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实词汉语的词类划分,一般根据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可以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实词。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代词五类。它们在句子中都有自己的基本职能,但在一定的语境下,又出现词类活用的现象,临时具有基本职能以外的职能。虽然是临时性的词性变化,但在文言文中却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几乎所有的关于古汉语的教材和著作里都要谈到它。下面只是重点对古汉语这方面的特点进行介绍。一、名词的特殊用法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名词的语法特点基本相同,都能受数量词、形容词、代词的修饰,不受副词的修饰。但是在古汉语里,名词可以根据一定的语境而灵活运用,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直接用作状语等。这种现象称为名词的特殊用法。名词特殊用法的基本内容有四:(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二)名词用作使动动词;(三)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四)名词用作状语。下面分而述之:(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1、 普通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在叙述句中的职能是充当主语、宾语,有时也充当定语。如果名词在叙述句中充当谓语,或后面有宾语或补语出现,或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那么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因为它本来是名词,词性发生了变化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名词的烙印。活用后的动词当然是与名词的实体意义紧密相关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意义。所以其意义是:一、原有的实体义;二、现有的动词义。该词语与前后词语的组合关系就得按表意需要来加以调整才便于理解。即使有时可以找到现代汉语某一对应的动词,也不意味着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不具有双重意义。例如:昔禹水汤旱,百姓匮乏。(盐铁论力耕)名词“水”是水灾之意,当它作谓语时,其含义是遭受水灾。“旱”即遭受旱灾。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名词“君”、“臣”、“父”、“子”充当谓语时,理解时应补出相应的动词义,“像个国君”。逾年华,再逾年实。(马中锡:中山狼传)名词“华”、“实”用如动词后,即保留“花朵”和“果实”的名词烙印,又有了动词义,“开花”、“结实”。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的侍臣想要杀死蔺相如。名词“刃”本是“刀口”之意,在这个语境之中,由于带了宾语“相如”而活用作动词,有“用刀杀”的意思。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名词“蹄”活用为动词,带宾语,“用蹄子踢它”。以其兄之子妻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名词“妻”活用为动词,带宾语,“做妻子”。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想在关中称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的意思,并带了补语。涕出而女于吴。(孟子离娄上)名词“女”活用为动词,为“嫁女”,并带介宾词组“于吴”作补语。一狼洞其中。(聊斋志异狼)名词“洞”活用动词后,其义为“打洞”,补语“其中”义为“在中间”。2方位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在古汉语中,除普通名词能用作动词外,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方位名词是表示上、下、左、右、东、西、南、北、中、前、后、内、外等方位的。当它活用为动词后,既不失去方位名词原有的表示方位的意义,又取得了动词的语法特点和造句功能,因而它的词义表示按照该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向出现的行动。例如:江水又东。(水经注江水)长江又向东流。东,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含有“向东”的意思。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为什么要飞升到九万里的高空然后才往南飞去呢?“奚以为”,凝固结构,表反问:“为什么呢?”“之”,往,到。“南”,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当“往南飞”讲。 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史记鸿门宴)方位名词“前”,活用为动词,是“上前”的意思。你进去,上前敬酒。3识别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方法如何识别和判断名词活用为动词,主要根据是看这个名词在句子中的地位,以及前后与哪些词类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依据这些特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其一,名词+宾语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望尘惊悸。(马中锡:中山狼传)名词“策”和“囊”都带有宾语,于是活用为动词。用鞭子赶着跛腿的驴子,用袋子装着图书,清早行走时迷路,望着飞尘,又惊又怕。籍吏民,封府库。(史记鸿门宴)名词“籍”带宾语,活用为动词,意义是用册子登记官吏和百姓的姓名。高皇帝烧栈道。水章邯。(汉书邹阳传)“水”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水淹。臣贼则负国,讨贼则力不足。奈何?(资治通鉴卷二五五)“臣”名词用如动词,带宾语,向贼称臣。周粮秦、韩。(战国策东国)“粮”名词用如动词,带宾语,给秦、韩粮食。其二,名词+代词在古汉语中,名词不修饰代词,因此,在代词“之”前面的名词一般都活用为动词,代词成为它的宾语。举家惊起,集而烛之。(聊斋志异红玉)全家都被惊动起来了,聚集过来用蜡烛照他。名词“烛”,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可译为“用蜡烛照”。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师”直接以代词“之”作宾语,活用为动词,其含义为把他当作老师。道士卷之,如卷画轴声,亦囊之,乃别。(蒲松龄:画皮)“囊”以代词作宾语,活用为动词,其义为放在袋子里。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代词“之”在宾语的位置上,它前面的名词“兵”活用为动词,用武器杀。是欲臣妾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代词“我”作宾语,名词“臣妾”活用为动词,把当作奴隶。其三,副词+名词名词不能受副词的修饰,副词如果放在名词前作状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秦国军队就向东前进。遂,副词作状语。“东”,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弗”,副词作状语。“福”,活用为动词,保佑。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李时珍:采草药)“未”,副词。“花”,开花。尉果笞广。(史记陈涉世家)“果”,副词。“笞”,用竹板子打。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副词“不”作状语,修饰名词“农”,活用为动词做农活。其四,能愿动词+名词由于能愿动词(能、欲、愿、敢、可、得、当等),经常用在动词前,与之结合成合成谓语,所以,能愿动词后边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论语雍也)不是我敢落后,是马跑不快。方位名词“后”放在能愿动词“敢”的后面时,它就不再表示“后面”这一方位了,而是表示“落后”这一动词意义,所以活用为动词,并与能愿动词结合,构成合成谓语。“敢后”可译作“敢落伍”,或“敢落后”。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能愿动词。“刃”,杀。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荀子:劝学)“能”,能愿动词。“水”,游水。生已死,腔血狼藉。陈骇涕不敢声。(蒲松龄:画皮)王生已死,满身血迹。他的妻子陈氏被吓得直落泪不敢吱声。“敢”是副词作名词“声”的状语,活用为动词。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可”,能愿动词。“妻”,嫁给为妻。其五,动词+而+名词或名词+而+动词由于连词“而”的主要功用是连接两个动词或两个动词性词组,因此,“而”字连接的前后两项之中,如果有一项是动词,另一项是名词,那么这个名词便活用作动词。例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柳宗元:捕蛇者说)“而”前面连接的是动词“得”,后面连接的是名词“腊”,因此名词“腊”活用为动词,其义为把肉晾干。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而”连接动词“之”和方位名词“南”,“南”活用为动词,往南飞。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微子)“而”连接动词“从”和方位名词“后”,“后”活用为动词,其义为落在后面。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而”连接名词“式”和动词“听”,“式”活用为动词,扶着车前横木。其六,所+名词因为古汉语中的“所”字是个特殊的指示代词,它能和动词结合,构成所字词组,指代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所以,它一旦和名词结合,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放在别人用网捕的鱼的肚子里。“罾”是名词,是“带支架的方形鱼网”。由于和“所”字结合,便活用为动词,译为“用网捕”。吏之所税,耕者也。(韩非子五蠹)“税”,征税。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馆”,住的房屋。寡君未知所过也。(韩非子难四)“过”,犯错误。此非明主之所臣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臣”活用为动词,臣服。与“所”构成名词性词组,其义为臣服的人。其七,介词词组+名词由于介宾词组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因此,当名词前面出现介宾词组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孟子万章下)“于子思”介词词组作状语,修饰名词“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其义“以为师”。吾于颜般则友之矣。(孟子万章下)“于颜般”介词词组作状语修饰名词“友”,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其义“以为友”。仲子以妻则食之。(孟子滕文公下)“以妻”介词词组作状语修饰名词“食”,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其义“吃”。(项羽)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羽)违背了义帝与诸侯的约言,而且把自己所亲近、偏爱的人分封为王,诸侯都忿怒不平。名词“王”之前有介宾词组“以亲爱”作状语,“王”之后没有其他动词,所以名词“王”活用为动词,是“为王”之意。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说苑贵德)“以春风”是介宾词组,放到名词“风”前面,“风”活用为动词,吹拂;“以夏雨”是介宾词组,放到名词“雨”前面,“雨”活用为动词,滋润。其八,名词+补语名词后面出现补语,就可以判定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在叙述句中充当谓语。例如:晋侯围曹,门焉,多死。(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焉”是补语,“门”活用为动词,“攻打城门”。于是乃分赵山北,立子恒以为代王,都晋阳。(史记高祖本纪)名词“都”带补语。活用为动词,其义为“建都于晋阳”。假如天下如曩时。淮阳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鼓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 (汉书贾谊传)名词“王”带补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在做王”。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战国策燕策)名词“吏”后面出现介词词组“于鲁”作补语,活用为动词“为吏、做官”。今王鼓乐于此。(孟子梁惠王上)名词“鼓乐”后面出现介宾词组“于此”作补语,活用为动词“击鼓奏乐”。上面五个例句中后两个是以介词词组作补语,带有明显的语法特征,而前三个例句中虽然形式上没有出现介词,实质上它们是介词词组作补语的性质,只是介词省略了。“从先秦至东汉,汉语中的补语基本上是介词词组补语,其他类型的补语只有极少数,受介词词组修饰的VP后的补语自然也是这种情况。”张赤贞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第259页。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上述识别的方法是着眼于如何判断,只有判断得准确才能找准句型,译得恰当。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句型:(1)主语+谓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宾语其中包括名词+宾语名词+代词名词+而+动词或动词+而+名词(2)主语+状语+谓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其中包括副词+名词能愿动词+名词所+名词介词词组+名词(3)主语+谓语(名词活用为动词)+补语(二)名词用作使动动词什么叫使动动词?就是含有使令意义的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宾语),是该句第二个谓语动词的主语。含有“使它怎样”,“让他怎样”,“把他怎样”的意思。古代汉语常见的使动动词有“使”、“命”、“遣”、“召”、“拜”等。例如: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楚怀王让屈原拟定国家重要的法令。“使”是使动动词,它让“屈原”产生“造为”的行为。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之二子负二山。(列子愚公移山)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吩咐大力神夸蛾氏的两个儿子背走那两座大山。凡这种句式都是兼语式。其公式是“主+使(令)+兼+谓+宾”;或者是“主+使(令)+兼+谓”。但是,在古汉语里,还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即不用使动动词,而用活用的动词来代替,直接构成“主+谓+宾”的结构形式,从而简化了“主+使(令)+兼+谓+宾”的形式,而它所表示的意义却完全相同。我们把这种表达方式称为名词用作使动动词。例如:魏置相,相田文。(资治通鉴周纪一)魏国设丞相职,使田文做丞相。名词“相”,在这个语言环境中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带了宾语“田文”,于是,名词“相”活用为动词。但是,它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使动关系,并且省略“使”这样的动词。于是,“相田文”就是“使田文成为相”。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你打算使我成为吴王(那样的人)吗?“吴王”也因为带了宾语“我”而活用为动词,而且是使动关系。于是,“吴王我”就是“使我成为吴王”。利几亡降高祖,高祖侯之颍川。(史记高祖本纪)“侯”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之为侯。乃兴兵诣阙,涂炭生人。(资治通鉴卷二一九)“涂炭”名词使动用法,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史记淮阴侯列传)“饭”名词使动用法,让韩信吃饭。另外,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使动动词,表示使其宾语所指称的事物按照方位名词所指称的方位行动。例如: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张仪列传)所以魏王您不如让苏代到东方(齐国)去,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信任苏代了。方位名词“东”带了宾语,因而活用作动词,并且表示使其宾语按照方位名词指称的方向行动。所以,“东苏子”即“使苏子向东方”。令尹南辕反旆。(左传宣公十二年)令尹孙叔敖把车辕掉转向南面,把军队的大旗也掉过头来。“南”是方位名词用作使动动词,“辕”是宾语,“南辕”义为使车辕掉过头来朝南面。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后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后”,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他们在后面。(三)名词用作意动动词什么是意动动词,就是指意念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看成怎样”。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以”等。例如:卫青以为李广老。(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卫青认为李广老了。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战国策齐策)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要求,都说我比徐公长得漂亮。凡是由意动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主谓结构作宾语。其公式是:“主+谓+主+谓+宾”或者“主+谓+主+谓”。但是在古代汉语里,还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它不用意动动词,而是用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或形容词来代替,从而以“主+谓+宾”的结构方式来简化“主+谓+主+谓+宾”或者“主+谓+主+谓”的句式。而它所表示的意义却是相同的,我们把这种表达方式称为名词用作意动动词。例如:乃自骄而功之。(史记信陵君列传)(信陵君)竟骄傲起来,认为这(援救赵国)是自己的功劳。“功之”是“以之为功”的意思。(云)友风而子雨。(荀子赋云)“友”、“子”意动用法,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女。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客”名词意动用法,把我当作客人。今乃西面高秦,窃为大王羞之。(战国策齐策)“羞之”意动用法,把这样做看作羞耻。秦庄襄王母本夏氏,而为华阳夫人所子。“所子”意动用法,当作亲生女儿。(四)名词作状语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单独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相当于一个动宾或介宾词组作状语,不属于词类活用。根据这个名词本身的特点,在它充当状语时有如下几种情况:(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特征,描绘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方式和状态,含有“像似的”、“像那样地”的意思。例如: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有像卷席子那样地把天下全部卷进去,像打包袱那样地把宇内全都裹包进去,像装袋子那样地把四海全部装进去的想法。这里的“席”、“包”、“囊”都是名词,它们分别放在动词“卷”、“举”、“括”的前面起修饰作用,作状语,比喻动作行为的状态和方式。“席卷”就是“像卷席子那样地卷”,“包举”就是“像打包袱那样地包裹”;“囊括”就是“像装袋子那样地装”。常以身翼蔽沛公。(史记鸿门宴)“翼蔽”,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遮护。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马中锡:中山狼传)“人立”,像人一样直立。闻善速于雷动,从谏急于风移。(资治通鉴卷七五)像打雷一样迅速;像刮风一样急速。无不膝行而前。(史记鸿门宴)“膝”,名词作状语,跪着用膝盖行走。(2)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某些表示人的地位、身份、职业特点的名词,直接放在动词前作状语,用以修饰限制动词。这种名词作状语,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当作充当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那种人来对待,含有“当作那样”和“像对待那样地”的意思。例如:田单起引还,坐东向,师事之。(资治通鉴周纪四)田单站起身来,领士卒回去,让他向着东面坐着,(自己)像对待老师那样地事奉他。名词“师”放在动词“事”的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即“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兄事”,像对待兄长一样事奉。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像对待倡优似地养着我,是世俗所轻视的那种人。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汉书鲍宣传)像对待父亲、像对待母亲、像对待儿子一样。庶民子来。(诗大雅灵台)许多百姓像儿子一般地跑来。(3)表示处所或时间古汉语中某些处所名词或时间名词,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它表示动作行为“在里”、“在中”、“从”等等。例如:好面谀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面”当面,“背”背后,谀作状语,背为名词活用动词(见名词活用)。北伐山戎,南伐楚。(左传僖公九年)“北”,向北;“南”向南,作动词“伐”的状语。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史记司马穰苴列传)齐景公与大夫们在城外迎接(他)。处所名词“郊”放在动词“迎”之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在晚上到达江陵。卒廷见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廷见”,在朝廷上接见。(4)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使用的工具古汉语中,有些名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是用什么工具实现的,表示“用”或“拿”。例如:群臣有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群臣之中有晚响应的,我请您允许我用剑杀了他。名词“剑”,放在动词“斩”的前面,作状语,表示“斩”这一动作使用的工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梦溪笔谈活板)“板”,用雕板。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汉书枚乘传)一铢一铢地称,到一石时一定会有误差;一寸一寸地量,到一丈时一定会有出入。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误了期限,按照军法都该被斩首。名词“法”放在动词“斩”之前,作状语,表示“斩”这一动作行为是根据“军法规定”产生的。2时间名词“日”、“月”、“岁”、“时”用作状语时间名词作状语,这是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相同的语法现象。但是古汉语中“日”、“月”、“岁”作状语时表示的意义和一般情况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了。其一,“日”、“月”、“岁”、“时”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每日”、“每月”、“每年”的意思。例如:日与子弟角,无不胜。(蒲松龄:促织)每日与村中年轻人斗蟋蟀,没有不赢的。君子博学而日叁省乎己。(荀子劝学)品德高尚的人学习的面很宽广,而又每天对自己的行为参验反省。时间名词“日”放在动词“参省”前面作状语,表示“每天”的意思。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岁”,每年;“月”,每月。岁赋其二。(柳宗元:捕蛇者说)“岁”,每年。素虫覃()灰丝,时蒙卷轴。(袁枚:黄生借书说)白色的蠹鱼,灰色的蛛丝,时常蒙覆在书本上。其二,时间名词“日”放在形容词之前作状语,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的一天天地变化。一般译为“一天天地”。例如:干戈日滋。(汉书食货志)军事行动(战乱)一天天地严重。时间名词“日”放在形容词“滋”(严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的“一天天地”变化。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陈寿:隆中对)“日密”,一天比一天亲密。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三国志曹操传)“日乱”,一天天地朝纲不整。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史记田单列传)“日”一天天地,前者描述兵多壮大,后者描述日渐败亡。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吴王濞列传)“日”一天天地骄横张狂。其三,“日”字用在句首的主语前,当“往日”或“从前”讲,用来追溯过去,也作状语。例如:日君以骊姬为夫人。(国语晋语)从前,晋君以骊姬为夫人。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左传成公六年)从前下臣出使到楚国,子重问起晋国的勇气。时间名词“日”放在句首的主语前,表示对过去的追溯,作状语,译为“从前”。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常见的形式还有“时间词+时间词”、“时间词+者”、“时间词+也”组成的双音节词。例如: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孟子公孙丑下)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汉乐府木兰诗)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赂也不怒今也怒。(庄子山水)乡也吾见于夫人而问智。(论语颜渊)3如何判断名词用作状语还是作主语在古汉语中,由于名词作状语和名词作主语的形式没有区别,且位置都是名词放在动词前面,这样就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别。首先,从结合关系分析,用作状语的名词与其后的谓语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而作主语的名词与谓语之间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那么,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念上不是被陈述对象,不能认作主语,而应看作状语。例如:田单起引还,坐东向,师事之。(资治通鉴周纪四)在这个例句中,如果将“师事之”独立看待,我们就无法辨别它是用作状语还是用作主语。因此,要准确地判断就必须放到具体语境之中,联系上下文的意义分析。一般说来,某些名词虽可发出某动词的动作,但在句中仅是从比喻等方面修饰动词,同时其前面另有充当主语的名词。如上面这个例句的主语是“田单”,而名词“师”是修饰动词“事”的,可译为“像事奉老师那样对待他”。假如没有这个语言环境,单就“师事之”而言,作主语的名词同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构成主谓关系,便可译为“老师事奉他”。其次,从相对应的结构形式看,用作状语的名词,在理解或翻译时,其对应的结构形式往往是“像一样”、“用”、“以”、“在”、“按”等。而用作主语的名词,是不能这样理解或翻译的。二、动词的特殊用法古汉语中的动词的一般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古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却还有特殊的地方,这就是使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一般没有意动用法,用如意动直接用“以为”表示,这已被现代汉语继承下来。而动词的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即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分别是“使宾语”、“以宾语为”、“为宾语”的关系。(一)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从语法结构来分析,是以动宾式的形式表达兼语式的内容。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都可以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显而易明,而及物动词带宾语容易被看作为动词的一般用法。其特殊的用法,一是临时具有了使动的意义;二是涉及的宾语是兼语式。其一,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在秦朝时,项伯和我有来往,项伯杀人(当死),我救活了他。“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之”为兼语式。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举行完了礼仪就送他回国。“归之”就是“使之归”。项羽大破秦军钜鹿下,虏王离,走章邯。(汉书高帝纪)“走”,使动用法,涉及的宾语为兼语式。其义:使章邯逃跑。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来”使动用法,“之”兼语式。其义为“使之来”。君将哀而生之乎?“生”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之”是主语“君”的宾语,又是动词“生”的主语。其义为“使之生”。其二,及物动词的使用动用法。尔饮()旷,何也?(礼记檀弓)你让师旷饮酒,为什么?及物动词“饮”与它的宾语是使动关系,而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项羽本纪)“从”,及物动词,跟从。按照一般动宾关系理解是:“沛公第二天跟从百余人马来会见项王”,这样文意不通。应当译为:“沛公第二天让百余人马跟从来见项王。”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史记高祖本纪)“朝”使动用法,使诸侯群臣朝见高祖。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饮”,使动用法,强使赵盾多饮酒。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史记匈奴列传)“服从”,使动用法,使北夷全部臣服。(二) 动词的为动用法古汉语中的为动用法,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样,也反映了动宾之间的一种特殊意念关系。所谓为()动用法,就是主语带上宾语之后,它和宾语之间含有“为了”什么而动的意义。宾语如果是指人的,一般译作“为”、“给”、“替”谁而动。例如: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韩非子难二)管仲不为他的主子(被杀)而死,却归顺了齐桓公。“管仲”是主语,“死”是谓语,这一动作是为了“其君”而产生的,所以“死其君”就是“为其君而死”。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御”为动用法,邴夏为齐侯驾车。夫人将启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启,开门。“启之”,“为之启”的意思,“替他打开城门”。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动用法。“死国”即“为国事而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为”,为动用法,不为尧而存在,不为桀而灭亡。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其中有时也作为动用法。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序”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庐陵文天祥自己为他的诗集作序。佗脉之。(三国志华佗传)“脉”,名词活用为动用法,为他号脉。吾非悲刖也。(韩非子和氏)“悲”,形容词活用为动用法,吾不是因为遭断足之刑而悲伤。禹劳天下。(淮南子泛训论)“劳”形容词活用为动用法,禹王为天下人操劳。舜勤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勤”形容词活用为动用法,舜为百姓的事勤劳,死在郊外。(三) 动词活用作名词在古汉语中,在特定的情况下,动词有时也活用作名词,在句子中能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生”,动词活用为名词作主语,生育的后代。亲爱在离居。(曹植:赠白马王彪)“亲爱”,动词活用为名词,作主语。其义为“相亲相爱的人”。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孟子许行)陈相见了许行非常高兴,把原来学的儒家那套东西全抛弃了,而向许行学习。第一个“学”用如名词,指学的东西,作“弃”的宾语。入日,渴,欲得饮。(山海经夸父逐日)赶上了太阳,非常渴,想得到水喝。“饮”动词活用名词指水,作“得”的宾语。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马中锡:中山狼传)先生的恩德,(就好比)是使死者复活,使枯骨上长出肉来啊!“死”,动词活用作名词,在这里是指“死者”。作动词“生”的宾语。三、形容词的特殊用法形容词的特殊用法在古汉语中主要表现为:(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四)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尤其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和意动,比名词更多。由于受修辞的影响,它与别的词语组合关系很活跃,常常临时具有一些新的功能。(一)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在古汉语的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主语和宾语。例如:(孟子)曰:“为肥甘不足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满足不了口欲呢?(还是因为)又轻又暖的衣服满足不了讲究的穿戴呢?”“肥”与“甘”都是形容词,在这个语言环境中,分别表示“肥的食品”和“甘的食品”的意思,“轻的衣服”和“暖的衣服”的意思,活用作名词,在各自所处的分句中充当主语。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敌,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梁惠王上)小国本来就不可以同大国为匹敌,人口稀少的国家,本来就不可以同人口众多的国家为匹敌,弱国本来就不可以同强国相抗衡。这里的形容词“小”、“寡”、“弱”,分别充当三个分句的主语,活用为名词,它们分别表示“小的国家”、“人口稀少的国家”、“弱的国家”;后面的形容词“大”、“众”、“强”,分别在三个分句中充当宾语,活用为名词,可分别译作“大的国家”、“人口众多的国家”和“强大的国家”。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形容词“绿”、“红”在这里表示“绿海棠叶”、“红海棠花”,活用为名词。置大立小,乱之本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大”、“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与动词“置”、“立”形成动宾结构,在句子中表达废置年纪大的树立年纪小的。汉高祖受命之初,分裂膏腴以王八姓。(三国志吴宋传)“膏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与动词“分裂”构成动宾结构,在句子中表达为肥美 的土地。(二)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语言环境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言环境有许多地方是相同的,如:形容词+宾语、形容词+代词、能愿动词+形容词、所+形容词。总之,形容词与其他词组构成了动宾关系,该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了。在古汉语中,形容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失去其形容词的特点而活用为动词,充当谓语。例如: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楚左尹项伯,一向与留侯张良友好。“善”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义为“与友好”。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富贵”是形容词用如动词,意思是富了显贵了。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可在后面加时态助词“了”、“着”或趋向动词“起来”、“下去”。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与代词“我”构成动宾关系。江黄远齐而近楚。(刘向:新序善谋)“远”、“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与名词“齐”、“楚”构成动宾关系。其义为,长江、黄河远离齐国而接近楚国。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卑下宾客。(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卑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名词“宾客”构成动宾关系,其义为,对宾客谦卑有礼。(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它与其宾语的关系,如果是临时具有了使动功能,使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并且又是兼语式的谓语,那么,这便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战国策秦策)“富”、“广”、“强”、“博”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并与后面的宾语构成使动关系。其义为:想让国家富强,务必使他的国土广大;想让军队强大,务必使他的百姓富足;想称王天下的人,务必使他的恩德泽被普遍。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左传隐公三年)“速”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与名词“祸”构成动宾关系。其义为:使祸患来得更快。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汉书霍光传)“安”,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作使动动词。“安刘氏”就是“使刘氏安”。其义为:田延年走上前,离开座席,按着宝剑说:“先帝把后代托咐给您是因为您忠信贤能,能够使刘氏江山安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曹操:置屯田令)“强兵足食”是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强”、“足”都是形容词用如使动动词,意思是使兵强,使粮足。其义为:安定国家的办法,在于使兵强粮足。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绿江南岸”是动宾结构,“绿”是形容词用如使动动词,意思是使江南岸变绿了。其义为:一年一度的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的草木。(四)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后,表示当事人意念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时,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意动动词了。例如: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韩非子难二)“耻”,形容词,带宾语“之”而活用为动词,它表示当事人(主语)意念上认为宾语“之”具有这个形容词“耻”所表示的性质,所以是意动动词。其义为齐桓公喝醉了酒,头上的帽子掉了,他认为这件事羞耻,(所以)多日不上朝。吾所大者,无大天地。(战国策魏策)“所”字后面的形容词“大”活用为动词,表示:我认为最大的东西,没有大过天地的。是一种主观认识,所以是意动用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形容词“小”活用为意动用法,“小鲁”、“小天下”是表示“认为鲁国小”、“认为天下小”的意思。这只是因孔子所处的观察位置不同,而产生的主观感受。其实鲁国和天下的大小并没有因孔子登临东山和泰山而发生什么变化,是典型的意动用法。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甘”、“美”、“安”、“乐”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其食”为甘,以“其服”为美,以“其居”为安,以“其俗”为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后汉书张衡传)“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大将军邓骘认为张衡的才能不凡,多次召请他,他都不来。四、数量词的特殊用法古汉语中的数量词是数词和量词的合称。数词表物量可放在名词后,表动量就一般在动词前。数词在句子中可能出现的位置和组合能力都是较为复杂、灵活多变的,但一般都不带量词。(一) 数词的几种表示法1基数的表示法(1)文言整数和余数之间往往加“有”或“又”。在上古时代,“十”被认为是整数,“十”以下被认为是零数,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十”是不能和零数结合的,中间往往加上个“有”或“又”以示区别。同样道理,不同位数的数词也不能结合,它们中间也要用“有”或“又”隔开。例如:腾临天下二十有八年。(史记封禅书)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国语越语上)如今吴王夫差有十万零三千人穿着水犀皮的铠甲。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韩非子五蠢)割地来朝见的国家有三十六个。(2)积数的表达方式古汉语表乘数的数词常用的有三种类型:其一,两数相乘,积数隐含其中。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缺。(礼记礼运)“三五”两数相连,表达乘积这个数词十五,即农历十五。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明史胡国珍传)“七七”两数相连,表达乘积四十九,即四十九日。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几龄。“二六”,即十二岁。郑人赂晋侯女乐二八。(左传襄公十一年)“二八”,即十六人。宫人年二七已上,三六已下,皆靓妆。(王嘉:拾遗记)“二七”,即十四岁。“二六”,即十八岁。其二,两数相乘,与积数相连,共同表达。九九八十一发为宫。史记律书“八十一”为宫数。(宫为五音之一)太岁在四孟四季,则岁行二宿。二八十六,三四十二,而行二十八宿,十二岁而周天。(史记天宫书)目前古籍中搜集的“九九歌诀”。管子一书记载最早并保存最多,计有以下七条:七八五十六;七七四十九;六七四十二;五七三十五;四七二十八;三七二十一;二七一十四。地员篇其三,两数相乘+积数+量词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七八五十六字,百二十言耳。(马融:与窦伯向书)古法一律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调。(沈括:梦溪笔谈卷六“乐律”二)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癌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李悝:法经尽地力之教)(3)数词“二”、“两”、“贰”、“再”的用法异同“两”、“贰”、“再”都含有“二”的数的内涵,但它们的使用却有区别。其一,“两”除少数作基数“二”用外,更多地则表达成双成对的并列关系。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系辞上)“太极”就是世界,分出“两仪”,即阴阳。一阴一阳是事物由自身的对立面矛盾和斗争引起的发展变化。“两”是并列的关系,因而又说:“分而为二以象两”。“象两”即是像天地,像阴阳。则以刑法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膑列传)“两足”,一双脚。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荀子王制)使双方同等显贵,便谁也不能臣服谁;使双方同等低贱,便谁也不能使唤谁,这是自然的道理。其二,“贰”是“二”的大写数字,易系辞下:“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德之极。”孔颖达疏:“贰,二也。谓吉凶二理。”其更多的则是表达“二”的数中内含的主从关系。例如:夫太子,君之贰也。(国语晋语)国君和太子,是主从关系,天生是贰,不能作两。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两”和“陪贰”对举,其哲学意味则有差别,“两”是成双成对的,“贰”则不然,它源于序数第二,后于第一而起,次于第一而在,有从属和副手的意思。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左传襄公十四年)这段话的意思表明:首先是主从关系。君是第一,臣是第二;其次,臣既辅佐又匡正其君,无臣不君。“乱之本”的对立。大都属于“两”,而“治之本”的对立,则是“贰”。其三,“再”与“二”的区别则是:“二”用来表物量,“再”用来表动量,动作行为发生两次或第二次。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列子愚公移山)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揽。(陆游:过大孤山小孤山)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季文子想三遍而后去做,孔子听到这回事,说:考虑两遍也就够了。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庄子山水)叫一遍听不见,叫两遍还听不见,于是叫三遍。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一年内共两次收成。五岁再闰。(易系辞上)每五年闰月两次。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史记孙膑列传)三个等级的马比赛结束了,而田忌输了一次,又赢了两次。随着语言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交司机心理健康管理新策略
- 三级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教材与试题
- 大型基坑开挖施工安全技术方案
- 六年级科学重点知识点归纳与测试
- 网络办公软件使用教程及实例
- 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评数学模拟试题
- PEP三年级英语Unit6重点训练题
- 2025特色小镇夜景规划与景观建设一体化项目合同
- 房产买卖合同法律条款解析
- 公益基金会项目管理规范手册
- 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单元测试卷
- DB23∕1270-2019 黑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浅谈地下室底板无梁楼盖设计
- ISO14001内部审核检查表
- 立柱桩施工汇总
-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管理会计知识点整理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治疗
- 工程进度款支付申请书
- 我国常见的草坪草
- 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