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兰州市退役女足运动员大学学习适应性的行动研究.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兰州市退役女足运动员大学学习适应性的行动研究.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兰州市退役女足运动员大学学习适应性的行动研究.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兰州市退役女足运动员大学学习适应性的行动研究.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兰州市退役女足运动员大学学习适应性的行动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摘 要 本文运用了质的研究方法,采取行动研究,通过访谈、录音、参与观察、撰 写研究日记等对三名兰州市退役女足运动员的生活背景、 教育背景以及进入西北 师范大学大学学习的适应性情况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跟踪调查, 从而分析了影响她 们适应大学学习的各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行动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不 断反思, 形成了一个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再计划再行动再考察再反 思的循环过程。 本研究表明:三位退役女运动员之所以没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原 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她们的文化基础、个人的努力程度、家庭教育背景、以 及对她们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单一化等方面的原因, 并对其原因产生的根源进行 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目的在于探索一条如何使退役女足运动员更 快、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途径: 1. 必须解决运动员在队期间的“学训矛盾”问题: (1)提高训练的科学化程度; (2)加强文化课考试前的辅导; (3)加强比赛后的辅导; (4)加强对运动员的管理,建立适合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管理模式。 2. 必须加强个体努力程度: (1)充分明确大学学习任务的艰巨性,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2)给自己设定适合于个人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这样可以适当减少对学习 产生的心理负担,当实现所设定的目标后,再适当地提高学习目标,这样有助于 文化知识的学习; (3)在学习中要善于摸索,不断总结学习的成功与失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 的学习方法; (4)不要寄希望于考试作弊,应通过平时一点一滴的努力应对考试; (5)发扬体育人应有的体育精神,在学习上做到“持之以恒” 。 3. 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支持: (1)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应主动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2)利用互联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4. 考核方式应多元化 关键词:关键词:退役女足运动员;大学学习适应性;行动研究 ii abstract the essay used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action, interviewable talk, observation and write the research diaries to investigate three female football players who have retired from their position in the team in details and all according to their life background,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the adaptability for study of entering north west normal university, thus analyzing every element that affect them when they try to adapt the study of university and gave the strategy that fit for the behavior, test and rethink continuously and formed a circulated course, that is plan-take action-take investigation-rethink-replan-take action once again-take investigation once again and rethink twice.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reasons why the three players can not adapt to life of studying in university well are various. among them including the basis of culture, the level of their own effort, the family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they are lack of flexibility of test and various reasons. the essay analyzed the basic reason deeply and gave a final suggestion, its purpose is aim at trying to find a new way that can make these retired female football players adapt to the life of studying in university quickly and well, they are as follows: 1. we have to deal with conflict between study and training when they were in their teams. (1)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their training; (2)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before the examination of cultural lessons; (3)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after their competition; (4)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players statuses as students and try to form a manage style that is fit for study and training of players. 2. we have to strengthen the level of players own effort. (1) know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study task of university well and have the enough mental preparation ; (2) give themselves practical study goals, it can reduce the mental pressure that caused by study. when the practical goals come true, then improve the goal continuously, it is good for the study of cultural knowledge; (3) we should always think in the course of study and summarize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in learning, then try to find a study method that is suitable; (4) dont give hope to the cheat in the examination, you should face it by own effort that are accumulated in daily study; (5) develop the spirits of athlete and to study knowledge perseveringly. 3. try to use an kinds of social support. (1) you should ask your classmates or your teachers when you come across some troubles of study; (2) try to use the internet to deal with difficulties. 4. we should have a variety of examination method. keywords: retired female football players; the adaptability of study in university; action research ii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i 第一部分 引言第一部分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活是每一个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青年人所向往的生活, 它为提高青年 人的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修养、走向成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与此同时,它也是 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因为进入大学与没进入大学前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人际 交往环境是有很大差别的。 这一差别无疑对个体如何很好地适应新环境提出了挑 战。面对这一挑战,个体必须重新调整以往的适应机制,以便于更好地认知新环 境。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承受较大的压力,同时伴 随着敏感、敌对、焦虑、忧郁、恐惧等情绪反应。 2003年的一份研究报告 1 将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适应问题(一)学习适应问题 个体在进入大学后,面临学习内容扩广、加深,以自我监控为主的学习任务 的确立,能否发展出新的学习能力,以胜任学习任务的转变。然而对于这些问题 大学环境却较少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适应指导, 大学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必须由 自己实现从成人监控、指导的学习方式向自我监控与指导的方式转变,大学生在 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 1对大学学习的艰巨性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部分新生由于第一学期考试 成绩不佳,便对大学学习产生了恐惧感,甚至怀疑自己能否完成大学学业,导致 了严重的心理负担。 2.学习上过分依赖老师,缺乏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表现在不少大学生很难 适应大学学习规律,一方面该读的书都没读,另一方面又为不知干什么而苦恼, 学习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被动性。 (二)人际适应问题(二)人际适应问题 进入大学后,师生之间的交往增多,而同学互动也相对频繁,但同学间发生 冲突的机会客观上也大为增多。 大学生一方面要适应师生关系的改变, 另一方面, 是如何在频繁互动、冲突机会提高的情况下,发展与新同学的良好关系。由于大 学生在生活习惯、性格、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人际适应问题也显得 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 1.自我封闭,在与别人的交往上缺乏主动,不愿对朋友倾吐心声,从而导致 1 王涛,李文刚: 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及教育对策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3, 5 1 了心理矛盾加剧。 2.行为上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到别人,这突出显示了当代大学生作为独 生子女而具有的特点。 3.在交往技巧上,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了空前的空白和茫然。 (三)生活自理的适应问题(三)生活自理的适应问题 当代很多大学生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成长起来的, 从小到大过着衣食无忧 的生活,而事实表明,大学生在脱离父母监控与服务的情况下自己安排与照顾日 常生活的能力是很低的。很多新生在较长时间内不能适应和习惯独立生活,如: 有的大学生不善于妥善保管自己的钱物、事事丢三落四、生活无规律、花钱无计 划、遇事不知如何处理,一筹莫展等等。 (四)环境的总体认同问题 (四)环境的总体认同问题 即大学新生能否接纳新环境。由于进入大学是可预期的事件,大学生带着较 高期望进入新环境,而期望与现实往往存在差异,所以极易导致学生对新环境的 消极看法。通过近两年对635 名大学新生的调查表明:有54 %被调查的大学生认 为自己所上的大学与理想中的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以致产生迷茫、苦闷、消极、 厌学等情绪,严重影响了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上述研究表明:大学新生在处于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转折时期,一部分人还 未与新环境建立平衡,即没有完全地适应大学生活,因此他们相对于高年级学生 更加容易引发心理问题。说到这里,我要说明一点,我研究的对象是一群女足姑 娘,她们是甘肃省兰州市女足队员(职业球员) ,退役后以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份 招入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进行深造。相对于那些从高中考入大学的学生,她们 的身份更加特殊。那么,这些女足姑娘在入学后,如何认知新的环境,如何调整 自己来尽快地适应这种新环境, 在适应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以及如何克服这 些困难,最后怎样与新环境建立平衡等问题,引发了我研究的兴趣。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意义 个体在生活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生存和发展两大基本问题。如果说 小学、 中学的学习或者是在运动队的经历为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的 话,那么,大学生活就成为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生存与发展好坏的关键。对于大学 生这个群体来说,能否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直接关系到他们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2 同时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这些女足队员不仅代表着大学生,还代表着 各个项目在高校进行学习的运动员。 他们能否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不仅关系到今 后个人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所以,对女足运动 员入学适应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活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 (一)大学生活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 在人生的几个重大转折期中, 升入大学对于青年人来说是第一次重大的人生 转折。首先,我认为这次的转折是全方位的,个体不仅要面对生活环境的改变, 还要面对学习环境的改变,同时又要面对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其次,个体要花 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这些变化,重新设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 实现个体社会化的第一步,以便于今后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个意义上 讲,对女足队员的大学生活适应的研究也是有必要的。 (二)大学教育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增值 (二)大学教育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增值 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来讲,大学毕业生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受过高等 教育的人将来能为社会带来较大的收益。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如果 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不良必然会对他们将来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从而 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降低,进而降低将来的社会效益和个人收益。 (三)为高校对退役运动员的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三)为高校对退役运动员的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高校在帮助大学新生如何顺利的实现角色转变方面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随着 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职业运动员进入高校进行深造。毫无疑 问的,对女足运动员的大学生活适应研究也可以为高校提供可靠的依据,使校方 采取相对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来帮助这些职业运动员顺利适应大学生活。 那么对于 那些即将入学的中学生或者运动员来说, 他们就会对大学生活以及生活中所遇到 的问题有所了解,以便于他们提前为大学生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尤其是目前国 内大学帮助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辅导工作还比较薄弱,所以,更需要加强这 方面的研究工作。 (四)提升大众体育教练员素质,提高大众健身水平 (四)提升大众体育教练员素质,提高大众健身水平 2008 年奥运会即将来临,奥运会的各项准备和宣传工作也进行的如火如荼, 人们对体育的关注度也较以前大大提高。 同时, 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但是当前大众健身教练员自身的技术水平较低,理论基础较差,从而制约了大众 健身层次的提升。职业运动员本身具备着较高的竞技水平,进入大学进行学习后 3 他们的理论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当他们重新进入社会后可以为大众健身教 练员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极大地提升大众健身的层次。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提 升职业运动员的高校生活适应性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为将 来进入大众健身教练员队伍打好基础。 以上的分析也同时表明: 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关系到人的发展的基本理 论问题,对它的研究也能丰富转折期的适应理论和一系列相关的个体发展理论, 我想这也是这项研究的理论意义。我希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能够摸索出一 些规律性的东西, 从而探索出一条如何使高水平运动员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的有效 途径。 三、文献综述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外部分 (一) 国外部分 在西方的高校中,大学生流失(student attrition)的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大学生 没有完成学业就中途退学。比如:在美国,gerdes 和 mallinckrodt(1994)的研 究表明:每年大约有高达 40的高校在校生退学。而在这些退学的学生中,竟 然有 75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是因为不能适应大学 生活而退学。因而,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这些研究 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入大学对青少年个体成长的影响、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过程、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影响因素和如何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1入大学对青少年个体成长的影响 1入大学对青少年个体成长的影响 john.w.s.认为,上大学促进了个体的成熟。比如,上大学使他们从父母的监 控下走了出来,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独立;大学给他们提供许多课程,他们可以任 意选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同伴待在一起;有更多的机会发现和尝试不同的生 活方式和价值观;新的学习还可能给他们的智力带来新的挑战。 1 aseltine 和 gore 也认为上大学是一次好的成长机会, 而不是去遭遇艰难。 在 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过程中, 青少年个体表现出比在中学更少的忧郁和行为 不良。这与入学后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明显好转有很大的关系。sullivan 等人 (1980)对住校生和走读生两组大学生的研究表明:住校生比走读生有更强的独 立性,与父母的关系也明显好于走读生。这说明,离家上大学不仅对个体获得独 1 john, w. s. (1996). adolescence. dubuque: times mirror higher education group, inc 4 立性有益,而且有助于改善他们与父母间的关系。 但是,相当数量的大学新生在初上大学的日子里经历了来自学业、生活、情 感等许多方面的困扰和冲击。例如,astin,green,korn(1989)对美国 500 多所高 校的超过 300000 新生的调查表明,1987 年,8.7的大学新生报告经常感到沮 丧,1988 年这个数字上升到 10.5。这说明,大学新生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 感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沮丧。 以上这些研究表明,上大学促进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与此同时,个体在适 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一定的痛苦。 2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 2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 西方的很大一部分学者都同意 van gennep(1960)的观点,即大学新生要经 过分离(seperation)、过渡(transition)和融入(incorporation)三个过程的洗礼,才 能真正地适应大学生活。分离是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起点。从离开家庭,走 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个体要重新定义与家庭和朋友之间的关系。过 渡是去适应新的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融入是指在新的环境中形成了适 当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建立起来新的社会网络。在这三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就是过渡,因为过渡期的长短和过渡期的状况直接影响到融入的结果。也正因为 如此,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主要是指他们在过渡期的状况,大多数研究也聚焦于 此。 3影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因素 3影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因素 terenzini pt 等人(1994)对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研究认为,从中学到大学的 过渡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学 生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个性、教育和职业定位的理想、所进入的 大学的情况以及在大学中可能遇到的同学、教师和行政人员。在这些因素中,入 学前对大学生活的期待、社会支持、应对策略、家庭因素、居住地和同一性形成 情况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对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影响是研究者较为 关注的问题。 3.1 期待3.1 期待 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前总会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一定的期待,而 这种期待会影响将来的入学适应。对大学生活过于乐观的、理想主义的期待与现 实生活中的差距之间的矛盾是大学新生入学之后感到不适应的原因之一。但是, 新近的研究表明:虽然许多新生在入大学前对大学生活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但对 5 大学生活抱有乐观主义的、复杂综合的期待的大学新生入学后对大学生活有 更好的适应能力,因为这些学生对大学有较多的了解和心理准备。 1 3.2 社会支持和应对策略 3.2 社会支持和应对策略 社会支持一直被认为在帮助个体缓解压力方面 起着重要的作用。 2来自一位长者或知心朋友的鼓励和建议更有可能使个体对事 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寻找可靠的信息去解决问题。正处于转折期的大学新生不仅 经受着更多的压力,而且尚未获得独立性,仍然对成人存有依赖,使得社会支持 对于他们更具重要性。同时,社会支持状况还会影响到个体所采取的应付策略。 应对(coping)是个体在经受压力过程中帮助个体维持心理稳定的因素,是个体 减少心理忧郁或压力的认知或行为反应。holahan 等人(1995)对大学新生的父 母支持、应对策略与他们的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支持会使处 于转折期的新生更容易采取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 从而对新生的心理适 应起到积极的作用。 3.3 家庭因素 3.3 家庭因素 wintre,m.g. ritzer,1983) 。此类研究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对符号互动 的过程进行描述,从而达到对人的行为的理解。研究者必须采用同情的内省和解 释性理解的方式,进入并体验被研究者的个人经历。象征互动主义的研究设计是 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 前期的资料分析通常为后续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工作提供导 引方向(becker,1970; bogdan & tyler,1975) 。具体做法是:首先对收集到的资 料进行类别分析, 形成命题, 然后将命题整合为理论框架, 最后对结论进行检验。 收集的资料可以包括被研究者的生活史、自传、个案研究、信件、开放型访谈和 参与型观察的记录等(schatzman & strauss,1973) 。 3 六、对研究过程的设计 六、对研究过程的设计 质的研究者认为,研究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线性的关系,而是一 个循环往返、不断演进的过程。 4本文的主旨也在于探索出一条如何让高水平运 动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主要是学习适应)的有效途径,这条途径不是一成不变 的,也是在通过实践进行反思,然后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往返、不断演进的过 程。与此同时,质的研究提倡行动型研究(行动研究的定义:由社会情境/教育 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 为加深对实践活动 1 陈向明著: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第 93 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陈向明著: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第 57 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 陈向明著: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第 58 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陈向明著: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第 69 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9 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1) 。 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反思理性” (如图 1) ,其研究方法都来源于质的研究方法,因此,本人在研究过程的设计 方面倾向于建构主义的模式(如图 2) 图 1 行动与反思的循环 (资料来源:阿特莱奇特等人,1997:267) 在行动中反思 行动 实践理论 行动的意念 图 2 建构主义的探究循环设计模式 (资料来源:miller & crabtree,1992:10) 发明 / 设计 发现 / 收集资料 解释 / 分析 经验 / 不规则 说明 / 理论 1 陈向明著: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第 448 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0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辍学以及大多数心理问题多发生在一、二年 级。因此,本人随机抽取了大学二年级的女足队员 2 名,大学四年级女足队员 1 名。 (二)资料的收集 (二)资料的收集 采用开放式访谈法和参与型观察收集资料, 对访谈对象访谈若干次, 每次访 谈若干小时,并在征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录音。 (三)资料的整理 (三)资料的整理 每次访谈结束后,我都会把录音逐字逐句地整理出来,并且进行登录、编码 和归档。随着访谈的进行,这一过程会重复若干次,号码也会根据原始资料而不 断变化。访谈的过程中,我会及时记下访谈时的感想、分析资料的方法和过程。 (四)访谈提纲的设计 (四)访谈提纲的设计 访谈提纲是根据研究的问题为第一次访谈设计的, 大都为开放式问题, 目的 是更多更深入地了解研究对象对该问题的所思所想, 从而发现新的问题。 第二次、 第三次的访谈提纲根据前一次的访谈结果因人设计。 以下是我为第一次访谈 拟定的访谈提纲,具体问题包括: 1. 谈谈你在专业队的经历. 2. 当得知你要进入大学学习的消息后,你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什么期待?大学 生活的哪方面你最向往? 3. 入学后的大学生活与你入学前所期待的大学生活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具 体体现在哪几方面?(比如: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或其它) 4. 相对而言,你认为入学后最难适应的是什么?(比如:生活、学习、人际交 往或其它) 5. 谈谈刚入学时你对大学学习的看法(比如学习的意义等) 。你更重视哪方面知 识的学习? 6. 入学后, 你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怎么克服的?你是否会求助于他人?如果是, 你觉得谁最能帮助你?为什么? 7. 哪些因素最干扰你的学习(比如能力、情绪、努力程度或其它)?干扰的时 间有多长?(一个月?半年?一年或更长?)你怎么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 你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怎么办(不管它、请教老师、与同学讨论、自己想或其 它)? 11 (五)关于信度和效度的问题 (五)关于信度和效度的问题 1.信度问题 1.信度问题 信度是指研究的前后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 质的研究的信度 问题认为: 量的研究意义上的 “信度” 这一概念不符合质的研究的实际工作情况, 对质的研究没有实际意义。因为质的研究是将研究者作为研究的工具,强调研究 者个人的独特性和惟一性。因此,即使是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就同一问题、 对同一人群所作的研究,研究的结果也有可能因不同的研究者而有所不同。 1所 以,本研究不讨论信度问题。 2.效度问题 2.效度问题 效度是指研究的有效性,又分为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 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结果的真实程度。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结 果的可推广程度。因此,效度问题是本研究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本人预测了 在研究过程中影响效度的一些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2.1 2.1 从我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 我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大学校园的生活, 所以, 我亲身经历了从高中生活到大学校园生活的转变,体会过期间的很多困难,同时 也看到和听到了许多大学新生的困惑。 这对于我的研究对象来说, 我是个过来人, 一个局内人。这有助于我站在她们的角度,充分地理解她们的所思所想。与此同 时,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近三年了,对本科阶段的学习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 样一来,我就能够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我的研究对象的身 上所发生的事。 2.2 2.2 我也是体育专业的学生, 并且有着和这群姑娘相同的专项足球。 这就 能够让我对她们的心理特征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是我们之间的互动效果更好。 2.3 2.3 通过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的预研究, 我感觉到我在访谈中是一个好的 倾听者,但还算不上是一个好的提问者,因此,在这方面我要加强提问的技巧, 从而挖掘研究对象内心深处的东西。 本研究的样本很小,但符合质的研究的要求。质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认识 少数个案生活的本质而达到认识大多数人生活中深层次体验的目的。 如果本研究 能得到与我的研究对象处于同一或相似背景的人们的认同, 就说明本研究具有推 广度。 1 陈向明著: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第 100 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2 (六)关于伦理道德问题 (六)关于伦理道德问题 因本研究涉及伦理道德问题,所以我做了慎重考虑。在访谈之前,我向被访 者介绍了我的研究内容和目的,以便于被访者决定是否参加此次研究。此外,我 还就能否录音征求了她们的意见,并承诺对录音的内容完全保密。在访谈的过程 中,如果被访者由于个人原因不愿回答访谈提纲中的问题时,我绝不会强迫她们 回答;如果被访者不愿在录音的情况下讲述自己的某些经历,我会停止录音。令 人高兴的是,整个访谈过程进行的很顺利,没有出现任何上述情况。最后我向她 们保证,成文的时候会隐去她们的真名,如果公开发表一定会让她们提前审阅。 13 第二部分 研究过程 第二部分 研究过程 在论文的第一部分“问题的逐步聚焦”里,我曾提到本研究开始于 2006 年 秋,当时袁源已经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了,而亚男和卓琳刚好是大学一年级的新 生。为了保证质的研究过程的相对完整性和有效性,我将整个研究过程分为四个 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对被访者进入大学以前的经历进行描述;第二阶段主要是 叙述被访者的学习适应情况,同时分析了她们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的原 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三阶段是对第二阶段的检验,即:通过对上一阶段 提出的建议进行采纳后,这三位女足姑娘的学习适应情况是否有了好转,在这一 过程当中又出现了什么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第四阶段是检验这三位女 足姑娘通过再度调整后学习适应的情况。这一阶段也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检验。 一、被访者的经历迈向西北师大 一、被访者的经历迈向西北师大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将被访者进入大学前的一些经历呈现给读者,目的是让 读者对这三位女足姑娘进入大学前的人生经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袁源的经历 (一)袁源的经历 袁源,重庆人,说话有着浓厚的四川口音,她那一头精干的短发让人一看就 知道这是一位女运动员。 袁源是一位大方、 得体的女孩, 虽然平时她的话语不多, 但是通过跟她聊天你会发现她是一个早熟的女孩, 她的言行举止和看问题的角度 都要比同龄人妥当一些。袁源的父母都是工人出身,父亲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 母亲已退休, 享受着安逸的生活。 袁源从小学就酷爱足球, 与一般的女孩子不同, 她不仅热爱足球,而且还亲自尝试了这项世界第一运动。那时的她仅仅是把踢球 当作纯粹的娱乐,觉得这项运动有趣,能够带给她快乐,父母亲对于她的这个举 动也没有多加阻拦,他们认为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儿,在孩子童年的时候应该享受 快乐,换句话说,袁源的童年时光是很快乐的。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袁源马 上就要小学毕业,当时按照父母的想法,袁源应该去上初中,但是这个对足球充 满激情的小姑娘执意要进入重庆市体校进行足球训练。显然,父母对这个单纯的 决定是不会赞成的,因为这个决定意味着袁源今后要吃体育这碗饭了,而且能不 能吃上还不一定,父母亲不会拿着自己孩子的前途来开玩笑,他们的态度很坚决 不会同意袁源的想法。于是,这件事情就这样搁置了,袁源进入了初中阶段 的学习。但不知是否天意,就在袁源上初二的那一年,重庆市体校为本校的女足 14 后备力量培养人才、完善梯队的建设,该校的足球队教练考察了重庆市所有的中 小学,袁源这个极有足球天赋的女孩儿与其它几所学校的女孩儿一同被选中了, 得知这个消息后,袁源高兴的恨不得马上就进入市体校足球队进行训练,可是她 的家长还是不同意。这个问题可把教练难住了,如果放弃袁源,就等于放弃了一 个好的苗子,但是想要把袁源培养成一名出色的女足运动员,就必须征得家长同 意。于是,这位足球教练去拜访了袁源的家长,向家长说明了培养女足后备力量 的目的,并劝说家长,袁源是一个很有足球天赋的女孩,如果她能够进入重庆市 体校进行训练,那么以后很有可能去专业队发展,成为职业女足运动员,甚至进 入国家队, 为国争光。 在教练的一番劝说之下, 袁源的父母有些动摇了, 他们想, 如果以后袁源真的可以进入职业队,甚至国家队的话,那就出人头地了!哪位家 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啊!既是孩子上不了大学,能为国家争光,那也值 啊!最终,袁源的父母妥协了,袁源如愿以偿地进入了重庆市体校进行专业化的 训练。 十四岁进行专业训练对于一名专业运动员来说并不早,所以,袁源在训练时 非常刻苦, 别人付出十分的努力, 她就付出百分的努力, 那时她的脑海里只有 “刻 苦训练”四个字。在校期间,她也进行着一些文化课的学习,但是大多数时间还 是在训练中度过的。这段时间,袁源的文化功底几乎停留在小学的水平,没有太 大的提高。但是,她的足球水平大有突飞猛进之势,就在十七岁那一年,她进入 了甘肃省兰州市体工大队女子足球队,成为了一名职业运动员。从此,她的职业 运动生涯开始了。 作为一名职业球员,目的就是认真训练、提高球技、打好每场比赛。袁源满 怀着抱负与理想,力求认真对待每一堂训练课,每天过着重复的三点一线生活 训练-食堂-宿舍,自然也没了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在这期间,袁源的训练量比 以前更大了,生活也比以前枯燥乏味了,同时,她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 许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感觉到压力的存在。这压力来自自己和身边的队友,同时 也来自教练。首先,如果自己平常不刻苦训练,不用心体会,那么在赛场上就领 会不了教练的意图,从而抑制全队的战术打法,在赛场上犯错误,很可能就会被 替换下场,甚至失去了主力位置。要知道,体育项目,尤其是团体项目,场上位 置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稍有失误,很可能就被“打入冷宫” ;其次,她们的教 练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总是在训练和比赛中打骂队员,这位教练的出发点是好 15 的,可是方式方法上过于强硬了一些,谁要是在训练或者比赛中出现失误,她将 会受到教练员无情的指责,有些指责可以说是很伤队员自尊心的,这些队员每天 都担心自己被教练员指责,所以在训练的时候都不敢放开手脚,生怕自己的某个 动作运用的不合理或者某个球处理的不合适时会招来指责。用袁源的话说: “我 们每天都在提心吊胆中度过。 ”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下进行训练,袁源开始怀疑自 己还能不能在这条道路上飞得更高、走得更远了,她甚至开始怀疑她现在做的事 情是否有意义?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矛盾与冲突中挣扎。她很怀念当初无忧无 虑上学的日子,而如今,她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出路问题,可是,作为一名职业运 动员,除了出成绩,做强者中的强者之外,没有任何退路,如果下队转业的话, 除了体育方面的技能其它的都不会, 自己能够很好得融入这个社会吗?一系列的 矛盾与冲突在袁源的脑海里相互碰撞着,但是她也没有办法,要做的只有坚持! 再坚持! 就这样, 袁源在这种枯燥、 压抑、 焦虑的生活中度过了两年的时间。 2003 年,为了给甘肃省退役运动员解决出路问题,兰州市女足运动员以高水平运动员 的身份特招到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进行深造。从此,这些女足姑娘有了另外一 条出路上大学。由于机缘巧合,2004 年,袁源在一场比赛中意外受伤,医 生建议她以后不要做剧烈运动,无奈之下,袁源选择了退役,并于该年进入了西 北师范大学学习文化知识并进行运动训练。冠军梦虽然未能实现,但也圆了她的 大学梦,想到这一点,袁源还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她又有机会体验校园生活了, 而且是大学生活,对此,她充满了期待。正如在访谈中她说道: “我很期待大学 生活,觉得读大学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在大学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整个人从精神 上也比较放松,不像以前那么压抑,如果没有进入大学学习会很遗憾。 ”当我问 到她: “最向往大学生活的哪方面?”时,她回答道: “最向往教室里的读书环境 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就这样,袁源怀着期待的心情进入了西北师范大学。 (二)亚男的经历 (二)亚男的经历 亚男,沈阳人,她是一位面目清秀的姑娘,皮肤很白,要不是事先就知道她 是女足队员,从她脸上我还真看不出她是运动员呢。但是从穿着上就能一眼看出 她是个地地道道的女足运动员:天蓝色的运动上衣,黑色足球运动裤,一双很白 净的运动鞋,绝对是一副专业运动员的架势。亚男是一位性格开朗的女孩子,不 时还显露出几分童趣,这就是我跟她第一次聊天时她给我的印象。从谈话的过程 16 中,我了解到,亚男是出生于 1986 年,她的父亲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母亲 是一家企业的会计师,家里生活条件还不错。跟其他女足姑娘一样,亚男从小就 热爱足球,再加上东北的足球氛围比较好,所以她的父母比较支持她踢球。就在 她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被沈阳市足校选中,从此走上了体育道路。 十三岁那年,亚男进入了辽宁省青年队,从那里,她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 亚男在训练中很刻苦,悟性也很好,踢球很有灵性,教练员很喜欢她。三年的苦 练使她的球技有明显的提高,在她十八岁那年,她被转会到甘肃省兰州市女子足 球队继续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由于当时她的身体条件相对同龄的队员较淡薄 一些, 教练员让她在二队进行训练。 在职业队里, 一队和二队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 一队的队员是由兰州市体工队统一发工资的, 而二队的队员只有集训工资, 也就是说,二队队员平时的生活经费是由自己支付的;其次,队员受尊重的程度 不一样,二队的队员在某种程度上讲会被一些人所轻视,而一队的队员在这方面 要好得多。这无疑是对亚男的一个重大打击。尽管如此,亚男并没有放弃,反而 激发了她的斗志,她在训练中比往日更加刻苦,细心体会教练员在训练中说的每 一句话,认真领会教练员在训练中布置的战术意图。但是,在那样压抑的训练环 境当中,亚男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一次次的冲击中发生了改变,她回忆起刚进入 兰州市女足队的时候是充满着希望,因为她把这里当成她人生当中一个新的起 点,她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争取她人生美好的未来。但如今,她却找不到人生 的方向,她也想过退役转业,可是当今是一个知识的时代, “终身学习”是二十 一世纪的生存概念, 如果没有了知识的武装, 在社会上是很难立足的, 想到这里, 亚男深知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她渴望上学,好在西北师范大学为她们提供了一条 新的出路,最终,亚男放弃了她热爱的足球,于 2006 年进入西北师范大学学习 文化知识。在访谈中她说道: “我一定要上学!因为上大学很自由,同时还可以 接触许多新鲜的事物、认识新的同学、学习踢球学不到的东西。但是我担心文化 课学起来吃力,影响毕业。 ” 17 (三)卓琳的经历 (三)卓琳的经历 卓琳,本溪人,初次见面,她身着一身运动装,头扎马尾辫儿,看起来很干 练。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她是一个很直爽的女孩子,待人很真诚。卓琳是 1986 年生人,在队里和亚男的关系很好,因为她们都在辽宁省青年队呆过。卓琳的父 亲是一家企业的工人,母亲是个商人,经商多年,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卓琳的家 庭条件不错,从小就酷爱踢球,再加上辽宁省的足球氛围很好,有很多条件不错 的家庭都支持自己的孩子去踢球,卓琳的家庭也不例外,父母亲对她在足球道路 上的发展可谓是相当支持。 其实卓琳从小学四年级就进入了本溪市体校进行田径训练, 主要项目是四百 米和八百米,她速度很快,教练很看重她。在训练了两年田径之后,卓琳的教练 发现卓琳不仅爆发力好, 柔韧性和协调性也特别好, 很适合从事足球运动, 于是, 这位教练就想把卓琳推荐到辽宁青年女子足球队。起初,卓琳的父母对此还不放 心,他们想:这田径练得好好的,突然要转去踢足球,这是怎么回事?再加上对 辽青队的情况又不太熟悉,为此,他们老两口还亲自去了一趟沈阳,询问和了解 了辽青队的一些详细情况后,这才放心。就在卓琳十三岁那年,她被正式选入辽 宁青年女子足球队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足球训练。在辽青队的三年多时间里, 卓琳和亚男成为了好朋友,并在训练当中相互鼓励、相互进步。 十七岁那年,卓琳正式转会到了甘肃省兰州市女子足球队,同样的,她也被 分到二队进行训练。在这期间,卓琳经历了由最初的对足球充满激情到最后对足 球的厌倦。她觉得她的生活很苦,每天不仅要承受大运动量的训练,还要承受自 信心上的打击,因为她在训练中犯错的时候经常受教练的指责,每次指责都很伤 自尊,日子久了,自信心肯定都不足了。记得有一次参加全国女足比赛,几乎每 一位女足队员处理完一个球后都要回头看看教练, 生怕出现一点错误。 可想而知, 她们为什么对足球厌倦了,本来踢球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可是最终却成了一种 负担。队里规定每个星期天放假,所以,对于卓琳来说,周天是她在这期间最快 乐的时光,她可以在这一天充分地享受自由,她可以上街转转,可以在宿舍看看 小说,可以看看电视.,总之,在这一天,她可以做任何放松自己的事。 在队里训练得久了,也压抑得久了,卓琳好像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了,唯 一让她感兴趣的是进入大学学习。正如她所说的: “接到大学的入学通知后,我 18 特别开心,我很好奇大学的生活,对大学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希望自己能够 在大学学点儿知识充实自我,向往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生。 ”2006 年,卓琳 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进入了西北师范大学的校门。 以上是我为读者呈现出的三位女足姑娘进入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