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王若虚是金源诗坛的一位重要诗歌批评家,他在诗文批评上见解独到,多有创 新之处,对金代后期诗坛有一定影响。其诗论著作滹南诗话在诗论史上也占有 一席之地。王若虚的诗文批评思想观点鲜明,“尤其是对江西诗派痛下针砭,措辞 之冷峭峻刻,用语之尖酸刻薄,自宋以来,殊为罕见” 。 因此,历来人们对王若 虚的诗文批评思想褒贬不一。金代雷希颜评价王若虚“作文字无句法。委靡不振, 不足观” , “从之持论甚高,文章亦难止以经义科举法绳之也”。清代四库馆臣 对王若虚评价极高:“然金、元之间学有根柢者,实无人出若虚右。” 本文立足 于王若虚的滹南诗话、文辨、论诗诗等文献资料,对王若虚的诗文批 评思想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其持如此诗论观点的原因做深入的分析, 对其影响作进一步探究, 以力求对王若虚的诗文批评思想做一个客观、 准确的定位。 本文包括引言、论文主体、结论等三个部分。 引言主要对王若虚的简单生平和主要著述作一个简要介绍。论文主体部分共四 章。这四章呈现纵横交叉的结构,它们各自内部和互相之间体现出王若虚诗文批评 思想的总体风貌,但各有侧重点。第一章先从王若虚时期诗文创作及诗论发展的状 况谈起,通过对其发展脉络的梳理,勾勒出其历史作用,探究其可能对王若虚所持 文论思想产生的或多或少影响, 以表明学术观点的继承和延续性, 为第二章作铺垫。 第二章从诗歌内容和诗歌形式两个方面具体探究王若虚的文论观点,结合现存文献 资料, 对其进行总结。 第三章是把王若虚诗文批评思想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单另成章。 这部分重点谈王若虚对黄庭坚具体诗作和江西诗派诗学理论观点的批判,这也是王 若虚诗文批评思想在古今定位问题上引起争议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章不仅对其观点 进行小结,还对其成因进行探究,从当时诗坛呈现的客观现状和王若虚本人的思想 性格方面进行归结。第四章谈王若虚诗文批评思想对后世,主要是指对元好问产生 的影响。这是本文在前三章基础上的进一步拓深。以上即为本论文的主体结构和图 景。结论部分在对王若虚诗文批评思想进行客观定位之后,对全文进行收束。 关键词:王若虚、诗文批评、滹南诗话 郑永晓: 江西诗派研究史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年 6 月 107 页。 刘祁:归潜志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 88 页。 刘祁:归潜志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 88 页。 滹南集卷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 129,第 1190 一 273 页。 abstract wang ruoxu,a prominent poetic critic,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poetic circles after jin dynasty .he was famous for his work .the distinct and original views and caustic and sharp words, which made him stand out form most poets ,are rare since song dynasty. he greatly critized jiangxi poet school ,which aroused growing controversy over wang ruoxus poetry criticism. lei xiyan in jin dynasty commented that wang ruoxus poetic style was far from the traditional rules and not suitable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 minister of the four bibliorgraphic categories in qing dynasty thought a lot of him and believe that no one can equal to him ,among all the scholars of jin and yuan dynasties. based on hunanshihua, wenbian, lunshishi ,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probed into wang ruoxus poetry criticism,the reasons why he held such views, and his influence in poetic circles. in order to offer him an objective and appropriate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poetry criticism. the paper includes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introduction is the brief account of wang ruoxus life and works. body is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wang ruoxus poetry criticism,where four chapters are incorporated to illustrate from different aspects. chapter one focuses on how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and its criticism influnced wang ruoxus views. chapter two makes thorough inquire of wang ruoxus poetry criticism by combining the poetic form and content with current literary data. chapter three is about not only hou wang ruoxu criticized huang tingjians poems and the jiangxi poet schools theory,but also why he held this original poetry criticism. chapter four prob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wang ruoxus poetry criticism to later generations.conclusion offers an objective and appropriate position of wang ruoxus poetry criticism and summarizes the whole paper. key words: wang ruoxu; poetry criticism ;the notes on poets and poetry of hu nan. 承诺书 39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 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 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09 年 6 月 1 日 引 言 1 引 言 王若虚(11741243) ,字从之,号慵夫,又号滹南遗老。他是藁城县(今 属河北)人。他幼年师从其舅周昂,后师从古文家刘中。据史料记载他是金章宗承 安二年(1197)经义进士。曾做过一些小官,比如县令、刺史,著作郎等,后官居 翰林直学士。金源灭亡后,便归隐于乡里镇阳,闲居十余年而终。 王若虚一生以经学、 史学和文学批评显名于世, 无愧为是金末的重要学者之一。 曾编著慵夫集 ,今已散失,现仅存滹南遗老集46 卷。此集包括孟子辨惑 1 卷、 论语辨惑5 卷、 五经辨惑2 卷、 诸史辨惑2 卷、 史记辨惑11 卷、 新唐书辨3 卷、 臣事实辨3 卷、 君事实辨2 卷、 议论辨惑1 卷、 杂辨 1 卷、 著述辨惑1 卷、 谬误杂辨1 卷、 诗话3 卷、 文辨4 卷、 杂文及诗 5 卷、续附 1 卷,存诗 41 首。王若虚主盟金末文坛,在当时地位很高。元好问曾感 叹“自从之没,经学史学文章人物,公论遂绝。 ” , 又说他“典贡举二十年,门生 半天下” 。 王鄂也说他“自应奉至为直学士,主文盟几三十年” 。清代四库馆臣称 他: “颇足破宋人之拘挛。 ” 又曰: “统观全集,偏驳之处诚有,然金元之间学有根 柢者,实无人出若虚右。 ” 王若虚的诗文批评思想,主要从滹南诗话以及文辨 、论诗诗中体现出 来。王若虚在诗文批评上见解独到,多有创新之处,对金代后期诗坛有一定影响。 在整个中国的文论批评发展过程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本文将立足于现存文献资料,对王若虚的诗文批评思想做一个系统的梳 理,并给于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后来者提供借鉴。 元好问: 中州集卷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 304,第 1365 一 189 页。 元好问: 遗山集卷十九, 内翰王公墓表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 130,第 1191 一 214 页。 滹南集卷首, 滹南集引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 130,第 1190 一 275 页。 滹南集卷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 129,第 1190 一 273 页。 滹南集卷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 129,第 1190 一 273 页。 王若虚的诗文批评思想研究 2 第一章 王若虚时期金诗及诗论发展状况 金代起自公元 1115 年,由太祖完颜旻(阿骨打)建国,终于 1234 年,由哀宗 完颜守绪(宁甲速)亡国,前后历时近 120 年。金源一代,虽然短暂,但形成了本 朝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金代是我国在南北朝之后又一次出现的与南宋长期对峙的北方王朝。张晶在 辽金元诗歌史论中这样论述金代文学的特点: “我们认为,金代文学(主要是 诗词) ,一方面深受唐宋文学的影响、乳育,可以说,没有唐宋文学也就没有今天 我们所能见到的金代文学状貌。 金代文学越走向成熟, 这种影响也就显得越加深刻。 另一方面,由于女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条件制约,由于女真人的民 族文化心理与北方士人文化心理的互相交织渗透,金代文学在其不算很短的历史发 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就,可以毫无愧色的作为一代 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金史文艺传序云: 金用武得国, 无以异于辽,而一代制作能自树立唐、宋之间,有非辽世所及,以文不以武也。 这段话说得概括而又较为允当。 ” 可见,金代文学的发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唐宋文学的影响,但作为少 数民族的文化,它也有自己的特色。一方面,在金代建国之前,女真民族的文化发 展是缓慢的、落后的,影响到文学上,就表现为诗歌的文化积淀不深。另一方面, 女真民族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性格豪爽、勇悍刚强、崇尚武力,影响到文学上, 就表现为诗歌充斥着浓郁的粗犷之气和清劲刚健之美。 更为重要的是, 金源建国后, 汉文化与女真文化交互影响,因而使显金诗显示出了独特的风貌。这与同时期的宋 诗表现为重视理趣,以文为诗,用典较多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 1.1 金诗发展状况 一百二十年的金源王朝,在诗歌方面从原始状态到全面繁荣,取得长足进步, 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按照现行学术界的观点, 可以把金诗的发展过程分为 “借 才异代”时期、 “国朝文派”时期、 “贞祐南渡”时期等几个时期。基于本文论题, 这里只介绍王若虚生活之前和生活之时金诗发展阶段的特点。 1.1.1“借才异代”时期 这是指金初诗坛时期,即从太祖到海陵王朝。代表诗人是由宋入金的文士,如 宇文虚中、吴激、张斛、蔡松年、高士谈、施宜生等,还有一些是由辽入金的汉族 张晶: 辽金元诗歌史论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54 页。 第一章 王若虚时期金诗及诗歌理论批评发展状况 3 文士,如韩昉、左企弓、虞仲文等。这些诗人大都官高位重、声名显赫、在当时影 响面较大。如宇文虚中,金人号其为“国师” ,蔡松年仕至尚书右丞相,加仪同三 司,封卫国公。其他诗人也大多在朝廷担任要职。这些诗人大多在前朝就有很高的 诗名,仕金之后,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为金代文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很高地起点。由 于他们久居异国, 对故土充满了无尽的思念。 故在诗中多表现去国怀乡的忧思之情, 显得苍茫而悲凉,这使金诗在发轫之际,就表现出了有异于前朝的独特风貌。 1.1.2“国朝文派”时期 这是指金大定、明昌时期。由于当时统治者重视文化,诗坛表现得颇为活跃, 诗坛表现为多种诗风并存的气象。如蔡珪、刘迎等人偏向于刚健雄豪;党怀英、王 庭筠、赵秉文、赵沨等人,则偏向于闲适自然;周昂、王寂等人展现出苍茫悲凉的 风貌;与此同时,在章宗诗风的引导下,尖新浮艳的风气也逐渐浮现。 1.1.3 “贞祐南渡”时期 这是指 1214 年,金宣宗完颜珣贞祐南渡,迁都汴京。由于统治者任用奸臣术 虎高琪,排挤文人,致使国力衰退,民不聊生。文人由于在政治抱负上受到打压, 纷纷转投于文学方面,使文坛显得颇为兴盛。此前间主要形成了两个诗歌流派:一 派以赵秉文、 王若虚为代表, 表现为淡远平实的创作倾向; 一派以李纯甫、 雷渊 (希 颜)为代表,表现为奇崛险怪的创作倾向。 1.2 诗论发展状况 在金代诗歌发展过程中,诗学理论思想也颇为丰富,并在“贞祐南渡”之后形 成了文论争鸣现象。下文重点介绍周昂、赵秉文、李纯甫的文论观点。 1.2.1 周昂的诗论观点 周昂(?-1211) ,字德卿,是真定县(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据史料记载 他二十一进士及第。曾任南和簿、监察御史、六部员外郎、良乡令等职,后随参知 政事完颜承裕从军。大安三年(1211) ,承裕军被蒙古军击溃,周昂与其侄周嗣明 同死于难。 周昂在当时文坛上声名很高,金史艺文志 (下)记载“昂孝友,喜名节,学 术醇正,文笔高雅,诸儒皆师尊之” 。 他曾著有常山集,由于战乱丢失了很多,后 靠王若虚凭借儿时记诵的印象,使其中三百余首得以传世。元好问中州集录其 100 首整。周昂是中州集里存诗最多的诗人。 脱脱: 金史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 49,第 291 一 436 页。 王若虚的诗文批评思想研究 4 周昂的诗论主张观点鲜明,立意明确,影响较大。他最著名的诗学言论有这样 几条:一是: “文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使不从。世人往往 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者反役其主。 ” 周昂的诗学观念是以此为出发点的。周昂 在这里所说的“文章”主要指诗。周昂把“意”与“字语”的关系比喻为“主”与 “役”的关系,他指出“意”应该是“字语”的主人, “字语”应该无条件的服从 于“意” 。只有这样,文章才能够达到和谐境界。若是反过来, “字语”强而“意” 弱,就会形成喧宾夺主现象。诗人把诗文的写作重点放在文辞的修饰上,玩文字游 戏,而不顾及内容思想的表达,甚至以牺牲诗文的内容思想来苛求形式上的完美, 这是在削足适履。周昂的此条文论观点是在强调了诗文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 突 出诗文内容的主体地位,当然这也是针对当时文坛之弊而提出的。 二是周昂提出了“就拙为巧” ,即“以巧为巧,其巧不足。巧拙相济,则使人不 厌。 唯巧者,乃能就拙为巧。 所谓游戏者,一文一质,道之中也。 雕琢太甚,则伤其全。 经营过深,则失其本。 ” “以巧为巧,这第一个巧,是指精巧的艺术手法,第二个 巧,则是指所欲达到的高妙的审美境界,周昂认为靠精工巧丽的艺术手法,想要 达到浑然高妙的艺术境界,是很难奏效的。 ” 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 “巧拙相济” 、 “就 拙为巧” 的途径,也就是要求诗人在质朴、 平实的诗风中体现出高远的艺术境界。“一 文一质,道之中也”是借“文质”之说来进一步表明巧拙的辩证关系。周昂认为,优 秀的诗文作品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雕琢过甚,反而会使作品丧失艺术魅 力。只有文质兼备的作品才能真正获得艺术的生命力。 三是在“巧”与“拙”关系上,周昂的另外一条诗论:“文章工于外而拙于内 者,可以惊四筵而不可以适独坐,可以取口称而不可以得首肯。 ” 这里周昂对那种徒 有精美的外在形式,却缺乏充实内容的诗文进行了批评。这种作品外表华丽,可以 给人们带来一时的审美享受,取得人们的赞美。但却经不起推敲,外强中干,没有 可供人细细品味得深刻内涵, 不能让读者由衷称道。 所以, 周昂认为 “惊四筵” 、 “取 口称”的作品只能得到人们一时的肯定,经不住品味,这样的诗文不是好诗文,真 正的好诗文应该是能够“适独坐” 、获“首肯”的,也就是经得住读者推敲咀嚼的。 四是周昂在前代诗人中把杜甫作为学习的典范,他对杜诗中那种沉郁顿挫、萧 散自然的诗风非常赞赏。还认为杜诗中深沉的忧思、悲壮的情怀,这些都是后人无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一,丁福保辑, 历代诗话续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 507 页。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一,丁福保辑, 历代诗话续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 507 页。 张晶: 论周昂的诗学思想 , 社会科学辑刊1999 年第 6 期,127 页。 王若虚: 滹南集卷三十七, 文辨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 129,第 1190 一 461 页。 第一章 王若虚时期金诗及诗歌理论批评发展状况 5 法企及的。他认为学习杜诗,要重在把握其诗文的精神实质,领略其艺术个性,而 不是对外表的肤浅模仿。 周昂的诗学观点对于后世,尤其是对王若虚都有很大的影响。周昂把毕生所学 都传给了王若虚。王若虚自幼师从周昂,深得其论诗思想的精华。可以说,王若虚 诗文批评思想是在对周昂诗论全面继承上的进一步拓深。 1.2.2 赵秉文的诗论观点 赵秉文(11591232) ,字周臣,是磁州滏阳县(今河北磁县)人。据史料 记载他是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进士。章宗明昌六年(1195) ,入为应奉翰 林文字,同知制诰。宣宗贞祐四年(1216)拜翰林侍读讲学。兴定元年(1217) , 官至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晚年退职归田,因家有闲闲堂而自号闲闲老人。哀宗 天兴元年(1232) ,因病去世,年七十四。 史料曾记载赵秉文“自幼至老,未尝一日废书” 。他的著作有易丛说10 卷, 扬子发微1 卷、 中庸说1 卷、 文中子类说1 卷、 太玄笺赞6 卷、 南华 略释1 卷、 列子补注1 卷、删集论语、孟子解各 1 卷、 资暇录15 卷,不过 这些著作现已无人提及。他所著诗文号闲闲老人滏水文集 (以下简称滏水文 集 )共 30 卷,今传本仅 20 卷,其中有诗作 600 余首。 中州集收录其诗 63 首。 赵秉文是金代“贞祐南渡”之后的文坛盟主之一,他有自己的诗论观点。 一是赵秉文在周昂的基础上,继续倡导“文以意为主” 。他在竹溪先生文集 引中说: “文以意为主,辞以达意而已。 ” 接着他说到古代的人写文章就是重视 内容,而不是只关注于外表的。对于内容,是因事遣辞,有什么事情说什么话。对 于在心里难以表达,在笔端却能写成文章的诗文乃是人间的至文。打个比方来说, 水是安静不动的,石头击一下,就会出现水波,像龙在飞,像凤在舞,千变万化, 好文章的境界也是如此。 在这条诗论观点中,赵秉文认为诗文写作应“以意为主” ,即以思想内容为主, 以抒写诗人内心的真实感情为尚。言辞形式只要能够正确表达出思想内容就可以 来,不应过分追求言辞形式。在此基础上,他推崇欧阳修的文章,认为欧阳修之文 用语平实、不做尖新艰险之语,行文自然流畅,是深受读者喜爱的好文章。此外, 赵秉文还对“文以意为主”的“意”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在答李天英书中说: “至于诗文之意,当以明王道,辅教化为主。 ” 这就是说,在赵秉文看来,诗文的 赵秉文: 滏水集卷一五, 竹溪先生文集引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 129,第 1190 一 236 页。 赵秉文: 滏水集卷一九, 答李天英书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 129,第 1190 一 257 页。 王若虚的诗文批评思想研究 6 思想内容应以承载所谓的“王道” 、 “教化”为主,并非所有的生活题材都可以入诗, 这是充满儒家实用主义思想的。 二是在诗文创作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上,赵秉文主张继承多于创新,即应多向故 古人学习,多继承古人诗文创作中的精华。如他在答李天英书中就曾说: “足下之言,措意不蹈袭前人一语,此最诗人妙处,然亦从古人中入。譬如弹 琴不称,称物不师衡,上匠不师绳墨,独自师心,虽终身无可成也。故为文当师六 经、左丘明、庄周、太史公、贾谊、刘向、扬雄、韩愈,为诗当师三百篇 、 离 骚 、 文选 、 古诗十九首 ,下及李、杜;学书当师三代金石、钟、王、欧、虞、 颜、柳,尽得诸人所长,然后卓然自成一家,非有意于专师古人,亦非有意于专摈 古人也。自书契以来,未有摒古人而独立者;若杨子云不师古人,然亦有拟相如四 赋;韩退之惟陈言之务去 ,若进学解 ”则客难之变也; 南山诗则子 虚之余也。岂遽漫汗自师胸臆至不成语,然后为快哉?然此诗人造语之工,古人 谓之一艺可也。 ” 赵秉文主张诗文创作要从前朝文学中汲取精华,要综合各家所长,然后内化为 自身的写作技巧,运用自如,这样方可“卓然自成一家” 。对于古人的文学遗产, 不能全部抄袭,也不能全盘抛弃。要有继承,由扬弃。在赵秉文看来,完全撇开古 人的作品,独自创新,是不会有大成就的,即使费劲力气,也是“终身无可成也” 。 并且它通过列举杨子、韩退之的例子,说明这些人虽标榜不学古人,却在作品里无 形中流露出古人的痕迹,其实还是受到了古人的影响。 赵秉文主盟南渡后的文坛几十年,他的诗文创作和诗学批评观点在金代历史上 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王若虚所说的: “以文章正理论之,亦惟适其宜而已! ” 与赵 秉文所说的“文以意为主,辞以达意而已”大致相同,王若虚的观点可能是受到了 他的影响。 1.2.3 李纯甫的诗论观点 李纯甫(11771223?) ,字之纯,号屏山居士,他是弘州襄阴(今河北阳 原)人。据史料记载他是章宗承安二年(1197)进士,后入翰林。南渡初,丞相术 虎高琪专权,纯甫观察形势,知其必败无疑,以母亲年老为理由,辞官归隐。宣宗 兴定三年 (1219) , 高琪事败被诛, 纯甫复入翰林, 连知贡举。 哀宗正大八年 (1231) , 因取人逾新格, 出倅坊州 (今陕西中部县) , 未赴, 改京兆府判官。 于元光元年 (1222) 赵秉文: 滏水集卷一九, 答李天英书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 129,第 1190 一 256 页。 王若虚: 滹南集卷三六, 文辨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 129,第 1190 一 458 页。 第一章 王若虚时期金诗及诗歌理论批评发展状况 7 卒于汴,年四十七。 李纯甫曾著有内稿和外稿 ,还注解过老子 、 楞严经 、 庄子 、 金 刚经 ,另外还著有鸣道集解 、 中庸集解等,他的作品大都今之不存,现在 只能从全金诗及中州集见到其诗 29 首,从金文雅及金文最见到 其赞序、碑文共 3 篇。由于关于李纯甫的史料留存不多,其中关于文论方面的就更 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只能从现今能够看到的他为刘汲西岩集所作的序和刘祁 归潜志中相关的只言片语来提炼他的诗论观点。 一是他在西岩集序中说: “人心不同如面,其心之声,发而为言。言中理 谓之文;文而有节为之诗。然则诗者,文之变也,岂有定体哉?故三百篇,什无定 章,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字无定音。大小长短,险易轻重,惟意所适,虽役夫室 妾悲愤感激之语,与圣贤相杂而无愧,亦各言其志而已矣! ” 李纯甫在这里认为“言为心声” ,诗文是抒写内心真实感情的,虽然是“役夫 室妾”之类的小人物,只要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悲愤感激”之语,也可以入诗,并 且“与圣贤相杂而无愧” 。这种观点冲破了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歌标准,有失于 儒家所提倡的诗文“中和”之美。这种观点在当时看来是大胆出新的,现在看来是 积极进步的。 二是在诗文创作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上,与赵秉文相反,李纯甫主张创新多于继 承。他说: “当别转一路,勿随人脚跟! ” ,并且提倡黄庭坚的“听他人虎口著,我 不为牛后人”的诗歌创作法则。这条诗论其实还是他“言为心声”观点的深入,诗 文重在表现自我的感情, 自我的个性, 应书写当时当事之情景, 而不应去模拟古人, 局限于前人的成果中。 从这里可以看到,李纯甫与王若虚都主张“文无定体”与“文无定法” ,王若 虚说文无定法, “意所至则为之” ,而李纯甫也主张“唯意所适” 。 刘西岩汲 ,李正民, 元好问全集 (增订本)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年版 854 页 王若虚的诗文批评思想研究 8 第二章 王若虚诗文批评思想总体特点 继赵秉文和李纯甫之后,金代文坛到了王若虚主盟的时代。王若虚在诗文批评 上见解独到,多有创新之处,对金代后期诗坛有一定影响。下面本文将从王若虚诗 歌表现内容上的追求和诗歌艺术形式上的追求两个方面来总体分析他的诗文批评 思想。 2.1 王若虚在诗歌表现内容上的追求 王若虚在诗歌表现内容上的追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2.1.1 诗文内容要“以意为主” 。 王若虚认为诗文创作要以思想内容为主。诗歌是用来书写心志,抒发感情的, 诗歌内容是第一位的,如果诗歌没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即使有完美的形式,那也是 空洞无味的辞藻堆砌,是不能感染读者,更别说流芳后世了。对此观点,他同意周 昂的“以意为主”说,认为“意” ,也就是内容,好比是诗歌的主人, “字语” ,也 就是形式,好比是诗歌的奴仆,内容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就像是主人对奴仆具有支 配作用一样, 太苛求形式, 甚至形式决定内容就像是奴仆太强, 甚至反役其主似的。 这种倾向在诗歌创作中是不可取的。为更加阐明这个观点,他还引用苏轼话说: “东坡南行唱和诗序云:昔人之文,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 也。山川之有云,草木之有华实,充满郁勃而见之于外,虽欲无有,其可得那。故 予为文之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 ” 苏轼认为写作诗文时确实有思想要表达, 确实有强烈的创作欲望, 才可以作文。 只有在思想、内容、情感都充实的情况下,文章才会表现出充裕之气。没有内容而 强意为文,只会使文章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洞无味。这种思想的内涵与孟 子的“充实之谓美” ,韩愈的“气盛则言宜”是前后相继的。王若虚对苏轼的此观 点表示赞同。 那么, “文章以意为之主” ,这个“意”又从哪里来呢?王若虚认为活生生的现 实生活是诗人进行不竭创作的源泉。他在滹南诗话引用郑厚评价白居易、孟郊 的话,来阐述诗歌内容的来源: “郊寒白俗,诗人类鄙薄之,然郑厚评诗,荆公苏黄辈曾不比数,而云乐天如 柳荫春莺,东野如草根秋虫,就造化中一妙,何哉?哀乐之真,发乎性情,此诗之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二,丁福保辑, 历代诗话续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 517 页。 第二章 王若虚诗文批评思想总体特点及分析 9 正理也。 ” 也就是说发自内心的喜怒哀乐乃是写作的原动力。 2.1.2 诗文内容要“与元气相侔” 。 王若虚对于前代诗人,特别推崇白居易,他认为白诗情真意切、通俗晓畅。在 滹南诗话中,有这样的论述: “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侔。至 长韵大篇,动辄数百千言,而顺适惬当,句句如一,无争张牵强之态。 ” “公诗虽涉浅易,是大才,殆与元气相侔。 ” 论诗四绝句第三首又说: “妙理宜人入肺肝,麻姑搔痒岂胜便。世间笔墨成何事,此老胸中具一天。 ” 王若虚认为白居易的诗篇妙在发自肺腑,言理透辟,入人肺肝,浑然天成,因 此可以流芳后世,为后人传颂。这比“麻姑搔痒”的不痛不痒之作更胜一筹。 王若虚还有诗云: “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已觉祖师低一着,纷纷嗣法更何人?” 他还说古代的人写文章,虽然兴趣爱好不同,但都是自己的感悟之语,是“自得” 之语。他肯定古代诗人在诗文创作上“出于自得”法则,强调“文章自得方为贵” 。 “自得” ,是指诗人内心独特的内心体验。但文章如何做到“自得” ,王若虚提 出了“与元气相侔”说。它既包含诗文内容要抒发哀乐真情,要情真意切;又包含 诗歌形式要自然天成,随物赋形,不矫揉造作,即“无争张牵强之态”两层意思。 基于此观点,王若虚在滹南诗话中,就“谢灵运梦见惠莲而得池塘生春草 之句,以为神助一事,引叶石林、惠洪、张九成等人的评论,认为其妙在自然,并 且还说: 予谓天生好语,不待主张,苟为不然,虽百说何益。 ” 2.1.3 诗文内容要做到“辞达理顺” 。 这是王若虚对诗歌的评判标准,他认为只要做到“辞达理顺”的即可,这反映 了他开通的思想,在滹南诗话中他多次提到这一点: “少陵以文章为小技,程氏以诗为闲言语。然则凡辞达理顺,无可瑕疵者,皆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一,丁福保辑, 历代诗话续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 512 页。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一,丁福保辑, 历代诗话续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 511-512 页。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三,丁福保辑, 历代诗话续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 527 页。 王若虚: 论诗四绝句 , 滹南集卷四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 129,第 1190 一 515 页。 元好问: 中州集卷六王内翰若虚小传附录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 304,第 1365 一 193 页。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一,丁福保辑, 历代诗话续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 507 页。 王若虚的诗文批评思想研究 10 在所取可也。其余优劣,何足多较哉?” “至其辞达理顺,皆足以名家,何尝有以句法绳人者。 ” 诗文内容只要合乎常理,语言通畅就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了。不必拘泥于一字 一句、细枝末节。他在滹南诗话中举了如下的例子: “梅圣俞爱严维柳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之句,以为天容时态,融和骀荡, 如在目前。 ” 有人却用日常事理去刁难此句。他们觉得 “夕阳迟”与“花”是有 关系的,而“春水慢”则与“柳”是无关系的。苕溪又说: “夕阳迟”与“花”无 关,而与“坞”有关。 “夕阳迟”既然与“花”无关,又怎么和“坞”扯上关系呢? 有诗云“春日迟迟” ,老杜也有诗曰“迟日江山丽” ,难道这些事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吗?这些说的都是自然之景。如还有诗云“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 本来此诗没有什么其他意思,但后人妄加揣度。如裴光约有诗曰:“行人折柳和轻 絮,飞燕衔泥带落花”有人说:“柳常有絮,泥或无花” 。苕溪以为评价准确,这是 过了。 在王若虚看来, 作者在写诗时只是在单纯的描写景物, 并没有什么深奥的寓意, “夕阳迟”与“花”或是“坞”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泥中有没有花,柳有没有絮, 这些都是读者来阅读时自己生出的枝节,其实根本没必要拘泥于这些末理。 “东坡雁词云拣尽寒枝不肯栖 ,以其不栖木故云尔,盖激诡之致,词 人正贵其如此。而或者以为语病,是尚可与言哉。 ” 时人张吉甫用易象之言, 为鸿渐于木作辩解,还怪前人孤陋寡闻,这实在是更加可笑。 易象之言是 不足以作为引证的凭据的。其实这句话只是采用了拟人的写法,并无其他深奥的道 理。 2.1.4 诗文内容要注重“形似” 。 形与神的关系问题是诗学理论中的重要命题。前人对它的论述极多,此处不做 赘举。至王若虚,他对形与神的关系,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以画画为例,既然作画,就要追求相似,如果画得不像似,那还不如不画呢? 命题作诗,不按照题目作诗,那样的诗文内容没有任何意义。苏东坡是说过“论妙 在形似之外” ,但这并不是说不追求形似。现在的人没有理解了苏轼此言的基本含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三,丁福保辑, 历代诗话续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 529 页。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三,丁福保辑, 历代诗话续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 523 页。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一,丁福保辑, 历代诗话续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 508 页。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二,丁福保辑, 历代诗话续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 516 页。 第二章 王若虚诗文批评思想总体特点及分析 11 义,而是高举此论,画山水画,却不见一木一石,而是画一些云烟杳霭,作诗不按 照题目作,而是追求所谓茫昧僻远的意境,追求格律。若有人指出其不足,他们还 有反而嘲笑对方孤陋寡闻。不求是而求奇,这绝不是苏东坡的本意啊。 王若虚认为,无沦是绘画还是赋诗,追求“神似”是没有错的,因为这是作品 的最高境界。但是若脱离“形似”去盲目追求“神似” ,就会使作品变得虚无缥缈, 人不知所云。诗文创作要“不窘于题” ,但也要“不失其题” ,比如画山水就要以“一 木一石”作为画面构图的基础,若是只托“云烟杳霭” ,又有谁会知道这是一幅山 水画呢?同样道理,写诗若只讲格律,不讲内容,谁又会明白这首诗歌究竟是要表 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对于苏轼的理论,王若虚认为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后人理 解出现了偏差,他们认为形似不重要,盲目追求神似,其结果自然与苏轼的本意背 道而驰了。 2.1.5 鉴赏诗歌重在体会其妙处。 王若虚对于此条观点,在滹南诗话中举了多处例子进行论述。 柳公权有“殿阁生微凉”之句,苏轼认为此句虽言辞优美,却不含箴戒之意。 吕希哲却又辩驳说柳公权此句已经包含了规讽之意。他认为文宗居广厦之下,而不 知路有暍死也。洪驹父、严有翼也同意吕希哲的看法。 王若虚认为,柳公权此处诗句,只是在君臣闲来无事,谈笑之间的一个随口诗 句,并不一定非得含有规讽之意。苏轼批评柳公权诗句“有美而无箴” ,是太过苛 求;而吕希哲说“公权之诗,已含规讽” ,并且还给予相应的解释,其实是曲解当 时当事之情景,有穿凿附会之嫌。 杜甫在作诗描写李白的桀骜不驯、蔑视权贵时说: “天子呼来不上船” 。杜甫写 此语估计是因为有史料记载唐明皇在白莲池泛舟,召李白来作诗,而当时李白正醉 酒于翰苑中。而夏彦刚说蜀人把襟领当成船,不知道根据的什么。 苕溪丛话亦 把两种情况都记了下来。王若虚认为所谓的“襟领之说” ,一定是错的,即使有证 据,也并非是词人的通用之语。后人对“船”字生疑,属无稽之谈。然而范氏所记 载的,李白醉酒于翰苑中,而杜甫称李白醉酒于市上酒家,则又不相同矣。前朝的 事,后世不可能考证的很清楚。不知道李白曾醉了几回,也不知道唐明皇曾召见了 他几回,千年之后,如何去考证呢?再者说,考证不清楚这些事,对理解诗文又无 任何影响,所以不必去白花那样的力气。 王若虚认为诗人在文章中讲述的事情,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夸张的、虚构 王若虚的诗文批评思想研究 12 的。读者阅读时,只要根据诗文体会其意蕴和艺术魅力就可以了,而不必以考据的 方法去考证诗中所写是否真有其事。如果那样的话,是舍本逐末,非但体会不到诗 歌的妙处,反而会被考证所累。 崔护有诗曰: “去年今日此门中。 ”又曰: “人面祗今何处去。 ”一首诗中,出现 了两个“今”字。沈存中因此判断为唐人就是这样工诗的,即使连用两个“今”字 可以。刘禹锡曾有诗曰: “雪里高山头白早。 ”又曰: “于公必有高门庆。 ”自己做解 说这两个“高”字意义是不同的。于是三山老人判定唐人忌重叠用字。 王若虚 觉得如此二说,意义相反,都不值一提。 王若虚认为崔护此诗重叠用了“今”字,很好的表达了诗歌思想感情。但沈存 中因此说唐人工诗,大都重叠用字是武断的。三山老人又以刘禹锡的诗文为例,说 “唐人忌重叠用字” ,这二人把对此诗的鉴赏点定位在是否重叠用字上,而忽视了 这首诗歌所传达出的独特情感, 王若虚对此现象, 表示鄙夷, 认为是 “此不足论也” 。 2.2 王若虚在诗歌艺术形式上的追求 王若虚在诗歌艺术形式上的追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2.2.1 主张诗文形式无定体,有大体。 有人曾问王若虚文章有固定的文体呢吗?王若虚说没有。那人又问文章没有固 定的文体呢吗?王若虚又回答说有。那么文章到底有没有固定的文体呢?王若虚回 答没有“定体” ,但又“大体” 。 邵公济曾评论司马迁的史记与杜甫的诗歌,文体不一样,所以内容也不 相似。王若虚认为这是缪妄之论。难道文章的文体不相似,意义就一定不相似,或 是文体相似,意义就一定相似吗。 “定体”与 “大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此文体与彼文体之间本来就没有 明确的界限, 而且同一文体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王若虚的回答可以归结为: 无定体,有大体。 王若虚认为“夫文章唯求真而已” ,也就是说,文章只要能够表现性情之真 就可以了,不必拘泥于使用何种文体。因为性情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用以表 现性情的文体也应该处于变化中, 这才符合创作实际, 所以王若虚主张 “文无定体” 。 2.2.2 主张诗文形式追求巧拙相济。 王若虚引用其舅周昂的“巧拙相济”说和“文质相济”说。认为诗文不可过分 王若虚: 滹南集卷三十六, 文辨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 129,第 1190 一 457 页。 第二章 王若虚诗文批评思想总体特点及分析 13 雕琢,过分的追求外在的“工” ,否则会有伤于文章的整体风貌。而且对诗文创作 只是徒有精美的外在形式,却缺乏充实内容的现象进行了批评。只追求外表的精巧 华丽,而缺乏内在充实的内容,这样的诗文,虽然能得到人们一时的称赞,但不能 使人由衷的首肯。由于此条观点在前文周昂的诗论观点处已详细论述,此处不再赘 述。 2.2.3 主张诗文形式讲究遣词造句。 滹南诗话这样的例子较多,此处列举一例。 杜甫北征诗曰: “见耶背面啼。 ” 。周昂认为“耶”自应为“即”字之误, 因为前人诗中曾用过“耶娘”一词, “耶”为非正式场合用语。 对于杜甫的北征一诗,王若虚认为其写征战讨伐之事,是极其严肃的事情, 因此在诗中不可能出现口语“耶”字。故推敲此处的“耶”字为“即”字,这两个 字外形相似,很可能杜诗在传抄、刻印的过程中出现了纰漏,并且使用“即”字, 更加符合此诗的内容和风格, 以杜甫驾驭诗歌的能力, 他是不可能出现这种错误的, 所以王若虚认定原文应为“即”字而不是“耶”字。纵观滹南诗话 ,剖析遣词 造句运用是否妥当,是其一个鲜明特点。 2.2.4 不苛求韵律。 王若虚旗帜鲜明的反对唱和次韵之风。为文作诗的唱和次韵之风始于宋代。张 戒岁寒堂诗话称诗文工于押韵,开始于韩愈,在苏轼和黄庭坚守重大到了极致。 这种押韵之风一直绵延到了金代,刘祁的归潜志记载了当时诗人之间的唱和次 韵之事,并对此事表示赞同, “韵益狭,语益工,人多称之” 。 可见,金代唱和次 韵之风很兴盛。王若虚因此有感于现实,提出了他的此条观点。在滹南诗话中, 他是这样论述的: 郑厚曾说魏晋以来,作诗唱和,都是以意取胜的。可近些朝代以来,作诗唱和, 都是以韵取胜。诗歌的韵律,犹如风中的竹子,石间的清泉,柳上的黄莺,墙下的 卵蛋,又风吹来,自成音响,不需要专门为之。就好像笑时发出呵呵声,叹气时发 出唧唧声,这都是自然音响,哪有选择呵呵声而笑,选择唧唧声而叹的人呢?墉夫 说郑厚的此番言论,形象地指出了次韵乃是作诗的大病也。诗歌发展到宋朝,已开 始走下坡路,有功于次韵,就连苏东坡,也不免感染此风。作品中有三分之一是次 韵之作。虽然穷极技巧,轰动一时,但妨害于天全矣。倘使东坡不作这样的作品, 王运熙、顾易生: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版 860 页。 王若虚的诗文批评思想研究 14 他的文学成就就会更大了。 在这段论述中,王若虚非常赞同郑厚的观点,对宋代以来的唱和次韵之风给予 了严厉的批评,指责宋人因太讲究唱和次韵,反而影响了其诗歌内容的表达,就连 一代文才苏轼也有这样的文学弊病。世人刻意求工,过分雕琢, “穷极技巧” ,虽可 “倾动一时” ,但其危害是不容忽视的。 总之,王若虚是金末最有根抵的学者,他以开通的思想,博识的学问、辽阔的 视野、使其诗论风格通俗晓畅,自由开放而又扎实厚重、稳健老辣、滴水不漏。除 本章节归纳的王若虚诗文批评思想总体特点之外,在滹南诗话中还有大量的内 容是有关于王若虚对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批判,下一个章节将具体论述之。 第三章 王若虚对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的批判及内在动因 15 第三章 王若虚对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的批判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奇崛险怪”为尚的诗风在金代一直很有影响。在金代初 期,诗人王庭筠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南渡以来,这种好尚更为壮大了,逐渐形成了 以李纯甫、雷希颜等为代表的“尚奇”诗歌流派。王若虚对这种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化创意产业园施工总承包与配套设施建设合同
- 离婚后共同财产分割及房产分配执行协议
- 网络直播平台签约主播才艺展示合作合同范本
- 多源数据融合预测方法-第1篇-洞察及研究
- 教育机构消防安全合规性评估及2025年整改实施报告
- 场地租赁合同经典版本2篇
- 智能家居交互界面适应性研究-洞察及研究
- 仓储协议(紫铜浮雕)6篇
-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异质性与社会经济影响-洞察及研究
- 中秋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多模态大模型技术演进及研究框架
- 中国教育史全套
- GB/T 818-2000十字槽盘头螺钉
- GB/T 31298-2014TC4钛合金厚板
- 口腔科中医临床诊疗技术
- itop-4412开发板之精英版使用手册
- 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肌少症培训课件
- 中学生物学教学技能与实践课件
- 井喷失控事故案例教育-井筒工程处课件
- 《农产品质量安全》系列讲座(第一讲-农产品质量及安全)课件
- 日语教程单词表(任卫平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