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doc_第1页
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doc_第2页
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doc_第3页
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doc_第4页
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2017年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 云南鲁银矿业有限公司富源县大则勒煤矿二一六年十一月 编 审 人 员 签 字报告编制单位:云南鲁银矿业有限公司大则勒煤矿技 术 科: 通 防 科:机 电 科: 安 全 科:机电矿长:安全矿长:生产矿长:总工程师:矿 长: 前 言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防止事故发生,并在一旦发生事故时,能有效防止事故扩大和迅速抢救受灾遇难人员,大则勒煤矿由总工程师牵头,组织通风、采掘、机电、地质、技术等单位人员根据大则勒煤矿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编制了2017年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进一步增强应对和防范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和事故灾难的能力,保护矿工生命财产安全。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建立统一、规范、科学、高效的事故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坚持事故预防与处理相结合,通过事前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一切可能的力量,保证迅速有效地控制、排除、处理各类煤矿事故,提高处置煤矿重特大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将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和环境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社区稳定,促进煤矿全面、快速、协调、持续发展。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灾害预防与处理工作要始终把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按照计划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切实加强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矿按照自己职责和权限,负责灾害预防与处理的处置工作。以人为本,以防为主,防救结合;全面部署,保证重点,依法规范,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分级负责。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遵循科学原理,实现科学民主决策。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进和完善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的装备、设施和手段。依法规范灾害预防与处理工作,确保灾害预防与计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预防为主,平战结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坚持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相结合。按照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的要求,做好应对事故的准备、物资和经费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做到常备不懈。将日常管理工作和灾害预防处理工作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专业力量,努力实现一队多能;培养兼职力量并发挥其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矿实际,编制矿井灾害与处理计划。目 录第一章 矿井系统 5一、矿井概况5二、煤层赋存条件5三、矿井开采情况、开采方式方法、生产能力12 四、矿井主要生产系统13 五、六大系统建设情况14 六、矿井主要灾害类型15第二章 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 16一、矿井水灾16二、矿井火灾 20三、瓦斯灾害 24四、煤尘灾害 29五、爆破器材库事故灾害33六、顶板灾害33七、提升运输灾害40八、矿井停风事故 45九、矿井停电事故 47十、原煤生产系统灾害 50十一、特种设备灾害51十二、地面单位灾害54第三章 灾害事故处理56一、救灾指挥部成员及职责56二、参加单位及人员57三、灾区撤离及自救措施58四、处理事故的指挥原则59五、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需要的图纸、资料60六、矿井灾害预防处理计划贯彻执行60附表及附件 61第一章 矿井系统一、矿井概况(一)矿井井田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0419591042057;北纬252707252823。 大则勒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拐点编号北京54坐标(3度带)西安80坐标(3度带)东经北纬XYXY矿110420482528232818685.035434300.02818626.73535424220.276矿210420572527472817590.035434555.02817531.72935434475.283矿310420562527142816560.035434520.02816501.72135424440.288矿410420432526562815999.035434145.02815940.71535434065.289矿510420402526422815565.0035434056.002815506.71135433976.290矿610419592527072816350.0035432915.002816291.71135432835.277矿710420202527382817300.0035433500.002817241.72135423420.277矿810420032527582817915.0035433050.002817856.72335432970.270矿910420232528202818582.0035433600.002818523.73135433520.271开采标高:17251500m 矿区面积:3.3099km2(二)矿井自然地理及交通1、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河流、气候、地震烈度)矿区位于云南省东部,属构造剥蚀、侵蚀低中山地貌。山脉走向呈南东北西向展布。地势总体为北西高南东低。最高处为矿区西南无名山包,海拔高程1865.0米,最低点为矿区东南块择河河床,海拔高程为1628.45米,最大相对高差221.55米,一般为100米左右。地形坡度1545之间,植被覆盖率较低,约20%左右。区内属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四季温差变化不大,最低气温-5,最高气温34.9,年均气温13.8。每年11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常出现冰雪天气。雨量充沛,最大日降雨量143.7毫米,年最大降雨量1407.9毫米,年最小降雨量789.3毫米,年平均降雨量为1098.6毫米,降雨多集中在59月,占年降雨量的79%。一年中的34月为风季,年最大风速23米/秒,年平均风速3.4米/秒,以西南风为主。年相对湿度75%。2、交通条件云南省富源县大则勒煤矿位于富源县东南165方向,直距约16公里处,地处富源县营上镇境内。矿区东侧有富(源)兴(义)主干公路经过,现矿山有水泥公路与之相通,公路里程约1公里,北至富源县城约38公里,由富源县到曲靖市为73公里,交通尚属方便。二、煤层赋存条件1、地层(1)区域地层区域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主要有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玄武岩组(P2)、龙潭组(P2l);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T1k)、飞仙关组(T1f)及第四系(Q)。主要含煤地层为龙潭组。区域地层的主要特征见表。 区 域 地 层 简 表系统组代号厚度(m)主要特征第四系全新统Qpal0-8砾石、砂土、粘土Qedl0-10碎石、砂土、粘土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350为棕黄色、紫色、杂色细砂岩夹泥岩、粉砂岩卡以头组T1k104-127灰绿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含海相瓣鳃类化石及植物碎片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133-270灰-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下部夹砂岩,含可采煤层8层玄武岩组P240灰绿色玄武岩夹紫色凝灰岩(2)矿区地层本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龙潭组一、二、三段(P2l1、P2l2、P2l3、)、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T1k)、飞仙关组一、二、三段(T1f1、T1f2、T1f3、)及第四系(Q)。各地层的主要特征见表各地层特征由老到新分述如下:峨眉山组(P2):分布于矿区外围的广大地区,浅灰绿-暗绿色玄武岩。多呈块状、具气孔状、杏仁状构造。其顶部夹有紫红色凝灰岩2至3层,每层厚3-10米不等。上二叠统P2上二叠统龙潭组(P2l)分布于矿区东部大部地域,一般厚约257.71米,其底部的砾岩、铝土岩、砂岩直接覆盖于峨眉山玄武岩之上,与下伏峨眉山玄武岩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本组地层主要以沼泽相、泥炭沼泽相为主,次为河漫滩相;河床相及湖泊相不发育,沉积环境由底部浅海沼泽相向上部滨海内陆沼泽相逐渐过渡,下部煤层含硫量高于上部煤层。根据其岩性、含煤性和沉积旋回特征本组可分为三段。各组、段特征按地层从老到新详述如下:龙潭组一段(P2l1):由底部砾岩至16煤层顶板,厚度64.00-148.24米,平均106.12米,主要以深灰、灰黑色泥岩夹粉砂岩及砂岩,富含星点状和结核状黄铁矿,砂岩由南向北有增厚的趋势。本段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五层,即16、19、21、23、24煤层。龙潭组二段(P2l2):由16煤层顶板至9b煤层顶板,平均厚度51.43米,上段以砂岩为主,下段以泥岩为主。岩相沿纵向及横向变化均大,16煤层顶板砂岩时隐时现无一定规律。全区有一共同现象,即9b煤层下伏岩层中开始隐现鲕状菱铁矿,是煤组对比的可靠标志。本段含煤9-15层,其中可采煤层有9b和13煤层。龙潭组三段(P2l3):由9b煤层顶板至煤系地层顶界,平均厚度98.84米,以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9b煤层间接顶板为细砂岩,钙质胶结,断断续续发育的水平层理是全区良好的标志层。7煤层上覆岩层中绿色矿物增多,包裹体状的岩屑大量出现,其煤层变薄、层次加多。本段含煤13-22层,可采煤层仅一层,即7煤。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T1k)分布于矿区西部,本组厚104.19-126.98米,一般厚107.58米,下部20多米为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组成,含浸染状黄铁矿颗粒及钙质结核,具浅海相瓣鳃类动物化石;底部出现较多的植物化石碎片与动物化石交替共存,扁平椭圆状钙质结核标识性强,是与下伏龙潭组分界的可靠标志。上部以浅灰绿色粉砂岩为主,接近顶部为粉砂岩与紫色泥岩条带互层。与下伏龙潭组呈整合接触。飞仙关组(T1f)分布于矿区西南角,据其岩性和沉积旋回特征分为三段。区内因受断层切割影响出露不全,地层总厚度约350.0米,岩性为棕黄色、紫色、杂色中细粒砂岩夹粉砂岩及泥岩。与下伏卡以头组呈整合接触。,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和所含化石特征由上而下分为三段,现简述如下:飞仙关组第一段(T1f1):厚83.1799.08米,一般厚90.77米,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富含白色蠕虫状方解石。上部出现细砂岩及粉砂岩,底部以灰紫色与绿色相间、泥质岩与细砂岩交替的“过渡带”和卡以头组分界。飞仙关组第二段(T1f2):一般厚98.00米,以紫-灰紫色细砂岩、粉砂岩为主。交错层理及收敛性斜层理发育,上部有一米厚之含铜砂岩,但品味低。飞仙关组第三段(T1f3):分布于凉水井、大德嘎一带,出露厚度不详,主要岩性为棕黄色、紫色。杂色中细粒砂岩。第四系:厚度一般020.0m,在区内分布于河谷、山坡和山间低凹部位,以黄褐色、浅灰色、浅褐灰色松散的粘土、砂石、碎块等残坡积物、耕植土为主,次为洪冲积物和人工堆积物,成份复杂,不整合覆盖于各地层之上。矿区地层简表地层系统地层厚度及岩性描述系统组段厚度(m)岩性描述接触关系第四系全新统Qpal0-8主要由坡积、洪积、冲积及部份湖沼沉积的砾石、砂石及粘土组成。不整合Qedl0-10主要由坡积、洪积、冲积及部份湖沼沉积的碎石、砂石及粘土组成。三叠系下统飞 仙关组T1f3主要岩性为棕黄色、紫色。杂色中细粒砂岩。整合T1f298.00以紫-灰紫色细砂岩、粉砂岩为主。交错层理及收敛性斜层理发育,上部有一米厚之含铜砂岩,但品位低。整合T1f183.1799.08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富含白色蠕虫状方解石。上部出现细砂岩及粉砂岩,底部以灰紫色与绿色相间、泥质岩与细砂岩交替的“过渡带”和卡以头组分界。整合卡以 头组T1k104.19-126.98以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组成,含浸染状黄铁矿颗粒及钙质结核,见浅海相瓣鳃类动物化石。整合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16489以深灰、灰黑色泥岩夹粉砂岩及砂岩,富含星点状和结核状黄铁矿和煤层组成。整合P2l259.15上段以砂岩为主,下段以泥岩为主。整合P2l3107.86以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假整合峨嵋山玄武岩P265-600主要为浅灰绿暗绿色致密块状玄武岩,具气孔状、杏仁状构造。其顶部夹有2-3层紫红色凝灰岩。2、构造(1)区域构造矿区大地构造位处扬子准地台(I)、滇东台褶带(I2)、曲靖台褶束(I34)之富源凹褶(I343)的次级构造恩洪复向斜中段的西部边缘(见图2)。是滇东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矿区构造矿区位于恩洪复向斜中段的西部边缘,区内小构造十分发育,断层走向以NEESWW及NWWSEE为主。地层大体呈NESW向展布,为一倾向NW的单斜构造。褶皱不明显,仅表现为幅度不大的波状起伏。各煤层沿走向、倾向的产状均有一定变化(主要表现为构造切错),可采煤层厚度多不稳定,属薄至中厚煤层,少数为厚煤层。(3)断层矿区位于恩洪复向斜中段的西部边缘,区内小构造十分发育,断层走向以NEESWW及NWWSEE为主。地层大体呈NESW向展布,为一倾向NW的单斜构造。褶皱不明显,仅表现为幅度不大的波状起伏。各煤层沿走向、倾向的产状均有一定变化(主要表现为构造切错),可采煤层厚度多不稳定,属薄至中厚煤层,少数为厚煤层。现将矿区落差大于10米的断层列表统计如下:矿区主要断层特征表序号断层编号性质走向倾向倾角()走向长控制点数控制程度地层断距(m)1F138走向正断层N42ENW4711002基本探明402F32倾向逆断层N66WSW652804一般了解303F24走向正断层N58ESE454401基本探明124F142倾向正断层N70ENW655002基本探明255F22斜交正断层N30WSW602602基本探明156F141倾向正断层EWN636002基本探明187F25倾向正断层N85WNE602653基本探明308F21斜交正断层N20WSW84217012基本探明110-1709F126走向正断层N32ENW435004基本探明1010F14-2斜交正断层N6WSW583902基本探明2311F127走向正断层N13ESE625703一般了解3012F128斜交正断层N31WNE555203基本探明2113F17倾向正断层N70WNE7211451基本探明54(4)矿区地质构造矿区为一受断层破坏的不对称向斜构造,断裂构造较发育,发育落差大于10米的断层13条,各断层特征如下:F138走向正断层:位于核实区中部,倾向北西,倾角47,走向长度1100m,最大断距40m,浅部有探槽1处控制,深部有1个钻孔控制,属基本探明的断层,对煤矿开采有影响。F32倾向逆断层:位于核实区西北部矿界边缘,倾向南西,倾角65,走向长度280m,最大断距30m,浅部有探槽3处控制,自然露头清晰,属基本探明的断层,但位于矿界边缘,对煤矿开采影响不大。F24走向正断层:位于核实区中部,倾向南北,倾角45,走向长度440m,最大断距12m,深部有1个钻孔控制,属基本探明的断层,对煤矿开采有影响。F142倾向正断层:位于核实区东北部,倾向北西,倾角65,走向长度500m,最大断距25m,浅部有2个探槽控制,属基本探明的断层,对煤矿开采有影响。F22斜交正断层:位于核实区东西部,倾向南西,倾角60,走向长度260m,最大断距15m,深部有1个钻孔控制,自然露头清晰,属基本探明的断层,对煤矿开采有影响。F141倾向正断层:位于核实区东北部,倾向北,倾角63,走向长度600m,最大断距18m,浅部有1个探槽控制,深部有1个钻孔控制,属基本探明的断层,对煤矿开采有影响。F25倾向正断层:位于核实区东北部,倾向北东,倾角60,走向长度265m,最大断距30m,浅部有1个探槽控制,自然露头清晰,深部有1个钻孔控制,属基本探明的断层,对煤矿开采有影响。F21斜交正断层:位于核实区西南部,倾向南西,倾角84,走向长度2170m,断距110-170m,浅部有探槽10控制,深部有2个钻孔控制,属基本探明的断层,对煤矿开采有影响。F126走向正断层:位于核实区东南部矿界边缘,倾向北西,倾角43,走向长度500m,断距10m,浅部有探槽3控制,深部有1个钻孔控制,属基本探明的断层,但位于矿界边缘,对煤矿开采影响不大。F14-2斜交正断层:位于核实区东南部矿界边缘,倾向南西,倾角58,走向长度390m,断距23m,浅部有探槽1控制,深部有1个钻孔控制,属基本探明的断层,但位于矿界边缘,对煤矿开采影响不大。F127走向正断层:位于核实区西南部,倾向南东,倾角62,走向长度570m,断距30m,浅部有探槽2控制,深部有1个钻孔控制,属一般了解的断层,对煤矿开采有影响。F128斜交正断层:位于核实区西南部,倾向北东,倾角55,走向长度520m,断距21m,浅部有探槽2控制,深部有1个钻孔控制,属基本探明的断层,对煤矿开采有影响。F17倾向正断层:位于核实区西南部,倾向北东,倾角72,走向长度1145m,断距54m,深部有1个钻孔控制,属基本探明的断层,对煤矿开采有影响。(5)地质构造类型矿区位于恩洪复向斜中段的西部边缘,区内小构造十分发育,发育落差大于10米的断层13条,断层走向以NEESWW及NWWSEE为主。地层大体呈NESW向展布,为一倾向NW的单斜构造。褶皱不明显,仅表现为幅度不大的波状起伏。在此块段地质构造复杂。综上所述,根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附录D的规定,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应属中等类型。3、煤层、煤质及资源储量(1)可采煤层本矿区煤层按厚度达到工业指标(最低可采厚度大于0.7米)的可采煤层为:7、9b、13、16、19、21、23、24共八层。各可采煤层特征分述如下:7煤层位于龙潭组三段(P2l3)中部,下距9b煤层40.53米。煤层厚度在0.34-2.27米,平均1.20米。结构简单,局部夹一层0.10-0.17米灰色隐晶质高岭石粘土岩夹矸。属大部可采较稳定型煤层。煤层顶底板为薄层状泥质粉砂岩。9b煤层位于龙潭组二段(P2l2)顶部,下距13煤层40.93米。煤层厚1.27-3.85米,平均2.28米。结构较简单,局部含1-2层厚0.08-0.12米的粘土岩夹矸。属全区可采较稳定型煤层。煤层顶板为砂岩,底板泥岩中常含鲕状菱铁矿,是识别该煤层的良好标志。13煤层位于龙潭组二段(P2l2)中部,下距16煤层约54米。煤层厚度0.47-2.78米,平均厚1.31米。为单一结构煤层,矿区内全区可采。煤层顶底板均为泥岩。16煤层位于龙潭组一段(P2l1)顶部,下距19煤层80米左右。煤两极厚度0-1.95米,平均1.06米。常含1-2层厚0.05-0.09米的高岭石粘土夹矸,属局部可采不稳定型煤层。煤层顶板为细砂岩,底板为粉砂岩。19煤层位于龙潭组一段(P2l1)中上部,下距21煤层53米左右。煤两极厚0.10-1.30米,平均0.75米,以单一煤层为主,局部含厚0.08-0.13米的夹矸一层,井田不稳定,井田稳定。煤层顶板为灰绿色细砂岩,底板为粉砂岩。属局部可采不稳定薄煤层。21煤层位于龙潭组一段(P2l1)中下部,下距23煤9.55米。两极厚0-2.38米,平均厚0.89米。结构较复杂,含1-4层厚0.08-0.17米的粘土岩夹矸。煤层顶、底板皆为粉砂岩。煤层厚度不稳定,矿区内大多为厚度小于0.70米的不可采区。23煤层位于龙潭组一段(P2l1)下部,下距24煤12米。两极厚0.3-3.75米,平均厚0.79米。大部为单一结构,偶含1-2层厚0.07-0.11米的粘土岩夹矸。煤层顶、底板皆为粉砂岩。属局部可采不稳定薄煤层。24煤层位于龙潭组一段(P2l1)底部,下距玄武岩基底约20米。两极厚0-3.25米,平均厚1.26米。此煤为复杂结构煤层,含1-3层厚0.03-0.16米的稳定粘土岩夹矸。煤层顶、底板皆为粉砂岩。属局部可采较稳定煤层。(2)煤质通过现场观察,区内各煤层煤的颜色为黑色、灰黑色、褐黑色,条痕深黑色;沥青、油脂光泽。矿区各煤呈细条带状结构,块状、层状构造,断口为参差状、贝壳状及不规则状。煤的宏观煤岩特征主要为半光亮型和半暗型煤层。少部分为光亮型及暗淡型煤层。矿区内7、9b、13煤层煤类为焦煤大类,可作为炼焦用煤;16、19、21、23、24煤层煤类为焦煤大类,但含硫量高,经洗选后可作为动力用煤或燃煤。7煤层为中高灰、特低硫、高热值、低磷煤。工业牌号为焦煤大类。9b煤层为中高灰、特低硫、中热值、低磷煤。工业牌号为焦煤大类。13煤层为低高灰、特低硫、特高热值、低磷煤。工业牌号为焦煤大类。16煤层为中高灰、高硫、高热值、低磷煤。工业牌号为焦煤大类。19煤层为低中灰、高硫、特高热值、低磷煤。工业牌号为焦煤大类。21煤层为中高灰、高硫、中特高热值、低磷煤。工业牌号为焦煤大类。23煤层为中高灰、高硫、高热值、低磷煤。工业牌号为焦煤大类。24煤层为中高灰、高硫、中高热值、低磷煤。工业牌号为焦煤大类。(3)资源储量 4、水文地质(1)自然地理矿区为一受断层破坏的不对称向斜,井田为一弧形单斜构造。地貌呈剥蚀单面山为主的丘陵中山。无大的地表水体穿越井田,仅有季节性的舍达小河从、井田间流过。区内构造断裂较发育,由于地形受切割,地表径流较发育,对地下水补给增添了不利因素。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以静储量为主。区内属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四季温差变化不大,最低气温-5,最高气温34.9,年均气温13.8。每年11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常出现冰雪天气。雨量充沛,最大日降雨量143.7毫米,年最大降雨量1407.9毫米,年最小降雨量789.3毫米,年平均降雨量为1098.6毫米,降雨多集中在59月,占年降雨量的79%。一年中的34月为风季,年最大风速23米/秒,年平均风速3.4米/秒,以西南风为主。年相对湿度75%。舍达河沿矿区东部边界由北向南流过,为本区最大地表水体,据河东岸水文站多年观测,该河最大瞬时流量528m3/s,最小瞬时流量2.27m3/s。水文观测基点高程1628.45m,历年最高洪水位6.25m。属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2)水文地质类型地表水排泄条件好。矿区地处云贵高原山区地带,地形切割较深,地层倾角平缓,沟谷切割了上覆含水层,有利于地表水的径流、排泄;不利于地下水的渗透补给,地表无大的水体,总体上补给条件较差。矿床含水层含水性弱。区内主要含水层为碎屑岩类弱裂隙含水层,其中又以风化裂隙含水层为主,富水性最强,由于风化裂隙发育深度有限,矿床含水层裂隙深部不发育。储水空间及运移通道少,不利于地下水的泾流、排泄,含、隔水层相间,各含水层均各自相对独立。断裂带的富水性、导水性较弱。综上所述矿床水文地质勘探类型属于以裂隙含水层直接充水为主的中等类型。三、矿井开采情况、开采方式方法、生产能力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通风核定能力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年,通风核定能力:30万吨/年。2、矿井开拓方式采用斜井开拓方式。3、开采方式、方法采区前进、区内后退式回采,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4、2017年度矿井生产水平为+1580水平,在二采区进行采掘生产,布置三个采煤工作面:1911采煤工作面、21305东-2采煤工作面、1912采煤工作面,依次接续生产。(附:开拓方案确定的2017年采掘接续表)四、矿井主要生产系统情况1、通风系统矿井通风方式:通风方式为分区对角式通风、抽出式通风方法,主斜井、副斜井进风,2015年4月份一采区无采掘工作面,无用风地点,矿井通风系统调整,原一号风井改为进风井;二号风井回风。二号风井主扇采用两台对旋轴流式风机,风井型号为FBCDZ-4-NO14,风机功率为2110KW,风机风压为1500-4000Pa,风机额定风量2100-3000m3/min。2、排水系统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5m3/h,最大涌水量为33m3/h。1580水平设1个中央泵房和二采下山区1个临时水仓,新泵房内采用型号:D155-305水泵3台,功率110KW,流量155 m3/h,扬程150m;老泵房D46-305水泵4台,功率37KW,流量46 m3/h,扬程150m。三路159mm的管路直排地面。3、主运输系统主井斜井长度350米,断面8.7m2,井筒最大倾角23;安装一部DT/275型大倾角皮带机,配用功率75KW2,带宽800,不运人,带速为1.6/,PVG皮带强度:1250N/,输送量150/。副井绞车提升方式为单绳缠绕式斜井单钩5辆串车提升,单滚筒绞车,型号为JK2.52.0P。原煤由工作面刮板输送机搭接采区胶带输送机运至主井胶带输送机、井口转载输送机入地面钢板煤仓,进入洗煤系统。物料、设备及部分矸石的上下井均经副斜井提升。1580水平大巷及二采轨道下山采用单轨吊运输,单轨吊型号DLZ110F。4、供电系统矿井现有10KV供电线路二路,一路来自35KW民家变电站,423#线路,架空线型号LGJ-120 (4Km);另一路来自35KW得戛变电站,089#线路,架空线型号LGJ-70 (1.8Km);直供矿地面高压配电室,配电室安装14块KYA12-28高压配电柜,布置为单母线分段式;地面共安装变压器8台,其中一台S9-250/10 供一号风井主扇风机及瓦斯泵房,其中S9200/10供二号风井主扇风机,一台KS7-315/10供主井皮带使用,一台KS9-250/10供压风机,一台S9-125/10,二台S9-100/10供洗煤厂,一台S7-100 /10供地面照明,总容量为1440KVA。矿井地面设备装机总容量867KW。井下供电:从配电室两趟MYJV22-50 10KV高压电缆直供井下中央变电所。中央变电所设七台BJG47-10高防开关,布置为单母线分段式,四台KBSG-315/10干式变压器,其中一台为井下局扇专用变压器。二采区两台KBSG-315/10干式变压器,121303北采煤工作面一台KBSGZY-630/10移动变电站,变压器总容量2520KVA,井下设备装机总容量1720KW。目前,矿井运行设备总容量为2587KW,下井供电电缆共有2趟,电压均为10KV供电,长期允许额定电流为298A,电缆总截面为100mm2,总线路长度为1100m,下井电缆如下:路电缆为MYJV22-350,长度为550m,允许额定电流为149A。路电缆为MYJV22-350,长度为550m,允许额定电流为149A。五、六大系统建设情况1、通讯联络系统(有线通讯系统、无线通讯系统)矿井采用的是HJK-120S 集团电话交换机,具备录音、通话限时、无应答转移、遇忙转移、中继连选、电话会议、强插功能。内外线来电显示,自适应KTMF/FSK双制式来电显示号码。电话:KTH106-1Z(A)型矿用本质安全型自动电话机是根据QHX001-2007标准生产的。为脉冲与双音频兼容电话机,与关联设备HDK矿用电话耦合器及输出信号符合要求的调度台或交换机可组成煤矿安全通讯系统网。通讯系统采用的是多对线传输线路,有皮带井到井下中央变电硐室,然后采用树状布线模式,传输到各个工作地点。2、压风自救系统压风自救系统的供风管路由地面压风机经150mm的压风管路到达1580运输大巷,1580运输大巷采用100mm的压风管路经过采区轨道与回风下山到达采区采掘工作面,采区采掘工作面采用50mm的压风管路与ZYJ型压风自救系统相连接。3、供水施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的水源来源于地面生活用水,经主井采用150mm供水管路到达1580运输大巷变径为100mm的供水管路,采区采掘工作面采用50mm的供水管路与ZYJ型供水施救系统相连接。4、人员定位系统由 KJ128A-K1 标识卡、 KJ128A-F1 读卡分站、 KJ128A-F 传输分站、数据通信接口、信号保护器、矿用阻燃电缆、 KDW-0.7/18-J 矿用隔爆兼本安直流稳压电源、服务器及 KJ128A 矿用人员管理系统软件组成。标识卡发出代表身份特征的射频信号和报警信号,经读卡分站检测接收,读卡分站将检测到的信号调制成 485 信号后发送到地面数据通信接口,数据通信接口将 485 信号转变成 232 信号后传给中心站服务器。服务器进行分析处理,形成文件,图形,报表等,使管理人员能方便直观及时的查询井下人员的各种信息。5、安全监测系统矿井使用的是重庆煤科院的KJ-90NA监控系统。主要有地面监控主机、数据服务器、通信接口、避雷器、系列监控分站、各种传感器和控制执行器等部分组成。中心站为RS485通讯方式,中心站与工作站(分站)之间的信息交换,采用串行数据传输方式,公用一对传输线(通过数据传输接口)井下工作站(分站)中都装有80C31单片机(其核心是微处理机),数据的传输是主机与分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设在中心站的KJJ46数据传输接口(内设安全栅电路)将中心站发往分站的数据信号送上2芯传输线,经传输线送到井下分站中的数据传输电路,经光电隔离后送给分站主电路中的微处理机串行口;分站中的主电路微处理机将采集到的数据、状态信息进行预处理后,由串行口送给数据传输电路,再经传输线送给中心站(经KJJ46数据接口),从而实现地面中心站与井下分站间的数据通讯。6、紧急避险系统严格按照上级行业部门标准在2013年6月30日前已建设完毕,12月6日通过验收,现正常使用。六、矿井主要灾害类型根据生产接续分析2017年矿井存在主要灾害类型:水害、火灾、瓦斯、煤尘、提升运输、顶板、停电停风等,所有这些都对我矿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第二章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一、矿井水灾1、矿井含水层根据含水介质特征及富水性,将区内地层划分为5个含水层组及1个隔水层,现简述如下:(1)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Q)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残坡积砾、砂、碎石土及粘土组成。结构松散,孔隙率大,其富水性主要受大气降水控制,季节性变化明显,地表泉水流量雨季为0.0180.52L/s。该含水层分布零星,不连续,对矿床充水基本无影响。(2)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裂隙含水层(P2)分布于矿区东部及外围,岩性为浅灰绿暗绿色致密块状玄武岩,具气孔状、杏仁状构造。发育柱状节理,浅部含风化裂隙潜水,泉水出露标高1755.891689.80m,流量00.153L/s,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由于本含水层位于煤系地层之下,对矿床充水无直接影响。(3)二叠系上统龙潭组裂隙弱含水层组(P2l)出露于矿区东部大部地域,岩性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煤层组成。浅表风化裂隙发育,含风化裂隙水,泉水流量0.0010.089L/s,出露标高1701.841758.5m。随深度增加,裂隙逐渐减少,富水性减弱。其中又以细砂岩的透(含)水性较好,粉砂质泥岩、泥岩则较差,为相对隔水层。区内可采煤层赋存于本含水层中,是矿床充水的直接来源。(4)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裂隙弱含水层(T1k)以粉砂岩为主,浅表含风化裂隙水,整体富水性较差,泉流量0.020.10L/s。本含水层位于开采煤层之上,是矿床充水的间接来源。(5)飞仙关组一段隔水层(T1f1)分布于矿区西南角,区内因受断层切割影响出露不全。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该岩层裂隙不发育,其粉砂质泥岩、泥岩的隔水性较好。区内泉少且流量微弱,一般00.08L/s,故划为隔水层。(6)飞仙关组二、三段裂隙弱含水层组(T1f2、T1f3)分布于矿区西南及外围,岩性为棕黄色、紫色、杂色中细粒砂岩夹粉砂岩及泥岩。地表泉流量一般00.152L/s,除风化带富水性较强外,正常地层富水性均较差,而且由浅至深逐渐减弱。由于本含水层组离煤系地层较远,对矿床开采影响不大。2、矿井排水系统构成及能力矿井排水系统为:1580水平新水仓和老水仓直接排放到地面。新水仓及老水仓排水能力见下表:地点水泵水仓(m3)排水管路最大排水能力(m3/h)新水仓3台D 155-30511502趟159mm420老水仓3台D46-3056002趟159mm2103、水灾分析(1)冲沟水害分析二采冲沟自西向东跨整个矿井北部,汛期为地表水主要泄洪通道,存在通过采动斑裂区和塌陷区进入采空区的可能,是矿井存在的主要水害隐患。2017年开采21305东-2工作面,二采冲沟60米在开采范围内,需对冲沟进行铺底硬化,已列入2017年防治水治理计划内。(2)积水坑水害分析矿井范围内地表无积水坑。(3)塌陷斑裂水害分析本矿采掘范围内浅部受采动影响,局部存有裂隙,汛期大气降水通过裂隙进入矿井,存在一定的水害隐患。(4)报废钻孔水害分析井田内无封闭不良钻孔,无水害隐患。(5)工广低洼区域与各井口防洪安全排查工业广场及各井口无明显低洼区,因此,无水害威胁。(6)井下主要水害隐患分析井下主要水害为老空区顶板裂隙水及地表水通过煤系地层、井筒、采动裂隙、塌陷区渗入矿井。特别是汛期大气降水大量渗入井下,存在较大的水害威胁。根据上述分析,确定地表水、顶板裂隙水为矿井主要直接水害危险源,根据矿井涌水量变化趋势分析,发生在汛期可能性增大。4、矿井水灾预防措施由于地表水、顶板裂隙水为矿井主要直接水害危险源,根据矿井涌水量变化趋势分析,发生在汛期可能性增大。汛期对+1580大巷老水仓进行彻底清挖,确保水仓的有效容积;组建雨季地面巡查小组,对矿区周边山体、河道及低洼积水点进行重点巡查;对防洪物资进行清点配备,确保防洪物资齐全;对井下淋水点加强巡查,实测涌水量变化并建立台账;加强井下各采掘工作面探放水工作,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5、矿井水灾处置措施(一) 井下水害应急处置措施获悉井下发生水害事故后,总指挥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了解灾情,然后判断灾情的发展趋势,及时果断地做出决策,下达抢险救灾命令。(1)必须了解询问的内容水害地点及其事故波及范围。人员分布及其伤亡情况。通风情况。(2)必须分析判断的内容通风系统破坏程度。水害灾情的严重程度。可能受威胁的范围。(3)下达命令撤出灾区和可能受威胁区域的人员。向相关部门和公司报告并召请救护队。成立抢救指挥部,制定救灾方案。保证人员辅助运输,满足运输要求。 核查井下人员,控制入井人数。命令有关单位准备救灾物资,通知医院准备抢救伤员。(3)处理水害的基本原则受困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优先,防止事故扩大优先。 首先应直接与遇险人员联络(呼叫、敲打、使用探测仪等),确定遇险人员位置和人数。 保证水害事故地点的通风,保证环境氧气浓度。 遇险人员被困时,应利用水管、打钻孔等方法输送新鲜空气、饮料和食物。如有伴生事故发生时,跟班人员首先应带领遇险人员加强自保,做好有准备的安全撤离。(二)井下水害的处理(1)自身安全防护井下发生透水事故时,在现场及附近地点的人员应首先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在突水迅猛、水流急速的情况下,现场人员应立即避开出水口和泄水流,躲避到硐室内、拐弯巷道或其他安全地点。如情况紧急来不急转移躲避时,可抓牢顶梁、立柱或其他固体物体,防止被涌水打倒和冲走。如是老空水涌出,使所在的地点的有害气体浓度增高时,现场人员应立即佩好自救器。在未确定所在地点的空气成分能否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时,禁止任何人随意摘掉自救器的口具和鼻夹。(2)迅速汇报透水事故发生后,现场及附近人员,在脱离危险后,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迅速观察和判断突水的地点和涌水量、现场被困人员的情况等,并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同时,应利用一切可能手段及时向下部水平和其他可能受到威胁区域的人员发出警报,通知撤离。(3)积极妥善地组织现场抢救突水初期,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遇险人员应在现场领导和老工人的组织带领下,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迅速进行自救互救工作。如突水地点周围岩石坚硬、涌水量不大,可组织力量,就地取材,加固工作面,尽快堵住出水点。在水源情况不明、涌水迅猛、顶帮松散的情况下,决不可强行封堵出水口,以免引起工作面大面积突水,造成人员伤亡,扩大灾情。对于受伤的人员,应迅速抢救搬运到安全地点,立即进行急救处理。必须注意:井下发生透水事故后,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在不戴防护器具的情况下冒险进入灾区。(4)现场组织撤离如因涌水来势迅猛,现场无法抢救,或者将威胁人员安全时,应迅速组织起来,沿着规定的避灾路线和安全通道,撤退到上部水平或地面。(5)行动中,应注意以下事项:撤离时,应设法将撤退的行动路线和目的地告知指挥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迅速撤往突水地点以上的水平,避免进入突水点附近及下方的独头巷道。撤离时应靠近巷道一侧,抓牢支架或其他固定物体,尽量避开压力水头和泄水主流,并注意防止被水中滚动的矸石和木料撞伤。如因突水后破坏了巷道中的照明和指示牌,迷失了行进方向时,遇险人员应朝着有风流通过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在撤退沿途和所有经过的巷道岔口,应留设指示行进方向的明显标志,以提示救援人员的注意。撤退巷道如果较窄,人员需要单个通过时,应保持好秩序,不要慌乱和争抢。行动中,手要抓牢,脚要蹬稳,切实注意自己安全和他人安全。撤退中,如因冒顶或积水造成巷道堵塞,可寻找其他安全通道撤出。在唯一的出口堵塞无法撤退时,应自觉组织好灾区避灾,等待救援人员的营救,严禁盲目潜水等冒险行为。6、矿井水灾避灾路线受水害人员和受威胁地点人员撤退路线原则:处于水害下方时,要避水头、向地面撤退;无法撤退时,就近进入避难硐室,等待营救。险情发生时,除各重要岗位工(绞车房、信号工、配电室、泵房)及抢险人员外,其它受灾人员和受威胁地点人员全部升井,有电话的岗位工接到撤人命令后,必须迅速通知附近地点工作人员,各工作面及迎头在指定地点集合。集合后由各单位跟班人员点名,人员齐全后,跟班人员带队、安监员殿后,以单位按避灾路线撤离。1580水平所有车辆停止运行。撤离人员应跑步至1580水平下车场,乘车升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