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书书 【文章编号】 1006 3862( 2016) 09 0001 09城市社会 城市发展研究 23 卷 2016 年 9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3 No 9 20161 社区生活圈的界定与测度: 以北京清河地区为例 孙道胜 1 柴彦威 1, * 张艳 2 ( 1 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871; 2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3) , 【摘要】 在对人居环境关注的宽度与深度发展之下, 居住区规划正在向注重社会生活质量的社区规划转变。在中国, 社区存在 概念不清, 边界不明的问题, 亟须从生活空间视角, 对社区的概念和空间进行重构。在梳理了国内外社区建设模式、 生活空 间、 生活圈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以北京清河地区为案例, 采用 GPS 数据和活动日志数据, 基于个体行为方法, 依照功能和可 达性两个维度提出日常生活圈的基本概念; 并运用 Alpha- shape 方法, 选择 18 个社区进行社区生活圈的实证测度。研究结果 表明, 较之以往居住小区, 社区生活圈更能反映居民真实生活空间。研究还证明, Alpha- shape 方法较之传统方法在测度生活 圈方面更具优势。 【关键词】 时空间行为; 社区规划; 日常生活圈; GPS 数据 【中图分类号】TU984. 2【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 ( 4152910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1571144) ; 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青年项目( 41301174) * 通讯作者: 柴彦威( 1964 ) , 男, 甘肃会宁人, 博士, 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教授, 城市与经济地理学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 行为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E- mail: chyw pku edu cn。 0引言 在中国大城市快速郊区化和住房商品化的推 动下, 大量城市社区涌现, 职住分离、 生活配套不 足、 归属感缺失等社区现象凸显1 , 引发了城市社 区的 “生活病” 。随着国内外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 城市空间研究的目的由以往重视生产的经济目标 转向重视生活质量的社会目标2 , 城市空间的研究 热点由物质、 经济空间走向生活空间3 , 规划导向 逐渐由重视土地开发、 经济发展到重视空间优化与 社会建设。在对人居环境关注的宽度与深度发展 之下, 以往注重物质层面的居住区规划已经不能满 足建设需求, 居住区规划正在向社区规划转变4 , 在当前的中国城市引发了社区规划的热潮。社区 规划成为当前中国大城市以人为本、 从微观生活视 角重新组织城市空间结构、 提高个体生活质量和城 市规划效率的必经途径。 而社区规划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社区空间问 题。中国的社区由于城市建设历史和行政管理方 面的要求, 存在以行政边界和物质空间范围作为社 区空间替代概念的现象, 难以满足当前市场化背景 下的居民移动性上升、 行为需求多样化与个性化的 社区规划要求。必须对“社区空间” 的概念及界定 方法重新厘清。 为了精细化地解析城市社区居民日常行为空 间结构, 基于居民真实行为划定生活空间范围, 突 破传统以围墙等物质边界划定小区的社区空间理 念, 反映真实社区生活空间, 为社区规划方法提升 提供基本研究与规划空间单元, 本文引入了“日常 生活圈” 概念, 基于微观个体行为对生活圈的概念 进行重新界定; 并运用居民时空间行为 GPS 数据与 活动日志数据, 以典型社区为案例, 提出基于 Alpha- shape 空间分析方法的社区生活圈的测度, 并验证 该方法的有效性。 1文献综述 1. 1国内社区建设模式及问题 中国的城市社区起源于 20 世纪五十年代至七 十年代, 其原型是在计划经济制度下形成的带有单 位属性的 “亚社区” 5 , 其空间建设模式遵从的是苏 联大街坊规划理念与佩里的“邻里单位” 理念相结 合而形成的“小区” 模式。尽管随着单位制度的消 解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 单位社区开始逐渐转变 为城市社区, 然而城市社区的空间形式中, 单位时 期的行列式组织、 封闭性空间综合体的基本特征仍 城市社会孙道胜等: 社区生活圈的界定与测度: 以北京清河地区为例 2城市发展研究 23 卷 2016 年 9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3 No 9 2016 然存在 6 。因此, 不同于西方国家, 中国的社区一 开始就是在服务生产和便于管理的原则下形成的 ( 表 1) 。在当前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的多样化 与日常行为模式的复杂化的背景下, 以人为划定的 小区物质空间作为社区规划的空间范围, 难以反映 居民真实生活空间, 更难以满足社区规划中的规划 范围要求。因而, 中国的社区存在着概念不清, 空 间边界不明的问题。 表 1 中西方社区的形成与空间模式对比 西方中国 概念类型起源于社会学概念起源于行政概念 形成背景分区制单位制 空间模式开放式街区封闭的小区 空间图示 注: 图中的浅色部分是居住空间, 深色部分是除居住以外的其他基本生活空间 资料来源: 作者根据参考文献 5 6 整理 1. 2生活空间界定方法回顾 以居民的居住空间为中心的生活空间研究为 社区的再定义提供了大量的借鉴。在概念方面, 最 初的研究采用较为抽象的“居住环境” 等概念, 并不 讨论具体的空间界定7 。在具体空间界定方面, 服 务半径等概念被普遍用于居住地周边的设施分析 中, 而宋小东等人在研究居民出行可达性时, 对比 了 GIS 分析中传统的服务半径与等时出行范围, 认 为后者是更精确的居民出行可达性测度的研究范 围划定方法 8 , 但在实际操作中, 仍然难以确定合 适的时间距离。陆化普等人提出生态城市单元的 概念, 提出要按照 4km 边长的矩形或 2km 半径的圆 形或六边形进行划分, 并对其规模、 服务设施配置、 绿化率等指标进行了初步设想9 , 但未进行实证分 析。在实证研究方面, 杨阳在研究济南市住区建成 环境与家庭出行能耗关系时, 基于家庭所在建筑为 中心, 构建公共服务设施步行可达性指标, 具体操 作中, 借助 GIS 路径分析工具, 确定 800m 道路范围 内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 取代了以往以小区几何中 心为中心, 以服务半径划定研究范围的方法10 。然 而该方法并未采用居民的真实行为数据。季珏等 人以北京清河永泰居住区为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居 民的日常活动空间驻点并通过对居住地和驻点联 系的 k- means 空间聚类分析, 以泰森多边形划分出 了 “生活空间单元” 11 , 突破了以行政边界等传统 空间划分进行生活空间研究的方式, 然而其研究成 果中, 空间的隶属关系是“非此即彼” 的, 单元之间 相互对立的, 不存在单元之间的重叠嵌套, 这与居 民真实的生活空间范围并不相符。 近年来, 时空间行为研究下的活动空间研究的 兴起为生活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申悦等运 用标准置信椭圆方法, 采用 GPS 数据和活动日志数 据, 对北京郊区巨型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空间进行 刻画, 反映出了居民真实生活空间。传统的活动空 间的测度方法有标准距离圈、 标准置信椭圆、 最小 凸多边形、 缓冲区等13 16 方法。但这些方法普遍存 在空间范围扩大化、 空间参数难以确定等问题。为 了解决这一问题, 一些学者提出 Alpha- shape 方法, 通过假定半径为 的圆包绕点集 d 的方法, 以其轨 迹抓取点集的轮廓。该方法能够有效避免空间扩 大化等问题 17 ( 图 1) 。 1. 3社区生活圈理论基础 早在 1943 年, W H Burt 就将用以表示动物居 住和行动空间的 “家域( home range) ” 概念引入居民 的生活空间认知研究 19 , 初步产生了以家庭为中心 讨论日常活动空间的思想。此后, Gelwicks 等学者 将其引入人文地理学, 用以表示日常活动中个体以 家为中心占有和联系的空间20 。“生活圈” 概念的 正式形成与传播主要在亚洲 。“生活圈” 概念的提 出源于日本 农村生活环境整备计划 , 并应用于日 孙道胜等: 社区生活圈的界定与测度: 以北京清河地区为例城市社会 城市发展研究 23 卷 2016 年 9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3 No 9 20163 图 1标准置信椭圆( 左)16 、 最小凸多边形( 中) 17 与 Alpha- shape 多边形( 右)18 本的 “全国综合开发计划( 全综) ” , 主要与城市地域 范围的讨论有关 21 。之后生活圈的研究逐渐扩散 至韩国、 中国台湾地区, 随后在中国大陆生活圈的 研究也逐渐兴起22 。在有关生活圈的概念之中, 日 常生活圈是个人日常生活范围的集合23 , 是居民以 家为中心, 开展的日常生活空间。 国内对于“日常生活圈” 的探讨最早起源于陈 青慧等的城市生活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提出了分别 以家、 小区、 城市划定的“核心生活圈基本生活 圈城市生活圈” 三级结构 24 。柴彦威从单位视角 出发, 分析了兰州的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 提出 基于单位、 同质单位、 区而展开的“基础生活圈低 级生活圈高级生活圈” 三级结构 25 。近年来, 袁 家冬等学者提出的基于日常生活圈的城市地域系 统重建, 是通过“基本生活圈基础生活圈机会 生活圈” 的划分, 构建起一套功能性的城市地域系 统 26 。朱查松等依照居民出行距离、 需求频率和服 务半径, 对公共服务需求层次进行划分, 并据此进 行了 “基本生活圈一次生活圈二次生活圈三 次生活圈” 的划分, 以此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27 。 孙德芳等人运用出行时间成本意愿调查的方法, 构 建由 “初级生活圈基础生活圈基本生活圈日 常生活圈” 组成的县域生活圈体系, 进而在四级生 活圈内配置相应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 28 。在最新 的研究中, 柴彦威等人从居民时空间行为分析入 手, 对北京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进行了 针对性的研究, 提出构建以“基础生活圈通勤生 活圈扩展生活圈协同生活圈” 为核心的城市生 活圈规划理论模式, 并在北京实体空间上进行了初 步应用 29 。 生活圈概念的引入为社区空间的重新定义提 供了重要的借鉴, 然而现阶段, 在我国的城市发展 研究领域 , “生活圈” 的概念呈现泛化趋势 以时 间距离定义生活圈 30 33 、 以空间距离定义生活 圈 34 或者是以功能定义生活圈35 等方法在学界呈 现百家争鸣的势态。这些概念的出现丰富了生活 圈理论, 但因为其划分标准缺乏科学性、 空间范围 难以测度, 因此规划应用实践的对接往往出现脱节。 图 2清河街道区位图 2研究地区与数据 本次研究数据来源于北京清河地区 2012 年 “北京居民日常活动与交通出行调查” 。清河地区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 属北京北部郊区( 图 2) , 典型城 市家庭较为密集, 居民日常生活方式规律鲜明。 研究组在清河地区选择了 23 个社区, 通过社区 居委会, 以家庭为单元选取样本, 调查社区居民的 社会经济属性、 一周之内的活动日志、 一周之内的 GPS 定位数据。活动日志是指样本在网上记录一天 24h 的活动与出行, GPS 定位数据则来源于发放给 样本的 GPS 定位设备, 该设备可以每 30s 记录一次 城市社会孙道胜等: 社区生活圈的界定与测度: 以北京清河地区为例 4城市发展研究 23 卷 2016 年 9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3 No 9 2016 样本所在地点的 GCS_Beijing_1954 坐标体系之下的 地理坐标信息。此次调查共采集有效社区样本 480 人,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为其中清河街道 18 个社区 372 名样本的数据( 在社区生活圈测度部分, 由于部 分样本缺乏近家步行活动的轨迹, 因此采用有效样 本数为 242 人) ( 表 2) 。 在数据处理上, 由于本文中的日常生活圈是以 家为中心所界定的概念, 因此仅挑选与居住地发生 直接关联的出行和活动( 从家出发直接到达, 或从 活动地点直接到家) , 剔除发生在出行链上的其他 活动。 在数据的运用上, 在日常生活圈概念界定部 分, 通过时空密度趋势分析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圈 的基本结构; 在社区生活圈测度部分, 运用 Alpha- shape 方法进行社区生活圈的测度, 并确定合理的 参数。 表 2 案例社区代码及样本人数 案例社区代码总样本数社区生活圈测度样本数案例社区代码总样本数社区生活圈测度样本数 ANBL1613MKY1411 ANDL118QSY1814 ANL238HY1412 DDJY3318XFS2517 HQY3226XH1813 LDJY2218YG1910 LXGG3416YMJY83 MFB107ZXY2212 MFN MHY 36 17 29 7 共计372242 3日常生活圈的概念界定 3. 1基于行为视角的日常生活圈概念提出 本文所试图提出的日常生活圈, 是指以居民的 居住地为中心向外扩展, 居民家外惯常的活动空间 所占据的、 呈现一定方向和距离特征与特有空间形 态的、 不同层级的辐射范围 。“日常” 反映了城市居 民行为的时间性, 行为地理学注重区分惯常行为与 目的行为 36 , 冈本耕平认为, 行为研究应该走向考 量多种环境影响下的行为响应, 走向日常化、 结构 化的研究范式, 即关注无意识的、 非探索性、 反复空 间的经验行为 37 。“圈” 则反映出居民日常行为的 空间性, 表现为居民的整日活动空间。从其定义来 看, 日常生活圈应具备以下特点: ( 1) 由居民的整日活动轨迹构成。传统的半径 圆、 椭圆等反映出的生活空间, 隐匿了居民真实生 活内容, 仅仅是几何图形的表达。但实际上日常生 活圈应该反映出居民的全部活动与出行特征, 所以 要以居民的整日活动轨迹进行表达。 ( 2) 空间关系的复杂程度较高。从基于地 ( place- based) 到基于人( people- based) 的视角转换 是时空间行为研究的一大趋势 38 。日常生活圈并 非是基于中心地的城市空间的“单元” , 而是基于人 的活动空间 “范围” 。因此, 其空间关系呈现复杂性 特征。不同的居住中心形成的生活圈, 往往呈现重 叠、 嵌套等空间关系。 ( 3) 多尺度, 圈层化。按照不同活动在居民日 常生活中的可达性不同、 功能不同, 生活圈会呈现 出多个尺度、 多个圈层, 不同层级呈现嵌套关系。 3. 2日常生活圈的基本特征分析 从前述日常生活圈的已有定义方法可以看出, 功能与可达性是划定生活圈的重要向度。本文试 图将二者结合, 以活动类型与出行方式作为反映功 能和可达性的两个维度, 对日常生活圈的结构进行 剖析。作为与城市交通结构密切相关的居民出行 特征, 城市出行方式受到服务距离、 出行目的、 出行 时间很大程度的影响 39 。其中, 步行在很多研究中 被认为是反映社区建成环境的重要指标40, 41 。此 外,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 工作活动属于满足其生存 需求的活动, 而由维持性活动和休闲活动构成的非 工作活动则满足居民更高级层次的需求, 因此对于 居民的意义不同42 , 工作活动与非工作活动是区分 非基本生活空间与基本生活空间的重要标准。因 此, 本文使用活动类型和出行方式两个维度, 进行 孙道胜等: 社区生活圈的界定与测度: 以北京清河地区为例城市社会 城市发展研究 23 卷 2016 年 9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3 No 9 20165 日常生活圈结构的分析( 图 3) 。通过两个维度的坐 标轴, 居民的整体日常生活被划分为四个象限。在 每个象限中进行时空密度趋势面的分析。 时空密度趋势面分析是以活动从家到工作地 的距离为横轴, 以一天内的时间为纵轴, 以 1km 距 离带、 每 20min 时间段内的人均活动频次为竖轴, 统 计发生在连续距离带、 连续时间段的人均活动频 率, 并绘制连续的三维曲面图, 用以反映汇总层面 居民整日活动的时空模式。 图 3日常生活圈的划分维度 从分析结果来看, 采取步行出行方式、 非工作 活动为主的象限内( 图 4 A) , 居民的活动大都集 中在 1km 范围之内, 其时间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 该象限是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部分, 是居民的 近家活动空间, 因此称之为社区生活圈; 采取非步 行出行方式、 以工作活动为主的象限内( 图 4 D) , 居民活动频次随距离而下降, 时间上呈现明显的双 高峰特征, 该象限反映当前城市居民最主要的通勤 模式, 称之为通勤生活圈; 采取非步行出行方式, 以 非工作活动为主的象限内( 图 4 C) , 居民活动的 时空间分布都较为均匀, 且时空跨度都大于其他象 限, 该象限反映了居民在较大距离范围、 较长时间 段内满足其购物、 餐饮、 休闲、 就医等生活需求的现 象, 称之为扩展生活圈; 采取步行出行方式, 以工作 活动为主的象限内( 图 4 B) , 是一种职住接近的 理想通勤生活圈模式, 其理念可反映在柴彦威、 肖 作鹏等人提出的 “新单位主义” 的实践模式中 6 , 但 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图 4不同日常生活圈的活动时空密度趋势面分析 ( 注: A: 社区生活圈的活动时空密度趋势; B: 理想通勤生活圈的活动时空密度趋势; C: 扩展生活圈的活动时空密度趋势; D: 通勤生活圈的活动时空密度趋势) 城市社会孙道胜等: 社区生活圈的界定与测度: 以北京清河地区为例 6城市发展研究 23 卷 2016 年 9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3 No 9 2016 对上述特征进行总结, 居民的日常生活圈总体 可以划分为三个圈层: ( 1) 社区生活圈。社区生活圈是生活圈的核心 圈层。在居住空间附近, 集中了大多数满足基本生 活需求的日常活动, 如生活必需品的购物、 体育锻 炼、 在社区周边的休闲等。其空间范围涵盖社区周 边的散步道、 公园、 便利店、 诊所等, 也包含与社区 较近的公交或地铁站。邻近的若干社区生活圈会 发生重叠以及设施的共用, 共同组成基础生活圈。 ( 2) 通勤生活圈。通常情况下, 工作地是居民 除居住地之外的第二大活动锚点。在固定的职住 空间关系之下, 通勤空间及与之密切关联的生活内 容亦呈现一定的日常规律与特征。由于出行链现 象的存在, 通勤生活圈内发生的行为并非仅仅是通 勤本身, 还包括在通勤出行链上的关联活动, 例如 在工作地附近的就餐与购物。 ( 3) 扩展生活圈。居民的偶发行为, 如周末的 远距离休闲, 会形成居民的扩展生活圈。由若干非 固定的活动锚点决定其基本结构。从空间范围来 看, 日常生活圈的到达范围有可能突破市区, 到达 远郊区, 甚至有可能突破市域( 图 5) 。 图 5日常生活圈的圈层结构 4社区生活圈的测度方法 4. 1数据处理方法 本文运用 Alpha- shape 方法提取居民 GPS 定位 点的点集轮廓作为社区生活圈的边界, 对社区生活 圈进 行 测 度。 通 常 的 Alpha- shape 方 法 包 括 Delaunay 三角网绘制、 删除边缘三角形、 提取三角网 边缘等步骤, 且需要复杂的迭代运算43 。为便于操 作以及考虑研究精度要求, 本文对这一方法进行简 化。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 1) 数据筛选。针对所有社区, 首先按照前述 社区生活圈的界定标准, 选出每个样本活动地点在 家以外、 采取步行出行方式、 活动类型为非工作活 动( 包括: 用餐、 购物、 遛弯散步、 体育锻炼、 社交活 动、 外出办事、 娱乐休闲、 联络活动、 个人护理、 看病 就医、 外出旅游) 的活动与出行的 GPS 点集。 ( 2) 构造通视线。使用 Arcgis 软件的“构造通 视线( Construct Sight Lines) ” 工具, 将每一个社区的 任意两点之间进行连线。并通过几何计算得到每 一条线段的长度。 ( 3) 筛选通视线。按照 Alpha- shape 的绘制原 理, 被保留的通视线长度不应大于包绕该点集的圆 直径, 即半径参数 的 2 倍。将所有长度大于 2 的线段进行删除。 ( 4) 选取外轮廓。以剩余的线段所包绕的范 围进行外轮廓的选取, 作为 Alpha- shape 的图形, 并 计算其面积。 本文中 的取值以10m 为梯度, 范围从10m 至 200m, 每个社区绘制 20 个图形。共得到 18 个社区 ( 242 名样本) GPS 点集的 360 个 Alpha- shape 轮廓。 从图 6 中可以看出, 随着 值的变化, 生成图形的 形态基本稳定, 这一特征体现了 Alpha- shape 方法相 对于椭圆、 缓冲区等方法在图形稳定性上的优势。 4. 2最优 参数选取 由于不同的 参数确定的图形结果不同, 其轮 廓、 面积、 到达范围也各不相同, 不便于应用, 因此 需要筛选出最优的 参数。这里我们以不同 值 生成图形的面积作为图形完整度的考察指标, 做折 线图, 观察其变化规律。从图 7 可以看出, 值小于 30m 时, 形成的图形完整性欠佳; 值介于 30m 到 120m 之间时, 图形的面积随 值上升; 值高于 100m 之后, 大部分社区的 alpha- shape 图形面积开 孙道胜等: 社区生活圈的界定与测度: 以北京清河地区为例城市社会 城市发展研究 23 卷 2016 年 9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3 No 9 20167 图 6案例社区之一 MKY 社区居民 GPS 轨迹点生成的 Alpha- shape ( 注: A: =150m; B: =100m; C: =70m; D: =50m; ) 始趋于稳定, 因此 = 100m 是“拐点” 。在此研究 中, 我们选取 100m 作为最优 值, 一方面保证图形 的完整性, 另一方面最大限度避免空间范围扩大的 问题。 图 7各个社区不同 值下 Alpha- shape 的面积变化趋势 4. 3结果 根据上述最优参数的筛选结果, 选取以 100m 为 值生成的 18 个社区的 alpha- shape 轮廓线作为 社区生活圈的边界( 图 8) 。从图中反映出, 居民的 社区生活空间并不局限于小区边界之内, 而是通常 沿街道向外延伸, 相互之间存在重叠、 嵌套关系, 尤 其是在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密集的街道、 地块, 重叠 现象更为明显。清河街道的 18 个案例社区的社区 生活圈, 围绕清河地区的几个商业中心, 由每若干 个社区生活圈大致组合为北部、 中部、 东部、 南部四 个组团。这种结构清晰地反映出了在郊区服务设 施大型化、 综合化以及集中配置的制约下, 社区之 间通过空间共享满足其生活需求的设施利用模式, 由于社区生活需求难以在近便空间内得到满足, 社 区生活圈往往出现倾斜的离心化社区生活空间结 构。这种空间结构特征表明, 在郊区社区规划中, 应注重设施规模的细胞化与就地化, 以及空间分布 的均衡性, 并且应该综合考察各类社区生活的空间 耦合, 使每个社区生活圈形态健全、 规模适中、 共享 适度, 空间发育更加完善。 图 8 18 个案例社区的社区生活圈范围 5结论与展望 日常生活圈的概念重构为理解社区居民的生 活空间提供了新的视角。较之于注重行政管理效 城市社会孙道胜等: 社区生活圈的界定与测度: 以北京清河地区为例 8城市发展研究 23 卷 2016 年 9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3 No 9 2016 率、 服务于生产的城市空间体系及其之下的小区概 念, 从行为出发、 注重居民生活的日常生活圈、 社区 生活圈更能够反映出居民的真实生活空间。在测 度方法上, 本文所采用的 alpha- shape 方法可以有效 克服以往生活空间单元方法与活动空间方法中存 在的空间边界不重叠、 空间扩大化、 参数难以确定 等多种问题, 能够更准确地测度居民日常生活圈。 市场化和效率优先的价值导向之下, 中国的城 市规划与建设的空间组织方式更多遵循宏观尺度 的生产导向和功能主义, 而较少关注微观尺度的城 市居民日常生活。这一背景下的城市社区, 也往往 忽略人的生活尺度, 因而存在生活空间扩大化、 生 活时空间成本上升等现实问题。基于社区生活圈 概念, 在生活圈范围内, 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与 出行能力制约进行综合考虑, 在设施供给、 居民需 求、 能力制约之间相互协调, 以达到居民行为与城 市空间的匹配目标, 实现紧凑、 集约、 就地化的社区 生活空间, 是社区规划的新思路。以基于行为的日 常生活圈视角, 重新理解社区乃至整个城市, 推行 基于行为的社区规划和城市生活圈规划方法革新, 是响应社会化转型, 引导中国城市规划走向人本化 的重要思路。 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 在概念方面, 日常生活圈的概念界定所采用的两个维度是一种 简化模型, 实际的情况要更为复杂; 其次, 在测度方 法方面, 最优参数的选取受到 GPS 数据的采集频 率、 定位精度、 数据稳定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未来 应考察 GPS 数据特性与测度方法最优参数的关系。 致谢: 感谢刘瑜教授、 穆岚博士、 申悦博士、 尹 懿行、 张衔春等人在本文中给予的指导与帮助。 【注释】 因为居民家庭所在地周边的公共交通设施也是社区生活圈的重 要内容, 因此从家出发, 换乘之前的步行, 以及回家之前换乘之后 的步行, 也看作步行出行。 点集内部有时可以容纳半径为 的圆, 因此 Alpha shape 内部可 能存在空心区域。但由于日常生活圈是一个范围概念, 因此本文 仅采用最外围的轮廓所形成的区域。 【参考文献】 1张艳,柴彦威 生活活动空间的郊区化研究J 地理科学进 展, 2013, 32( 12) : 1723 2柴彦威, 等 中国城市的时空间结构M 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 2002: 1, 2 3王开泳 城市生活空间研究述评J 地理科学进展,2011, ( 6) : 691 4赵蔚,赵民 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J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6) : 70 5徐永祥 社区发展论M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69 6柴彦威,肖作鹏,等 中国城市的单位透视M 东南大学出 版社, ( 待出版) 7吴硕贤,李劲鹏,霍云,等 居住区生活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的 多元统计分析与评价J 环境科学学报,1995,15( 3) :354 362 8宋小冬,钮心毅 再论居民出行可达性的计算机辅助评价 J 城市规划汇刊, 2000,( 3) : 18 22 9陆化普,叶祯翔 生态城市单元构建与生态交通系统J 建 设科技, 2011, ( 17) : 14 18 10杨阳 济南市住区建成环境与家庭出行能耗关系的量化研究 D 清华大学博士论文, 2013: 146 178 11季珏,高晓路 基于居民日常出行的生活空间单元的划分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 2) : 248 254 12申悦,柴彦威 基于 GPS 数据的北京市郊区巨型社区居民日 常活动空间J 地理学报, 2013, 68( 4) : 506 516 13Buliung N,Kanaroglou P S Urban form and household activity travel behaviorJ Growth and Change, 2006, 37( 2) , 172 199 14Buliung N,oorda M J,emmel T K Exploring spatial variety in patterns of activity travel behaviour:initial results from the Toronto TravelActivityPanelSurvey(TTAPS)J Transportation, 2008, 35( 6) , 697 722 15Schnfelder S,Axhausen K W Activity spaces:measures of social exclusion?JTransport policy, 2003, 10 ( 4 ) : 273 286; 276 16Yin L,aja S,Li X,et al Neighbourhood for playing:using GPS,GIS and accelerometry to delineate areas within which youth are physically activeJ Urban studies, 2013, 50( 14) : 10 17Mu L,Liu A heuristic alpha- shape based clustering method for ranked radial pattern dataJ Applied Geography, 2011, 31( 2) : 621 630 18Akkiraju N , Edelsbrunner H , Facello MAlpha Shapes: Definition And Software http: / /www geom uiuc edu/software/ cglist/GeomDir/shapes95def/index html, 2009 19Abdel-Hadi A,El- Nachar E,Safieldin H esidentsPerception of Home ange in CairoJ Open House International 2011 20Anderson J,Tindall M The Concept Of Home ange:New Data For The Study Of Territorial BehaviorJ Environmental design: esearch and practice, 1972( 1) : 1 7 21和泉润,王郁 日本区域开发政策的变迁J 国外城市规划, 2004( 3) , 7 22肖作鹏,柴彦威,张艳 国内外生活圈规划研究与规划实践进 展述评J 规划师, 2014, 30( 10) : 94 100 23藤井正 大都市圏地域構造研究展望J 人文地 理, 1990, 42( 6) , 522 544 24陈青慧,徐培玮 城市生活居住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初探J 孙道胜等: 社区生活圈的界定与测度: 以北京清河地区为例城市社会 城市发展研究 23 卷 2016 年 9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3 No 9 20169 城市规划, 1987, 05: 52 58 +29 25柴彦威 以单位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 兰 州市的实证研究 J 地理研究, 1996, 01: 30 38 26袁家冬,孙振杰,张娜,赵哲 基于“日常生活圈” 的我国城 市地域系统的重建 J 地理科学, 2005, 25( 1) , 17 22 27朱查松,王德,马力 基于生活圈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 究 以仙桃为例A/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重庆市人民政 府 规划创新: 2010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中国城市 规划学会、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10: 10 28孙德芳,沈山,武廷海 生活圈理论视角下的县域公共服务设 施配置研究 以江苏省邳州市为例J 规划师,2012,28 ( 8) , 68 72 29柴彦威,张雪,孙道胜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 究J 城市规划学刊, 2015,( 3) : 67 73 30彭青林 东环催生 “一个半小时生活圈” N 海南日报, 2011 01 05( A03) 31陈海峰 深圳人热捧 “2 小时生活圈” N 深圳特区报, 2006 05 08( A02) 32黎欣刚, 冯瑛 核心区半小时生活圈开始成型 N 湘潭日报, 2008 11 19( 001) 33汤璇, 杜嘉仪, 冯卫南, 唐晓玲 珠三角离 “一小时生活圈” 越来 越近N 广东建设报, 2009 01 23( A06) 34刘瑛 三公里生活圈: 新宜居时代来临J 社区,2011,22: 33 35 35李建国,卢耿华,杨建设,吕东旭,高敏 上海市体育生活圈 设施功能形态布局研究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第八届全 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一) 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07: 2 36Kaptelinin V,Nardi B A,Macaulay C Methods tools:the activity checklist:a tool for representing the“space”of context J Interactions, 1999, 6( 4) : 27 39 37 冈本耕平 都市空间认知行动M 东京:古今书 院, 2000 38Miller H Place- Based versus People- Bas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J Geography Compass, 2007, 1( 3) : 503 535 39黄树森,宋瑞,陶媛 大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及影响因 素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J 交通标准化,2008,09:124 128 40Oakes J M,Forsyth A,Schmitz K H The effects of neighborhood density and street connectivity on walking behavior: the Twin Cities walking studyJ Epidemiologic Perspectives Innovations Ep + i, 2007, 4( 1) : 16 41Cao X Exploring causal effects of neighborhood type on walking behavior usingstratificationonthepropensityscore J Environment Planning A, 2010, 42( 2) : 487 504 42Bhat C ,Misra Discretionary activity time allocation of individualsbetweenin- homeandout- of- homeandbetween weekdays and weekendsJ Transportat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企业员工职业形象培训合同范本
- 2025版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安装与运营合同
- 2025房地产项目前期策划招标代理服务合同
- 2025保温材料研发与环保技术应用合作协议范本
- 2025年度跨境电商中心房屋及仓储物流场地整体租赁协议
- 2025版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劳动合同范本
- 2025年健身房场地租赁及健身服务合同范本大全
- 2025年度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无息借款合同示范
- 2025版私房买卖合同:房产交易纠纷处理与仲裁协议
- 2025年特种鱼养殖鱼塘承包及产业链合作协议
-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设计
-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招聘笔试真题2023
- 《生物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 《带状疱疹》课件
- 神经康复学教案
- 2025年中考作文试题预测及范文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2021年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
- 2025高二政治开学第一课《政好有你 再创佳绩》
- 碳谱定量分析方法
- 机械购销合同电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