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未成年人犯罪急剧上升, 现已成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传统的刑罚手段因其本身的局限性已远不能满足预防和控制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实需求。在此情况下,作为一种更灵活的处理轻微未成年人刑事 案件的刑事司法制度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应运而生。 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是指以保护未成年人为出发点,预防其再犯为 目的,根据其身心尚不成熟、自律能力差、易受不良因素感染的特点,由公安机关、 检察机关、人民法院通过依法履行职权,对犯罪情节轻微的未成年人适用非刑罚处 罚措施的一种特殊法律制度。它基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性与犯罪之间的独特 关系而构建,同时又具有如下独特价值,即有助于刑事审前程序分流、降低“犯罪 标签”的影响、实现恢复性司法的要求、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在立法、司法方面均存在不少缺陷:一是立 法不统一,缺乏完整的制度体系;二是司法操作不规范;三是适用主体范围狭窄; 四是适用措施单一、方式不灵活。因此,应当在总结我国司法实践经验的同时,借 鉴吸收国外先进的立法和司法经验,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即协调相关立法、规范司 法操作、扩大适用主体、增加适用措施、灵活运用适用方式等,不断完善我国未成 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使其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 ii abstract minor crimes has increased so rapidly after the world war that now it has been numbered as one of “3 social effects of pollution”, while traditional penalties ,which itself has some limitations, are far away from satisfying the demand for preventing and deterring from minor crimes. subsequently, non-penalization system was put forward which is a more flexibl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dealing with criminal cases of the minor. basing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minor who are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immature, low self-discipline and vulnerable to bad factors, non-penalization system designates as a specially legal system in which the minor criminal will be given some non-penalization punishment by state organs such as public security unit, prosecutorial organization and peoples court by means of exercising their authorities according to law so as to prevent the crime. the system was conceived on the premise of the exclus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or and crimes, it can also help realize the following pursuits of value: it can facilitate the division of pretrial criminal procedure, alleviate the influence brought by “criminal label”, meet the restorative justice needs and carry out the criminal policy of temper justice with mercy. non-penalization system has some defects in legislation and justice. first, the legislative system isnt imperfect. second, the operation of justice lacks a consistent standard. third, the organizations which can carry out the system are limited. fourth, there are so few measures of the non-penalization which arent used flexibly. drawing from the above factors, we should sum up the experience of our countrys justice practice and use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for our reference and take in the advanced ones. concretely, we should take action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we should coordinate the related legislation, establish a standard operation of justice, enlarge the scope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increase the measures and use them skillfully. in a word, we should improve constantly the non-penaliz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bring it into full play. key words: minor crimes;non-penalization system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学位论文原创 性声明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引 言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基于未成年人犯罪主体自身的生 理、心理特性与犯罪的关系,以及刑罚观念的不断进化发展,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 手段应该多样化, 尤其是对轻微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处理更要灵活变通。 近年来, 随着非刑罚化思潮的兴起,恢复性司法的勃兴以及刑事审前程序的积极推广,我国 在处理轻微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开始广泛适用非刑罚处罚方法,并在司法实践 中引进、试行了一些新型措施,取得了比较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因种种缘由,我国 还没有建构一套比较完备的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的法律制度,没能充分发 挥其在预防、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应有作用。虽然学界对此问题已相当关注并 作了一定研究,但大多只是对具体的、某个特定方面问题的探讨,还没有从整体上 系统研究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问题。如学者梁根林在非刑罚化当 代刑法改革的主题一文中虽有提及应对轻微罪行的未成年人广泛适用非刑罚处罚 措施,但没有深入探讨应该如何落实;学者吴宗宪的非监禁刑研究侧重于研究 宏观意义上的非监禁刑措施,对适用于未成年犯罪人这一特殊主体的非刑罚处罚措 施,未作针对性的探讨;学者姜涛、刘秀的刑罚替代措施:理性思考与路径选择 以未成年人犯罪的处遇为视角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非刑罚 处罚措施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根据,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非刑罚处罚措施的 种类,并界定了其适用条件,但对其适用程序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缺乏研究;刘根 娣、韦贵莲的检察刑事和解制度难以落实的原因及对策 、周颖的社会服务令 推广的“瓶颈”分析都是从司法实务的角度探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 在运行中的某个具体问题。 鉴此,笔者拟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其 基本概念入手,阐述该制度设立的理由,通过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 立法、司法现状的考察找出其存在的缺陷,对症下药从多个方面提出完善建议。以 期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一种新思路、新视 角。 2 第 1 章 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概说 要给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下一个能让人们普遍认可的定义,并不容 易。但是,如果“没有限定严格的专门概念,我们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 问题”。 1在对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进行概念界定前,明确以下几个相关的 核心概念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形成共识和深入探讨所要研究的问题。 1.1 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 18 周岁的人。由此可知,未成年人犯罪就是指未 满 18 周岁的人犯罪,但因为我国刑法第 17 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 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 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 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 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 容教养。”所以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并不是所有的未成年人,而只是指其中 1418 周岁的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犯罪主体已经确定,但关于其中的“犯罪”概念的内涵,却又有诸多不 同的理解。传统刑法意义上的犯罪,是指触犯刑事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随 着世界各国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日益重视,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也越来越从对惩 罚的关注向以注重保护、教育和矫正为主的方向转变,由此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中的 “犯罪”范围出现了某些变化,并进而形成以下两种观点:一是指犯罪学上的犯罪概 念,其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犯罪学上的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包括未成年人所实施的 触犯刑事法律的犯罪行为,而且包括触犯社会治安管理法规的违法行为,以及违反 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210二是指刑法学上的犯罪概念,其目的是为了定罪量刑。 根据我国刑法第 17 条的规定,刑法学上的未成年人犯罪概念可以理解为:已满十 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 为。211在此意义上,未成年人实施的这种违反刑事法律的行为对成年人来说也是 犯罪,二者只存在主体年龄上的差别,其行为性质并无什么不同。 导致上述两种未成年人犯罪概念观出现的原因是各自的研究宗旨不同,犯罪学 意义上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外延很宽泛,其目的不是为了扩大打击面,而是从保护未 成年人的角度出发,对更广泛的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加以预防,在未成年人刚出现 违法行为时就采取措施进行教育,防止其发展为真正的犯罪(即刑法意义上的犯 罪) ,做到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在当今未成年人犯罪向低龄化发展的严峻形势下,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更需要加强对其违法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预防与控制,以达到 3 防微杜渐、阻止其恶化的目的。刑法学意义上的未成年人犯罪严格以刑法为准则来 判定未成年人犯罪的范围,突出未成年人犯罪主体特征,有利于司法实践认定犯罪 和正确适用刑法,以防止任意滥用司法权力,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尽管第一种观点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同时也扩大了对 未成年人的法律控制,特别是扩张了犯罪“标签”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考虑到刑 法学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在于秉承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 (又 称北京规则 )确立的既保护未成年人又保护社会的双向保护原则,本着对未成 年人关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正确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以体现“刑法对人 性自由的尊重和对人性弱点的宽容”, 3本文探讨的未成年人犯罪限定在刑事法框架 内,即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 14 周岁,未满 18 周岁的精神状态正常的未成年人实 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事法规范,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 1.2 非刑罚化与非刑罚处罚方法 非刑罚化与非刑罚处罚方法两个概念密切相关,作为非刑罚化的实现方式的非 刑罚处罚方法,其定义的界定因非刑罚化定义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对非刑罚处 罚方法作出定义前必须先明确非刑罚化的内涵。 1.2.1 非刑罚化 非刑罚化是相对于刑罚化而言的,非刑罚化是近年来国际上刑事立法发展的一 个重要动向,是刑法谦抑精神的实现方式之一。非刑罚化是人类社会经过漫长历史 时期的争论后才做出的选择,是目的刑主义刑法思想对报应刑主义刑法思想论战的 产物。非刑罚化作为世界刑法发展的趋势在上世纪中叶达到了高潮,对于它的内涵 中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包含着非犯罪化、非监禁化的最广义的非刑罚化说。如日本学者森下忠 认为,所谓非刑罚化包含(1)狭义:意味着以非刑罚化的处分来代替刑罚, (2) 广义:除此之外,把轻微的犯罪从犯罪的范畴中排除,对这些行为科以行政罚款。 4176 台湾学者许福生认为,所谓非刑罚化,是指将原为犯罪而科处刑罚的行为,修 正为犯罪行为但不施罚,而以其他非刑罚的措施替代。例如,少年犯罪之“除刑化”, 即将凡未满 18 岁之人除犯最轻本刑为 5 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或犯罪情节重大以受 刑事处分为适当者外,不得追诉处罚,只能施以保护处分,以落实针对少年犯的“宜 教不宜罚”的原则。 5德国学者耶塞克认为,所谓非刑罚化是指采取将被宣判有罪的 人置于附有监视的自由状态中进行考验的方法。6我国学者孙国祥认为,非刑罚化 是指对某些犯罪或某些犯罪分子不用传统监禁刑的刑罚方法而用非监禁刑的方法 来感化改造罪犯。747 第二,具有综合性、轻刑化倾向的非刑罚化说。日本学者大谷实认为,所谓非 4 刑罚化,是指用刑罚以外的比较轻的制裁替代刑罚,或减轻、缓和刑罚,以处罚犯 罪。8107日本的大部分学者对于非刑罚化的立场与此相同,并认为“非刑罚化,在 立法、司法和行刑的各个阶段均可实施”。8107 “在立法阶段,将作为法定刑的死刑 改为徒刑,或将自由刑改为罚金刑等便属于此,”8108而在刑事司法过程中的非刑 罚化内容则更加丰富,如警察调查阶段的微罪处分,检察阶段的不起诉等,审判阶 段的非刑罚化则有缓期执行和缓刑宣告,在行刑阶段则有保护观察、假释、善时制、 开放处分、 中间处分等。 9台湾学者唐大雨将非刑罚化定义为“意指以非刑罚的方式, 例如犹豫制度、转向制度、社会服务命令、刑事调解程序、中间处遇或者社区性处 遇等措施替代刑罚。”10 第三,狭义的非刑罚化说。非刑罚化是指对应该承担刑事责任或有人身危险性 的犯罪人,以刑罚之外的刑事制裁方法实现刑法防卫社会的目的。1129 从总体来看,国外的非刑罚化大多采广义的概念,即在刑事立法过程中取消某 些罪名,在司法过程中不追究某些轻微犯罪的刑事责任;对应该承担刑事责任或有 人身危险性的犯罪人处以刑罚之外的方法;在行刑过程中用非监禁措施代替剥夺自 由刑。这使得非刑罚化的内涵不断扩张,最终涵盖了超越其边界的领域。由此可以 看出,非刑罚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容了刑事法律的太多希望。因为当今人们面临的 问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质,尤其是犯罪问题这个人类痼疾,其表现纷繁复杂让人难 以确诊,其成因更是复杂多样让人难以对症下药,尤其需要我们确立“综合就是创 新”的思维方式,具体到刑法研究领域就是要树立刑事一体化的思想。刑事一体化 作为方法,强调“化”(即深度融合) ,刑法学研究应当与有关刑事学科(诸如犯罪 学、刑事诉讼法学、刑事政策学等)知识相结合,疏通学科隔阂,促进彼此联系, 12使刑法和刑法运行内外协调,推动刑法学向纵深发展。所以在确定非刑罚化这一 概念的内涵时,应从刑事一体化的视角出发。鉴于此,本文认为,所谓的非刑罚化 是指刑事立法机关或者司法机关通过立法或者司法的方式,对于某些比较轻微的犯 罪或者较轻的未成年人犯罪以刑罚外的制裁方法来代替刑罚的适用。非刑罚化的适 用前提是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它的内容或者核心 在于用刑罚以外的制裁方法来代替刑罚,避免刑罚的适用。非刑罚化的适用对象有 限,一般只适用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可以免予刑事处罚的犯罪人。简 言之,犯罪人的行为依据其性质(已经构成犯罪)已具备适用刑罚的可能性,但因 其他量刑情节如犯罪情节轻微、属于未成年犯罪人等,不应或不宜判处刑罚,而以 刑罚外的制裁方法来替代刑罚的适用。非刑罚化的适用范围具有广泛性,贯穿于整 个刑事司法系统,既可以在侦查阶段适用,也可以在起诉阶段和审判阶段适用。包 括: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训诫,责令其监护人对其进行严 格监护,同时要求其做出一定的赔偿,弥补行为造成的损害,还可以责令其承担一 定的义务(如接受治疗、接受就业培训等)或者提供一定的社区公共服务;检察机 5 关对于某些案件经过一定的程序,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可以在起诉前终止案件,即 通过采取起诉便宜主义实现非刑罚化;通过刑事和解实现非刑罚化,刑事和解是在 犯罪发生后,经由调停人的帮助,使被害人与加害人直接商谈,以解决刑事纠纷的 一种机制;13通过诉辩交易实现非刑罚化,即被告人表示认罪或虽不认罪但也不进 行辩解,以期换取撤消指控,获得从宽处理751;审判机关通过单纯宣告有罪的方 式或其他刑罚以外的非刑罚处罚方法实现非刑罚化。如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 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判处社区服务等。 1.2.2 非刑罚处罚方法 作为非刑罚化的实现方式的非刑罚处罚方法,其内涵的界定因非刑罚化定义的 多样性而充满争议,如与广义的非刑罚化学说相对应,有学者提出非刑罚处罚方法 是指在刑事立法的过程中取消一些轻微犯罪的罪名,在司法过程中不追究某些轻微 犯罪的刑事责任;对应该承担刑事责任或有人身危险性的犯罪人处以刑罚之外的方 法;在司法、行刑过程中用非监禁措施代替剥夺自由刑。1129与非刑罚化的综合说 相对应,有学者提出非刑罚处罚方法是指司法机关,主要是指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 院, 对依法应被确定有罪的人不适用刑罚, 而采用刑罚以外的其他处理方法的总称。 14与狭义说相应, 有学者认为, 非刑罚处罚方法是指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 对于犯罪分子直接适用或者建议主管部门适用的刑罚之外的其他处理方法的总称。 15731 此外,还有些论者虽然没有直接给出非刑罚处罚方法的内涵性定义,但是从某 个方面做出了外延性的定义,如“所谓非刑罚处置措施,是指少年法庭在倡导非刑 罚化前提下,与非监禁刑、免刑等处理方式配套实施的各种刑罚之外的矫治措 施。包括:(1)向被判处非监禁刑、免刑的未成年人以及监护人发出监管令,即 要求前者在设定的期限内遵纪守法并履行监管令设定的接受教育矫治的义务,要求 后者在设定的期限内履行监护之责以及监管令设定的有关教育管护义务; (2)向被判 处非监禁刑、免刑的未成年人发出社会服务令,要求其在指定的时间、地点,按照 设定的方式向社会提供公益性劳动服务;(3)要求被判处非监禁刑、免刑的未成年人 至专门的考察基地接受矫治。非刑罚处置措施还包括暂缓判决制度等与审判程序相 关的辅助性手段。”16 上述几种观点从不同方面揭示了非刑罚处罚方法的概念: (1)就非刑罚处罚方 法的主体范围而言,有的认为非刑罚处罚方法只能由人民法院确定,有的却认为也 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确定。 (2)就非刑罚处罚方法的适用范围而言,有的认为非刑罚 处罚方法仅是给予刑罚以外的实体上的处罚方法,而有的却认为非刑罚处罚方法是 采用刑罚以外其他处罚方法的总称,包括暂缓判决制度和与审判程序相关的其他方 式,如不起诉制度、起诉便宜主义、辩诉交易、刑事和解等。 (3)就非刑罚处罚方 法的适用对象而言,有的人认为非刑罚处罚方法的对象是依法被确定有罪的人,而 6 有的人却认为非刑罚处罚方法的对象还包括没有被定罪但具有人身危险性的未成 年人。这些不同的观点虽然造成了理论上的争议,但却给我们研究非刑罚处罚方法 提供了不同的思路。也就是说非刑罚处罚方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角度的问题, 而是一个多角度的理论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的结论。因此,我们 在研究非刑罚处罚方法时,有必要限定其范围和角度,让其有一个明确的便于实践 操作的概念。考虑到非刑罚化的内涵是从刑事一体化角度界定的,作为其实现方式 的非刑罚处罚方法也应以整个刑事法域为视角,即非刑罚处罚方法贯穿适用于整个 刑事司法体系(但不包括刑事执行阶段) 。鉴于此,非刑罚处罚方法是指在刑事司 法中对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人,以刑罚之外的制裁方法实行刑法防卫社会的目 的的方法。主要实现方式包括: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 疑人进行训诫,责令其监护人对其进行严格监护,同时要求其做出一定的赔偿,弥 补行为造成的损害,还可以责令其承担一定的义务(如接受治疗、接受就业培训等) 或者提供一定的社区公共服务;在检察阶段,检察机关对于某些案件经过一定的程 序,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可以在起诉前终止案件,通过刑事和解或辩诉交易、暂缓 起诉等形式促使犯罪人服法认罪,并通过对其适用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偿损失、 社区服务等措施促使其悔改并安抚被害人;在审判阶段,人民法院可以判处如下非 刑罚处罚方法,如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社区服务、建 议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等。 1.3 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及其基本构造 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作为一项制度构建,目前学界还没有相关的系 统研究,一般来说,不是在研究少年司法制度时对其寥寥几笔带过,就是在研究非 刑罚处罚方法时略谈几句。总之,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的定义,学界 还没有可供参考的观点。本文在明确界定了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化、非刑罚处罚 方法等几个概念后认为,所谓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是指以保护未成年人 为出发点,以预防其再犯为目的,根据其身心尚不成熟、自律能力差、易受不良因 素感染的特点,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通过依法履行职权,对犯罪情节 较轻的未成年人适用非刑罚处罚方法的一种特殊法律制度。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 罚制度是未成年人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有机组成部 分。它主要以情节较轻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预防、审理、处置与矫正为内容,但 并不仅限于未成年人犯罪的侦查、起诉、审判与矫正。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 度的某些内容还兼具有民事、行政性质,因此,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刑事司法制度。 从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实际运作机制的角度考察,该制度的基本结构 可分为两大部分,即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的管辖对 象(管辖范围)即情节较轻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构成了横向结构;该制度的执行主 7 体构成了纵向结构,在我国它包括三个层次: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纵 横结构论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的结构特征,但法社会学 家弗里德曼(lawrence friedman )认为,一个法律制度是由“结构、实体以及文 化”所组成。“结构”指制度中长期存在的总体外形、轮廓以及内部框架;“实体”则只 存在于该架构中的规则与规范,既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实体法,也包括程序性的规 范;“文化”则指人民对法的观念、态度、信念以及期望。17要想使未成年人犯罪非 刑罚处罚制度在“文化”层面上获得人们的理解与支持,有必要充分论证其设立的理 由。 8 第 2 章 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设立的理由 为什么要设立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该制度又有何独特价值?对这 个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助于唤起人们对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的理解与支持, 还有助于明确该制度的功能、性质和应然模式。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基于 未成年人犯罪主体自身的生理、心理特性与犯罪的关系而构建,且有自己的独特价 值。下面分而论之。 2.1 未成年人犯罪的独特生理、心理基础 19 世纪后半期,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未成年人犯罪急剧上升,与环境 污染、吸毒贩毒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公害”。未成年人犯罪已不仅仅是一国或几国的 问题,而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严重社会问题。据有关统计显示,在我国在押犯中, 1625 岁的青少年占 43.5%,不足 16 岁的占 1.5%;英国近年来的犯罪统计显示, 犯罪率最高的年龄层为 1417 岁的孩子。18222多数学者认为,年龄是影响犯罪的 最大因素, 1218 周岁的孩子处于犯罪的危险期。 据英国学者罗纳德布莱克本研究, 犯罪从 10 岁开始急剧上升, 在 1518 岁之间到达一个高峰, 21 岁后逐渐下降。 18222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展具有特殊 性。 2.1.1 未成年人生理发育的特殊性与犯罪的关系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未成年人,一般来说,其生理特征会出现以下变化:首先, 身高、体重迅速增长。伴随着身高、体重的变化,未成年人的内分泌系统、神经系 统和内脏器官也都趋于发育成熟。到 18 岁时,基本达到成年人的水平。在此阶段, 由于新陈代谢旺盛,所以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此时如果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与健 康的文化活动,释放他们多余的能量,将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但如果对他们的旺 盛体能不能进行良好的引导,那么他们很可能会以违法犯罪等有害方式释放多余的 能量,譬如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其次,进入青春期,由于性激素的分泌,性器 官和性机能的发育成熟,未成年人出现了第二性征,并产生性的意识和性的冲动, 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别并产生对异性的好感与好奇,思恋和眷顾异性的倾向日益显 露和加强。此时,如果不能给予必要的性教育,就会导致未成年人对于性尤其是性 道德的理解一知半解、朦朦胧胧,对于性也越发感到神秘。加之这一时期自我控制 能力较低,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诸如影视、媒体中的暴力、色情东西的影响, 未成年人可能盲目模仿,以致走上犯罪道路。 9 2.1.2 未成年人心理发育的特殊性与犯罪的关系 未成年人处于生长发育期,不仅其身体在此期间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而且其心 理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心理逐渐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尽管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 因素是多样复杂的,既有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存在学校、家庭等小环境中不 良因素的诱发,但这些都只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外因,未成年人自身的心理因素 是导致其犯罪的内因。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尤 其未成年人的心理发育处于过渡期,还远不成熟,更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且外在不良因素也容易内化为未成年人的不良心理品质,从而成为其违法犯罪的根 源,故未成年人的特殊心理因素对其犯罪的产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分析未 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过渡性。处于童年向成年过渡期的 未成年人自我意识增强,童年的依赖性逐渐被独立性所取代,对成年人的信赖心理 减弱,出现了叛逆行为,渴望摆脱家庭的束缚早日踏上社会,但总是因理想与现实 的巨大差距而无法如愿,容易形成玩世不恭、善恶颠倒的心理倾向。然而未成年人 的这种人格特质也在经历着从起伏动荡到趋于稳定的过渡,因为未成年人的偏差或 犯罪行为,在进入成年阶段只有两种发展方向,一是在犯罪人格自我否定后的犯罪 行为否定,即原先的犯罪行为不再继续发展;二是在定型化犯罪人格的支配下演化 为更严重的犯罪行为。鉴于第一种发展方向的存在,并结合未成年人人格可塑性强 的特征,意味着对未成年犯罪人的矫正和教育将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情绪性。 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情绪非常丰富、复杂且容易冲动,而其对行为的控制力又比 较弱,因而未成年人犯罪常常可能由情绪的一时冲动所致。在冲动性犯罪中,某种 强烈的情绪是犯罪的动机,促使未成年人完全忘却或不计其行为的法律后果,只感 觉到愤怒、恐怖、嫉妒或怨恨等情绪达到了极点,惟有立即向引起这些情绪的客体 直接发泄或转向无关当事人进行发泄才能使其心理紧张有所减轻,由此,未成年人 易激情犯罪。 (3)情景性。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往往是由具体情景引起的。外界存 在的适宜于犯罪的环境和机遇,容易促使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动机,这个动机激发过 程十分短促,是一种临时的选择,这表明未成年人犯罪多是偶发的,其犯罪行为缺 乏详细、周密的预谋和计划,主观恶性不大,且往往等他们的激情冷却下来后,会 感到后悔和恐惧,这也决定了偶犯、初犯和激情犯的未成年犯罪人具有容易改造、 可塑性强的特点。 (4)模仿性或感染性。未成年人喜欢模仿,特别是一些新奇、富 有刺激性的现象对他们更有诱惑力,例如,电影、电视、小说和现实生活中的某些 暴力、色情情节,极易成为未成年人模仿的对象,从而导致其发生模仿性犯罪行为。 此外,未成年人也容易在他人的暗示下实施犯罪行为,这种暗示既可以是言语,也 可以是面部表情或手势动作。正是基于未成年人易受暗示的特点,在未成年人团伙 犯罪的过程中,未成年犯罪人的行为会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以致加大犯罪的严重 性。但也正因为未成年人的这种易受感染性,使得未成年人的改造比较容易,只要 10 创设了一个比较好的改造环境或氛围,引导得法到位,未成年犯罪人很容易受到感 染,激发向善的动机,催生向善的力量,从而走上光明之路。 (5)自我性与好奇性。 未成年人具有严重的自我中心意识,易于偏激。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会不 顾一切千方百计排除主客观障碍以达到目的。此外,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精力充 沛,对大千世界充满着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对什么事都想试一试,有时在强烈的好 奇心的驱使下会做出不顾后果的冒险行为,甚至产生犯罪动机,以致在追求新奇、 刺激时极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正是因为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均未发育成熟,“少年之行为,尚包涵有冒险 欲、征服欲、称霸欲、好奇性、幻想性、玩笑性、漫不经心等特质。青春期之风暴 与激荡,乃少年行为之决定性因素。”19所以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是我国刑 法和刑事政策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对待的自然科学的基础,只有真正了解未成年人 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点才能制定出适宜于未成年人的法律规定和有关的刑事政 策,真正实现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改造、挽救”方针。也正是基于未成年人的 这种生理、心理特性与犯罪的特殊关系,才有必要建构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 度。 2.2 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制度的价值 北京规则第 5 条第 1 款规定:“少年司法制度应强调少年的幸福,并应确 保对少年做出的任何反应均应与罪犯和违法行为相适应”。该条规定明确表达了建 立少年司法制度的两个最重要的目的,一是增进少年的幸福,二是“相称原则”。我 国亦谨遵北京规则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非刑罚处罚制度就有助于上述目的的实现,除 此之外,其价值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2.1 有助于刑事审前程序分流 所谓刑事审前程序分流,是指对特定的刑事案件,在侦查或起诉阶段即以适当 方式做出处理,并施以非刑罚性的处罚,从而不再提交法庭审判。刑事审前程序分 流一般适用于以下案件: (1)情节轻微、性质较轻的案件; (2)案情简单、证据充 分的案件; (3)特殊主体的案件,尤其是指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从现代两大法系 各主要国家的刑事诉讼立法与实践来看,审前程序分流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已逐步成 为一种世界性趋势。例如,1967 年美国的法律实施与司法行政委员会提出建议,要 求设立司法体系的替代制度。 以此为契机, 全美各州设立了多种审前程序分流项目。 据统计,美国纽约市 1990 年犯重罪而被逮捕的 118,000 人次,54.2%在侦查阶段即 被处理。20而在德国,1975 年通过的刑事诉讼法典第 153 条 a 款规定,如果要 求追究刑事责任对公共利益没有什么意义或者追究刑事责任的必要性可以通过规 11 定并执行某些惩罚性措施而消除,检察机关有权决定终止刑事诉讼。1993 年 1 月 11 日减轻司法负担法颁布以后,检察机关在终止案件方面享有更大的权力,开 始越来越多地适用起诉裁量原则,在审前对案件进行分流。此外,英、日等国也很 重视刑事审前程序分流。20 刑事审前程序分流在世界范围内如此广受欢迎, 缘于它的以下独特功能: 第一, 刑事审前程序分流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现代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犯罪现象呈不 断上升趋势,司法机关由此背上沉重负担,以致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沃伦伯格多次 惊呼“案件越来越多,难于应付”。20而随着人权保障意识的逐渐加强,立法者设计 的刑事诉讼程序越发细致、严密、科学与慎重,这使得它成为一项消耗大量人力、 财力和物力的活动,而国家投入其中的司法资源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有限 财力和其他活动所占资源的比例等制约,总是有限的。于是,有限的司法资源与繁 重的司法任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而刑 事审前程序分流恰好是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减少了案件的审判环 节,节省了司法资源的投入。因为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刑事案件都要进入审判程 序才能得到妥善解决的,比如未成年人所犯的某些简单的、情节较轻的案件就可在 侦查阶段或检察阶段通过适用非刑罚处罚制度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此外,由于案 件没有经过冗长、复杂的审判阶段而直接在审前得到妥善处理,有助于迅速恢复被 犯罪所打破的社会秩序;及时结合非刑罚处罚措施如为社区提供一定公益服务、赔 偿被害人损失等, 既能对犯罪人起到教育和惩戒作用, 又能及时抚平被害人的伤痛, 有利于比较彻底地解决两者之间的纠纷,防止“缠讼”等消极现象的出现;而且,由 于对犯罪人的自由意志给予了充分尊重,也有利于裁决的执行和稳定性,从而促进 社会稳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这可以说是增大了诉讼效率中的“产出”量。 第二,刑事审前程序分流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公正是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价 值目标。如果一个法律制度对于实现公正没有积极意义,那么,这个法律制度也就 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从形式上看,适用程序分流的主要价值在于提高诉讼效率,然 而,这与司法公正的内在要求并不矛盾。就实体公正而言,刑事审前程序分流一般 限于犯罪性质较轻、情节相对简单、被追诉人自行认罪的案件,对这部分案件适用 分流程序,能够确保查清案件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对犯罪人进行处理,不致于冤枉 无辜、损及实体公正。就程序公正而言,尽管适用程序分流,不再将案件提交法庭 审理,限制了被追诉人某些程序性权利(最明显的是受到公正审判的权利)的行使, 但因为适用程序分流的案件限于犯罪性质较轻或情节相对简单、或被追诉人自行认 罪的案件,而在这类案件中,一般来说,当事人对程序公正的预期相对较低,反而 更重视其它价值,如较低的诉讼成本或较高的诉讼效率等。因为 “迟到的正义为非 正义”,诉讼过分拖延使得被追诉人的财产、人身自由,乃至生命等实体权益长期 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也使得其名誉和信誉受到损害,给被追诉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 12 力。 被追诉人通过对自己权益的整体考量, 愿意放弃完整但冗长的诉讼程序的保护, 而在审前让案件得到及时终结。此外,在当今这个犯罪形势日趋严峻而司法资源又 相对稀缺的社会,如果为每一个进入刑事程序的当事人都提供充分、谨慎的程序保 障,极有可能出现以下两难境况:要么有许多案件将被排除在诉讼程序之外,要么 国家的刑事司法体系由于不能承受巨大的案件压力而崩溃。因此,在一国投入刑事 诉讼的司法资源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按照犯罪情节、性质的轻重及其处理的难 易程序等因素,对一些不需要也不应当适用完整、复杂程序的案件及时进行程序分 流,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了本案的诉讼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司法资源的合理流 动,使国家在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程序中能够投入更多的司法资源,这样, 就使有限的司法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在整体上增加了司法公正的总 量。 第三,审前程序分流有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对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进行 充分保护是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价值目标,就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而言,保障被 害人获得及时、充分的赔偿是其关键所在。只有对被害人给予及时、充分的赔偿, 才能够弥补被害人的财产损失,抚慰和平复被害人所受的精神创伤,从而促使其尽 快走出被害阴影,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生产。在刑事审前程序分流中,一般结合适用 非刑罚处罚措施,责令被追诉人对被害人进行赔偿,以取得被害人的谅解为前提, 从而有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2.2.2 有助于降低“犯罪标签”的影响 美国学者贝克在其 1963 年出版的局外人一书中对标签理论作了系统地阐 述,他认为,社会的反应(尤其是公开地贴上标签)是偏差行为的成因。“偏差行 为的认定,是行为者与反应者之间互动的结果”,一旦有人被贴上犯罪人的标签, 这种标签将盖过其他标签,从而别人就会首要的将这个人看作一个犯罪人。公众对 犯罪人的成见将迫使这样的人扮演犯罪人的角色。21 可见根据标签理论,违规者 一旦被贴上“罪犯”的标签,就会产生“自我降格并认同”的心理。一个人尤其是人生 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未成年人如果因初犯、偶犯,而被终身贴上“犯罪人”的标签, 无异于切断了他回归社会的道路,迫使其逐渐变成一个反社会者,并最终沦落为犯 罪人。所以,对待犯罪情节轻微的未成年人,不要轻易启动刑事诉讼程序给他贴上 “罪犯”标签,而要从保护、教育、挽救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结合非刑罚处罚措施 在审前阶段予以处理,给未成年人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足够的悔改余地和继续发 展的空间。 2.2.3 有助于恢复性司法的实现 所谓恢复性司法,是一种通过恢复性程序实现恢复性结果的非正式犯罪处理方 法,是指与特定犯罪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共同参与违法犯罪处理活动的司法模式。恢 13 复性程序,是指通过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面对面的协商,并经过以专业人员或社区 志愿者充当的中立的第三者的调解,促进当事方的沟通与交流,并确定犯罪发生后 的解决方案;恢复性结果,是指通过道歉、赔偿、社区服务、生活帮助等使被害人 因犯罪所造成的物质精神损失得到补偿,使被害人因受犯罪影响的生活恢复常态, 同时,也使犯罪人通过积极的负责任的行为重新取得被害人及其家庭和社区成员的 谅解,并使犯罪人重新融入社区。22恢复性司法作为一种具有现代法治意义的、全 新的刑法执行模式,其特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将犯罪人与社会环境隔离开来,而 是把社区作为恢复过程的促进者,最大限度寻求解决被害人和社会由于犯罪行为而 受损害问题的最佳途径。 对于性质轻微、情节简单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审前由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 把涉案各方召集起来共同商讨解决途径有助于恢复性司法的实现。因为在这类案件 中,未成年犯罪人主观恶性较小,罪行性质轻微,没有给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严重 损害,再考虑到未成年犯罪人的独特生理、心理状况,以及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原则,被害人也往往愿意在其损害得到弥补赔偿的情况下宽宥未成年犯罪人,大度 地给其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而不是非得使其受到刑罚处罚不可。于是,通过在审 前适用非刑罚处罚措施,不仅教育了未成年犯罪人,促其真诚悔悟自己的罪行并以 实际行动(如赔礼道歉、主动赔偿被害人损失、参加一定时间的社区公益劳动等) 向被害人寻求谅解,而且及时弥补了被害人的损失并化解了被害人对罪犯的仇视敌 恨情绪,有助于把社会秩序恢复到犯罪前的宁静平和。 2.2.4 有助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何谓刑事政策?现今西方最流行的定义表述为,“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刑事政 策是对犯罪现象的综合分析,对犯罪现象以及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法措施 的解析;它同时也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旨在解决广义的犯罪现象的打击 与预防所提出的问题的社会和法律的战略。”23刑事政策可以说是法治的灵魂,它 位于刑事法律之上,又直接体现于刑事法律之中,如立法层面的非犯罪化,刑事 处罚上的非刑罚化和轻刑化,刑事执行上的非监禁化等。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 着新社会防卫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各国对诉讼经济的考量,以及对于现行刑事司法 实践运作的疑虑(如对短期自由刑的适用状况的疑虑),“世界各国的刑事政策朝着 所谓宽松的刑事政策和严厉的刑事政策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这种现象称为刑事 政策的两极化。”44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作为一项基本的刑事政策,其基 本精神是针对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或犯罪人主观恶性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 的处罚或处遇。对罪行严重、社会危害性较大、主观恶性较大的犯罪分子,必须坚 决予以严惩;对罪行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主观恶性较小的犯罪分子,以教育、 14 改造为主。2005 年 12 月 5 日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政法委书记罗干提出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指出“宽严相济”是我国在维护社会治 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基本刑事政策。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与宽严相济刑 事政策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区别对待,重罪重罚,轻罪轻罚。宽严相济 的刑事政策要求在立法和司法阶段都要贯彻非刑罚处罚方法的理念。在立法过程 中,立法者要不断减轻刑事制裁程度,以相对较轻的措施对付犯罪,并在刑事法律 中规定适用非刑罚处罚方法的条件,为非刑罚处罚理念的实现提供前提条件。刑事 司法过程中的非刑罚处罚方法是问题的核心,在此过程中,需要将立法环节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农村统计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航天六院内蒙古航天红峡化工有限公司招聘30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科目一考试题库库及解析答案
- 管道安全教育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临床医师“三基三严”考试试题含答案
- 园林采购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全国电力安全生产知识网络竞赛题库及答案
- 娱乐场所联盟活动方案策划
- 管理咨询薪资方案范本
- 2025云南事业单位e类综合应用能力试题及答案
- DL-T5704-2014火力发电厂热力设备及管道保温防腐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 按期支付进度款的催告函(过程进度款到期前提示支付)(联系单)
- 云南师大附中2024年数学高一下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供应链管理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 (正式版)JBT 5300-2024 工业用阀门材料 选用指南
- 2024量子人工智能技术白皮书-量子信息网络产业联盟-2024.1
- 公务员考试培训-判断推理通关秘籍
- 第13课《警惕可怕的狂犬病》 课件
- 《C++语言基础》全套课件(完整版)
- HSK标准教程5下-课件-L2
- 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