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妨碍经营的侵权责任.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妨碍经营的侵权责任.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妨碍经营的侵权责任.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妨碍经营的侵权责任.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妨碍经营的侵权责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research on civil liability of infringing act in business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law by wang yajing supervised by prof. xu mingyue major: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college of law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may, 201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 摘 要 现代经济社会中,在商业经营活动日益繁荣的同时,恶意妨碍、恶意联合抵 制、损害性评价等妨碍经营的行为也频繁发生,给经营者造成了许多经营利益损 失,从侵权法视角保护经营权的必要性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但是我国法律对妨 碍经营的行为缺乏相应的规范,实践中,对妨碍经营侵权行为在法律适用上也不 尽一致。有鉴于此,本文在传统侵权责任制度的基础之上,结合妨碍经营侵权的 特殊性,对妨碍经营侵权责任制度进行探讨。 全文共分为七部分,其中第二至第六部分为论文重心所在。 第一部分为问题的提出,是全文的分析起点。法律的救济具有滞后性,只有 当损害呈现出一定规模时,立法机关才开始考虑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本部分, 结合现实案例的具体分析,揭示了构建妨碍经营侵权责任体系的必要性,由此引 出了全文论述的重点。 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妨碍经营侵权行为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首先,界定了 妨碍经营侵权行为的内涵,即行为人由于过错,妨碍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造 成经营者经营利益损害,依法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民事责任的违法行为。其次, 确定了妨碍经营侵权行为的五种具体类型:包括恶意妨碍、恶意联合抵制、损害 性评价、行政违法行为和不当维权行为。再次,探讨了妨碍经营侵权法救济的合 理性:各国立法惯例都将妨碍经营的行为纳入侵权法调整;同时与其他保障经营 权益的立法建议比较,侵权责任法能够更为有效地规制妨碍经营的行为。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妨碍经营侵权责任构成的一般要件。根据妨碍经营侵权 在受害主体、过错要求上的特殊性,论证了故意责任原则的适用,并在此基础之 上确定了妨碍经营侵权责任构成的四个要件:其一,妨碍经营的行为须违反法定 义务或者违背善良风俗;其二,经营者的经营利益受到损害;其三,妨碍经营行 为与经营利益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其四,妨碍经营的行为人的主观状态为故 意。 第四部分分别阐述了不同类型妨碍经营侵权责任构成的具体要件。为了进一 步明确妨碍经营行为的侵权责任,在妨碍经营侵权责任构成的一般规定的基础上, 对恶意妨碍、恶意联合抵制、损害性评价、行政违法行为和不当维权行为等五种 妨碍经营行为的侵权责任构成进行了具体研究。 第五部分对妨碍经营侵权的民事责任形式进行探讨。虽然我国侵权责任法 规定了 8 种侵权民事责任形式,但对妨碍经营侵权而言并不全都适用,本文认为 通过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排除妨碍等责任形式,能够充分保障被侵权人的经营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i 利益,全面体现侵权法的社会功能。其中,本文还重点设计了损害赔偿数额的具 体计算方法,分别对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计算进行了现实分析。 第六部分讨论了妨碍经营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本部分首先区分了因行为的 合法性以及行为与损害之间缺乏直接因果关系而免除行为人责任这两种情形,并 在此基础上将抗辩事由划分为正当理由和外来原因。其中,对妨碍经营侵权责任 的正当理由抗辩包括紧急避险、自助行为和职务授权行为;外来原因抗辩则仅包 括受害人过错和第三人过错。 最后一部分乃结语,是对前文的总结。我国现行立法无法为商事主体的权利 损害提供救济,因此侵权责任法应该与时俱进,明确规定经营权并加以保护。同 时,笔者也希望能够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合理构建商事侵权责任制度,进一步完善 我国侵权责任法。 关键词:关键词:妨碍经营,经营权,侵权责任,损害赔偿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i abstract in the modern society, although the business activities are in the growing prosperity, there are a lot of infriging acts in business, including malicious prejudice, malicious boycott, damaging assessment and so on, which cause huge loss of interests of operators in business, so it is recognized that realise the right to operate needs to protected by tort law. however, in china there are no articles of law for infriging acts in business, and there ar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the legal application of them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tort liability system and the special nature of infringement in business, the author studies the tort liability system of infriging acts in busines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and the second to the sixth part is the body of paper.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article, regarded as the basis of whole analysis. legal relief always lags behind damage, so that the legislature would not consider to establish the legal system for the damage until they become huge enough.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has proved the necessity to establish the tort liability system of infriging acts in business, which leads readers to the main content of paper.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infriging acts in business and its manifestations. firstly, this part defines infriging acts in business as a tort, which does harm to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causes loss of interests of operators in business, so the tortfeasor should assume responsibility. secondly, this part mades malicious prejudice, malicious boycott, damaging assessment, administrative malfeasance and improper behavior the manifestations of infriging acts in business. thirdly, this part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tort liability system of infriging acts in business. the third part studies on the requisites for the civil liability of infriging acts in business. it argu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liability with fault for the special nature of infriging acts in business. moreover, this part pickes up four requisites for the civil liability of infriging acts in business. one is that the acts breach of statutory duty or gute sitten. another is that the operators in business have suffered damage. the third one is that there is causation between the above two. the last one is that the damage are caused with intention. the forth part expatiates on the requisites for the civil liabil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v infriging acts in business, including malicious prejudice, malicious boycott, damaging assessment, administrative malfeasance and improper behavior. the fifth part mianly discusses the common forms of the tort liability to infriging acts in business. although tort liability act in china provides eight common forms of ordinary tort liability, the author only takes three of them as the common forms of the tort liability to infriging acts in business, including stopping infringing, damages and removal of obstacles. by making full use of these three forms of the tort liability, we can fully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operators in business and give full expression to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ort law. furthermore, according to some specific analysis on the los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calculating methods of damages are contrived. the sixth part studies on the defenses of the civil liability of infriging acts in business. the defenses can be dividied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are called justification defenses, making a tortfeasor exempted from liability due to the legality of his acts. the other are external causons, which make a tortfeasor exempted from liabilit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causation between damage and infriging acts. as to the civil liability of infriging acts in business, it has act of rescue, act of self, act of duty as justification defenses, and fault of the sufferer, fault of the third party as external causons. as the last part, the conclusion is a summary of the foregoing. at present, there are no acts providing relief for infriging acts in business in china, so the tort liability act should be revised with the right to operate. meanwhile, the author also hopes to establish commercial tort liability system and improve the tort liability act in china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infrigement act in business, the right to operate, tort liability, damages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v 目 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 iii 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 1 2 妨碍经营侵权行为及其表现形式妨碍经营侵权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 3 2.1 妨碍经营侵权行为的概念妨碍经营侵权行为的概念 . 3 2.1.1 “经营” . 3 2.1.2 “侵权行为” . 4 2.1.3 妨碍经营侵权行为 . 5 2.2 妨碍经营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妨碍经营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 . 6 2.2.1 恶意妨碍 . 7 2.2.2 恶意联合抵制 . 7 2.2.3 损害性评价 . 8 2.2.4 行政违法行为 . 9 2.2.5 不当维权行为 . 9 2.3 妨碍经营侵权法救济的合理性妨碍经营侵权法救济的合理性 . 10 3 妨碍经营侵权责任构成的一般要件妨碍经营侵权责任构成的一般要件 . 13 3.1 妨碍经营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妨碍经营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 13 3.2 妨碍经营侵权责任构成的一般要件妨碍经营侵权责任构成的一般要件 . 15 3.2.1 妨碍经营的行为须违反法定义务或者违背善良风俗 . 16 3.2.2 经营者的经营利益受到损害 . 17 3.2.3 妨碍经营行为与经营利益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18 3.2.4 妨碍经营的行为人的主观状态为故意 . 19 4 不同类型妨碍经营侵权的责任构成不同类型妨碍经营侵权的责任构成 . 21 4.1 恶意妨碍的侵权责任构成恶意妨碍的侵权责任构成 . 21 4.2 恶意联合抵恶意联合抵制的侵权责任构成制的侵权责任构成 . 22 4.3 损害性评价的侵权责任构成损害性评价的侵权责任构成 . 23 4.4 行政违法行为的侵权责任构成行政违法行为的侵权责任构成 . 24 4.5 不当维权行为的侵权责任构成不当维权行为的侵权责任构成 . 25 5 妨碍经营侵权的民事责任形式妨碍经营侵权的民事责任形式 . 27 5.1 一般责任形式一般责任形式 . 27 5.1.1 停止侵害 . 2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vi 5.1.2 赔偿损失 . 28 5.1.3 排除妨碍 . 29 5.2 损害赔偿数额的具体计算损害赔偿数额的具体计算 . 29 5.2.1 直接损失的计算 . 30 5.2.2 间接损失的计算 . 30 6 妨碍经营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妨碍经营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 . 32 6.1 正当理由的抗辩正当理由的抗辩 . 32 6.1.1 紧急避险 . 33 6.1.2 自助行为 . 33 6.1.3 职务授权行为 . 33 6.2 外来原因的抗辩外来原因的抗辩 . 34 6.2.1 受害人过错 . 34 6.2.2 第三人过错 . 35 7 结结 语语 . 36 致致 谢谢 . 37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8 附附 录录 . 40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40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问题的提出 1 1 问题的提出 法律对社会的调整和规范总是滞后的,只有在损害或矛盾呈现出一定规模或 者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趋势时,立法机关才会开始考虑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因 此,一种权益若要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就必须证明其存在被侵害的情形,并且在 缺乏法律救济的情况下,这种损害将会不断产生,而且对这种损害的填补也是难 以实现的。 伴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经营活动日趋繁荣,但同时经营活动遭 受影响与妨碍的情形也大量存在,是否有人真正计算过每年有多少经营者的正常 经营活动受到侵害?他们的损失具体有多少?他们从何处获得赔偿或补偿?为获 得此种救济又需支付多少成本? 例如,甲某在闹市区经营一家风味餐厅,每日夜间是客流高峰期,然而偶有 好事之徒在附近寻衅滋事、打架斗殴。起初,甲某并不太在意,觉得这类事件的 发生纯属偶然,尽管此事在一定程度上对客流造成了影响,营业额较平时有所减 少,他依旧正常经营;某次,打架事件祸及甲某餐厅,损害严重:所有顾客匆忙 逃离未付餐费,桌椅餐具破损、砸坏需要添置新的,店面玻璃破碎需要停业整修; 从此,但凡有此类事件在附近发生,甲某一概关门送客,唯有暂停营业以避免昔 日悲剧。 上述案例中,甲某在这几种情形下受到了不同类型的损害:在祸及甲某餐厅 的打架事件中,加害人明显对其财产权造成了直接侵害,同时也破坏了营业环境, 干扰了正常的经营活动,使其经营利益遭受了损害;而该次事件发生前后,加害 人的行为虽然未直接侵害财产权,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营业环境,妨碍了营业 活动,必然造成了经营利益损失。以传统侵权法的视角,上述损害之中,只有直 接侵害财产权所造成的损失能够得到救济,因为侵权法保护的对象包括财产权和 人身权。这意味着,经营者所遭受的经营利益损失是无法获得侵权法救济的。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除上述案例中提到的损害行为外,还有其他类型的妨碍 正常经营活动的侵权行为,由于缺乏相应的侵权法规范机制,这些行为已经对正 常商业经营活动构成了威胁。若不及时构建妨碍经营侵权责任体系,这些妨碍经 营的行为必定将继续破坏商事活动秩序,侵害商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危害市场经 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立法有必要规定相应的妨碍经营侵权责任,以有效地 规制妨碍经营的侵权行为。那么,妨碍经营侵权行为如何认定?妨碍经营侵权行 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妨碍经营的侵权责任须具备哪些构成要件?该侵权行 为人应当承担何种侵权责任?在追究侵权责任时,该侵权行为人又得以哪些事由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问题的提出 2 进行抗辩?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妨碍经营侵权行为的规范和经营利益损害的预防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必要进行专门的探讨。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妨碍经营侵权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3 2 妨碍经营侵权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2.1 妨碍经营侵权行为的概念 妨碍经营侵权行为,被认为是商事侵权的具体类型之一,在以往的侵权法研 究中较少涉及,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该种侵权行为的发生显著增多。究 竟何种行为为妨碍经营侵权行为,是值得研究的。我们认为,要准确界定妨碍经 营侵权行为,必须首先对“经营”和“侵权行为”这两个概念进行理解。 2.1.1 “经营” 对于“经营” 这一概念,我们不应该局限于字面上的意思,将其狭隘地理解为 营业管理,而应该从法律的角度赋予其更深层次的意义经营权。在德国,经 营权属于 德国民法典 第 823 条第一款中“其他权利”的一种, 具有绝对权的性质。 1而在我国,法律虽然规定了经营权,但并未对其内涵进行明确的界定。而且,我 国学术界对于“经营权”是否为一种权利也一直存在争议: 有学者认为经营权并不具 有绝对权“排除一切他人对行使权利的干涉”的排他性和对世性, 即经营权所规定的 利益范围尚不具有权利的归属密度;2也有学者将经营权归为财产权的内容之一, “关于营业之概括承受及合并,商人通则就商号与营业一并转让及仅营业上之转让 为规定,其承认营业为一独立财产,得为移转之标的,殆无疑之。”3也有学者认 为“对于经营权,我国立法有明确规定”,并且指出工业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 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明确规定了“经营权”的 14 项内容。4 基于上述争议,我们认为,有必要在这里对经营权的性质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从权利的取得方式上看,经营权属于特殊权利。它并不是由法律直接 赋予每个公民的,而是由公民通过一定的条件取得市场主体资格后,方可享有的 权利。该权利的取得必须是合法的,公民只有在符合了合伙企业法、个人 独资企业法、公司法等市场准入的规范法所严格要求的条件,并经相应的 工商管理部门审核登记之后,才能够成为合法的商事主体,同时享有从事经营活 动并获得经营利益的权利。 其次,从权利的实现方式上看,经营权属于绝对权利。虽然经营权并不具有 人身权和财产权那样鲜明的对世性与排他性,但是经营权的实现并不依赖于义务 人的行为,可以通过经营者单方面直接实现。并且,经营权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 的,不仅包括商事主体,也包括消费者、媒体、行会,另外国家公权力也可能对 经营权造成侵害,即经营权的义务主体为不特定的一般主体。这一点是与债权等 相对权存在本质区别的。 再者,从权利的形态上看,经营权是一种动态的权利。它不是公民社会生活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妨碍经营侵权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4 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手段,只存在于经营者开展经营活动的过程之中,并且为经营 活动需要所使用。经营活动具有连续性,经营者要在市场竞争获得有利地位,就 要进行连续不断的交易活动,创造尽可能多的盈利机会。若经营者的经营内容是 商品,经营权就通过“物权债权物权”的权利运动轨迹得以实现;同样的,若经 营的内容是服务,经营权就贯穿于“资源债权服务”的资源配置过程。 最后,从权利的内容上看,经营权是一种经济权利。虽然经营权外在表现为 动态的商业活动,但是经营者从事经营活动的内在目的就是获取经济利益,即盈 利。从这个意义上说,收益是经营权的核心权能。恰好是这一点,使其与财产权 区别开来,如所有权由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这四项权能共同构成。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应当在侵权责任法中规定经营权,并且可以将经营 权定义为:经营主体依法取得的,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并获取一定 经济利益的权利。 2.1.2 “侵权行为” 从字面上看,侵权行为指的是一种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也可以称为一种侵 害行为。但是对于侵权行为在法律上如何界定,各国学者一直争论不休。总的来 说,对侵权行为的概念存在着广义说与狭义说两种观点。 狭义说认为,侵权行为的概念应当以过错为核心确立,也就是说,侵权行为 是一种行为人实施的过错行为。德国的学者认为,侵权行为实际上就是“在一定的 条件下,一方当事人如果没有对对方的权利和利益予以必要的尊重,无论是故意 还是过失的, 他将要承担责任”。 5在法国, 大多数学者根据 法国民法典 第 1382 条“任何行为使他人受损害时,因自己的过失而致行为发生之人对该他人负赔偿的 责任”的规定,认为侵权行为就是一种损害赔偿的责任。6英国学者约翰 弗莱明认 为:“侵权行为是一种民事过错,而不是违反合同,对这种过错,法院将在一种损 害赔偿的诉讼形式中提供补救。”7美国学者莫里斯指出:“如果简单的概括侵权行 为,可以说它是私法上的过错。”8 广义说认为,侵权行为是产生责任的根据,包括加害人自己的侵权行为(狭 义侵权行为)和准侵权行为。其中准侵权行为主要包括他人的加害行为以及物件 造成损害的情形,基于法律的规定而产生侵权责任。我国侵权责任法第 6 条 和第 7 条分别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 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 任。”“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 任的,依照其规定。”可见,我国采纳的是广义的侵权行为概念,既规定了因过错 产生的责任又规定了非过错责任,这主要是出于对某些特殊侵权中的受害人充分 保护的需要。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妨碍经营侵权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5 但是在讨论侵权行为的概念时,应当注意区分侵权行为和侵权责任:侵权行 为主要是行为人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而侵权责任主要是指行为人基于过错或 者法律上的规定而承担的一种责任,所以它既包括了过错责任也包括了非过错责 任。因此,在考虑侵权行为的概念的时候,可以不考虑非过错责任的问题。9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认为,侵权行为应当是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权利或 利益,并依法承担损害赔偿等民事责任的行为。 2.1.3 妨碍经营侵权行为 综合对“经营”和“侵权行为”的上述理解, 同时考虑到各种妨碍经营的加害行为 本身所具有的违法性,我们可以将妨碍经营侵权行为界定为:行为人由于过错, 妨碍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造成经营者经营利益损害,依法应当承担损害赔偿 等民事责任的违法行为。 从上述妨碍经营侵权行为的概念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侵害的客体为经营 权,而非传统侵权法上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妨碍经营侵权行为与一般侵权行为相 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妨碍经营侵权行为的受害主体必须是合法的经营者。 妨碍经营侵权行为是发生在商业领域的侵权行为,故其发生必定以经营活动 的存在为前提。而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为了保证商品交易的平等性和有效性,各 国普遍采取法律手段来规范市场的准入机制,因此并非任何民事主体都能随意地 从事经营活动。这就决定了这种侵权行为的受害主体的特殊性,即只能是从事经 营活动的企业或者其他经营者,而不可能是不从事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或者事业法 人。在我国,合法的经营主体应当包括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 公司和合伙等。而妨碍经营侵权的另一方当事人,即侵害者的主体身份并不受此 限制,可以是经营者,也可以是其他一般主体,既包括私权利主体,也包括公权 力主体。 第二,妨碍经营侵权行为的侵害对象是经营者的经营利益。 有别与传统意义上的侵权行为,妨碍经营侵权行为并不直接针对财产权和人 身权,其侵害的客体是经营权。而经营权的内容不仅包括正常的经营活动,也应 该包括该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合法的经营利益,其中,不仅包括既得利益,还包括 可得利益。但是,对于妨碍经营行为的侵害对象的确定,存在一定的分歧。有德 国学者认为, 对企业权利的侵害应当包括侵犯“企业特有的经济活动表现形式”, 10 即主张将经营活动作为此种侵权行为的侵害对象。然而,如何判断某一行为对经 营活动的造成了侵害?实践中,一般是依据经营利益的损害进行确定的。并且对 经营者而言,妨碍经营侵权行为最直观的损害并不是对经营活动本身的侵害,而 是客观上导致其预期经营利益的减少。因而,有学者正确地指出,妨碍经营也是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妨碍经营侵权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6 一种“经济侵权”,侵害的是受害人的“纯粹经济利益”。 11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受 害经营者要得到法律上的救济,一般也需要证明其受到了经济利益损失。 第三,妨碍经营侵权行为的侵害方式具有多样性。 妨碍经营的行为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包括私权利主体,也包括公权力主体。 这导致不同行为主体在采取侵害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同时随着现代社会商业活 动领域的不断扩展,妨碍经营行为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是为了区别 商业诽谤、虚假陈述与不当咨询意见、第三人侵害合同、欺诈与胁迫、窃用交易、 内幕交易与操纵市场等其他五种商业侵权行为, 也为了方便不同侵害方式的法律 适用以及明确不同侵害方式的侵权责任,有必要对妨碍经营侵权行为的具体行为 类型进行规定。对此,我国可以参考各国判例的相关规定。德国判例关于这种侵 权行为主要类型包括:组织联合抵制、违法罢工、实际联合抵制或堵塞交通、对 企业或经营造成损害的评判包括商品检验,以及仅仅以侵害他人经营为目的发表 真实事实的行为。12法国判例关于该种侵权行为的类型主要包括四种:关于真实 事实的声明;对他人进行贬低的评价;违法罢工;或声称知识产权不合法。13荷 兰判例对该种侵权行为的类型限定为:对购买者发出警告,伪称产品有知识产权问 题;不当发表有关竞争对手的真实事实;不适当的商品检验;有损商品和服务的 报道;非法罢工。14 2.2 妨碍经营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 尽管妨碍经营侵权行为在侵害方式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是其表现形式并 非毫无规律可寻。相反,我们可以从侵害主体的广泛性入手,确定妨碍经营侵权 行为的表现形式的各种类型。西方国家的商品经济发展较早,同时相关的商事立 法也比较健全,对经营权保护的法律研究也较为深入。因此,在确定我国的妨碍 经营侵权行为的具体类型时,可以适当借鉴和吸收他们的丰富经验。但是有两点 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第一,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判例不是我国的法律渊源, 法院判决先例仅有参考价值,而不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我国宜采用制定法的方式 规定妨碍经营侵权行为的具体类型;第二,各国对妨碍经营侵权行为的类型的规 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由各国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我国 的具体实际,对各国关于妨碍经营侵权行为的类型进行比较研究。 经过细致分析,我们认为,在我国将非法罢工作为妨碍经营侵权行为的类型 并不适当。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非法罢工中涉及的法律关系主要是劳资纠纷 也有学者将商业侵权行为区分为 9 种类型,包括:商业诽谤、不正当竞争、竞业禁止、盗用商业信息进行 交易、商业欺诈、妨碍经营、多重买卖的侵权行为、侵害消费者利益、证券侵权。参见杨立新: 侵权法论 (第二版) ,370-378 页,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妨碍经营侵权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7 关系,而不是妨碍经营的侵权法律关系,故即使非法罢工过程中可能存在对经营 者造成经营利益损失的情况,一般也不将其纳入侵权法的调整范围。其二,目前 我国法律上经济性罢工权利的缺位,在实践中把劳动者的怠工、停工、罢工等集 体行动认为是“闹事”、“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 15故在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罢工 权以及合法罢工的前提下,缺乏非法罢工的界定标准,也不宜将非法罢工认定为 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 通过全面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