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劳动力现状调查分析.doc_第1页
某村劳动力现状调查分析.doc_第2页
某村劳动力现状调查分析.doc_第3页
某村劳动力现状调查分析.doc_第4页
某村劳动力现状调查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范本 某村劳动力现状调查分析 精选范本 目 录 引 言 1 1 绪论 2 1 1 劳动力概论 2 1 2 劳动力的现状 2 1 2 1 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 2 1 2 2 劳动力就业现状 3 1 2 3 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 4 1 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2 数据收集整理 6 2 1 概率抽样 6 2 2 概率抽样方法 6 2 2 1 简单随机抽样 6 2 2 2 等距抽样 6 2 2 3 分层抽样 6 2 2 4 整群抽样 7 2 3 设计调查问卷 7 2 3 1 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7 2 3 2 调查问卷目的及要求 8 2 4 问卷实施 8 2 5 数据搜集 8 2 6 研究方法 8 3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9 3 1 村民的年龄分布 性别比例情况 9 3 2 在村务农和外出打工人员分布的情况 9 3 3 收入及组成情况 11 3 4 其他相关方面数据分析 12 4 结论分析及其对策 14 4 1 农村劳动力现状的结论和成因分析 14 4 1 1 调查分析结论 14 4 1 2 相关原因分析 14 4 2 农村劳动力不利现状的对策 14 总结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科技外文文献 19 附录 调查问卷 26 精选范本 引 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机械化进程的加快 农民也已经慢慢的脱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 土地 农村劳动力现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课题是针对某农村劳动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要研究劳动力现状就得从中国农村劳动 力资源情况及就业状况进行分析 精选范本 1 绪论 1 1 劳动力概论劳动力概论 农村劳动力是指乡村人口中年龄在 16 岁以上 经常参加集体经济组织 包括乡镇企业 事业单位 和家庭副业劳务的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从事农林牧渔业 农村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业 饮食业等各种生产活动的劳动力 从事采集 捕 猎 农民家庭兼营工业等副业生产劳动并从中直接取得实物 现金收入的劳动力 从事 农村房地产管理 公用事业 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 卫生 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教育 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金融 保险业 以及乡镇经济组织 政务 管理等项工作 并取得实物 现金收入的劳动力 国家向乡村调用的建勤民工 由集体经费支付工资或补贴的乡村脱产干部 到全民所有制单位或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工 作 并取得实物 现金收入的合同工 临时工 自行外出就业但没有转走户口的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相对于特定国家 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 水平而言 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 具体定义是指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 的那部分劳动力 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 即使不增减投入也不至于影响哪个农 业产品的总量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 人均耕地面积少 工业起步晚 城市化水平低 大城市 大农村 并存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特征 这一国情导致农村劳动力一直 供大于求 只不过在计划经济时期处于隐性状态 改革开放后 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 变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 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 年代以来 农业领域容纳劳动力出现了绝对量下降的情况 平均每年下降 0 83 个百分点 现在 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依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之一动的诸多限制 劳 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将农民禁锢在农村的粮油副食品定量供给彻底 改观 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 据统计 20 世纪 90 年代初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 1 5 亿以上 2000 年底达到 1 8 亿 这种矛盾短期内还会更为突出 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 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 可耕地有限 而且有进一步 减少的趋势 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 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结构性 困难 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 比如 2001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95933 亿 元 比上年增长 7 3 乡镇企业的贡献不足 2 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 加入 WTO 后 短期内我国农产品不仅会面临国际市场的价格压力 使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 业大幅度提高 而且进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 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 模进一步扩大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基数大 据有关部门预测 未来 10 年全国农村 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 600 多万 如果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 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 含量的进一步提高 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 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 越来越多 2010 年预计达到 1 9 亿人 1 2 劳动力的劳动力的现状现状 1 2 1 农农村村劳劳动动力力素素质质现现状状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各方面条件受到限制 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 近 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问题时 指出 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新农 村发展的灵魂 必须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 懂技术 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升农民的整体 素质 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缓慢 大部分农民处于较低文化水平层次 直接影响到农村 劳动力的素质 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具体为六个字 一大 六低 一弱 一大 是指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 我国农村中有近 5 亿劳动力 据专家推算 在现 精选范本 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 农村只需 1 5 亿劳动力 也就是说 在近 5 亿农村劳 动力中 有 3 5 亿属于富余劳动力 我国农业资源相对匮乏 庞大的农业大军与有限的耕 地结合在一起 使得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突出 六低 是指农村劳动力思想素质低 文化素质低 科技素质低 经营管理素质低 身体素质低 劳动生产率低 一 思想素质低 我国农村受长期自然经济的影响 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小农意识浓 厚 思想保守 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 缺乏较强的成就动机 对新观念 新技术 新事 物反应冷淡 商品意识淡薄 缺乏经营观念 二 文化素质低 在我国农村人口中 文盲占 20 小学占 40 初中占 29 5 高 中占 10 大专以上仅占 0 4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 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 为 7 79 年 而美国农民大部分是从州立农学院毕业的 法国 7 以上的农民具有大专文化 德国 6 7 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 日本农民中 5 是大学毕业生 高中毕业生占 74 8 另外 受到妇女生理条件的限制和传统 男主外 女主内 观念的影响 致使妇女及其家庭无法 正确认识妇女教育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妇女劳动生产能力 有利于提高妇女的人力资本 从 而造成了农村妇女劳动力素质不高 更低于男性劳动力素质 全国从业人员中 初中文化 程度以下的男性从业人员占 83 9 女性从业人员则占 88 1 2000 年我国男女人口占总 人口之比分别为 51 63 和 48 37 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高 3 26 个百分点 以农村总人口 8 0739 亿人计算 女性人口应为 3 9 亿多 几近半数的农村女性 无疑是农村劳动力的重 要支柱 她们的素质状况 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整个素质水平 总之我国农村人力资 源现状将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三 科技素质低 目前 我国农村劳动力中 95 以上的人基本上仍属于体力型和传 统经验型农民 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 在农村劳动力中 近 80 的 劳动力没有特别技能 可谓是 科盲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 有 14 的劳动力掌握了工业 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技能 2 8 掌握驾驶技术 3 2 掌握农业技术 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 和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不足 20 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四 经营管理素质低 农村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多半停留在传统耕作水平上 生产方 式简单 劳动手段陈旧 经营管理粗放 他们不计劳动资料成本和劳动力投入成本 不讲 投入产出效益 不会合理配置劳动资源 调整生产结构 无法预测市场变化 从事乡镇企 业 交通运输 商业服务等第二 第三产业的农民 尽管其经营管理素质优于种植业的农 民 但绝大多数人的经营管理并非自觉意识下的行为 仍是一种凭直觉经验的 带有相当 程度盲目性行为 五 身体素质低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 农民的平均生 活水平较低 基本上是只能解决温饱问题 食物构成和食物营养简单 因而身体素质较差 特别是山区 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刚解决温饱问题 农民的营养不良 饮食结构不合 理 农村卫生保健条件差 医疗设备和医疗水平根本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需要 加上农村 计划生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问题 人口生育质量低下 据统计农村残疾人口占总人口 比例的 6 弱智儿童占人口的 15 农村劳动力中还有少数人格不健全 有心理疾病等患 者 六 劳动生产率低 劳动生产率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与社会创造 力的总标志 2001 年世界发展指标 的数据显示 1997 1999 年期间 中国农业劳动生产 率为 316 美元 仅相于日本的 1 03 韩国的 2 58 巴西的 7 35 约为印度的 80 从 业人员文化程度以及高层次文化程度人员比重过低 必将影响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 效率 给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产业升级及城镇化进程带来严重制约 1 2 2 劳动力就业现状劳动力就业现状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 也为城市发展和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做 精选范本 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靠打工取得收入已成为农民提高收入水平的主要途径 一定程度上改 善了农民的落后状况 农民进城既为农村带回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 文化理念 科学技 术和管理经验 又为家乡脱贫致富和实现农村城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统 计 2010 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 19260 万人 比上年增长约 640 万人 1998 年 2010 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 480 万人 平均年增长率为 5 实践证明 农民工流动 就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 但是 我们也必须看到 伴随超大规模的农 村劳动力流动 由于认识及相关政策措施严重滞后 农民工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 题 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 2 3 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相对于特定国家 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 产力水平而言 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 具体定义是指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 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 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 即使不增减投入也不至于影响哪 个农业产品的总量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由来已久 从建国初期至今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 移 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目前 我国建筑业的 50 煤矿采掘业的 80 纺织 服装业的 60 和城市一般服务业 50 的从业人员均来自农村 可以说 农村富余劳动力 的大规模转 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因素之一 目前 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由 1952 年的 18243 万人增长到 2011 年的 59085 5 万人 增长了 2 24 倍 占整个社会劳动力总数的 67 2 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 即使保持 目前农村劳动力人数不变 如果我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达到工业化国 家重工业化前期平均 40 的水平 也有 1 98 亿过剩劳动力 如果达到目前工业化国家平 均 20 的水平 则将产生 3 44 亿剩余劳动力 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在世界上是 史无前例的 大量研究表明 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剩余劳动力 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目 前从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来看 在未来 5 到 10 年内 我国每年必须实现 1500 万到 2000 万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才能保证农民收益率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 鉴于我国目前现状 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已初见端倪 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对我国的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形成了严峻考验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进程 按照当前的统计口径 农村转移劳动力是指 到乡外就业 6 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或者虽然未发生地域性转移 但在本乡内到非农产业就业 6 个月以上的劳动力 就是说 只要地域或产业发生变化 即便是到外乡仍从事农业劳动 都视为转移 而由于婚姻关系 引起的地域的变化 以及由于考学 参军等原因离开农村的 并不当作是劳动力转移 根 据此统计口径 1978 2001 年的 20 多年间 农村劳动力总量由 30688 万人增长到 48229 万人 净增 17541 万人 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从 2182 万人增长到 15778 万人 净 增 13596 万人 20 多年间 我国农村劳动力基本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1949 年 1957 年 这一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基本上是在未受到政府力量控制情况下自发进行的 继 1949 1952 年国民经济恢复之后 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吸收了大批农村劳动力 1952 年 全民所有制工业部门职工为 510 万人 1958 年增加到 2316 万人 工业部门新 增的职工 绝大部分是由农村转移而来 2 第二阶段 1958 年 1978 年 该时期由于受政府非经济力量的干预 农业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大起大落的局面 1958 年后 随着 大跃进 运动的全面推开 经济建设规模虚假的急剧膨胀 从而造成了对劳 动力的过度需求 1958 年 全国工业和建筑业共新增职工 1900 万人 相当于原有职工的 精选范本 两倍 其中从农村招收的约 1000 万人 由于在农村内部抽调劳动力大炼钢铁等 1958 年 农村劳动力比上年税减 3800 多万人 1958 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陡降至 58 2 据统计 城镇人口由 1957 年的 9900 多万人猛增到 1960 年的 1 3 亿人 同期所 增城镇人口中 约有 90 属机械增长 同期城镇非农业职工增加了 2500 万人 其中近 2000 万来自农村 然而 这次农业劳动力转移 浪潮 的寿命却极其短暂 三年经济调整 时期 大批劳动力又重新回到农村 1963 年 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又陡升至 82 5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 农业劳动力转移发生这样规模的大起大落 在世界人口迁移 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这一阶段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基本上被置于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 针对大量农业劳 动力进城就业给城镇就业和食品供给造成的压力 从 50 年代后期 政府就开始严格限制 城市企业从农村招工 从 60 年代至 70 年代后期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萎缩状 态 3 第三阶段 1979 年 1994 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 我国农业劳动力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的局面逐步被打破 农村劳动力开始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向外转移 1978 1988 年 农业 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中的份额由 70 5 迅速下降到 59 3 平均每年下降 1 72 个百分点 而前 26 年平均仅下降 0 65 但从 1988 年下半年开始 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 国家实施了为期三年的治理整顿 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很大冲击 农村非农就业的增长基 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从 1991 年下半年开始 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新阶段 随之农业 劳动力转移开始打破前三年停滞的局面 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 4 第四阶段 1995 年 现在 从 1995 年开始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据农业部抽样调查估计 1997 年约为 4461 万人 1998 年为 5483 万人 1999 年为 6683 万人 2001 年达到 8961 万人 2002 年又增至 9400 多万人 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渐提速 我国农村劳动力外 出就业人数呈不断增长态势 1 31 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目的是利用统计学所学的知识对某村劳动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按照分层抽样 原则抽取一定的样本进行研究 调查某村村民的年龄分布情况 在村务农和外出打工人员 分布的情况 该村村民年收入情况及收入组成等情况 并用统计图 表表示这些情况 并 分析该村劳动力现状产生的各种原因 同时提出改进这种状况的策略 对农村劳动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农村劳动力现状 并可以可对劳 动力现状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分析产生这一劳动力现状的原因 并对这些原因进行一一 分析 得出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同时 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以为政府对农村 劳动力宏观调控提供参考 更好 更快的解决农村的劳动力的调配以及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精选范本 2 数据收集整理 2 1 概率抽样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 又称随机抽样 概率抽样以概率理论为依据 通过随机化的机械操作程序 取得样本 所以能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的影响 保证样本的客观性 虽然随机样本 一般不会与总体完全一致 但它所依据的是大数定律 而且能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因此可 以正确地说明样本的统计值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总体 根据样本调查的结果可以从数量上 推断总体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的性质 特征 概率抽样主要分为简单随机抽样 系 统抽样 分类抽样 整群抽样 多阶段抽样等类型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抽样调查都采用 概率抽样方法来抽取样本 概率抽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调查者可获得被抽取的不同年龄 不同层次的 人们的信息 能估算出抽样误差 调查结果可以用来推断总体 例如 在一项使用概率 抽样法的调查中 如果有 5 的被访者给出了某种特定回答 那么 调查者就可以以此百 分比再结合抽样误差 推及总体情况 另一方面 概率抽样也有一些弊病 在大多数案例中 同样规模的概率抽样的费用要比非概率抽样高 概率抽样比非概率抽样需要更多时间策划和实施 必须遵守的抽样计划执行程序会大量增加收集资料的时间 下面 将介绍几种最常采用的概率抽样 方法 2 2 概率抽样方法概率抽样方法 2 2 1 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是一种广为使用的概率抽样方法 是最完全的概率抽样 如前面提到的 随机抽样就是总体中每个单位在抽选时有相等的被抽中的机会 在简单随机抽样条件下 抽样概率公式为 抽样概率 样本单位数 总体单位数 例如 如果总体单位数为 10000 样本单位数为 400 那么抽样概率为 4 简单随机抽样的优点在于 它看起来简单 并且满足概率抽样的一切必要的要求 保 证每个总体单位在抽选时都有相等的被抽中的机会 简单随机抽样可以通过电话随机拨号 功能完成这个步骤 可以从电脑档案中挑选调查对象 2 2 2 等距抽样等距抽样 在定量抽样调查中 等距抽样常常代替简单随机抽样 由于该抽样方法简单实用 所 以应用普遍 等距抽样得到的样本几乎与简单随机抽样得到的样本是相同的 等距抽样的基本做法是 将总体中的各单元先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编号 然后决定一 个间隔 并在此间隔基础上选择被调查的单位个体 样本距离可通过下面公式确定 样本距离 总体单位数 样本单位数 2 2 3 分层抽样分层抽样 定量调查中的分层抽样是一种卓越的概率抽样方式 在友邦公司以往的调查中经常被 使用 精选范本 分层抽样的具体程序是 把总体各单位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独立的完全的组 如男性和女性 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 样本相互独立 总体各单位按主要标志加以分组 分组的标志与我们关心的总体特征相关 例如 我 们正在进行有关啤酒品牌知名度方面的调查 初步判别 在啤酒方面男性的知识与和女性 不相同 那么性别应是划分层次的适当标志 如果不以这种方式进行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 就得不到什么效果 花再多时间 精力和物资也是白费 分层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比 我们往往选择分层抽样 因为它有显著的潜在统计效 果 也就是说 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总体中抽取两个样本 一个是分层样本 另一个是简单 随机抽样样本 那么相对来说 分层样本的误差更小些 另一方面 如果目标是获得一个 确定的抽样误差水平 那么更小的分层样本将达到这一目标 2 2 4 整群抽样整群抽样 以上各种抽样类型全部是按单位抽取的 即按样本单位数 分别一个单位一个单位 地抽取 在整群抽样中 样本是一组单位一组单位地抽取 整群抽样有两个关键步骤 同质总体被分为相互独立的完全的较小子集 随机抽选子集构成样本 如果调查者 在抽中的子集中观察全部单位 我们就有了一级整群样本 如果在抽中 的子集中再以概率方式抽取部分单位观察 我们就有了二级整群样本 分层和整群抽样 都要将总体分为相互独立的完全子集 它们的区别是 分层抽样的样本是从每个子集中 抽取 而整群抽样则是抽取部分子集 2 3 设计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 2 3 1 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1 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1 调查目的 为什么调查 2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向谁调查 3 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调查什么 4 调查时间和调查方法 调查数据的所属时间和调查工作期限 调查方法是 集数据的具体方法 2 问卷设计的原则 1 主题明确 根据调查目的 从实际出发拟题 重点要突出 避免可有可无的问题 2 结构合理 问题的排列顺序要有逻辑性 符合人的思维程序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具体到 抽象 3 通俗易懂 语气要亲切 使应答者容易理解不愿意回答 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避免主观性和暗 示性 4 长度适中 问卷回答的时间控制在20 分钟左右 5 便于整理 3 问卷设计的程序 1 确定主题 根据调查调查目的 将所需数据一一列出 分析哪些要通过问卷取 得 然后依据调查内容确定调查对象和问卷主题 2 分析样本 了解调查单位的有关特征 如社会阶层 行为规范 观念习俗等社 会特征 需求动机 潜在欲望等心理特征 文化程度 知识水平等学识特征 以便有针 对性地拟题 精选范本 3 拟定问题 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 首先尽量详尽的列出问题 然后检查有无重 复 遗漏或不恰当问句 同时进行筛选 编排 4 试问试答 设身处地提问 回答 检验问题是否明了 排序是否合理 时间是 否适中 应答者是否能答并愿意回答全部问题 必要的话 可进行小范围实地试答 5 修改复印 根据试答情况进行修改 然后再试问试答 再修改 至完全合格方 可定稿付印 形成正式问卷 2 3 2 调查问卷目的及要求调查问卷目的及要求 本课题目的是利用统计学所学的知识对某村劳动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按照随机原则 抽取一定的样本进行研究 调查某村村民的年龄分布情况 在村务农和外出打工人员分布 的情况 该村村民年收入情况及收入组成等情况 并用统计图 表表示这些情况 并分析 该村劳动力现状产生的各种原因 同时提出改进这种状况的策略 2 4 问卷实施问卷实施 将制作好的调查问卷打印了 200 份 发放到村民手中进行调查 最终收回了 179 份调 查问卷 故收回率为 90 然后我最调查问卷进行整理 从中剔除了 29 份无效调查问卷 得到了 150 份有效调查问卷 所以有效率为 83 3 2 5 数据搜集数据搜集 本课题中采用抽样方法中的分层抽样方法 将调查对象陕西西安某农村按组分层分为 8 个小组 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抽取了 200 户农民进行调查 得到了 150 份有效数据 并将 调查得到的 150 组数据进行整理 同时我还将这些数据进行了分类 1 村民的年龄分布和性别比例情况 2 村民在村务农和外出打工人员分布的情况 3 村民收入及组成情况 4 村民的其他相关方面数据 2 6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本课题利用了 SPSS 软件和 EXCEL 软件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首先 将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输入到 SPSS 软件中 由于得到的数据关联度不高 而且 得到的数据进行数值分析较困难 所以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就选择了描述统计 其次 利用前面 SPSS 软件中描述统计得到的图表制作了相关的 EXCEL 表格 为了更好 的统计和分析 同时 还对前面调查问卷中得到的数据进行了整理 并制作了相应的表格 最后 将这些图表进行了分类 以便更好的分析数据 最终得到符合调查要求和目的 的结果 精选范本 3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3 1 村民的年龄分布 性别比例情况村民的年龄分布 性别比例情况 为了更好的分析数据 我结合实际对年龄进行了分段 首先将 0 15 岁得分在第一段 这一段是未成年 不属于农村劳动力 第二段 16 25 岁 这部分大多是未婚青年 第三段 是 25 35 岁 这部分是已经成家的青壮年 第四段是 36 45 岁 这部分是家庭事业稳定的 人群 第五段是 46 55 岁 这部分已近中年 第六段 56 岁以上 这部分年龄较大 劳动能 力下降 经过对已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 得出了下表 表 3 1 所抽样家庭中男女情况 年龄 性别男女合计 0 156956125 16 25484290 26 35463985 36 45524597 46 55504999 56 以上 6553118 合计 325284609 从表 3 1 可以看出各年龄段中人数分布情况 并且还能看出各年龄段男女人数 我们 还得到了所抽样家庭中的总人数是 609 人 其中男 325 人 女 284 人 上表中的数据情况可以由饼图清晰表示如下 图 3 1 性别情况饼图 图 3 1 体现了我所抽取的样本中 男女人数及各自在总体样本中所占百分比 同时也 说明了在所研究的农村中男女比例不协调 男性多于女性 3 2 在村务农和外出打工人员分布的情况在村务农和外出打工人员分布的情况 根据对问卷的整理做出了下面表格 这张表格不仅能够反映出外出务工人数 还对年 龄段做了进一步区分 更加清晰的了解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 325 53 284 47 男性人数 女性人数 精选范本 表 3 2 年龄与务工地间的关系 年龄 务工地本乡镇乡镇外市内市外省内省外合计 16 2548132247 26 351831211181 36 45471511881 46 5543138468 56 以上 1153120 合计 123725646297 表 3 2 体现了各年龄段劳动力去各务工地务工的人数 并且体现了各年龄段外出务工 人数和各务工地务工人数 还得出了整个样本中外出务工的人数为 297 人 上表中反映的规律可以由面几个图中清晰可见 图 3 2 年龄与务工场地类别复式条形图 图 3 2 中表明 16 25 岁间外出务工地的选择呈现了有一定的规律 选择较远点的务工 地的人数比较多 36 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选择的务工地距离家乡近的人比较多 而且在这 个年龄段随着务工地越远 务工的人数越少 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务工人员选择务工地还是 奉行的就近选择的原则 16 25 岁务工人数偏少可能是由于这个阶段有许多人还在校读书 56 岁以上务工人数较少是由于年龄较大的缘故 外出务工人数 297 61 在家务农人数 192 39 外出务工人数 在家务农人数 精选范本 图 3 3 在家务农与外出务工间的比例 图 3 3 表明了所抽样的农村劳动力总人数为 489 人 其中在家务农 192 人 外出务工 297 人 在家务农与外出务工在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分别为 39 和 61 这种情况表明 农村劳动力中外出务工的人数明显大于在家务农的人数 下面研究外出务工者中的男 女劳动力情况 图 3 4 外出务工人员中性别与各年龄段的复式条形 图 3 4 表明 各年龄段男性人数普遍多于女性人数 这点结论可以由下列原因解释 女性多数都在家照顾家庭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 16 25 岁年龄段的男 女外出务工者差别不大 这可能是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劳动者大多 是刚从学校出来还没有结婚或结婚不久没有过重的家庭负担 大都选择外出打工 3 3 家庭收入及收入及组成情况家庭收入及收入及组成情况 根据调查表的相关数据 用 Excel 可以得到文化程度与个人月收入的情况如下表 图 3 5 文化程度与工资类别的复式条形图 从图 3 5 可以看出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大多都在 1000 2000 元和 2000 3000 元的水平 并且还有很多务工人员工资都处于 3000 元以上 这也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民工的收入 也不断增加 同时 由上图还可以反映出文化程度与月收入有一定联系 文化水平较低的 外出务工男女比例 26 52 61 59 18 21 29 20 9 2 0 10 20 30 40 50 60 70 16 2526 3536 4546 5556以上 年龄段 频数 男 女 精选范本 劳动者收入也比较低 文化程度较高的收入也较高 而且 由上图可见农民的文化水平大 多偏低 大多数文化程度为初中 高中和技校毕业 专科以上的文化程度的劳动者较少 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是一件有必要的事情 经过对所有抽样家庭的主要收入组成相关数据处理可以得到下表 表 3 3 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分布情况 收入组成频数百分比 务工 7650 70 务农 5536 60 零散打工 64 家庭自主经营 96 财产性收入 42 70 合计 150100 表 3 3 表明了各种构成家庭主要收入的方式的分布情况和它在总体样本中所占的百分 比 从数据中我们发现 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家庭的主要收入 但由于是农村 务农收入也 占了较大的比重 这也表明了现今农村经济的基本现状 农民收入已经从务农慢慢转变成 务工 3 4 其他相关方面数据分析其他相关方面数据分析 从调查出的数据中我整理了有关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方面的相关数据并且得到下表 表 3 4 农民对耕地的拥有现状 有无耕地人数百分比 有 14697 30 无 42 70 合计 150100 表 3 5 拥有土地的意愿 是否愿意放弃土地人数百分比 是 12686 30 否 2013 70 合计 146100 由表 3 4 和 3 5 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村村民是拥有土地的 只有少部分农民彻底放弃了 土地 而且还有许多有意愿放弃土地使用权 这也说明粮食价格太低 农民种地利润降低 农民也慢慢的不愿意在地里干那些既繁重有没有多大利润的种田劳作 从农村劳动者参加培训的各方面数据得到了下表 表 3 6 参加培训的意愿 是否愿意参加培训人数百分比 是 4630 70 否 10469 30 合计 150100 由表 3 6 可以看出有 30 7 愿意参加了培训 大部分人都没有参加培训 这也说明了 大部分农民缺乏培训的机会或没有意识到培训的必要性 精选范本 表 3 7 参加培训类 型意愿 由表 3 7 可以看出 培训电脑的人数较多 说明电脑的使用已经比较广泛了 所以农 民也要学习电脑以便自己使用电脑 从表中看出参加驾驶培训的人数较多 这在一定程度 上说明现在交通发达了 要用到车的地方比较多 农民需要大量的从事运输工作 所以这 方面培训的人比较多 参加培训类型人数百分比 缝纫 36 纺织 24 驾驶 1227 维修 49 厨师 12 电脑 1737 电焊 49 木工 36 合计 46100 精选范本 4 结论分析及其对策 4 1 农村劳动力现状农村劳动力现状的结论和成因分析的结论和成因分析 4 1 1 调查分析结论调查分析结论 由第三部分数据分析得到一下七点农村劳动力现状 1 调查对象中性别比例 男性人数明显多于女性人数 2 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务工人员选择务工地还是奉行的就近选择的原则 而且随着年 龄的增长这种趋势越明显 3 在所调查对象中 外出务工人数明显高于在家务农人数 4 外出务工人员男女比例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趋势也越 来越明显 5 所调查对象中村民月收入大多保持在 2000 元左右 而且 文化水平越高收入水 平也较高 6 大部分农村村民是拥有土地的 而且有许多有意愿放弃土地使用权 务工收入已 经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 7 调查对象中 只有 30 7 愿意参加了培训 其中培训电脑和驾驶的人数较多 4 1 2 相关原因分析相关原因分析 1 男性人数明显多于女性人数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重男轻女现象 2 在 16 25 岁年龄段的男 女外出务工者差别不大 这是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劳动者 大多是刚从学校出来还没有结婚或结婚不久没有过重的家庭负担 大都选择外出打工 还 有经过亲戚朋友的介绍 很多年轻人都选择了较远的地方务工 3 随着经济的发展 机械化进程的不断提高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4 由于大部分女性婚后就得承担起照顾家庭的任务 而男性则是务工挣钱来支撑家 庭的支出 5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民收入也不断提高 较高的文化水平也有利于务工收入的提 高 6 由于繁重的土地耕种得到的收入较低 大多数已经不能够支撑农村家庭的正常支 出 所以有很多而大部分支出需要由外出务工收入来支撑 7 大部分农民缺乏培训的机会或没有意识到培训的必要性 培训电脑的人数较多 这说明电脑的使用已经比较广泛了 所以农民也要学习电脑以便自己使用电脑 参加驾驶 培训的人数较多 这说明现在交通发达了 要用到车的地方比较多 农民需要大量的从事 运输工作 所以这方面培训的人比较多 4 2 农村劳动力不利现状的对策农村劳动力不利现状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 系统的复杂工程 政府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 用 部门要有所作为 坚持就地转移与异地输出并重 多渠道开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之 路 精选范本 1 强化宣传引导 切实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必须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多种方式 采取生动活泼 喜闻乐 见的方式 教育和引导农民破除 在家千般好 出门万事难 的旧观念 认识到向城镇转移 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克服 怕吃苦 不敢闯 不敢干 的畏难情绪和思想束缚 激发广 大农民主动学技术 勇敢走出家门去创造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外出务 工 创业致富的先进典型和 跳出农门天地宽 鲜活事例 旗帜鲜明地营造 外出务工光荣 进城就业自豪 的浓厚社会氛围 形成人人踊跃外出务工 家家增收致富的良好局面 从而 农民增强 走出去 的能力和勇气 自愿 积极地参与培训 迈出可贵的 第一步 2 改善落后思维方式 让农民接受新思想 由于农村重男轻女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所以就造成了男女比例不协调的问题 所以政 府应该下大力气和村民进行沟通 让村民意识到生男生女一样好 男多女少 就会产生许 多男青年要找不到媳妇的问题 而女多男少也会产生相反的问题 这样慢慢减轻男女比例 不协调问题 3 强化技能培训 提高转移能力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其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的重要因素 素质与转移的速度 和层次成正比关系 随着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 来越高 面对劳动力市场的新态势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必须采取得力措施 大力提 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素质 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这就要求政府大力配合 多组织一些技能 培训 能够让更多的农民掌握一些技能 这样走出去才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收入 更好的 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4 要求政府应该支持并扶持农民实施这些兴农政策 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 这样使得农村经济得不到全面发展 我们要扩大农村经 济产业化链条 给农民提供更多的支付渠道 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能够在自家门就业 所 以 可以采用 兴果富民 兴牧富民 种植无公害农副产品 培育树苗 种植花卉 搞 农家乐兴旅游等方式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样一来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就将大大减少 所以 这就要求政府能够支持并扶持农民实施这些兴农政策 精选范本 总结 在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今天 农民的收入也慢慢的提高 但是 这也改变了 先前农村劳动力分布和就业等状况 本课题通过对某农村劳动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按照 分层抽样的原则抽取一定的样本进行研究 调查某村村民的年龄分布情况 在村务农和外 出打工人员分布的情况 家庭结构情况 该村村民年收入情况及收入组成等情况 并用统 计图 表表示这些情况 同时也对得到的数据进行了相关并分析得到了一些关于农村劳动 力情况的结论 并对这些不利现状提出相应对策 精选范本 致谢 参考文献 1 贾俊平 统计学 第二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 美 G R 埃维森等 统计学 基本概念和方法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9 3 高惠璇等 Base SAS 软件使用手册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7 4 蔡建琼 SAS 社会统计应用教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 程理民 张亚光主编 数理统计 I 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 6 Hamdy A Taha 概率与数理统计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7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 第四版 M 北京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7 8 Terry Sincich 统计学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9 陆文聪 梅燕 李元龙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 人地关系 非农就业与劳动报酬的影响效应 J 中国人口科学 2008 3 20 29 10 朱希刚 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J 农业经济问题 2004 12 12 19 11 程名望 史清华 徐剑侠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 J 经济研究 2006 4 68 78 12 蔡防 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 J 中国人口科学 2007 2 2 7 13 蔡防 王美艳 农村劳动力剩余基期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一一个反设事实法的应用 J 中国农村经 济 2007 io 4 12 14 张永丽 黄祖辉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述评 J 中国农村观察 2008 1 69 79 精选范本 科技外文文献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djusting Economic Structure New Era China s rural labor flow problems A long standing concern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becomes a harder nut to crack under the present new circumstances China s WTO entry China s agriculture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Chinese farm produce low in scientific content lack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n terms of price The entry of the high quality foreign agriculture products will make it more difficult to raise the price of the domestic products This will affect the production of the related farm products which will in return exert an impact on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ers If those surplus labors are unable to find jobs farmers will have greater difficulties increasing their income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China has made active efforts to explore effective means for structural adjustm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and achieved results The Minister of Agriculture Du Qinglin said that in the coming years the adjustment of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would give priority to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Adjusting the mix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Developing high quality special purpose and pollution free farm produce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arm produce in an all round way Developing the farm produce processing industry and increasing the added value of farm produce Promoting adjustment of rural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accelerating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ers Reducing the Number of Farmers While Chinese cities are facing increasing unemployment rural areas have also witnessed a swelling population of surplus farmers Statistics show that China now has about 150 million surplus rural laborers a number which will increase by another 6 million annually in the coming years due to a further reduction in farmlands and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Yang Zhongshu Standing Committee Member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eople 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PPCC holds that China a country with abundant labor resources and insufficient farmland resources should vigorously develop labor and technology intensiv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increase the internal employment capacity of agriculture He believes this is a rational approach for restructur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s well as the right option for absorbing surplus agricultura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