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论文)《亚波罗》的西洋美术传播研究.pdf_第1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亚波罗》的西洋美术传播研究.pdf_第2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亚波罗》的西洋美术传播研究.pdf_第3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亚波罗》的西洋美术传播研究.pdf_第4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亚波罗》的西洋美术传播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新闻学专业论文)《亚波罗》的西洋美术传播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塑幽趱一llilll413h4l6ffi 垒望! 型! 竺墨竺! 翌! 些型丝兰! ! 竖垒型坚璺! 兰竺! 笪鱼! ! 塾! 望! g 登2 1 坚竺! 竺! 壁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1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期:2 翌2 里:,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 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一燧 【i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 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 s h a n g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rt h e d e g r e e o f m a s t e ri n a r t s 一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亚波罗的西洋美术传播研究 硕士生: 宋知远 导师: 李坦克 学科专业:新闻学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2 0 1 0 年0 4 月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 t h ed e g r e eo f m a s t e ri na r t s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 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 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w e s t e r na r t s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o f a p o l l o , m d c a n d i d a t e :s o n gz h i y u a n s u p e r v i s o r :l 。t a n k e e r v l s o r :l l1 a n k e m a j o r :j o u m a l i s m s c h o o lo fa r t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o ff i l m & t e l e v i s i o n 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 m a y 2 0 1 0 i v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目录 摘要一v i a b s t r a c t 。v i i 第一章绪论1 1 1 研究目的和意义1 1 2 研究现状1 1 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2 1 4 研究的创新点3 第二章亚波罗的创刊历史背景4 2 1 西洋美术传播在中国的新景象4 2 2 以报刊为主的纸质媒介的广泛应用1 0 2 3 “五四 运动后中国美术的新思潮1 l 2 4 蔡元培的鼎力支持一国立杭州美院的成立1 1 第三章 亚波罗的主要撰稿人研究1 4 3 1 亚波罗的主要撰稿人概况一览1 4 3 2 对:亚波罗创刊人林风眠的研究1 5 3 2 1 林风眠所接受的传统教育1 5 3 2 2 林风眠所接受的西方教育1 6 3 2 3 主要美术理念“中西融合一1 7 3 3 对 亚波罗主要撰稿人的研究1 9 3 3 1 林文铮1 9 3 3 3 孙福熙2 l 3 3 4 刘既漂2 l 3 3 5 蔡威廉2 2 3 3 6 李朴园2 2 第四章 亚波罗的传播模式研究2 4 第五章:亚波罗的西方美术传播内容解读2 6 5 1 “霍普斯 的延续亚波罗的办刊宗旨2 6 5 2 亚波罗对西方美术的立体引介2 7 5 2 1 对西方美术的直观展示图画2 7 5 2 2 对:亚波罗的文章进行分类2 8 5 2 3 启迪人民的思想对古希腊艺术的传播2 9 5 2 4 渴望中国的“文艺复兴”对欧洲文艺复兴艺术的传播3 0 5 2 5 对近现代西方美术的传播3 4 5 2 6 创立艺术运动社传播思想的具体实践3 6 第六章“借西兴中”对西方美术传播的目的3 9 6 1 亚波罗对中国艺术的批判。3 9 6 2 调和中西,借西兴中的思想。4 2 第七章结语4 4 参考文献4 5 附录一:亚波罗目录( 1 - 1 7 期) 4 7 附录二:笔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 4 致谢5 5 v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r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捅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亚波罗,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它创刊于中国美术发展 的“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美术界深受西方艺术的影响,西方艺术通过早期 留洋学者的传播让国人得以接近,而本刊的创刊人大都有着留学欧洲的经历。亚 波罗于1 9 2 8 年1 0 月1 日创刊于杭州,1 9 3 6 年1 0 月终刊,共出版1 9 期。它 创刊于千疮百孔的民国初期,置身于“五四 思潮的激流之中,“求新 与“革 命”是这一时期美术界的最大命题;它的创作群体大都有着特殊教育背景,一方 面受过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另一方面留学欧洲接受了西方文化的重新洗礼:它 不仅是一本普通的美术期刊,更是“国立杭州美术专科学院 的院刊,后又改为 “艺术运动社”的社刊。可以说亚波罗在是特殊时期由特殊人物创办的特殊 期刊。本文旨在通过对亚波罗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对西方美术的传播活动。 文章首先分析了亚波罗诞生的历史背景,论述其创刊的内外部条件。包 括:一是西洋美术在中国的传播呈现出一系列新景象:二是报刊作为当时较为先 进的媒介形式得到广泛应用;三是“五四”运动后美术界引发的“美术革命”思 潮;最后是杭州国立美专的成立。 其次,本文更多关注的是亚波罗的创刊人和传播内容。依据历史资料研 究g , j f i j 人的受教育历程和美术思想。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对亚波罗的西方美术 传播活动做简要的流程分析。而后对亚波罗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归纳 出它如何对西方美术进行传播,传播的内容是什么。亚波罗虽只有短短的1 9 期,可其对西方美术的传播却涵盖了古希腊时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西方近现 代时期;涉及到了意大利、西班牙、法兰西等西欧大部。它对西方美术独到的传 播源自于留洋归来的艺术群,更源自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亚波罗虽侧重于 对西方美术的传播,但传播的意图却最终落脚于中国艺术本身,创作群寄望于通 过对西方艺术的引介,来启迪国人的思 关键词:亚波罗美术传播林风眠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s e a r c hs u b j e c to ft h i st h e s i si sa p o l l o ,a n dt h er e a s o nf o rt h es e l e c t i o no f t h i s m a g a z i n ei st h a t i tw a sf o u n d e di nt h e “r e v o l u t i o n p e r i o do fc h i n e s ea r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d u r i n gt h i sp e r i o d ,w e s t e r na r th a das i g n i f i c a n ti m p a c to nt h ec h i n e s e a r tc i r c l e st h r o u g ht h ee a r l ys p r e a do fw e s t e r na r ta m o n gc h i n e s eb yt h o s er e t u m e d o v e r s e a ss c h o l a r s m o r e o v e r , m o s tf o u n d e r so ft h i sm a g a z i n eh a da ne x p e r i e n c eo f s t u d y i n gi ne u r o p e a p o l l ow a ss t a r t e do no c t o b e r1 ,19 2 8i nh a n g z h o u ,a n de n d e di n o c t o b e r19 3 6 ,w i t hat o t a lp u b l i c a t i o no f19j o u r n a l s f o u n d e di nt h eh e a v i l yd a m a g e d p e r i o do ft h ee a r l y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 e x p o s u r et o “m a yf o u r t h s t r e a mo ft h o u g h t , t h em a g a z i n eh a st h e n o v e l t y a n d r e v o l u t i o n a si t sg r e a t e s tt o p i c sa m o n ga r t c i r c l e si nt h i sp e r i o d i t sw r i t e rg r o u p sh a da s p e c i a le d u c a t i o nb a c k g r o u n d ,r e c e i v i n g e d u c a t i o ni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a sw e l la sb e i n gr e b a p t i z e db yw e s t e r n c u l t u r ef r o ms t u d y i n gi ne u r o p e i ti sn o tj u s ta no r d i n a r yf i n ea r t sj o u r n a l ,b u ta j o u r n a lo f “h a n g z h o un a t i o n a lc o l l e g eo ff i n ea r t s ”,t h e nr e n a m e da st h ej o u m a lo f a r tm o v e m e n ts o c i e t y i na l l ,a p o oi sa s p e c i a lj o u m a lf o u n d e db ys p e c i a lp e r s o n s i nt h es p e c i a lt i m e t h i sp a p e ra i m st ot h ei n d e p t hs t u d yo fa p o l l oa n di t ss p r e a d a c t i v i t i e so fw e s t e ma r t t h ep a p e rf i r s ta n a l y z e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b i r t ho fa p o l l o ,a n d d i s c u s s e st h ei n t e r n a la n de x t e r n a lc o n d i t i o n so fe s t a b l i s h i n gt h em a g a z i n e t h e s e c o n d i t i o n si n c l u d e :f i r s t l y , t h es p r e a do fw e s t e r na r ti nc h i n ap r e s e n t e das e r i e so fn e w s c e n e s ;s e c o n d l y , t h ep r e s sa sa na d v a n c e df o r mo fm e d i aw a sw i d e l yu s e d ;t h i r d l y , m a yf o u r t h m o v e m e n tt r i g g e r e d a r tr e v o l u t i o n i d e a si nt h ea r tw o r l d ;f i n a l l y , h a n g z h o un a t i o n a lc o l l e g eo f f i n ea r t se s t a b l i s h e d s e c o n d ,t h ep a p e ri sm o r ec o n c e m e da b o u tt h ef o u n d e r so fa p o oa n di t s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c o n t e n t t h ee d u c a t i o nb a c k g r o u n da n dt h ea r t i s t i ci d e a lo ft h ef o u n d e r s o ft h i sm a g a z i n ei so u rf o c u s ,w h i c hw i l lb es t u d i e db a s e do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t h i s p a p e ri sa l s ot os t u d yt h e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a c t i v i t i e so fw e s t e r na r t ,a n di tm a i n l yu s e st h e t h e o r i e so f j o u r n a l i s m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c u l t u r i s ma n dh i s t o r yt om a k ead e e pa n a l y s i s v i i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o nt h e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c o n t e n to ft h i sm a g a z i n e b a s e do nt h i st h o r o u g ha n a l y s i s ,t h e p a p e ro u t l i n e st h ep r o c e s st h a th o wi ts p r e a dt h ew e s t e ma r ta n dt h ec o n t e n to f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a c t i v i t i e s a l t h o u g ho n l y19j o u r n a l s ,a p o l l oc a ns p r e a dw e s t e r n 砒 c o v e t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t h ea n c i e n tg r e e c e ,r e n a i s s a n c ei ne u r o p ea n dt h ew e s t e r n m o d e m t i m e s ,i n v o l v i n gm o s tp a r t so fw e s t e r ne u r o p es u c ha si t a l y , s p a i n ,f r a n c e i t su n i q u es p r e a do fw e s t e r na r ti sd i r e c t e df r o mt h ea r tg r o u po fr e t u r n e do v e r s e a s s c h o l a r s ,a n da l s of r o mt h ec o l l i s i o ni ne a s t e r na n d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 s t h o u g hf o c u s i n g o nt h es p r e a do fw e s t e r na r t ,a p o o si n t e n t i o nw a se v e n t u a l l ys e r l e do nt h es p r e a d o fc h i n e s ea r ti ni t s e l “t sw r i t e rg r o u p sh o p et o i n s p i r ep e o p l e st h i n k i n ga n d r e j u v e n a t ec h i n e s ea r tb yi n t r o d u c i n gw e s t e r na r t k e y w o r d s :a p o l l o ,a r ts p r e a d ,f e n g m i a nl i n , w e s t e ma r t v i l l 第一章绪论 1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西方美术在中国的传播肇始于明朝万历年问的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最早 将西画携入中国境内的人是方济各会会士阿尔法罗( 西班牙,p i e r r ea l f a r o ) ,他 于万历七年( 1 5 7 9 年) 来到广东肇庆,据记载:“及至( 1 5 7 9 年) 八月二十一日, 他们( 阿尔法罗等) 又到肇庆过堂。总督检点他们携带的物品时极其高兴。其 中还有几张笔致精妙,五光灿烂的手绘圣像 i 。由此,西方美术在中国的 传播开始寄宿于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并随着传教士的活动在中华大地广泛开展而 来。清末民初,早期留洋学者远渡重洋,到西方学习先进的文化,归国后他们通 过办学堂、兴展览、创学会、办期刊等丰富多彩的手段传播自己的美术思想,对 中国美术发展之路进行不遗余力的探索。这些留洋者一方面接受了中国传统教 育,另一方面受到了西方文化的重新洗礼,因此他们的美术思想建立在中西两种 文化的基础之上,或倾向于传统的国粹文化,或倾向于先进的西方文化,异或在 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早期留洋美术学者主要包括:刘海粟、林风眠、李金发、 林文铮、潘玉良、吴大羽、方干民、庞薰栗、常书鸿、刘开渠等。这些早期留 洋者归国后不仅自己进行美术创作和实践,同时也从事一线的美术教育,有的还 网罗大批美术精英创办美术协会,他们的这些美术实践活动对西方美术的传播起 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亚波罗是林风眠就任国立杭州美专校长时创办的美术 期刊,其主要撰稿人包括林风眠、林文铮、蔡威廉等,这些美术学者都有过留学 法国的经历,本文试通过对美术期刊亚波罗进行文本研究和对期刊撰稿人的 历史研究来发现西方美术在中国的传播活动。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学术方面主要是:通过对美术期刊亚波罗研究,探讨 其对西方美术的传播活动,同时能够为中西美术交流,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现代化 之路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一个新的切入点。 1 2 研究现状 1 【法】裴化行天主教1 6 世纪在华传教志【m 】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6 :1 6 6 l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 t os h a n g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yf o r 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o ri na r t s 目前,对亚波罗的相关研究很少。著作1 9 1 1 1 9 4 9 中国美术期刊过眼 录2 和中国美术的现代化3 只是对其略有提及。一些提及亚波罗的论文 大多仅以亚波罗中的内容为史料,或进行美术史学角度入手,或从美术理论 角度入手,例如激变与守护的现代求索4 中国画现代转型两大途径的形成 5 。还有一些论文以 亚波罗中一些名人文章为史料依据研究这些名人的美术 思想,例如林风眠的绘画艺术成就对当代中国画的影响6 林风眠美术教育 思想研究7 通过以上的梳理和归纳,我们发现对亚波罗的专门研究处于相 对空白状态,而从美术传播的角度出发更是少有前人涉及。 1 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研究主要以美术期刊亚波罗为研究对象,选定亚波罗为研究对象主 要考虑到以下因素。 1 、刊物在内容上有对西方美术的介绍或评论。 2 、主要撰稿人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接受过西方文化的洗礼。 3 、期刊出版期数相对较长,由于1 9 3 7 年爆发的抗日战争使社会日益动荡,迫 使大多数期刊停刊。 4 、能在图书馆找到所有出版期数内的馆藏期刊。民国时期多数期刊发行量少, 馆藏更为稀有。亚波罗创刊于1 9 2 8 年l o 月1 日,共出版1 9 期,作者在上海 市图书馆近代文献阅览室查阅到1 1 7 期。 研究方法为对选定期刊经行文本分析和对作者进行历史研究。文本分析主要 是对期刊的内容经行定性分析,对亚波罗中的文章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归纳 分析,考察传播的主题及其传播的特点。历史研究主要用于研究期刊主要撰稿人 的一些历史情况,考察传播主体。并综合上述分析来探讨亚波罗对西方美术 的传播活动。 2 许志浩:1 9 1 1 1 9 4 9 中国美术期刊过眼录【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9 0 刘瑞宽:中国美术的现代化:美术期刊与美展活动的分析( 1 9 1 1 1 9 3 7 ) 【m 】北京:三联书店,2 0 0 8 4 于洋:激变与守护的现代求索- - 1 9 1 7 1 9 3 7 年中国画论争的文化策略与思想资源【d 】杭州:中国美术学 院,2 0 0 7 5 惠蓝:中国画现代转型两大途径的形成【d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 0 0 4 6 蔡骅:林风眠的绘画艺术成就对当代中国画的影响r d 】苏州:苏州大学,2 0 0 8 7 郭莉: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 0 0 6 2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哦a f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 t h ed e g r 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_ - _ _ - - _ _ _ - _ _ _ _ _ _ - _ _ _ - - - _ _ - - _ _ - l _ _ _ - _ - _ - _ _ - - _ _ _ _ _ -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1 4 研究的创新点 1 、突破前人对美术期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术理论层面的局限,着重考察 这些期刊对西方美术的引介和评论,同时着重考察期刊创刊者在创立和发行刊物 过程中对西方美术的传播活动。 2 、着重考察作为西方美术传播主体的清末民初的留洋学者的具体情况,并 结合对亚波罗文章内容的深入研究。探讨他们在民国初期对中国美术现状的 担忧和批评,并探讨他们对中国美术趋向的选择。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 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 m a s t e ri na r t s 第二章亚波罗的创刊历史背景 亚波罗作为杭州国立美专的定期发行刊物,创刊于1 9 2 8 年1 0 月1 日, 又名国立艺术院半月刊,原交给上海嘤嘤书屋代为销售,从第1 3 期开始改由 艺术运动社编辑发行。亚波罗原为半月刊,第6 期改为月刊,第1 0 期又改为 双月刊,1 9 3 6 年出至第1 9 期停刊8 。亚波罗创刊于1 9 2 8 年,时值中华民国建 立初期,清末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国门被西方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先 进的文化、技术也随着外国侵略者的入侵而进入中国,中国落后的现状使一批文 人志士开始探索让中国强大之路径。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思潮拥挤,社 会发展进入改革的汇流期,这些都成为亚波罗的创刊历史背景。 2 1 西洋美术传播在中国的新景象 由于亚波罗的文章对西方美术进行介绍时不无一例的将欧洲称为“西洋, 因此,首先对“西洋 的概念作简要的梳理,以探讨“西洋美术 的确切外延。 “西洋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解释。明朝随郑和出使的马欢在瀛 涯胜览一书中提到:“南渤里国之西北海内,有一大平顶峻山,名字叫帽山, 其山之西亦皆大海,正是西洋也。 指南渤里国有一个大山平顶峻山,名字 叫“帽山;帽山的西边都是大海,这里的西面就是西洋。帽山即现今印度尼西 亚马六甲海峡西口的韦岛。可见在明初将韦岛以西称为西洋。清代的瀛寰志略 中提到“大西洋”时说:“欧罗巴者,亚细亚极西北之一隅,地形与海水相吞啮, 比之亚细亚不过四分之一。部落甚多,约十余国。其人性精密,工于制器,长于 用舟,四海之内无所不到,越崎万里而通于中国。凡中国之所谓大西洋者, 皆此土之人也。”9 说明“欧罗巴 ,即今天所称的欧洲就是当时人们所称的“大 西洋。西洋的概念在此后又有许多提法,不一而足。本文对“西洋”的界定参 用瀛寰志略中的说法:“西洋”即指“欧洲 ,主要包括荷兰、葡萄牙、西班 牙、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家。同时,由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对西方的科技 和文化有较深入的汲取,因此,在十九世纪后,“西洋”一词应包括当时的日本。 。许治浩:中国美术期刊过眼录1 9 1 1 1 9 4 9 g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9 0 :4 7 清 徐继畲:滚寰志略 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1 :1 0 7 4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s u b m i t t e d t o s h a n g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r t h e d e g r e e o f m a s t e r i n a r t s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西洋美术”泛指欧洲,主要是指荷兰、葡萄牙、西班 牙、意大利、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包括:绘 画、雕塑和建筑。民国初期,我国将“西方艺术大都称为谓“西洋艺术 ,而 本文探讨的亚波罗对“西方美术”的传播实则为林风眠等艺术家笔下的“西 洋美术”: 从最早将西方美术作品带入中国的方济各会会士阿尔法罗1 0 ( 西班牙,p i e r r e a l f a r o ) 开始,西洋美术通过西方传教士的活动在中国开始了广泛的传播,到万 历十一年( 1 5 8 3 年) ,耶稣会士罗明坚( 意,m i c h a e lr u g g e r i u s ,1 5 4 3 1 6 0 7 ) 和 利玛窦进入肇庆传教,开始了耶稣会士定居中国的历史。万历二十八年( 1 6 0 1 年) 利玛窦将一幅天主像,二幅天主母像,连同其他礼物一起送给明神宗。得到 a 了万历皇帝的赞赏,标志着西洋美术进入了中华帝国的核心宫廷。至此,西 洋美术开始与中国各个阶层建立了联系。传教士们来到中国后,开展了多样的传 教活动,西洋美术的传播也随之而扩大。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学校等教授西画机构 的建立。1 5 6 5 年,耶稣会士主办了圣保禄公学,1 5 9 4 年改名为圣保禄学院( 或 称三巴寺) 。学校中开设绘画课,培养来自各处的绘画爱好者,成为当时基督教 在中国的“艺术中心川2 ,后来在西洋画创作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乔尼瓦、游文辉、 石宏基、瓦塔诺曼西奥和曼西奥若奥等都是由三巴寺熏陶出来的传教士画家 b 。寓居澳门的油画家李瑞年先生在澳门中国油画的发祥地一文中提到: “澳门教会在南湾嘉思栏修道院设立刺绣厂和画坊,专门生产教徒穿的长袍和教 堂用的宗教书籍,这里的产品是供应整个远东用的,可见规模之大。画坊里教授 油画技巧,当时称之为泰西画,摹绘的虽然都是圣像和宗教故事画,但我认 为那是中国最早培养油画人才的一所学校。画坊中除西洋教士外,更多的是中国 教徒和日本教徒当画工,他们的作品目前仍有些保存在圣约瑟修道院。一1 4 从史 料上看,这样的画坊、工厂并不很多,但是在此受到熏陶的中国人大多会进一步 ” 法 裴化行:天主教1 6 世纪在华传教志 m 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6 :1 6 6 记载:阿尔法罗于万历七 年( 1 5 7 9 年) 来到广东肇庆,据记载:“及至( 1 5 7 9 年) 八月二十一日,他们( 阿尔法罗等) 又到肇庆过 堂总督检点他们携带的物品时极其高兴其中还有几张笔致精妙,五光灿烂的手绘圣像。” “ 德 彼德克劳斯哈特曼( p e t e rc l t a r t m a n n ) 著,谷裕译:耶稣会简史 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 社,2 0 0 3 :3 ” 葡 科塞伊罗( c o n a l oc o u d e i r o ) :澳门与耶稣会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j 】文化杂志,1 9 9 4 ,2 1 :2 6 ”【葡 查理斯鲍克塞尔:葡萄牙在日本影响面面观【j 文化杂志,1 9 9 3 ,1 7 :5 8 李瑞年:澳门美术发展四个时期 j 潦镜,1 9 8 6 ,创刊号:3 6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 t h ed e g r e eo f m a s t e ri na r t s 地将他们之所学展示或传授给更多的人。这是因为,与学校不同的是,这些西洋 美术的传播机构更多的将西洋美术与经济效益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刺激了学徒们 对所学到的西洋美术技术的应用和传播,因此这些机构在传播西洋美术的过程中 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如果说设立画坊、刺绣厂等机构去集中教授油画技 法表明西洋美术与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商业运作联系在一起,那么,教堂的建 立更加将精神层次上的交流带入到具体的有形物体之上,使人们在感受宗教感召 的同时了解并逐步接受了宗教精神统领下的艺术形式。教堂是传教活动的必要场 所,它所包含的宗教内涵以及其独特的形式都非常具有吸引力。教堂的建筑样式 和装饰,以及其中的宗教画更具有感化人心的作用。武昆明对一所建于西藏的教 堂描述道:“教堂内部用十多幅宗教图画装饰。其中有反映圣母生活和基督生活 的图画,还有耶稣遇难和圣母怀抱婴孩的两幅浮雕。一1 5 这些生动的美术品对中 国人无疑是最直观的感化。起初,在中国建立的教堂中并不被允许摆放圣像画, 直到1 6 0 1 年利玛窦入京后,才争取到了在教堂内悬挂圣母像的准许,从此更多 的中国人能够在教堂中亲睹西洋绘画。教堂中的装饰可以从法国籍耶稣会士张诚 ( j e a nf r a n c o i sg e r b i l l o n ,1 6 5 4 _ 1 7 0 7 ) 于1 7 0 0 年奉旨修建的北京天主教北堂中 看n - “教堂天花板皆加绘饰,祭坛后部亦加彩绘,华人见者咸目迷五色。 祭坛装饰极为华丽,皆路易十四寄赠之物也。教堂两旁建华式厅屋二所。客 厅之中悬挂法国国王,王世子,诸亲王,西班牙和英吉利等国国王诸绘像, 华人见者莫不惊异。”1 6 教堂成为中国人乐于前往的地方。1 7 4 6 年澳门同知张汝 林的奏章写到三巴寺的情形时说:“其各县每年一次赴澳进教者,缘澳门三巴寺 下建有天主堂,名为进教寺,专为唐人进教之所,每年清明前十日,各持斋 四十九日,名日封斋。至冬日为礼拜之期,附近南、番、东、顺、新、香各县赴 拜者,接踵而至。打1 。7 可见来教堂礼拜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类似节日一样热闹 的活动了,教堂从此繁盛起来。据统计,至康熙六年( 1 6 6 7 年) 全国仅耶稣会 教堂已达1 5 9 所。懵可以想见,除信徒之外,必定还有很多出于好奇的群众来参 坫 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 卷六) 【m 南京:风凰出版社,“利玛窦”条,2 0 0 5 :2 1 7 2 1 8 ” 美】高居翰:气势撼人 m 】上海:上海书域出版社,2 0 0 3 :4 3 ”馕 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利玛窦中国札记( 上) c 1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 1 6 4 “【意 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利玛窦中国札记( 下)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 3 7 5 6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 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观这些教堂,从而在参拜中接触到西洋美术。 明末清初,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它的盛期,以广东香山中心,波及福 建、济南、北京、南京、苏州、上海、武州、开封、重庆、南昌、太原、杭州等 近三十个城市。他们广收门徒,影响甚广。清初,西洋画在中国的影响越日益广, 至少在宫中,西洋画正逐渐受到人们的注意和欢迎。康熙时传教士南怀仁曾以西 洋透视法作画三幅,副本挂在畅春苑观剧处。而稍后的郎世宁、艾启蒙、王致诚 安德义、潘廷璋等外国传教士皆因精擅画道颇得清廷的赏识而成了中国宫廷画 师。他们曾为清廷绘制了许多重大政治历史题材的绘画,也为皇宫贵戚们画了不 少“油画脸像 及全身肖像,在这些画人中,以郎世宁成就最著。他于1 7 1 5 年 1 1 月到北京,在早期西洋画的传播过程中,起者十分积极的作用。与利玛窦不 同的是,郎世宁在来华前,曾在欧洲学过绘画,为本国一些教堂画过基督、圣母 像等宗教画,有着极为熟练的西洋画表现才能。来华任宫廷画师后,他“欲以欧 洲光线阴阳浓淡暗射之法输入吾国,不为清帝所喜,且强其师吾国画法。因之郎 氏不能不曲阿帝旨,弃其所习,别为新体。”郎氏屈从了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本 西法而以中法参之 ,获得了很大成功。其太师少师图是现存能明确作者的 最大的一幅汕画用色厚重,笔触洁新,不纯重光源,背景依中国传统山水画法, 与其中国画中采用“西法参之 是相一致的。其实,就郎世宁现存作品分析,他 虽然能揉合中西,一创新体,但这只是“屈从”的迎合而已,其审美观念并非完 全中化,格登鄂拉析营图即可反映出他那坚实的西画基骨。而有些中国画家, 受西洋美术的影响,参用西法,产生了揉合中西画法的新画派,影响最大的当推 焦秉贞。他于1 6 8 9 年进入内廷,或受到利类思,郎世宁等教士的影响,画作多 采用西洋透视法,“其位置自远而近,由大及小,不爽毫毛 。2 0 所作耕织图 四十六幅,曾刻版印制分赐官员,传世甚广。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康熙年间的仕女 屏风八扇,其上绘画、或认为是焦氏所作。屏风高1 2 8 5 厘米,合宽3 2 6 厘米这 有可能是我国早期油画中的最大的一幅作品了。其特点是“注意光线明暗及投影、 倒影、强调焦点透视,用笔光滑平柔,看不到笔触 还带有中国画人初学油画的 原始性特色,是研究早期中国油画的一幅极其珍贵的画作。 ”郎世宁画集 m 北京故宫博物院出版1 9 3 1 :3 ” 清 张庚:国朝画征录 m “焦秉贞”条出自:于安澜编:画史丛书( 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2 ,2 :3 l 7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 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由上可见,明清时期西洋美术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通过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 开展。乾隆晚年禁教,大批传教士被逐,西洋画通过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这一长达 数百年的传播方式受阻,传教士们由此结束了传播画洋美术的历史使命。但是, 油画的传入并不因为传教士被逐而中止,利玛窦、郎世宁等西方传教士和西方教 堂中的西洋美术作品播下的西洋画种子正在复苏,欧洲文艺复兴所掀起的浪潮仍 不时越过重洋拍打着中国这块刚刚萌生西洋画种子的土地。明末清初早期中国留 洋学者诸如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开启了西洋美术传播的新景象。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向清帝国发动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文化 思想也随着殖民主义者的入侵而进入国内。新学兴起,废八股、兴学堂、办社团、 力展览、与出版报纸报刊等纷纷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西洋美术传播主要体现在 一下几个特点: 特点一:西洋美术传播主体的变更 由于乾隆末年的禁教,西方传教士结束了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同时也阻隔了 西洋美术在中国的传播,而清末民初,中国早期留洋学者开始远渡重洋,到西方 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这些留洋者中不乏美术学者,其中徐悲鸿、刘 海粟、林风眠和林文铮都是这一时期出国留学的杰出代表。他们归国后开始了对 西方美术的引介和传播,通过办学堂、集学社、办展览等方式开始了西方美术与 中国的全面接触,令中国人大开眼界。 特点二:“美术革命”的引发和美术团体的兴起。 民国初期的一些文人志士的文章论述,引发了学界对美术进行改革的思考, 进而激发了对中国画进行改革的行动,从而产生了“美术革命 。而“美术革命 以以面几件事情为源起: l 、“五四时期吕潋、陈独秀两人在新青年杂志上,直接以“美术革命 为题,正式揭开现代中国美术革命的序曲。2 1 吕潋在文中着重批评现状,说旧中 国书画“非文士即画工,雅俗过常 ,说习西画者“从袭西画之皮毛,一变而为 艳俗,以迎合庸俗好色之心 。他同时也批评了那些以“似是而非之教授,一知 半解之言论,贻害青年”的所谓西画家。陈独秀着重围绕如何改良中国画来阐述 ”刘瑞宽:中国美术的现代化:美术期刊与美展活动的分析( 1 9 1 1 1 9 3 7 ) 呻 北京:三联书店,2 0 0 8 1 3 一1 5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 t h ed e g r e eo f m a s t e ri na r t s 己见。 2 、康、梁之见,康有为在万目草堂藏画目序中说“中国画学至国朝衰 弊极矣,提出“和中西而为画学之新纪元者”。2 2 3 、蔡元培的美育理论,蔡元培于1 9 1 2 年任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