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本文把庄子学派借重儒学作为研究的主线,从庄子借重儒学的形式“寓言”、 “重言”的分析入手,以庄子如何借重儒学( 正面褒扬孔子、颜回,反面贬抑孔子 两方面进行借重) 、借重儒学的原因( 先秦儒学的显学地位,包括分析先秦儒学如何成 为显学以及这种显学地位在庄子书中的表现,同时还对“庄学出于儒”之说进行辨 析) 、借重儒学所反映的文化现象( 战国时期庄学与先秦儒学之间的对立与互补) ,作 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对庄子学派借重儒学这一文化现象进行系统、完整的理论阐释。 关键词庄子借重先秦儒学锓学批判与改造 a b s t r a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m a i n l ys t a t e st h es c h o o lo fc h u a n gt z uh o we n l i s t e dt h ec o n f u c i a ns c h o o l s h e l pt oe x p r e s st h e i rt h o u g h t s t h ef o r m so ft h er e l yw e r e “y uy a h a n d “z h o n g y a n i n t h ew o r k so f c h u a n gt z u c h u a n gt z ua n dh i ss t u d e n t ss o m e t i m e sc o m m e n d e dc o n f u c i u s a n dy a nh u i ,b u ts o m e t i m e st h e yc r i t i c i z e dc o n f u c i u s t h er e a s o n w h yt h e yr e l i e dt h e c o n f u c i a ns c h o o lw a st h a tp r e o i nc o n f u c i a nw a san o t a b l ed o c t r i n ei nt h a tt i m e a n dt h e o t h e rh a n d ,t h er e l ys h o w st h a tt h e r ew a su n i t yo fo p p o s i t e sb e t w e e nt h ec o n f u c i a ns c h o o l a n dt h es c h o o lo fc h u a n gt z u k e yw o r d st h ew o r k so fc h u a n gt z ue n l i s t e dt h ec o n f u c i a ns c h o o l sh e l p p r e q i nc o n f u c i a nan o t a b l ed o c t r i n e u n i t yo fo p p o s i t e s u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电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i 受蒸起目期:乒芷年上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0 ,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 ( 请在以匕相应方格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必上月j 日 日期:逝年鱼月厶日 引言 对于庄子,史记没有单独列传,只在老子韩非列传中有一段言简意赅的 附传: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 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 父盗跖肤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 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剥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 解免也。其言洗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罔笑谓楚使者日:“千金, 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 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 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一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这段文字所述史实是否可靠,有待商榷,如司马迁认为庄子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 渔父盗跖胜箧,苏轼却以为庄子中最可疑的伪作就是渔父盗跖”“8 。 但太史公对庄子学术要旨与文章风格的把握是精到的,令人信服的:从学术思想上看, 庄子归本道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以明老子之术”,并且是以孔子所创儒学的对立 面而出现于历史舞台,“以诋訾孔子之徒”“用剽剥儒墨”;其文则主要采用“寓言” 的形式,“大抵率寓言也”“皆空语无事实”。 而庄子学派对自己则有这样一段评论: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腑见之也。以 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 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庄子天下篇) 这一段话,与司马迁的评论可谓异曲丽同工,庄子学派对自身的评价也有其客观之处: 思想上,庄子一生适性逍遥,坚持人格的独立,追求精神审美的自由,“独与天地精神 往来”:语言上则是汪洋恣肆,“恢恍懦怪”。故太史公说“其言沈洋自恣以适己,故 7 日- i l 大学哲学硕十学位论又 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表达思想的方式则采用“三占”“卮言”“重言”“寓 言”的形式,这与寓言篇开头的说法虽然用字及顺序不一致,但内容是一致的: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这与“大抵率寓言也”完全吻合。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成章的庄子,在阐述主体理念时, 大抵运用“寓言重言”“卮言”的笔法。而借助虚构性的故事或历史要人代己言道, 即“寓言”“重言”之妙用,则成为该书的一大显著特色。庄子中粉墨登场者,最多 的无疑是持道家观点的人,但绝大部分人物是作者虚构的。而所借用的历史要人即“重 人”共达2 0 多位,这其中有各个学派的人物,出现次数最多的不是庄子所归本的道家 人物,而是庄子学派的对立面儒家人物,尤其是孔子。在凡3 3 篇的全书中,于论 述中涉及孔子事迹的就多达2 】篇,几近三分之二。,有4 4 次论及孔子。一方面“诋訾孔 子之徒”,另一方面在用“寓言重言”的形式虚构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却对儒 家情有独钟,多借重儒学。在庄子一书中,这种肴似矛盾的现象顿值得人玩味。 实际上,庄子借重儒学,使孔子成为庄子思想的代言八,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一 方面,庄子及其后学所处的战国中、晚期,正是“渚】二蜂起1 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 而儒学已经居i 显学地位,“世之显学,儒墼也。儒之所令,f l 丘也。”“在此情况f , 庄子学派欲使其学说使人信服,只有“曲线救国”,借助儒者之口,以增加文章的分量, 尤其是将众儒神圣化了的孔子作为垫脚石,才能抬高自己。另一方面,以出世的人生哲 学( “逍遥”) 为核心的庄子学派与入世的伦理哲学( “复礼”) 为主体的儒家思想从根本 上是对立的,所以只有扳倒孺家,特别是“儒之所至”的孔子,才能使其在诸子之中居 于突出的地位。同时,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之下,各学派之问虽有冲突,但也互相渗透、 借鉴。庄子学派必然要从其他学派,尤其是“显学”儒学那儿吸收营养,以丰富充实自 己,这也是庄子借重儒学的原因之一。 本文正是基于对庄子“寓言重言”的分析入手,通过阐述庄子对儒学的借重, 透视其借重的深层次原因战国时儒学居于显学地位,是庄子借重儒学的学术背 景及根本原因:同时,庄子借重儒学也是庄学与先秦儒学之间既对立又互补关系的 生动体现。 在此,顺便对庄子一书做一简单交待。因为有关庄子一书的真伪问题,即 弓l言 作者问题,历来是一个学术公案。传统的观点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为真:外篇、杂 篇为庄子后学所作,为伪。但近世学者不再从这种狭隘的、作者是否是庄子的“真伪” 意义上,而是从一种比较宽泛的,是“归属”何种学派思想的意义上来区分庄子的 内篇与外、杂篇。在这个意义上,有两种相近而又有所区别的观点:一是庄子是先 秦道家思想汇集。这种观点认为,庄子内篇为庄子所著,或是庄子思想;外、杂篇 则是庄子后学和别派,尤其是道家别派所著。一是庄子是先秦庄子学派著述汇集。 这种观点认为,内篇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庄子本人的思想,是庄学之“源”:外、 杂篇是庄子后学继承庄子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儒法思想而形成的,是发展了的庄子思想, 是“流”。庄子一书就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述汇集“”9 。”。后者更为流行,让人信服。 因而,我们可以将庄子看作是一部较为可信的反映战国中、晚期包括庄子及其后学 在内的庄子学派思想的著作汇集。通过列其研究,可以使我们加深对其思想及当时社会 的了解。本文所论正是基于将庄子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表现庄子学派思想基础之 上的。而关于庄子的作者、版本、篇章的考证刚不在本文的磷究之内。 第1 章庄子对儒学的借重 庄子学派为了提高其学说的影响力,可谓苦心,通过“寓言”、“重言”的形式,对 懦者,尤其是被众儒神圣话了的孔子或褒或贬,借儒学咀自重。 1 1 “寓言”“重言”庄子借重儒学的方式 “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在庄子书中具有极其重耍的作用,王 夫之称其为“内外杂篇之序例”“m “。孙以楷先生在庄子通论中称其为“庄子 的笔法”。王葆珐则称其为“庄子书中的三种体裁”“5 。要分析庄子对儒学的 借重,则离不开对“三言”,尤其是“寓言重言”的研究。 “扈言”之“卮”孚,注家都说是洒器,如郭孽注,成玄英疏、陆德明的释文i 2 7 帅8 。 那么“卮言”就是酒徒自语,当是支离、“曼衍”,可理解为无心而自然流露出来的苫辞, 却合乎均镆| 之灭道( 和以天倪) 。因是自言,非假托古人以自重之意,暂不作论。我们重 点分析j 借重有关的“寓言”“重言。 11 1 “寓言”的内涵及意义 刈于“离云”,寓言篇中弓_ ;鱼: 寓言t 九,籍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 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 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别反之:l 可于己为是之,异 己为 非之 庄子所谓“寓言”,不过是虚构敲事,籍他人他物表达自己的思想,即郭象所谓“寄 之他人”。1 州。陆德明的释文则日:“寓,奇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1 蛳螬 作者所籍者有飞鸟走兽,也盲虚构人物,还确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一种观点靠自己直言, 就像亲父为儿子做媒一样,是报难令人相信、接受的。只有借助f 自身之外的事物作为 例证,才能服人。庄子一书,大量援用、杜撰“寓言”“以寓言为广”不是 因为惟有“寓言”才能展示某种思想,作者的真正目的在于有利地论证某个思想,这是 一个完全自觉的过程,“所阻在庄子中,一个清晰的理性观点,一个哲学思想,并 不是随着一个寓言而产生的,而是在一个寓言之外,之前就存在了,它只是在寓言中又 获得了一次形象的显现、证明。”m 岫”即刘熙载所说:“庄予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于此见离言之妙。”“”1 于此见寓言之妙。”“ 4 第1 苹压r 对儒学的借重 庄子寓言中,有关儒家者,占大量篇幅。这些儒者,或为历史人物,或为杜撰 之人。作者对他们或进行尖酸刻薄的讽刺,或明褒实贬的描写。故事是虚构的、荒唐的, “皆空语无事实”,却起到了让儒者吐庄子学派之言的效果。正如黑格尔论及寓言时所 说:“尽管它尖酸,我却觉得摆在面前不是一种邪恶的任意的东西,而是一种有真实意图的 严肃的戏谑。”“”2 1 1 ,2“重言”的内涵及意义 庄子寓言故事所籍之人,或为虚构或为真人。如是真人,且具有重要历史影响 的人物,则是“重人”。 关于“重言”,寓言篇说: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支。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 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二 所谓“更言”,“谓为人所重者之青”“”“,“重言者,借古人之名以自重,如黄帝、神农、 孔子是也。”。“3 就是假托历史卜的重要人物,道出作者自己意见。古代素有尊老敬 长的传统因而重要人物一般是“耆艾”或长者。庄了本对历史上的名人持轻蔑的态度, 但他意识到,这种人物往往能得到世俗群众的信从,便假冒这些人物的姓名,来陈述一 些惊世骇俗的主张。庄子作者虚构寓言故事,或假托这些人物直接谈论哲理,或假 托这些人物对隐者的言论表示赞赏,如此种种,均属“重言”之类。庄了所称引的 虚构人物,其言论与“重言”不同,当是“寓言”中的另外一类。庄子借助于“重 言有着内在的实际意义,其目的就在于使读者信以为真,即“以重言为真”。姚鼐在 庄子章义对重言的作用作过中肯的评论:“托己说于圣言以自重。” 庄书本意,“寓言”包括“重言”,“重言”则从属1 二“寓言”。寓言影响力的大小, 取决于寓言所假托人物的声誉的高低,因而“重言”是寓言当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分, 最易博得俗人的信从。弄清楚这一点,有利于我们理解“寓言十九,重言十七”的内涵。 前者郭象注日:“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九见信。”后者则谓:“世之所重,则十言而七见 信。”“一”此说意味着寓言的“见信”超过重言。与重言是最具影响力的事实相抵触, 显然难以成立。有鉴于此,宋人林希逸另辟新解:“十九者,言此书之中十居其九,谓 寓言多也”“十七者,言此书之中,此类十居其七也。“”岫”此说胜过郭注,得到了晚近 一些注家的采纳,如陈鼓应说:“重言十七:借重先贤时哲的言论占了十分之七”蜘“”其 洞北大学哲学硕十学位论文 不足之处在于重言“十居其七”稍嫌夸张,庄书中此类说法的比例尚不足“十居其七”, 应该将其“解为重言在寓言之中十居其七,而非在全部庄书之中十居其七,便可臻于释 义的圆满,并与寓言包括重言在内的实情相吻合”“”7 。 庄子所称引的“重人”有尧、舜、许由、汤、伯夷、叔齐、齐桓公、管仲、鲁 衷公、子产、老子、孔子、颜回、子路、子贡、子张、冉求、原宪、曾子、魏文侯、犀 首等。借重出现次数最频繁者是以j l 子为代表的儒者。这些儒者,在书中,与原型相去 甚远,已经改头换面,是以庄子思想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庄子学派借重儒学,其目的 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其思想,即托于儒学以自重。 1 2 庄子对儒学的借重 庄子通过寓言故事,以“重言”的形式借重儒学。众儒,尤其是孔子时或被褒 时或被贬;既破肯定又被否定,在书中旱现出截然相反的两种形象。无论褒还是贬,俱 是借重,俱是借儒者之口吐自家之言。 1 2 1 尊重孑l 、颜借儒者之口阐发自己的思想 尽管其学与儒学相忤,窿子本人对孔子却是真诚地尊重的。寓言篇有段他和惠 施的对话: 庄子谓惠子日:“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适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日 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惠子日:“孔子勤志服知也。”庄子日:“孔子谢之矣, 而其禾之尝言一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复灵以生,鸣而当律,言而当法,利 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蕴立,定天 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 可见,在庄子心目中,孔子是个有极高德行的人,它的行为已超越小智小故而与时俱化, 他不是以利义是非的外在标准,而是以出乎“大本”的高尚人格去感化人。庄子完全诚 恳地承认,孔子的道德力量是自己达不到的。 基于此,庄子中的孔子经常是以代道家立论的,被尊崇的先贤、师长的形象出 现的,庄子的许多观点是通过孔子和他人,尤其是最受其宠爱的弟子颜回的对话表达出 来的,此时的孔子是被改塑过的。这种情况在内篇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笔者仅从最具代 表性的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为例,择其一、二加以阐释。 人问世篇中,颜回将至卫,请行于孔子,孔子说:“嘻,若殆往而刑耳! 若殆 6 第l 草庄子对儒学的借重 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作为儒家学派的至尊人物,作为颜回的老师,孔子 本应以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性格和积极的入世精神鼓励颜回前往,但他却以道家明 哲保身的哲学,首先为颜回至卫的后果着想。他接着指出:“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 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这显然是老庄“绝圣 弃知”的观点。“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日、茁 人。”认为仁义乃害人之言,这显然又是道家的观点而与孔子主张的以“仁义”育人的 观点背道而驰。他还评论忠君的关龙逢、比干为“好名者”,这亦非儒家向来的思想主 张。接着,孔子对颜回论述辅君或伴君者何以自处:“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 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宣扬了庄子的“心斋”,即心无杂念而与道合一的处世 哲学。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事于孔子, l 子先以“命义”这两种“天下之大戒” 为基础,提出“孝之至忠之圣”的观念,指出“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 而恶死! ”又指出:“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无迁令,无劝 成”。这些都是孔予所主张的,是儒家的思想。但作者笔锋一转,从孔子口中又道出道 家的思想言论:“称物以游,0 ,托不得己以养中,至矣! ”咀之作为结语。这l e 是作者手 段的高明之处:先提出儒家的主张,肯定了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份,再以道家的理论作 总结。这样,一方面以其对儒家公允的态度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另一方面也 l 导读者 自然而然地做出结论:道家思想正是儒家理论的基础。 德充符篇中,孔子则极力宣扬道家得道之人的精神境界。他对常季解释道:“审 乎无假而不与物迂,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精神达到纯真的境界,就能顺从万化而守 大道:对鲁哀公叙述具有道家精神修养的人的行为表现“才全德不形”:“接而生时 于心者也,是之谓之才全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才全”是说人的天性不受外物 的伤害而得到完各的保存和发展。“德不形”是说德不外露,内心保持极度的静止,却 凝聚着生命的力量,以包含万物,不受外物所摇荡,即所谓“内保而外不荡也”。“ 实际上是庄子以所谓虚无之“德”对抗现实“形”的哲学思想的体现。这儿的孔子所宣 传的完全是庄子的清静、自然、无为的观点,与原型中那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2 埘5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脚7 高昂着奋斗精神,为追求圣道而以身 相许的孔子判若两人。 大宗师篇中有两个寓言故事值得我们回味。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同为道家 人物,子桑户死,孔子使子贡去往吊丧。孟子反、子琴张两人不哭反歌,并批评子贡, 7 同北人学哲学硕十学位论文 谓其不懂“礼意”,孔子闻之,深为折服,对子贡说:“彼芒然铸徨乎尘垢之外,逍 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馈债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 天之小人,人之君 子。”阐述了庄子的妙解生死,不为世俗之礼所羁绊的人生哲学。同时,庄子通过孔子 之口,表达了世人所谓君子,是不符和天道的,实际上是小人的思想。我们知道,孔子 最看重礼,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坚决要求恢复周礼。要求自己及弟子做 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 “尤其是祭葬之礼,更不可马虎, 要“慎终追远”“咖”“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 舾“丧,与其易也,宁戚。”“” 不仅仅要严格遵守祭葬之礼,更要有真诚的哀伤之情。而这儿的孔子,却陶醉于对俗礼, 尤其是对丧礼的批判之中,身穿的是儒家的外衣,宣扬的是道家的思想。借重之妙,可 见一斑。关于“坐忘”一节,尤为“重言”妙笔。所谓“坐忘”是指彻底地忘掉一切。 颜回告诉孔子,“忘仁义”,“忘礼乐”后,孔子的两次回答都是:“可矣,犹未也。” 在颜回提出“坐忘”之后,却说:“同则无所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 丘也请 从而后也。”孔子、颜回本是提倡“仁义礼乐”的,但这里却提倡“坐忘”,要求“堕 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不仅忘掉“仁义”“礼乐”,而且要忘掉一切。 完全将其塑造为一个道家人物,直接为庄学摇旗呐喊。 庄子学派在尊重孔子,承认“不得及彼”的摹础之上,借孔子及众儒立沦,这种情 况在外、杂篇中也随处可见:如知北游篇中孔子对冉求论述“古今也,死生一体”: 则阳篇中孔子对予路论遁世之人( 陆沉者) “是圣人之仆也”:外物篇中孔子论 说“去小知而大知明”,等等,不一而足,在此不再详举。显然,这些立论内容的基调 是主张清静无为,返归自然,它和儒学一贯的积极入世的思想,以“仁义礼乐”规范现 实社会的思想是相悖的。在这儿,孔子虽被尊重,却是被歪曲的。 庄子学派这种尊重孔子,并借重孔子以宣传自己学说的方法,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 领袖康有为颇得其妙。康有为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写了孔子改制考一 书,借孔子的权威来鼓吹自己的托古改制论。首先,他竭力把孔子神圣化,把孔子说成 是“黑帝”的儿子,孔子禀受上帝的意旨为后世创制了民主制度。孔子是“神明”,是 “圣王”,不仅是“万世师表”,而且是“天地教主”。据此,他提出t :l 子托古改制说, 宣称:六经都是孔子所手作,孔子所以作六经,是假托古代的事迹来宣传自己的改制思 想。他认为,六经中所讲的“圣人”尧舜并无其人,他们的事迹是孔子伪造的,是借此 提倡民主政治。如书经尧典中有“咨四岳”( 访问四方诸侯) 句,康有为附会说, r 焉1 草庄子对编学的借重 这是孔子主张民主共和。其中有“宾四门”( 诸侯入贡天子) 旬,康有为则解释为孔子 主张“辟四门开议院”,如此种种。总之,他认为民主主义就是春秋中的“微言大 义”,是孔子学说的精华。据此,他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认为从西汉以来孔子学说的 精华被湮灭了,从而使“中国之民”两千年来为“暴主夷狄之酷政所统治”。由此他得 出结论,只有把孔子学说中的民主主义精神发扬光大,中国才能得救。康有为把儒家尊 奉的典籍说成是孔子所手作,把孔子著书立说的目的说成是叫人们实行民主政治,这显 然是荒谬的,在学术上是站不住脚的。但他借此以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打击封建 专制主义。“”“康有为给孔子这一“圣人”穿上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衣裳,让死人替 活人来说话,同样具有重言的性质,与庄子借重孔子以自重的手法如出一辙。 1 2 2 贬抑孑l 子借批孔子,阐发自己的思想 庄子学派一方面通过尊重儒家圣人以言己声,另一方面由于庄子思想从根本上来说 是和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是对它做出的批判性反应的思想体系,因而对作为儒家创始入 的孔子也必然要表现出一种批判的,甚至是贬损的态度。庄子一书对孔子的贬抑可 分为两种:一是孔子在人品、学问方面皆不及道家人物,实际上仍是借孔子而推行自己 的学蜕:一是直接将孔子及其理论列为驳论的靶子,讽刺批评的对象,借批驳以孔子为 代表的儒学而闸述自己的思想。 ( 1 ) 孔子在人品、学问方面皆不及道家人物,转换成道家人物的虔诚膜拜者。 历史e 的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品德高尚,“贤比目月”;勤学,“韦 编三绝”“2 :好问,“不耻下问”( 1 2 pl o o 。在庄子中,孔子的形象却与此相悖,其 人品、学问皆遭道家的批评,孔子则以道家崇拜若自居,诚恳地欲以彼为师。 齐物论篇中当瞿鹊子对长梧子论及“游乎尘垢之外”之道时,长梧子说:“是黄 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 ”将“儒之所至”的孔子根本不放在眼里,完全不 足以理解道家之“道”。德充符中孔子嫌叔山无趾被刑,无趾对老聃说:“孔丘之于 至人,其未邪? 彼何宾宾以学子为? ”孔子被世俗观念所桎梏,别说是“至人”,连做 老聃的弟子都不够格。这样的描写,其目的无非是想将孔子所追求的伦理道德目标置于 庄子所追求的返归自然的目标之下。 正因为孔子在人品、学问方面皆不及道家,故而孔子主动地表露出与其相较的不足 或不及,大宗师篇中子贡往吊子桑户,受道家奚落后,孔子的一段话可谓有味:“彼, 涧北大学哲学碗士学位论文 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 丘, 天之戮民也。”孔子自惭于其学不及道家的方外之道,真诚地承认其不足既“陋” 且是“天之戮民”。故而孔子对颜回解释道家( 庄子) 何以超越世俗对说:“吾特与汝, 其梦未始觉者邪? ”对道家崇敬之情与自贬之态跃然纸上。田子方篇老聃教育孔予 “吾无为而才自然矣”,孔予的觉悟可谓至诚:“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孔子对道家 之“道”的理解就犹如醋翁之中的蠓虫,渺小无知,其自贬几至极至,令人瞠目。天 地篇中汉阴丈人批评子贡有“机心”,骂孔子“卖名声于天下者”之时,孔子的反映 “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 ”简直是对儒家的“反叛”,与那个坚持“事求 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的孔子有天壤之别。庄子通过孔子的自贬,无 非是寓言式地说明道家之学,尤其是庄学高于儒学,从而论证自己学说的合理性和不可 置疑性:连孔子这样“勤志服知”“直服人之口”的人物,都承认其学不及庄学,别人 还有什么话可说昵? 孔子不仅袒露其学不及庄学,而且常自处卑下地位而欲以道家为师,这种“重言” 形式则更能起到抬高庄学和整个道家学派的作用。德充箱篇中的鲁“兀者王骀”“立 不教,坐不议”,崇尚无为,因任自然,而“从之游者”者却能“虚向往,实而归”,门 人“与夫子中分鲁”,对于这样一位虚拟的道家人物,孔f 心悦诚服地表示“夫子,圣 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甘居其下,且“将引天下 而与从之”,崇拜得五体投地。而外物篇中的老莱子对孔子更是召之即来呼之即 去,“老莱子日:是丘也,召而来 。仲尼至仲尼揖而退”,表露出全然凌驾于孔 子之上的情状。被庄子誉为“古之博大真人”的老聃,大约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据史 记载,孔子曾与鲁国的南宫敬叔一同“适周问礼,盖见老子”“”,然实有无此事, 确难定夺。老子在庄子一书中出场凡1 5 次,远低于孔子,仅与孔门第一高足颜回 相若,其中最多的、核心的内容就是他俨然作为孔子问学的师长对儒学或孔子的批评、 教训,此类描述有八次之多。孔子于其中不但时时处处毕恭毕敬聆听教诲,而且经常处 于被训斥的地位。老聃总是居于导师者的地位,或对孔子略加肯定,“丘得之矣”m 4 , 或毫不留情地指责其过失“乱人之性也”4 ,至于直呼其名者如“丘,予告若”。“”1 之类则更司空见惯。与之相对应,孔子在遭遇这种处境时“三日不谈”,即便弟子追问 时,亦是怀着景仰的心情表示“吾乃今于是乎见龙! 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 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嘈,予又何规老聃哉”2 。这种描写在田子方中表现 1 0 第l 章e ,对儒掌弁勺借童 得更为明显,该篇章先勾勒出“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乾,怒然似非人”的形貌,复以 夸张之笔触描绘出孔子见此竞几至头晕目眩的情景,“丘也眩与,其信然与? 向者先生 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此时孔子眼中的老子就像是超凡脱俗的仙人 一样,令人心慕神往,自叹弗如。 庄子这种假托寓言故事,将道家之学置于儒学之上的做法,在其后的儒、释、 道三教为争夺其社会地位而展开的斗争中也屡屡发生,例如,西晋发生了道士王浮与佛 教徒帛远的争辩。王浮为了抬高道教的地位而作老子化胡经,谓老子西游化胡成佛, 以佛为道教弟子,贬抑佛教,以此开启了历史上的佛道两教之争。于是,佛教也以其入 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编造了所谓“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光净菩 萨,彼称颜回。摩诃迦叶,彼称老予”( 清静行法经) 的令人可笑的故事,把儒家的 孔子、道教教主老子,都说成是佛的弟子。“”。”这丽个故事,同样具有借“重言”以自 重的性质。 ( 2 ) 直接将孔子及其学说作为批驳的对象,住飘刺、批评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学说 庄子学派通过尊重孔子,借孔子等众儒之口俐述自己的学说,亦或借孔子自贬而抬 高道家学说,仍感意犹未尽,进而用另一种笔调,1 1 - l l 【l 地、直接地、尖刻地批评孔子及 其学说。这种批驳从内篇:t :1 g l - 、杂篇,或者从庄子本人到其后学,表现有所不同。在内 篇中,庄子主要通过一些杜撰的人物,如长梧子( 见齐物论) 、叔山无趾( 见德充 符) 及隐者,如楚狂接舆( 见人间世) 之口,讥嘲f l 子对“游乎尘垢之外”“”“、“以 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的高远精神境界的不理解,慨叹孔子处乱世而不知 隐避的可悲。庄子还是坦诚的,他论述了自己的“游乎尘垢之外”高超于儒家的“世俗 之礼”,但对孔子却自认“不得及彼”。在外、杂篇中,庄子后学则不那么客气,经常通 过老聃和其他隐者( 如老莱子、子桑季、汉阴丈人、渔父) 甚或是盗跖之1 3 ,尖锐地、 直接地诋訾孔子及其学说。 在外、杂篇中,作为孔子师长现身的老子,经常对孔子提出批评。借老子之口,批 评儒家过分强调仁义礼乐而扰乱民心,损害人性的淳朴。天地篇中,老子批评孔子 “有治在人”,有心于治的做法,指出“要任万事万物”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发展。天道 篇写孔子“西藏书于周室”问老聃,通过老子之口,批判了孔子以仁义为首的政治主张, “噫,夫子乱人之性也”,指出孔子的所作所为是扰乱人性的。因为天地间本来有自然 的秩序,无需人为地进行干扰。天运篇则说孔子南至沛见老聃,并语之以仁义,结 词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果被老子一一驳倒,“夫仁义憎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指出仁义使人迷失方向,天 下日乱一日。 庄子书中,通过老子之口来批评儒家,其笔调还是比较温和的,而借用其他人物 之口对孔子及其儒家的批评,就厉害得多了。天地篇中,当子贡建议使用机械时, 汉阴丈人“忿然作色”,给予反驳,并批评他有“机心”,又大骂孔子为“博学以拟圣, 於于以盖众,独弦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从而宣扬了庄学去其机变之心,体性抱神, 无为复朴,方能入道的思想。天运篇通过师金之口,庄子学派更是指斥孔子不识古 今之异,难明齐鲁之别,以至于“取先王已陈刍狗。”奉若神明,并进一步批评孔子道: “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地也! 老而无功,身必有殃。”又以东施效颦为例,说 明礼义法度应根据时势不同而相应地变化,讽刺孔子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固 执地推行周朝礼教的那一套,就犹如陆地行舟、东施效颦一样可笑,因此他嘲讽孔子“夫 子其穷哉”。 卜述批评,已颇为严厉了,但庄子一书中,对孔子和儒家批评最为激烈的当推 盗跖篇。盗跖称孔子为“鲁国之巧伪人”,并谴责他“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枝 木之冠,带死牛之裔多辞缪醴1 i 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事非,阻迷天 f 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傲悻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 孔子晓之以“三德”,劝之以利,但盗跖不为所动,又把孔子批驳了番。他通过尧、 舜、汤、武、神农、黄帝、伯夷、叔齐、鲍焦、申徒狄、介子推、尾生、王子比干、伍 子胥等一系列例证和推论,批判了历史上所谓的圣贤忠孝之士,指出他们都是名利之徒 从而得出圣人和强盗是没有区别的观点。他质问孔子:“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 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天下 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 ”这一篇,对孔子及儒家的批评,在先秦著作中, 其激烈、尖锐的程度,是无与伦比的。儒家主张的仁义礼乐和推崇的圣人、圣贤忠孝之 士,都被一一批判:而作为儒家至尊人物的孔子,在盗跖的批驳中,也黯然失色:“执 辔三失,曰茫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 庄子学派对孔子及其理论的批判是激烈的、尖锐的,对孔子及儒家的痛骂真可谓淋 漓而尽志,但这种批驳对于论证其说的力度,反不及将孔子塑造为正面形象强,更不及 。古代束草为狗,供祭祀之用祭后弃之。一作者注。 1 2 第l 罩耻f 对儒字的借j e 其令人信服。 总之,庄子中的j l 子及其众儒,是具有寓言性质的被歪曲、被贬损的形象,是 作为一种论证的“工具”而出现的。对此现象,苏轼“庄子盖助孔者”,“其尊之也至矣”【1 ”4 7 的见解是不符合实际的,没有看到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他作为文学家对庄子的偏爱。 而程颐“庄子叛圣人也”【拍如3 2 0 的论断,就庄子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根本对立上来说,却 是符合实际的,虽然包含着他作为理学家对懦家以外的异端思想的批判的感情在内。 庄子的作者用寓言的形式,通过褒扬和批驳两种形式,借重儒家:一方面让儒家替 己学辩解,对道家理论进行赞扬,乃或让儒家始祖孔子拜倒在道家膝下:另一方面,也 通过道家人物对孔子的批驳,将孔子及其学派加以贬斥诋毁,从而使道家学派,尤其是 庄学,全然凌驾于儒家学派之上,以期能在百家争鸣之中得到所冀预之效果。 河j t k 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显学”庄子借重儒学的原因 战国时期,政治的分裂,社会的动荡,营造了思想史上的人文奇观“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各家皆以其说为是,以他说为非,正所谓“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 其有为不可加矣“2 m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衰,诸侯力政, 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起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持说,取 合诸侯”1 各学派的发展及其影响也是不平衡的。到战国初期,儒、墨已成为“显 学”。战国中、晚期。儒、墨、道成为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学派。到末期,则是法家 “显贵”,秦始皇利用法家之术,一统天下,建立了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庄子及其后学 登l 历史舞台的时候,儒学早已成为显学,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1 。“。“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1 在这种学术氛围 下,庄子学派要增加其醴i l 的分量,必须借重“显学”一儒学将孔子及其众儒作为 垫脚石。正所谓“背靠人树好乘凉”,只有借助儒者之口代己立言,才能使其学浣令人 信服。 那么,先秦儒学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为何能成为显学? 庄子一书中这种显学 地位是否有所反映? 任此对这些问题分别加以阐释。同时,对儒学大量借重儒学,一些 学者提出了“庄f 之学出于儒”,对此也必须予以辨析。 2 1先秦儒学的发展脉络 所谓儒学是指“以孔子为开创者的、以阐发和践履社会伦理道德为其思想学说核心 或特色的学术派别“”1 。先秦儒学则是指儒学在春秋末期孔子的创立及其在战国时期 的传承,也称为原始儒学。 儒学是孔子在春秋末期创立的,到战国初期,经过孔门弟子的宣传,己成为显学。 “所谓显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队伍壮观,声威显赫;一是仕途通达,君主信 任。也即是说,它必须让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可以从它的学说中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觉得有利可图。”“5 先秦儒学的发展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特点,恰与这两点相吻合。 这一历程主要经历t ? l 子的创立,孔门弟子的宣传,孟子的发扬光大,苟子的批判综合 等几个方面。下面简要分而析之。 第2 章“显学”庄子借重儒学的原因 211 孔子创立儒学 孔子生逢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春秋末期。此时,虽然周天子君令天下的局面不再, 但在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宗法共同体制度下,周王朝的立国原则及其基本精神,如: “礼敬德保民”等在整个社会上,尤其在“有天子礼乐”的鲁国仍具有广泛的影响。 而孔子生长于深厚的鲁文化之中,虽然“少也贱” 1 2 j p l t 77 却为“圣人之后也” 2 i p i 2 5 1 1 而 且从小就勤奋好学,知书达礼,“孔子为几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入太庙, 每事问。“”很快就声名远播,从学者不绝于缕。太史公谓:“i l 子以诗、书、礼、 乐教,弟子盖三干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这样,“孔子及孔门弟子就构成了一个具有独特的亚文化特征的群体“2 “。这个亚文化 群体具有自己独特的外在标志:儒服儒冠;独特的观念文化: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 严格的行为规范:“礼”,要求在视、听、言、动等方面要符合“礼”:确定的共同目 标:“为东周”,恢复周道:固定的精神领袖:孔予。这就意味着儒学诞生了。随着儒 学的诞生,儒学思想首先开始在孔门当中传播开来。 由于 l 子芏张有敦无类,“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门弟了来自 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各诸侯圈。其中肯盂懿子、南宫敬叔这样的贵族子弟;r 贡这样 的大商人:其余多罹贫贱之士,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因而,孔门弟r 众多, 成分复杂,来源广泛,与社会各领域、各阶层都有密切的联系,这对于扩大儒家学派的 影响、促进儒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孔子把培养弟子的“干禄”“为政” 的才能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和发展方向,特设“政事”一科,不仪孔子本人多次做官, 其弟子像子路、高柴、子贡、冉求等也曾坐过官。这样,儒学思想就开始在社会各领域, 包括在上层领域得到传播。 孔子在世时,刚刚创立的儒学,主要还是在孔门当中传授。孔子一生并不得志,周 游列国宣传己说,却到处碰壁。然而r h 于其门弟子众多,儒学业已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 响,得到一定传播。 2 1 2 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在战国之初的传播 由于孔予思想的多样性,以及弟子们对老师遗教的理解不同,孔子死后,儒学内部 发生了分化,演变成为一些不同的派别,对此, 韩非子显学篇有过记载: 河北大学哲学硕十学位论文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顾氏之儒,有盂氏之儒,有漆 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故孔、墨之后, 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韩非子的记录可谓语焉而不详:到底是孔子的弟子分为八派昵? 还是儒学在战国时有八 派? 其“某氏”到底是指谁? 学界的解释不同,意见分歧也颇大,“但也有几点比较一 致:第一,孔子死后儒家便起分化,在战国时己形成多种派别:第二,不同的派别,不 但都出于j l i q ,而且都仍属儒家,都在传授孔子之道;第三,派别之多,反映了战国时 期儒术盛行,在学术界影响很大:第四,各派的具体主张和活动情形,由于文献不足, 研究不够,因而不甚了了,有待深入探讨。”3 1 此论颇为周全、恰当。 相较于韩非的记录,司马迁的记录倒颇为详实: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炙, 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 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蘑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于威、宣之际,孟子、苟卿之列,成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二( 史 记儒林列传) 这段话记述了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孟子、荀予传播儒学的历程,也提到了儒学的“显 学”地位,“以学显j 二当世”。 孔子弟子在孔子死后,对弘扬传播懦学做出过贡献的人物,除了上两文中提到的之 外,清人崔述在沫泗考信余录中又提出过予游、曾予? 1 。”,汉书艺文志则收 录宓子1 6 篇,这表明宓子践也有功于儒学的传播。这其中,澹台子羽“南游至江, 从弟子3 0 0 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对弘扬师说之功可见一斑。而贡献最 大者当属子贡与子夏。 子贡对传播儒学有特殊的贡献。他能言善辩,而且对孔子非常敬仰,到处颂扬孔子 及其学说。更为重要的是他具有非常高的政治、经济头脑。子贡官、商一身,气势显赫, 结驷连骑,可与国君分庭抗礼,使孔子声望剧增,儒学影响大著。太史公把孔子扬名于 天下之头功记于子贡名下。他从政、经商,不废其学,并利用其政治、经济的显赫地位, o 子路死于孔子之前,此当为太史公之误 第2 章“显掌”压千借重儒学的原因 在所经历过的齐、鲁、卫、曹、晋、吴、越等地传播了儒学,为懦学成为“显学”做出 了卓越的贡献。 孔予另一高足子夏,对传播儒学也可谓有功。据史记记载,“孔子既没,子夏居 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子夏不仅得到魏文侯的礼遇,而且收授弟子达3 0 0 人, 名声很大。曾子因此曾责备过他“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2 魏文侯重视、提倡儒学,礼待子夏师徒,使儒学在魏国广泛传播,并随着魏国的强大而 兴盛起来。因而子夏对儒学的传播,具有重大的贡献。 孔门再传弟子,其显著者如田子方、段干木、禽滑鳌之属,由于“为王者师” , 对儒学的传播也功不可没。 总之,经过孔门弟子及再传递子的弘扬传播,到战国初期儒学已成为“显学”, 吕 氏春秋当染篇对此育过描述: 此二士( 孔墨) 者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王公大人,从而显 之,有爱子弟者,随而学焉,无时乏绝。子贡、子夏、曾子学于孔子,田子方学 于子贡,段干木学于子夏,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 生动地描述了先秦儒家学派实力的兴盛与儒学影响的广泛,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t l i _ j 弟了及再传弟子已经“显荣于天下”,儒学已经成为“显学”。 2 1 3 孟子发扬光大儒学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4 “”l 。战国时期,随着儒学的f 显,遭 到的挑战也日渐。尤其是与儒学并称的墨家更是危及到了儒学的“显学”地位。在这“圣 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6 ”2 。 的局面下,孟子以个排斥异端的儒学捍卫者的面目出现在历史舞台。太史公谓其“受 业于子思之门人” 1 4 i p 2 24 3 ,而他自己则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3 “ 他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以“道性善”“称尧舜”为主题,以“正人心,息邪 说,距设行,放淫辞”为己任,奔走于列国之间,到过齐、宋、鲁、滕、粱等国,宣传 其学说。“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其学之盛,可见一斑。 所到之处,均受诸侯礼遇,发扬光大了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孟子描述当时的学术概况 时言:“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经过其不懈的努力,又一次使儒学“显 于当世”。韩愈颂其“有功圣门,追配神禹”,此论诚是。宋儒施德操的评价则较为全 河北大学哲学硕寸= 学位论卫 面:“孟子有大功四:道性善,一也;明浩然之气二也;辟杨墨,三也;黜王霸而尊 三王,四也。是四者,发孔氏之所未谈,述六经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主管护师护理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湖州护理事业编题库及答案
- 2024秋一年级语文上册 我上学了说课稿 新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五章 遗传信息的改变 第三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说课稿 北师大版必修2
- 国外职场沟通技巧实战测试题及答案集
- 10.1关心国家发展(教学设计)-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Unit 3Section A 1a-1c 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 2025年癫痫常见护理试题题库及答案
- 2.6透镜和视觉 说课稿-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 本册综合教学设计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三年级上册教科版(云南)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18年(标准版)第6版
- 疑问句(课件)六年下册英语人教PEP版
- 介绍家乡恩施
- 视力残疾康复服务规范
- 【宜家家居物流运作问题与优化建议探析11000字(论文)】
- HG T 3690-2022 工业用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
-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与技巧
- 医院医保科绩效考核标准
- 《直播营销与运营》PPT商品选择与规划
- 贵阳区域分析
- 机电设备调试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