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微生物.ppt_第1页
致病微生物.ppt_第2页
致病微生物.ppt_第3页
致病微生物.ppt_第4页
致病微生物.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致病性微生物 1 沙门氏菌2 葡萄球菌3 李氏菌 沙门氏菌 Salmonella 引起人类伤寒 副伤寒 感染性腹泻 食物中毒和医院内感染 并引起动物的沙门氏菌病 是重要的肠道致病菌 沙门氏菌概况 概况 伤寒和副伤寒的年发病率 在第一 二次世界大战间 一般均高达30 100人 有的国家达200 300人 有的甚至达600人 1950年以后普遍下降 副伤寒占伤寒病例的15 20 甲型副伤寒是逐年减少的趋势 乙型副伤寒在东欧较多 丙型副伤寒已极为罕见 我国自解放后 伤寒发病率逐年下降 但近几年 发病率明显回升 流行较为严重 并常发生局限性的暴发流行 1976 1980年间的全国范围的调查 自人群收集到的菌株以伤寒沙门氏菌占首位 约占25 概况 沙门氏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血清学很多 国外 除日本 均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占第一位 在英国 沙门氏菌的食物中毒占首位 在美国 仅次于金葡菌 列第二位 在我国 沙门氏菌仍是最主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 在我国 沙门氏菌感染的血清学中 发病率最高的当推鼠伤寒沙门氏菌 其中尤以本菌的院内感染最为严重 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医院内感染 近年来已几乎遍及全国 在国内 鼠伤寒沙门氏菌所致食物中毒事件 占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总数的29 5 也占第一位 由于菌株对抗生素的广泛抗性 成为治疗和预防中的难题 概况 除鼠伤寒沙门氏菌外 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血清型还有 纽波特 肠炎 奥雷宁堡 鸭 德尔卑和猪霍乱 在日本 鼠伤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不多见 而以肠炎沙门氏菌占首位 在我国 除鼠伤寒沙门氏菌外 其它血清型依次为 猪霍乱 病牛 都柏林 德尔卑 汤卜逊 肠炎 纽波特 鸭和斯坦利 在我国 除伤寒 副伤寒外 沙门氏菌感染未纳入疫情报告 但在感染性腹泻患者中 沙门氏菌肠炎占很高比重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性状 沙门氏菌是肠杆菌科的一个属 本属细菌为G 杆菌 通常有动力 具有周生鞭毛 发酵糖类时 除个别外 均产生气体 不发酵侧金盏花醇和蔗糖 不产生靛基质 不分解尿素 PH7 2 不产生乙酰甲基甲醇 沙门氏菌属有A Z和O51 O67共42个O群 58种O抗原 63种H抗原 到1987年底为止 已有2213个血清型 沙门氏菌和食物的关系 沙门氏菌在人和动物间广泛传播 所有的温血动物和许多冷血动物是沙门氏菌的宿主或潜在宿主 这些带菌动物是动物性食品中沙门氏菌的主要来源 已发现沙门氏菌的动物有 黄牛 水牛 绵羊 山羊 猪 象 马 狗 猫等 从猪和猪肉中检出的沙门氏菌 以鸭沙门氏菌为最多 31 其次为德尔卑 24 火鸡 8 从鸡鸭鹅兔羊驴等动物中检出的沙门氏菌 以鼠伤寒 31 和汤卜逊 26 为最多 从肉蛋奶等食品中检出者 则以鼠伤寒 19 鸭 18 和德尔卑 14 为最多 水产品中亦常检出沙门氏菌 常见血清型有鸭 纽波特 德尔卑等 沙门氏菌和食物的关系 在沙门氏菌的传播中 病人和带菌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也是食品污染的另一来源 我国饮食行业从业人员带菌检查的结果看 人的沙门氏菌带菌率在1 上下波动 夏秋季可达2 但冬春季带菌率很低 呈现季节性消长 从业人员的职业与带菌率有明显的关系 据调查 掌刀的厨师带菌率可高达40 自带菌者分离的菌株以鼠伤寒 德尔卑 鸭 火鸡 纽波特为多见 这与自动物分离的菌株血清学一致 提示可能是职业性感染 同时 人的带菌又是造成肉类食品污染的重要原因 所以带菌者的因素在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由于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不严 常发生误食病畜或带菌动物的肉而造成的食物中毒暴发 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 以肉食品为主 据我国调查 128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中 由肉类引起的有108起 占84 3 其中主要是牛肉 32 其次是猪肉 29 和马肉 15 沙门氏菌和食物的关系 与一般的沙门氏菌感染不同 伤寒的流行历来以水源性为主 城市生活用水如果未经有效的净化处理就排放到河流 造成水源的严重污染 是导致伤寒流行的重要因素 从污水中检出的沙门氏菌血清型极为复杂 常见的血清型有鸭 德尔卑 阿贡纳 火鸡等 值得注意的是伤寒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亦常从污水中检出 分别占6 和3 5 未经有效净化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用于城郊菜地的灌溉和施肥 可使蔬菜遭受沙门氏菌的严重污染 如北京市污水灌溉区蔬菜瓜果沙门氏菌污染情况 小萝卜71 4 黄瓜24 番茄3 等 沙门氏菌的致病作用 伤寒沙门氏菌 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仙台沙门氏菌只对人类致病 沙门氏菌I的其它血清型对人和动物均可致病 有的血清型具有宿主选择性 如马流产沙门氏菌只对马感染 雏沙门氏菌只对鸡感染等鼠伤寒沙门氏菌可以使各种动物感染发病 而且致病力强 各种受感染的动物都可以做为传染源而使人类发生感染 沙门氏菌的致病作用 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的临床类型主要有三类 1 伤寒型 由伤寒 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 2 败血症型 最常由猪霍乱 鼠伤寒和肠炎沙门氏菌引起 3 胃肠炎型 主要由沙门氏菌I的各种血清型引起 最常见的是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和感染性腹泻 是由于沙门氏菌在食品中大量繁殖 侵入肠道后继续繁殖并释放出大量肠毒素 引起剧烈的胃肠炎 沙门氏菌的致病作用 关于沙门氏菌肠毒素 Koupal与Deibel 1975 首先描述了可使乳鼠肠道发生液体蓄积的沙门氏菌肠道毒性因子 Sandfur与Peterson 1976 记述了沙门氏菌肠毒素的皮肤通透因子 对热不稳定 可使家兔皮肤血管的通透性发生改变 其作用与霍乱毒素和大肠埃希氏菌LT无区别 次年 1977 又报道了该毒素与霍乱毒素的中和作用 以及可使CHO细胞发生延长作用 用超声波和丝裂霉素处理 可促进沙门氏菌肠毒素的释放 100 10分钟 有93 的肠毒素被破坏 沙门氏菌的预防 1 控制传染源是首要的预防措施 对于医院内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预防 最重要的是及时做出首例患者的确诊 及时隔离治疗 2 做好食品卫生管理工作 对于食品从业人员的带菌检查不能流于形式 对于有胃肠炎症状者 应多次进行粪便培养 查出的沙门氏菌带菌者应调离工作并隔离治疗 3 应做好从业人员的卫生培训 严格执行卫生制度 并严格监督检查 4 食用的畜禽类应集中饲养 以便经常进行卫生检查 及时发现沙门氏菌病 防止病畜病禽及其肉类流入食品市场 5 医院污水 生活污水及肉类加工厂的生产污水应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 防止沙门氏菌污染水源和污水灌溉区的土壤 6 生物制品的研究机构应将研制更好的伤寒和鼠伤寒疫苗提到日程上来 葡萄球菌概况 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如空气 土壤及各类物品上 最先由Koch 1878 在脓汁中发现 人类和动物是葡萄球菌寄居的场所 主要存在于人的鼻腔和皮肤 在皮肤的毛囊 汗腺及皮脂腺内可存活很久 在家畜的皮肤及乳腺等处也常分离到 葡萄球菌为G 球菌 因其在固体培养基上排列象一串串葡萄而得名 可分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 S aureus 表皮葡萄球菌 S epidermidis 腐生葡萄球菌 S saprophyticus 等多种 对人类致病最强的是凝固酶 coagulase 呈阳性反应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近年 按照生态学及致病性特征将葡萄球菌分为三大类 寄生于人体 腐生葡萄球菌 头葡萄球菌 人型葡萄球菌 瓦氏葡萄球菌 寄生于动物体 家畜葡萄球菌 中间型葡萄球菌 寄生于人及动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溶血葡萄球菌等 葡萄球菌与食物的关系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造成皮肤 脏器的化脓性感染 重者可引起败血症 该菌也是造成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其中某些菌株污染食品后可产生肠毒素 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在人体 葡萄球菌主要寄居于鼻腔 其次为皮肤 鼻腔带菌率随着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成人带菌50 左右 儿童更高些 新生儿可达90 以上 皮肤带菌部位主要为前臂 手及面部 带菌率约为5 30 此外在人体咽部及肠道也可检出 葡萄球菌可通过这些部位播散到空气 尘埃 衣褥及各类物品上 对于食物的污染主要来自人的鼻腔及患有疖肿的人用手去触摸食品所致 调查结果表明 金葡菌对乳制品 肉类 家禽 蔬菜等各类食品 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这些污染除来自人体外 也可来自动物体 但动物源性的葡萄球菌一般不造成人类的感染 如生肉上分离的菌株多来源于动物体 加工后产品所带菌株多来源于人体 葡萄球菌与食物的关系 葡萄球菌对干燥有一定的耐受性 在干燥的衣物上可存活3 6个月 对热比较敏感 巴氏消毒可杀死牛奶中金葡菌 然而 葡萄球菌肠毒素却十分耐热 葡萄球菌的最适培养温度为37 低于10 12 则细菌不繁殖 葡萄球菌为耐盐菌 在10 15 盐浓度下仍可繁殖 因此 在一些腌制的肉中 此菌仍有繁殖的可能性 葡萄球菌竞争能力差 由于食品除金葡菌外 还有其它腐生菌的存在 对金葡菌的生长繁殖会产生拮抗作用 这是与临床标本的不同之处 对金葡菌生长有拮抗作用的细菌有 需氧芽孢杆菌 肠杆菌科细菌 乳酸杆菌科 假单孢菌 链球菌以及表皮葡萄球菌等 其中乳酸菌如果在食品中存在 即使数量很少 也会导致葡萄球菌肠毒素A的减少 这可能是乳酸菌产生了特殊的酶或其它物质影响的结果 鉴于上述原因 自食品中分离金葡菌应该考虑到腐生菌丛的抑制作用 葡萄球菌对人体的致病作用 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葡萄球菌肠毒素 它是葡萄球菌的某些菌株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碱性蛋白质 到目前为止 已确定有5个血清学构造完全不同的肠毒素 A B C D E 金葡菌中约有1 3 1 2的菌株具有产生一种或多种型别肠毒素的特性 产毒株在含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的食品中易产生肠毒素 一般认为在37 40 pH6 0 8 0 aw 0 95等条件下有助于肠毒素产生 如果温度低于15 则不能形成肠毒素 葡萄球菌肠毒素几乎是细菌蛋白质类毒素中唯一耐热者 有实验证明 金葡菌肠毒素经煮沸30 40分钟后 并未完全破坏 仍能引发呕吐 由于该菌的耐热性 如果食品中原已有大量金葡菌繁殖 并产生了足量的毒素 在加热处理后 金葡菌已被杀灭 而耐热肠毒素仍能保持其生物活性 葡萄球菌对人体的致病作用 葡萄球菌肠毒素与葡萄球菌其它酶类之间除了凝固酶及耐热核酸酶外 目前尚未找到其它相关性 产肠毒素菌株绝大多数为凝固酶阳性菌株 但也有少数报道为凝固酶阴性的菌株产生肠毒素 近代发现 耐热脱氧核糖核酸酶 DNase 与肠毒素产生的关系甚为平行 有学者认为 两者符合率在98 以上 DNase最适pH为9 0 100 30分钟不被破坏 实验证实产生高度核糖核酸酶 RDase 的葡萄球菌80 的菌株产生A型和B型肠毒素 由于核酸酶的检测方法简单 快速 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故可做为产葡萄球菌肠毒素的间接指标 葡萄球菌对人体的致病作用 在食品中如果有大量产生肠毒素的葡萄球菌生长 就会生成足够量的肠毒素 当人们食入这种食品 就会造成食物中毒 引起食物中毒的多为奶制品 熟肉类以及含淀粉较高的米饭 糕点等 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潜伏期短 一般在食后2 6小时内发生比较剧烈的呕吐 也可伴有腹痛及腹泻 体温不升高 有的表现为流口水 恶心 干呕及腹部痉挛 经1 2天后 多可自愈 很少引起死亡 有人通过对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进行定量测定 认为引起人中毒的最小剂量是1 0 7 2 g kg 1 关于呕吐产生的机制 曾有学者用猴子进行过研究 结果表明 对猴子催吐作用的部位是在腹部内脏感受器 然后将刺激经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传到呕吐中枢引起呕吐 葡萄球菌对人体的致病作用 B型肠毒素除可引起食物中毒外 已是标准化的失能性生物战剂 美国学者曾用B型肠毒素给猴子静脉注射 动物在5分钟内 心电图呈现早搏或心律不齐 甚至造成死亡 如果食品中含有大量金葡菌 仅能表现其卫生状况不良 不足以证明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食品 只有分离到的菌株可以产生肠毒素 才有引起食物中毒的可能 反之 如果曾经处理过的食物 检测时菌量可能不多 但却含有足以引起中毒的肠毒素 也可作为引起食物中毒的诊断依据 葡萄球菌的预防 1 首先要避免食物被污染 和别的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相比 人手和鼻腔对葡萄球菌污染食品尤其重要 2 炊事员或食品工厂工人有皮肤化脓时 不宜从事食品的操作 3 食品经加工后应低温冷藏 使细菌难以形成肠毒素 4 勿食用气温高条件下放置过久的食品 5 从事熟食操作时 应彻底洗手消毒 戴口罩 穿着工作服 6 工作流程应实行单向流动 李斯特氏菌 概况 李斯特氏菌简称李氏菌 早在20世纪初即被发现 但到1948年才被世人所公认 关于李氏菌与人类食品传播性疾病的关系 多年来均不甚清楚 直至1981年在加拿大发生的一次李氏菌病暴发的调查报告 令人信服的证实了李氏菌确是一种可以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后 近十年来有关本菌的特性及其检验方法的研究报道大量增加 使我们对本菌的特性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李氏菌的生物学性状 李氏菌为短小的G 无芽孢杆菌 其光滑型培养物呈短杆状 两端稍尖细 幼龄培养物呈球杆菌状 运动活泼 而老龄培养物常呈6 20 m 带有长丝的长杆菌状 部分或全部细菌可变为G 在20 25 培养易见到有动力 具有1 3根或更多鞭毛 37 培养则不易见到运动和鞭毛 不产生芽孢和荚膜 该菌需氧及兼性厌氧 在有CO2的微氧环境中生长最好 生长温度3 45 而以30 37 最好 最高生长曲线峰为16 18小时 能在4 形成菌落 20 CO2环境中培养有助于增加其动力 对酸比对碱敏感 在pH9 6仍能生长 pH低于6 0则不能生长 最适pH为7 0 8 0 李氏菌对人和动物的致病作用 李氏菌可对许多动物致病 可引起家兔单核细胞增多症 小白鼠肝局限性坏死 兔和鼠的眼结膜炎 对牛的感染可引起脑炎 孕牛子宫炎 造成流产 侵入乳房后可引起乳房炎 致使乳汁中带有本菌 又因本菌为细胞内寄生菌 存在于牛奶的淋巴细胞中 巴氏消毒不易杀死 从而引起人类感染 对绵羊和山羊可引起一种所谓的旋转病 对羊羔可引起败血症 脑膜炎等 对猪可引起急性脑膜炎和败血症 李氏菌对人和动物的致病作用 对人类 直接或间接接触动物者 饮用生牛奶者 体弱者 新生儿 孕妇 患严重疾病者 嗜酒者以及有免疫缺陷的人最容易受本菌感染 本菌可侵袭人体咽喉 淋巴结 中枢神经 孕妇子宫 引起败血症 脑膜炎 脑炎和流产等 若不及时治疗 病死率可高达80 一般认为由人类带菌者引起传染的可能性较小 健康带菌现象说明人的抵抗力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新生儿 老年人 孕妇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发生李氏菌病的机会比一般人群多 人是经口感染此菌的 主要靠食物传播 该菌进入小肠后 对细胞具有侵袭性 Mackaniss首先提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氏菌在非免疫的吞噬细胞内生长 1980年 Macdonald报告李氏菌可在伊尔氏淋巴集结繁殖 李氏菌对人和动物的致病作用 本菌发病急骤 血中白细胞增多 脊髓液中含有大量嗜中性白细胞 随之淋巴细胞显著增加 可在细胞内外发现本菌 如不及时治疗 常在24 72小时内死亡 孕妇呈全身感染 症状轻重不等 有体温升高 恶寒 间有肾盂肾炎 常发生流产 其子宫颈分泌物可分离到本菌 亦有报道 健康孕妇阴道分泌物有3 分得本菌 李氏菌对热耐力较强 可耐受牛奶巴氏消毒 71 7 15S 在1 1000亚碲酸钾肉汤中可自由生长 也能在10 氯化钠培养基中生长 其耐盐力可高达20 在16 氯化钠培养基中可存活1年 能耐受40 的胆汁 在4 培养基中可存活3 4年 在牛奶 干草 砂土中可存活数周或数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