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抢险紧急实施Ⅰ类项目巫山.doc_第1页
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抢险紧急实施Ⅰ类项目巫山.doc_第2页
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抢险紧急实施Ⅰ类项目巫山.doc_第3页
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抢险紧急实施Ⅰ类项目巫山.doc_第4页
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抢险紧急实施Ⅰ类项目巫山.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 审 意 见 我队总工办对 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抢险紧急实施 类项目巫山县高 塘观滑坡详细勘查报告 进行了内部审查 经过认真核对并充分计论形成意见如下 1 勘查目的和任务明确 资料收集较全面 采用的技术标准恰当 采用调查测绘 钻探 井 探 槽探 原位测试 原位大剪测试 大容重试验 简易抽水试验 室内岩土水测试 工程 测量等手段对滑坡进行综合勘查 勘查手段正确 针对性强 2 野外第一手资料丰富 详实 齐全 特别是对滑坡边界 滑带资料记录详细 真实 3 初步查明了滑坡体的分布范围 空间形态 滑坡物质结构 滑带特征 滑坡区岩土物理力 学性质等工程地质条件 3 报告通过多种试验手段并综合地面调查情况建议地质参数原则合理 对滑坡稳定性评价采 用方法恰当 结论可信 建议治理方案针对性强 合理可行 该报告已按中咨公司审查意见完善 达到设计书要求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东南地质大队 二 OO 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目 录 0 前言 1 0 1 任务来由 1 0 2 地质灾害情况及危害情况 1 0 3 工作目的与任务 2 0 4 勘查工作概况 2 0 5 完成工作量及勘查质量评述 4 1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及地质环境 5 1 1 自然地理 5 1 2 地质环境 5 1 2 1 地形地貌 5 1 2 2 地层岩性 6 1 2 3 地质构造与地震 6 1 2 4 水文地质条件 8 1 2 5 不良地质现象 9 1 2 6 人类工程活动 9 2 滑坡基本特征及类别 10 2 1 滑坡空间形态 10 2 2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11 2 3 滑坡水文地质 12 2 4 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 14 2 5 滑体土物理力学性质 15 2 6 滑床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16 3 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16 3 1 滑坡稳定性分析 16 3 1 1 滑坡变形特征及发育史 16 3 1 2 滑坡类型及变形破坏模式 18 1 31 3 1 3 滑坡影响因素及成因机制分析 18 3 1 4 滑坡稳定性判断 19 3 2 滑坡稳定性计算 19 3 3 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21 3 4 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21 4 滑坡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22 4 1 发展趋势预测 22 4 2 危害性预测 22 5 防治方案比较与建议 22 5 1 工程支挡轴线工程地质特征论述 22 5 1 防治方案 23 5 2 防治方案比较与推荐意见 24 6 结论及建议 24 6 1 结论 24 6 2 建议 24 7 天然建筑材料 25 8 结束语 26 附 图 1 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抢险紧急实施 类项目 巫山县高塘观滑坡详细勘查工程地质平面图 1 500 1张 2 滑坡工程地质剖面图 1 200 4 张 3 钻孔工程地质柱状图 1 50 8 孔 4 探槽展示图 1 100 6 条 5 探井展示图 1 100 2 井 6 滑坡稳定性计算模型图 6份 7 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抢险紧急实施 类项目 巫山县高塘观滑坡详细勘查实际材料图 1 500 1张 附 件 1 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抢险项目勘查合同书 2 滑坡勘查委托书 1份 3 滑坡勘查岩土物理力学试验报告 2份 4 滑坡勘查现场大剪试验报告 1份 5 滑坡水质简分析成果 1份 6 滑坡勘查设计书专家审查修改意见 最终专家审查意见及专家签到表 1份 7 专家审定勘查设计工作量表 8 设计变更 2份 9 完成工作量对照表 1份 10 危害性调查表 1 份 11 野外验收意见表 1 份 12 勘探点测量成果表 1 页 13 照片集 32张 14 详细勘察补充报告 2 31 0 前言 0 1 任务来由 高塘观前缘斜坡地段是巫山县规划的三峡库区三期移民重要安置区 受工程建设及其他自然 因素影响 2003 年 4月后 斜坡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形 2003 年 8 9 月 三峡库区地灾防 治指挥部派专家组进行了踏勘与核查 确定高塘观前缘斜坡是一个滑坡 我队受委托于 2003 年 11 12 月进行规前勘查 勘查结果表明高塘观前缘斜坡是为一个复合型滑坡 此次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 巫山县高塘观滑坡详被列为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 防治工程 类应急抢险项目 2005 年 4月 25日 受巫山县地质灾害整治中心委托 重庆 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东南地质大队承担巫山县高塘观滑坡详细勘察 我队接受任务后即 派技术人员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再次进行了踏勘与核查 并根据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 防治工程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指挥部 2004 12 编制勘查设 计书 设计书于 2005 年 5月 18日经专家组审查通过 0 2 地质灾害情况及危害情况 高塘观滑坡位于重庆市巫山县长江北岸高塘村 是三峡库区巫山县大玉皇阁古崩滑体前缘局 部复活的新近滑坡之一 图 1 1 巫山县在建滨江路从滑坡前缘通过 在建污水处理厂位 于滑坡体右侧沟谷底部 已建排污管道及在建旅游码头位于滑坡体前缘及左侧沟谷底部 据 调查 该滑坡变形产生于 2003 年 4月 滑坡导致地面及民房出现拉张裂缝 目前该滑坡处 于蠕滑阶段 一旦高塘观滑坡发生滑动 危及滑坡区内 123 人 高塘观滑坡与大玉皇阁古崩滑体位置示意图 图 1 1 建筑面积 3592 36m2 滑坡后缘党校 45人 办公及住宅 3000m2 住宅 人口安置及土 地损失费总价值约 1200 万元 滑坡前缘已完成规划的沿江公路 255m 勘察 设计及路 基施工投入约 600 万元 滑坡前已建的排污涵道 100m 价值约 50万元 旅游码头前期 施工投入约 1500 万元 头道沟与二道沟之间的库岸工程投入 1800 万元 总价值约 4710 万元 见表 1 1 经济损失巨大 严重影响巫山新县城的基础建设 根据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表 2 4 规定 综合判定其危害 性等级为 级 危险性实物调查表 表 1 1 调查对象 危害情况 经济损失 人口及建筑面积 现滑坡体常住人口 123 人 居民建筑面积 3592 36m2 760 万元 单位 滑坡后缘党校常住人口 45人 建筑面积 3000m2 排污管线 滑坡前缘约 100m 50 万元 公路 滑坡前缘已完成规划沿江公路勘察 设计及路基施工投入 600 万元 旅游码头 滑坡前缘旅游码头前期施工投入 1500 万元 库岸 头道沟与二道沟之间的库岸工程投入 1800 万元 合计经济损失 4710 万元 0 3 工作目的与任务 3 31 在已完成规前勘查的基础上 将可研和初步设计两阶段合并 达到详勘要求 工作目的是为 三峡库区三期地灾害防治初步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本次工作主要任务 查明滑坡范围 规模 性质及滑坡要素特征 分析滑坡发展趋势 定性 评价滑坡稳定性 计算滑坡稳定性系数 综合评价滑坡稳定性 提出治理滑坡的方案建议 并查明滑坡治理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 确定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 为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提供 所需的勘查成果资料 0 4 勘查工作概况 1 前期工作简介 2003 年 11 12 月我队受委托对高塘观滑坡进行规前勘查 勘查结果为高塘观前缘斜坡是 为一个复合型滑坡 2 勘查主要依据 本次勘查主要执行的技术标准有 1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察任务 委托书 2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察技术 要求 3 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类应急抢险项目巫山县高塘观滑坡详细勘查 设计书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 93 3 勘查时间 2005 年 4月 25日 受巫山县地质灾害整治中心委托后 我队即派技术人员在收集资料的 基础上 再次进行了踏勘与核查 4 月 30 日完成勘查设计书编写 2005 年 5 月 18 日勘查 设计书经专家组审查通过 2005 年 5月 24日 我队组织人员 设备进入工地施工 截止 2005 年 6月 18日 野外工作全面结束 历时 26天 6 月 20 日野外工作经巫山县地质灾 害整治中心验收合格 6 月 21 日转入室内报告编写 6月 28日通过队内部审查 6 月 29 日完成报告编写 4 勘查工作量 根据 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类应急抢险项目巫山县高塘观滑坡详细勘查 设计书专家组评审意见书 勘查具体工作量布置如下 4 1 勘探工作布置 布置纵向勘探剖面 3 条 间距 45 60m 横勘探剖面 1 条 剖面总长总计 766m 勘探工 程采用钻探 井 槽 探和工程地质测绘相结合布置 勘探点距 25 56m 共布置钻孔 6 孔 155m 浅井 2口 42m 探槽 6 个 150m3 4 2 工程测量 1 500 地形图测量测图范围东至头道沟东侧 西至二道沟西侧 后界至高塘观平台平湖西 路 前缘至江边 面积 0 14km2 1 200 剖面测量 824 35m 碎部测量 24点 4 3 工程地质测绘 1 500 工程地质测绘范围为滑坡边界外 100 m范围内 测绘的主要目的是更准确地圈定 高塘观滑坡范围 为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准确的滑坡体边界条件 测绘面积约 0 10 km2 工程地质测绘的详细程度要求图上宽度大于 2mm的地质现象必须描绘到地质图上 对于评 价滑坡形成过程及稳定性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 在图上宽度不足 2mm时 扩大比例尺表 示 并标注实际数据 地质界线图上误差不超过 2mm 此次勘查共计填图 0 10km2 野 4 31 外地质点 5 个 裂隙统计点 3个 野外水文点 1 个 滑坡边界点 15 个 野外滑坡物质结构 特征点 10个 滑坡变形特征点 10个 地貌点 2 个 构造点 3个 经监理 100 抽检 合 格率为 100 4 4 钻探工程 此次勘查共收集利用 1 个钻孔 编号为 ZK4 利用规勘钻孔 1 个 编号为 ZK1 施工 6 个钻孔 进尺 145 96m 钻探全孔采取岩土芯 工程地质人员跟班编录 岩土芯回次采 取率 76 100 终孔孔径为 110mm 经监理验收 2个钻孔质量为优秀 4 个钻孔质 量为优良 4 5 山地工程 此次勘查共布置 6 个探槽 2个探井 施工中根据现场情况 进行设计变更 见附件 变 更设计后 TJ1 在施工到 8 90m 时停止施工 变更为收集利用钻孔资料 同时对探槽方量 减少约 40 变更设计后实际施工 6 个探槽 总方量为 86 64m3 施工探井 2 个 完成 1 个 累积深度 26 70m 4 6 水文工作 施工期间 对泉点进行调查和流量的定期观测 各钻孔进行回次水位观测和终孔水位观测 并在 XK4 号钻孔进行 3段次注水试验和地表 4 个试坑注水试验 取 1件地下水作水质简分 析 4 7 室内岩土试验 在施工的 6 个钻孔 2个探井和 2 个探槽中取土样 40 组进行土常规 三轴剪 天然剪和残 余剪及颗粒筛分试验 岩样 3 组 每组均进行重度 饱和抗压 天然抗压和拉剪试验 所 有样品均按规范要求采取 包装 及时送重庆地矿检测中心测试 4 8 原位试验 此次勘查在探井和地表分别进行 4 组原位大剪试验和大容重试验 0 5 完成工作量及勘查质量评述 外业工作于 2005 年 5月 24日进场 至 2005 年 6月 20日结束 历时 26天 完成了地形 图修测及勘探点测量 工程地质测绘 勘探 取样 原位测试及大剪试验等工作 本次完成 工作量与设计工作量对比见表 1 2 高塘观滑坡详勘主要工作量表 表 1 2 序号 勘查工作内容 单 位 设计工作量 完成工作量 完成率 数量 数量 1 工程测量 1 500 地形图测量 km2 0 14 0 14 100 1 200 剖面测量 m 条 766 4 824 35 4 108 勘探及地质点测量 点 15 24 160 2 地质测绘 平面 km2 0 13 0 10 77 剖面 m 条 766 4 824 35 4 108 3 工程勘探 钻探 m 孔 155 6 145 96 6 94 探井 m 个 42 2 26 7 2 77 探槽 m3 条 150 6 86 64 6 58 物探 m 条 4 采样 滑体土 组 18 18 100 滑带土 组 18 18 100 颗粒分析土样 组 4 4 100 5 31 岩样 抗压 拉剪 组 3 3 100 水样 组 2 1 50 5 现场试验 大剪 组 4 4 100 大重度 组 4 4 100 渗水试验 次 坑 4 4 100 抽 注 水试验 段 3 3 100 6 室内试验 土样试验 组 40 40 100 岩样试验 组 3 3 100 水质简分析 组 2 1 50 7 观测 地下水动态简易观测 孔 6 6 100 简易变形观测 点 10 10 100 质量评述 6 月 20 日 我队总工办组成的验收小组对各项外业工作进行自检 认为原始资料收集齐全 完整准确无误 达到滑坡勘查设计书要求后 报请业主和监理进行野外工作验收 验收合格 后经同意转入室内资料整理 1 工程地质测绘 测绘用底图 1 500 测绘调查点和各种界线在图上的误差小于 2mm 精度满足要求 2 地形测量 钻孔 探井及探槽定位和剖面测量采用 ET 02 电子经纬仪和 ND3000 光 电测距仪采用全站仪施测 高程采用 1956 年黄海高程系 坐标采用 1954 年北京坐标系 精度满足要求 3 滑坡工程钻探采用小循环钻进 干钻 在滑动面 带 范围内 采用单动双管钻进 当钻进接近预计滑动面 带 或发现滑动面 带 迹象 软弱带或含水层 时 控制钻进回次进尺 每回次不超过 0 15 0 35m 采取率大于 90 岩芯取出后 按上下顺序摆放于岩芯箱中并逐层编录 特别注意了滑动带土物质特征的描述 滑体每回次进尺小于 0 80m 岩芯采取率 81 85 滑床每回次进尺小于 0 80m 岩 芯采取率大于 85 钻孔严格按钻探规程及技术人员的要求进行 钻进深度 滑体厚度 滑动带范围 基岩面量测误差控制在 5cm之内 现场地质技术人员跟班编录 并根据现场不同地质情况及时指导施工 土样和岩石试样采取 后立即密封 及时送试验室试验完成 原状土样采用薄壁贯入式取土器 钻孔完工后及时封闭孔口 以防地表水 大气降雨从钻孔中下渗进入滑面 影响滑坡稳定性 经监理同意后采用水泥封孔 4 山地工程 探井每开挖 1 0m 及时编录 拍照 然后用钢筋砼护壁 挖至滑动面以 下稳定岩层 待编录工作及原位大剪试验完成后 经监理同意后回填 探槽相对集中开挖 野外作业期间 工程技术人员跟班记录 准确细致的调查 描述 及时整理资料 项目组及 时对所有野外记录 野外资料进行内部互检 及时纠正记录中的错漏 样品采集认真负责 按规程及时蜡封送检 土样和岩石试样采取后立即密封 及时送试验室试验完成 土样采用 PVC 管简装 然后用 不干胶带及时密封 岩样及时用塑料带和不干胶带及时密封 样品运输采用木箱充填稻草装 箱 土样保存时间未超过 3 天 5 所有试验工作委托重庆地矿检测中心完成 试验项目严格按 勘查设计书 执行 本次野外工作严格执行总体设计技术要求 由于现场施工确定的滑带与设计书中预计的深度 相差 4 5m 因此钻探工程和山地工程的工作量与设计书中有出入 特别是山地工程 为 6 31 此特向监理和业主提出设计变更申请 见附件 7 累计完成工作量加权平均值与设计工作 量对比完成设计工作的 97 5 工作量未超出设计要求 符合勘察设计书要求 野外作业施工的所有工作量在完成时即向监理监督组汇报 施工过程中 项目监理对每项工 作均进行监督和现场工作量及工作质量认证 所有工作符合规程要求 质量合格率为 100 完成的全部工作量质量优良 达到详勘要求 1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及地质环境 1 1 自然地理 巫山县城位于长江巫峡峡口上游约 1km处左岸 勘察区位于巫山县新县城内 头道沟与二 道沟之间的山梁上 地理坐标为东经 109 51 30 北纬 31 4 52 长江自西向东于城南 流过 大宁河由北向南从城东注入长江 顺江东下 至巴东 58km 至宜昌市 167km 逆 水西上 至奉节 35km 至万州 154km 至重庆 481km 省级公路从县城通过 可达湖 北 重庆 四川 交通比较方便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湿气候 具气候温和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 日照充足 多风少雾 无霜期长等特点 本区多年平均气温 18 4 月平均最低气温 7 1 月平均最高气温为 29 2 极端最低气温 6 9 极端最高气温 41 8 1995 年 8 月 23 日 高温天气集中 在 7 8 月 低温天气分布在 12月及次年 1 2 月 本区降雨丰沛 多年平均降雨量 1049 30mm 年降雨量最大值 1356mm 月最大降雨 量 445 9mm 1979 年 9 月 日最大降雨量 371 3mm 1965 年 5月 24日 一年 中降雨量分布不均 降雨主要分布在 5 9 月 占全年的 68 8 枯水期分布于 1 2 12 月 降雨量仅占全年的 4 3 区内经济欠发达 农作物以经济作物柑橘 桃等为主 1 2 地质环境 1 2 1 地形地貌 巫山县城地貌属于中 浅切割褶皱侵蚀 剥蚀中低山 新县城属于构造侵蚀河谷地貌 长江 三峡地区自白垩纪末至第四纪早更新世曾经有过三次较长时期的准平原化过程 形成了三期 和五个亚期夷平面 其中最末一期即云梦期所形成的夷平面高程为 400 600m 巫山县城 区一带共有八级台状地形 巫山县城区存在 级阶地亦有资料认为存在 级阶地和一期亚期夷平面 每个阶地发育多个平台 多数平台可能是河流侧蚀形成的侵蚀阶地或剥蚀平台 它们可与邻 区阶地 台阶进行比较 其中 级阶地分布高程 240 280m 宽 250 400m 因冲沟切割等因素表现为一系列 断续分布的缓坡平台 高塘观地段为该阶地平台之一 阶地大部分有粉质粘土 粉质粘土分 布高程 240 260m 级阶地是巫山新县城的主要建设场地 级阶地与 级阶地之 间多为陡斜坡 大多数崩滑体前缘也分布于这一地带 1 2 2 地层岩性 高塘观地段出露地层由新到老为第四系 Q 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第三段 T2b3 及第二 段 T2b2 1 第四系 Q 广泛分布于斜坡及高塘观平台上 成因类型有残坡积 滑坡堆积及人工堆积 地质年代包括 更新世及全新世 分述如下 残坡积 Qel dl 分布于头道沟左右两岸斜面坡部位 以碎块石混合土最为普遍 碎块 石成分为 T2b3 灰岩及泥灰岩 与破碎基岩强风化层呈过渡关系 甚至难于区分 厚度 不一 7 31 古滑坡堆积 Q3del 广泛分布于高塘观平台 以碎块石混合土最为普遍 碎块石成分为 T2b3 灰岩及泥灰岩 与破碎基岩强风化层呈过渡关系 甚至难于区分 厚度不一 新近滑坡体 Q4del 主要分布于高塘观平台南侧前缘斜坡上 其浅表层为粉质粘土 中 下部为碎块石混合土 总厚约 12m 人工堆积 Q4ml 主要分布于头道沟及二道沟沟口部位 为巫山县旅游码头及污水处理 厂施工填筑 物质为碎石土 填筑厚度约 40m 2 三叠系中统巴东组 T2b 共分 4 段 高塘观地段以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第三段 T2b3 出露最广 其次为巴东组第二段 T2b2 受构造及地形地貌控制 岩石总体破碎 第三段 T2b3 为一套粉 中晶灰岩 粉 细晶白云质灰岩 泥质白云质灰岩 粉 微 晶白云岩 偶见钙质伊利石粉砂岩 中厚 厚层状 总厚度约 300 m 钻孔揭露的主要为 泥质灰岩 最大揭露厚度约 8m 未揭穿 高塘观东北侧可见厚度约 30m 第二段 T 2b2 近底部有一层灰黄色粉 微晶白云质灰岩 浅灰 灰绿色薄层粉砂岩 厚度 2 7 m 较稳定 下部岩性为紫红色泥岩 绢云母粉砂质泥岩偶见铁质浸染绢云母粉 砂岩 中部为紫红色夹绿色条带状泥岩 粉砂质泥岩夹 5 6 层 层厚 1 2 m 紫红色或 黄灰色钙质粉砂岩或细砂岩 上部为紫红色泥岩夹数层 2 4 m 的灰黄色钙质粉砂岩 局部 见钙质砂砾岩 近顶部见 1 层厚度 1 4 m灰黄色粉 微晶白云质灰岩 总厚度约 300 400 m 高塘观前缘可见厚度约 60m 未见底 滑坡前缘有该段泥岩出露 泥岩受断层影 响 见照片 17 19 泥岩在断层附近倾覆到角砾岩中 钻孔未揭露 1 2 3 地质构造与地震 场区位于大巴山弧 川东褶带 川鄂湘黔隆起褶带的交接复合部位 构造以褶皱为主 背斜 褶曲一般紧凑狭长 岩层产状变化较大 核部次级褶皱发育 以及由于层间滑动使褶皱复杂 化 节理裂隙发育 岩体的强度和完整性普遍降低 场区受新华夏系北北东向弧形构造及大巴山北西西向弧形构造影响 复式向斜及背斜比较发 育 岩层产状变化较大 场地地质构造复杂 巫山新城处于近东西向构造与南北向构造迭加部位 地质构造非常复杂 是近东西向构造巫 山向斜与横石溪背斜的结合部 高塘观向斜为复式向斜 次级褶皱构造发育 各级褶皱 断层构造在巫山县城新址一带密集产出 以四道沟为界 西部南北向挤压强烈近 东西向倒转褶皱构造发育 东部 即县城新址区 包括高塘观地段 为东西向与南北向构造迭加 部位 为构造应力的集中部位 构造条件极为复杂 勘查时在不同的地方量得岩层产状 305 335 8 32 由于受构造影响 岩层产状 变化较大 褶皱 勘查区位于高塘观向斜的南翼斜坡地带 高唐观向斜 四道沟以东地区为一正常短轴向斜构造 三级 该向斜轴线从巫山中学经巫 师 高唐观向西坪职中延伸 并在西坪职中西边扬起 如图 2 2 所示 枢纽向东倾伏 轴 部地层为 T2b3 T2b2 两翼地层为 T2b1 T1j4 南翼为长江所切 东段为大宁河截断 在此向斜中伴有次一级微向斜 背斜 高唐观向斜控制了区内地层的分布等工程地质条件 断层 勘察区断层基本与褶皱构造同生 由于区内岩层软硬相间 层间错动 顺层断层发育 在岩 性段之间 如 T1j3 与 T1j4 分界 T1j4 与 T2b1 分界 T2b1 与 T2b2 分界 T2b3 与 T2b2 分界附近 基岩破碎明显加强 或产出断层构造 巫 山新址区各阶段勘察中共实 推测断层 30余条 多为东西向断层 走向压性断层 短小 断 8 31 距不大 在 T2b3 地层出露区近东西向的断层形迹较为模糊 一般延伸不远 有一定规模的 断见表 2 1 高塘观地段从广东路 沿江路距离仅 450m 就有三条断层通过 平均 150m一条 实际 断层破碎带一般宽 30 70m 影响裂隙发育带 100m左右 断层影响带总宽可达 300 多 米 基本上整个高塘观都受断层影响 见图 4 1 此次勘查在地表仅 F3 断层得到验证 裂隙 区域构造背景控制本区各类岩体中的原生节理裂隙的展布格局 多平行或垂直构造线方向 以 NNE NEE 构造节理为主 后者发育重度大 常伴有劈理 易与层面相混淆 次生裂隙 包括风化裂隙及岸坡的卸荷裂隙 风化裂隙的较发育 方向分散 在岸坡一带风化裂隙不但 较发育 而且发育深度较大 与卸荷裂隙 层面 构造裂隙组合 对岸坡 边坡及库岸的稳 定极为不利 断层特征一览表 表 2 1 编号 名称 分布 走向 倾向 延伸长度 Km 断层 性质 断距 m 断层特征 F1 高塘观 断层 四道沟 高塘观 巫师 70 80 倾北西 47 左右 1 5 逆断层 100 地表为一宽约 50 70m 的破碎带 在四道沟可见断层面 断层影响的裂隙发育带宽可达 150m 沿断层滑坡体发育 F2 党校 断层 三道沟 党校南侧 头道沟 70 80 倾北西 40 左右 1 逆断层 50 在二道沟可见断层面及构造角砾岩 断层影响裂隙发育带达 100 m F3 头道沟 断层 头道沟 二道沟 30 左右 倾北西 70 80 1 正断层 50 在 头道沟可见断层面及构造角砾岩 断层影响带内岩石破碎 岩溶发育 据长委玉黄阁崩滑堆积体勘查报告 据长委玉黄阁崩滑堆积体勘查报告 勘查区基岩中发育有三组裂隙 第一组 倾向 40 50 倾角 75 80 裂面不平 呈黄褐色 张开度 3 6cm 部分充 填重结晶方解石颗粒 延伸长度 2 0 3 0m 裂隙穿层 裂隙率 6 7 条 m 第二组 倾向 248 倾角 70 75 裂面不平 呈黄褐色 棕红色 张开度 2 4cm 部 分充填重结晶方解石颗粒 延伸长度 1 5 2 5m jcw qd2008 08 21 13 09 0 前言 0 1 任务来由 高塘观前缘斜坡地段是巫山县规划的三峡库区三期移民重要安置区 受工程建设及其他自然 因素影响 2003 年 4月后 斜坡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形 2003 年 8 9 月 三峡库区地灾防 治指挥部派专家组进行了踏勘与核查 确定高塘观前缘斜坡是一个滑坡 我队受委托于 2003 年 11 12 月进行规前勘查 勘查结果表明高塘观前缘斜坡是为一个复合型滑坡 9 31 此次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 巫山县高塘观滑坡详被列为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 防治工程 类应急抢险项目 2005 年 4月 25日 受巫山县地质灾害整治中心委托 重庆 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东南地质大队承担巫山县高塘观滑坡详细勘察 我队接受任务后即 派技术人员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再次进行了踏勘与核查 并根据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 防治工程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指挥部 2004 12 编制勘查设 计书 设计书于 2005 年 5月 18日经专家组审查通过 0 2 地质灾害情况及危害情况 高塘观滑坡位于重庆市巫山县长江北岸高塘村 是三峡库区巫山县大玉皇阁古崩滑体前缘局 部复活的新近滑坡之一 图 1 1 巫山县在建滨江路从滑坡前缘通过 在建污水处理厂位 于滑坡体右侧沟谷底部 已建排污管道及在建旅游码头位于滑坡体前缘及左侧沟谷底部 据 调查 该滑坡变形产生于 2003 年 4月 滑坡导致地面及民房出现拉张裂缝 目前该滑坡处 于蠕滑阶段 一旦高塘观滑坡发生滑动 危及滑坡区内 123 人 高塘观滑坡与大玉皇阁古崩滑体位置示意图 图 1 1 建筑面积 3592 36m2 滑坡后缘党校 45人 办公及住宅 3000m2 住宅 人口安置及土 地损失费总价值约 1200 万元 滑坡前缘已完成规划的沿江公路 255m 勘察 设计及路 基施工投入约 600 万元 滑坡前已建的排污涵道 100m 价值约 50万元 旅游码头前期 施工投入约 1500 万元 头道沟与二道沟之间的库岸工程投入 1800 万元 总价值约 4710 万 jcw qd2008 08 21 13 09 元 见表 1 1 经济损失巨大 严重影响巫山新县城的基础建设 根据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表 2 4 规定 综合判定其危害 性等级为 级 危险性实物调查表 表 1 1 调查对象 危害情况 经济损失 人口及建筑面积 现滑坡体常住人口 123 人 居民建筑面积 3592 36m2 760 万元 单位 滑坡后缘党校常住人口 45人 建筑面积 3000m2 排污管线 滑坡前缘约 100m 50 万元 公路 滑坡前缘已完成规划沿江公路勘察 设计及路基施工投入 600 万元 旅游码头 滑坡前缘旅游码头前期施工投入 1500 万元 库岸 头道沟与二道沟之间的库岸工程投入 1800 万元 合计经济损失 4710 万元 0 3 工作目的与任务 在已完成规前勘查的基础上 将可研和初步设计两阶段合并 达到详勘要求 工作目的是为 三峡库区三期地灾害防治初步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本次工作主要任务 查明滑坡范围 规模 性质及滑坡要素特征 分析滑坡发展趋势 定性 评价滑坡稳定性 计算滑坡稳定性系数 综合评价滑坡稳定性 提出治理滑坡的方案建议 并查明滑坡治理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 确定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 为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提供 所需的勘查成果资料 10 31 0 4 勘查工作概况 1 前期工作简介 2003 年 11 12 月我队受委托对高塘观滑坡进行规前勘查 勘查结果为高塘观前缘斜坡是 为一个复合型滑坡 2 勘查主要依据 本次勘查主要执行的技术标准有 1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察任务 委托书 2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察技术 要求 3 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类应急抢险项目巫山县高塘观滑坡详细勘查 设计书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 93 3 勘查时间 2005 年 4月 25日 受巫山县地质灾害整治中心委托后 我队即派技术人员在收集资料的 基础上 再次进行了踏勘与核查 4 月 30 日完成勘查设计书编写 2005 年 5 月 18 日勘查 设计书经专家组审查通过 2005 年 5月 24日 我队组织人员 设备进入工地施工 截止 2005 年 6月 18日 野外工作全面结束 历时 26天 6 月 20 日野外工作经巫山县地质灾 害整治中心验收合格 6 月 21 日转入室内报告编写 6月 28日通过队内部审查 6 月 29 日完成报告编写 4 勘查工作量 根据 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类应急抢险项目巫山县高塘观滑坡详细勘查 设计书专家组评审意见书 勘查具体工作量布置如下 4 1 勘探工作布置 布置纵向勘探剖面 3 条 间距 45 60m 横勘探剖面 1 条 剖面总长总计 766m 勘探工 程采用钻探 井 槽 探和工程地质测绘相结合布置 勘探点距 25 56m 共布置钻孔 6 孔 155m 浅井 2口 42m 探槽 6 个 150m3 4 2 工程测量 1 500 地形图测量测图范围东至头道沟东侧 西至二道沟西侧 后界至高塘观平台平湖西 路 前缘至江边 面积 0 14km2 1 200 剖面测量 824 35m 碎部测量 24点 4 3 工程地质测绘 1 500 工程地质测绘范围为滑坡边界外 100 m范围内 测绘的主要目的是更准确地圈定 高塘观滑坡范围 为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准确的滑坡体边界条件 测绘面积约 0 10 km2 工程地质测绘的详细程度要求图上宽度大于 2mm的地质现象必须描绘到地质图上 对于评 价滑坡形成过程及稳定性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 在图上宽度不足 2mm时 扩大比例尺表 示 并标注实际数据 地质界线图上误差不超过 2mm 此次勘查共计填图 0 10km2 野 外地质点 5 个 裂隙统计点 3个 野外水文点 1 个 滑坡边界点 15 个 野外滑坡物质结构 特征点 10个 滑坡变形特征点 10个 地貌点 2 个 构造点 3个 经监理 100 抽检 合 格率为 100 4 4 钻探工程 此次勘查共收集利用 1 个钻孔 编号为 ZK4 利用规勘钻孔 1 个 编号为 ZK1 施工 6 个钻孔 进尺 145 96m 钻探全孔采取岩土芯 工程地质人员跟班编录 岩土芯回次采 11 31 取率 76 100 终孔孔径为 110mm 经监理验收 2个钻孔质量为优秀 4 个钻孔质 量为优良 4 5 山地工程 此次勘查共布置 6 个探槽 2个探井 施工中根据现场情况 进行设计变更 见附件 变 更设计后 TJ1 在施工到 8 90m 时停止施工 变更为收集利用钻孔资料 同时对探槽方量 减少约 40 变更设计后实际施工 6 个探槽 总方量为 86 64m3 施工探井 2 个 完成 1 个 累积深度 26 70m 4 6 水文工作 施工期间 对泉点进行调查和流量的定期观测 各钻孔进行回次水位观测和终孔水位观测 并在 XK4 号钻孔进行 3段次注水试验和地表 4 个试坑注水试验 取 1件地下水作水质简分 析 4 7 室内岩土试验 在施工的 6 个钻孔 2个探井和 2 个探槽中取土样 40 组进行土常规 三轴剪 天然剪和残 余剪及颗粒筛分试验 岩样 3 组 每组均进行重度 饱和抗压 天然抗压和拉剪试验 所 有样品均按规范要求采取 包装 及时送重庆地矿检测中心测试 4 8 原位试验 此次勘查在探井和地表分别进行 4 组原位大剪试验和大容重试验 jcw qd2008 08 21 13 10 0 5 完成工作量及勘查质量评述 外业工作于 2005 年 5月 24日进场 至 2005 年 6月 20日结束 历时 26天 完成了地形 图修测及勘探点测量 工程地质测绘 勘探 取样 原位测试及大剪试验等工作 本次完成 工作量与设计工作量对比见表 1 2 高塘观滑坡详勘主要工作量表 表 1 2 序号 勘查工作内容 单 位 设计工作量 完成工作量 完成率 数量 数量 1 工程测量 1 500 地形图测量 km2 0 14 0 14 100 1 200 剖面测量 m 条 766 4 824 35 4 108 勘探及地质点测量 点 15 24 160 2 地质测绘 平面 km2 0 13 0 10 77 剖面 m 条 766 4 824 35 4 108 3 工程勘探 钻探 m 孔 155 6 145 96 6 94 探井 m 个 42 2 26 7 2 77 探槽 m3 条 150 6 86 64 6 58 物探 m 条 4 采样 滑体土 组 18 18 100 滑带土 组 18 18 100 颗粒分析土样 组 4 4 100 岩样 抗压 拉剪 组 3 3 100 水样 组 2 1 50 5 现场试验 大剪 组 4 4 100 12 31 大重度 组 4 4 100 渗水试验 次 坑 4 4 100 抽 注 水试验 段 3 3 100 6 室内试验 土样试验 组 40 40 100 岩样试验 组 3 3 100 水质简分析 组 2 1 50 7 观测 地下水动态简易观测 孔 6 6 100 简易变形观测 点 10 10 100 质量评述 6 月 20 日 我队总工办组成的验收小组对各项外业工作进行自检 认为原始资料收集齐全 完整准确无误 达到滑坡勘查设计书要求后 报请业主和监理进行野外工作验收 验收合格 后经同意转入室内资料整理 1 工程地质测绘 测绘用底图 1 500 测绘调查点和各种界线在图上的误差小于 2mm 精度满足要求 2 地形测量 钻孔 探井及探槽定位和剖面测量采用 ET 02 电子经纬仪和 ND3000 光 电测距仪采用全站仪施测 高程采用 1956 年黄海高程系 坐标采用 1954 年北京坐标系 精度满足要求 3 滑坡工程钻探采用小循环钻进 干钻 在滑动面 带 范围内 采用单动双管钻进 当钻进接近预计滑动面 带 或发现滑动面 带 迹象 软弱带或含水层 时 控制钻进回次进尺 每回次不超过 0 15 0 35m 采取率大于 90 岩芯取出后 按上下顺序摆放于岩芯箱中并逐层编录 特别注意了滑动带土物质特征的描述 滑体每回次进尺小于 0 80m 岩芯采取率 81 85 滑床每回次进尺小于 0 80m 岩 芯采取率大于 85 钻孔严格按钻探规程及技术人员的要求进行 钻进深度 滑体厚度 滑动带范围 基岩面量测误差控制在 5cm之内 现场地质技术人员跟班编录 并根据现场不同地质情况及时指导施工 土样和岩石试样采取 后立即密封 及时送试验室试验完成 原状土样采用薄壁贯入式取土器 钻孔完工后及时封闭孔口 以防地表水 大气降雨从钻孔中下渗进入滑面 影响滑坡稳定性 经监理同意后采用水泥封孔 4 山地工程 探井每开挖 1 0m 及时编录 拍照 然后用钢筋砼护壁 挖至滑动面以 下稳定岩层 待编录工作及原位大剪试验完成后 经监理同意后回填 探槽相对集中开挖 野外作业期间 工程技术人 jcw qd2008 08 21 13 10 跟班记录 准确细致的调查 描述 及时整理资料 项目组及时对所有野外记录 野外资料 进行内部互检 及时纠正记录中的错漏 样品采集认真负责 按规程及时蜡封送检 土样和岩石试样采取后立即密封 及时送试验室试验完成 土样采用 PVC 管简装 然后用 不干胶带及时密封 岩样及时用塑料带和不干胶带及时密封 样品运输采用木箱充填稻草装 箱 土样保存时间未超过 3 天 5 所有试验工作委托重庆地矿检测中心完成 试验项目严格按 勘查设计书 执行 本次野外工作严格执行总体设计技术要求 由于现场施工确定的滑带与设计书中预计的深度 相差 4 5m 因此钻探工程和山地工程的工作量与设计书中有出入 特别是山地工程 为 13 31 此特向监理和业主提出设计变更申请 见附件 7 累计完成工作量加权平均值与设计工作 量对比完成设计工作的 97 5 工作量未超出设计要求 符合勘察设计书要求 野外作业施工的所有工作量在完成时即向监理监督组汇报 施工过程中 项目监理对每项工 作均进行监督和现场工作量及工作质量认证 所有工作符合规程要求 质量合格率为 100 完成的全部工作量质量优良 达到详勘要求 1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及地质环境 1 1 自然地理 巫山县城位于长江巫峡峡口上游约 1km处左岸 勘察区位于巫山县新县城内 头道沟与二 道沟之间的山梁上 地理坐标为东经 109 51 30 北纬 31 4 52 长江自西向东于城南 流过 大宁河由北向南从城东注入长江 顺江东下 至巴东 58km 至宜昌市 167km 逆 水西上 至奉节 35km 至万州 154km 至重庆 481km 省级公路从县城通过 可达湖 北 重庆 四川 交通比较方便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湿气候 具气候温和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 日照充足 多风少雾 无霜期长等特点 本区多年平均气温 18 4 月平均最低气温 7 1 月平均最高气温为 29 2 极端最低气温 6 9 极端最高气温 41 8 1995 年 8 月 23 日 高温天气集中 在 7 8 月 低温天气分布在 12月及次年 1 2 月 本区降雨丰沛 多年平均降雨量 1049 30mm 年降雨量最大值 1356mm 月最大降雨 量 445 9mm 1979 年 9 月 日最大降雨量 371 3mm 1965 年 5月 24日 一年 中降雨量分布不均 降雨主要分布在 5 9 月 占全年的 68 8 枯水期分布于 1 2 12 月 降雨量仅占全年的 4 3 区内经济欠发达 农作物以经济作物柑橘 桃等为主 1 2 地质环境 1 2 1 地形地貌 巫山县城地貌属于中 浅切割褶皱侵蚀 剥蚀中低山 新县城属于构造侵蚀河谷地貌 长江 三峡地区自白垩纪末至第四纪早更新世曾经有过三次较长时期的准平原化过程 形成了三期 和五个亚期夷平面 其中最末一期即云梦期所形成的夷平面高程为 400 600m 巫山县城 区一带共有八级台状地形 巫山县城区存在 级阶地亦有资料认为存在 级 jcw qd2008 08 21 13 12 阶地和一期亚期夷平面 每个阶地发育多个平台 多数平台可能是河流侧蚀形成的侵蚀阶地 或剥蚀平台 它们可与邻区阶地 台阶进行比较 其中 级阶地分布高程 240 280m 宽 250 400m 因冲沟切割等因素表现为一系列 断续分布的缓坡平台 高塘观地段为该阶地平台之一 阶地大部分有粉质粘土 粉质粘土分 布高程 240 260m 级阶地是巫山新县城的主要建设场地 级阶地与 级阶地之 间多为陡斜坡 大多数崩滑体前缘也分布于这一地带 1 2 2 地层岩性 高塘观地段出露地层由新到老为第四系 Q 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第三段 T2b3 及第二 段 T2b2 1 第四系 Q 广泛分布于斜坡及高塘观平台上 成因类型有残坡积 滑坡堆积及人工堆积 地质年代包括 更新世及全新世 分述如下 14 31 残坡积 Qel dl 分布于头道沟左右两岸斜面坡部位 以碎块石混合土最为普遍 碎块 石成分为 T2b3 灰岩及泥灰岩 与破碎基岩强风化层呈过渡关系 甚至难于区分 厚度 不一 古滑坡堆积 Q3del 广泛分布于高塘观平台 以碎块石混合土最为普遍 碎块石成分为 T2b3 灰岩及泥灰岩 与破碎基岩强风化层呈过渡关系 甚至难于区分 厚度不一 新近滑坡体 Q4del 主要分布于高塘观平台南侧前缘斜坡上 其浅表层为粉质粘土 中 下部为碎块石混合土 总厚约 12m 人工堆积 Q4ml 主要分布于头道沟及二道沟沟口部位 为巫山县旅游码头及污水处理 厂施工填筑 物质为碎石土 填筑厚度约 40m 2 三叠系中统巴东组 T2b 共分 4 段 高塘观地段以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第三段 T2b3 出露最广 其次为巴东组第二段 T2b2 受构造及地形地貌控制 岩石总体破碎 第三段 T2b3 为一套粉 中晶灰岩 粉 细晶白云质灰岩 泥质白云质灰岩 粉 微 晶白云岩 偶见钙质伊利石粉砂岩 中厚 厚层状 总厚度约 300 m 钻孔揭露的主要为 泥质灰岩 最大揭露厚度约 8m 未揭穿 高塘观东北侧可见厚度约 30m 第二段 T 2b2 近底部有一层灰黄色粉 微晶白云质灰岩 浅灰 灰绿色薄层粉砂岩 厚度 2 7 m 较稳定 下部岩性为紫红色泥岩 绢云母粉砂质泥岩偶见铁质浸染绢云母粉 砂岩 中部为紫红色夹绿色条带状泥岩 粉砂质泥岩夹 5 6 层 层厚 1 2 m 紫红色或 黄灰色钙质粉砂岩或细砂岩 上部为紫红色泥岩夹数层 2 4 m 的灰黄色钙质粉砂岩 局部 见钙质砂砾岩 近顶部见 1 层厚度 1 4 m灰黄色粉 微晶白云质灰岩 总厚度约 300 400 m 高塘观前缘可见厚度约 60m 未见底 滑坡前缘有该段泥岩出露 泥岩受断层影 响 见照片 17 19 泥岩在断层附近倾覆到角砾岩中 钻孔未揭露 1 2 3 地质构造与地震 场区位于大巴山弧 川东褶带 川鄂湘黔隆起褶带的交接复合部位 构造以褶皱为主 背斜 褶曲一般紧凑狭长 岩层产状变化较大 核部次级褶皱发育 以及由于层间滑动使褶皱复杂 化 节理裂隙发育 岩体的强度和完整性普遍降低 场区受新华夏系北北东向弧形构造及大巴山北西西向弧形构造影响 复式向斜及背斜比较发 育 岩层产状变化较大 场地地质构造复杂 jcw qd2008 08 21 13 12 该类型水主要分布于 T2b2 的泥岩风化裂隙中 由于该层岩性以泥岩为主 为相对隔水的岩 层 但浅部由于风化裂隙频率大 张开度及连通情况较好 因而在地表浅部构成了一定的储 水空洞 赋存有少量的地下水 该类型水排泄条件良好 在大面积接受降雨补给后 水量可 明显增大 而枯水季节则断流 动态变化很大 泉流量见表 2 2 中 W3 W4 高塘观地段泉水统计表 表 2 2 编号 泉水出 露位置 出露高程 米 地层 代号 含水层 岩性 类型 流量 升 秒 调查日期 年月日 15 31 W1 二道沟 上游 212 65 T2b3 泥质石 灰岩 下降泉 0 452 0 483 2001 11 6 2001 11 23 W2 二道沟 上游 216 40 T2b3 泥质石 灰岩 下降泉 0 062 2001 11 6 W3 二道沟 上游 140 24 T2b2 紫红色 泥岩 下降泉 0 014 2001 11 7 2001 11 23 W4 二道沟 上游 124 68 T2b2 紫红色 泥岩 下降泉 0 039 2001 11 8 2001 11 23 据 136 队二道沟东岸滑坡勘察报告 泉点在二道沟上游 现已被回填 无法观测 3 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该类型水区内主要分布于 T2b3 的灰岩 泥质灰岩溶隙 溶孔中 受构造及地形地貌影响 T2b3 中的地下水常呈带状分布于斜坡中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