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科研究综述一、绪言 医科研究范围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药学三部份,其中基础医学包含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药理学、微生物及免疫学、公共卫生、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及实验动物等学科;临床医学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耳鼻喉科、牙科、护理、复健医学、医技等学科;药学包括药物化学、生药学、药剂及药物动力学、中药学等。另外,肝炎防治、微胶囊包埋胰岛细胞移植研究、医学工程、中国传统医药科学化研究、神经科学、登革热、糖尿病、高血压与脑中风的基础研究、血管内皮细胞及公害医学等,则属大型合作计划或目标导向的研究计划。主要研究机构有“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台大医学院、阳明医学院、荣民总医院、国防医学院、三军总医院、成大医学院、高雄医学院、台北医学院、中国医药学院、中山医学院、长庚医学院、慈济医学院及医院、预防医学研究所、空军总医院、市立仁爱医院、市立妇幼医院、市立忠孝医院、马阶医院、“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省立桃园医院、中原大学医工系、嘉南药专、大仁药专等。研究人力方面,包括“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 1 位特聘研究员、14 位研究员、15 位副研究员、11 位助研究员、29 位研究助理及 9 位助理;此外,各大学校院医科专任教授、副教授及讲师人数,以及1995学年医科研究所应届毕业的博士及硕士人数,详见表 2-4-1。 1996年参与医科研究计划的人力共计 3,265 人,共执行 1,478 项计划,总经费达新台币 145,615 万元,各学科详细资料见表 2-4-2。 二、现况与展望 (一)解剖学研究 1.麻醉剂对大白鼠海马回内受体的基因分布的影响 为探讨麻醉剂对海马回功能的影响,以 pentobarbital (pb)腹腔注射白鼠 1 天 1 次,第九次注射后牺牲动物,将海马回取出制成脑膜观察受体蛋白,发现受体基因的变化与蛋白的结果类似。由这些结果显示 pb 能够改变 ca1 及 ca2 的受体基因,进而影响其蛋白,似乎反应 ca1、ca2 在功能上扮演特殊的角色。 2.鼠前肢血管的感觉神经呈现分节支配现象的研究 利用组织化学-过氧化氢酵素(hrp)逆向输送的特性,将过氧化氢酵素贴敷在大白鼠前肢不同的血管上,观察这些位置不同血管的感觉神经,被 hrp 标示细胞体所在背根神经节的部位与数量,结果发现前血管感觉神经支配由同侧第四颈至第二胸背根神经节支配,位在身体头端的血管分枝,乃由位在上位的背根神经节支配,而位在身体尾端的血管分枝,则由较下位的背根神经节支配,呈现分节支配现象,又此一前肢血管感觉神经支配与皮肤感觉神经支配呈现的分节支配现象相类似,因此,提出四肢血管具有血管节(angiotome)的主张。 (二)生理学研究 1.钠/钙交换在牛嗜铬细胞中的生理角色研究 嗜铬细胞的分泌活性及 i 的变化,分别利用电化学与 fura-2e 测定,在钠/钙交换活性被抑制情况下,细胞受到刺激时, i 增加的速率与控制组细胞类似,但其回到基础值的速率则明显变慢。同一细胞的分泌活性,因胞吐作用发生时间延长而增加,若同时将细胞内钙库负责摄取钙离子的钙泵以 thapsigargin 抑制时, i 恢复的速率会变得更慢,同时分泌活性有极明显的增加。因此,嗜铬细胞受到刺激时,钠/钙交换与细胞内钙库相互配合,在调控 i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控制整个分泌的过程。 2.crf 基因表达与记忆功能的探讨 研究显示在记忆表现好的大白鼠海马回中,crf 基因表达有明显增加,另在 21 天后仍看到此效果,显示 crf 基因表达与记忆形成和记忆储存都有关,而且 crf 对记忆的效果被证实与 stress 无关;反的,若在海马回中注射 crf 的 antisense 则会显著抑制记忆,同时显著降低 crf 的基因表达量,若将 crf antisense 注射至下视丘,则会明显降低血中 acth 的浓度。由此显示,crf 基因表达在记忆历程中的重要性。 3.长期缺氧鼠及正常鼠其肾动脉机械性接受器探讨 将大鼠放在一仿真海拔高度约 5,500 公尺的低压舱内生活 4 周,经过 4 周缺氧后,我们分离出 4 种肾感觉受器,肾化学受器对肾功能阻断及尿液回流有反应,肾动脉机械受器受血压升高而反应,肾轮尿管受机械受器受输尿管压增高而兴奋,4 种接受器对体液扩张的反应,在正常鼠 3 种机械受器均兴奋,而化学受器被抑制在缺氧鼠的情形亦相同,但 3 种机械受器兴奋程度则明显低于正常鼠。在血行动力方面,肾动脉压、肾静脉压及肾输尿管压在两组动物均相似。因此,长期缺氧鼠的肾机械接受器,在长期经过缺氧后,会因其生理上适应而造成肾脏内的机械受器的敏感度降低。 4.肾神经和肾髓质在长期高胰岛素血症引起的高血压的角色 旨在研究肾神经和肾髓质于此类型高血压产生的角色,实验鼠长期地由埋入皮下的渗透性胶囊注射胰岛素或喂以高果糖饲料,使的造成高胰岛素血症实验发现,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或果糖饲料喂饲 2 周的实验鼠的清醒心缩压,由 1382 mmhg 上升至 167 mmhg,4 周后增至 168 mmhg。若在第 3 周时以手术切除肾神经,可使心缩压在手术后 2 周降至 1394 mmhg。若在开始喂饲高果糖饲料时即切除肾神经,可防止高血压的产生;相反的,以化学药物去除肾髓质使的无法产生肾髓质素,却无法降低已升高的血压或防止上述高血压的产生。综合而言,高胰岛素血症的产生及维持与肾神经的存在与否和其活性有关,但与肾髓质无关。 (三)生化学研究 1.脂解、肝脏葡萄糖及脂肪酸代谢的动力学研究 利用动脉静脉浓度阶梯法研究给予老鼠不同浓度物质,如游离脂肪酸,其肝脏游离脂肪酸净摄取值及酮体净输出值的变化,实验发现 heparin 可以增加老鼠肝脏中游离脂肪酸转换成酮体,并在生理食盐水注射组中,当血中游离脂肪酸浓度为0.7 mm 时,肝脏中游离脂肪酸净摄取达饱和,而在 heparin 注射组中,当血中游离脂肪酸浓度为 1.0 mm 时,其肝脏酮体净输出值达饱和。 2.小分子鸟嘌呤核 酸结合蛋白在细胞内囊状泡传送机制的探讨 腺 二磷酸核糖基化因子(arf)是属于小分子量(20kda)的鸟嘌呤核 酸结合蛋白家族,该家族包含 arf 与 arf- 近似的蛋白质(arl),其中 arf 参与细胞内囊状泡送进、送出等管道的协调讯息工作,目前测试过的真核细胞都有 arf 存在,在酵母亦有 2 个 arf(arf1,arf2) 而且是酵母菌生存必要的基因,最近发现第三个酵母菌的 arf (arf3),并找到 2 个酵母菌的 arf- 近似的蛋白质(yarl1,yarp1),初步实验发现并不参与持续性分泌蛋白的路径,其功能明显与前 2 个 arf 不同。目前许多学者已证实磷酸酯水解 d 会被 arf 活化,可能参与细胞内囊状泡传送工作,证实磷酸酯水解 d 会被 yarf3 活化。针对 yarf3 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作深入研究,已找出与其相关作用的因子,并将探讨其所产生的活化机制,进而了解其生理的重要性。 3.dmso 刺激骨髓癌细胞分化机制的研究 细胞分化需遵循一定的基因活化程序,为找出控制分化的机制,分离了一系列 hl-60 骨髓癌细胞的变异株,这些细胞无法接受 dmso 刺激行正常分化过程,故比较 hl-60 及此变异株在各种生化反应及基因表现上的差异,可获得分化机制如何控制的重要讯息。初步结果显示,这些变异株无法分化成颗粒白血球(granu-locyte),但其分化成单核白血球 (monocyte)的能力正常,变异株的蛋白激 c (protein kinase c)活性较正常细胞为低,而在致癌基因 jun 与 fos 的量亦低于正常细胞,但是 myc 的表现却没有差异,显示讯息传导可能为分化步骤的重要一环。 4.p53 的转录调控作用 p53 是人类癌症中最常发现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通常在 p53 的“中央”功能区,造成 p53 的去氧核糖核酸结合能力的消失,研究发现这种类型的 p53 突变种,还能抑制 p53 的转录活化区的功能,该抑制能力是位于 p53 的中间部份,大约是胺基酸 101 到胺基酸 318。此外, p53n247i 的中间部份,具有一个可调控、具移动性的抑制功能,它能抑制很多融合蛋白的活性,是一新发现的活性,不受 p53 的内在情况影响,提供一个新的方法,以利创造新的、可调控的蛋白质。 (四)药理学研究 1.抗血栓蛇毒蛋白胶原受体颉颃剂的研究 利用离子交换层析、胶质过滤和高效能液态层析法,可由南美响尾蛇 crotalus atrox 蛇毒中纯化一种抑制胶原引发的血小板凝集成份,在人类血小板悬浮液中,catrolin 抑制胶原引发的血小板凝集反应,但对其他引发剂如 thrombin、adp、u-46619 所引发的凝集反应则不影响。它可特异性地抑制由胶原引发的血小板活化反应,包括 atp 释放,胞内游离钙离子的增加,thromboxane 和 ip 的形成,但不抑制其它引发剂的活化反应。动物实验方面,小鼠若经静脉注射 catrolin,几乎可完全抑制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中胶原所引发的血小板凝集反应,作用可持续 3 小时,相对地在高剂量下,它不会拉长出血时间,故 catrolin 对胶原引发的血小板活化和附着作用有特异性的作用,藉由其对胶原分子的结合,使得胶原与21 无法相互作用,并可探讨胶原与血小板 ia/iia 受体间分子层次的相互作用,以提供发展抗血栓药物的参考。 2. 酮药物的药理学研究 研究发现 酮药物可使天竺鼠胃平滑肌自发性蠕动收缩的力量增加,但是 药物并不增加天竺鼠胃平滑肌自发性蠕动收缩的频率, 酮药物的此作用并不受 cimetidine、 atropine、meclofenamate 的影响,在低钾、低钠及低钙溶液下, 酮药物仍然可使天竺鼠胃平滑肌的自发性蠕动收缩力量增加,但是 diphenhy-diamine 却可以抑制 酮药物的此作用, 酮药物并不影响 acetyicholine 在天竺鼠胃平滑肌引起的收缩力量,也不影响 noradrenaline 在天竺鼠肺动脉引起的收缩力量。 3.尼古丁对心脏血管系统影响的探讨 尼古丁在中枢神经系统对血压作用所扮演的角色,目前还不甚清楚,故进行尼古丁对正常血压及高血压大鼠在脑干区的心脏血管作用研究,当微量注射尼古丁到 sprague-dawley (sd)、wistar kyoto (wky) 及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的孤立束核及最后区产生降血压及降心跳的作用,结果显示尼古丁在 rvlm 可增加肾交感神经活性及血压,此种升压反应 shr 鼠较正常鼠为大,且肾上腺性阻断剂除 clonidine 外能减弱此种反应。由此推测延髓的 holinergic receptor,在抽烟对交感神经调节心脏血管作用上扮演重要角色。 4.糖尿病对于胃部破坏及其防治药物的探讨 探讨 streptozotocin 导致糖尿病大白鼠胃酸逆扩散对胃黏膜造成破坏及其防治药物研究显示,在早期糖尿病发生的过程中,对于胃黏膜障壁的破坏,慢性胰岛素的缺乏可能比迷走神经的病变或高血糖来得重要;综合言的,胃酸逆扩散在出血性胃溃疡的产生扮演极重要角色,这些溃疡因子可以被 cimetidne 和 nahco3 有效的抑制。 (五)微生物及免疫学研究 1.细胞核中调控细胞周期运转因子的鉴定 研究证明 numa 蛋白在细胞周期中随着时间及细胞内空间呈动态变化,与其蛋白质的生化修饰相关。在细胞间期时,numa 是一个 220-kda 与核基质骨架相结合的蛋白,当细胞进入有丝分裂的初期 dna 开始浓缩时,numa 被 cdc2 kinase 磷酸化成 240-kda 蛋白,并快速地移送至中心体区域,显示细胞凋亡时,numa 被切割是必然现象,所以 numa 在细胞间期是维持细胞核结构的完整,细胞凋亡时活化的蛋白分解酵素,会将 numa 当作靶标而破坏核结构。 2.制造细胞激素单株抗体复合蛋白并应用于 b 型淋巴瘤的免疫治疗 为制造细胞素连结单株抗体,并评估其在癌症治疗的效益,实验显示 5a8/gm 和 5a8/il-4 可以有效治疗 38c13 在老鼠引起的肿瘤,证明细胞素连结单株抗体的方法,应能对癌症的免疫治疗提供另一种选择。 3.酪氨酸激 基因于人类胃癌中的表现 针对人民特有的胃癌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利用高灵敏度的多重聚合 反应来增加胃癌组织中的酪氨酸激 分子数目,经由分子选殖后以核 酸定序分析,获得在 1 组胃癌标本中,已辨别出 32 种蛋白激 基因,其中有两种是新的激 基因,首度发现 tie-1 基因在胃癌组织中有表现,此结果可作为胃癌的分子标记,除了继续酪氨酸激 于胃癌的表现,进而将此研究方法改进,对于丝氨酸/息宁氨酸激 基因在胃癌组织表现加以研究。 (六)寄生虫学研究 1.阴道鞭毛虫刺激单核吞噬细胞释出第八介白质的机转膜成份分析与定性 阴道鞭毛虫膜成份诱发单核吞噬细胞产生第八介白质,受到甲型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的调控,阴道鞭毛虫膜成份不具脂多糖但具有脂磷糖 (lipophosphoglycan),纯化的脂磷糖可刺激单核吞噬细胞产生第八介白质,脂磷糖活化白血球释出第八介白质的机转正进一步探讨中。 2.蚊子酚氧化酵素的分子选殖和 rna 分析 酚氧化酵素为蚊子对抗入侵疟原虫、血丝虫等寄生虫的有效抵御机转-黑化反应的关键酵素,利用 600bp dna 片段作为探针进行北方转渍分析,测得一个 2.2kb 的蚊子原酚氧化酵素 mrna,主要合成组织为昆虫血球,在蚊子感染微丝虫 48 小时后,蚊子血球的原酚氧化酵素 mrna 会大量生成,且维持此一高量至少至感染后 60 小时。 3.钉螺亚种及族群的遗传变异核酸的限制座及序列分析 利用部份的 rrna 基因的核酸序列,探讨钉螺亚种及族群间的亲缘关系,台湾钉螺亚种内的 6 个族群被归类成两群,一群在“中央”山脉的东边;另一群则在其西边,显示这些族群被该山脉分隔很长时间,以致于各个族群的遗传因子已有分歧现象。另外,不管东部或西部,所属的各个族群间亦被地理因素隔离,而显出核酸的变异,ohca 与 ohh、ohcp 与 ohn 在最后阶段分枝时,常形成单系群,可能与古代的地理分布有关,研究结果支持现行的分类,而推翻将 ohq 设立为另一种的主张。 (七)营养学研究 1.长期投与营养素对老化促进小白鼠(sam)的老化影响研究 探讨摄食各种不同脂质,对老化促进小白鼠(senescence accelerated mouse;sam)学习及记忆能力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鱼油组存活率最高,而猪油组最低,且鱼油组的活动量随月龄增加而下降,但大豆油组的活动量则无显著性差异。各组动物的学习训练,均随月龄增加而增长。记忆能力方面,1 日 及 7 日记忆于各组及各月龄间皆无显著性差异。脑脂肪酸含量方面,鱼油组 n3/n6 比值,高于其它各组。 2.低密度脂蛋白所含油脂被氧化的初步研究 不饱和油脂较易氧化,而铁离子是促进油脂氧化的重要催化剂,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修饰,是引发动脉粥状硬化的主要成因之一。实验以含 15% 棕榈油、黄豆油和鱼油的饲料喂予仓鼠 8 周后,测定血浆 ldl 过氧化脂质显示,鱼油组和高铁黄豆油组较其它组容易被氧化,而有较高的共轭双键的形成,亦发现高鱼油组的 ldl 含较多的脂质氢过氧化物。由此显示,摄取富含高不饱和度油脂及高剂量铁质容易促使 ldl 脂质过氧化,而在动脉粥状硬化的病理发生上,可能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八)公共卫生学研究 1.血清黄曲毒素白蛋白键结物的研究 首先利用 标记的黄曲毒素,以大白鼠动物模式来建立体内监测的敏感度与专一性,发现免疫学方法(elisa)可以相当准确的测得大白鼠内黄曲毒素-白蛋白键结物形成量, elisa 测量值为 估计值的 106.6%,此单株抗体的 elisa 侦测极限为 36 mole 黄曲毒素- 白蛋白键结物 /mole 白蛋白,以此敏感度可测得医院搜集的肝癌病患,以及其健康配对的血清中含有黄曲毒素-白蛋白键结物。 2.台湾地区卵巢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拟以病例对照法探讨卵巢癌在台湾华人妇女发生的特征,同时包括细胞遗传学上的特征,过去两年已在台北地区的各大医院访视 462 位病例及对照个案,有23 位年龄在 25 岁以下,而 65 岁以上病人只有 45 位,此分布情形与西方社会不同,需要深入探究原因。根据 150 名病例及 300 例对照的初步分析,病例组不曾怀孕高达 28.5%,而对照组则为 11.4%,值得再探究。另外,过去两年共收集 20 件卵巢癌组织检体供细胞学分析,已完成麸胺硫转移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基因型分析,结果正整理中,而 p53 分析仍在进行中。 3.台湾地区肝细胞癌多重危险因子的世代与重叠病例对照研究 研究显示尿液黄曲毒素 m1(afm1)和肝细胞癌危险性呈剂量效应关系,高暴露的 b 型肝炎带原者和低暴露带原者比较,相对危险性为 6 倍(95% 信赖区间为 1.2-29.0),黄曲毒素暴露的作用在尿液 afb1-dna 键结物阳性者更为显著,而 afm1 生成随肝脏病理变化而减少,但 afp1 的生成渐增。在控制尿液 af 排泄总量后,afb1 代谢途径和肝细胞癌危险性有显著相关,麸胺硫转移 m1(gstm1)无效基因型和 af 暴露对肝细胞癌危险性有显著协同作用。 4.长期低剂量游离辐射暴露后人体淋巴球微细胞核形成机转的研究 结果在对照 4 个人淋巴球所微核带中心结讯号比率为 50.31.6,较 16 位暴露者所含较高 (42.75.4),具有统计上显著差异(以分析 wilcoxon rank sum test,p 值为 0.005),结果显示长期低剂量辐射暴露人群观察到的淋巴球微细胞核频率增加,较可能含较多的无中心节染色体片段,间接显示其与长期低剂量辐射暴露相关。 (九)护理学研究 1.x-连锁隐性遗传疾病责任带因者的心理社会冲击 透过血友病中心、肌原性肌肉萎缩症基金会搜集血友病和裘馨氏肌肉萎缩症个案的名册,以邮寄问卷方式搜集资料,资料输入计算机以 spss 处理分析研究显示,母亲大多有悲伤、害怕、无助、不能接受等情绪反应。患孩健康状况与适应能力有关,而患孩适应能力又与情绪反应有关。家庭适应状况及患孩适应能力,同时与母亲的焦虑程度有关。影响母亲焦虑因素有患孩情绪反应、母亲是否有宗教信仰。建议未来应建立民众血友病、裘馨氏肌肉萎缩症家庭的护理与咨询服务,提高医疗服务的品质,并强化家长支持团体。 2.台湾北部地区产前照护模式的探讨护理人员及产妇对产前照护的认知与态度的调查 研究显示大多数的产前照护是由门诊的护理人员执行,少数方由产房及产后病房护士执行,而产妇则大部份只知有作血液、尿液、超音波检查,却很少知道检查的详细项目,且对于本研究涵盖的产前照护项目,无论护理人员或产妇咸认为正常孕妇皆有此需要。 3.社区居家老人尿失禁问题系列研究、社区居家老人尿失禁盛行率、影响层面与护理需求研究 以台北市 560 名年满 65 岁以上的居家老年人为对象,其中男性 312 名、女性 248 名,重要研究结果有: (1)社区老人尿失禁盛行率为 15.54%,其中男性为 11.86%,女性为 20.16%。 (2)尿失禁对居家老人的影响,以心理层面最大,其次是日常生活,而对社会层面的影响最小,另外有无排尿疼痛感、有无排尿困难、年龄、排尿时是否需挤压腹部、家人接受度无尿失禁频率与此影响程度相关。 (3)尿失禁居家老人需要较高的护理项目,有提供电话医疗咨询、指导膀胱训练、指导预防合并症等,影响此需求变项包括尿失禁频率、发生期间、影响层面、居住状况、家人接受度及年龄。 4.老年医疗保健转介模式的建立与成本效益分析 (1)病人 21 项指标 的每日分类。 (2)发展出医疗、护理及自我照顾的出院指标 。 (3)以出院指标 找出理想出院日期,并计算成本效益。 (十)内科学研究 1.急性肺损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内源性及外源性一氧化氮对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用 sd 老鼠透过缺血-再灌流(先给氮气吸入 10 分钟,继之停止呼吸机及血流灌注帮浦 95 分钟造成缺血,再开机 50 分钟进行再灌流)造成典型缺血的再灌流急性肺损伤模型,肺毛细血管通透系数(kfc),肺重增加(lwg)及肺重/体重(lw/bw)比值均明显增加(p0.001)。预加内源性一氧化氮阻断剂 l-name(180mg/kg)对缺血-再灌流所致的肺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kfc (g/min.cmh2o/100g)由 0.690.06 降至 0.350.07 (p0.01),lwg(g)由 2.07 0.25 降至 1.090.18 (p0.01),lw/bw 比值由 0.910.04 降至 0.660.05 (p0.01)。预 加合成一氧化氮的原料 l-arginine(50mg/kg),则对肺损伤有轻度的加重作用,kfc 稍增加(p0.05),其它则无统计意义。至于持续吸入外源性一氧化氮或持续吸入外源性一氧化 氮加上阻断内源性一氧化氮,则均未见有统计意义的变化。 2.第一和第八介白质在急性肺损伤所扮演的角色 (1)在严重外伤或败血症后,其微循环和血管通透性受到多种不同媒介质系统的单一和协同作用影响,此种局部产生且聚积的发炎媒介质,咸在如急性肺损伤等急性器官衰竭中扮演重要关键。 (2)白血球与血管细胞在发炎、栓塞和免疫反应有密切的相互作用,扮演中介角色的即是细胞激素。第一介白质已知可调节白血球穿透血管进入发炎组织,且可刺激前列腺素、血小板激活因子等造成发炎、郁血等现象,所以第一介白质在急性肺损伤的病理变化必然极其重要。 (3)藉由 sprague-dawley 老鼠肺损伤模型,以酵素免疫分析法及反转录 /聚合 链状反应系列,追踪第一介白质在循环中浓度及组织中基因表现。 (4)在缺氧/缺血状态下,第一介白质循环液中浓度会逐渐上升,且肺组织中第一介白质 mrna 表现亦然,而当再灌流初时,第一介白质 mrna 表现急剧上升,随后再渐回原点,此现象证明第一介白质在急性肺损伤中确实扮演重要角色,为致病机转和未来治疗奠定根基。 3.第二介白质可溶性受体于小细胞肺癌病人的临床意义 (1)测定小细胞型肺癌病人化学治疗(to)与化学治疗后 re-staging 时(t1)血液第二介白质可溶性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值,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研究对象共 75 例,其中肿瘤分期属局限性(ld)有 50 例、扩散性(ed)25 例。化学治疗反应分为完全反应(cr)、部份反应(pr)、无变化(nc)与疾病恶化(pd),在 50 例 ld 病人中,治疗反应呈 cr 、pr、nc 与 pd 者,分别有 11、21、7 与 11 例,而在 25 例 ed 病人则分别是 3、8、5 与 9 例。 (2)ld 与 ed 病人治疗前血液 sil2r(sil2r-to)值并无显著差别,治疗有反应者(crpr)与无反应者(ncpd)的血液 sil2r-to 值亦无显著差异,惟治疗有反应者(crpr)血液 sil2r 值,在化学治疗后(sil2rot1)会显著下降;反的,治疗无反应者(ncpd)血液 sil2r 值反而上升,另外,血液 sil2r 在治疗后下降者的预后(存活)显著优于不下降者。由此显示,小细胞型肺癌病人治疗前血液 sil2r 值,对肿瘤分期评估与治疗反应预估并无临床助益;然而,连续测定血液 sil2r 值对化学治疗反应的监视,以及病人存活的预估则有相当助益。 4.临床重要念珠菌以三种分子生物学分型方法的比较 念珠菌类不仅成为院内感染血流最主要致病菌,其伴随的死亡率更高达 50%,而念珠菌感染来源可能是内因性或外因性,因此利用适当、简单而快速的分型方法,区分是否有院内感染群突发的发生是非常重要。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分析是很好的分子生物学分型法,但耗时费事,故采 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及数种 pcr-fingerprinting 应用于 80 株 c. albicans,35 株 c. glabrata,29 株 c. parapsilosis 及 30 株 c. tropicalis 的分型。pcr-fingerprinting 采用微卫星(microsatellite)或微卫星引子(micro-satellite primer)、随机引子(random primer)等数组,引子、pcr 操作较简单且快速,但不同菌珠所适合分型的引子及实验条件不同;相对地,pfge 操作很费时,但实验条件较容易控制,若加以标准化,可在不同实验室或不同时间群突发菌株作比较。 5.血浆 c 蛋白的分子研究 台湾的中国人有血栓症状的 c 蛋白缺乏症者,最常见的基因缺陷是 c6152t,引起胺基酸 r147w 突变,占所有研究家族的 44%,并且每个携因病人都另有一个静默突变 t66c,使人高度怀疑这缺陷基因来自于共同祖先。本计划利用专特性寡核酸引子和墨点杂交法,研究 r147w 突变在中国人的盛行率,研究 3 个不同群体共 1,292 人,发现 11 位 r147w 的携带者,并且每位都并发有 t66c 突变和 c 蛋白缺乏,粗估 r147w 突变在中国人群的盛行率约为 0.85%。就所有异合子携带者血浆 c 蛋白浓度分析显示,r147w 的表现属于第二缺乏型,推测这可能是中国人最多的静脉血栓遗传因素,但发生血栓症候的原因,可能非单一此遗传因素。 6.以单股成份多形现象及核糖核保护分析法研究肥厚性心肌症病患的突变所在 家族性肥厚性心肌症研究显示,此疾病为收缩蛋白基因上的突变所造成,致病基因突变包括贝他心脏肌凝蛋白重键基因、阿尔法原肌球蛋白基因及心脏肌钙蛋白基因的突变,为了解中国人肥厚性心肌症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对 7 个家族进行分析,在总共 90 个受检家属中共有 39 位被诊断罹患肥厚性心肌症,利用染色体 14q1、15q2、1q3 及 11 上的多形性进行遗传联结分析的工作,显示有 3 个家族其缺陷基因被定位于染色体 14q1 上,1 个家族于染色体 11 上,另 1 家族可能位于染色体 15q2 上,有 1 家族则皆不在此 4 个染色体位置,其中 1 家族于贝他心脏肌凝蛋白重键基因上找到 453argcys 的突变。此结果显示中国人肥厚性心肌症为一明显遗传多变异性的疾病,进一步分析将有助于了解中国人肥厚性心肌症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7.胃癌分子遗传学标记与组织病理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有关胃癌的肿瘤生物学研究,以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化学反应研究抑癌基因 p53、致癌基因 c-erbb-2 及微卫星标记的不稳定性。根据 59 例胃癌组织的研究结果显示,41.5% 的进行型胃癌及 21.4% 的早期胃癌具有微卫星不稳性,表示在胃癌初期即有此现象,且随着癌症进行而其比例相对增加。随者癌症的进行,微卫星不稳性也可能影响病情预后,出现微卫星不稳性的胃癌组织具有较高的 c-erbb-2 阳性反应(64.3%),无微卫星不稳性的胃癌组织则 c-erbb-2 阳性率较低(28.6%)(p0.05),但 p53、ras 的阳性率与微卫星不稳性的出现并无 相关。进一步为探讨具有微卫星不稳性的胃癌组织的 hmsh2 基因突变,利用 rt-pcr 产物, 将胃癌组织中具有微卫星不稳性者直接定序,结果发现 hmsh2 基因的改变于 12 例中,只有 在 1 例弥漫型进行性胃癌的译码子 207 上发生 gct 变为 tct 的 missense mutation ,表示 hmsh2 基因的改变,在非家族遗传性胃癌的微卫星不稳性中占很小的比例。在 112 例胃癌中,p53 的阳性免疫反应者共 61 例(54.5%),其中以进行型癌(60.7%)、小肠型(69.8%)及贲门部位 的癌症(76.5%)较多,而 c-erbb-2 的阳性反应者共 34 例(30.3%)、肿瘤有淋巴腺转移者 (38.0%)、进行癌(37.1%)或存活率低者具有较高的 c-erbb-2 阳性率。p53 的阳性免疫反应 者,以进行型癌、小肠型及贲门部位的癌症较多,c-erbb-2 的阳性反应者为肿瘤有淋巴腺 转移者、进行癌或存活率低者。因此,认为 p53 及 c-erbb-2 的免疫化学反应,可作为胃癌 的表现型参考,特别是 c-erbb-2 可作为具有侵袭性肿瘤的参考。 8.高血压患者合并冠状动脉心脏病的胰岛素阻抗性研究 为探讨高血压患者合并冠状动脉心脏病的胰岛素阻抗性,38 位高血压患者及心位正常对照组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检查与胰岛素抑制试验(insulin suppression test),高血压患者中有 18 位合并心导管证实的冠状动脉心脏病(平均年龄 564岁,bmi 24.10.5 kg/m ),而 20 位单纯高血压患者(平均年龄543岁,bmi 23.50.6 kg/m )。口服葡萄糖耐量检查的血糖及胰岛素反应在合并冠状动脉心脏病患者最高,而单纯高血压者其次,正常对照组最低(p0.05, anova)。在胰岛素抑制试验中,静脉注射葡萄糖 240 mg/m /min、胰岛素 (25 m/m /min)及体抑制 (somatostatin,350 g/h),三小时后稳定状态血浆胰岛素浓度 (steady state plasma insulin,sspi)在 3 组都差不多,但稳定状态血浆葡萄糖浓度 (steady state plasma glucose,sspg)在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心脏病、单纯高血压及正常对照组,分别为 220 mg/dl、164 mg/dl 及 125 mg/dl (p0.01, anova)。此外,高血压 合并冠状动脉心脏病者,有较高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反应,而且亦有较严重的胰岛素阻抗性。 9.慢性锰中毒巴金森症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研究 慢性锰中毒引发的巴金森症候群,其临床表现与典型的巴金森氏病很相似,虽然过去一些文献曾提到锰中毒巴金森症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普遍,包括油垢脸、流口水、多汗、性欲减退等,却未有自主神经系统失调的正式研究报告。本计划以神经生理学方法,探讨锰中毒巴金森症的自主神经功能失常,并与典型的巴金森氏病作比较,检查方法包括交感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和心跳 rr 间隔变化(rr interval variation),对象为 5 位锰中毒病人、10 位巴金森氏病病人和 10 位正常人,结果发现自主神经的临床症状和神经生理检查异常,在锰中毒巴金森症确实存在,但是与典型的巴金森氏病比较,则比较轻微。 (十一)外科学研究 1.甲状腺素与黄体激素对乳癌发生的影响 过去初步研究在卵巢存在与否时以高量甲状腺素(triidothyronine,t3)与黄体激素 (progesterone,pg)处理,以致癌剂(dmba)诱发大白鼠乳癌发生的实验,发现在未切除卵巢组的 t3 与 pg 处理,皆对大白鼠乳癌发生有部份抑制,但卵巢切除组时 pg 反而有促进作用,t3 则无明显差别。在卵巢切除组以 t3 合并 pg 处理时,对乳癌发生有明显促进作用,此组的肿瘤含有高量的黄体激素接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因此,本研究针对甲状腺素与不同量黄体激素对致癌剂 (dmba) 诱发动物乳癌初发生(initial stage)影响进行研究,实验方法是 150 双老鼠在给予 dmba 后,分为 6 组观察其乳癌的发生,实验结果如下: (1)经 t3 或 pg 处理的所有组的肿瘤发生率,皆高于对照组(78.5%),惟荷尔蒙处理组对肿瘤的发生未有明显促进作用。 (2)6 组发生的所有肿瘤内动情激素接受体(estrogen receptor)的含量没有明显差异。 (3)pg (high dose) 组的肿瘤内黄体激素接受体较他组少,但是 t3pg (high dose) 组、t3pg (physiologic dose) 组的肿瘤内含有高量黄体激素接受体。 2.肝细胞生长因素对胃癌细胞上的接受体及其细胞周期的影响 已知肝细胞生长因素可促进表皮细胞及内皮细胞的生长,且可能与某些肿瘤细胞的转移与侵犯有关,肝细胞生长因素的接受体则与人类胃癌的肿瘤发生与进展有关。本实验发现肝细胞生长因素,可促进胃癌细胞的生长,而此种作用则是来自于缩短细胞周期中的 g0-g1 阶段;同时,发现其接受体的浓度,随细胞周期的进展而逐渐增加,并在 s 期达到最高。此外,也发现含肝细胞生长因素接受体较多的 kato-iii 细胞,对肝细胞生长因素反而较无反应,反而含肝细胞生长因素接受体较少的 sc-m1 细胞,对肝细胞生长因素的刺激有较强的生长反应。由此显示,肝细胞生长因素与其接受体的交互作用,与胃癌细胞的生长有密切关系。 3.人类乳头瘤病素第 16 型 e6 片段与 p53 肿瘤抑癌基因对大肠直肠癌的影响 为了解 p53 基因变异、过度表现与临床病理的特征,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和 dna 套数的关系,在 193 例大肠直肠腺瘤和 117 例腺癌研究中,15% 腺瘤和 53% 腺癌有 p53 蛋白质过度表现的结果,显示 p53 过度表现与大肠直肠肿瘤的恶性转形有密切关系(p0.001),p53 的变 异与表现易发生于远程大肠和直肠。p53 过度表现与 dna 套数、s-phase 细胞增生有关,但 与肿瘤期别、hpv 及肿瘤期别无关,本实验发现 p53 变异和 dna 套数是预测病人预后的良好 参数。本研究显示 p53 和 hpv 的相互关系,在大肠直肠癌虽然不如在子宫颈癌的密切,p53 过度表现和 dna 套数确实在大肠直肠癌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十二)泌尿科学研究 海绵体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的研究,结果显示腺 酸可造成海绵体平滑肌单一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下降,其作用在 a2b 接受器上使得 cgmp 浓度上升或经由 no(edrf)使得 cgmp 上升,进而活化酵素造成钙离子浓度下降,而使肌凝蛋白去磷酸化造成松弛反应。 (十三)皮肤科学研究 1.非分节性寻常性白斑分子免疫致病机转的研究 以纯化的白斑血清 igg 抗体与培养黑色素细胞作用,探讨对黑色素细胞的影响,研究发现: (1)可促使黑色素细胞释出 il-8,但对其他 cytokines 如 il-1、gm-csf、tnf-及 tnf-则无明显影响。 (2)黑色素细胞的 icam-1 表现并无明显变化。 (3)可促使黑色素细胞 hla-dr 的表现。 2.蛋白质抗原经皮进入小鼠所引起的免疫反应的研究 以小鼠为实验动物,首度证实在无辅助剂存在下,蛋白质抗原经皮吸入后可致敏小鼠,并引发以第二型 t 细胞为主的反应;同时,伴有高量免疫球蛋白 e 的生成,甚至连续多次的蛋白质抗原经皮暴露,可造成免疫球蛋白 e 的持续性升高。 (十四)耳鼻喉科学研究 1.梅尼尔氏病研究 由临床及电显所见的结果显示,内淋巴管病变而引起内淋巴液引流不畅,也可能导致梅尼尔氏病,而非完全是内淋巴囊因 perisaccular fibrosis 吸收不良所致。 2.流动细胞仪分析 dna ploidy 作为鼻咽癌预后指标的研究 鼻咽癌 (npc) 是常见癌症之一,主要以放射线疗法治疗,早期 npc 对放射线治疗的结果良好,但晚期病人只用放射线治疗的效果不佳。近年发展出采并用化学疗法,惟化学疗法不但价钱昂贵且副作用大,所以如何筛选需要化疗的 npc 就相当重要,研究显示细胞的 dna 含量,虽仍无法证明为 npc 的预后指标 ,但由于检查结果较客观,介于现在临床宏观检查法及分子生物学检查法间的工具,深具发展潜力。对于癌细胞呈现大小一致,但 dna 含量为非成套(aneuploid)的 npc 病人,对化疗及放疗的反应可能不佳,应特殊处理。 (十五)眼科学研究 1.mitomycin c 对青光眼滤过手术伤口愈合的影响 研究显示手术前 24 小时给予 mitomycin c 的注射,比手术后再给予,对传统小梁切除术的滤过效果更佳。 2.眼压对纽西兰白兔视神经盘血流的影响雷射都卜勒血流计实验 雷射都卜勒血流计为一种测量血液流速、体积和血流量的方法,本研究藉雷射都卜勒血流计测量眼压改变,对于纽西兰白兔视神经盘血流的影响,并证实自主调节的存在。此研究模式的建立,有助于探讨青光眼的病理机转,并可更进一步研究药物、脑压等因素对视神经盘血流的作用。 3.脉络膜血流循环和近视眼球发育的关系 由于脉络膜血流循环可能在近视的黄斑部病变,以及眼球的生长发育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由测量眼球脉波(即眼球血流量)发现,近视度数愈高、眼轴愈长则眼球脉波愈低。 (十六)妇产科学研究 1.子宫颈癌病人的免疫反应研究 研究显示子宫颈癌细胞的确会使人的免疫力变化,当病人接受子宫颈癌根除手术后,癌细胞理论上已不存在,免疫力又恢复正常。 2.阿司匹林对于着床期间子宫内膜的生长激素的影响 人工生殖技术虽然使体外受精能顺利进行,但受精卵着床才是决定该次排卵周期受孕成功与否的关键,低剂量阿司匹林(aspirin)治疗可改善子宫血流灌注情形,提高部份不孕妇女的怀孕率。 3.人类卵巢滤泡液的类胰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的液相层析特性 研究显示卵巢滤泡的生长和成熟过程中,其滤泡细胞合成与分泌 igfbp-1 对卵巢滤泡的生长和成熟有显著影响(可能藉由控制 igf-i 的活性),而 igfbp-3 较不具重要性。 (十七)牙科学研究 1.嚼槟榔合并吸烟的健康影响 旨在探讨吸烟及嚼槟榔患者,其嗜中性白血球的各种生物效应,并与不吸烟、不嚼槟榔的对照组作比较,初步结果显示吸烟者其 pmns 的噬菌的能力,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而受到抑制,其抑制范围从 3.27-18.81%,给予尼古丁(ni)有较大的差异存在,合并使用 ni 及槟榔碱,对噬菌作用的抑制并没有加成作用,而平均萤光强度 (fluoresence intensity) 亦显示类似结果,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少数个案例外)。至于嗜中性白血球受 pma 刺激后,测量的 il-i值,显示只有 ni 及 arecaidine 随浓度增加而减少,其余的则不是很稳定 (可能是病例间的变异所造 成),目前正探讨并改进中。 2.“国产”槟榔嚼块中槟榔仔产生氧化性伤害的研究 咀嚼槟榔与口腔癌的发生有关,台湾咀嚼的槟榔中含有新鲜的荖花,而 hydroxychavicol 是荖花中的重要组成物,在此利用 salmonella typhimurium ta97、ta98、ta100 及 ta102菌株,在加入或不加 aroclor 1254 诱发 s9 蛋白的情况下测试其致突变性,研究发现 hydroxychavicol 在不加 s9 情况下,ta102 菌株有致变异性,而此致变性可被 catalase 及 superoxide dismutase 所抑制。在 cho-k1 细胞中,hydroxychavicol 可诱发染色体变异(10-50m),而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hydroxychavicol 在 40m 下且可增加微核的数目(3x),在利用载体 dna 与 hydroxychavicol 共同培养下发现,在加入铜离子后,hydroxychavicol 可增加 dna 的断裂,且随剂量增加断裂程度加大(1-20m)。另外,又发现 hydroxy-chavicol 在此细胞中可增加 8-hydroxydeoxyguanosinne(8-oh-dg)的上升,8-oh-dg 的增加随 hydroxychavicol 的浓度增大(6.25-100m)而增大,且 8-oh-dg 的生成与细胞毒性有正相关(=0.79)。由此推断,hydroxychavicol 具有遗传毒性,且与氧化性伤害有关。 3.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症的分子病理研究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症(osf)是台湾地区常见的一种口腔黏膜病变,其组织病理特征为发炎反应,伴随着上皮下的固有层及结缔组织深层逐渐纤维化。一般而言,纤维化病变的致病机转大都类似,在纤维化过程中常始于病变处的发炎,反应所伴随许多间质细胞与急性、慢性发炎细胞的浸润,紧接着这些发炎细胞异常释出生纤维性细胞激素,在这些细胞激素作用下,纤维母细胞增殖与细胞外基质合成量增加,进而使病变处在结构及功能上产生永久、不可逆的改变。所以,巨噬细胞及 t 淋巴细胞在这些纤维性病变致病机转上扮演重要角色。osf 真正致病机转尚未完全了解,为了解这些单核性发炎细胞在 osf 致病机转上可能扮演的角色,以抗巨噬细胞、t 细胞、t4 细胞、t8 细胞和 b 细胞等专一性单株抗体,利用免疫组织染色法,已完成 58 例 osf 组织标本(包括 50 例石蜡标本和 8 例冷冻标本)的各发炎细胞数量及详细分布情形,研究显示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患者,口腔黏膜上皮与结缔组织层中最主要的单核性发炎细胞为 t 细胞,而非 b 细胞,而 8 例 osf 冷冻标本结缔组织层中 cd4/cd8 细胞比值平均为 2.17,表示病变处结缔组织层中大部份淋巴细胞属于辅助者/引导者 t 细胞。由此可见,t 细胞媒介性发炎反应在口腔黏膜下纤维化致病机转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十八)医事技术学研究 1.变型生长因子贝他对泌乳细胞的效应 探讨 tgf-1 在不同年龄大白鼠脑下腺前叶(ap)细胞,对泌乳素(prl)基因表现和分泌的调控,研究发现 tgf-1 抑制 ap 细胞分泌 prl 的效应,并不随年龄增高而改变,而 ap 细胞 prl mrna 的基础表现量及 prl 的基础分泌量则随年龄而增高。故 tgf-1 在老化期间对促乳细胞功能的调节可能扮演一重要角色。 2.以酵素免疫分析法及高效能液态层析仪鉴定人类的内源性类毛地黄物质 源自于植物的毛地黄素为一种具类固醇及内酯环的特殊结构物质,此类物质在临床上被用为抗心脏衰竭的药物,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以酵素免疫分析法,来侦测正常人体中内源性类毛地黄素的含量,以单株抗体为底的毛地黄素酵素免疫分析,还有以多株及单株抗体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汽车配件供应商合作合同【标准版】
- 2025房产交易过户协议
- 2025双向转诊合作合同协议书范本
- 科室护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儿科护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 护理技能考试试题及答案
- 食品加工方案范本
- 淮安消音片代工施工方案
- 景区船艇管理方案范本
- 2025年乡村手工艺合作社档案员招聘面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代理记账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范文
- T/CHC 1001-2019植物源高有机硒食品原料
- 青岛租房合同协议书下载
- 企业内部培训合格证明书(5篇)
- 医疗设备采购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 国内安全保卫学课件
- 高校干部面试试题及答案
- 农村宅基地审批培训课件
- 教科版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
- 船员四小证Z01基本安全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村委雇佣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