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与思考.doc_第1页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与思考.doc_第2页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与思考.doc_第3页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与思考.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houghts About En terpr ises Informa tiza tion M anagem en tY A NG Na i - guan g( The E igh th Enginee ring Group Co. L td of Ch ina R a ilway, Chengdu, Sichuan 610081 , Ch ina)A b stra c t: Re sea rch purpo se s: Info rm a tiza tion m anagem en t p lays an impo rtan t ro le in comp anys techno logy m anage2 m en t. Howeve r, p eop le u sua lly confu sed the concep t of“info rm a tiza tion”, “info rm a tiza tion m anagem en t”and“ IT ap 2 p lica tion”. Som e p eop le rega rd the comp u te r app lica tion o r info rm a tion m anagem en t a s info rm a tized m anagem en t by m is2 take. The p u rpo se s of th is p ap e r a re to defin ite the concep t of info rm a tized m anagem en t.Re sea rch m e thod s: The au tho r ana lysed the concep t, con ten t of info rm a tiza tion on the ba sis of the na tiona l po licy and h is own exp e rience s.Re sea rch con c lu sion s: Info rm a tiza tion ha s the soc ia lity, it is an infra struc tu re of soc ie ty ra the r than IT techno lo ty. Info r2m a tiza tion is an impo rtan t techno logica l m anagem en t wo rk and soc ia l du tie s. It is inve stm en t bu t no t exp end itu re, is a con tinuou s imp roved p roce ss. Info rm a tiza tion ha s seve ra l stage s. Comp anys info rm a tized m anagem en t is a techno logica l wo rk. Th is p ap e r en la rge s the concep t of info rm a tiza tion, emp ha size s no t on ly on the no rm a lly techn ica l o r indu stria l sig2 n ificance, bu t a lso on the soc ia l sign ificanceKey word s: info rm a tiza tion; en te rp rises info rm a tiza tion; info rm a tiza tion m anagem en t长期以来 ,有关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概念 、意义 、内容和定位 ,有各种解读 ,也存在一些误区 :或者 认为信息化工作可有可无 ,开支大 ,效果不明显 ; 或者 期望过高 ;或者只是重成果 、重上项目 、重技术 ,而轻效果 、轻基础 、轻规划 、轻管理 ;或者片面认为信息化就是使用计算机管理工作 。本文就这些认识误区 ,根据自 己多年从事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经历和由此产生 的 认 识 ,谈些看法 ,以期抛砖引玉 。收稿日期 : 2006 - 03 - 07 作者简介 :杨乃光 , 1956 年出生 ,男 ,工程师 。1. 1 信息化的来源和内涵信息化 ( Info rm a tiza tion)的概念源自日本人对即将 来临的信息社会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即认为 ,发达国家经济已开始由以实物生产为核心的工业社会向以 知识的获 取 和出 售为 主 要内 容的 信息 社 会 ( Info rm a2 tion - ba sed Soc ie ty)转变 ,这种转变将对劳动者的生存 状态产生深刻影响 。英文单词“ info rm a tiza tion ”是 2000 年上海举办的首届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上创造的 ,来源于法语 中相同的词 。“信息化 ”有两层含义 ,其一指社会经济结构从以 物质与能量为重心 ,向以信息与知识为重心的转变过 程 ;其二指社会活动产生的所有信息 ,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等来获取 、存储 、传递 、处理和利用 。笔 者 认 为 , 虽 然 信 息 化 的 载 体 主 要 是 计 算 机 和 网 络 , 但 信息 化绝 不 是局 限于 指 计算 机 和 网 络 的 应 用 ,也不是指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 ,这些都是技 术层面或产业层面的看法 。从广义上或者本质上说 ,信 息 化 的关 注重 点是 自 然界 、人 类社 会 各 种 各 样 信 息的交换利用 。信息化不是计算机 、不是网络或互联 网 、不是信息产业 ,不是信息管理和管理信息 ,信息化 是社会的一种基础设施 。信息化的结果使社会拥有了 庞大的信息库 ,如果说某个地区实现了信息化 ,那么该地区的各行各业产生的信息 ,都能从该地区的信息库 中得到 。1. 2 信息化具有五大特征1. 2. 1 高渗透性与“普遍服务 ” 渗透性表现为对社会 、政治 、经济 、文化 、日常生活等各个层面的深刻影响或改变 。信息来自方方面面 , 自然服务于方方面面 。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利与有 能力享用信息化发展的成果 ,从而彻底改变社会诸方 面的生存状态 。1. 2. 2 生存空间的网络化 网络化不仅仅包括技术方面的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 ,更强调基于这种物质载体之 上 的网 络化 社 会 、政 治 、经济和生活形态的网络化互动关系 。递 、加工演变和使用 ,涉及了自然界的方方面面 ,无处不在 。信息化将对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 、生存方式产 生巨大的影响和改变 。2 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我国高度重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从“十五 ”开始制定了信息化专项规划 ,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到了一个崭新的 、前所未有的高度予以推进 。党 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 ,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十六大报告把“大力推进信息化 ”作为本世纪前 20 年经济建设 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之一 , 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 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从头到 尾各个章节都洋溢着信息化的气息 ,至少有 16处提及 到有关信息化的问题 。2005年 11 月 3日在北京召开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 , 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信息化发 展战略 ( 2006 - 2020 年 ) 。会上 ,温家宝发表重要讲 话 ,他指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是推动 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 。制定和实施国家信 息化发展战略 ,是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潮流的重要部署 ,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阶 段 任务 的重 要 举措 。要按照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不断把 我国信息化提高到新水平 。我国信息化工作领导人历经高任 。 20 世纪 80 年代 ,中国信息化政策主要由电子工业部来管 ; 90 年代 , 中国的信息化政策主要由国务院副总理负责 ;后来 ,前 任总理朱镕基亲自担任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胡 锦涛担任副组长 ;现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由国 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任 。由此可见国家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在中国推动信息化 ,实际上是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 ,是国家的战 略之举 。和传递 ,是现代企业运作的基础平台 。对待基础数据问题 ,本人认为应该采取先采集存3. 4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社会义务企业在社会中生存 ,向社会提供自己产生的信息 是一项应尽的社会义务 ,社会根据这些信息评价企业 状况 ,政府根据这些信息监管企业 。信息化是向社会提供信息的基础平台 。 终极结果是企业信 息 化与 社会 信 息化 的全 面 融合 。储 ,再分 类 加 工 利 用 的 原 则 。这 里 采 集 存 储 相 当 于“史记 ”和“档案 ”,有了数字化的基础数据 ,不管这些 数据多么浩瀚 , 总能根据几个关 键 字 , 找出 有关 的 信 息 ,也不管应用系统如何变化和发展 ,总能将其分类加工 ,转换成适合应用系统管理的信息 。4. 3 领导是关键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个技术问题 ,它涉及到企业 的方方面面 ,完全是企业管理的革命 ;信息化的过程就 是从“人治 ”向“法治 ”转变的过程 。企业一把手的高度重视 、直接决策 、宣传推动和组织实施 ,对企业信息 化建设至关重要 。企业组织框架的重组 、流程的再造 , 就意味着权利和利益的再分配 。强化管理和控制 ,势 必和一些习惯势力产生碰撞 。所有这些 ,如果没有企 业一把手坚定的信心 ,并身体力行 ,是很难推动的 。领导是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关键 。4. 4 信息化建设是投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并列于企业人才引进 、市场开 发 、干部队伍建设的战略投资 。能够迅速提高企业管 理人员素质 、优化企业管理体制 。企业信息化搞好了 , 相当于建设成了一只快速响应的高水平管理干 部 队伍 。信息化规划要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要能够 充分支持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战略 ; 使信息化建设形成企业信息化 、行业信息化 、政府信息化位的信息化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 。3. 5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所有单企业信息化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是一项系统工程 ,能否与企业各项工作相融合 ,关系到企业信息化 工作的成败 。推进企业信息化 ,需要统筹规划 、突出重 点 、分步推进 。围绕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两大主题 ,以全 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为根本目的 。4 企业信息化管理4. 1 管理体系的改造企业信息化 ,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引进现代管理 理念 ,对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 、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落后经营方式 、僵化组织结构 、低效管理 流程等 ,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 。推进企业信息化 ,很 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与企业的改革 、改组 、改造和加强管提升与成本的投入比较中 ,信息化建设投资才能获得管理层长久的支持 。4. 5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随着企业对管理需求的不断变化 ,随着信息化技 术的快速发展 ,也随着人们对信息化的理解深化 ,更随 着整个社会对企业信息化的不断要求 ,企业信息化的 内容也在不断扩展 。企业信息化是 一 个持 续改 进 提 升 、循环往复的过程 。信息化过程 ,大致有几个阶段 。初级阶段 :企业仅采用一些单一的软件系统 ,将其 用于辅助某些业务口的管理应用 ;发展阶段 :企业开始引进使用大量业务管理系统 ,并且能熟练利用网络系统和互联网 ;成熟阶段 :企业进一步采用 ER P、M IS等或把信息 化项目进行整体资源整合集成等 ;高级 (或完成 )阶段 :企业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全面接轨和融合 。需要注意的是 ,即使有了当中某个阶段的标志项 目 ,也并不代表企业信息化就达到了该阶段 。特别对于老国企 ,这些阶段是会都要经历的 。4. 6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科技管理工作之一企业信息化管理 ,实质是企业科技管理工作之一 , 不过由于企业科技管理工作中 ,信息化管理占有较大 比重 ,而且需要的技术基础较多 ,所以许多企业把信息化管理工作单列出来 ,成立电算室 (所 ) ,后发展变为 信息中心 。早期的企业信息化管理 ,由于信息设备 、手段 、规 模和认识的限制 ,基本偏重于技术层面的工作 ,例如网 络的建设 、某个专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等 。但这些仅仅是信息化工作的内容之一 ,并非信息化管理 。沿 袭至今 ,人们常常把信息化管理工作误认为是信息化 工作 ,甚至认为是计算机应用工作 。现在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 ,主要是牵头策划和 制定企业信息化的规划 、系统目标 、计划和阶段结果的 最终确认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进度进行定期检查 ,及时解决问题 ; 在软件公司 、本企业信息化建 设人员 、业务人员以及企业领导之间进行协调沟通等 。门负责人 、信息中心人员组成 。对于信息化建设项目 ,应再设立项目小组 ,主管具 体项目的实施 。5 结束语信息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绝不是片面指计 算机应用 、网络应用 、IT技术应用等 ,信息化是社会的 一种基础设施 ,信息化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目 标 ,信息化将对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 、生存方式产生巨 大的影响和改变 。信息化对国家 ,对企业都具战略价 值 ,必须高度重视 。信息化中对社会活动产生 的信 息 , 应 该“先 存后 用 ”。信息是动态的 、历史的 ,稍纵即逝 ,无法弥补挽回 ,同时由于无法完全正确判断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