如此,由于大量的工作并不排斥对劳动力相对微小的异质性,因此现实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劳动替代另一种劳动的可能性,尤其是当训练、教育和经验得到充分利用时。所以,经济学家通常是在劳动力同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生产函数的概念:。对于生产函数,我们一般可以用。来刻画,x1、x2。代表投入的不同的生产要素,Q代表不同生产要素组合下的产量,生产函数可以有不同的类型,而其中较为典型的有两种。生产表:对于生产关系的描述,除了生产函数,我们还可以用生产表的形式。这个生产表中的数据显示三种重要的关系:(1)生产一定的产量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法,比如说要生产75的产量,可以使用a那样的资本密集型生产过程,也可以使用像b那样的劳动密集型过程,这就意味着,生产要素之间具有替代性。(2)如果投入要素的投入量加倍,产量也加倍。产量变化和两种要素投入量的同比例变化之间的关系称为规模收益(returns to scale)。当由于一个投入要素发生变化,其他的投入要素不变,而引起产量的变化,这种产量的变化称为要素收益(returns to factors)。(3)表中显示的仅是因投入量的离散变化所引起的产量变化,如果考虑投入量连续变化的情况,生产函数就是一个平滑而连续的曲面。了解生产函数的概念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边际生产率的相关理论:l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l 短期内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我们之前讲过在研究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时,会对企业的目标进行一个假设,就是假设其目标是获取利润的最大化。那我们来看一下,如果从企业利润最大化原理出发,企业是如何决定其劳动力需求量的。假设企业的利润用来表示,那么:。那我们知道,如果想要最大化,那么就得对其求导,并求得导数值为零的点。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如何计算呢?我们假设企业所处的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在这样的竞争市场中间,单个企业产量的增加或者减少并不会对整个市场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单个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或者减少并不会对整个市场的工资率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就等于工资.由于边际成本就是固定不变的工资,所以边际成本曲线呈水平状态,而边际收入因为边际递减规律的作用而呈现向右下放倾斜的状态。如果劳动投入量是连续可变的,那么企业利润最大化时的劳动力数量将是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相交的点A。l 劳动力需求曲线见page9企业在雇用劳动力时,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率定义为劳动力的价格,将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数量关系用表格的形式描述出来就可以得到企业劳动力需求表。进一步假设工资率与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无限可分,就可以描述出企业劳动力需求曲线。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下降;价格下降,需求 上升。(其它条件不变)需求量的变动(沿着曲线的变动):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曲线的移动):商品本身价格之外其它因素的变化引起的变动。比如说较高的收入。l 等产量曲线概念:。l 等产量曲线性质:。(1)于较高位置上即离原点较远的等产量曲线总是代表较大的产出,因为,一般投入较多的要素,厂商就能得到较大的产出。(2)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因为,同一组合的投入要素不可能生产出两个不同的产量。(3)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可以相互替代而保持产量不变,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以MRTS表示,它所表示的是在保持相同的产出水平时,减少的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与增加的另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之比,(4)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MPL=dq/dl;mpk=dq/dk;mpl/mpk=dk/dl=mrtsl 等产量曲线形状:理论上,等产量曲线可以如图中所示有四种不同的形态,但考虑到现实中的企业基本上不存在在生产或服务的过程中只使用资本或者劳动作为全部生产要素的情况,所以A、B两种形态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就剩下C、D两种形态,这又牵涉到一个技术系数的概念l 技术系数。固定技术系数的生产往往由特定的技术条件确定,劳动和资本投入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人数或资本少于技术要求,生产无法运转,超过要求则只能造成浪费。l 等成本线。对于等成本线而言,成本支出增加会使得等成本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成本支出减少会使得其向左下方平行移动。而当要素价格发生改变时,比如说劳动力价格下降,等成本线会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转,斜率变大,而当劳动力价格上升时,等成本线会以顺时针的方向旋转,斜率变小。生产要素组合了解完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的概念及性质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如何通过这两个曲线来分析企业长期的劳动力需求。从利润最大化原理出发,企业确定资本与劳动力需求组合的情形无非是两种,一种是成本既定的情形下如何让产量最大化,另一种是产量既定的情形下如何让成本最小化。我们先来看第一种,在成本既定的情形下,我们用L1来表示等成本线,用Q1、Q2、Q3来表示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在这样一个组合系统中,有几个有代表性的点:A、B、C、E,c这个点,位于产量水平较高的Q3等产量曲线上,说明其产量最大,但是,这个点和L1没有交点,意味着现有的成本支出无法获得Q3的产量;A、B两个点呢,和L1都能相交,就是说L1的成本支出能够满足Q1的产量要求,但是Q1的产量却又比较低,E这个点,和L1相切,说明L1能够满足Q2的产量要求,同时其产量又相对较高。因此,能够在成本既定情形下,获得最大产量的生产要素组合就是点E所对应的资本及劳动投入组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点有什么特征:点E是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的切点,我们前面讲过等产量曲线的切线也就是其斜率就是边际技术替代率,可以用。表示,等成本线的斜率呢则是。而它们两个又是相等的,也就是。,也就是在成本既定情形下,最佳的生产要素组合应该是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与资本价格之比。第二种情形,在产量既定为Q0的情形下,我们可以看到,位于L1等成本线上的生产要素组合虽然成本低,但却达不到产量要求,达到产量要求的A、B两点,位于成本较高的L3等成本线上,只有E点能在产量既定的情形下做到成本最低,因此E点所对应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为最佳选择,而此点的特征和我们第一种情形中的分析相同,也就是在产量既定情形下,最佳的生产要素组合应该是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与资本价格之比。l 结论:通过上述两种情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等价于企业生产的均衡条件: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与资本价格之比。l 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了解完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工资的变化包括工资的上升和下降两种情况,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因为刚性(工资的升降并非完全由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受到(人们预期、工会、合同、最低工资标准)的存在,其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所以,我们经历的几次工资改革都是涨工资,很少听说过将工资,当然,一些特殊行业的特殊补贴除外,包括移动公司、电力公司确实也出现过收入下降的情况。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主要存在着两种效应: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l 替代效应:假设现有的产量为Q2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水平,对应的成本为L所代表的等成本线,两者的切点为E,如果工资上升,我们知道等成本线的斜率为pl/pk,那么意味着等成本线斜率上升,就会由L的形状变化成CD的形状,新的等成本线和Q2的切点会从E上移到F,相应地,劳动力需求量会从L1减少到L2。l 规模效应:工资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的上升,并通过产品价格反映到产品的需求上,企业的等产量曲线会出现从Q1向Q2位移的情况,产量减少,与此相伴随的是,等成本线与等产量曲线的切点会向左移动,从而导致劳动力需求量进一步的减少。决定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幅度的是:。l 总体上来看,当工资上升时,劳动力需求量会在两种效应的叠加下产生减少的结果,一种是短期内,企业会通过资本对劳动力的替换减少劳动力需求,另一种是长期内,因为产品成本、价格的上升而导致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进一步减少。第四节 劳动力需求弹性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概念、类型及决定要素,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短期劳动力需求和长期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特殊政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l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概念是指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弹性的大小,可以用两个变化的百分比之比例来表示。劳动力需求弹性通常指的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是指某种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化1所引起的此种劳动力的需求量()发生变化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即为: /l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类型由于劳动力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工资率变动方向同劳动力需求变动方向是相反的,因而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的值为负。不过,由于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所考察的主要是劳动力需求变动对于工资率变动的反应敏感性,因此经济学通常重视的是弹性的绝对值。(1)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富有弹性的情况。当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的绝对值大于1时,工资率上升1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下降的幅度大于1,也就是说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此时的劳动力需求曲线被称为富有弹性的需求曲线,而这条曲线是一条相对扁平的曲线。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意味着企业的雇工数量对工资的升降变化敏感程度较高。像一些低端的劳动者,企业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如果工资出现大幅度的上涨,企业可能会寻求其它形式的替代或者缩减雇佣数量。二是缺乏弹性的情况。当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绝对值小于1时,工资率上升1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下降的幅度小于1,此时的劳动力需求曲线被称为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这条曲线是一条较为陡峭的曲线。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小,意味着企业的雇工数量对工资的升降变化不敏感,比如说向一些特殊的职业,保险精算师、国有资产评估师等。三是单位弹性的情况。即工资率上升1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下降同样为1。此时的劳动力需求曲线被称为单位弹性的需求曲线。除了这三种情况,劳动力需求弹性还有两种特例:一是劳动力需求弹性为零,如果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都不会对劳动力需求产生任何影响,也就是说L=0,此时劳动力需求弹性称为完全无弹性。曲线和横轴垂直。二是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如果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上,企业乐于雇佣市场所能供给的全部劳动力,而当工资略有上涨时却一个不雇佣,也就是说被雇佣者只能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此时的劳动力需求称为完全有弹性,其几何形状是一条水平线。图形见教材page 35(2)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在前面我们讲劳动力需求的概念时,曾经做过一些假设,其中有一个假设是劳动力是否同质的,我们假设所有劳动力都是同质的。但实际上,我们也知道企业的生产活动过程中往往是使用多种类别的劳动力,其中任何一种劳动力的需求都会受到其他类别劳动力价格的影响。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是指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化1所引起的另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PAGE 37 公式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的值是正还是负有着不同的意义。如果两种劳动力的交叉工资弹性为正值,则意味着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提高会促使另一种劳动力的就业量增加,这说明两者之间是一种总替代关系。如果两种劳动力的交叉工资弹性值为负,则意味着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提高会促使另一种劳动力的就业量减少,这说明两者之间是一种总互补关系。互补商品,例如,手电筒和电池,汽车与汽油等。互补商品之间,价格和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替代品,例如,苹果与梨,煤与石油等。替代商品之间,价格和需求量呈同方向变化。l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要素影响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因素被归纳为四条,通称派生需求定理,或称“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这些定理是以两位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约翰希克斯的名字命名的,他们与这些定理的形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些法则表明,若其他条件相同,在下述四种情况下,某种劳动力需求具有较高的弹性:(1)使用该类劳动力进行生产的产品富有价格弹性;(2)以其他生产要素替代该种劳动力很容易;(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富有弹性,无须大幅度提高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就能很容易地获得其供给量的增加;(4)该种劳动力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很大。因此,影响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种: (1)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产品价格变动1所导致的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产品需求弹性越大,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产品需求量变动就越大。由于产品需求量的变动必然影响到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因此在工资率上升导致产品价格上升从而引起产品需求量减少,进一步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过程中,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劳动力需求减少的幅度就越大。换言之,产品需求弹性越大,生产此种产品的劳动力的需求弹性越大。 (2)要素替代的难易度 当某种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时,企业倾向于用相对便宜的其他生产要素(可以是资本,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劳动力)对其进行替代。但是如果替代的难度很大,如某工作必须要由人来做,任何机器都无法代替人工,因而生产单位产品就必须使用一定数量的劳动力,那么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就很难发挥作用,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只会来自规模效应。但是,在替代很容易的情况下,替代效应就能发挥作用,从而和规模效应共同促使劳动力需求量因工资率上升而更大幅度地下降。因此,若其他条件相同,其他生产要素对劳动力替代越容易,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就越高。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 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类似于劳动力的供给弹性,是指某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1所导致的此类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变动百分比。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如果较大,那么这种要素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要素供给量变动也较大。因此,一旦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那么企业会试图用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这时对其他生产要素的需求就会上升。如果此类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很容易增加,即供给弹性较大,那么企业用它种生产要素替代当前劳动力的过程便很容易完成,当前劳动力的需求便有大幅度下降。但有些时候,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必须在其价格有很大程度上升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小幅度增加,即供给弹性很小,那么因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得相对昂贵,企业便缺乏用这些生产要素对劳动力进行替代的动力,因而劳动力需求量减少的幅度会较小。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就越大。 (4)产品总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 某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也是影响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大小的主要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这种劳动力成本最初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是20,则若工资率上升10,总成本将上升2(2010);但如果最初比重是80,则工资率上升10,总成本就将上升8。由于在后一种情况下企业被迫更多地提高产品价格,产出量和劳动力需求量的下降幅度会更大。因此,总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越高。 派生需求定理对于我们理解为什么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更富有弹性很有帮助。首先,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在短期中往往缺乏弹性,但在长期中会随着资本品生产者生产的资本品的增加而使其逐渐变得更有弹性,而其他要素的供给弹性变化则必然导致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弹性变大。其次,消费者对产品的价格变化作出调整通常需要时间,因为即使产品价格已上涨,消费者要调整消费习惯或等待现有耐用物品陈旧也不是在短期内能完成的。在长期内,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更大,因而劳动力需求弹性也更大。 第五节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在长期的定义中,除了各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外,技术进步也是影响劳动力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可以使得企业在生产同量同质的产品时,比以前投入较少的生产要素。如果用等产量曲线进行描述,技术进步的结果可以使等产量曲线向原点靠近。l 技术进步的类型如果只考虑资本与劳动两个生产要素,技术进步可以分成以下三种类型:1、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既定的情况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也就是说两者的边际替代率(MRTS=MPL/MPK)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等产量曲线向原点靠近的同时,形状并未发生变化。见page41图1-222、资本密集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既定的情况下,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增加超过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增加,如果两者的相对价格不变,那么企业愿意使用更多的资本要素。也就是说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替代率变大。3、劳动密集型(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与资本密集型相反,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使用劳动能够。见附图l 二、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产量的产品,减少劳动力需求;2、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从而使劳动力需求扩大。从范围上来讲,对于单个企业或范围较小的经济体,技术进步有可能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但在范围较大的经济体中,技术进步则有可能通过效率的提升导致收入的增加,从而带来对商品和服务消费的增长,并进一步带动更多的劳动力需求。比如说,第一产业的技术进步一方面造成单位产量劳动力投入减少,最终导致一部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游离出来;同时,仍然在第一产业中劳动力因其效率提升、收入增加而导致购买力提升,这有带动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当然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第八章会做较为详细的介绍。第六节 短期劳动力需求与长期劳动力需求见PPT比较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D和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VMP,可以清楚地看到短期需求曲线VMP从上向下穿过长期需求曲线,而且从形状上看,短期曲线更为陡峭,长期曲线较为平坦,因此,长期劳动力需求具有更大的弹性。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时,长期与短期比较,劳动力需求下降得更多,反之,当工资率下降时,长期与短期比较,劳动力需求增加更多。第七节 政府特殊政策与劳动力需求上次课我们谈到,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的问题,就是说,一种劳动力的劳动力需求通常会受到其它类别劳动力价格的影响。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如果政府对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采取特别的就业促进政策时,将对劳动力总的需求以及其他社会群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讨论时,我们仍旧假设资本是固定不变的。一、对特殊群体采取就业促进政策的影响假定某国政府为了提高该国女性的就业水平,要求企业必须按照规定的男女比例雇佣劳动者,否则将受罚,假定企业完全按照政府的政策行事,在这种情况下,对劳动力需求以及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见PPT课件这种成本的上升,并不完全由企业来承担,一部分要通过产品需求的变化影响到消费者,因为产品价格会上升。但是,如果政府仅限制某些特定企业,而且对它们没有相应的补贴,此类企业所增加的成本部分只能由其自己承担,因其成本的上升导致产品需求量下降,等产量曲线向原点移动,结果是不仅女性劳动力数量下降,男性劳动力需求数量同时下降。二、对特定群体劳动者发放补贴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为了解决某些问题,一国政府可能对某些特定群体的劳动者发放工资补贴,例如日本一直对高龄劳动者发放补贴。通常来讲,发放补贴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企业支付的工资中的一部分由政府负担。比如说这部分人原来每人每月1000元,实施政策后,企业支付75%,政府支付250%,那是不是企业实际只需要支付750元呢?分析:由于受补贴者的工资负担减少,那么对这类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增加,他们的市场工资率便会上升。而市场工资率的上升又会刺激此部分人劳动力供给的扩大,从而对工资率的上升起到抑制作用。最终结果可能是,企业虽然不需要比原来的1000元多支付成本,但支付的工资会比750元要多。工资补贴直接发放给劳动者企业1000元,政府补贴250元。情况会有所不同,此种做法相当于其工资率上升,导致供给量增加,工资率下降,企业实际支付的工资减少。那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种情况对受补贴者以及其他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结论:工资补贴通过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使受补贴者雇用量扩大,但是对竞争关系的其他劳动者来说替代效应会产生减少雇用量的效果,而规模效应有扩大雇用量的效果。两种效果重合后最终如何,我们无法做出肯定的回答。因此,为了尽量克服对特定劳动者的工资补贴而造成对其他劳动者需求的减少,设计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形成规模效应得方法是制定此类政策时需要重点考虑的。position for future reference. Installation using special lifting pole rotor 6.4.4.6 rotor lift, box spirit level to check the rotor axis neck of Yang, on both sides of the rotor should be lateral raises and numerical deviation of 0.10MM, qualified before the official lifting. Hoisting of the rotor dynamic and static clearance should be measur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作业布置创建鼠标点击交互脚本16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商业地产锅炉供暖设施租赁经营协议
- 水电厂电工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二零二五年瓷砖材料品质保障采购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民宿改造与运营管理合同
- 2025版房地产项目营销手续代办服务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项目绿色生态社区建设委托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版房地产项目投资咨询服务合同
- 2025版木门品牌授权与区域代理销售合同
- (新)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讲解教学课件
- 医药行业专题报告:VCTE技术(福瑞股份子公司)专利概览
- GB/T 42430-2023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检验
- 关于规范学校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岗位设置及任免办法
- 《现代汉语》课件修辞
- 某园区综合运营平台项目建议书
- 创造适合教育(2017年0613)
- 微创外科课件
- 易驱ED3000系列变频器说明书
- 农机行政处罚流程图
- GB∕T 6818-2019 工业用辛醇(2-乙基己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