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4篇_第1页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4篇_第2页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4篇_第3页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4篇_第4页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4篇【篇一】在我四十多年的人生记忆中,家乡的飞速发展给了我太多的感慨!我的家乡*是一座有着2500年悠久历史的县级市。*北临长江天堑,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就孕育了*人“民性刚、人心齐、敢攀登、争一流”的*精神。儿时的我在苏州由我的爷爷奶奶带大,直到我9岁才从苏州回到*上学。我记得,我的叔叔拉着我坐上到*的长途班车。80年代的长途车很是拥挤,一路开到*进入*地界时,已经是两个多小时。那时锡澄公路正在修建,汽车在沙土路上一路颠簸,又经过一个多小时,总算到达了目的地*西门汽车站。下车时,我浑身酸痛,头晕脑胀,不禁向叔叔和来接我的爸爸抱怨:路太差了。爸爸领着我们一路从人民路到东平庙巷再到北干宿舍走回家。我好奇的看向两边,又窄又不平的路两旁都是平房。这就是我有记忆后对家乡的第一印象。时移世易,九十年代的*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路不再坑坑洼洼洼,而变成了平坦的柏油马路,路两边的房子也从平房变成了楼房,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每个暑假,我都要从*去苏州看望爷爷奶奶。当时要在*建长江大桥,为此我和家人曾经数次到黄山国家森林公园看造桥的工地,看到桥墩高耸起来了,高速公路就要通了,我为家乡的变化而自豪。90年代末,*大桥通车。从*坐快客到苏州仅一个半小时。坐在车上看路两边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家乡城区的路变得干净整洁宽阔。现在*又开始建高铁和地铁。拟建的*高铁站将成为高铁线上的中心大站。到那时,我和家人就可以从*坐地铁到*购物,坐高铁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了,*的建设将再上一个新台阶。我期盼这一天的早日到来。我想,在以后家乡的路还会不停地变换着新面貌的。的确,家乡的富裕首先表现在道路的变化上,家乡道路的变迁也刻画着家乡人们生活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好。*也将越来越好!【篇二】我的外婆出生于1921年,出生的时代注定了她生于苦难、长于苦难、大半辈子都泡在苦水中,旧中国的内忧外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动荡都是苦难的源头。外婆出生在一户江南普通农户的家庭,外婆的妈妈,共生育了5个孩子,外婆是第4个,父辈、兄长的勤劳肯干,家庭条件好转,买了3间瓦房,总算有了自己的房产,就在住进新家没多久的一年间,外婆的父亲染病暴毙,外婆的大哥,受寒染上咳嗽,在他儿子出生没几个月就撒手人寰,外婆的二哥,才19岁,帮地主放牛,傍晚突遇暴风雨,牛受惊走丢,可怜的孩子吓的在暴风雨的晚上在外面找牛一夜都不敢回家,第二天回到家中,又惊又怕竟然夭折了。当时的外婆才4岁,还不能理解爸爸哥哥们怎么都不见了,妈妈为什么哭得撕心裂肺满地打滚。家道中落,外婆的姐姐早早被送去当童养媳,去河边洗衣服落水溺死,才14岁。外婆的小弟送去给别人家当儿子,虽然人家养的很宝贝,可也在9岁时生病夭折了。外婆和她妈妈真正的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如此苦难的童年,我们这一代人都无法想象。外婆常说,在她很小的时候,她听到大哥跟村上人聊天,说我家细妹很聪明,等过两年送她去学堂读书,后来大哥病逝了,外婆在旧社会始终没有踏进过学堂的门。小时候外婆一直跟我讲东洋人的故事:有人传信东洋人来了,在白毛上岸了,乡间百姓听闻全都惊恐逃命,大家都往野外坟地跑,那时候坟圈边芦苇特别茂密,乡亲都躲在里面,看着东洋人的飞机扔炸弹。东洋人还带来了瘟疫,外公的叔叔就是在东洋人来逃难的时候染瘟疫去世的。小时候不懂,长大学了历史才知道这就是日本人的细菌战。抗日战争还没结束,20岁的外婆坐着青布小轿跟从小订了娃娃亲的外公成婚了,跟同样命苦与寡母相依为命,14岁出门去上海工厂打工讨生活的外公结婚,婚后外公继续在外打工,家庭的重担都落在外婆一个人肩上,拉扯孩子、照顾老人、下地干活,做保姆当奶妈。小时候外婆跟我讲她年轻时的往事,说到做保姆的经历,经常提到的不是累不是苦,而是有一次,她在外面洗衣服洗到挺晚,回到东家家里,进门正好听到东家在教训自己的妻小,你们一天到晚什么活不干,人家一个人干5个人的活,到现在还在洗衣服没回来吃晚饭,你们怎么好意思坐着先吃的。外婆每次说到这个每次都对东家感激不尽,觉得再苦再累都不算什么。在外婆帮佣的时间里新中国成立了,乡下捎信来,我们贫苦百姓当家作主,家家户户都分田地了,外婆高高兴兴的辞了工回到家里,跟孩子团聚,虽然家里房子被东洋人烧毁一大半,但是没有了战争,种田、养蚕、割草、喂猪都不是苦。外婆走进了解放军开办的识字班,学习文化知识,能看懂申报纸不再是文盲了。孩子们一个个长大,大舅舅上了农中,小舅舅自学成才拉的一手好二胡被演剧队看中,大阿姨考上羊尖中学以后可以当个代课老师,妈妈考上了卫校,小阿姨去广州接班当工人转眼改革开放了,祖国越来越富强,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外婆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她经常感慨,在旧社会肚子都吃不饱,哪里想象得到现在有这么好的日子,住楼房、坐小车,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外婆在新世纪的2010年没有病痛寿终正寝,享年90高龄。在旧中国走到新千年,她的一生最好地反映了祖国近百年来的风雨历程。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祖国创造着时代发展的新辉煌。七十年之后,我们仍要坚守初心,坚守中国梦,开创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篇三】我是一棵雪松,我的故乡在遥远的西部边陲,祖先们一直生活在高寒地带,终年斗风霜,战雨雪,在树木家族中声名赫赫。由于我们终年挺拔苍翠,俊逸不凡,在大家族中有“树木皇后”的美称。人类朋友看见我们之后,也被我们英武的姿态所折服,于是把我的祖先带到了世界各地。所以现在,大家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看见我们的身姿了。40年前,那时我身高还不足2米,只能算是初通人事的总角小儿。一位慈眉善目的大叔在树木园中相中了我和两个弟弟。我们当时可高兴了,以为可以去热闹繁华的大城市。他把我们带到了这个院子里,我被安置在院子西面,一块河边凌乱潮湿的空地上,弟弟们在东面,倚靠在院门的两侧,兄弟三人遥相守望,互成犄角之势。院内是坑坑洼洼的泥地,稀稀拉拉地散布着野燕麦、荠菜、马齿苋、狗尾巴草等杂草,南北有两排低矮阴暗的土木结构平房,房顶长满了青苔,还夹杂着几株风中摇曳的茅草。真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我们兄弟几个可伤心了,哭得好几天都没有睡觉呢。由于我们不能自由活动,就只能“既来之、则安之”了。慢慢我们发现,这新家和我们原来生活的树木园比较起来,还是热闹了许多。院子里终日都有人进进出出,不分昼夜。更奇怪的是经常有人或是搀扶着、或是板车载着,步履匆匆、神情凝重地来到院内,在院子里住了几天之后,便步履轻松、眉笑眼开地离开了;可有时也有人被麻布裹身,抬着离开。当听到他们亲人呼天抢地痛哭时,我们可难过了。空闲时,那位儒雅的大叔和几位常驻在院子里的中年人,时常聚在我们周边闲聊。听到他们的对话,我们可算明白了。原来我们被带到了这个叫“羊尖卫生院”的地方,这位大叔和那些几个中年人都是医生。据说这个地方在1958年时就是医院了,当时只有半排瓦房。那时的医生前辈们都是乡下郎中出身,只能靠地里采些草药来治病,所以真有严重的疾病时,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大叔他们可不一样,他们都是从优秀的人才中选拔出来,而且经过专业的培训的,掌握的知识可多了。听他们说他们中有一位钱医生,原来是给猪看病的“猪郎中”,因为看病技术过硬,就选拔出来去培训了,现在是个出色的外科大夫呢;还有那位大叔,原来是部队里的卫生员,听说医术可高明了。大叔他们看病的武器也比前辈们先进多了,他们有号称诊断三宝的“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还有号称药物三宝的“青霉素、激素、维生素”,对付起许多疾病都是“手到擒来”,可厉害了。但是他们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时常能听到他们条件限制、无法施救时的叹息;看到他们竭尽全力、却无可奈何时的疲惫。可是大叔对于未来,却总是信心满满的,他常说:“有党和政府的支持,过几年,咱医院会建一座大楼,还会来专业卫校毕业的年轻医生护士,到时候我们看病就更有把握了。”果不其然,四年之后的1983年,我们的北面,建起来一幢三层的大楼,灰瓦白墙,可漂亮了。地上的杂草被清的干干净净,我们兄弟仨的脚下圈成了小花坛,种上了整齐的“万年青”黄杨树,在我的南面,还来了一位枝丫清梳的香樟兄弟,院子里的路面也用灰渣夯实了,平整了不少。之后10年中,陆续来了八位帅气的小伙和十几位漂亮的姑娘,院子里越来越热闹了。他们经常和大叔他们一起,在院子里讨论一些我听不懂的医学知识。虽然听不懂,可是看到他们神采飞扬的模样,我都禁不住的心生欢喜呢。慢慢的,院子里进驻了许多神奇的机器,有可以照见骨头的X光机,可以看见心跳的心电图机,可以辨别感染的血常规机等等。从那往后,来看病的老百姓更多了,还有许多都是乘着摩托车过来的,偶尔还能看到坐汽车来的呢。第一次看到人从汽车铁壳里钻出来时,可把我给吓坏了。我敢肯定,原来树木园的兄弟姐妹们绝对没有看见过!可惜我行动不便,要不我肯定要回去炫耀一番。一晃十余年了,我右边的香樟弟弟已经长成枝盖繁茂,风度翩翩的小伙了,我们兄弟仨也身强体壮了不少,虬枝叠叠,郁郁葱葱,有几分先祖迎霜傲雪的风范了。大叔头顶的头发已经略显稀疏,在夕阳下已经泛出些许花白了。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大叔依旧目光炯炯,时常与伙伴们院子中畅谈医院发展,未来几年,要再盖几座大楼,要吸引医科大学的年轻人,要更好满足老百姓看病的需求!1993年,两幢三层大楼在我们南面和靠河的东面拔地而起了,清一色砖混结构,红瓦白墙,窗户明净,方正气派。路上已经铺上了混凝土,平整清洁;还来了五位白玉兰妹妹,安置在我们兄弟仨之间的空地上;花坛间隙中,黑麦草小朋友铺陈其间,还间插了几位刺蔷薇、银桂小妹妹。四季常青,花开三季,我们的家缤纷热闹了许多。20年间,B超、生化机、胃镜、ct机等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日益完善,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皮肤科、口腔科、中医科,检验科、影像科,科室的划分愈加专业。听来看病的人说,我们医院的技术水平越来越好了,所以来看病的老百姓也越来越多了。院子空地常被汽车塞的满满当当的,都感觉有些拥挤不堪了。大家庭中不断有新鲜的血液流入。有几个精干的小伙听说是医学院本科毕业呢,他们宿舍就在我西面的三楼,时常看到他们在房间中挑灯夜战、伏案苦读。每每此时,我就会和新来白玉兰妹妹说:“看看吧,看看吧,要成为一个好医生可不容易了!上到大叔等年逾花甲的老前辈,下到弱冠之年的年轻小伙,白天辛苦工作,闲暇认真学习!和他们在一个大家庭,时刻都感觉充满了正能量!”四运循环转,寒暑自相承。大叔头顶已经完全花白,腰身也不再当年那么挺直了。当年的小伙子们,都已经成为各自科室的行家里手了,医院的事务也不需要他再操心了,大叔自然就空闲了许多。有一天,医生伙伴们敲锣打鼓,把身披红花的大叔送出院门。听围观的群众说,这是在送光荣退休呢!在喧天的锣鼓声中,我看到了大叔眼角泛出的泪光,饱含着欣慰和不舍。2015年,我们的院子再迎来了大修整。我们北面和西面的老楼都拆除了,北面重新造了一幢现代的医疗楼,西面河岸规划成了景观花坛。当陪我们几十年的老楼轰然倒塌时,我们都不禁流下了泪水。每天晨起时,我们都能看到,崭新的医疗大楼在朝晖中巍然矗立,简洁明亮,熠熠生辉;河畔新来的杨柳妹妹们,在温润的晨风里轻舒兰臂,翩翩起舞;还有蔷薇姑娘们凭栏伫立,依偎成美丽的花墙,含露吐芳,竞相绽放。我似乎也明白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代进步,万物推陈出新,世界才能更加美好,对于老楼崩塌的怨念,也逐渐释然了。近年来,院子里的小伙伴们工作更加忙碌了,不仅要继续完成繁重的医疗工作,还积极响应国家基层医疗改革的要求,进行慢性疾病管理、老年人体检、妇女病两癌筛查等等公共卫生工作。听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完成了住院1390人,住院手术146人,门诊371187人,DR9076人,CT2611人,人均管理慢病100余人,体检13291人次,完成国家级基层实训基地的创建,参加并出色完成全科基层教学活动,包揽*基层卫技竞赛团体及个人一等奖,代表*参加*省家庭医生技能竞赛,取得“*省十佳家庭团队”的好成绩呢。我们虽然只是医疗系统里最为基层的单位,但是我们并未甘于平庸,趁着国家对基层医疗重视支持的东风,我们在成为“老百姓健康的守门人”的路上,一路奔跑,从未停歇。工作虽然忙碌,可我的小伙伴们可不是只会埋头苦干的“工作狗”,他们的业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自2014年来,医院每年都会举办“迎新春”的文体活动,平日里不苟言笑的郎中们欢聚一堂,演歌舞,秀才艺,可真是每年的一大乐事呢。今年,还举行了“3.12树木和我”的活动,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都被不同的科室认领了,一位小伙伴还给我写了一首小诗严羊河畔杏林中,立根守土是雪松;铁骨铮铮当砥柱,虬枝叠叠垒金钟;为护百姓千日好,甘守门外执柳锋。获得了小伙伴这么高的赞誉,我心里可高兴了。我的心里明白,那群为了祖国的健康事业,一代代坚守在这边野小镇、奋斗不息的伙伴们,才是这个院子里最可爱的人。今年祖国70周年庆典,听说小伙伴们到时又会载歌载舞,我也非常荣幸自己成为伟大变迁的见证者,在最基层的医院一角,我祝福医院发展,我更希望在未来,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加入我们的大家庭,为了这平凡而伟大的事业而努力,做一个幸福的追梦人!【篇四】小的时候,都有很多梦想,虽然有的已不记得。那时候,我们刚刚从这个世界化生,对泥土和水、阳光和风的记忆尚未远离,生命如来时一般浩渺无际。正如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的那段充满科学和哲思的语言:“我们都是星尘。这一刻,你活着。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你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呼吸着空气,喝着水,享受着最近的那颗恒星的温暖。你的DNA世代相传回溯到更久远的时空,从宇宙的尺度来说,你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的所有元素,都诞生于一颗恒星的熔炉中。”每个人都是世界整体中的局部,每个生命的出现都要经过久远时空数以无计的排列组合,因此,生命与世界、生命与生命看似单立,实质内在的联系和转化无时不在。梦想,就来自于生命初始那一抹蓬勃而无形的力量。我有幸接触农工党也是多种机缘的汇合,当时对农工党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一种直觉。首先因为自己来自农村,对农工二字有亲切感。二是从我的推荐人,一位农工老党员那儿看到了她对这个组织的热爱,让我心生向往。三是我大学学的医学专业,毕业后没能在医卫岗位,加入农工党也算是一种回归。如我所愿,我加入了一个简单朴实、积极有为、民主和谐的组织,尤其是它包容的氛围、畅通的呼吁渠道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作为一名14年党龄的农工党党员,我写社情民意也只是近几年的事。记得第一条社情民意是在农工党市委调研处的启发和鼓励下写的建议弱化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的外资权重,真正取消外资超国民待遇,没想到能被全国政协采纳,这给予我极大鼓舞,深深体会到我党在听取民声、采纳建议的开放胸怀和务实作风。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能了解到实体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作为基层公务员在具体工作中的所见所思。还是在市委会的不断鼓励下,我破除了原先不必要的顾虑,放心地有话直说,提交了一些与政务环境、基层政府相关的实际问题,这些意见建议都得到了上级的高度重视,更让我信心倍增。如建议处置程序性违规需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基层反映需坚持“过罚相当”原则处置企业程序性违规等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采纳;当前“红顶中介”涉企收费“简”而不“减”需梳理被中共*省委采纳,时任省委书记李强对此作批示,中共*市委对此建议也作了批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党在建言献策方面,真的是不怕提问题,只怕没问题。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线工作人员,某一方面的问题也许你是最清楚的那一位,所以,如何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常葆惠眼,善于发现,常常自问“这个能不能提一下?”有灵感时不妨记一笔,哪怕一句话、一个标题,这样可以时常提醒自己关注和思考这一问题,等素材成熟时再动笔。在点点滴滴的个案问题、个别困难中,挖掘深层次的原因、症结,并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是每一位身处一线岗位的基层工作者和党派成员的应尽义务。2012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广西山区几位瑶族的代课老师,被他们在艰辛生活里对教育事业的坚守所感动。代课老师们收入极低,但有着一颗对家乡和教育事业深沉的热爱之心。广袤的大山和贫瘠的土地能滋养出这么多优秀的民族教师,是必然的。他们敬畏自然,感恩社会,有的自称“大山的守护者”,有的以“用心呵护教育”、“勤蜂”勉励自己,他们是大山的脊梁。在了解到具体情况后,我萌发了助学的设想。2013年5月,在农工*基层委员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