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目录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i 绪 论 . 1 第一章 山东三大秧歌的历史回眸及文化探析 . 3 第一节 山东鼓子秧歌的历史回眸及文化探析 . 3 一 鼓子秧歌的历史回眸 . 3 二 山东鼓子秧歌文化探析 . 4 第二节 胶州秧歌的历史回眸与文化探析 . 7 一 胶州秧歌的历史回眸 . 7 二 胶州秧歌文化探析 . 10 第三节 海阳秧歌的历史回眸与文化探析 . 12 一 海阳秧歌的历史回眸 . 12 二 海阳秧歌文化探析 . 13 第二章 山东三大秧歌在当代的发展态势 . 15 第一节 山东三大秧歌仪式性的简化 . 15 第二节 山东三大秧歌的教学实践 . 18 第三节 山东三大秧歌在舞台创作中的审美取向 . 20 一、原创式创作样式 . 23 二、结构式创作样式 . 23 三、借用式创作样式 . 25 四、宏大主题的升华 . 27 第三章 山东三大秧歌在当代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 30 第一节 三大秧歌的 “不变”保护与传承 . 30 一、构筑的保护空间 . 31 二、保持原有乡土气息 . 31 第二节 三大秧歌的“变”创新与发展 . 32 一、从本地域或其它地域舞蹈中横向借鉴 . 33 二、抓住审美主体,打造精品 . 33 三、提升本体创新与创作 . 34 第三节 山东三大秧歌中原生态元素的探索与开发 . 35 结 语 . 37 参考文献 . 3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9 致 谢 . 4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山东三大秧歌是齐鲁大地中最具代表性的“活态”民间艺术文化,也是我们国家民间舞蹈中最为绚烂的奇葩, 更是当今保留比较完整而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三大秧歌在历史的长河里历经几百年的传承与衍变,透射出山东人民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中经济、政治的局面状况,印证了其鲜明而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与精神风貌,承载着齐鲁儿女淳厚而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 作为节庆民俗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其本身是饱蘸着浓郁的乡俗气息和严肃亦或诙谐的礼仪性质。 这种乡俗礼仪性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折射出一种狂欢精神,带有深厚的自娱性色彩,每逢春节,各个村队领头人都将组织起来进行秧歌串村交流演出,大家欢聚一堂,高歌狂舞,呈现一派盛大的欢娱。人们利用秧歌这一极具生命内在激情的民间艺术形式,来传达彼此之间的热情与祝愿。正月期间,无论大街小巷,县城还是村镇,山东秧歌欢腾热闹的氛围无处不在,秧歌演出队总是川流不息,给村镇的每个人传递着最为原始、本真的热情。齐鲁大地的人民就是以这种自娱性强烈的民间舞蹈形式,尽情的抒发着对生活,对生命,对齐鲁这块炙热而深情土地的深爱与豪情。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血脉相承之所在,山东三大秧歌彰显出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意蕴是独特而伟大的。它不仅仅是齐鲁文化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形态的典型代表,诚如乔晓光教授所言“山东三大秧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无形的民间活态文化”。毋庸置疑,都市化的进程消除了城乡的差异与距离,发展似乎主宰了一切,它给我们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我们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这番由滚滚的经济浪潮所带来的多元艺术文化的改革体质之中,三大秧歌逐渐成为了“弱势群体”,山东三大秧歌正是面临着这尴尬境况,倘若还不加紧对其进行保护传承亦或发展创新,或许它们很快会成为一种文化痕迹,并终有一日将消散于人间。 山东三大秧歌是当下最为宝贵的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不仅仅饱蘸和蕴藏着本地域的人文精神与文化意蕴, 也呈现着齐鲁大地人民对生命最为虔诚的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爱慕之情,山东三大秧歌贴近生命最为原始的源头,极具浓郁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韵。作为某一特定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和风格的传承和衍变,三大秧歌生存传衍的状态在“都市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复杂多样、多元交叉的立体式形态,在其起源之地传承发展,更多的是保留三大秧歌的原生形态,亦或原生和变异同时兼并的状态。但是,对于民间艺术形式,追根溯源,先传承后发展必然是它的自然规律,也是山东三大秧歌发展的本质规律。因此,我们必须寻其根, 溯其源, 在肯定三大秧歌过去的前提上找出缺陷与不足之处, 分析原因,抱着整理和完善的意念去重新建构,而不是将其通通否定,全盘摒弃。现代都市化进程中,日新月异的变化、现代与传统的强烈冲突,东西方文化艺术的观念的激情碰撞,不但打通了都市人们敏感的经脉,而且对人们周遭的社会文化,历史人文产生出巨大的撼动,文化艺术的变革似乎无处不在,山东三大秧歌必然面临这一境况。面对来自不同年龄、不同审美品味、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观众,面对新时代的审美变迁下传统艺术文化价值观念和现代思维意识的糅合与冲撞, 面对当代人不断追求“现代”气息的审美旨趣与对西方文化艺术创作观念的盲目崇拜, 注定了山东三大秧歌在都市化进程中必须 “在不变中求变, 在变中求不变” ,使之既保留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色和特定固有的民间风韵,又必定饱含时代气息,符合现当代人的审美心理。 关键词:山东三大秧歌,文化价值,发展态势,审美取向关键词:山东三大秧歌,文化价值,发展态势,审美取向 分类号:分类号:j722.21j722.2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shandong three yangko qilu earth in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he living state folk art and culture of our country folk dance of the most gorgeous wonderful work and keep more complete and valuab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of shandong three yangko after hundreds of years throughout history, transmission shandong people in the different period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situation, confirms its distinct and unique living customs and mental outlook, carri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he qilu children simple yet profound and rich cultural history. shandong three yangko as a folk festival folk dance forms, its own baozhan rich rural folk flavor and serious yihuo witty nature of etiquette. rural rituals of nature to some extent but also reflects a carnival spirit with a deep self-entertainment during spring festival, the village team leader will organize up to the yangko string village exchange performance, we gathered together, singing, dance, presents with one of the grand pleasure. people yangko the very life of the inner passion of folk art forms to convey the passion and wish each other. during the first month, regardless of the streets, county or village, shandong yangko joy of the lively atmosphere everywhere, the yangko performance teams always steady stream of each of the towns and villages to pass the most original, the true passion. the qilu people of the earth to this myself and others a strong form of folk dance, enjoy to express the love and pride of life, life, the qilu this hot and soulful land of the. culture, where the blood of each other as a nation, three yangko in which the highlights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spiritual implication is unique and great. shandong three yangko a sense, it is not just the importance of qilu culture and the special part of chinese folk art and culture form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professor as qiao xiaoguang said an invisible folk of the living culture . needless to say,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o eliminate the difference and distance of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eems to dominate everything, it gives us a great material wealth, but also has a huge impact on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massive by rolling diverse arts and cultural reform constitu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economic tide, and the three yangko gradually become vulnerable groups, shandong three yangko is faced with this embarrassing situation, if not step up its protection of heritage or will innovation, they may soon become a cultural traces and end time will be dissipated in the world. shandong three yangko is the moment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chinese han folk dance forms, not just baozhan and bears the human spirit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but also show the people of shandong province is the most pious life, love for, shandong large yangko close to the most primitive source of life, a very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inctive ethnic charm. as a folk dance forms and styles of a particular national heritage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hree major state the yangko survival chuan yan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diversity, showing the complex and diverse, multi-cross, three-dimensional shape, the land of its origin succession and development, is to retain the native form of the three younger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or native and mutation while merger state. however, for the folk art forms, traced, first heritage, development must be the laws of nature, shandong three yangko the nature of law. therefore, we must look for its roots, dating back to its source, certainly three yangko premise to identify the defects and weaknesses,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holding the collation and sound ideas to reconstruct, rather than deny its all overall abandoned. modern urbanization, the rapid changes in modern and traditional strong conflict, the concept art of the east-west cultural collision of passion, not only open up sensitive meridians of the urban people, and great people around social,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hake, arts and culture change seemed to be everywhere, shandong three yangko to face this situation. the face of the audience from different ages, different aesthetic tastes of different sectors, different regions, the face of the blend and clash of aesthetic changes of the new era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ultural values and modern thinking consciousness, in the face of the contemporary pursuit of modern atmosphere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with the blind worship of western culture, concept of artistic creation, destined yangko shandong three must b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onstant change, change and constant , enabling it to retain their inh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specific inherent in folk charm, but also must be full of the flavor of the times,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eople. keywords: shandong three yangko , cultural value ,development trend ,aesthetic orientation category number: j722.2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绪 论论 一、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山东三大秧歌是山东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创造精神的体现, 它们鲜明地展现了山东人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是我们当今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中的绚烂奇葩。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提高,以及世界文化的频繁交流,各种文艺流派潮涌般的冲击,山东秧歌面临着一个如何与时代同步、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前进和发展的问题。由于环境变化、老艺人数量减少等原因,经常性的秧歌活动已难于开展,表演的走阵、动作也有逐渐呈现出简化的趋势,正濒临消亡,需要大力扶持。特别是当今舞蹈界始终围绕着民间舞的概念纠缠不清, 学院派民间舞人的身份尴尬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山东三大秧歌的教学与创作、 传承与发展呈现出太多的追问与反思。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2005 年 5 月林友老师在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走向中提出了课堂教学要善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关于胶州秧歌的教材与教法,当然也可以说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与教法,应该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现代化,将传统的精华与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我们不能一味的“现代”而失去传统,也不能只要传统而不求发展,既不能扔下祖先留给我们的原生态的宝贵遗产,也不能脱离现代而一味的去追求传统。 对于这个问题,山东秧歌权威代表人张荫松老师, 从事舞蹈多年的他认为无论是胶州秧歌还是其它舞种都应与时代的审美同步发展。只有这样,民间舞才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张老师的民间舞课堂上,就十分注意舞蹈组合的编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排,特别强调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让传统的动作素材经过深思熟虑的加工,提炼而具有现代气息,动作与动作的连接自然、流畅,组合贴近现代人的心理心态,具有时代特征。动作的风格韵律鲜明,浓缩了地方特色。适合大众情趣,使传统的精华与现代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延续了历史的潮流,贴近现代人的审美心态。 在组合音乐的选择上,张老师也相当的讲究,几乎全是当今比较流行的,具有浓郁地方风格和现代气息特色的音乐,短小精悍,气氛浓烈。 用他的话说无论动作元素还是音乐都是地地道道的乡村味与现代都市风格的有机结合,这样更加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发展的道路又是漫长曲折的,但前途却是光明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改变。 让 “传统意识” 与 “现代意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被世人所接受。 2007 年潘志涛老师在大地之舞一书中指出“民间舞”在表现层次上的脉络,亦即对广场民间舞课堂民间舞-舞台创作民间舞的逻辑递进关系的研究。这是中国民间舞始终的根本问题-民间舞在今天已呈现出相当复杂的气象,它的内涵与外延到底是怎么样的状况?上述这条逻辑线,就是我们的看法,也是我们教学中培养人才的学术思想线。具体作法是:在稳固课堂民间舞教研的同时,坚持以民间民俗传统为本的原则,对中国各民族传统的民间民俗文化做深层研究,并以此不断地对课堂和舞台民间舞的发展进行修整。与此同时,在舞台创作民间舞的探索上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表现空间的求证。 2009 年 8 月张蔚老师在闹节-山东三大秧歌的仪式性与反仪式性一书中,围绕山东省域的三大秧歌,商河县的鼓子秧歌、烟台地区的海阳秧歌、青岛地区的胶州秧歌、通过对它们的仪式性与反仪式性的比较研究,揭示山东三大秧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 以秧歌仪式性和反仪式性的历时性发展和沿革来面对并论证当前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如何被传承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提出当代山东三大秧歌仪式性的传承转向。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第一章第一章 山东三大秧歌的历史回眸及文化探析山东三大秧歌的历史回眸及文化探析 山东三大秧歌是齐鲁大地中最具代表性的“活态”民间艺术文化,也是我们国家民间舞蹈中最为绚烂的奇葩, 更是当今保留比较完整而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三大秧歌在历史的长河里历经几百年的传承与衍变,透射出山东人民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中经济、政治的局面状况,印证了其鲜明而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与精神风貌,承载着齐鲁儿女淳厚而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 第一节第一节 山东鼓子秧歌的历史回眸及文化探析山东鼓子秧歌的历史回眸及文化探析 山东三大秧歌中的鼓子秧歌富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主要分布在今山东鲁北平原,也就是济南的济阳、商河等地。当地的老百姓习惯称其为“大鼓子秧歌”因其极具恢弘之势,特别是鼓子秧歌的最为人叫绝的动律“跑”,所以老百姓还习惯将它称为“跑鼓子”,亦或“跑十五”。 一一 鼓子秧歌的历史回眸鼓子秧歌的历史回眸 关于山东鼓子秧歌的历史起源有诸多说法。据史料考证鼓子秧歌可以上溯的秦汉时期,在舞蹈最为辉煌灿烂的唐宋时期又经过流传于民间其它传统艺术形式的相会借鉴与糅合,鼓子秧歌日臻成熟,直至明清山东鼓子秧歌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纯粹的汉族民间舞蹈。 关于鼓子秧歌的起源之说,流传在民间比较深入的一种说法是鼓子秧歌与常年的洪水息息相关。由于鼓子秧歌的主要流传区域在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每当洪水泛滥之时,无情的黄河之水便肆无忌惮的毁坏、吞添,饿殍遍地,民不聊生的惨状几乎年年出现。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们,为了制服这残暴的水患,奋勇群起,与洪水进行坚定激烈的斗争。洪灾过后,意志坚毅的老百姓为了生存,重振旗鼓,辛勤耕种,当人们终于喜有收成,感动于灾后重生,情动于衷,情不自禁的随手端起身旁的锅、瓢、盆、碗,拿起棍棒,拎着簸箕,撑起雨伞等诸如此类的日常生活用具,欢聚一堂,高歌狂舞,以此表达灾后重生,制服水患,夺取农耕丰收的盛大幸福之情。正如毛诗序所言:“情动于中而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知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关于山东鼓子秧歌的起源,民间还流传着其它的说法。自古以来,山东地区频繁战乱,人们为演练阵容,巩固阵对,于是以鼓士气,以此击败敌人,鼓子秧歌起源于战争之说于是流传下来。当然,还有不少专家人士认为鼓子秧歌源于祭祀活动更加可靠。 笔者认为,关于鼓子秧歌的起源之说并非最为关键,透过其动态特征、角色行当、演出形式及程序、包括鼓子秧歌丰富多彩的场图形貌、以及独特而多变的跑场规律等所衍生出的人文思想内涵是最值得人们推崇的。 二二 山东鼓子秧歌文化探析山东鼓子秧歌文化探析 1 1、坚毅、豪横的民族精神在鼓子秧歌中的呈现、坚毅、豪横的民族精神在鼓子秧歌中的呈现 毋庸置疑,任何一种艺术形态的起源与发展,其过程背后必定承载着浓郁、厚重的文化内涵。论及鼓子秧歌,我们必定被其磅礴恢弘的气势深深震撼,齐鲁儿女的大气、粗犷、奔放、豪爽的性格也在鼓子秧歌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舞蹈界的专家也为山东鼓子秧歌早已归纳出了“稳、抻、沉、韧”四个最为核心的动律风韵要素。 “稳”呈现出山东大汉外形上一种犹如泰山般伟岸气势。“抻”,其实是一种时间上的内在表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提及到的节奏时值,是山东鼓子秧歌动律所衍伸出的内在力量之意象。“沉”也是对鼓子秧歌内在气场的认识,通俗一点,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齐鲁儿女内质的概括与凝练。“韧”,则体现出山东鼓子秧歌在动作过程中的内在动律与韵味。此种韧性,可以从鼓子秧歌特有的舞蹈动作“颠步”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挥。并且颠步这一特有动律使山东鼓子秧歌呈现出简单、朴实、厚重、沉稳的艺术美感,与其独有而鲜明的古朴特质。在淳厚有力的舞蹈韵律之中,鼓子秧歌“跺地为节”,以两脚膝盖平稳颤动的为主的动律、动作来表现山东鼓子秧歌饱满的韧劲之美,其华彩也就这么被凸显出来了。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笔者认为,从其“稳、抻、沉、韧”这四大鲜明而独特的核心动律风韵中,何尝不是透射出一派正气凛然的民族气势,一桩坚毅而豪横的民族精神。从鼓子秧歌中的典型动作特征“跑”,也能让我们体会到齐鲁儿女宏大气势与昂扬的斗志,从演出开始,秧歌队就带着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恢弘气势奔涌而出,淋漓尽致的展现出齐鲁人民的大气与粗犷,呈现出齐鲁儿女无法比拟的豪放之气与英雄气魄。 山东鼓子秧歌从过去发展到现在,已经具有一套系统、严实、紧凑的动作结构体系与演出程式,完美的呈现出“力”的美学,折射出齐鲁儿女自身生命的顽强与坚毅,代表着对生命之美执着求索的精神象征。 2 2、“鼓”文化在山东鼓子秧歌中的凸显、“鼓”文化在山东鼓子秧歌中的凸显 毋庸置疑,“鼓”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与象征,人们习惯将鼓来慰藉灵魂,寄托生命深处最为原始、炙热而饱满的内在情感。在周易“鼓之舞之以精神”,记述得知,早在 3000 年前的商周时代不仅出现了最原始鼓舞,而且鼓与舞亲密融合的乐舞形式,亦代表着鞭策、鼓舞人们奋勇向前的力量与精神。 山东鼓子秧歌也将“鼓”的文化与精神,完美极致的折射出来了。从鼓子秧歌的仪式表演中,不难发现“鼓”这一行当的人数是最多的,并且“鼓”在角色行当中透射出的精神力量是不可替代的。其角色“伞”成为“鼓”子的引领人物,在整个秧歌队的表演程序中起着导向作用,鼓子秧歌中其它的角色行当如“花”、“棒”、及其“丑”都是作为整个演出程序中的配角,为了衬托“鼓”这一角色,也起着营造氛围而不可或缺的作用。由此可见,“鼓”在整个演出程序中是最具支撑性的主力军,而“鼓”的扮演者通常是健壮的青年男性。再者,精彩丰富、变幻多姿的跑场阵容会出现在鼓子秧歌的正式演出中,诸如极富气势之感的“刀杀四方”、“炮打临清”、“乌龙搅尾”等等,而在这些阵容表演中“鼓”是最具核心力量的。“鼓”,将山东鼓子秧歌的鼓文化色彩就这么自然而然的描绘出来。 3 3、儒家思想在鼓子秧歌中的透射、儒家思想在鼓子秧歌中的透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从鼓子秧歌的仪式表演中,我们清晰可辨到跑场是整场表演的高潮,并且无论是其中的武场还是文场,跑场的套路都是约定俗成的大圈。这也是山东鼓子秧歌亘古不变的跑场规律。这些大圈由一气呵成的“菠花”构成,其也是鼓子秧歌场图的最基本元素。“菠花”无论怎么变幻多样,终究坚守一跑场规律,“平衡对称”、“内方外圆”的传统美学观念。管窥鼓子秧歌的跑场场图,也不难发现的是小圆被圈在大圆中,外圈被圈在里圈之中,在圆圆圈圈,圈圈圆圆中,渗透出厚实的儒家思想理念。 (1)儒家思想中和谐精神理念 集体的表演形式是山东鼓子秧歌最重要的呈现方式,其追求的是一种凝聚力与向心力,是一种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表达,而非个人主义,讲究人与人之间的统一配合,推崇的是集体的感情,从这种感情衍生出的是一种“致守中和”的文明精神理念。 (2)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从鼓子秧歌独有的“蹬脚”、“颠颤”动律之中,齐鲁儿女对生命坚毅执着的精神充分抒发出来,之所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3)沉稳、务实精神 以男性角色为主的表演形式是山东鼓子秧歌的独特魅力,也是鼓子秧歌最主要特征之一。双脚自然平稳分开,双脚微微屈膝,是男性角色动作中最常见,最基本的体态。在重心固定在两脚的基础上,伴着上半身的动律,同时两脚进行颠颤,大方、正直、沉稳、磊落的气质形象从中鲜明的展现出来。“颤步”这一特有动律,在鼓子秧歌表演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并且表演者通常将这一动律保持,同时有意识的将上半身动作进行最大幅度化,比如在角色“伞”上的“推拉”、“鼓”中极具武术气场的“掏鼓”等等,更增添了“外圆”的质感。在张蔚老师的山东三大秧歌的仪式性与反仪式性书中,她强调山东鼓子秧歌的“颤”、“划”、“推”等动作节律,构成系统而经典的动作语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从某种角度上来解析,这一流畅而具圆润饱满质感的动作,本身就是儒家思想之本根鲁文化中所推崇的务实、包容、仁爱的精神理念。” 第二节第二节 胶州秧歌的历史回眸与文化探析胶州秧歌的历史回眸与文化探析 关于胶州秧歌的历史流变问题,几乎在任何一本关于秧歌,尤其是山东三大秧歌的书目中都能得到有效的解答, 然而笔者之所以在自己的研究课题里面再度提及,主要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虽然说历史事件是客观的,然而数据与文献(在没有得到更多补遗、科学修正的前提下)却是有限的,研究人员对资料的取舍与看待问题也是因人而异的, 而这也透射出研究主体对研究对象的学术关怀的深度与广度,笔者站在结构自身论文的角度,对这些资料进行适宜地整理,以为文章论点提供相宜的佐证;其二,整理资料的参照物不同,人们得出的结论通常会有若干偏颇当然这种偏颇的背后不是对、错的对抗,只不过是立场的相异,在本文中,笔者立足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原始资料、(有价值的)二手资料进行重新归类,提出了自己的治史观念与研究方法。 关于文化内涵问题,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角度的不同,一方面意味着研究方法、个人观点的不同,另一方面也昭示着研究主体对客体的期冀不同。 一一 胶州秧歌的历史回眸胶州秧歌的历史回眸 王延辉老师在“抻不断的韧性 扭不尽的风致山东胶州秧歌”一文中,将胶州秧歌的流变划分为三个阶段予以阐述: “形成期从马、赵二姓在包烟屯立村到小调秧歌的形成”;“变革期从刘彩在楼子埠村安锅形成小戏秧歌到陈銮增自成一派与刘彩竞争前夕”;“竞争期从陈銮增招兵买马安锅排戏到日军侵占胶州县城”; “发展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现状二十世纪 90 年代初期以来”。时间线索一般是作史之人整理资料的不二选择,王老师的阶段划分可谓精细入微,甚至把刘彩、陈銮增的竞争发挥到两个阶段予以表述, 更为钦佩的是将现状纳入到研究客体流变的范畴中国古语云:盖棺定论,看来博古与通今并重是其治史的原则。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此外,张曼姝女士在其硕士毕业论文胶州秧歌的传统与现在胶州秧歌的历史演变及艺术特征研究中,第一章中的第二节“胶州秧歌的历史沿革”谈到了胶州秧歌的流变问题。“形成期”明末清初左右;“变革期”五四运动之后,刘彩安锅;“发展期” 陈銮增创立“武秧歌”至当代。由此观来,张曼姝女士更多的是将胶州秧歌置于艺术发展的长河之中,且把现状视为发展的阶段而不是发展后的结果。 同样赵娜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山东胶州秧歌研究第二章“胶州秧歌的发展历史” 中分四节 “小调秧歌时期” 、 “小戏秧歌时期” 、 “武秧歌和文秧歌时期”、“建国以来的秧歌时期”予以阐述。单从章节名目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胶州秧歌流变的研究侧重于对秧歌体裁发展的认识。 笔者在对以上文章所牵涉到的背景资料予以收集整理之后, 提出如下流变阶段划分: 1 1、胶州秧歌萌芽时期、胶州秧歌萌芽时期 胶州秧歌的萌芽肇始在明末清初,有马、赵两户人家在逃荒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勉强维持生存的施舍,开始在行乞过程中,演唱一些地方小调,穿插一些动作表演,不想此举却萌生了一个传承数百年的民间戏舞形式。这一阶段,胶州秧歌的雏形基本形成当然具有极大的偶然性,一方面是因为马、赵两姓人家的家庭成员构成一致父母、子媳、孙女,这就奠定了秧歌表演程式中主要角色的生成问题:鼓子、翠花、棒槌、扇女、小嫚;另一方面,艰难的行乞行为客观上促使他们不得不进行一系列或唱或舞的革新,以虞人耳目。 2 2、胶州秧歌自生发展时期、胶州秧歌自生发展时期 这个阶段相对历时较长,包括马、赵两户人家定居东小屯村;刘彩“安锅”将小调秧歌入戏;武秧歌兴起并与文秧歌对峙。 不再颠沛流离的马、赵两姓人家定居包烟村(即东小屯村),闲暇之余,开始将之前行乞时的歌舞桥段予以整理为了便于表述,我们将其称之为“假秧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歌”,因为他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后来发展的秧歌,但是却又与后者有密切联系直接孕育了后者的诞生。也许是偶尔的表演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也许是这类表演样式不胫而走,总之,(小调)秧歌便在下里巴人的乡村生根发芽起来。 到了 1919 年“五四文化”之后,胶州人刘彩便萌生了借鉴京剧“坐科”,挑选有潜质的少年培训表演秧歌, 并编配戏剧进行演出的想法, 这便是最早的 “安锅”。 在刘彩的带领下,小戏秧歌获得了繁荣发展,经济利润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拉帮带队“安锅”立命,最有成绩的便是“武秧歌”的创始人陈銮增,此人善使强棒,将武术融入到小戏秧歌的表演当中,与刘彩一脉分庭抗争,各领风骚,获得了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民间的文、武秧歌开始在不断的借鉴发展中流传下来。 3 3、胶州秧歌发展停滞期、胶州秧歌发展停滞期 这一时期主要发生在建国后的十年文革当中,其实,在这个阶段又岂止是胶州秧歌,其它的艺术门类都遭受到了“灭顶之灾”。胶州秧歌在其它时期也遇到过短暂停滞的现象(如抗日战争时期),但这次尤甚。那时的不允许更多地推诿于积极地抗战,此时的不允许却是消极的满足个人政治阴谋的沦陷。 4 4、胶州秧歌被动发展期、胶州秧歌被动发展期 胶州秧歌在文革后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各种传媒手段、娱乐项目蜂拥而来的时候,几乎一蹶不振,它值得推崇的娱乐功能在这些五花八门的明星崇拜时代渐渐退出了人们的审美舞台。各色冠之以“秧歌之乡”的名头都成了名不副实的噱头,艺术传承人成了法定钦授,主动创造的激情被泯没在人们索然乏味的不认同中,偶尔残留的生气也成了人们回忆时的点缀,只供凭吊。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申请了“非遗”,却面临和其他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尴尬的命运后继无人。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于是乎,痛心疾首的舞蹈工作者开始离开三尺讲台,来到山间篱后,只为攫取最后的一点残羹录像采访,编制教材雷声阵阵,大有拯秧歌出水火之势,但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脱离其自身生存的环境,我们采撷到的只有自以为灵魂的躯壳,而已,而已 秧歌自身已经缺失了发展的土壤,只是被动地发展着,毫无生机,就仿佛仿古器物上的饕餮纹,除作装饰,已无意义可言。 二二 胶州秧歌文化探析胶州秧歌文化探析 与山东鼓子秧歌的淳厚、阳刚相比较,胶州秧歌显得如此轻巧和柔韧。如果说,山东鼓子秧歌的四大核心动律、风韵“稳、抻、沉、韧,展现的儒家精神思想中的沉稳、忠厚、重德、重情的心性,那么“捻地、扭步抻划”呈现的空灵轻柔、务实谦逊,糅合齐文化下特有的功利之欲,将是山东胶州秧歌所持有的。如果说山东鼓子秧歌是鲁文化的典型代表,那么胶州秧歌便是齐文化的真实透射。 著名舞蹈学者资华筠在其舞蹈生态学导论中曾经指出,“任何一种舞蹈之所以能够在某个地区(含地域和民族)流传繁衍,必然是与其自然、社会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密切相连的”。胶州秧歌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相互渗透,毋庸置疑,其本身这一民间舞蹈表演形态必定是胶州地域文化的重要成分。 相对于山东鼓子秧歌呈现的鲁文化来讲, 笔者认为胶州秧歌所折射的齐文化与其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功利之欲”,这一鲜明特质与胶州这一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胶州地处胶州湾, 其渔业资源发达、 丰富, 交通的便利,更是让胶州成为海上贸易的繁荣基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贾,于是南北各个地域经济、文化的日益渗透,造就了胶州当地人们思维意识的开阔、活跃,思想境界的自由与开放。这种文化的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也成全了胶州秧歌的空灵、连韧、 大气、 俏皮之美。 由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融, 促使胶州拥有浓厚的商业氛围,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胶州秧歌与山大鼓子秧歌及海阳秧歌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是“功利之欲”了。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胶州秧歌与鼓子秧歌、海阳秧歌一样,都有一整套约定俗成的演出模式与体系。笔者所需强调的是在胶州秧歌演出的程序之中,“领赏”这一程序透出的文化意蕴,与山东其它两大秧歌是大相径庭的。当胶州秧歌整场演出结束时,秧歌队会得到早已经用红纸包裹好的赏金,这种带有盈利性目的的程序,在其它两大秧歌中是从未有过的。又因胶州秧歌反仪式性特征的强烈,在演出期间,往往会遇到加演的状况。然而在加演之前,关于赏金之事也是早已商定好的。 毫无疑问,胶州秧歌具有鲜明的商业色彩。这样一来,我们便不难理解胶州秧歌娱人性色彩为什么要强于鼓子秧歌和海阳秧歌,反之,娱神性及仪式性弱于它两的原因了。 诚然,齐文化“重商抑农”的文化价值观念造就了胶州秧歌的功利色彩。这种特征在胶州秧歌的角色性格上也着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膏药客”的俐齿伶牙到“翠花”的泼辣、开朗,从“小嫚”的俏皮、活泼到“鼓子”的诙谐、幽默,无不展现出齐文化中“因其俗而简其礼”的思想意识形态,在文化底蕴相对自由开放的胶州秧歌中, 礼乐的等级制度, 少了许多。 相对于鲁文化下比较浓厚、仪式性比较强烈的鼓子秧歌来说, 齐文化下的胶州秧歌透出了空灵、 轻松的气息。 胶州当地的民间艺人喜欢这样来描述胶州秧歌的风格及动律, “抬重、 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舞蹈专家们也将胶州秧歌的动律特征总结为“拧、扭、绕、推、翻”的完美配合。以腰为轴,脚后跟有意识的向外拧转,同时连结腰以及上身各个部位(小臂、肩等)的扭动,带上手与腕的协调配合。胶州秧歌特有的“三道弯”在流动的动作线条中便形成了。胶州秧歌贵在一个“扭”,而所谓的“三弯九动十八态”必定出于“扭”这个典型动律之中。胶州秧歌的空灵之感也在其得到较为完美的呈现。 倘若从山东鼓子秧歌“颠颤”、“跺地”、“掏鼓”“推拉”等动作中展现出的遒劲、坚毅、阳刚之气代表的是山东男性甚至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大概胶州秧歌从“捻地”、“扭步”“抻划”等系列动作中散发出的空灵、轻柔、连韧之美是山东女性,甚至中国传统女性气质形象的最好象征了。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于平老师在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阐述到,“鲁以农立国,其文化弘扬王道,充满了理性与凝重,而齐以军立国,其文化立兴霸业,透出功利与空灵”。山东鼓子秧歌与胶州秧歌在此便得到了极致的印证。 第三节第三节 海阳秧歌的历史回眸与文化探析海阳秧歌的历史回眸与文化探析 山东海阳秧歌是流传在山东胶东半岛南翼海阳地区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形式,同山东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也是一种糅合歌、舞、戏各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舞蹈,因其独特的人物形象,鲜明的角色性格特征,丰富多元的表现手法,轻松自由的主题内容以及粗犷而古朴、婉转而迂回的审美特质,打造了海阳秧歌闻名于天下的显赫地位。 一一 海阳秧歌的历史回眸海阳秧歌的历史回眸 据史料记载,海阳秧歌的起源可以上溯到的汉代,在明朝时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繁盛时期在清朝中叶。海阳秧歌与上述文章阐述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的历史渊源有一定的区别,鼓子秧歌是老百姓与洪水斗争,洪灾过后,为了生存,辛勤耕种,劳作丰收之后内心情感的自然释放。人们在为了表达灾后重生的激动亢奋之情,情不自禁的端起生活劳作的用品、器具,诸如棍棒、雨伞、锅盆、簸箕等,欢聚一堂,高歌狂舞。 胶州秧歌最早是在明末清初,由马、赵两户逃难人家,为维系生计,一路卖艺乞讨,严格说来,海阳秧歌起初是宫廷中的表演形式,是古代祭祀亦或歌功颂德的文化遗留。 相对于鼓子秧歌与胶州秧歌来说, 海阳秧歌仪式性色彩更加强烈、浓郁。从海阳秧歌的人物角色到演出程序,从表演仪式到秧歌剧内容,较于前两者来说,海阳秧歌显得格外内敛、正式,大气、辉煌,但又不乏灵活气质。海阳秧歌源于宫廷,而非民间,最初不是一种民间流传的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海阳秧歌是透着一定贵族气息的,是大雅的艺术形式。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二二 海阳秧歌文化探析海阳秧歌文化探析 从历史文化源流来讲,海阳秧歌也是属于齐文化范畴之内,但是海阳秧歌中“功利之欲,重商抑农”的意识观念却远远没有胶州秧歌的强烈。其所处的“壮于山而雄于海” 的独特地理环境造就了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两者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海阳归属齐国,自由、开放的心态意识与开拓、进取、创新、求变的精神观念必然早已种植在海阳人心底,根深蒂固。因此,海阳秧歌在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也必定受其多元文化的熏染。 1 1、海阳秧歌中儒家思想文化的渗透、海阳秧歌中儒家思想文化的渗透 论及海阳秧歌,不得不提及它演出中严谨的表演仪式,从其系统、规范、严密的仪式里头,时刻能发觉儒家思想“礼”的意识形态。毋庸置疑,海阳秧歌最典型的仪式性动作是“三拜九叩”(祭拜祖先神灵时必行的大礼),但基本上不属于舞蹈动作范畴,而是在演出当中约定俗成的纯粹礼仪性动作,可见,海阳秧歌对儒家文化思想中“礼乐”的推崇是何等的强烈。而早期在祭拜神灵这一程序中,海阳秧歌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女性角色统统不允许进家庙进行祖先神灵的祭拜仪式。诚然,礼乐等级制度观念意识在海阳秧歌仪式程序中是较浓厚的。 2 2、海阳秧歌中农耕文化的彰显、海阳秧歌中农耕文化的彰显 相对于山东鼓子秧歌与胶州秧歌来说,海阳秧歌拥有更富观赏性的人物角色。从“锢漏”与“王大娘”到“丑婆”与“傻小”,这些人物角色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演变而来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锢漏”和“王大娘”,将农耕文化下现实生活中人的最本真性情宣泄的淋漓尽致, 展现出人们劳作生活以及对礼教道德束缚的解放与叛逆。 在海阳秧歌耍小场环节中, 基本上没有了礼仪的束缚,人们摒弃太多的道德礼教,处在一种绝对放松的状态之中,比如“锢漏”与“王大娘”情爱故事的露骨展现,“丑婆”与“傻小”的恣意狂舞,不拘礼节的各个生活场景的再现,诸如抱鸡、跑驴、卖货、补缸等,在跑驴中,为了偷看刚刚过门的媳妇, 老头子竟然以捡驴粪为理由对媳妇进行情感表达。 此类幽默亦或诙谐,并反仪式性色彩感较浓的生活动作,将农耕文化下海阳人们的朴实、可爱充分的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展现出来了。而在民间流传的“王大娘是前年狐仙”的神话典故更是彰显出农耕文化下的海阳人对富有神秘色彩的神灵膜拜。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第二章第二章 山东三大秧歌在当代的发展态势山东三大秧歌在当代的发展态势 山东三大秧歌作为节庆民俗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其本身是饱蘸着浓郁的乡俗气息和严肃亦或诙谐的礼仪性质。 这种乡俗礼仪性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折射出一种狂欢精神,带有深厚的自娱性色彩,每逢春节,各个村队领头人都将组织起来进行秧歌串村交流演出,大家欢聚一堂,高歌狂舞,呈现一派盛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历届护理面试题目及答案54
- 产妇感染中医护理要点
- 垫付资金管理团队总结
- 山西省三晋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十月联合考试英语试卷(有听力)英语57C答案
- 游戏行业逐梦之旅
- 2025年珲春事业编考试题及答案
- 英语学习成功之路
- 2025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1.4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1.4.2有理数的减法课件新版湘教版
- 2025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代数式章末整合练课件新版湘教版
- 初中数学教师培训
- 母乳喂养新进员工培训
- 高原蔬菜种植培训课件
- 2024年~2025年历年林草局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香薰蜡烛制作课件
- 机械装备制造课件
- 2022利达消防LD5503EN 气体灭火控制器使用说明书
- 房地产开发项目质量、安全、进度和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 老年人使用开塞露课件
- 跨境民族文化传播机制-洞察及研究
- 教学宝猴王出世课件
- 2025年青海西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卫生类医学检验专业知识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