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检测与加固实验报告(华中科技大学).docx_第1页
桥梁检测与加固实验报告(华中科技大学).docx_第2页
桥梁检测与加固实验报告(华中科技大学).docx_第3页
桥梁检测与加固实验报告(华中科技大学).docx_第4页
桥梁检测与加固实验报告(华中科技大学).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桥梁检测与加固实验报告学生姓名: 施宏侣学生学号: U201215572所在班级: 道桥1202班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2016年01月目 录实验一混凝土块无损实验实验二 悬索桥缩尺模型实验实验三 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实验实验四 连续梁荷载横向分布实验实验五、钢框架动载试验实验一、混凝土块无损实验【实验时间】 2015年12月18日 上午【实验说明】一、无损实验包括混凝土完整性、裂缝深度、钢筋保护层厚度和钢筋分布实验。 试验模型 试验仪器如图,在混凝土块的右侧划线交点处作为节点来通过超声波测时间来检测混凝土块中是否有损伤。裂缝深度是通过将仪器对准一条侧线测超声波的速度来反映是否有裂缝,如有裂缝则速度会发生改变。【实验数据】混凝土完整性实验数据 图一 图二混凝土裂缝深度实验数据 图三钢筋保护层厚度和钢筋分布实验由于实验仪器故障,故未做。【实验分析】 根据图一完整性实验数据分析,我们知道速度均在4.2km/s和3.9km/s附近变化,说明其混凝土块还是有损伤的,不然在同样距离的情况下,超声波传播的速度应该是一样的,有图可知,b方向应该是完整性较好,其他线都或有损伤。图二为另一方向的完整性测试,速度在4.0km/s和3.6km/s附近变化,也发现其有损伤。 有无裂缝对超声波传播的速度也是有影响的,在无裂缝情况下,超声波会沿着最短的路径传播,而如果有裂缝的话那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就会变化,图三就反映了这种变化。实验二、悬索桥缩尺模型实验【实验时间】 2015年12月18日 下午【实验说明】(一)静载试验1、贴应变片;2、安装位移计;3、预加载:预加载一级荷载(在主跨L/2、L/4、3L/4,边跨L/2上同时加载),每加载点15kN,每级停歇5分钟后读取数据。同时检查试验装置,试件和仪表工作是否正常,然后卸载,发现问题及时排除;4、正式加载:仪表重新调零后,重新加载试验,共加载三种荷载工况,具体如下:1)主跨满载:在主跨L/2、L/4、3L/4的加载点上分两级加载,每级加载点15kN,每级停歇5分钟后读取试验数据;2)边跨满载:在边跨L/2加载点上分两级加载,每级每加载点15kN,每级停歇5分钟后读取试验数据;3)全桥满载:在边跨L/2和主跨L/2上分两级加载,每级每加载点15kN,每级停歇5分钟后读取试验数据;4)卸载:在以上各加载工况下分两级卸载,每级15kN,并停歇5分钟读取试验数据;5)重复一次加载、卸载,读取试验数据。(二)动载试验1、结构模型上传感器与动态应变仪连接,设置好位移计,将全部仪器调零;2、加载车按一定的速度在桥梁模型上运动,测量各测点的应变和跨中的动挠度;3、改变加载车的运动速度,重复以上步骤。【实验数据及分析】一、测点布置、试验装置和测试系统图二、数据静载实验数据一、静载实验数据二、三、悬索桥缆索变化计算与分析(图中,S代表索力,B代表位移,Y代表应变)a、主跨满载时1、 主梁内力荷载曲线图左半桥右半桥2、 主塔内力荷载曲线图3、 索力荷载曲线图左半桥右半桥4、 位移荷载曲线图b、边跨满载时1、 主梁内力荷载曲线图左半桥右半桥2、 主塔内力荷载曲线图3、索力荷载曲线图左半桥右半桥4、位移荷载曲线图c、全桥满载时1、主梁内力荷载曲线图左半桥右半桥2、 主塔内力荷载曲线图3、索力荷载曲线图左半桥右半桥4、 位移荷载曲线图四、动载试验固有频率加速度与时间实验三、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实验【实验时间】 2015年12月25日 上午【实验说明】 试件尺寸据上述试验梁,完成实验设计(加载设计和观测设计)。主要确定实验加载装置、加载制度;进行测点布置和仪器选择。1、 加载系统设计2、 加载程序根据开裂荷载、标准荷载和破坏荷载进行加载制度设计,采用分级加载,在标志荷载时细分2-4级,并给出加载程序表。(1) 开裂荷载确定为准确测定开裂荷载值,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第一条裂缝的出现。在此之前应把荷载级取为标准荷载的5%。(2) 破坏荷载确定当试件进行到破坏时,注意观察试件的破坏特征并确定其破坏荷载值。当发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认为该构件已经达到破坏,并以此时的荷载作为试件的破坏荷载值。l 正截面强度破坏:受压混凝土破坏; 纵向受拉钢筋被拉断;纵向受拉钢筋达到或超过屈服强度后致使构件挠度达到跨度的1/50;或构件纵向受拉钢筋处的最大裂缝宽度达到1.5毫米。l 斜截面强度破坏 受压区混凝土剪压或斜拉破坏; 箍筋达到或超过屈服强度后致使斜裂缝宽度达到1.5毫米; 混凝土斜压破坏。l 受力筋在端部滑脱或其它锚固破坏。【实验结果及分析】应变与挠度记录表测点荷 载钢筋应变混凝土应变挠 度mm荷载级数荷载值12123412345KN预载0-1101000.0030000.00341313216-3-120.0030.1770.007-0.230.0178 41416419-8-32-0.060.3630.007-0.06012988314146-10-59-0.1530.5570.0070.10.017标准加载1412910719065-9-72-0.1970.680.0070.20.0131616213022489-5-83-0.2370.80.0070.310.02318195156289116-3-98-0.2530.920.0070.4270.023202321833511442-112-0.2731.040.0130.5270.023222702144171799-127-0.2831.1630.0130.7670.0172431124549722419-147-0.311.30.090.7870.022634927557026330-155-0.3331.4370.2170.9730.0232838630564330037-169-0.361.5570.341.0270.0173245036876936151-198-0.381.820.5831.270.0173448740183839556-215-0.371.940.7271.407-0.007破坏加载3855247596445968-245-0.382.2171.0431.68-0.01342618540107852480-275-0.3832.5471.3271.937-0.0146685584120861096-306-0.382.7831.6372.237-0.007507506551386687115-335-0.383.3931.9432.543-0.007548177141510776139-367-0.383.4032.2732.880588867831645853153-405-0.384.22.743.413-0.003629498641781928164-439-0.394.7573.423.973-0.0036610119141895991172-475-0.3979.3733.9134.503-0.003701180248721131133273-500-0.4037.0574.515.230.003实验现象描述及裂缝分布图如图,随着荷载的逐渐增大,梁逐渐出现裂缝并变大,且裂缝成斜向分布。当最终梁被破坏是,斜裂缝贯穿整个梁。1、 荷载挠度曲线、荷载应变曲线1、 钢筋荷载应变曲线图2、混凝土荷载应变曲线图2、 梁荷载挠度曲线图四、实验值与理论值对比分析钢筋混凝土梁在荷载为66KN的时候遭到破坏,为破坏荷载。受力截面积S=2*0.12=0.24平米破坏强度=66000/0.24=275MP 与理论值相差不多,所以为合格梁但是从破坏裂缝来看,主要为斜裂缝,其斜筋配筋不够,应当加强。实验四、连续梁荷载横向分布实验【实验时间】 2015年12月25日 下午【实验说明】 一、实验目的1.增强对刚接板(梁)桥基本构造特征,以及肋、板、横向联系构造和支座功能与作用的感性认识;2.深化理解荷载作用下,刚接板(梁)桥结构构件中的传力过程,该桥型的受力特性及内力分布情况;3.计算荷载作用下的横向分布系数,验证荷载横向分布原理的合理性;4.培养学生进行结构实验与量测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分析能力。二、实验设备及仪器1.试件横向由7片T梁组成的连续梁。如图1-1所示。. 主要仪表及用途(1)静态电阻应变仪KD7024:测量应变值。(2)千分表或位移计:测量主梁线位移。(3)应变计:测量主梁应变。(4)静态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实验数据. 加载设备液压同步加载系统。三、实验方法及步骤(一)加载方案(1)荷载工况,横向均布线荷载作用在单跨跨中L/2处;(2)荷载工况,单个集中力作用在单跨1号梁跨中L/2处;(3)荷载工况,单个集中力作用在单跨2号梁跨中L/2处;(4)荷载工况,单个集中力作用在单跨3号梁跨中L/2处;(5)荷载工况,单个集中力作用在单跨4号梁跨中L/2处;(6)荷载工况,单个集中力作用在单跨4号梁跨中L/4处;(7)荷载工况,单个集中力作用在单跨4号梁跨中L/8处;(8)荷载工况,单个集中力作用在单跨4号梁支点处。(二)测点布置(1)应变片顺桥向粘贴于每片梁肋跨中底面、腹板侧面或顶板面处;(2)千分表或位移计,在单跨每片梁底的支点、L/8、L/4和L/2处各设一个;(3)压力传感器或机械测力计,在梁端支承处,于1号、3号、5号、7号梁下各布设一个。 图1-1 加载位置和测点布置(三)实验步骤1、量测模型各部几何尺寸,标出荷载和测点位置;2、确定模型材料的容重、弹性模量、剪切模量、泊松比,以及材料的力学指标,如比例极限、屈服强度、极限强度、标准强度和设计强度等;3、选择并粘贴应变片,选择并安设千分表(或位移计)、力(或荷重)传感器或机械测力计;4、安设加载系统,并进行调试和标定;5、调试和标定仪器、仪表,检查线路;6、预载后进行正式试验。(1)施加初荷载,待稳定后读取荷载、应变、挠度和反力等初读数;(2)继续加载,待稳定后读取荷载、应变、挠度和反力等读数值。继续加载须按同一标准量值重复进行两次,如两次加载的试验量测值相差10%及以上时,应再加载一次,直至满足要求。四、实验报告内容1.两次继续加载的平均值与初始加载之差作为计算荷载,与之相应的应变、挠度、反力的平均值与初始值之差,分别作为计算荷载作用下的应变、挠度和反力。2.相应于每一种荷载工况,分别根据应变、挠度及反力,计算肋板梁桥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3、按荷载工况所计算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绘制横向分布系数沿桥跨方向的变化曲线,并与实用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实验数据及分析】应变片位置 实验数据实验五、钢框架动载试验【实验时间】 2016年1月8日 上午【实验说明】本实验采用初位移法、初速度法、脉动法测结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其中初位移法分为模式一和模式二。模式一为前后有横撑,左右无横撑,模式二为前后有横撑,左右第一层加横撑。实验采用一个五层钢框架进行,其中柱脚贴应变片测柱动应变,第四层装上加速度传感器,顶层中部有位移计。【实验数据】初位移法(模式一)用一根绳子前后向拉钢框架使其震动并通过DH-5956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获得其实时动态图。其中通道一接加速度传感器、通道二接应变传感器、通道三接位移传感器。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图六图一、二、三分别为加速度、位移、应变的动态图;图四、五、六分别为其对应的频谱分析图。初速度法是用锤子轻轻敲击(以防传感器受损)钢框架使其震动,再通过DH-5956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获得其实时动态图。其中通道一接加速度传感器、通道二接应变传感器、通道三接位移传感器。图七图八图七为加速度的动态图,图八为其对应的频谱分析图。脉动法是不需要任何加载或处位移,只需通过自然界的声音,并将DH-5956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的灵敏度调到最大,测其动态图。此时需要周围保持安静。 图九 图十图九为加速的的动态图,图十为其对应的频谱分析图。模式二下的初位移法如之前所述,是在钢框架的第一层加左右方向的横撑,试验方法如模式一一样。 图十一 图十二图十一为位移的动态图,图十二为其对应的频谱分析图。【实验分析】模式一与模式二的对比:模式一与模式二均采用初位移法,所不同的在于模式二中钢框架的底层加有左右方向的横撑。根据图六与图十二的对比,我们发现模式一中的频谱分析曲线中有一个主峰,频率为2.54HZ,模式二中有三个峰(分别为前三个振型),频率分别为2.83HZ、8.59HZ、14.31HZ。此处我们对比分析第一个峰,发现模式二下的固有频率比模式一的高,这也符合实际情况,毕竟模式二增加横撑使结构整体刚度加大,固有频率增大。 初位移法、初速度法和脉动法的对比初位移法中根据加速度频谱分析曲线得到频率为2.59HZ,根据应变频谱分析曲线得到频率为2.59HZ,根据位移频谱分析曲线得到频率为2.54HZ.基本相同,符合要求。初速度法中根据加速度频谱分析曲线得到的三个峰的频率分别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