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建筑教学课件PPT.ppt_第1页
陵墓建筑教学课件PPT.ppt_第2页
陵墓建筑教学课件PPT.ppt_第3页
陵墓建筑教学课件PPT.ppt_第4页
陵墓建筑教学课件PPT.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陵墓建筑 一 陵墓的形制演变 二 典型实例 三 陵墓的分类 封土 墓室 一 陵墓建筑的形制演变 商周时期 设有 羡道 地下部分以木椁室为中心 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设有斜道 天子四出 诸侯两出 贵族一出 一般由墓道 墓室 椁室组成 春秋战国 如同商周 帝王贵族仍采用木椁做墓室 封土之上设享堂 一 陵墓建筑的形制演变 3 两汉时期 陵体为人工夯筑帝陵都起方形锥体陵台 称为 方上 四面有门阙和陵墙墓前设石享堂 石碑 石兽 石人 石柱等 4 南北朝时期 提倡薄葬 帝陵规模与汉代贵族差不多 不设享堂 5 唐代 因山为陵 上下宫制 上庙下寝 神道加长 石像生增多 6 宋 集中布置 便于保护 帝后分葬 各起陵台 五音姓利 陵墓规模小 陵台低 排水不利 缺乏气势 但诸陵集中 便于保护 7 明清 传统 因山为陵 陵区集中 遍植松柏 创新 陵体和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 形成多进院落 突出了祭拜仪式的重要性 陵体形制为方城明楼 宝城 宝顶 二 陵墓分类 封土 地上 1 方上是早期墓上封土坟头的一种形式 它在墓坑上用土层夯筑 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 因其上部为一小方形平顶 如锥体截去掉顶部 故名曰 方上 秦始皇陵 汉代帝王都是这种类型的坟头 利用地形 以山峰作为陵墓的坟头 利用山岳雄伟的形势来体现帝王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宏大的气魄 而且还可以防止盗挖 唐代帝王陵分布在西安北山的14个山头上 尤其是海拔1188m的九峻山的李世民昭陵海拔1048m的梁山的李治 武则天的乾陵最为雄伟 连秦始皇的封土坟头也难相比 2 因山为陵 3 宝城宝顶 明 清的帝王陵墓改变方上形式 发展为宝城 宝顶形式 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 在砖城内填土 高出城墙成圆顶状 称此为宝城宝顶 宝城前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 台上建方形明楼 楼内树立皇帝或皇后等谥号碑 也是陵名的标志 这种由宝城 宝顶和方城明楼构成的坟头 在结构上较以前复杂多了 艺术性加强了 也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长陵 比较 二 陵墓分类 墓室 地下 原始社会时期墓葬形式简单 以穴墓坑葬死人 后发展成木材 木板墓室 进入奴隶社会 帝王墓室就又大又复杂了 主要类型 1 木椁墓椁 是盛放棺木的 宫室 也就是像生前宫殿式建筑 内分数格 正中是放棺材的地方 周围方格称为 厢 放置殉葬物品 1972年长沙马王堆轶候利苍妻墓即是这一类型 女尸完好如初 随葬品有漆器 帛书 绵绣 乐器 竹简 木俑 农畜产品 中草药 印件等1000余件 可想而知帝王的木椁要比这还大 随葬品也要比这多 二 墓室 2 黄肠题凑 多用于汉代 这是木椁玄宫的发展 其规模 复杂程度为木构地宫高峰 黄肠 指用柏木的黄心积迭得很严密 题凑 木头皆向内 黄肠题凑 即在地下由柏木迭成巨大空间 内置三层椁 五层棺 以及便房 回廊等 1974年北京丰台发掘的燕王旦墓室即属此类型 二 陵墓分类 墓室 地下 3 砖石砌筑地宫由于木椁地宫被盗 被焚的教训和砖石技术的发展 到东汉时地宫被砖石结构代替 至明清达到完善地步 地宫采用 前朝后寝 的形式 极力模仿生时的情景 追求 死犹如生 之意 地宫前半部为长而宽的隧道 作为进入地宫的前奏 犹如地面紫禁城的前重门广道 隧道前端为一方形券宫作为前庭 象征着紫禁城前的广场 之后进入地宫前 中 后三殿和左右两配殿 顶部覆琉璃瓦 前殿也是前导建筑 中殿是 前朝 部分 殿里摆放汉白玉 宝座 后殿是地宫主要部分 为 后寝 规模大 空间高 放置帝后的棺椁及陈放殉葬物品 这种形制延续了1000多年 二 陵墓实例 一 秦始皇陵秦始皇陵 史称 骊山 在陕西临潼骊山主峰北麓原地上 现存陵体为方锥形夯土台 东西345米 南北350米 高47米 三层 陵体周围有夯上墙垣两重 内垣周长3 0公里 外垣6 0公里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陵墓 秦兵马俑 20世纪70年代在陵东1 5公里处发现的秦兵马俑和铜马车 分数组埋置地下 总计达8000件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 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 公认为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秦始皇陵 秦兵马俑 陶佣身材高大 一般在1 8米左右 形态各异 表情逼真 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艺水平 铜马车 二 唐乾陵 乾陵 乾陵位于西安80公里的梁山 是中国唐代高宗皇帝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地 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妇皇帝合葬陵 总体特征 以山为陵 以山为阙 以山为穴 乾陵利用自然山势修建 陵园雄踞整个梁山山峦 海拔1047 9米的主峰 布局 乾陵陵园内建筑仿唐长安城格局营建 宫城 皇城 外廓城井然有序 陵园内现存有华表 翼马 驼鸟 无字碑 述圣记碑 石狮 六十一蕃臣像等大型石雕刻120多件 整齐有序地排列于朱雀门至奶头山遥遥两华里之余的司马道两侧 气势宏伟 雄浑庄严 被誉为 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 唐乾陵在唐代18座帝王陵墓中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过 且保存最完整 气势最雄伟的 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一座两个帝王的合葬陵 司马神道 以山为双阙 石柱 马在唐代有着特殊的功能 战争 运输 交通等都离不开它 立于陵墓前的石马要突出其仪仗的庄重感 所以其造型都比较僵板 石马 明初 营建南京孝陵 泗州祖陵 凤阳皇陵 已形成定制 明代迁都北京后 在昌平天寿山形成集中陵区 称 十三陵 其制度基本遵循孝陵形制 十三陵距北京约45公里 陵区的北 东 西三面山峦环抱 十三陵沿山麓散布 各据岗峦 面向中心 长陵 长陵 明成祖 据天寿山主峰前 其南6公里处 有崛起对峙的小山两座 成为整个陵区的入口 环抱的地形造成内敛的完整环境 整个陵区 南北约9公里 东西约6公里 结合自然地形 各陵彼此呼应 成为气象宏廓而肃穆的整体 三 明十三陵 气象宏阔的肃穆陵群 整个陵区的入口起点 是山口外一座五间石牌坊 正遥对天寿主峰 自此往北 神道经大红门 碑亭 石象生 共十八对 有马 骆驼 象 武将 文臣等 至龙凤门 相当棂星门 均为嘉靖年间陆续补充完备 神道自牌坊至龙风门约2 6公里 开曲折自然式之先河 神道是以长陵为目的而设 但随即成为十三陵共同神道 各陵不再单独设置石象生 碑亭之类 这是唐宋陵制全然不同处 而为清代仿效 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 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宫 故宫 的第三年 公元1409年 自建的 寿宫 陵园规模宏大 用料严格考究 施工精细 工程浩繁 营建时日旷久 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 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 金砖铺地 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 古色古香 一米多直径 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 承托着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 雄伟壮观 举世无双 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 蜗蟊普妫 龉 靠季浚 嗽煜袷蔷奚暇 谰 椎囊帐跫炎鳌明长陵 建筑最早 面积最大 规模最宏伟 工艺用料最考究 原建筑保护最完整 历经六百年沧桑 仍完好无损 金碧辉煌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 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 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明定陵 定陵 明代第十三任皇帝万历的地下寝宮 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已经考古发掘的陵墓 地下寝宫分前殿 中殿 后殿和左右二配殿 全部用石材构筑 石像生 陵墓前安设的石人 石兽统称 龙风门与华表 小结 中国陵墓建筑的文化特征1 中国古代习用土葬 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 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 对待死者应该 事死如事生 因而陵墓的地上 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 2 从新石器时代起 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坑墓 有的距地表深达10余米 并有奴隶殉葬和车 马等随葬 后来 帝王的陵墓 地下寝宫装饰得越来越华丽 随葬各种奇珍异宝 其建筑规模对后世陵墓影响很大 唐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一个高潮 3 由于拜谒陵墓的需要 在陵园内设立了祭享殿堂 称为上宫 陵区内置陪葬墓 安葬诸王 公主 嫔妃 乃至宰相 功臣 大将 命官 陵山前排列石人 石兽 阙楼等 4 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 明代除了太祖孝陵在江苏省南京外 其余各帝陵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 总称明十三陵 各陵都背山而建 在整个陵区前都设置总神道 建石象生 碑亭 大红门 石牌坊等 造成肃穆庄严的气氛 5 清代陵墓 前期的永陵在辽宁新宾 福陵 昭陵在沈阳 其余陵墓建于河北遵化和易县 分别称为清东陵和清西陵 建筑布局和形制因袭明陵 建筑的雕饰风格更为华丽 6 中国陵墓是建筑 雕刻 绘画 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其布局可概括为三种形式 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 可以秦始皇陵为代表 其周围建城垣 背衬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