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运用刑罚学基本原理,结合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观点,对 刑罚在运行过程中对社会成员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进行现实考察、历史考察及价值 考察;分析了刑罚心理效应产生、运动的内在规律;探讨了刑罚最佳心理效应的 模式及其内部构成的特点;提出了实现刑罚最佳心理效应所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论文内容主要有: 阐述了研究刑罚心理效应的重要意义。刑罚心理效应是联结刑罚与公民行为 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很强的“实践品质”,它能满足社会成员公正、安全的心理 需求,起到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功效。 论述了刑罚心理效应的概念、特点及其产生基础。刑罚心理效应是刑罚制定、 适用过程中对社会成员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它具有客观实在性、社会历史 性、多元复杂性、主观能动性等特点。刑罚的惩罚性与规范性以及个体心理活动 机制是刑罚心理效应赖以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分析考察了现代刑罚对不同社会成员所产生的具体心理效应。主要有:对一 般公民产生的守法心理、安全心理效应;对潜在犯罪人产生的威慑心理、警戒心 理效应:对犯罪人产生的痛苦心理、悔改心理、对抗心理效应;对被害人产生的 安抚心理、对抗心理效应等。 回顾考察了历史上报复刑、威慑刑、等价刑、矫正刑等不同历史类型刑罚所 产生的不同心理效应。 最后探讨了刑罚最佳心理效应的模式,提出了国家在司法活动中最大程度地 发挥刑罚的正面心理效应和最大限度地减少、防止其负面心理效应所必须遵循的 主要原则。 关键词:刑罚;心理效应;现实考察;历史评析;最佳效应 a b s t r a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d o e ss o m er e s e a r c ho nr e a l i t y , h i s t o r ya n dv a l u eo f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e f f e c to f p e n a l t yw i t ha p p l i c a t i o no ft h eb a s i cp r i n c i p l eo fp e n o l o g ya sw e l la st h e k n o w l e d g e ,s t a n d p o i n to fp s y c h o l o g y t 。p r o b ei n t ot h ei n h e r e n tl a w so fp r o d u c i n g a n d r u n n i n g o f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e f f e c to fp e n a l t y , t o e x p l o r et h e b e s t p a t t e m o f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e f f e c t o fp e n a l t y , t o p u t f o r w o r ds o m em a i np r i n c i p l e sw h i c h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m u s to b e yb yi no r d e rt or e a l i z et h eb e s tp a t t e r no f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e f f e c t t h ea r t i c l eh a v et h ef o l l o w i n gc o n t e n t s t o e x p o u n d t h eg r e a tm e a n i n go fr e s e a r c ho n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e f f e c to f p e n a l t y f o r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 s eo fp u n i s h m e n t 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e f f e c to fp e n a l t yi st h e b r i d g eb e t w e e nt h ep u n i s h m e n ta n dt h ep u b l i cb e h a v i o r i tp o s s e s s e sg r e a t p r a c t i s e q u a l i t y ”,i te a nm e e t 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n e e do f s o c i a lj u s t i c ea n ds e c u r i t yo f p e o p l e ,t o p l a yi m p o r t a n tp a r ti nt h eg e n e r a lp r e v e n t i o na n d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p r e v e n t i o n t oe x p l o r et h ec o n c e p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p r o d u c i n g - b a s i so f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e f f e c to fp e n a l t y t h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e f f e c ti st h ei n f l u e n c ea f f e c to n p e o p l e p s y c h o l o g yp l a y e db y t h em a k i n ga n d e x e c u t i n go fp e n a l t y i tp o s s e s s e s t h ef o l l o w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b j e c t i v er e a l i t y , c o m p l e xd i v e r s i t y , h i s t o r i cs o c i e t ya n ds u b j e c t i v e a c t i v i t y i t a r i s e so nt h eb a s i so fp u n i s h m e n ta n dr u l eo fp e n a l l ya n dp s y c h o l o g y m e c h a n i s mo f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t o e x p l o r ed i f f e r e n t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e f f e c t sp r o d u c e db y d i f f e r e n tt y p e so fp e n a l t y w h i c ha r i s e ni nd i f f e r e n th i s t o r i c a le r a t h er e v e n g ep e n a l t y , t h ed e t e r r e n c ep e n a l t y , t h er e t r i b u t i o np e n a l t ya n dt h ec o r r e c t i o np e n a l t y t oe x p l o r et h ed i f f e r e n t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e f f e c t so nd i f f e r e n tp e o p l ep r o d u c e db y m o d e mp e n a l t y :t h em i n do fs e c u v i t ya n dl a w - a b i d i n gt ot h ep u b l i c ,t h em i n do f d e t r r e n c ea n dw a r nt ot h ep o t e n t i a lc r i m i n a l s ,t h em i n do fp a i n ,r e p e n ta n da n t a g o n i s m t ot h ec i m i n a l s ,t h em i n do f o p p o s e t ot h ev i c t i m s t oe x p l o r et h eb e s tp a t t e mo f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e f f e c to fp e n a l t y , t op u tf o r w a r d s o m em a i np r i n c i p l e sw h i c ht h eg o v e r n m e n tm u s to b e yi n o r d e rt om a x i m i z et h e p o s t i v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e f f e c ta n dt om i n i m i z en e g a t i v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e f f e c t k e yw o r d s :p e n a l t y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e f f e c t ;r e a l i t yr e s e a r c h ;h i s t o r y r e v j e v : t h eb e s tp a t t e r n i i 论刑罚的心理效应 导言 讲求效果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理性追求。 在社会中,任何刑罚制度的运行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因而刑罚的理论与实践不 能不关注刑罚在社会生活中的效果,寻求它的最佳效应。那么,刑罚有哪方面效 果? 哪些效果是我们所应追求的? 怎样才能达到这些效果? 这些问题是刑法学所要 面对、回答和应该解决的。 刑罚的效果,简言之即刑罚在运行过程中对其作用对象产生的物质性或精神性 的影响、结果。刑罚的作用对象有两种:一是其物理作用对象:犯罪人;二是其心 理作用对象:全体社会成员。与此相应,刑罚效果的内容不外乎以下两方面:一是 刑罚对犯罪人所产生的物理上的效果,我们称之为刑罚的物理效应:二是刑罚对全 体社会成员所产生的心理上的效果,我们称之为刑罚的心理效应。刑罚的心理效应 与物理效应是紧密联系的,它们两者构成刑罚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部效果。 刑罚的心理效应是指刑罚在运行中对社会成员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主要 内容有:安全心理、守法心理、威慑心理、警戒心理、痛苦心理、悔改心理、安抚 心理、对抗心理效应等。刑罚的心理效应产生于刑罚的制定、适用的全过程,其对 象包括:一般公众、犯罪人、潜在犯罪人、被害人( 及其亲属) 等全体社会成员; 刑罚的物理效应是指刑罚对犯罪人生命、自由、财产、资格等权利的剥夺与限制 ( 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罪犯再犯条件的一定程度的剥夺、限制) 。它产生于刑罚的适 用阶段,其对象是犯罪人。 刑罚的物理效应与心理效应之间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刑罚的物理效应是心理 效应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心理效应则是物理效应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刑罚的目 的不在于其物理效应( 即剥夺、限制犯罪人生命、自由、财产、资格等权益) ,而 在于其心理效应( 即对社会成员产生安全心理、守法心理、警戒心理、威慑心理、 安抚心理、悔改心理等效应) 。刑罚的心理效应较其物理效应而言,具有对象更 广、过程更全、内容更祥、价值更高的特点,因而在刑罚的效果中占据主导和支配 地位。刑罚心理效应对于刑罚效果来说具有目的性和终极性。 刑罚是一种必要的“恶”1 。这句法谚同样体现在刑罚的心理效应上:之所以说 ,边沁指出刑罚之“恶”有以下5 种:强制之恶、刑罚产生之苦、恐惧之恶、错误控告之恶、衍化之恶。参 见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版r 第6 7 页。 1 它是一种“恶”,因为它的适用给犯罪人及其亲属造成了心理痛苦。犯罪人也是 人,也是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利益、幸福同样是国家和社会福祉的一部 分; “罪犯与任何其他人一样是社会的一员,他们的幸福是社会幸福的相应的 部分,他们的痛苦是社会痛苦的相应部分。”2 之所以说刑罚是必要的“恶”,因为 它能对社会成员产生守法心理、安全心理、警戒心理、威慑心理、悔改心理、安抚 心理等积极的效应。刑罚正是通过这些心理效应来影响、调节人们的行为,起到预 防犯罪,维系社会公正,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心理需求,为社会公众的心理平衡与 安全提供保障。 古今中外对刑罚心理效应的关注和探索由来以久。从苟予到韩非子,从贝卡利 亚、边沁到费尔巴哈、菲利,他们对刑罚的心理效应都有过有益的探索及精辟的论 述。早在我国先秦时期,荀况就认识到罪刑关系对刑罚心理效应的影响,认为罪刑 必须相适应,这样刑罚才能在人们心目中产生威信,才能有效地对被统治阶级进行 统治。他指出:“刑称罪则治,不称则乱”3 、“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4 。韩非 子通过刑罚与犯罪得利大小的比较,经验地说明了刑罚威慑效应产生的内在机理。 他说“所谓重刑者,好之所利者细,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蒙大罪,故 奸必止者。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 故奸不止也”。唐代思想家沈颜指出:“夫赏罚者,不在乎必重而在乎必刑,必刑 则虽不重而民戒,不刑则虽重而民怠。”5 揭示了刑罚的确定性、适度性与刑罚威慑 效应之间的关系。同样,在西方,刑事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提出了著名的 “心理强制说”。在刑法领域,他是把人作为一个自然的存在者来考察的,认为人 具有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正是这种趋利避害、避苦求乐的原始本能、感性 冲动诱惑人去犯罪的,所以耍阻止犯罪就需要用市民刑罚来抑制、制止这种本能冲 动、感性欲望,就必须科处于作为恶害的刑罚,使人们预先知道因犯罪受到的刑罚 之苦大于因犯罪所得到的快乐,从而抑制犯罪的感性冲动。据此,费尔巴哈给市民 刑罚下了定义:“所谓市民的刑罚是因为实行了权利侵害由国家所加以用刑法予以 威吓的感性的恶害。”6 在费氏看来,“心理强制”的实质就是用法律进行心理威 慑。“心理强制说”是“费尔巴哈刑法理论的核心,不仅是他主张的罪刑法定的理 论基础,也是他所主张的犯罪原因论、权利侵害说以及刑罚本质论、开6 罚目的论的 理论基础。因此,有的学者称他的学说是心理强制主义的刑法学说。” 日本近代新派刑法学家宫本英惰把刑罚的效果分为两种:是实际效果,二是情 感效果。t r 宫本英惰认为,要正确理解刑罚的目的,必须首先全面考察刑罚制度的 2 j b e n t h a m iw o r k so fj e r e m ye e n t h a m ,e d i t e db yj o h nb o w r i n g p 3 9 8 3 苟子正论 4 萄子君子 5 转引自甘雨沛主编:刑法学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2 9 8 页 6 陈兴良著: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t 9 9 8 年版,第1 0 9 页 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8 3 、8 4 页 2 现实作用,并认为刑罚的作用有两点:一是实际效果,一是感情效果”8 。他认为: 实际效果是指预防犯罪的效果,即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对于感情效果,他认为 包括三点:一是平复犯罪的被害人及其亲属的报复心理,二是作为一种社会公愤的 显示;三是使一股性的报复情感得到满足的效果。对于上述感情及实际效果他认 为,刑罚与其说是为了实际效果的利益,倒不如说主要是为了要求感情效果的利 益”9 。显然宫本英惰已经认识到刑罚的心理效果的重要性。他从物理和心理的角度 对刑罚效果的进行了分类,但并不彻底。因为无论是一般预防还是特殊预防主要是 通过刑罚的心理效应来实现的。因此,宫本英惰所说的刑罚的实际效果( 即一般预 防与特殊预防的效果) ,其主要内容实际上也是刑罚心理上的效果( 同他所言的感 情效果一样) 。 刑罚作为国家对付犯罪的主要手段,有着久远的历史。在它漫长的发展史中,经 历了种种变化、改革,并进一步趋向完善。历史上不周时期的统治阶级由于对刑罚 心理的不同认识和追求,而采用了不同类型的刑罚,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效 应。可以说刑罚进化发展的历史就是刑罚心理效应不断丰富、完善,在曲折中趋向 合理的发展历史。报复刑时代的刑罚是以安抚心理、痛苦心理效应为目的;威慑刑 时代的刑罚是以威慑心理、痛苦心理效应为宗旨;矫正刑时代的刑罚则追求悔改心 理、安全心理效应;等价刑、折衷刑时代的刑罚则讲求各种心理效应不同程度地兼 顾和统一。 探讨和研究刑罚的心理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刑罚心理效应与刑罚目的、 本质、功能等刑罚理论紧密相联,研究它可以拓宽刑罚理论的视野、丰富刑罚理论 的内容、增强刑罚理论的张力;其次,刑罚心理效应是联接刑罚与公民行为的桥梁 和纽带,具有很强的“实践品质”。“心理支配行为”,通过刑罚的心理效应可以 有效地预防犯罪:1 、它有一般预防的功效”。刑罚的一般预防功能正是通过对社会 成员产生的守法心理、警戒心理、威慑心理、安抚心理效应等才得以实现的;2 、它 有特殊预防的功效。刑罚通过对犯罪人的威慑心理、悔改心理、警戒心理等效应, 从而起到预防犯罪人再犯的功效。( 当然刑罚对犯罪人的物理效应,即剥夺、限制 犯罪人的生命、自由等权利也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特殊预防的功效,但这种预防毕 :。絮撼荨一蹴鬻裂黧紧需嚣甓者1 9 9 认6 轰勰纛一般 鬻星票主二瓣器鬻了李勰的群君嘉勰徽慧鬣鬻:替拶 舅盆器蓑一簇霪望慧釜嚣萎里箍裂磊雾鬈麓需掌嚣篙器絮亲矗黑赫 翥,罚器篓螽墓证芋羹藻。堕鍪曩蔷饕謇夏嚣莩襄? 墓蓑孬釜暑凳轰訾:主葑? 1 釜耋:磊巽篓孬擎? ? 霎蔷豢 犁嚣,慧譬蔫吉矗嫠翼! 鑫毳徽晨髻嚅篙琴萎矬靠嚣嚣善a ;仪苌嚣 冀斋j 型i 亲热? 嚣蒸蓑? 毁艘髫i 嚣端;意嚣品麓器蕊荤秽豢苗麟 票j ! i j 嚣蠹誓麓溢裂菜言毒譬呈嚣紫鬟室嚣? 冀尝箍嬲褊害筹妊范 磊,;,:等裂翼霎荦磊 翥薹罢盖主鍪尹凳票嚣蓄震;i 鬣善淼鼍甏装i 裂裂荮 翼蠢垩嚣穗静裔翼慧耀票裴言柰姜:学兰高勰嚣嚣篇嬲! 蔫戮蔷 对象应作广义的理解,因为人的心理不是凝固不变的,一般预防的对象应包拮:硐犯罪预忿笤、小刘衙o u 制 竟是定时间、定空间、一定程度上的,是消极被动、不彻底的预防,并非刑罚 所要追求的) 。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刑罚是为其心理效应而存在的。对刑罚心理效应的研究具 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是刑罚学应面临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主要运用刑罚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观点, 对刑罚心理效应的些基本问题作初步探讨。 第一章刑罚心理效应概述 人是高级动物,对于外界的刺激都会做出心理反应。对于刑罚的运行,社会成员 都能自发地产生有针对性的心理感受、反应( 即心理效应) 。本章就刑罚心理效应 的概念、特征、产生基础及内容分类等作简要阐述。 一、刑罚心理效应的概念和特点 刑罚心理效应是指一定刑罚的运行对社会成员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即刑罚 在其创制、适用过程中使不同社会成员产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感受、反应及体验。 刑罚心理效应的内涵有三方面内容:1 、刺激主体,即定刑罚的运行,包括刑罚的 制定、启动( 追诉) 、裁量、执行四个阶段;2 、感受主体,指全体社会公众,包括 一般公民、潜在犯罪者、犯罪人( 及其亲属) 、被害人( 及其亲属) 等所有社会成 员;3 、效应内容,即不同社会成员对刑罚的运行所产生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心理 感受、反应。刑罚对不同的社会对象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现代刑罚的心理效应 主要有:对一般公民产生的安全心理、守法心理等效应:对潜在犯罪人产生的威慑 心理、警戒心理等效应:对犯罪人产生的痛苦一心理、悔改,心理、对抗一心理等效应; 对被害人及其亲属产生的安抚心理、对抗心理等效应。刑罚的心理效应存在于人的 心理活动过程中的认识、情感、意志三个阶段。刑罚心理效应具有以下特点: l 、客观实在性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任何活动都伴有心理现象。刑罚作 为国家惩治、遏制犯罪的强制性手段,不能不对社会成员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刑 罚的心理效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具有无形性,但却是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人 和周围的环境永恒不断地相互作用着。客观世界无数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 以感觉、表象、思想、情感、愿望种种形式反映在人脑中,并引起回答性的反 应。人脑中这种以各种心理现象为形式的对现实的反映,是存在于我们之外 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的反映、跌象。”“在社会中,犯罪的存在 曹e t 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9 页 4 是必然的,所以刑罚的存在也是必然的,社会成员不管其愿意与否,他们总是处于 一定社会的刑罚规范的引导、保护、制约之中。刑罚的心理效应,就其产生方式来 说,是客观刑罚作用于人所引起的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是脑的反射活动;就心理效 应的内容来说,是人对客观刑罚的反映,是刑罚作用于人的心理产物。刑罚的心理 效应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好或坏,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实在性。 2 、社会历史性人总是一定社会、定历史时期的具体存在物。“人的本质 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 社会的人,人的心理是社会的心理,“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 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社会成员对刑罚的心理感受除受刑罚这一主导因素制约外,还受社会制度、文化习 俗、伦理道德等外界社会因素的影响。“人的想象,自然而然适合于所在国的习 俗;八天的监禁,或轻微的罚款对于一个生长在温和国家的欧洲人,其刺激程度不 下于割去一条手臂对于亚洲人的威吓,一个法国人受了某种惩罚名声扫地,懊丧欲 绝;同样的惩罚,施之于土耳其,恐怕连一刻钟的睡眠都不会使他失去”“。因而, 同样的刑罚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中,对社会成员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同样,刑罚也不是抽象的,它总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具体的刑罚。与此相适 应,刑罚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也就不是抽象的,它一样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人类社会 历史上曾出现过报复刑、威慑刑、等价刑、矫正刑、折衷刑等五种类型的刑罚”,不 同类型的刑罚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不尽相同。如在报复刑时代,刑罚产生的心理效应 主要有:安抚心理、痛苦心理、威慑心理、对抗心理等;在威慑刑时代,刑罚产生 的心理效应主要有:威慑心理、痛苦心理、对抗心理等;在等价刑时代,刑罚产生 的心理效应主要:安全心理、守法心理、威慑心理、痛苦心理,安抚心理、警戒心 理、对抗心理等;在矫正刑时代,刑罚产生的心理效应主要有:悔改心理、痛苦心 理、警戒心理、对抗心理等。 3 、多元复杂性刑罚对社会成员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多种多样、生动丰富 的。首先,不同的社会成员因其与刑罚的关系不同,对刑罚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就会 不同。如犯罪人、被害人、潜在犯罪人、一般守法者等对刑罚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 感受、反应;其次,不同种类、强度的刑罚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也不尽相同,如生命 刑、自由刑、肢体刑、财产刑、资格刑产生的心理效应就有所不同。同一种类但强 度不同的刑罚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也有所差异,例如同是自由刑,8 年的监禁与3 年的 监禁对相关人产生的心理效应是不同的;再次,同样的刑罚作用于不同的对象所产 生的心理效应也是有所差异的,如罚金刑对于百万富翁和对经济贫困者产生的心理 巍 一一一 妈隅嗍鲫 效应就不会相同。最后,同主体对刑罚的心理感受也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并存 的,如安全感、守法心理等可以在人的内心同时存在。总之,刑罚的不同,社会成 员的心理品质不同以及他们的利益和观点等不同都将导致他们对刑罚心理感受的差 异性。 刑罚心理效应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元的。这源于人与刑罚之间法律关系的不 同性、个体心理品质的多样性、人心理活动的复杂性( 认知的多样性、情感的多元 性、意志的两极性) ,以及外界刑罚刺激的多样性。刑罚各心理效应之间不应是杂 乱无章的堆砌、叠加,而应是相济相成、和谐有序的有机体。所以,在追求刑罚心 理效应的时候应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满足、平衡各种人群的心理需求。 4 、主观能动性刑罚心理效应是个体对客观刑罚的主观反映,但这种反映不 是被动机械地反映,而是带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即经过人主观世界的加工,折射 而后形成的。“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 西而已”“。因而,同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同样的刑罚在不同的人身上产生的心理 效应会有所差异。任何个体对科罚的心理反映,都是同他的心理品质、个体特质, 以及他的知识、观点、信仰、经验等相联系的。“早期行为心理学家把心理的反应 过程描述为“s r ”,即刺激一反应。但这一公式过于简单,新行为主义在实 验的基础上提出了“s 一0 一r ”的公式,强调了“0 ”这一中介变量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o ”至少包含两类变量:一类是需要变量,一类是认识变量。”。由于个体 的需要和认识是千差万别的,因而他们对刑罚刺激的心理反应也是多样不同的。因 为刑罚心理效应具有主观性的一面,所以,关于刑罚心理效应的一些结论都是描述 性的,具有或然性( 高度可能性) 的特点,而并非绝对的、对所有人都完全适用 的。但大多数正常人在同种情况下,对刑罚的心理感受是大致相同,具有共性的。 社会成员对刑罚的心理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在实践中积极能动地进行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动物心理的产 生和发展只是适应外界环境的生物活动的需要,而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则服从于 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需要。人的意识、心理具有能动性,刑罚的心理效应也具有一 定的能动性,它对个体的行为具有一种导向、支配作用。正因为如此,研究刑罚的 心理效应才显得十分重要。 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分为认知、情感、意志三个阶段,刑罚的各种心理效应分别 属于心理活动中的这些阶段。安全心理属于认知活动;安抚心理、痛苦心理属于情 感活动。人的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即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或减力的功能a “情感不 只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而且对人类行为动力施与直接的影响” ”。因而,痛苦心理、安抚心理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导向作用:安抚心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2 1 7 页 ,谢邦宇等著: 行为法学法律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9 7 页 8 卢家楣主编: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9 8 页 6 理可以满足被害人报复愿望,使他们安份守法:而痛苦心理可能导致两种不同的行 为意向:一是悔改,是对抗。所以,在刑罚适用中要注意刑罚的适度性、教育 性、人道性,促使犯罪人朝悔改的方向转化,避免因刑罚过重,而使犯罪人产生抵 触、对抗的心理。 守法心理、威慑心理、悔改心理、警戒心理属于人的意志活动。“意志就是人 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对行动的调 节有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前者在于推动人去从事达到预定目的的所必需的行动,后 者在于制止不符和预定目的的行动”。因此守法心理、悔改心理、警戒心理、威慑 心理直接推动个体从事合法行为或制止着个体从事违法犯罪行为,是我们所追求的 正面心理效应;而对抗心理则推动人们从事越轨、违法甚至犯罪行为,是我们所应 避免和克服的负面心理效应。 二、刑罚心理效应的分类 刑罚的心理效应是丰富多样、多元复杂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刑罚的 心理效应进行不同的分类。 1 、根据刑罚的存在形态,可以划分为静态刑罚心理效应和动态刑罚心理效应。 静态刑罚心理效应是指刑罚的制定、颁布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如守法心理,安全心 理,威慑心理,警戒心理效应等;动态刑罚心理效应是指刑罚的动刑( 追诉) 、量 刑、执刑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主要表现为:痛苦心理、安抚心理、悔改心 理、对抗心理等;同时,动态刑罚心理效应中也有静态刑罚所具有的守法心理、安 全心理、威慑心理、警戒心理等效应。 2 、根据反应主体,可划分为:对一般公民的心理效应;对犯罪人( 及其亲 属) 的心理效应:对潜在犯罪人的心理效应;对被害人( 及其亲属) 的心理效应 等。 3 、根据刑罚的种类及执行,可划分为:生命刑的心理效应、肢体刑的心理效 应、自由刑的心理效应、资格刑的心理效应、财产刑的心理效应以及缓刑、减刑、 假释的心理效应和熏刑、轻刑的心理效应。 4 、根据刑罚心理效应本身的价值,可划分为:刑罚正面心理效应和刑罚负面 心理效应。刑罚正面心理效应是一种积极的、有利的心理效应,它有助于国家刑罚 目的实现,如守法心理、安全心理、警戒心理、安抚心理、威慑心理、悔改心理效 应等:刑罚负面心理效应是指不符和刑罚目的、不利于预防和惩治犯罪的心理效 应,它是一种消极、有害的心理效| 立,它有悼于国家刑罚目的、功能的实现。如抵 触、对抗等心理。在刑罚的运行中要努力追求和实现正面心理效应,尽力避免和减 i 。曹日吕主编: 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3 6 0 页 2 0 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3 6 l 页 7 少负面心理效应的产生。 5 、根据刑罚的历史类型,可划分为:报复刑的心理效应、威慑刑的心理效应、 等价刑的心理效应、矫正刑的心理效应、折衷刑的心理效应等。 三、刑罚心理效应的产生基础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事物用于人所引起的高级神经 活动,是人脑的反射活动。刑罚的心理效应不是凭空产生,它的产生须有两个前 提条件:客观刑罚和个体心理机制。 ( 一) 客观刑罚 刑罚是刑罚心理效应赖以产生的客观外部条件,是社会成员( 反映主体) 形 成心理反映的外在刺激源,是刑罚心理效应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刑罚就无所 谓刑罚的心理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刑罚不外乎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 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而对罪犯及其他社会成员施加的心理与生理上的强制性影响 和抑制性刺激,以期消除犯罪人和可能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结构及其犯罪行为”。 刑罚心理效应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刑罚。 刑罚之所以能对人的心理产生作用,主要是由于刑罚具有两个本质特征:规 范性与惩罚性。 1 、规范性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等不同种 类的社会规范,正是这些规范维持和保证了人类行为、社会关系的稳定性和秩序 性。刑罚作为法律规范中的一种,其规范性的内涵有两方面:一是行为规范,一 是裁判规范。刑事古典学派代表人物费尔巴哈指出“刑法从与司法官相关联来 看,是裁判规范:从与一般人相关联来看,是行为规范”2 2 。另外,刑罚规范还具 有预测的作用,即“人们根据法律可以预告估计人们相互间将怎样行为及行为的 后果等”2 3 。 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刑罚是行为规范,即作为一种受到一定价值观承认、并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行为模式。刑罚作为行为规范,通 过对犯罪与刑罚的具体规定,事先向人们公布了一个罪刑价目表,为人们的行为 划定了禁区,向人们的行为发出了禁令,要求社会成员无条件地遵守、服从,使 公民懂得国家对其社会成员的行为期待,并在经常、反复的同类信息刺激下,逐 步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守法心理、警戒等心理,从而引导他们的行为,使他们的 举动有所趋避。作为行为规范的刑法,有规范一般人行为的作用,这实际上是 :,方强著:法制心理学群众出版社1 9 8 6 年版t 第2 2 4 页。 2 2 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1 9 9 6 年版,8 7 、9 8 页。 2 3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 9 9 7 年版版,第2 5 9 页。 8 罪刑法定主义的保护社会的功能”2 4 刑罚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只要求社会成员知晓具体犯罪的行为类型及其社 会危害性,并从社会一般准则和伦理道德的层面上了解刑罚规范的基本精神,而 不要求行为人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犯罪的构成要件”。 作为行为规范的刑罚具有导向作用,个体通过它可以预测大多数社会成员会 依法行为,从而产生免受犯罪行为侵害的安全感( 即社会保护的安全感) 。 刑罚作为一种裁判规范,要求法官必须准确地理解、掌握犯罪行为的构成要 件及刑罚的基本精神、目的。法院必须在罪刑法定的原则下,严格按照构成要件 的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来对行为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最终定罪量刑。因而, 刑罚规范具有对司法权进行限制、约束,把司法权的运做严格地控制在法律的范 围内的功效。“作为裁判规范的刑法,有限制司法权滥用的作用,这实际上是罪 刑法定主义的保障人权的功能”2 6 。社会成员( 包括犯罪人) 通过刑罚作为裁判规 范的规律作用,可以估量、预测到国家司法机关的合法行为,使他们产生免于司 法权肆意、法外侵犯的安全感( 即人权保障的安全感) 。另外,司法人员也因裁 判规范的存在,而产生职务守法心理。 刑罚的规范性主要是在刑罚的制定、公布中产生的,所以,应加强刑事立 法、法制宣传,使社会成员知法、懂法和守法,这样,才能使刑罚规范的安全、 守法、威慑、警戒等心理效应得以充分发挥。 2 、惩罚性惩罚性是刑罚所固有的的本质属性。刑罚与其他社会制度的 根本区别就在于它的严厉惩罚性,离开了惩罚性,刑罚就不成为刑罚了,也就不 是一种犯罪的结果了。“刑罚与惩罚具有不可分离的联系,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 常识。在这个意义上说,惩罚是刑罚的题中应有之意。没有惩罚,就没有刑 罚。”刑罚的执行不仅使给罪犯的生命、自由、财产、资格等权益受到剥夺和 限制,同时也使犯罪人受到社会舆论谴责、伦理道德的非难,使犯罪人社会评价 贬低、名誉丧失,使他们产生定的痛苦心理。惩罚性是刑罚心理效应赖以产生 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刑罚的惩罚,表达了国家社会对犯罪行为的否定评价和权威 性谴责,满足了社会正义观念,安抚了被害人受伤心理;刑罚通过惩罚犯罪行 为,使犯罪人产生一定的痛苦心理;刑罚通过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使社会成员知 道犯罪与刑罚是因果相联的,从而对意欲犯罪者产生威慑心理效应;刑罚通过对 犯罪行为的惩罚,一方面使公众感觉到法律的公正与权威,另一方面也是对守法 行为的肯定,从而能促成、增强社会成员的守法意识;刑罚通过对犯罪行为的惩 罚,可以有效地遏制犯罪,给社会成员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也由于刑罚 2 4 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1 9 9 6 年版,8 7 、8 8 负 2 5 陈浩然著:理论刑法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7 页。 2 6 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1 9 9 6 年版,8 7 、8 8 觅。 2 7 樊风林主编刑蹄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4 4 页 9 的惩罚或惩罚失度,导致犯罪人或被害人方产生不满、抵触心理; 刑罚的本质属性是惩罚,但并不意味着刑罚仅仅就是惩罚。刑罚在惩罚的同 时,要考虑教育、矫正的因素。随着刑事实证学派教育刑思想向现代刑罚的渗 透,刑罚在报应、惩罚的基础上增加了改善、矫正的内容,表现了较大的教育改 善性。如假释、减刑、缓刑、免于起诉等制度,现在已成为刑罚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它们体现了刑罚的宽容性、奖赏性和人道性,有利于罪犯人的矫正改造, 使他们产生悔改心理。 刑罚的惩罚必须适度,过轻与过重都不利于刑罚正面心理效应的产生,有悖刑 罚目的的实现。刑罚的惩罚是在动态刑罚中实现的,即在刑罚的适用、执行中实现 的。另外,刑罚的惩罚性还有以下三点特征2 8 :l 、刑罚的惩罚性具有潜在性和间接 性:这种惩罚性只有在人们违反刑罚时才会降临在行为人身上。2 、刑罚的惩罚性 不等于纯粹的暴力,它是由法定的机关依照法定的规定、程序执行的。3 、刑罚的 惩罚性不是刑罚实施的唯一保证力量。刑罚的遵守还需要诸如道德、人性、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刑罚的规范性与惩罚性之间是“礼”与“兵”的关系,先“礼”后“兵”。首 先是静态刑罚的宣告、规范、导向作用,然后是动态刑罚的追诉、量刑、执行。即 对违反刑法者进行惩罚,使制定的刑罚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执行、得到确证,以 维护刑罚的权威、尊严,使刑罚的积极心理效应能得以发挥,刑罚的目得以实现。 ( 二) 个体心理机制 客观刑罚是刑罚心理效应产生的外界刺激源泉,个体心理机制则是刑罚心理效 应产生的内在心理基础。刑罚心理效应的产生离不开入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现象 从动态性维度上可以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 动态过程,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反映正常个体心理现象的共同性的一 面。个性心理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稳定和带有倾向性的的个性心理 特征,包括个体的能力、性格、气质等”。这些心理过程及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的存 在,为人们感知和接受刺激信号并作出相应性的心理反应,提供了心理机制的基 础。人的认知活动能够认识、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所以人能够认识、理解刑罚的 内容、后果、意义、作用等。人对刑罚的认知活动是诸多心理效应产生的基础。如 对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必然因果关系的认识,可以对有犯罪欲望者产生威慑心理:对 刑罚规范的认识知晓,可以使些法盲中的“不知将犯者”产生警戒心理:对“罪 刑法定主义所具有的保护社会、保障人权、规律行为等功能的认识,可以使社会 成员( 包括犯罪者) 产生一定程度的安全心理;对刑罚的正当性、权威性的认识, 2 8 参见张文显主编法理学1 9 9 7 年版,第5 9 页 z 。参见卢家摺主编,心理学上海 民出版社1 9 9 8 版版, 第2 、3 页。 有利于社会成员守法心理的形成和巩固。由于先天生理条件的差异和后天所受教育 不同,不同的社会成员会具有不同的认识水平、能力,即具有不同的认识广度、认 识深度、认识准确性等。认识水平的差异影响、决定着公民对刑罚运行的感知、情 感、意志等心理反应。“认知的作用在于判断和选择。分析判断主要包括分析判断 行为的意义、行为成功的概率,行为的收益与代价,行为的法律意义与道德后果 等。分析判断为行为选择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选择则是对各种需要、利益、动机、 目的的权衡和择取,特别是在各种相互冲突或重迭的价值、利益、义务之间作出抉 择”如对公安机关侦破能力的过低认识,会导致个体在侥幸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犯 罪;罪犯人、被害人对法院量刑轻重的认识偏差,能导致他们产生不满情绪、对抗 心理等。 个体在认知的基础上会产生一定情绪,即情感体验。“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 同时会它采取一定的态度,如满意,喜爱,恐惧,愤怒,厌恶等,这些现象叫做情 绪。”叭情感具有多极性的特点。痛苦心理、安抚心理等都属于人心理过程中的情 感阶段。“人对客观事物不仅感受、认识,还要处理、改造。为处理、改造客观事 物丽提出目标、制定计划,然后执行计划、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这类活动叫着意 志行动。在意志行动中,那种下决心和准备克服困难的内部过程叫意志。”刑罚 对不同对象产生的威慑心理、警戒心理、悔改心理、守法心理以及对抗心理都是属 于人心理过程中的意志活动阶段,它们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或抑制的功效。刑罚正 是通过这些意志阶段的心理效应来调控人的行为,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第二章刑罚心理效应的现实考察 刑罚的心理作用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不同的社会成员因其与刑罚的法律关系 不同,对刑罚的心理反应与感受也就有所不同。“人们不是从社会意义,而是从同 个人的关系( 的角度) 去考察刑罚。”孙现代刑罚对一般公众、潜在犯罪人、犯罪 人、被害人( 及其亲属) 等不同社会对象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一、对一般公众的心理效应 一般公众主要是指除有犯罪欲念者以外的公民,他们占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 3 0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 9 9 7 年版版t 第1 3 6 页。 3 1 曹曰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7 年版- 第1 页 3 2 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l 页 ”本弗利:犯罪学的历史发展,转引自西北政法学院科研处编: 外国法学参考资料第3 辑1 9 8 3 年,第3 2 页。 1 1 数。 ( 一) 安全感效应 安全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安全是首要 和必须的。每个人都需要安全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有着犯罪而没有刑罚的社会将 是怎样的状态。在存在着犯罪的社会中,f f t - t 习的存在和运行无疑能带给和增强社会 成员的安全感。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为相互递进的五个层次,它们依次是:生理 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当个体的前一种较 低层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后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就随之产生。人的安全需要 仅次于生理需要,对于社会成员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和基本的需求。人在基本生理 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一种强列的安全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地得到 了满足,接着就会出现一整套新的需要。我们可以把它们大致归纳为安全需要类 ( 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及焦虑和混乱的折磨,对体制、秩序、法律、界限 的需要,对于保护者实力的要求,等等。) ”“ 社会成员的安全感需要主要是通过对法( 特别是刑罚) 的需要来实现的。“法 ( 律) 需要,是指人们对于现存法资源和尚未设定的法资源的肯定性要求。形 成法需要的契机很多,当个体在某种环境中无法依靠现存社会道德规范满足自身 时,就可能产生渴望依靠强制性规范来改变环境,实现自己合理行为的愿望。” 国家为了给社会提供一个安全环境和稳定的秩序,满足社会公众的安全需求,制定 和实施了各种法律法规,其中,刑罚能给社会成员的基本安全提供最强有力的保 障。“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等都属于社会基本安全,它们是 人类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最起码条件。此种条件若不能维持,则社会关系的稳定性 将被打破,社会将陷入一片混乱,一切秩序都将不复存在了。所以任何国家的法律 都对社会基本安全加以特殊维护。而这种法律中最典型的部分即刑法,它把严重侵 犯社会基本安全的行为,都视为对整个社会的侵犯,定义为犯罪。对于犯罪行为, 规定了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即刑罚。”刑罚的安全感是指刑罚的存在和运行给社 会成员心理所带来的他们的生命、自由、财产、资格等基本权利有所保障、保全的 主观感受、体验及预期。安全感效应是刑罚应具有的项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效 应。刑罚安全感效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保护的安全感( 免于犯罪行为的 侵害的安全感) ;二是人权保障的安全感( 免遭国家司法权肆意侵犯的安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悲催的狮子经理650字10篇范文
- 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模板
- 六年级写人作文我的好朋友500字12篇范文
- 企业年度财务预算编制及执行报告
- 特别的除夕夜作文400字8篇
- 企业培训需求调研报告数据驱动版
- 时代的选择课件
- 纪检四大监督课件
-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新编商务应用文写作》第四章 习题参考答案
- 输电线路路经复测安全、技术交底
- lpr利率管理办法
- 印刷装订车间管理办法
- 第三章 金融远期
- 阿尔茨海默症诊断标准
- 课堂有效教学课件
- 规范诊疗培训课件
-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期末复习专练:短文填空(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保安证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辅警面试考试试题库目(答案+解析)
-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数学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