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作为“最天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解读者”,巴赫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独 具慧眼,在陀氏小说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诗学;更重要的是,他从陀氏的诗学出 发,为解读陀氏小说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而这种解读是建立在他的 对话理论的基础上的。对人的存在的尊重是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陀氏小说的主题 最本质的共同点。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万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最具代 表性的思想者,坚持不懈地探索人生的路途。本文试图借助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从由其中引出的“倾听”与“对话”这两个方面出发,以伊万思想中“理性与信 仰的冲突”为聚焦点,分析伊万的形象,进而把握他内在的思想张力。 关键词:巴赫金对话理论卡拉马佐夫兄弟倾听对话 2 a b s t r a c t t h ev a l u eo fb a k h t i n , a s t h em o s tg i f t e de x p o s i t o ro fd o s t o y e v s k y ,i st h a th e p r o v i d e dat o t a l l yn e w v i e wt oe x p l a i nt h ew o r l do fs p i n kw i t ht h en e wp o e t i c sh eh a d d i s c o v e r e di nd o s t o y e v s k y sn o v e l sr a t h e rt h a nj u s tf o u n di t a n dt h i se x p l a n a t i o ni s b a s e do nh i sd i a l o g i c a lp r i n c i p l e t h ec o m m o ng r o u n di nb o t hb a k h t i n sd i a l o g i c a l p r i n c i r ,l ea n dt h et h e m eo fd o s t o y e v s k y sn o v e l si sp a y i n gl 5 p e c tt ot h ea d s t c n c eo f l i f e i v a ni nt h eb r o t h e r sk a r a m a z o vi st h em o s tt y p i c a lt h i n k e ri na l ld o s t o y e v s k y s d r a m a t i sp e r s o n a e s ,h en e v e l s t o p se x p l o r i n gt h ew a yt ot r u el i f e t h i sp a p e ru yt o a n a l y s et h et h o u g h to fi v a n , f o c u s i n go n t h ec o n f l i c tb e t w e e n 囊翔a n db e l i e f w i t h t h et w oa s p e c t s h e a r i n g a n d d i a l o g u e f r o md i a l o g i c a lp r i n c i p l eo f b a k h f i n k e yw o r t h :b a k h t i nd i a l o g i c a lp r i n c i p l e t h eb r o t h e r sk a r a m a z o v h e a r i n g d i a l o g u e 3 引言巴赫金与卡拉马佐夫兄弟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罗斯伟大的作家、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鹅之 歌。 小说虽然完成于作家生命的最后两年,但关于它的构思却一直可以追溯到十 九世纪五十年代初。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计划写作一部以圣徒吉洪生平为经纬的小 说并将此作为终生之业:“小说的主人公在自己的一生中,时而是无神论者,时 而是信神的人,时而是宗教狂和教派信徒,时而重又成为无神论者”1 后来他 又将这一计划扩展为:“1 ) 写作一部俄国的 老实人2 ) 写作一部耶稣传3 ) 写作一部回忆录4 ) 写作一部人死后四十天的小说”2 。但由于健康的原因,陀 思妥耶夫斯基未能完全实现这一宏伟的写作计划。尽管如此,最后完成的卡拉 马佐夫兄弟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还是令人惊叹。经过近三十年的酝酿,作品 几乎延续了作家以前作品中的所有内容并将之加以深化 就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典型人物而言,作家以前的长篇小说的典型人物 都可以看作是预备性的:伊万是一个最后完成的人物,这个人物有时偏向于一个 方面,比如拉斯柯尔尼科夫( 罪与罚) ,有时又偏向于另一方面,比如斯塔夫 罗金( 群魔) ,有时又是韦尔西洛夫( 少年) 的继续:阿廖沙的原型就是梅 什金公爵( 白痴) :父亲则是斯维德里盖洛夫( 罪与罚) 和老公爵瓦尔科夫 斯基( 被侮辱与损害的人) 形象的完成;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是个善与恶的 混合物,仿佛只有大尉列比亚德金( 群魔) 才多少像他;斯梅尔佳科夫是人的 大脑和人的心里所拥有的全部仆人的综合,是精神上的卡西莫多 同时,就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涉及到的诸多主题而论,它更是一部代表性 著作。比如,自由的悖论这一主题,早在罪与罚中就开始探讨,直到“宗教 大法官”一节借基督受到的三个诱惑得以酣畅淋漓的阐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许 多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如被侮辱与损害的人、白痴中,苦难主题是一直纠缠 作家的,而在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部的第二卷“赞成与反对”中得以深入探 讨。“救赎之爱”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贯的思想主张,更不要说对和谐论美学 的批判也散见于这部作品的章章节节了。正如罗赞诺夫所说,“作为最后一部作 品,卡拉马佐夫兄弟具有无穷的意义”3 。 如果要探问造成这种。无穷的意义”的原因,恐怕还得回到作家驳杂与丰富 的身份中来。在后来的研究者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是小说家和名人,同时 也是宗教、心理、道德、政治、甚至形而上学的思想家和预言家。他的丰富使斯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6 年,第2 4 7 页 2 【饿】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散文选)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1 9 页 3 【俄】罗赞诺夫:陀思妥耶夫斯摹的“大法官 。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2 页 4 蒂芬茨威格慨叹:这是“一大片无垠世界然而他最为人论道的两个身份还 是小说家和哲学家。作为小说家,他的第一部小说穷人一发表就受到当时俄 罗斯著名评论家别林斯基的盛赞别林斯基毫不犹豫地称赞陀思妥耶夫斯基 掌握了“艺术的奥秘”,是“一位有天赋的艺术家”,只要始终不渝地忠于艺术的 真理,“就会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5 。在以后的岁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以罪 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一连串的作品兑现了这一善意而 慷慨的预言。同时,作为哲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痴迷于哲学难题回答和解 决哲学问题他不止一次地在书信中以及借他的人物之口说出:必须先解决重 要的思想问题。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各种堪称思想家的人物:拉斯柯尔尼科夫、梅 什金公爵、斯塔夫罗金、伊万卡拉马佐夫,拥有和维护一系列各自独立而 又相互矛盾的哲理观点。但无论是小说家还是哲学家,这两个身份中单独的任何 一个身份都不足以指称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氏的无可替代在于他几乎完美地将这 两者熔于一身,“用诗的形式写哲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一旦进入他的 复调小说,便会改变自己存在的形式,成为艺术性的思想形象。思想在他的作品 中不是作者经过逻辑推理归纳演绎得出的真理,而是艺术描绘的对象,正如巴赫 金所了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思想艺术家”,“只是不在学术方面,而在 文学中”7 这里提到的巴赫金( b a k h t i n ,1 8 9 5 1 9 7 5 ) ,在无数重量级的陀思妥耶夫斯 基的解读者中,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高峰。正如当代英国学者马尔科姆琼斯所说, “巴赫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天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解读者。虽然,前巴赫 金式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文本的解读仍然在大量出现,但毫无疑问,巴赫金向人们 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 按库恩的说法) ,而此范式迫使许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 论家们,不得不依照他的著作对先前出现的一切东西进行重新评价参照巴赫金 现在似乎成为一种必须,甚至在理解颇为单薄的地方也不例外。”。的确,尽管巴 赫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各自生活的年代里不曾有过交集,然而他们对彼此的意 义远远超出了批评家与作家关系的一般限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很大程度上塑造 了巴赫金的思想,同时巴赫金也使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焕发出新的美学生命 巴赫金几乎一生都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1 9 2 9 年他以自己的名义出版的第一本 著作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经过修订与补充,1 9 6 3 年再版时更名为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在这本书里,巴赫金声称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 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在他作品尖锐的思想性背后,隐藏着作家“艺术 【奥】斯蒂芬茨威格;- - 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挂2 , o o o 年,第6 7 页 5 参冯川:忧郁的先知:陀思妥耶夫斯基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6 页 刘小枫:陀恩妥耶夫斯基的。大法官”中译本前言) ,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0 2 年,第4 页 7 【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第 1 1 1 页 1 【英】马尔科姆琼斯:巴赫金之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幻想现实主义解读 ,长春:吉 林人民h 版社,2 0 0 4 年,第5 6 页 ”【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t 第 1 页 5 视觉中那些较为深藏而又稳定的结构因素” 具体而言,在巴赫金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能够对思想进行艺术描绘基于如 下两个原因。首先,陀思妥耶夫斯基意识到在艺术作品中思想形象与思想载体一 一人的形象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他作品的主人公不是思想本身,而是具有这一思 想的 、“思想的人”“思想的人”意味着主人公“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 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不是一个完成了的客体形象,而是拥 有自我意识的未完成的主体。用巴赫金的话说,“只有未完成的蕴含无尽的。人 身上的人”,才能成为思想的人:这个人的形象才能同有充分价值的思想的形象, 结合到一起。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能描绘思想的第一个条件。”“ 第二,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刻地理解人类思想的对话本质。也就是说,思想要 求应答,要求辩驳,要求赞成与反对。唯有在同他人的思想的积极交往之中,存 于人头脑中的想法才能真正成为思想也就是说,“思想( 根据艺术家陀思妥耶 夫斯基对它的观察) 并非是一种主观的个人心理的产物,而固定居住在人脑中: 不是这样,思想是超主观的,它的生存领域不是个人的意识,而是不同意识之间的 对话交际。”“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恰恰把思想看作是不同意识不同声音间演出的 生动事件来进行艺术描绘的。 由此,作为艺术描绘对象的思想的未完成性和对话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具 有自我意识的“思想的人”是不能被定性的,这一未完成的形象要求作者对它采 取一种全新的立场对话立场,同时也正因为它具有对话性,所以不可能被穷 尽。因此,在巴赫金看来,“思想、意识、一切受到意识光照的人的生活( 因而 是与思想多少有些关联的生活) ,本质上都是对话性的”“,这一艺术发现使 陀思妥耶夫斯基找到了一种。艺术地认识世界的新形式”在他的作品里,“不 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 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 件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巴赫金称这样的小说为复调小说。复调概念原 本借自音乐创作中的“复调音乐”,指多声部的同步进行,“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 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 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这种多种声音 大放异彩的现象正是来自于不同话语之间的极其紧张的对话关系 但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追问的不只是一个神学问题,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也 不囿于语言学理论。在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的修订中,巴赫金肯定地说: ”【俄1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杜,1 9 9 8 年,第 2 页 ”同上,第1 1 1 页 “同上,第5 页 “同上第1 1 2 页 “同上,第1 1 4 页 “同上,第1 1 5 页 ”同上第3 7 4 页 “同上,第4 贞 ”同上。第4 页 6 “生活就其本质说是对话的。生活意味着参与对话:提问、聆听、应答、赞同等 等。人是整个地以其全部生活参与到这一对话中,包括眼睛、嘴巴、双手、心灵、 精神、整个躯体、行为。他以整个身心投入话语之中,这个话语则进到人类生活 的对话网络里,参与到国际的研讨中。”因此,在巴赫金那里,对话不仅仅是两 种来自不同主体的声音或话语之间的激烈辩论那只是他对话理论里的一个 话语的细类。甚至有时两个形式上的声音也并不能构成对话,比如在独自语境下 的“花里胡哨故意为之的对话”或。文学中假定性的对话”对话的本质在于 交流,“这些声音不是各自封闭的,相互间也不是不闻不问的,它们总是在听着 对方,相互呼应,相互得到反映”“话语“就其本性来说,希望被人听到,得 到人的回应”2 因此,在巴赫金那里,倾听与对话( 狭义的) 同样重要。他不 止一次地提到“听”所具有的对话态度。仅仅出自主体内部的言说不能构成对话, 倾听他人的声音是对话的前提;同时听的过程也是对他人话语理解的过程,构成 了对话一部分。“孤立的话语是不可能存在的没有一个话语能够成为第一个或 最后一个话语。”4 没有一个话语不是对前一话语的回应,也没有一个话语不包含 对后来话语的期待。在此,巴赫金打破了传统文学领域对听者与说者的划分,在 他看来,听者说,说者听,人的思想意识正是在这两个同时发生的对话过程中演 进。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以从巴赫金对话理论引出的“倾听”与“对话”两个方 面出发,着力分析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一个核心角色伊万的形象。但是, 需要指出的是,我将不对伊万做面面俱到的分析,而是以其思想中“理性与信仰 的冲突”为聚焦点,借助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进入伊万思想的纵深,进而把握“这 一个人”及其内在的思想张力。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一部小说的主人公,伊 万被俄国学者格罗斯曼认为是作家笔下所有的小说中惟一一位能够写出他的长 篇小说的人。这样一位在思想上集大成的人物,追问着一个从古到今无数人问过 的,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众多人物问过的问题。勿庸置疑,这些过去和现在 所有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将在伊万的“倾听”中获得新生,而伊万也在“对话” 中要求新的应答。 “【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杜,1 9 9 8 年,第 3 8 7 页 。同上第8 3 页 ”矧上第1 0 0 页 4 同上,第3 9 6 - - 3 9 7 页 4 【俄】孔金孔金娜:巴赫金传) ,上海:东方出版社,2 0 0 0 年第6 页 7 上篇倾听:上帝的缺席 第一节缺席的上帝与伊万的困境 1 8 7 0 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给阿尼迈科夫的一封信里谈到卡拉马佐夫 兄弟:“在这本书的各部分中贯穿到底的主要问题也是我一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 苦苦自扰的难题:上帝的存在! ”“的确,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这个单一而丰 富的主题具有类似安徒生童话里的红舞鞋一样的魔力,使他无法停止不懈的思考 与追问。从罪与罚、白痴到群魔,从拉斯柯尔尼科夫、梅什金公爵到 斯塔夫罗金,这一亲切而隐秘的主题在他的作品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每 一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都如影随形般地追踪着它的脚步,被这个他们认为必须解决 的问题折磨着。正如伊万所说:“咱们必须首先解决一些亘古长存的问题,我们 关心的是这个”5 。显然,对他们而言,思想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生活便不能 继续。 无可否认的是,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葆有个体心灵的私密性,但它 绝非横空出世,而是首先归属于一种弥漫已久的时代情绪。也就是说,这既是一 个永恒的问题,也是一个时代问题。它不仅仅属于伊万,甚至也不仅仅属于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是一个具有永恒性的问题。诗人里尔克感叹:“不被允许拥 有一个家,也不被允许常住在一个地方等待流浪,这就是我的命运。”4 无穷的 追索、不懈的寻找,成为人们共同的宿命。与此同时,当。大地像陶轮一样翻转 过来”的时候,问题的时代性也变得无比地尖锐 的确,文艺复兴时代以来,基督教的神学体系开始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到 了1 9 世纪,基督教遭到毁灭性的批判,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的启蒙思想取代封建 神学观,人相信已经不需要任何形式的上帝,以为凭借理性主义就可以建造一个 幸福文明的世界。而早期资本主义由于它的历史合理性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就 确曾使人产生短暂的乐观,人也感到主体人格的伟大与神圣但是,历史的轨迹 并没有按照乐观的启蒙主义所设计的路线发展。在思想史上,法兰克福学派的理 论家们对启蒙运动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和评判。 他们认为,启蒙运动一方面是对人的主观性的强调,它号召人们去征服自然, 把主体的力量外化、投射到自然中:另一方面,它也发展了人控制自然的能力, “转引自【法】安德烈纪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德几次谈话 ,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1 9 9 9 年,第1 0 9 页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 ,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2 1 页以后凡引此著随文 注页码,不再单列 【奥】单尔克:里尔克如是说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 9 9 3 年,第1 4 4 页 8 发展了工具理性。工具理性一方面带来了欧洲的繁荣:在经济上表现为现代工业 的飞速发展,政治上表现为现代资产阶级对封建阶级的彻底胜利,哲学上表现为 登峰造极的黑格尔式同一性理论;另一方面工具理性也带来两个可怕的后果一 对人的内在自然的限制和人对外在自然的破坏。这表现为人的灵性的丧失、感觉 的畸形、人对外部世界的疯狂掠夺。从整体上来看,2 0 世纪初出现在欧洲的现代 主义运动标志着启蒙运动后以人道主义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的解体。人逐渐失去对 工具理性和自己的信心,个体对从上帝手中获得的自由以及由此承担的责任产生 莫名的恐惧。因此,在现代艺术家描绘的世界里,人变得如此陌生,他被剥光了 一切服饰,在徒然地“等待戈多”。这里的内在原因,显然要归之于这一场文明 的悲剧。对此,马克斯舍勒曾不无忧心地指出: 在人类知识的任何其他时代中,人从未像我们现在那样对人自身越 来越充满疑问我们有一个科学的人类学,一个哲学的人类学和一个神 学的人类学,它们彼此之问都毫不通气阻此我们不再具有任何清晰而 连贯的关于人的观念从事研究人的各种特殊科学的不断增长的复杂性, 与其说是阐明我们关于人的概念,不如说是使这种概念更加混乱不堪“ 不能不承认,这是“近代哲学在它本身中看到的奇怪状况。”4 的确,随着科学技 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善,但人类的困惑不但丝 毫未减,反而更加强烈。缠绕着现代艺术的主题是人的异化,是人类存在的矛盾 性、虚弱性和偶然性。对失去了在永恒中的立足点的现代人来说,时间现实性是 处于中心地位和压倒一切的。这里所谓的“现代入”,指的是在自我的生命感受 中,体验到与往日静谧的、和谐一致的生活截然不同感受的人。生活,对他们来 说,已经成了必须面对的碎片,传统的完整与和谐似乎在不经意间破裂了。惶惑 与无奈,成了现代人共有的真实体验。于是,“上帝的缺席”就成为不甘沉沦的 现代人由之出发的思想处境。 在此思想背景下,让我们回到卡拉马佐夫兄弟。在这个多声部小说中, 伊万代表着一股强劲的怀疑主义思想,他直觉到现代社会“上帝的缺席”这一事 实,遂借助其雄辩的理性力量,将精神界这一伤口血淋淋地坦露给世人。于是, 在精神探索的路上,我们无法不像作家一样,诚实地正视一切: 现在请你设想一下,世界上不存在上帝,灵魂也并非不朽( 灵魂的 不朽和上帝是同一回事,同一个意思) 那么请问,既然我在世上终究 要死,我何必要好好生活,积德行善? 既然不存在灵魂的不朽,那事情 很简单,无非就是苟廷残喘,别的可以一概不管,哪怕是洪水猛兽。如 果这样,那我( 假如我只靠自己的灵活与机智去述脱法网) 为何不可以 ”【德】舍勒: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贵阳:责卅1 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第2 页 “【德】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5 年,第2 9 页 9 去杀人,去抢劫,或者不去杀人,而直接靠别人来养活,只管填饱自己 的肚皮? 要知道我一死就万事皆休了! 除了这一切之外,您还可以 加上一个大彻大悟的自我,如果这个自我已经大彻大悟,看破红尘,这 个自我就高于一切,至少独立在外,居高临下地认识一切在这种情形 下,这个自我不仅服从人间的情理,人间的法律,而且超乎其外,拥有 更高的法律这种法律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 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给哥哥的信中留下的思想轨迹:既然有可能压根就没 有“更高的法律”,既然“灵魂的不朽”有可能压根就是遮蔽了几千年的谎言, 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人间的法律? 我们为什么还要顾忌别人的生命感受? 这些 疑问如梦魇一般纠缠着陀思妥耶夫斯基。于是,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他借 伊万的形象表达了出来。在这部著作中,伊万的名言贯穿了始终:。如果没有上 帝,一切都是允许的”。表面看来,这是一个理直气壮的结论。然而,正如有论 者所尖锐指出的那样,“在荒诞哲学的所有形式中,如果没有上帝,人该怎么办, 始终是推论的起点,现代虚无主义者经常挂在嘴上如果看似假设语态, 实际上是肯定语态,其意味是,肯定没有上帝的存在。”由此,这里隐藏的乐观 与独断和作家思想中以基督精神为象征的谦卑与救赎构成鲜明的对比,两类截然 对立的人物形象也同时出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世界里:一类是“地下室 人”、拉斯柯尔尼科夫、伊鲍里特、基里洛夫、伊万;另一类是丽莎、索尼娅、 梅恩金、沙托夫、阿廖沙可以肯定地说,这两类人物分别代表两种对立的精神 信念,不仅深刻呈现出时代意识,也彰显出作家内心深处的思想张力。 在这个人物群落中,我之所以认为伊万具有值得单独分析的地位,不仅在于 他异乎寻常地探索了在上帝缺席的时代里“入往何处去”的问题,富有深度;而 且在于,他采取倾听与对话相互交织的方式,将形而上学的精神困境借“一个受 苦的孩子的眼泪”表达了出来,令人感动。在我看来,这是解读伊万思想的一把 钥匙,当然也是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一把钥匙。这里值得注意的一个关键 词就是:倾听倾听一个孤苦无告的孩子的哭声正如茨威格所说,“陀思妥 耶夫斯基的一生从艺术上看是一个悲剧,从道德上却是无与伦比的成就。这是因 为他的一生是人对自己命运的胜利,是通过内心的魔力对外部生存的重新评价。” 3 1 文艺复兴以后,随着“人”的觉醒,经验成为认知世界的钥匙,人也借此得 到了控制自然威力的秘密。宇宙由不是由稀奇古怪的神灵控制,而是由超越的上 帝所掌管,是客观而可被人经验和理性掌握的由于这信念,自然乃由神秘迷雾 中解放出来,科学得以发达。但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人们发现宇宙并非美 4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6 年第3 5 6 页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 0 0 1 年,第3 6 0 页 ”【奥1 茨威格: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 0 0 0 年。第 页 1 0 丽而有情,却是荒凉庞大的无情物质世界,人在此不但渺小得惊人,而且是无比 孤单,如帕斯卡尔所言,“人若非是无物,就是上帝”。人感受到自己的心灵如上 帝般自由而有创造力,但在物质宇宙中却又如芦苇般脆弱。因此,人将一切价值 和对事物的解释,化约到自然物质层面去理解一 、的价值于是降而为物质。然 而,人的本性中又有执着的内心需要,希望将世界事物永恒化、无限化、不变化, 这些却与瞬息变化的生活现实产生矛盾,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是一种 伟大传统的断根人,是真正的俄国人,是过渡人。他们心里是开始的混乱状态, 还背负着克制和没有把握的重压。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哪个问题得到了回答,也 没有一条道路平整了出来。”8 而伊万存在的意义正是在于,他在这条道路的探索上,复现了人曾在漫长的 时间和广袤的空间里曾经历的一切:从对宗教的质问,到对理性的怀疑;最后, 在无家可归的痛苦中,依然不放弃执着的探索,“抉择的经验令他去寻找全然 不一样的东西”,这“全然不一样的东西”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表述中就是“基 督”,信仰的基督。 第二节宗教大法官及其意义 伊万的精神探索之途从宗教开始,“宗教大法官”是他撰写的长诗,俄罗斯 文学中所谓长诗并不特指诗的体裁,而更注重内容的深刻和指征涵义的深远。事 实上,这个章节如此成功地把整个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隐喻其中,以至于被别尔 嘉耶夫誉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顶点及其辩证法的皇冠” “宗教大法官”讲述一个虚拟的宗教故事,故事发生在十六世纪,一个宗教 法庭盛行的年代。在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在一百个异教徒被烧死在火刑柱上的第 二天,“他”重返人间,像上一次一样医治病人,使死人复活,眼里闪耀着爱与 同情。“他”走在街上,人们认出了他,簇拥着他,激动地欢呼着,但突然,九 十多岁的担任宗教大法官的红衣主教穿着粗糙的旧教士服带着卫队前来,不由分 说地将他抓走了深夜,大法官独自来到囚房,与他所抓的囚犯长谈伊万使阿 廖沙相信,无论“他”真是耶稣与否,对大法官来说都无关紧要。他跟“他”说 话的样子,就好像“他”就是耶稣,并且告诉他几个世纪以来教会已经改变了他 的教诲。既然“他”把一切都已经交给了教会,就无权在“他”“已经说过的话 之外再增添什么”。( 页3 4 8 ) 在大法官对耶稣的指责里,提到了耶稣在旷野中受到的三次试探。这个故事 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耶稣受试探”里是这样记述的: 4 【奥】茨威格: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 0 0 0 年,第1 0 6 页 4 【俄】叶夫多基莫夫:俄罗斯思想中的基督) 上海:学林出版社,1 9 9 9 年第髓页 当时,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他禁食四十昼夜,后来 就饿了那试探人的进前来,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些 石头变成食物”耶稣却回答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 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魔鬼就带他进了圣城,叫他站在殿顶上, 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跳下去,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 咐他的使者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部稣对他说:* 经上 又记着说:不可试探你的神”魔鬼又带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将世上 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对他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 切都赐给你”耶稣说:。撒但退去吧! 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你的神, 单要侍奉他”于是魔鬼离了耶稣,有天使来伺候他 在圣经,耶稣受试探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前,耶稣刚 刚受洗,被确认为“上帝的儿子”“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 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 的爱子,我所喜悦的。”“随后,耶稣就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 “上帝的儿子”是以色列人根深蒂固的传统宗教意识形态中的重要观念,他 们认为自己是选民、上帝立约之民和上帝的儿子,特别是上帝的儿子最能反映他 们与上帝之间的亲密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仅仅是在创造中被造物与创造者建立 的关系,而是在救援中罪人与救赎主根据认信而建立的关系。在犹太人的观念中, 这个“儿子”的名分是恩典的赐予,也是“约”的最坚固的表现,因此,它不仅 仅是享受恩待的权利,也是一项赋有使命的义务,儿子永远不能背叛父亲,且要 荣耀父亲的名,传扬他的作为。 耶稣在受洗时刚刚听到了上帝称他为“儿子”的声音,而这个身份在旷野中 立刻被撒旦用来诱惑。撒旦的三个试探中有两个直接以“你若是上帝的儿子”为 开头,因此可以推想撒旦诱惑他去做某些事情来确证他的儿子身份。而耶稣的回 答也表明他将之看作是一件试探上帝的事在圣经语境里,。试探”,是发生在立 约的双方上帝和人之间的,既可以是上帝对他的子民,也可以是人对他们的 上帝,试探对方是否守信,同时也表达了上帝与他的子民之间的关系但值得注 意的是,上帝试探的往往是对他虔诚的人,如:“耶和华试验义人”( 诗篇1 1 :5 ) ; 而人试探上帝则是一种极大的冒犯,因为上帝是绝对可信的。 而耶稣对这三个试探的回答都直接出自申命记。申命记是摩西五经的最后一 部,相传是摩西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后,向以色列民重申上帝与他们的立约,其 中回顾了以色列民出埃及后的种种历程,要他们牢记过去的教训,在应许之地过 敬虔的生活。耶稣的回答分别是申命记8 :3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 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申命记6 :1 6 “你们不可试探耶和华你们的神”:申 ”马太福音3 :1 6 一竹 命记6 :1 3 “你要敬畏耶和华你的神,侍奉他”。这三句话对应的以色列民在 出埃及后在旷野漂流的故事则分别是( 1 ) 出埃及记1 6 章和民数记l l 章,以色 列民两次以食物为由抱怨悖逆;( 2 ) 出埃及记1 7 章,因水争闹试探耶和华;( 3 ) 出埃及记3 2 章,以色列人造金牛犊作偶像,抛弃耶和华。 耶稣受试探时的处境也与申命记故事相似,如被上帝引导、旷野、饥饿、顺 从上帝的话语的必要性等等,表明这两个故事之间的关系绝不是偶然的,耶稣是 被上帝引到这里,作为一个犹太人重新经历以色列的民族经历。基督教教义认为, 耶稣若要担当救赎的使命,必得经受人所受的诱惑和试炼,因为这是他同情人之 软弱的基础,也是软弱的人知晓他的同情而得到安慰的基础,他也必须胜过这些 试探,好显明他的无罪,从而可以成为救赎主。他胜过了试探,显明他确以血肉 之躯承受了试探,也向人表明了人在生活中当有的品质和品格。用圣经的话说就 是“他能体谅那愚蒙的和迷失的人,因为他自己也是被软弱所困。”4 “他自己既 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总之,他在旷野受试探,与他在受洗 时对施洗约翰所作的解释是一样的,就是“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 于是在这一试探中,耶稣作为“上帝的儿子”就有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 他的神性的意义上使用,表明他与上帝有着异乎寻常的关系;二是在他的人性的 意义上使用,他是犹太人中的一员,他所要经历的正是犹太人在历史上所经历过 的。因此尽管耶稣受试探的事件是发生在旷野中的极其隐蔽的事件,除了耶稣 和撤旦以外,没有第三者在场:但由于耶稣和撤旦的对话里提及了上帝和以色列 民所立的约,所以这个事件涉及的事实上有四方:上帝、耶稣、撒旦和以色列民。 然而当这个圣经故事进入伊万叙述的“宗教大法官”的传说时,并非完全呈 现出了它在1 5 0 0 年前的意义。因为在传统的神话或传说里,“故事虽然都是借助 于语言媒介说出来的,但说本身仅仅是手段,怎么说并不重要,听 众所关注的是说什么。”而在这个由假想的作者伊万撰写或仿写的传说里, “怎么说”决定了“说什么”一开始,大法官就对耶稣说:“你也无须回答,不 用说话。再说你又能说什么呢? 你要说什么,我太清楚了。而且你也无权对你过 去说过的话再增添任何新的内容。”( 页3 4 7 ) 而他的囚犯也从始至终。一句话不 说”( 页3 4 8 ) 在以下的时间里,表面看来似乎只有大法官的独自但事实上, “第二个交谈者是无形的存在,虽然不见他的语言,可他的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痕 迹,正是这种痕迹左右着第一个交谈者的所有对语。我们感觉得出这是一场交谈, 尽管只有一个人在说话。还觉得出两个人谈得很激烈,因为每个对语都全力以赴 地在应对无形的交谈者,暗示在自身之外存在一个没有说出的他人的对语。”在 这场隔着1 5 0 0 年的时间进行的对话里,耶稣的话语已经完成,“记载在圣经里并 。希伯莱书5 :2 。希伯莱书2 :1 8 ”马太福音3 :1 5 。徐岱:艺术的精种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2 2 7 页 。【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杜,1 9 9 8 年,第 2 6 2 页 且告诉我们了”( 页3 4 9 ) ,大法官没有回忆和倒叙整个故事,因此这些话语没有 在说话的中间复现,而只停留在双方的意识里显然,从宗教大法官对耶稣的质 问看来,他并没有或者表现得没有全部地听见或接受。 马太福音里,耶稣引用上帝的话时,并不再添加什么,因为在西方基督教世 界里,圣经的话语表达的是不可动摇的真理,而且是作为永恒和现世之间的 生命联系,它是绝对的、无可置辩的权威留下的遗产。来自上帝的话语是只能被 全部肯定地接受的权威的话语,“它是完成、结束了的话语,语义结构稳定而呆 滞,是没有歧义的话语;它的含义用它的字面已足以表达,这含义变得凝滞而无 发展”。”而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看来,“权威性话语是不能重复的只能转述。 其不变性、语义限定性及固定性、其犀利之程度、一个真理之物、任何与之相关 的自由文体发展的不许可性所有这一切都使得艺术性地再现权威性话语成 为不可能本质上它是不能双声的;它无法进入到各种结构中去。”“但是大法 官在引用耶稣的话时,并没有采用转述的方法,他将耶稣引自上帝的直接引语改 为他引自耶稣的间接引语“你反驳说”( 页3 5 1 ) ,并省略了他每一个回答的开头 部分“经上记着说”。这一出处的省略使得耶稣出自上帝的话语直接被纳入大法 官的话语,脱离独白语境进入对话与此同时,圣经话语的权威意义就被剥 夺了,它降格为对话中的一种声音,一种可以与之对话的他人话语。而“权威话 语与政权、制度、个人这种权威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无法分开。因此,权威话语 同权威一起存在,也一起倒台。”“所以大法官对上帝的话语权威性的消解,也就 是对上帝的权威性的消解。在整个对话里,大法官只有一次提起了上帝。即使是 在这惟一的一次里,上帝也只是作为处在某种逻辑关系里的一方被提及: 你那时很明白,你只要迈前一步,仅仅作个向下跳的姿势,那你立刻 就在试探主,你就会丧失对主的全部信仰,你就会摔倒在你前来拯救的大 地上,摔得粉身碎骨,而那个聪明的前来试探你的魔鬼便会兴高采烈( 页 3 5 5 ) 这使得上帝在大法官的话语里被隐匿了,同时被隐匿的还有“耶稣与上帝的 关系,特别是建立在上帝权威性话语之上的关系的那部分内容”“由此,这个 事件的所涉及的四方上帝、耶稣、撤旦和以色列民中,上帝的位置被取 消了。 在大法官看来,上帝缺席以后,试探事件进入了新的语境。他高度评价这三 个诱惑的深度,将之成为“奇迹”本身,认为这是“某个永恒的、绝对的智慧的 。【目】北冈诚司:对话与狂欢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7 8 页 ”转引自【英】马尔科姆琼斯:巴赫金之后的陀思妥耶夫期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幻想现实主义解读) ,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杜,2 0 0 4 ,第2 0 1 页 ”【日1 北网诚司;对话与狂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7 8 页 “【英】马尔科姆琼斯:巴赫金之后的陀恩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纂幻想现实主义解读) ,长春:吉 林人民出版杜,2 0 0 4 年,第2 0 8 页 1 4 产物。因为这三个问题似乎集合成了一个整体,并预示着人类继往开来的整个发 展史,同时在这三个问题里出现了三个形象,而在这三个形象里又集中了普天下 人类天性无法解决的所有历史性矛盾。”( 页3 5 0 ) 在宗教大法官看来,这三个问 题仿佛集中预示了人类未来的全部历史,再没有比在这三种诱惑中所揭示的一切 更真实的了经过整个九十年的人生中对人性的深入观察和沉思默想之后,大法 官拒绝了耶稣在试探中所表现的人的超越性,认为有必要在人的自然性的维度上 重新解释这个事件。大法官认为大部分的人都是弱者,是“受不了强者所能忍受 的苦难的弱者”,不具备耶稣在同样的处境下所启示的品格,申命记中人的作为 重又回到宗教大法官的视野。第一个诱惑是食物,大法官说绝大多数人都是软弱 的,他们不能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靠着上帝的话生活。历史本身的发展佐证,就 绝大部分时间而言,人类看重物质食粮胜过精神食粮。第二个诱惑是行神迹,人 需要崇拜超自然的东西,大部分人为了满足宗教的信念需要看到神迹。如果耶稣 拒绝给他们神迹,他们会自己编造神迹。第三个诱惑是权力,谁接受了权力,谁 就“可以满足人在人间寻求的一切,即崇拜谁,把良心交给谁,以及大家最后怎 样才能联合起来”( 页3 5 8 ) 尽管整个故事里只有大法官一个人在说话,但他对耶稣的话语从隐蔽的排斥 到公开的驳斥,都显明了两种思想间激烈的交锋。大法官表达了。人身上全部人 间的、向下降的东西对人身上全部天上的、向上升的东西的反抗,并指出这个反 抗的胜利结局”“。他愤然抛弃了耶稣对这三个诱惑的答复,认为耶稣拒绝了这 三个诱惑,拒绝通过物质、神迹和权力诱使人们跟从他,就放弃了惟一可以使人 幸福的道路。因为他没有考虑人的本性,几乎没有人能有足够的坚强来保持忠诚, 而不能做到就会永远受诅咒。在漫长的十五个世纪的苦难以后,在将人的本性与 基督的学说进行对比以后,教会现在所做的就是在纠正耶稣的错误,。对基督事 业的修正,是把天上的学说降低到人间的理解,是让神的东西适应人的东西”。 从交流中信息的畅通这一角度来说,大法官与基督之间这种建立在单方面的 倾听言说的方式上进行的对话,呈现了明显的误解或曲解的效果。 第三节作为个体存在方式的倾听 当代德国基督教思想家汉斯昆在研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时比较了伊万与 阿廖沙。他指出:“如果说伊凡“着重于言,那么,阿廖沙着重于行。陀思妥耶夫 斯基坚信,在最后的神学问题中,理性的论证是无能为力的。”对这一判断的后 “【俄】罗赞诺夫 i _ j 上,第9 3 页 。即伊万 ”【德】汉斯昆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法官 ,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0 8 页 瓦尔特延斯:诗与宗教) ,北京:三联书店,2 0 0 5 年,第2 5 3 页 1 5 半句我没有疑义,但他对两兄弟的概括却未能尽如人意的确,从表面来看,阿 廖沙,这位“城郊修道院里刚满2 0 岁的见习修士”,具有宗教直觉,不但是兄弟 中唯独不和任何人对立的人,而且切实地在将感受到的宗教精神贯彻入自己的行 为中去;但实际上,阿廖沙只是一个“爱的化身”,一个象征性的精神符号,他 的“行动”也仅仅类似于东正教中“圣母”的悲悯而垂怜的目光,而缺乏作为人 的动感特征。因此,简单地说“阿廖沙着重于行”是片面的。至于伊万,则有着 更为复杂的情形。 从话语的力量上看,伊万自然是雄辩的。比如,他强大的说服才华的直接后 果借他的异母兄弟斯梅尔佳科夫之手完成了弑父行径就是一个例证。再 如,在小说末尾,即弑父案的庭审即将开始之前,伊万与魔鬼( 伊万的另一个自 我) 进行的那场滑稽而可怕的交谈等等,都显示了伊万确实具有“言说”的超强 能力。但是,我要补充的是,无论什么意义上的言说,实际上都必须具备大致相 当的对谈者才能有效地完成。否则,只能是喃喃自语或者痴人说梦,失去了意义。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伊万是一个言说的思想者,毋宁说是一个“失败 的言说家”。在对他的杰作“宗教大法官中”仔细地解析以后,我们发现从交流 中信息的畅通这一角度来说,大法官与基督之间这种建立在单方面的倾听论 述的方式上进行的对话,呈现了明显的误解或曲解的效果可以说,这是在思想 的庞大迷宫之外,“宗教大法官”对于伊万的最重要的意义即它揭示了决定伊 万的成功与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倾听的把握。 是的,必须把“倾听”作为一个关键词拎出来。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 已经距离“倾听”太过遥远。在我看来,倾听,我们生存在世的这种无比关键的 技艺,是这颗虔诚的心与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是这根瑟缩在秋寒中的“能思 想的苇草”获得温暖的第一种途径可以直截了当地说,没有倾听的耐心与诚意, 纵然世界充满了声音,也只余下一片杂乱可以想象,当一个悠闲的午后,当世 界被我们隔在门外,当封闭已久的心胸被我们悄然打开,真的声音,才会在身边 缓缓地流淌。我们当然可以找到无数个理由解释倾听的匮乏,但最根本的一点, 在我看来,是古典到现代这一巨大的社会转型的结果由于这一结果,个体生命 的惶然成为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真实境遇都市生活固然失去了宁静,田园村 庄里也没有借以躲避的安详。当轰隆隆的机器驶过,当现代性的铁钳刺痛沉睡千 年的大地时,我们终于明白,桃花源记,无非是又一次善意的文化想象虽然1 7 世纪的帕斯卡尔早已说过,人类的一切不幸都源于他们不肯安静地待在房间里休 息。但从目前来看,这一不幸的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成愈演愈烈之势。 那么,必须进一步追问的是,我们迷失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要“听”的。真的声 音”究竟是什么? 伊万做到了吗? 1 8 8 6 年,在谈到“缓慢”的伟大时,伟大的尼采强调了“走到一边,闲下 来,静下来和慢下来”的重要。他说:。在一个工作的时代,在一个急急忙 忙、慌里慌张和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时代。在一个想要一下子干掉一件事情, 干掉每一本旧的或新的著作的时代,这样一种艺术对我们来说不啻是沙漠中的清 1 6 泉,甘美异常。”诚哉斯言! 用缓慢去消解忙乱、用安静来抵制嘈杂,或许,只 有这样,这个时代里那一个个自由灵魂的飞翔才可能真的实现? 因此,我们迷失 的其实是源于灵魂深层的敬畏,我们必须着力去倾听的也是这一真正的魂灵只 有找到真正的敬畏之所在,才能结束那永恒的漂泊与流浪:只有让脚步慢下去, 来倾听这神圣的声音,才能从伟大的心灵中得到教益,才会真正懂得在这个世界 上安身立命的道理。从这个角度来看伊万,就会明显感到,比起他的兄弟阿廖沙 来,他的内涵要丰富细腻得多,他的无休止的精神对谈也让人体会出理性思辩的 力度。但是,纵然如此,概括来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航空器件维修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国际商务律师专业资格认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电子商务运营专员职业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解析
- 课件专利申请流程及费用
- 教学课件评语大全初中版
- 课件《水浒传》教学课件
- 2025年安全管理考试题库与答案系统
- 机电城消防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2025年工业生产自动化工程师技能鉴定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钢琴演奏家专业技能测评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知识题库附含答案
- 2025 年小升初临汾市初一新生分班考试数学试卷(带答案解析)-(人教版)
- 2025版劳动合同范本下载
- 2025-2026学年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全国“质量月”质量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福建卷(未来总是甜的)-2025年中考语文作文题解读
- 项目保密管理措施及方案
- 山东护士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
- DB51∕T 2868-2022 机关事务应急保障规范
- 高中艺术特长生合同协议
- 防暴器材使用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