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学史期中考.doc_第1页
古文学史期中考.doc_第2页
古文学史期中考.doc_第3页
古文学史期中考.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李白号称诗仙,请你谈谈诗仙的具体含义。李白本人潇洒飘逸。李诗风格豪放洒脱。李诗艺术手法浑然天成,无章法可循,神若仙人。2请分析“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玉颜”指像班婕妤般不受宠的宫中女子;“寒鸦”是从昭阳宫而来的;“日影”指君王的恩宠。这句话是说深宫中美丽女子的容颜都比不上从宠妃宫中飞来的乌鸦好看。借此描写出了宫女落寞索居之凄凉与哀怨。3请分析“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犹发旧时花。”这句话意思是说,庭树本无知、无情之物,不管人世沧桑巨变,春来依旧发花。这句话以庭树之盛,反衬梁园之衰;以庭树之无情,反衬人之伤情。看似平淡语句中却无限感慨。4请分析以下这段材料: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贵于清绮”是对追求声律辞藻的南朝诗风的概括。宜于咏歌但流于轻艳绮靡。“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特有的真挚朴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而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词,则是一种缺憾。这概括了南、北朝文学不同特点,提出了“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是贞观时期唐太宗及其史臣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形成的对文学发展方向的一种共识。5王昌龄有诗: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可是据学者考证,在王昌龄的时代,吐谷浑早已被灭亡数十年了,怎么还会出现吐谷浑呢?吐谷浑是晋时鲜卑族慕容氏的后裔,占据着洮水西南等处,时扰边境,后为唐高宗和吐蕃的联军所败,此处指代敌军首领。在唐人的边塞诗中,历史人物多为代用,地理方位也是古今混用,往往只取其字面之古,声调之雄,不必拘泥细考。6请你分析这首诗:平平仄仄仄平平,著镣起舞太痴情。唐律第一黄鹤楼,应教世人知重轻。论诗绝句今人论诗,不看其意境如何,但凡平仄稍有不谐,对仗略有不工,则出言相讥,以为门外汉不足言诗。此篇第三句后六字皆仄,且与第四句不对。若蒙以今人之名,必见笑与俗子矣。7王维诗: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有的版本多作休,请你对比一下这两个版本。“愿君多采撷”,希望你多多采撷,珍惜你我情义。用“多”,表现了“我”的执著、热烈、一往情深的情感;表现出了“我”对你深深地思念之情,同时还暗中提醒你别忘了我之意。“愿君休采撷”,希望你不要采撷这相思红豆。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反怕相思,尽显深深的担心牵挂与爱护之情。“休”与“多”,表达方式有别,人情况味有异,落墨重心不同。“表达感情,可以用肯定的方式表达,正入而正出之;也可以用否定方式表达,反入而正出之。多采是正,即正入而正出;休采则是反,即反入而正出。”不管用“休”还是“多”,情感基础都是一致的,思念都淳厚真诚饱满热烈,均有在相思嘱人的同时,言外亦显自我相思的诗意情趣。8如何理解文学的意义与文学史的意义?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史属于史学的范畴,撰写文学史应当具有史学的思维方式。9对比这两首诗: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王维杂诗这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问”之一,也是最精粹的一“问”。在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中,“问”尽了故乡的思念,人间的情怀。然而,王维的这首五绝的至境与魅力,并非凭空而来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这是王维的前辈,初唐诗人王绩的一首优秀之作,诗中一口气提了十一个问题,问到亲友,旧居,栽树,建房,种竹,植梅,渠水,石台,园果,林花等,意境高古,清新自然。可以这么说,没有初唐王绩的这首乡情之“问”至繁的诗,就没有盛唐王维的那首乡情之“问”至简的诗。王维诗是王绩诗的反弹,反拨,同时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继承。王维诗发展了王绩诗,但并非是要取代王绩诗,王绩诗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与美学意义,并且构成王维诗魅力的一种背景。它们相互注释,相互赠与,说是王绩启迪了王维没错,说是王维再创了王绩亦可。正是这两首诗的共同存在,使得王绩诗虽繁,仍令人眷顾,王维诗至简,而情味无限。10请你谈谈诗歌中的用典。用典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变现手法,其目的在于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历史故事,民俗、寓言等。典故的使用,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以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古典诗歌中用典包括A用事用典B引用C化用前人诗句用典。11苏轼说: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请你评析这两句话。苏轼精辟地阐述了诗画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过分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诗画仅满足于描摹物象,意尽句中,不是好作品。必须遗貌取神,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苏轼在其二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天工”谓出于自然无须雕饰。凡出于“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就能给人以清新之感。艺术作品正因为有了这种艺术夸张,才造成一种效应放大的空间感。一切艺术作品都要求“神似”,不追求“形似”。12李善释事忘义。请解释。“释事忘义”的原始解释:只引典故、故实,不揭示其旨趣意义。客观地说,李善注是释事为主,释义为辅。李善注释诗歌,有些典故注释已经包含着李善本人对作品主题或思想的理解。对于此类注释,简单地斥为释事忘义是不公允的。另一方面,李善的某些解释已经照顾到诗歌的艺术特点,当然有的解释也不完全符合作品的实际。李善注受到后人指斥的原因在于后人无法站在李善的高度上看待李善注。以李善的方式来理解李善注是评价李善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13课堂上老师曾讲到这世界上其实有两个杜甫,你如何理解?14王维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请分析最后两句。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盖人于去留之际,往往不能绝决,故有今日思归隐,明日谋官职者。此句意在坚定对方之决心,又隐含世事已不可为之感叹,“白云无尽时”,言归隐之乐。15诗歌史上王孟并称。请你谈谈王维与孟浩然的相似与相异之处。王孟并称,自古而然。然若深究之,二人山水田园诗虽同属超逸渊泊一路,但存有差异:王维空灵澄静,孟浩然清远淡寂。王孟二人生活于同一时期,有着同样严重的山水嗜好、同样乐山乐水的游历,最为相同的是他们的美学趣尚和艺术追求,也就是说,在“物使之然”的外在条件上二人基本一致。但毕竟他们的性格情怀和心灵历史的大部分不同,形成了其审美观照方式之差异,王维往往澄怀味象,孟浩然则多感发兴怨,由此而形成二者风格之差异。16请你谈谈陈子昂的文学思想与其实际创作。陈子昂提出复归风雅是要追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划清界限。其次,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从陈子昂以之标举“兴寄”的东方虬咏孤桐篇及自作修竹篇看,无疑皆以孤桐、修竹为喻象,着重于象外构造内心情志与节操的寓托空间,正与魏晋诗比兴特点完全吻合。,陈子昂文学思想无论具有什么样的心理内涵与复古倾向,革弊性仍然是其最显目的特点。联系陈子昂的创作实践,其“风骨”、“兴寄”的表现,既有对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与人生理想的抒发,又有对政治社会问题的关心与讽喻,更有在幽愤的境遇中对宇宙之永恒与人生之真谛的思考与体悟。17明人胡震亨说:乐府之妙,在可解不可解之间。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李白乐府故意不点出主题寓意多比兴寄托而使之有丰富的内涵。这些特点造成李白许多乐府代表作至今存在很大的认识分歧。妙处还在于这些乐府可以允许有的人认为有寄托有的人认为没有寄托。所以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说;“乐府妙在可解可不解之间。”既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它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例如蜀道难的古辞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业未成时的悲愤。他用这一古题抒发自己的感叹,于诗中再三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于蜀道高峰绝壁、万壑转石的险难的渲染,也可以是诗人对于世道艰险的渲染。18请分析李颀古从军行末四句。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听说朝廷已传下不准后退的命令,只能拼着性命跟随将军去死战。玉门被遮,即不准退入玉门关。用的是典故:贰师将军李广利攻大宛失利,退至敦煌,请求朝廷退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使者遮玉门,拼命向前的结果,十有八九是战死。年年有无数人抛骨荒远的异乡,唯一的成果是葡萄从西域传入中原种植,供富贵者享用。诗中虽流露出哀怨的情绪,基调还是高昂进取的。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这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喻力。19清人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请举例说明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题遗山诗清赵翼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国家遭遇风霜,飘摇不定,诗人才会有素材,而且感情才会激昂亢奋,诗歌是激情的产物,如果一直是安定的生活,诗兴是会被磨浅的,必须是极度的愤怒,极端的情感,才会有极好的诗词。这此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当然,文人学者除了才华,还有文人本身的生活经历,文人生活沧桑,句子中的感情就会饱满真挚,这就是赋到沧桑句便工。“生命体验不是一般的生活经历,它是与生命攸关的生死体验”,“是个体生命(人)对生死及一系列生存状态的情感过程和感悟升华”。生命体验可以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表达,但文学无疑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凝结着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生命体验,似乎只有那些经过痛苦、孤独、落寞、绝望与挣扎历练的文学作品才具备真正打动人的长久的艺术魅力,也只有那些经历了国破家亡、疾病灾祸、失志落魄等生死考验或生存困境的文人才能创作出痛彻心扉的不朽之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个人的不平凡遭遇对文学创作有玉成之功。20你看过哪些唐诗选本?请选择其中一种简要介绍。唐诗别裁二十卷沈德潜编。沈德潜,字確士,号归愚,苏州人。他是康熙、乾隆两朝的诗人及诗论家,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甚得皇帝信任。康熙、乾隆二帝的诗,大多是他的代笔。康熙中叶,诗家都学宋元诗,又是王渔洋的神韵说盛行的时候。沈德潜主张作诗当以李、杜为宗,不能局限于王、孟、韦、柳的清微古淡一派。他编选了这部唐诗别裁。初刻在康熙五十六年间世,到他晚年,又重新编定,扩大了选材内容,以求反映唐诗的全面。重订本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一七六三年)印成,就是现在流行的版本。此书在清代诗坛有很大的权威性,一方面纠正了宋元诗派的主理智,取清丽;另一方面又否定了神韵派的肤浅轻浮。但沈德潜颇有宋代道学家的正统儒学观点,他谨守温柔敦厚的诗教,以张籍的节妇吟为思想有问题,“恐失节妇之旨”,故不选入。由此可见他的封建礼教思想十分迂执。这种观点,往往表现在他的评语中,不可不注意。殷璠及其编选的河岳英灵集。他选编的河岳英灵集 是一本很有特色的盛唐诗歌选本。殷璠和文选的编选者萧统一样, 也是通过选本来体现自己的文艺观点。河岳英灵集序中坦言:“璠虽不馁,窃尝好事。常愿删略群才,赞圣朝之美。爰因退迹,得遂宿心。粤若王维、王昌龄、储光羲等三十五人,皆河岳英灵也。此集即以河岳英灵为集。”这既说明了编选诗集的初衷,也点明了诗集名称的由来。河岳英灵集选诗范围,序称“起甲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