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恽珠与《国朝闺秀正始集》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恽珠与《国朝闺秀正始集》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恽珠与《国朝闺秀正始集》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恽珠与《国朝闺秀正始集》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恽珠与《国朝闺秀正始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恽珠与《国朝闺秀正始集》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恽珠,清代闺秀的奇葩,以其对妇德的高扬和自身深厚的学养,走完了自己 福慧双修的一生:丰富的著书以及绘画作品圆了少时的绮丽一梦,成就了一代才 女;相夫有政声,训子为令臣,完美的尽了自己的妇职,成为贤妻良母的典范。 国朝闺秀正始集,清代闺秀的诗选,是恽珠穷数十年经历的呕心之作。 在编选的过程中,恽珠体会着这些闺秀的苦乐与哀愁,品匝着她们的闲适与雅致, 喜则欣然而笑,悲则痛哭流涕,所以这部书既是清代闺秀兰心慧质的结晶,也是 选者恽珠心血与识见的汇集。 拙文主要针对恽珠以及她的诗歌选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的研究集中于对恽 珠的生平进行系统的梳理,并通过一些文献编制年谱,从而进一步探究恽珠的思 想状况与渊源。此外还要对恽珠的诗集红香馆诗草进行探究,找出恽珠自己 的诗歌创作与其诗歌选集之间的种种关联,以便更全面的了解恽珠的诗学观点进 而从更全面的角度审视国朝闺秀正始集。后一部分主要是对国朝闺秀正始 集进行研究。包括其成书、版本、留传、选诗标准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斑斓的诗 歌世界,以期更全面的了解清代闺秀的生存状态和诗歌的概貌,以及通过编选女 性诗歌所反映出来的恽珠的与众不同。 【关键词】恽珠红香馆诗草国朝闺秀正始集 a b s t r a c t y u n z h ui sa ne x o t i cf l o w e r 加q i n gd y n a s 够h o l d i n gh i g h l yf e m a l e v i r t u e s a n de n h a n c i n gh e r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a l w a y s s h ef i n i s h e dh e rl i f ee n j o y i n g b o t hh a p p i n e s sa n di n t e l l i g e n c e h e ra b u n d a n tw r i t i n g sa n dp a i n t i n g sf u 辑n h e r g o r g e o u sw i s h f u lt h i n k i n g , w h i c h m a k eh e rb e c o m eag i f t e d # m a t e s c h o l a ra tt h es a m e t i m e , s h e a s s i s th e rh u s b a n dw h o缸af a m o u s m i n i s t e ri nt h a t a y n a s t ea n d i n s t r u c th e rs o n s s os h eb e c o m eag o o d w i f e a n d l o v i n g m o t h e r w o m e nig e n t l ea n dk i n dp o e t r yo fq i n gd y n o s t yi sac o l l e c t i o no f q i n gd y n a s t y w o m e n p o e m s w 缸l i i s p e n d i n gy u n z h u t e n y e a r s a n di s am a s t e r p i e c e d u r i n gt h e s e l e c t i n g a n d d i e t i n g , y u n z h u a p p r e c i a t i n g t h e s el a d i e s h a p p i n e s sa n ds u f f e r i n g s , a p p r a i s i n gt h e i rl e i s u r ea n dm o o df o r e n j o y m e n t t h es e n t i m e n t so f y u n z h u i sc h a n g i n gw i t ht h ed i f f e r e n tl a d i e s s ot h eb o o ki sb o t h l a d i e s p o e m c o l l e c t i o na n dy u n z h u s p a i n s t a k i n g c a r e m y a s s e r t i o n m a j o r s 加y u n z h u a n dh e r p o e m c o l l e c t i o r tt h e f i r s ts e c t i o n c o n c e n t r a t eo na l ly u n z h u sl i f ea n dh e ri d e o l o g i c a ls y s t e m , t h e nl3 n d r a w u pa c h r o n o l o g i c a ll 谚y u n z h u kh o n g x i a n g u a n p o e m s a n dw o m e n sg e n t l ea n dk i n dp o e t r yo f q i n gd y n a s t ya r e m y r e s e a r c h ,w i l l f i n d t h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t w ob o o k sw h i c hi s b e n e f i t f o rm y s t u d y o nt h ec r i t e r i o n o f t h ew o m e n sg e n t l ea n dk i n dp o e t yo fq i n g d y n a s 职t h e c o n t e n t o ft h e b o o k 扫t h ef o l l o w i n gp u r p o s e , w h i c hw i l l r e f l e c t t h ew o m e nis t a t eo fl i f ea n dy u n z h u s u n i q u e i n s i g h t k e yw o r d s :y u n z h u h o n g x i a n g g u a n p o e m s w o m e n sg e n t l ea n dk i n d p o e t r yo f q i n gd y n a s t y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 究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 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 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j 压k 迎6 :! :! 兰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iz ! 塾 日期:塑! 兰,: 前言 清代女学之盛,超轶前代,大量的女子诗选也应运而生。恽珠的国朝闺秀 正始集( 以下简称正始集) 主要是清代闺秀诗选,与前此的女士诗选如名 媛诗纬、名嫒诗钞、国朝闺秀雕华集等总集相比无论是朝代的择取还是对 诗歌的筛选都自具匠心,且恽珠以闺秀中人选闺秀之诗又使诗选本身具有深厚的 性别文化意义;又清代女子诗集较多散佚,据历代妇女著作考统计由正始 集著录而未见的就有一百二十多种( 还未完备) ,而正始集却或多或少的 保留了这些女子的小传及部分诗歌,这使正始集具有了一定的文献价值;且 恽珠本人长久以来一直湮没无闻,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仅在其子的鸿雪因缘 图记中留下了模糊的印记,然仔细探寻,其著作之丰令人一叹,计著有诗集红 香馆诗草、医学著作鹤背青囊、辑有兰闺宝录,助刻法苑珠林、二 曲集、逊庵先生稿等,另据其子麟庆所作国朝闺秀雕华集序,恽珠应还 著有闺鉴。在要求妇女以妇德为尚的社会之中,恽珠还能有如此多的作品问 世,实在值得珍惜,这也使进一步研究具有深厚的社会学意义 尽管近年来对于女诗人的研究蔚为大观,但对恽珠及其正始集的研究还 处于初期阶段。马清福在文坛佳秀一妇女作家群中对恽珠的生平进行概括, 还未超出工具书介绍的范围,而对于正始集的介绍则止于例言的引用和粗略 的概括;曹虹在阳湖文派研究中提及其家学;s u s a nm a n n ( p r e c i o u sr e o a r d s ( 现有译本,即缀珍录) “在第四章曾对正始集及恽珠的编辑名望及对妇 女作品的道德观念进行论述”。同时该书还对恽珠的 兰闺宝录进行比较详细 的研究,是目前所见对恽珠着力较多的一部著作;另在张佳生的清代满族妇女 诗人概括中提及其诗学造诣;马珏王平高春花在 浅探 一文中对正始集的成书、版本及其编选旨趣以及 正始集的内容与意义进 行简略的论述;此外笔者还发表过论 中绝命诗的文化意义, 主要是对这部总集中的绝命诗进行讨论。本文则在充分吸收这些研究资料的基础 上全面的研究恽珠,首先着眼于对恽珠的研究,这部分主要是在收集大量材料的 基础上对其生平进行系统的梳理,同时在此基础上编制年谱。在分析其生平家世 之后则对其思想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恽珠行为的深层原因。然后是对恽珠诗歌 的研究,在分析其色彩斑斓的诗歌世界之后进一步探讨恽珠自己诗作与其编选诗 作之间的种种关联。最后是对( i e 始集的研究,包括对其版本、选诗标准、内 容等方面的研究。这一部分重点是在选诗标准上,采用了表格以及对比等不同方 法,希望以此还恽珠以历史的真实。 第一部分恽珠研究 第一章生平家世考 第一节福慧双修的一生一一生平考 恽珠,江苏阳湖人,生于乾隆三十六年( 1 7 7 1 ) 六月十八日,卒于道光十三 年( 1 8 3 3 ) 四月十四日,寿止六十有三。珠之将生,其“祖母唐梦老妪授以大珠, 有异光,遂以命名,长乃字以星联,别字珍浦。”o “少时尝梦至海中一孤屿,上 有莲花,遇人告以前身为红香岛妙莲大士侍者”o ,遂以红香名馆,晚年自号蓉 湖道人,又称蓉湖散人,昆陵女史。“父讳毓秀,钟茂子,来嗣。原名钦曾,字 虞臣,号芝堂,又号莪溪。由方略馆议叙任直隶肥乡县典史,以外孙麟庆她赠奉 直大夫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以曾孙鸿仪她赠通议大夫三品衔贵州贵阳府知府; 母庄宜人,累赠淑人” ;兄长二人;秉恂、秉怡。长为县尉,仲举孝廉方正科; 姊一人。珠年十八归于完颜廷璐,生子三人:麟庆、麟昌、麟书,后麟昌过继给 叔舅。逝时,麟庆官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总督江南河道,提督军务:麟 书官广西宾州知州;降服子麟昌官武备院库长。一女归董氏,十九岁卒;孙子三 人:崇实、崇光、崇厚,降服孙崇寿一人;孙女十人以子麟庆晋封为一品太夫 人 恽珠虽为闺秀,实则具儒士之行。少女时代倾慕耶律常哥,愿独身不嫁,“思 读书论道以终其身”。o 后觉得嫁人亦可以自立,才归于完颜氏,所以她实际上是 把成为闺秀的理想楷模作为自己孜孜不倦追求之事业,把践行闺范作为通向成功 之路的终南捷径,并最终获得“福慧双修”的美誉。 相夫教子功德圆满廷璐多年在外为官,恽珠孝事舅姑及王姑,竭诚尽劳, o 麟庆蓉湖草堂赠言录先妣恽太夫人言行录,道光丙申写刻本 o 同上 o 恽祖祁等恽氏家乘 1 9 1 7 年光裕堂本 。蔡之定完颜母恽太夫人墓表铭,出于清代碑传全集 第7 3 8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 2 “王姑、舅姑有疾,每整衣裳,夙夜侍汤药不倦,至愈乃止。” 叔舅卒,将子麟 昌过继以养王姑,族人称颂;勤俭持家,丰俭得中,即使在生计淡泊之时,亦能 为麟昌、麟书二子完婚,秩然有序,使其夫无内顾之忧;延洁士兄授其予,并亲 自督课;麟庆每宦一处,辄有谆谆之教诲,且多真知卓见,行之有效,麟庆宦绩 卓著,得母教实多。 仁施善济宽以待人 恽珠随宦,修桥梁、平道路,功德甚多:捐资修葺吹台、 海会寺及黄大王庙:在京及皖多次施用丹药,济人无数;麟定失教,恽珠延请老 师,督课三载;帮助兹伯、族伯嫁女;并时时“以清辉贫寒为念” ;“婢年及笈, 厚资遣嫁;终日无疾言遽色,卒之日,臧获皆失声。”。 家学深厚逸思雕华。恽珠家教极好,这与整个恽氏家族之传统密不可分,在 南阳公家训中明确记载:“教子急矣,教女亦不容缓。女至六七岁,即宜教 之识字以女诫及列女传等书,且为之讲解,使其明义理,娴矩范。习久 成性,柔顺温良,不亦善乎? ”回珠年在龆龀,其父认为应该读书明理即“与二 兄同学家塾,受四予、孝经、毛诗、尔雅”o 。稍长,其父亲亲授诗学, 以锦鸡诗崭露头角,受到未来婆婆的青睐,最终成为牵系婚姻的一条红线。 画学受之于宗老宅仁与族姑恽冰,深得瓯香馆笔意,兼工欲绣,有三绝之目。 恽珠本人亦十分注重家学,所以将其姑恽冰置于正始集卷一第三位的显 赫的位置,并将这一点贯穿到正始集的选定上,其在例言中提到“( 闺秀) 其有祖父兄弟雅副时望,母姑姊妹夙著文明者,亦标出之,以彰家教。”国恽珠本 人所受的教育加之自己对家学的高度重视使其最终成为闺秀的典范,以至于性情 孤洁的红兰主人女县君亦盛赞她为“清心玉映,真非凡品”1 1 。 诗画兼善流播艺林恽珠著有诗集红香馆诗草,有感于其不足传,“即传 亦小矣”,1 2 乃广求国朝女士之作,前后历时十七年得诗一千余篇,刻成国朝 闺秀正始集,其续选诗后亦出版,名为国朝闺秀正始续集;尝慕李颐先生以 孝子为醇儒,重刊其集,并制序行世;又刻逊庵先生讲学之书,以述祖德,明家 0 麟庆蓉湖草堂赠言录先妣恽太夫人言行录 o 书同上,清辉即李清辉,诗选在正始集卷二十 o 书同上 恽鹤生恽氏世谱 诒燕堂本 恽珠正始集 弁言,道光辛卯年红香馆藏本 o 恽珠正始集 例言 1 0 麓庆z 蓉湖草堂赠言录先妣恽太夫人言行录) 珏麟庆鸿雪因缘图记再至侍选 ,清道光2 7 年( 1 8 4 7 年) 刻本 3 学;尝论古今世运有治乱维持不敝者,全在纲常,仿列女传纂兰闺宝录; 并著有医学著作鹤背青囊及佛学著作观楞伽记,助刻法苑珠林三卷。 另据其子麟庆所写国朝闺秀雕华集序,恽珠应还著有闺鉴,惜未见。此外, 高鹗之女高仪风( 正始集卷二十) 在题红香馆集后诗后小注记有“主人 文集中有纪梦一篇,言曾梦至一处,孤屿浮海,莲花在望。”,可见,恽珠应 该还有文章且己成集,而且单士嫠在恽珠小传中亦提及“珍浦兼工文,观李二曲 集序可知。”1 3 ,惜未见。所绘有百花手卷、金鱼紫绶图、春夜宴桃李园图、锦 灰堆图、多喜图等。 恽珠的作品在当时流传广泛,且多题词之作。据蓉湖草堂赠言录中所记, 几乎每部作品都有题辞,如蒲城王鼎所题恽太夫人所刻诸书,就对恽珠所刻的二 曲集、逊庵集、兰闺宝录及正始初二集分别进行题咏。在正始集中亦收 录几位闺秀对红香馆诗草的题辞,甚至许多名士如蔡之定、高鹗、阮元亦有 赞誉之词,排除其儿子之力,能达此程度亦实为难得。但恽珠深谙处才之道,博 学不矜,将自己的才艺紧紧笼罩在妇德之下,在视才华为女子余艺之社会下能得 到社会名流及闺秀的双重赞誉足见其小心谨慎。 第二节书香世家的后裔一一家世考 毗陵恽氏乃武进望族,明清两代共取中1 5 人,以“笔耕舌种,固吾家事业” 为传统的恽氏家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团体。 “南阳公,庠生,以子绍芳封邢部主事;绍芳嘉靖癸卯举人,丁未进士,二 甲第三名;应侯,邑廪生入太学;应雨,太学生,以子厥初封行人,累赠通议大 夫、湖广按察使”;日初号逊庵,即恽珠刻逊庵先生稿之作者,邑庠生, 入太学,崇祯癸酉副榜。“明末携书三千卷,隐天台山。三年而南京亡鲁王监 国,聘之,固辞不起恽氏作画自本初始,日初以枯木作山水,殊古简,然非作 家”坫;厥初,万历甲午举人,甲辰进士,由行人历官湖广按察使,升陕西布政 使,告休,特起光禄寺卿,画宗董源,恽寿平少时尝师之;日初子恽格,字寿平, ”单士麓清闺秀正始再续集 ,归安钱氏捧印本 “恽鹤生恽氏世谱) ,诒燕堂本 ”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上海:上海人民荚术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1 0 7 0 页 4 号南田,别号云溪外史。“家贫,不应科举,卖画为生。诗格超逸,书法得褚遂 良神髓,道逸可爱,画法生动,时称三绝。善画花竹、禽鸟,一洗时习,别开生 面,海内宗之。”1 6 ,恽氏家族内也出现“画学南田”的热潮。这个家族在书画 上有成就的人很多:恽良洲、恽秉怡、恽采山、恽景升、恽汇昌、恽桢、恽源成、 恽源桂、恽源清、恽毓善、恽毓庚、恽毓德、恽毓秀等等。但南田性格落拓不羁, “遇知己匝月为之点染,非其人,视百金如土芥,以故邀游数十年而贫如故。“7 去世时家贫无以具葬;翻,郡庠生入太学生,以子华赠徵侍郎内阁中书舍人:华, 康熙丁巳举人,内阁中书舍人;绳生,太学生;恽珠的父亲恽毓秀,工书画, 雍正时以绘事考试,毓秀名列第二,“入方略馆,议叙直隶肥乡县典史。”;”恽 珠的姑姑恽冰“年十- - _ & p 作画,与姊究心六法,尤工花卉、翎毛。赋色运笔能传 南田翁家学。作已,辄题小诗,风韵苍秀。乾隆初尹文端公继善曾以姑画进呈孝 圣太后,高宗见赏,题诗嘉奖,声誉大起,踵门求画者日不暇给。”;”恽珠的哥 哥秉怡,“诸生,道光元年举孝廉方正,年已六十,辞。敦孝行,诗画皆入能品, 而书尤善。画承家学,先善写竹,后工山水,沉雄娟秀。”同时在恽氏家族中 还出现一批书法家,如恽应龙、恽应翼、恽应侯、恽应雨、恽应明、恽应筠等等, 他们或工小楷,或精行书,或直逼近唐,或专学赵孟烦,显示了相当的实力。 由此可见恽氏一族自本初、日初以来形成了强大的书画团体,日初子恽南田 更是独领风骚,其后能传其家法的乃是恽珠的姑姑恽冰,恽珠父亲及兄长亦以画 名,所以,尽管恽珠的祖父辈均未获得显赫的官位,其父的典史一职在清代甚至 是不入流的官职,但恽氏一族流传下来的书画血脉却一直浸染着这位大家闺秀, 使她周遭都散发着书香的气息并成为接续这一血脉的生力军,正如王鼎所说“写 生压倒徐黄手,竟说瓯香老画师。家法流传本三绝,一花一石总天资。”。 哺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第1 0 7 0 页 1 7 同上。 ”书同上。第1 0 7 3 页 ”恽珠正始集卷一,恽冰小传 池秀云历代名人室名别号辞典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8 6 8 页 n 麓庆蓉湖草堂赠言录 ,此处。瓯香”指恽南田,南田有瓯香馆榘传世 5 第二章恽珠思想探论 第一节极力倡行的传统闺范行为的指挥棒 传统一旦形成便具有巨大的感染与侵袭作用,生活于其中的人不可避免的都 会受其影响。生活于女教兴盛的社会,出身于书香浸润的世家,恽珠自然会成为 妇德的笃行者并自觉的担当起扶持这一教化的责任。纵观恽珠一生,基本上以十 八岁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十八岁以前主要是对于闺范的学习与掌握,无论 是对孝经、毛诗、尔雅与孔、曾、孟氏之书的学习还是对诗歌、绘画、铁 绣的钻研,都为其以后能成为合格的闺秀增加了一重砝码。十八岁以后则是其对 闺范的践行;相夫教子、孝侍长辈;辑正始集及兰闺宝录为闺门树范; 重刊二曲集,以彰孝道;刻逊庵先生稿,以重家学;并纂鹤背青囊,济人于 水火,最终成为闺范的完美的践行者及众闺秀景仰的楷模。 相夫有政声训子为循吏廷璐多年在外为宦,家事由恽珠一人承担,料理得 井井有条,丰俭适中,这在前文已有论述,从略。此外,恽珠对于丈夫娶妾一事 亦相当大度,麟庆在先妣恽太夫人言行录中记:先府君置妾袁氏,先妣甚爱 之。恽珠不但没有丝毫的嫉妒与怨恨之心,相反却十分喜爱,甚至在袁氏死后恽 珠还写诗悼念:芳魂何处任栖迟,一日思乡十二时。妆阁尘封衣箧乱,无人对镜 理青丝。2 2 纳妾在士大夫看来是极为平常的事,而这件极为平常的事却毫无疑问 会在妻子的心中留下阴影,丽恽珠处理此事的从容,不知是果然达到心如止水, 无欲无求,登峰造极的境地所致,还是其被传统闺范桎梏的心灵即使偶尔有一丝 波澜也会被自觉扼杀的结果,这似乎也透漏出一点夫妻之间相敬如宾的隔。而“夫 妻之间的这种相敬如宾与其说是出于感情的需要,毋宁说是出于男权社会。礼 的需要。” 恽珠在编选正始集时亦不忘为闺秀树立一位可以“彰慈范”的慈母楷模, 她就是尹太夫人( 即李氏,卷一) 。这位尹太夫人能够在众多闺秀中出类拔萃并 最终占据全书第六位的显赫位置,必然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所以通过对其行为的 考察就可以把握作者心中楷模的轮廓在正始集中对李氏有如下记载: 李氏直隶博野人,巡抚尹会一母。诰赠一品太夫人按:会一字元孚, 篮恽珠红香馆诗草) ,武进涉园石印本 胡元翎拂去尘埃一传统女性角色的文化巡札 ,石家庄t 河北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4 3 页 6 雍正初官襄阳府,屡摄篆荆鄂间。太夫人留居襄郡,每值祈晴、祝雨、禳疫、 驱蝗,焚香默祷,若响应然。襄人德之,为建贤母堂。太夫人辞以诗,终不能止。 事见王罕皆检讨文集,至今贤母堂尚在。乾隆五年,会一任河南巡抚,疏请 终养,高宗赐诗褒之日:“聆母多方训,于家无闲言。庥风诚所励,百行此为尊。 名寿辉比里,孝慈萃- r - j 。犹闻行县日。每问几平反。”一时母贤子孝,同被宸 章,洵可谓人臣荣誉云 李氏的身体力行,居功不矜的慈母风范是恽珠所欣赏的并在以后成为其教育子女 所效仿的对象。麟庆是恽珠儿子中最出色的一位,他即是在恽珠慈母羽翼下成长 的,以至于麟庆的生活之中时时都出现母亲的身影。其中既有教其做人的,如: 麟庆中进士,恽珠自浙中寄以诗箴,有“科名虽并春风发,心性须如秋水平处 世勿忘修德业,立身慎莫坠家声”之句。在儿子春风得意之时敲响警钟,不啻为 良方一济;甲戌岁( 1 8 1 4 年) ,麟庆将与父亲共赴泰安,将行之时谆谆教诲麟庆 说:“汝习勤知俭,深得予心但聪明忌露尽,好事忌占尽。”嘱咐儿子韬光养晦; “又示以初学切要之功在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又恐其千时而徇物也,则戒以无受人怜,无夺人好;恐其逞私智而流于薄也,则 儆以“忠厚者后必昌,刻薄者家必替。”唯恐儿子误入歧途,殷殷叮咛透漏出其 慈爱至深,识见卓远。道光二年( 1 8 2 2 ) ,麟庆蒙恩出为徽州知府,恽珠谕其做 官之要:“官箴不外俭勤。至于兴利除弊,必当精求其故,毋欲速,毋好名,毋 规目前之效,要在与民相安尔。”2 4 言辞中肯,切合实际。 此外,在具体事件上恽珠也能给予建议,如提供治颍良方,授予治边绥苗之 法,并告诫其饮水思源,位高权重时不负国恩;麟庆出守湖北以及总督南河时恽 珠均有此类话予以训示,同时还要求儿子要注意人才,“毋以偏见为好恶。”恽珠 的这些告诫确实行之有效,所以汪端的父亲认为恽珠“宜拊祀碧霞元君”2 5 。碧 霞元君即天后,由男性口中说出如此钦佩的话,足见恽珠的高才卓识以及其经过 努力后而获得的社会的认同。 除了给予儿子切实的建议外,恽珠自己也能够身体力行,自“居皖、居汴就 养之日,无时不以民物为心民间有疾疫则施之方药;隆冬恤孤寡则授之衣粟; “本段恽珠所言均出于蓉湖草堂赠言录先妣恽太夫人言行录 罄肇庆蓉湖草堂赠言录 ,钱塘汪蛸为恽珠所题第十首诗后注 7 寒暑恤罪囚则予之纩篷,饮之汤水以为常。”2 6 由此所见,恽珠深处闺中却又心系天下,闺中弱质却能见识高远,实在具儒 士之才。而当时社会是不可能给她提供施展抱负的机会,她只能自己寻觅实现其 才华的方式,即将全部的心血投注在儿子麟庆的身上。恽珠对于儿子既有为官之 道宏观的指导,也有具体事宜的细微的教诲,正如麟庆自己所说的其之所以取得 如此政绩,实在是“得母教实多”。麟庆也确实没有让母亲失望,并最终使母亲 获得一品太夫人的封诰。这封诰既是对恽珠才华的间接首肯,也是其化儒士之才 为慈母风范方式的大功告成。 百行之中孝为其先 恽珠一生重视孝道,并认为“守身之道,孝之大也。”之 所以重刻二曲先生集就是因为仰慕他“以孝子为醇儒”;纂兰闺宝录亦先以 孝行,并作序言“孝为行始夙兴步趋善养父母曲从舅姑有宪有诫勿怠 勿蹰葆兹淳始式乃壶模”婚前一晚亲自为父亲洒扫庭院,以尽其孝;婚后 又孝事王姑、舅姑,全族称赏赞赏毕著的“奇孝”就将其置于正始集一卷 第四的位置,仅在天潢、祖德、家学之后,并且将毕著收入自己纂写的兰闺宝 录孝行卷里,可见孝在恽珠的世界里举足轻重。 究其原因,除了血缘天伦关系以及从小接受孝经等伦理教育的熏陶外, 还有一个因素是不能忽视的,就是恽珠的孝道实际上是直接从李二曲先生那里继 承过来并将其发扬的,正如潘素心在其为正始集所作的序中所说:“曾刻李 二曲先生全集,先生盖敦孝行而明理学者。太夫人以闺阁之贤而表章之,则其崇 本树德,相夫子为循吏,训令子为名臣者,有自来矣。”恽珠自己为( - - 曲集 所作的序和麟庆二曲集跋也对此一再重申。 李颐,字中孚,陕西整屋人,在心学反思阶段,采取温和的态度,将论、孟、 学、庸与致良知融为一炉,创立了“悔过自新说”,使理学还原为儒学,成为关 中大儒,从而出现了“关中上官倾动,皆相尊礼,其北面事之者众也。”2 8 的盛 况,而二曲先生的为人和其所倡行的学说都说明了他必定是笃孝之人。二曲先生 父亲李壮士临行留齿自誓并英勇就义,何其悲壮! 而留下他及母亲在家凄凉度日, 家贫甚冻馁,又是何等凄惨l 二曲先生侍母至孝,“母患痢,遍延医诊视,每夜 书同上 对恽珠兰闰宝录 ,道光十一年红香馆藏本,卷一 篇李颐二曲集) 北京l 中华书局1 9 9 6 年版,第3 3 3 页 8 吁天求代。尝跪接粪溺,以辨轻重,轻则喜悦踵进餐饭,重则号泣,关中又称为 李孝子。母死,孝子匍匐营丧葬。”并“痛父以王事死贼,终身不衣采,即 远游亦载主与俱,不离父侧也。” 二曲先生不但躬行孝道,而且还大力宣传。在其讲学之中多次提到如“孔门 之学,惟务求仁,而仁莫先于孝弟,此处不敦,便是不能尽人道,f , p t # 所以 为人。”“嗟乎! 亲恩罔极,为子者竭终身之心力而报之,尚恐其多遗憾,亦何忍 以一时之不谨,致自陷于养父母如养犬马,蹈此大不孝之罪也耶? ”“服劳奉养, 古人尚不以为孝,若并服劳奉养而有遗憾,罪通于天矣l ”3 0 他认为不孝即不能 称之为人,而且罪过通天,这样就将孝道上升到无以伦比的高度,以其当时的声 望无疑会掀起一个孝道的新高潮并流播后世。这位在清初去世的真儒,其思想已 渗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即使相对闭塞的闺中亦奉若神明,所以直至恽珠的时代, 她还要重刊其集,流传后世。 但从兰闺宝录中的记载亦可以看出“孝”经过几千年的发酵到清代已经 具有神异的色彩,恽珠就收入许多这类孝感的故事,而且在战争、兵乱面前父亲 往往表现的相当脆弱,致使女儿被难,而女儿在孝道面前是没有自我的存在的, 她们或刮骨疗伤,或随父而亡,宗教的色彩似乎多于父女之爱,恽珠对于这类奇 孝故事的欣赏也可以看出孝在清代发生的变异。 彤史载言区明节烈麟庆在二曲集跋中提及“独是二曲之贤成于贤母”m 二曲先生在闺秀中的影响前文已经提及,而成就这位大儒的母亲更是这些闺秀所 欲模仿的典范。 关于其母的记载见于二曲集卷二十五家乘:“家贫甚冻馁,里媪有劝 母再嫁者,母恸哭以死拒之。乃奉壮士之齿自誓,而勉隐君以学焉。”豫李母的 节烈不但成就了一代大儒,而且也使自己青史留名。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谁还 会去追问这种节烈到底合不合理? 当时的社会以及闺秀所受的教育也没有给她 们留下思考的缝隙,所以本来灭绝人性的贞节行为在与物质和名利联系在一起再 加上统治者的推波助澜,在闺秀中必然会掀起轩然大波并获得超强的诱惑力,许 多闺秀纷纷效仿并成为矢志不渝的跟随者。正始集中记录的这类节烈故事比 簟书同上,两处引用分别出于第3 3 1 页和第3 2 9 页 ”书同上,第4 2 7 页 ”麟庆:麟庆文集,清抄本 扎李颤;二曲集,第3 2 6 页 9 比皆是。在丈夫死后,一些闺秀会自觉的禁锢自己的青春,或读书课子以终其身; 或信佛修禅以平心境;或回到娘家终老一生,或卖画为师苟活余生。一些闺秀会 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她们有的自尽、有的绝食,抛弃生命如弃敝 履。更有甚者为了聘夫而亡,就为了除名义上具订婚关系而实际毫无瓜葛的陌生 入轻描淡写的献出自己的生命。“妇女守节不须询问是非对错,没有条件,没有 理由,却有足够的条件和理由,贞节被抬到如此地步,麻木的世态中却又包含着 宗教般的狂热,其不讲理性的孽毒,真正是无以复加了。”3 3 李母的节烈中所包 涵的对儿子的关爱因素到了后来也逐渐变质,生活于其中的恽珠自然也不能抗 拒。 恽珠在编纂兰闺宝录的例言中在孝行、贤德、慈范“三从”之后就“继 之以节烈”,认为这是一种“时穷而义见”3 4 的行为。在兰闺宝录中,恽珠 虽然收入一些才女,但其数量与恽珠收入的明清两朝的贞节烈女的数量是不能同 日而语的;3 5 编辑先秦以来节孝、贞烈诗文歌词分类分体,名为闺鉴;而且 将这一观念应用到对儿子为官之道的指导上。据先妣恽太夫人言行录中所载 麟庆在黔请旌节妇三人以及追旌嘉庆二年兴义、册亨苗变案内殉难民妇一千七百 余人,丹江等厅、苗屯节烈四十余人,“皆秉慈教为之也”。 要求妇女节烈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种极其残忍、灭绝人性的行为,但在恽珠 生活的年代却是所有妇女必备的素质之一“依附的规则,经济的困窘和男权文 化所制定的妇女道德”3 6 以及当时社会的强势推崇都要求妇女不得不守节。关于 依附的原则与经济的困窘后文将详细的论述,兹不赘述。 董家遵先生曾在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一书中统计过历代节妇烈女的数量 ( 详见第2 4 6 页) ,但仅止于清初。郭松义先生则在伦理与生活一清代的婚姻 关系( 第4 0 1 页) 中详细地统计了顺治至同治间历代节妇烈女的数量。本文利 用郭书中统计的数字将董书的截止时间由清初延长至同治时期,并重新加以计 算。此外二书中关于节妇与烈女的划分也不尽相同,本文采取董书较宽泛的标准, 即节妇重在“守志”,烈女重在“殉身”现列表如下: ”章义和、陈春雷贞节史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杜1 9 9 9 年版,第1 2 0 页 “恽珠兰闺宝录 倒言 郭曼素思在缀珍录 一书中曾列。恽璩文集中的模范女子 其资料来源是兰闫宝录) ,所以此表可看 作是对兰闺宝录中女子的统计,可参看,第2 7 1 页 撕邓红梅闺中吟传统女性的精神自画像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8 页 i o 历代节妇数目比较表: 魏晋 时代周 秦 汉 南北 隋唐五代 宋兀明清 朝 数目 6l 2 2 2 93 221 5 23 5 92 7 1 4 74 7 6 9 8 5 占总数 不足 不足 的百分 0 0 0 10 0 0 1 0 0 0 4o 0 0 60 0 0 6 0 0 0 10 0 3 00 0 7 15 3 7 99 4 5 0 7 比 历代烈女数目比较表: 魏晋隋 时代周汉 南北 唐辽宋金 一 明清兀 朝 数日 7 1 93 52 951 2 22 83 8 38 6 8 84 2 1 6 占总数 的百分o 0 5 2o 1 4 00 2 5 90 2 1 4o 7o 9 0 20 2 0 72 8 3 06 4 加 3 1 1 5 6 比 从以上二表可见,尽管清代烈女的数目减少,但清代节妇烈女的总数量还是 遥遥领先。这些尚是官方记载,没有进入记录视野而被湮没的妇女远远超出这个 数目,清代被旌表的妇女数量激增显示出社会对此的推崇,以至于出现了“朝廷 每遇覃恩,诏款内必有旌表孝义贞节之条。”的现象。有清一代旌表制度已经十 分完善,对于贞节的范围、手续、方法都有明确的规定,如大清会典中分别 记载了三位盛世皇帝对旌表范围的召令:康熙六年议准“民妇三十岁以前夫亡守 节,至五十岁以后完全节操者,题请旌表”;雍正元年诏令“至节妇年逾四十而 身故,计其守节已逾十五载以上者,亦应酌量旌表。”;乾隆时则规定“旌表节孝 之礼,其节妇自年三十至五十,或年逾四十而殁,守节已阅十五年以上者, 赐清标彤管四字,以表其问,仍于节孝祠内,汇姓氏,勒贞珉。”3 7 守节要 求的放松无疑会刺激这种既可以获得物质利益又可以光耀门楣的名利双收的行 为的增长,甚至被上升到“同殉国”的高度,以至于许多妇女根本不会意识到这 一行为是对她们的残害,相反,她们会将其看作是自己应该作的事情并乐此不疲。 “明清时期,女子无才便是德已成为世俗的普遍观念,它使女性放弃知 盯大清会典乾隆会典) 转引自章义和,陈春霄贞节史 ,第1 5 9 页 1 1 识修养的权利,愚昧驽钝,它推动了贞节观念宗教化的过程,又稳固、加强 了宗教化的贞节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践行。”3 8 与这种论调相呼应,清代出现了 几部女教著作,有女学、教女遗规、女学言行录、女范捷录。这些都 是闺秀必读书目,弥漫于其中的对妇女贞节的要求也会被闺秀们毫无免疫的接 受。深处闺中的妇女其教育大多接受社会所规定的,男性的强势文化也不允许她 们有丝毫的逾矩行为,反而要求她们带着高度的自豪感将自己送上充满艰辛与痛 苦的不归路。恽珠当然不能免俗,她认为妇女节烈是“惟心所安匪名之悦”, 不为名利,只为自己心安,见识高远的恽珠都有如此看法,想来殉节对当时妇女 来说应该还是一个相对完美的结局。要求恽珠在此种情势之下起而反抗显然是对 她的苛求。 当然,女性这种自残自戕的殉夫行为有时也是夫妻情深的表现,高彦颐认为 节妇“在某些情况下,她们既是殉道者更是殉情者,”3 9 而恽珠在书中亦有 相关的记载,希光在述志( 卷一) 中就描绘了婚后短暂而幸福的生活:q 一 春风秋月见情怀。得事秦嘉愿已足。一从清馆理瑶琴,恩礼殷勤契合深。” 希光与丈夫相知相爱,所以在丈夫病入膏肓的时候她忍痛剜肉,鲜血染巾。她也 意识到这种行为有点“愚忠愚孝但她还是希望其中包含的一寸忠忱能够感动 皇天后土。无奈天不从人愿,她丈夫还是离她而去,留她独自凄凉度日。希光和 其他殉夫的闺秀不同的就是她是在丈夫死后十一年才殉夫的,而这十一年中,尽 管她觉得“人世己无春”( 新春拜墓) ,常常独自怆神,她还是坚持活下来了。 因为她要完成丈夫交托给她的照顾丈夫的弟弟、妹妹以及一女的重任,她的“余 生尚在非贪生,强持妾意从夫意。”一句正是她活下来的理由的最好注脚。丈夫 将这一重任交托给她一弱质女流,其中的甘苦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希光认为丈夫 能够这么做正是对她的信任。一死从夫在她看来是不困难的,但是她唯恐自己不 能完成丈夫的嘱托而无颜在泉下相见。在完成“十载要盟”之后,希光毫不犹豫 地结束了她的生命,为当时血腥的殉夫行为增添了一抹亮色。 抽章义和、陈春雷贞节史,第1 2 2 页 静高彦颐闺塾咖f 一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9 7 页 1 2 第二节中年以后的静养好佛心灵的栖息地 先妣恽太夫人言行录中记载恽珠“中年以后,专一于静,斋心养性,以 肃家政。”要求家中除祭祀与宴飨宾客以外,不得无故杀生;见楞伽记而悦 之,要求儿子麟昌、麟书重刊;并率儿媳程孟梅、孙女妙莲保助刻法苑珠林 三卷。无论是对佛家戒律的自觉遵守还是对佛教著作的刊刻都表明恽珠中年以后 与佛学结下不解之缘。但她这种佛学思想不是对佛学宗教式的热爱,而是其自我 修养的一种媒介,是疲倦心灵的皈依之处,也是繁华消退后的栖息之所。 有清一代,信仰佛教的皇帝也有几位,除了自号“吾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 在帝王家”的顺治帝外,康熙、雍正对于佛教的保护与利用也是有史可征的,乾 隆皇帝组织了译经、刻经的活动。皇帝对佛教的介入无疑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趋向, 而生于乾隆三十六年的恽珠自然也会受些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佛学思想与恽珠个 人经历的契合促成了这段因缘。 生死经历后的淡泊恽珠自从十八岁结婚后就陷入了一系列的生死漩涡( 参见 附录二恽珠年谱) , 乾隆五十六年,2 l 岁,生予麟庆。 乾隆五十七年,2 2 岁,生子麟昌。 乾隆五十九年,2 4 岁,生子麟书。 乾隆六十年,2 5 岁,生女。 嘉庆四年,2 9 岁,姑死。 嘉庆五年,3 0 岁,父死。 嘉庆六年,3 l 岁,舅死。 嘉庆十年,3 5 岁,母死。 嘉庆十八年,4 3 岁,女死。 嘉庆十九年,4 4 岁,儿媳瓜尔佳氏死。 嘉庆二十一年,4 6 岁,继媳叔叔觉罗死。 嘉庆二十五年,5 0 岁,夫死 如果将恽珠的中年设在三十岁,那么在三十岁的时候恽珠已经经历了四生三 死,接续的生产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孩子的哺育无疑会带来身心的疲惫,而接连的 1 3 三位亲人的死亡无疑是雪上加霜,这种曲折的人生经历促使她为自己的心灵寻找 一处安身之所。而三十岁以后所经历的死亡尤其是丧女之痛与亡媳之悲的接连到 束更使其感到“风雨送黄昏”的痛彻心扉,愈发显出佛家怀抱的温暖。 繁重家务卸下的休憩恽珠以孝著称,婚后对老人的照顾前已提及,不赘述。 而在其2 9 岁时三位老人的相继去世在带给她伤痛的同时也使其繁重的家事稍有 缓解;丈夫官声很好,一段时间内又有侍姬照顾;三个儿子也已有所成就,最引 已为傲的大儿麟庆已于嘉庆十四年中进士( 珠三十九岁) ,虽然恽珠时不时的还 要劝诫,但儿子一帆风顺的官途也昭示儿子的才能,而她这个幕后的指导似乎也 可以功成身退了,佛学恰好填补了由此带来的缺失。恽珠信佛但不佞佛,她不是 把佛教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依靠,佛教对她来说是作为静修的对象,作为闺中生 活的点缀,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正如她所欣赏的两句诗所说的那样“老人自觉 修斋好,不为几曹讲佛经。”。” 恽珠晚号蓉湖道人,这一与道家相关的名号也透漏了恽珠应该与道家也存在 一些渊源。曼素恩认为恽珠在五十岁取的这一名号是她人生的新阶段,因为一些 妇女在进入五十岁以后“开始追求一种佛家或是道家的、需要全神贯注( 如抄写 佛经) 和打坐静修的精神生活。“1 关于恽珠取名号的确切时间目前还未见明确记 载,曼素恩一书也未加说明,不知从何而来。但恽珠取此号确实是在晚年,而她 的这种信仰的多元化正透漏了她不佞信某种宗教,借佛家或是道家静修的方法来 修身养性才是恽珠所看重的,而“闲对梅花读道书”。也确实让人欣羡。 第三节 与生俱来的谪仙情结一诗才的避难所 在先妣恽太夫人言行录中记载:( 珠) 少时梦见海中一孤屿,上有莲花, 遇人告以前身为红香岛妙莲大士侍者,掌司秘笈,偶谪人世。绮丽一梦,原不足 奇,但恽珠似乎对此久久不能释怀,除自绘红岛护书图、以红香名馆外,还以文 纪之,并在正始集中收入了几位有相似经历的女子,道出了她们“我亦罗浮 谪下仙”的共同心结; 陆观莲( 卷二) ;雨鬟生时,母梦大士授以莲花,故名观莲。 柏正始集 卷二,张氏示儿 m 曼索恩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 ,南京:扛苏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站页 o 恽珠正始集 卷五,方可瑟居 1 4 黎大宜( 卷二) :母梦人赠琼花一技而生,有夙慧,通书史。逝三日,寄 梦其父云:在圆通殿掌文卷。 徐映玉( 卷九) :生时母梦寒梅落于庭,年二十五卒。临终说偈云:来从梅 花来,去向莲花去。来去本无心,无相亦无住。 春秋一梦经过如此的刻意渲染而得到张扬,而这种张扬无疑会加重社会对妇女 “才由天授”的首肯,而闺秀也为自己多才而逾矩找到了美好的借口,这在很大 程度上抹煞了妇女对社会的冲击,也为她们的诗才找到了避难所。 女子以无才为德,而为使女子更好的服务于妇德并成为妇德的奴隶而对她们 进行的教育又让女性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并带来了女学之盛,这就使才与德发 生了严重的冲突,社会对妇德的倡导与文学的诱惑在妇女思想上引起了很大的反 差,这通过正始集中记载的闺秀对诗歌的看法就可见一斑。本文只选取三段 矛盾之处: a :张允滋( 卷十六) 滋兰幼受业徐香溪女史之门,工诗文,兼写墨梅。比 归心田,偕隐林屋山中,琴瑟唱和,诗学益进。继与同里张紫蘩芬、陆素窗瑛、 李婉兮嫩、席兰枝蕙文、朱翠娟宗淑、江碧岑珠、沈蕙孙绫、尤寄湘澹仙、沈 皎如持玉结清溪吟社,号“吴中十子”,媲美西泠。嗣又选定诸作,刊吴中女 士诗钞,附以词赋及骈体文,艺林传诵,与“蕉园七子”并称。 林以宁倦四) 亚清能文章,工书善画,尤长墨竹与同里顾启姬姒、柴季 娴静仪、冯又令娴、钱云仪风纶、张槎云吴、毛安芳娓倡蕉园七子之社,艺林 传为美谈。 乌云珠( 卷一) :著有绚春堂吟草,不以示人,常云:“闺阁能诗固属 美事,但只可承教父兄,赓歌姊妹,若从师结友岂女子事耶? ”所记止此一首, 故亟录之 b :周淑履( 卷六) :将殁,出峡猿草日:“少时咏絮吟红,了不足录,独此 为心血所在耳”子乃承命刊之。 刘氏( 卷八) :临殁,执诗册投诸火,e h 。妇人之分,专司中馈,留此 何为? ”其孙淑急扑取之,大半灰烬,仅余一帙,故名拾烬 1 5 c :王素娟( 卷三) 和雪君见示之作:五字联吟聊共赏,深闺谁道不相宜。 韩韫玉( 卷四) 病殁前。取稿尽焚之,日:“非妇人事也。” 作者一方面记录了“吴中十子”“蕉园七子”等女子唱和的盛况,一方面又记录 了闺中反对“从师结友”的看法;将闺秀对诗歌的热爱选入诗中的同时也不避讳 许多女性焚稿的行为;认为诗歌“非妇人事”的同时又收入了“深闺谁道不相宜” 的观点为女子诗歌张本,作者将这些矛盾的观点收入自己所选的诗集中也反映出 作者思想的矛盾。 在男主外女主内模式逐步加深的清代社会,女子具诗才无疑是对男性主导地 位的威胁,从而促使他i f n 重了对女性的及时教化的力度,使许多女性认为过多 的才能不是她们的分内之事,作诗的同时带有很深的负罪感。而诗歌的魅力又不 是闺秀所能抵抗的,在当时这些闺秀还不具备振臂一呼,高扬诗才的质素,最后 在才与德之间她们找到了平衡点,即诗歌仅限于闲暇消遣,内部欣赏。许多妇女 的诗集名称正是对此的呼应,如纪琼绣余草、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